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合集下载

教科版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教科版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教科版必修2《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教科版必修2中的一堂物理课,主题为《万有引力定律》。

通过本课,我将带领学生们深入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其应用,培养学生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将科学实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和公式;2.掌握计算万有引力的方法;3.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实验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和公式;2.计算万有引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做了以下准备:1.PowerPoint课件:用于展示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示例。

2.实验器材:包括质量秤、绳子、小球等,用于进行相关实验。

3.课堂练习和作业:用于巩固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概念解释(10分钟)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将以一个简单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不会离开太阳而飞向外太空呢?接着,我将向学生解释质量和重力的概念,引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与示例分析(20分钟)在这一部分,我将向学生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符号含义以及简单推导过程。

我会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地球上落体运动、天体运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3. 分组合作实验(30分钟)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配备一份实验器材,并给予一组问题供学生探索。

例如,如何测量小球之间的引力,如何证明引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等。

通过实验,学生将亲身体验到万有引力的存在和测量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讨论与解答疑惑(15分钟)在实验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的重