某盾构隧道监测优质规划方案.docx

合集下载

盾构隧道监测方案

盾构隧道监测方案

盾构隧道监测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盾构隧道作为一种高效、安全和经济的地下建筑工法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地铁、道路和水利等领域。

在盾构隧道的施工过程中,监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旨在保障盾构隧道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种盾构隧道监测方案,以提供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确保盾构隧道施工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监测方案的目标盾构隧道的监测方案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实时监控施工过程:监测方案应能够实时采集并记录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包括盾构机的姿态、推进力及控制参数等。

2.检测地下环境变化:监测方案应能够检测地下环境变化,例如地下水位变化、土壤变形以及地震等,以及时预警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3.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监测方案应提供可靠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保障施工质量和安全:监测方案应通过数据分析和预警功能,提供有效的施工质量和安全保障手段。

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盾构机数据采集系统盾构机数据采集系统是监测方案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实时监测盾构机的各项参数。

该系统应包括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能够实时采集盾构机的姿态、推进力、转速、刀盘扭矩等数据,并将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析和存储。

2. 地下环境监测系统地下环境监测系统用于检测地下环境变化,包括地下水位变化、土壤变形以及地震等。

该系统应配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能够实时采集地下环境数据,并与盾构机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预警。

3. 数据处理和分析监测方案应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建模和预测算法等方法,识别异常情况并生成报警和预警信息,为施工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4. 报告和数据共享监测方案应具备生成报告和数据共享的功能。

经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后,生成监测报告,提供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并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据共享,以便及时调取和共享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

盾构测量下半年工作计划

盾构测量下半年工作计划

盾构测量下半年工作计划【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盾构技术在隧道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盾构测量作为隧道施工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具有重要意义。

下半年,我们将围绕盾构测量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工作目标】1.提高测量技术水平,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2.确保项目进度符合要求,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3.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

【具体计划】一、技术培训与交流1.组织内部培训,强化测量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测量精度;2.邀请业内专家进行讲座,分享盾构测量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3.鼓励团队成员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提升自身能力。

二、测量设备更新与维护1.定期对测量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性能良好;2.及时更新测量软件和硬件,提高工作效率;3.建立设备使用档案,为设备保养和更新提供依据。

三、项目进度监控1.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2.建立项目进度汇报制度,实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3.针对进度偏差,及时调整措施,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四、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1.制定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2.加强现场安全监管,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3.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团队协作与沟通1.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2.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畅通无阻;3.鼓励团队成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团队共同成长。

【总结与展望】下半年盾构测量工作计划立足于提高技术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通过加强培训、设备更新、进度监控、质量控制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措施,为我国隧道施工贡献力量。

盾构区间监测方案

盾构区间监测方案

XX地铁XX号线XXX站~XXX站区间盾构法隧道施工监测方案编写:审核:日期:监测单位:目录一、工程沿线环境概况‥‥‥‥‥‥‥‥‥‥‥‥‥‥‥‥‥‥‥‥‥3二、监测依据‥‥‥‥‥‥‥‥‥‥‥‥‥‥‥‥‥‥‥‥‥‥‥‥‥‥4三、监测目的‥‥‥‥‥‥‥‥‥‥‥‥‥‥‥‥‥‥‥‥‥‥‥‥‥‥5四、监测项目‥‥‥‥‥‥‥‥‥‥‥‥‥‥‥‥‥‥‥‥‥‥‥‥‥‥5五、监测点的布设与埋置‥‥‥‥‥‥‥‥‥‥‥‥‥‥‥‥‥‥‥‥5六、监测控制网布设及各项监测项目的监测方法‥‥‥‥‥‥‥15七、监测频率及监测报警值‥‥‥‥‥‥‥‥‥‥‥‥‥‥‥‥‥‥17八、仪器设备‥‥‥‥‥‥‥‥‥‥‥‥‥‥‥‥‥‥‥‥‥‥‥‥‥‥18九、监测质量保证措施‥‥‥‥‥‥‥‥‥‥‥‥‥‥‥‥‥‥‥‥‥19盾构法隧道施工监测方案一、工程沿线环境概况1、XXX站~XXX站:该区间段为单线单洞圆形隧道,设计起止里程为:右DK16+067.9~右DK17+1.7m(左DK17+67.2m),右线全长933.8m,左线全长1002.268m。

其中设防灾联络通道及水泵房一座。

该区间段自XXX站南端头始发,以直线推进开始,过渡至直缓,再到缓圆、圆缓、缓直、直缓、缓圆、圆缓、缓直到XXX站。

隧道沿线均在市区主要道路干线及商业、居民区建筑物下;盾构自XXX 站始发后,沿XX路向南推进约290米后(即在左KD16+790m处)进入楼房集中区,楼房集中区域长约690m(楼房集中区内房屋简介见P7~P8之表1);隧道沿线地下设施较为复杂,主要为雨水、污水管线及自来水管等。

2、XXX站~XXX站:该区间段为单线单洞圆形隧道,设计起止里程为:右DK17+292.7~右DK17+747.455m,右线全长454.755m(左线全长475.757m)。

其中设防灾联络通道及水泵房一座。

该区间段自XXX站北端头始发,向北推进约40m后进入XX路与XX路的十字交叉路口,推进约140m后进入楼房集中区域下方,隧道沿线上方主要为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及众多的建筑物(建筑物集中区内房屋简介见P9~P10之表2);沿线地下设施复杂,主要为雨水、污水管线等。

地铁区间盾构施工隧道监测方案25页(含拱顶沉降 隧道上浮 隆陷)

地铁区间盾构施工隧道监测方案25页(含拱顶沉降 隧道上浮 隆陷)

目录1、工程概况 (1)1.1工程简介 (1)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1.3盾构下穿周边环境及地下管线情况 (3)2、监测重点及目的 (3)3、监测执行技术标准 (4)4、使用仪器设备 (5)6、监测控制值、监测频率及预警程序 (13)6.1监测控制值 (13)6.2观测频率 (14)7、人员配置 (17)8、监测信息反馈、数据分析与处理 (18)9、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 (19)9.1质量目标 (19)9.2质量保证体系 (19)9.3监测工作的管理 (20)9.4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 (20)10、安全文明施工和保证措施 (21)10.1安全文明施工目标 (21)10.2安全保证体系 (21)10.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22)11、现场日常巡视 (23)12、与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 (23)13、监测工作程序 (23)14、应急预案 (24)1、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地铁XX线沿XX线XX庄车辆段出入段线两侧敷设,直至出入段线终点附近,线路向南转,左线下穿XX庄车辆段出入段后,逐渐与右线并行,下穿XX道延长线及XX河后沿XX路向东南延伸,在机场XX站楼西北侧转向东到达XX线机场站。

本工程线路起点里程为右CK24+100,终点里程为右CK27+434.1,区间线路总长为3334.1米,设区间风井1座。

线路各段设计范围情况如下:表1.2—1本工程各段设计范围情况序号起点里程终点里程长度(m)设计范围备注1右CK24+100右CK25+985.71885.7盾构区间右CK26+033.3右CK27+434.11400.82右CK25+985.7右CK26+033.347.6区间风井及疏散口盾构区间位于直线及半径360m,400m,430m,440m与450m的曲线上,最大坡度为25‰.盾构区间总长3286.5m,分别在右CK24+691、右CK25+338、右CK26+500、与右CK27+020处设置1座左右线联络通道,其中右CK24+691与右CK27+020处的联络通道结合泵站一并设计;在右CK25+985.7~右CK26+033.3处设一座区间风井及其疏散口。

【隧道方案】监测方案(盾构区间区间监测方案)

【隧道方案】监测方案(盾构区间区间监测方案)

xx市轨道交通XX号线土建施工XX标段盾构区间监测方案编制:审核:审批:二○XX年XX月目录1、工程概况 (2)1.1 盾构施工区间概况 (2)1.2 工程地质条件 (3)1.3水文地质条件 (4)2、监测的目的、意义及编制依据 (4)2.1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4)2.2编制依据 (5)3、施工现场监测内容 (5)3.1监测项目 (5)3.2 监测精度 (6)4、监测项目实施方法 (7)4.1 监测点布置原则 (7)4.2洞内及洞外观察 (7)4.3 地面沉降变形监测 (8)4.3.1 测点布置要求 (8)4.3.2 测点埋设及技术要求 (8)4.3.3 观测方法及数据采集 (10)4.3.4 监测频率 (10)4.4拱顶(部)沉降监测 (10)4.4.1测点埋设 (10)4.4.2监测方法 (11)4.4.3 监测频率 (11)4.5洞内净空收敛监测 (12)4.5.1测点布置 (12)4.5.2监测方法 (13)4.5.3 监测频率 (13)4.6管片衬砌变形监测 (14)4.6.1测点布置 (14)4.6.2监测方法 (14)4.6.3 监测频率 (14)4.7特殊断面监测 (14)5、监测点布置图 (14)5 .1盾构施工段监测点布置 (14)5.2监测点布置数量 (16)6、监测数据分析和处理 (16)7、监测警报值 (17)7.1报警值的确定原则 (17)7.2监测报警值确定 (17)7.3报警说明 (18)8、监测仪器 (19)9、监控管理、成果汇报和信息反馈 (19)10、项目组织管理 (21)11、监控量测保证体系 (22)12、应急预案 (23)12.1监测应急小组 (23)12.2预警响应机制 (24)12.3消警管理办法 (27)12.4 应对措施 (28)11、工程概况xx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起点位于xx火车站,沿胜利路向西南方向延伸至大东门,线路下穿南淝河沿马鞍山路继续向南延伸至南二环,然后线路转向西南,沿望湖中路至美菱大道,转向南下穿高铁后到达滨湖新区锦绣大道,线路沿庐州大道东侧绿化带至方兴大道,即方兴大道站,出站后线路主要下穿现况荒地至徽州大道站。

某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某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筑龙网 W W W .Z H U L O N G 。

C OM某隧道施工监测方案一、监测方案(一)、在盾构推进前60天提交关于监测方案的详细建议,以便得到监理工程师的批准。

1、在1:500的线路平面图上清晰标出监测点位置并说明监测项目。

2、说明测量方法、精度要求、仪器型号及性能、监测频率。

3、给出各种管线、建筑物的监测预警值。

(二)、在离始发井约50m 的范围为盾构机设立典型仪器配置的监测试验段。

监测结果及时分析并反馈,据以调整施工参数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

二、地面沉降监测盾构掘进施工地表面允许沉降值为30mm 。

(一)、地面沉降测量 1、根据隧道通过的围岩条件和周围建筑物情况布置测点,一般情况下沿隧道中线方向的间距20m 布置,地表测点木楔的顶部突出地面5mm 以内。

2、地面沉降测量在盾构开挖面附近(开挖面前10m 和开挖面后25m ),每天进行及每周进行后期观测直到沉降稳定。

当观测值变化较大或应监理工程师要求,增加观测频率。

3、在进出洞或环境保护要求较高地段,加密测量端面。

(二)、控制地面沉降的措施file:///E|/xhf文档/筑龙 宣传/新建 文本文档 (3).txt筑龙网路桥版超爽卡资料0币、1币下载0币下载:安全资料、节点详图、施工方案、施工工法、工程表格、施组、施工工艺、技术交底、作业指导书、工程总结等1币下载:创优规划、市政、项目管理、路桥PPT、成套图纸、毕业设计、考试培训、工程技术、施工测量、技术标书、工程技术等购买筑龙卡方式:/tech/zlk/how-card.asp筑龙卡转换为超爽卡:/huiyuan/zlb/cz_csb.aspfile:///E|/xhf文档/筑龙 宣传/新建 文本文档 (3).txt2010-7-23 14:30:25筑龙网 W W W .Z H U L O N G 。

C O M 1、发现地面沉降有异常现象立即报监理工程师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2、防治措施中首先考虑改进盾构机操纵,优化施工参数,选择合理的舱内压力,减少纠偏、蛇行、尽量不超挖等以及尽快地进行回填注浆等。

区间盾构施工监测方案

区间盾构施工监测方案

区间盾构施工监测方案一、监测内容在盾构施工过程中由于土体的缺失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地面和隧道沉降,从而会影响到周围的地面建筑、地下管线等设施的正常使用。

针对该区间隧道沿线的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设施,结合盾构推进施工中引起地面沉降的机理,进行如下监测内容:1)道路与管线沉降监测2)一般建(构)筑物沉降3)隧道轴线上方地表沉降监测4)地面裂缝的观察二、监测的意义和目的1)监测的意义在软土地层的盾构法隧道施工中,由于盾构穿越地层的地质条件千变万化,岩土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也异常复杂,而工程地质勘察总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因而对地质条件和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认识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不完善性。

由于软土盾构隧道是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设计和施工的,为保证盾构掘进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和周围环境安全,并在施工过程中积极改进施工工艺和参数,需对盾构推进的全过程进行监测。

在设计阶段要根据周围环境、地质条件、施工工艺特点,编制施工监测方案,在施工阶段要按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合理调整施工参数和采取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层移动,确保工程安全并保护周围环境。

2)监测的目的(1)认识各种因素对地表和土体变形等的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施工工艺和修改施工参数,减小地表和土体的变形。

(2)预测下一步的地表和土体变形,根据变形发展趋势和周围建筑物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采取保护措施,并为确定经济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3)检查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和隧道沉降是否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4)控制地面沉降和水平位移及其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以减少工程保护费用。

(5)建立预警机制,保证工程安全,避免因结构和环境安全事故引起的工程总造价增加。

(6)为研究土体性质、地下水条件、施工方法与地表沉降和土体变形的关系积累数据,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

(7)为研究地表沉降和土体变形的分析计算方法等积累资料。

三、监测实施的重点1)各区间沿线建(构)筑物2)隧道影响范围内的管线四、监测内容的实施1)变形监测控制网的布设(1)变形监测控制网的起算点或终点要有稳定的点位,应布设在牢靠的非变形区。

盾构监测专项施工方案

盾构监测专项施工方案

####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XX市地铁XX号线某区间隧道,全长约1.2公里,采用盾构法施工。

地下水位高,地质条件复杂,周边环境敏感。

为确保施工安全、质量和环境保护,特制定本专项施工方案。

#### 二、监测目的与意义1. 监测目的:- 确保盾构施工过程中,隧道结构及周围环境安全稳定。

- 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 为后续施工提供数据支持,优化施工方案。

2. 监测意义:- 提高施工安全性,降低事故风险。

- 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

- 保护周边环境,减少施工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 三、监测内容1. 隧道结构监测:- 隧道内部位移监测。

- 隧道内部裂缝监测。

- 隧道衬砌厚度监测。

2. 周围环境监测:- 地面沉降监测。

- 地下水监测。

- 地下管线监测。

3. 施工过程监测:- 盾构掘进参数监测。

- 土压平衡监测。

- 注浆压力监测。

#### 四、监测方法1. 监测设备:- 高精度全站仪。

- 电子水准仪。

- 激光测距仪。

- 数字水准仪。

- 土压力传感器。

- 液压传感器。

2. 监测方法:- 采用埋设传感器的方式,实时监测隧道结构及周围环境。

- 定期进行地面沉降、地下管线监测。

- 监测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实时上传至监控中心。

#### 五、监测频率1. 隧道结构监测:每日监测一次。

2. 周围环境监测:每3天监测一次。

3. 施工过程监测:每班次监测一次。

####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数据处理:- 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处理,确保数据准确性。

- 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规律。

2. 数据分析:- 分析隧道结构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趋势。

- 评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七、监测控制标准1. 隧道结构监测:- 隧道内部位移不超过规范要求。

- 隧道内部裂缝宽度不超过规范要求。

- 隧道衬砌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2. 周围环境监测:- 地面沉降不超过规范要求。

- 地下水稳定。

- 地下管线无异常。

#### 八、监测人员组织与管理1. 组织机构:- 成立监测小组,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

盾构施工测量专项方案(可编辑).docx

盾构施工测量专项方案(可编辑).docx

盾构施工测量专项方案盾构施工测量专项方案一、工程概况本标段包括一站两区间,即西湖公园站、西湖公园站〜金星路站盾构区间、金星路站~望城坡站盾构区间。

区间全长4672. 131m,三个联络通道(其中两个带泵房)。

新购两台中轨生产的土压平衡盾构机。

图1T工程范围示意图【西湖公园站〜金星路站区间】起讫里程DK1+900. 400-DK2+982.000,右线隧道长度1081. 6m,左线长1073. 118m (短链8.482m)。

本区间从西湖公园站始发,从龙头山脚下穿越,下穿西湖渔场、猎鹰驾校,以800m曲线半径侧穿望麓桥、下穿龙王港河道、下穿金星路进入金星大道站。

区间设置V型坡,出金星路站后分别以23%。

及5. 449%。

(左线)5. 66%。

(右线)下坡,而后以3. 8%。

及23%。

上坡至望城坡站。

区间最低点YDK2+447. 500处设联络通道兼泵房图1-2西湖公园站〜金星路站区间平面图区间穿越龙王港最小覆土厚度2. 6m,下穿西湖渔场段覆土厚度3. 5~4. 0m, 最大覆土厚度19m o穿越的地层主要为淤泥质粘土、粉质粘土、强风化、中风化板岩。

图1-3西湖公园站〜金星路站区间纵断面图【金星路站~望城坡站区间】起讫里程DK1+722. 400〜DK0+469. 100,右线隧道长度1253.3m,左线长1264. 113m (长链10.813m)。

本区间从金星路站始发, 以450m曲线半径进入枫林一路,侧穿财专望舒1、2号楼进入财专高等专科学校, 而后下穿密集的城乡居民区,以1500曲线穿越望兴锦园、望城坡老干所,穿越西二环后进入望城坡站。

区间设置V型坡,出西湖公园站后分别以27. 475%0 (右线)27.73%0(左线)及6%。

下坡,而后以3%。

及28%。

上坡至金星路站。

区间分别在YDK0+842. 500及YDK1+235. 000处设两处联络通道,最低点设置泵房。

穿越的地层主要为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板岩。

盾构施工监测方案word参考模板

盾构施工监测方案word参考模板

目录1、工程概况 (2)1.1 区间工程概况 (2)2、编制依据 (2)3、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3)4、仪器配备 (3)5、施工监测设计 (4)5.1 地表沉降监测 (4)5.1.1 基准点的布设 (4)5.1.2 监测点的布设 (5)5.1.3 外业监测及数据处理要求 (6)5.2 地表建筑物(构造物)沉降、位移、倾斜、裂缝监测 (7)5.3 管线变形监测 (9)5.4 隧道内管片沉降、收敛监测 (10)6、警戒值的确定及监测频率 (10)6.1 警戒值确定的原则 (10)6.2 警戒值的确定 (10)6.3 监测频率的确定 (11)7、监测数据处理及信息化施工 (11)7.1监测数据处理 (11)7.2建立监测信息管理体系 (12)8、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14)8.1 管理措施 (14)8.2 技术措施 (15)9、安全保证措施 (15)1、工程概况1.1 区间工程概况区间西起泥岗站向东下穿泥岗北村、深圳市自来水公司上步分公司、华日丰田有限公司,再向南下穿经泥岗路(泥岗红岭立交段)、莫泰连锁酒店后,斜穿红岭北路后沿红岭北路向南延伸至红岭北站。

里程YCK18+532.220(ZCK18+532.220)~YCK19+492.900(ZCK19+492.900),区间右线长度约为957.668米(短链3.012m),左线全长988.706m(长链28.026m),本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左右线盾构均在红岭北站始发,向泥岗站掘进。

图1-1 泥岗站~红岭北区间线路平面图1.2 工程地质水文条件该区间隧道从上之下地质依次为:素填土<1-1>、粉质粘土<3-2>、中粗砂层<3-4>、硬塑状残积砂质粘性土<6-2>、混合全风化带<11-1>、混合岩强风化带<11-2>、混合岩中风化带<11-3>及混合岩中风化带<11-4>。

盾构测量方案.(DOC)

盾构测量方案.(DOC)

目录一、编制及测量依据........................................................................................................ - 1 -二、工程概况.................................................................................................................... - 1 -三、测量任务和内容........................................................................................................ - 2 -四、施工测量技术方案.................................................................................................... - 2 -4.1施工首级测量控制网的检测 (3)4.2施工控制网的加密测量 (3)4.3联系测量 (6)4.4地下施工控制导线测量 (8)4.5施工放样测量 (9)4.6盾构施工测量 (10)4.7隧道贯通测量 (14)4.8隧道竣工测量 (14)4.9隧道沉降测量 (14)五、测量误差分析.......................................................................................................... - 15 -5.1隧道测量误差分析 (15)5.2隧道贯通误差预计 (16)六、测量人员和测量仪器配备...................................................................................... - 19 -6.1主要测量人员配备表及职责划分细则 (19)6.2职责划分细则 (21)6.3主要测量仪器配备 (21)七、测量工作管理.......................................................................................................... - 22 -7.1测量人员管理 (22)7.2仪器管理 (22)7.3资料管理 (22)八、测量质量保证措施.................................................................................................. - 23 -九、施工测量复核程序图.............................................................................................. - 25 -一、编制及测量依据(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2)《城市测量规范》(GJJ8-99);(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6)《地下铁道设计规范》(GB50299-1999);(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8)上海市轨道交通十三号线5标区间设计资料。

某盾构隧道监测方案

某盾构隧道监测方案

在开挖支护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地层、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证施工期间道路通畅,分析了解地层、支护及主体结构的安全稳定性,了解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确保地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需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道重要工序纳入施工组织设计中去。

监测的主要目的包括:①通过监测了解明挖基坑周围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明确工程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②通过监测了解施工中围岩与结构的受力变形情况,并确定其稳定性;③通过监测了解工程施工对地下管线、建筑物等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程度,并确保它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④及时整理资料,对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分项分析,及时反馈信息,组织信息化施工。

⑵监测方案设计①监测方案设计原则a.本工程项目监测方案以安全检测为目的,根据施工步序、地段和参数等确定监测项目、监测仪器及精度、测点布置等项目,监测频率及变形速率为主要的报警值,针对监测对象安全稳定的主要指标进行方案设计。

b.本工程项目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够全面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工作状态。

c.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监测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等。

d.各监测项目能相互校验,以利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

e.方案在满足监测性能和精度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检测频率,减少检测元件,以节约监测费用。

f.监控量测工作设专人负责,按设计文件、招标文件技术要求和监测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及时做好数据处理和信息反馈,并以此指导施工,从而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②测点布设原则a.观测点类型和数量的确定结合工程性质、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

b.为验证设计数据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中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上,为结合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的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c.表面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应用仪器进行观察,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地铁区间盾构施工隧道监测方案25页(含拱顶沉降 隧道上浮 隆陷)_secret

地铁区间盾构施工隧道监测方案25页(含拱顶沉降 隧道上浮 隆陷)_secret

目录1、工程概况 (1)1.1工程简介 (1)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1.3盾构下穿周边环境及地下管线情况 (3)2、监测重点及目的 (3)3、监测执行技术标准 (4)4、使用仪器设备 (4)6、监测控制值、监测频率及预警程序 (13)6.1监测控制值 (13)6.2观测频率 (13)7、人员配置 (16)8、监测信息反馈、数据分析与处理 (17)9、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 (18)9.1质量目标 (18)9.2质量保证体系 (18)9.3监测工作的管理 (19)9.4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 (20)10、安全文明施工和保证措施 (21)10.1安全文明施工目标 (21)10.2安全保证体系 (21)10.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22)11、现场日常巡视 (22)12、与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 (22)13、监测工作程序 (23)14、应急预案 (23)1、工程概况1.1工程简介地铁XX线沿XX线XX庄车辆段出入段线两侧敷设,直至出入段线终点附近,线路向南转,左线下穿XX庄车辆段出入段后,逐渐与右线并行,下穿XX道延长线及XX河后沿XX路向东南延伸,在机场XX站楼西北侧转向东到达XX线机场站。

本工程线路起点里程为右CK24+100,终点里程为右CK27+434.1,区间线路总长为3334.1米,设区间风井1座。

线路各段设计范围情况如下:表1.2—1本工程各段设计范围情况盾构区间位于直线及半径360m,400m,430m,440m与450m的曲线上,最大坡度为25‰.盾构区间总长3286.5m,分别在右CK24+691、右CK25+338、右CK26+500、与右CK27+020处设置1座左右线联络通道,其中右CK24+691与右CK27+020处的联络通道结合泵站一并设计;在右CK25+985.7~右CK26+033.3处设一座区间风井及其疏散口。

本标段工程包括盾构始发井(不含)~风井和疏散口(含)~机场站(不含),联络通道5处(其中一处在疏散通道内)。

盾构施工监测方案

盾构施工监测方案

杭州市地1号线建华路站至彭埠站区间隧道及折返盾构推进监测方案编制:审核:二00八年十二月目录一、工程概况 (3)二、监测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三、监测范围及内容 (4)(一)监测范围 (4)(二)监测内容 (4)四、监测点的布设 (4)(一)区间隧道左、右行线地面沉降点布设 (4)(二)区间隧道周围地下管线监测点布设 (6)(三)区间隧道两侧20米范围内建(构)筑物及沪杭高速监测点布设 (7)(四)进出洞段监测点的布设 (7)(五)隧道内变形监测 (8)(六)地层有害气体的监测 (9)五、监测作业方法及流程 (9)(一)基准点的布设与检验 (9)(二)地表垂直沉降监测 (10)(三)监测作业流程图 (12)六、监测相关技术要求 (12)(一)监测精度要求 (12)(二)监测频率 (13)(三)监测控制值 (14)七、仪器设备选用 (15)八、监测施工人员组织计划(管理网络图) (16)九、质量保证措施 (16)一、精心组织 (17)二、保证落实 (17)三、配合工况,跟踪监测 (17)四、科学整理、认真分析 (17)五、严密控制,及时报警 (18)十、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管理 (18)一、作业管理 (18)二、加强与业主、施工单位、监理配合、沟通 (19)三、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19)一、工程概况杭州市地铁交通1号线建华站〜彭埠站区间隧道分左行线和右行线两条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盾构从建华路站站出发,向彭埠站方向推进。

沿途经过兴隆村、备塘路、沪杭高速路和彭埠村,所穿越建筑多为民房,结构多为低层砖结构。

针对施工线路周边情况,为了确保施工阶段沿线建(构)筑物,指导建华站〜彭埠站区间隧道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对施工掘进及设计提供必要参数,必须对区间隧道盾构掘进施工进行监测。

考虑到施工线路内地表建筑物的安全质量,为确保盾构掘进对其产生沉降、裂缝、倾斜等不良影响,不但要对地面进行监测,同时还要对建筑物进行监测。

沈阳地铁盾构隧道实施性测量方案

沈阳地铁盾构隧道实施性测量方案

测量设备及物资准备
测量设备
应使用先进的测量设备,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安全装备
为确保测量人员的安全,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装备 ,如防护服、安全帽等。
其他物资
根据实际需要,应准备其他必要的物资,如交通 标志、警示灯等。
CHAPTER 05
测量数据处理与提交
数据处理与整理
数据检查
对采集的测量数据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采用先进的测量设备和测量方 法,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
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与协作 ,确保测量成果的准确性和及 时性。
CHAPTER 02
盾构隧道施工概况
盾构隧道施工工艺
隧道施工盾构法
利用盾构机械,在地下推进, 通过盾构外壳和管片支撑保护 下进行开挖、拼装隧道管片和
衬砌等作业。
开挖面稳定
采用气压或泥水平衡式盾构,确保 开挖面稳定。
沈阳地铁盾构隧道实 施性测量方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盾构隧道施工概况 • 测量方案设计 • 实施性测量计划 • 测量数据处理与提交 • 安全保障措施 •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01
引言
项目背景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地铁建设成为缓 解交通压力的重要手段。
03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
解释和预测。
数据提交与归档
数据提交
将处理和分析后的数据提交给相关部门或人员,以便决策和施工参考。
数据归档
将测量数据和结果进行归档,建立数据库或记录系统,以便后续查询和使用。
CHAPTER 06
安全保障措施
人员安全保障措施

盾构施工隧道监测方案

盾构施工隧道监测方案

上海长兴岛域输水管线工程盾构推进环境监测技术方案上海东亚地球物理勘查有限公司二00八年五月目录一工程概况二盾构推进对周边环境影响程度的分析和估计三监测施工的依据四监测内容五监测技术方案六监测人员安排七技术及质量保证措施八附图上海长兴岛域输水管线工程盾构推进环境监测技术方案前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试验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历史上一些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得益于试验测试技术。

因此,试验测试技术是认识客观事物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解决疑难问题的必要手段,试验测试对保证工程质量、促进科学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测量技术在土建工程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各类工程建筑,尤其是在地下工程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的地位更显关键和重要。

早期地下工程的建设完全倚赖于经验,19世纪才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开始用于指导地下结构设计与施工。

于是在重大或长大隧道中,及时掌握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动态分析,就成为施工控制的重要项目之一。

因此施工量测项目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

为了验证设计和计算是否合理,运营是否安全,各种工程试验与测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施工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地下工程的设计,必须将现场监控量测列入设计文件,并在施工中实施。

现场监控量测是判断围岩和隧道的稳定状态,保证施工安全,指导施工顺序,进行施工管理,提供设计信息的重要手段。

掌握围岩和支护动态,按照动态管理量测断面的信息,正确而经济的施工;量测数据经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和判断,预测和确定到最终稳定时间,指导施工工序和实施二次衬砌的时间;根据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性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检验和修正施工前的预设计;积累资料,已有工程的量测结果可应用到其他类似的工程中,作为其他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参考依据。

盾构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地面沉陷、位移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本监测工程设置了相应的监测手段,对在盾构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变形进行实时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开挖支护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地层、地下管线、建(构)筑物
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证施工期间道路通畅,分析了解地层、支护及主体结构的安全稳定性,了解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确保地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需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道重要工序纳入施工组织设计中去。

监测的主要目的包括:
①通过监测了解明挖基坑周围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明确工程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
②通过监测了解施工中围岩与结构的受力变形情况,并确定其稳定性;③通
过监测了解工程施工对地下管线、建筑物等周围环境条件的影响程度,
并确保它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
④及时整理资料,对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分项分析,及时反馈信息,组织信息化施工。

⑵监测方案设计
①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a. 本工程项目监测方案以安全检测为目的,根据施工步序、地段和参数等确定监测项目、监测仪器及精度、测点布置等项目,监测频率及变形速率为主要的报警值,针对监测对象安全稳定的主要指标进行方案设计。

b.本工程项目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够全面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工作状态。

c.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监测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等。

d.各监测项目能相互校验,以利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

e.方案在满足监测性能和精度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检测频率,减少检测元件,以节约监测费用。

f.监控量测工作设专人负责,按设计文件、招标文件技术要求和监测计划有
步骤地进行,及时做好数据处理和信息反馈,并以此指导施工,从而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②测点布设原则
a. 观测点类型和数量的确定结合工程性质、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

b. 为验证设计数据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中最不利位置和断面上,为结合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的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c. 表面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应用仪
器进行观察,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d.埋测点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削弱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e.在实施多项内容测试时,各类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应有机结合,力求使一个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找出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f.根据监测方案在施工前布置好各监测点,以便监测工作开始时,监测元件进入稳定的工作状态。

g.测点在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时,应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
设测点,保证该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③区间监测内容
根据招标文件、设计要求并结合本标段工程的实际情况,拟对车站及区间隧道的支护结构、二衬结构及受施工影响的周围环境等进行安全监测。

监测的项目
以位移监测为主,同时辅以应力、应变监测,各种监测数据应相互印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

表 -5 盾构区间监测内容一览表
编 量测项目
方法及工具
测点布置
量测频率

每 30m 设一断面, 掘进面前后< 20m 时测 1~ 2 次 /d
1
地表隆陷
水准仪
掘进面前后< 50m 时测 1 次 /2d 必要时需加密
掘进面前后> 50m 时测 1 次 / 周
水准仪 每 5~10m 设一断 掘进面前后< 20m 时测 1~ 2 次 /d
2
隧道隆陷
掘进面前后< 50m 时测 1 次 /2d 钢尺

掘进面前后> 50m 时测 1 次 / 周
土 体 内 部 位 水准仪、磁环分层沉 掘进面前后< 20m 时测 1~ 2 次 /d
3
移(垂直和水 掘进面前后< 50m 时测 1 次 /2d 降仪、倾斜仪
每 30m 设一断面
平)
掘进面前后> 50m 时测 1 次 / 周
衬 砌 环 内 力
每 50~100m 设一 掘进面前后< 20m 时测 1~ 2 次 /d
4
压力计和传感器
掘进面前后< 50m 时测 1 次 /2d 和变形
断面
掘进面前后> 50m 时测 1 次 / 周
每一代表性地段 掘进面前后< 20m 时测 1~ 2 次 /d
5
土层压应力
压力计和传感器
掘进面前后< 50m 时测 1 次 /2d 设一断面
掘进面前后> 50m 时测 1 次 / 周
④区间监测点位布置 a 、沉降测点布置
盾构始发处设 2 个监测断面 , 每个断面设 7~11 个测点;区间隧道沉降测点布设根据隧道埋深和洞身的地质条件, 沿隧道中线方向间距为 30m 左右,横断面方向测点间隔为 2~5m ,每个监测断面设 9 个以上测点(如图 7-5 所示),地表测点顶突出地面 5mm 以内。

A1
说明:
1、 1—地表沉降监测点。

A
A2 B22、 A2—拱顶沉降监测点。

B1B23、 B1—土层压力监测点。

B2
4、 B2—衬砌环内力监测点。

图7-5 地面沉降监测断面布点示意图
表7-6 区间隧道地面沉降监测断面的间距(注: B代表隧道的外直径)
埋置深度 H间距 L(m)
H> 2B20-50
B< H< 2B10-20
H< B10
b、地面构筑物的测点布置
在隧道施工影响范围内根据沿线地面构筑物的详细调查资料,根据构筑物的历史年限、使用要求以及受施工影响的程度,确定在需保护的构筑物的周围基础上布设监测点,有裂缝的构筑物要设裂缝监测点。

c、地下管线监测点布置
根据地下管线的详细调查资料,在确定受影响的管线上每隔 5m布设一个监测点,以测量盾构掘进期间地下管线的变形量。

受地形条件限制,地面沉降点位于地面建筑物范围或与地下管线位置重合
时,考虑将地面沉降测点与建筑物或地下管线监测点地面沉降测点合布。

d、土体内部垂直、水平位移测点布置
土体内部位移(垂直、水平位移)每 30m设一断面,在隧道中线顶部地层中布设 1 个垂直测孔,隧道两侧布置两个测斜孔,详见图 7-6 。

图 7-6土体位移量测主断面测点布置示意图
e、地下水位测点布置
与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测点相应埋设于主断面上,在施工过程中水文地质易
变化的区域布设一个水位测孔。

f、土层压应力测点布置
在每一代表性的地段设一断面,在管片与围岩之间,紧贴管片背面布设监测点。

见地面沉降监测断面布点示意图。

g、衬砌环内力和变形测点布置
每 50m~100 m 布设一个测面,每个测面布设 5 个测点,采用内贴式,不允许破坏管片。

见地面沉降监测断面布点示意图。

⑶施工监测控制标准
同车站施工监测控制标准
⑷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信息反馈
同车站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信息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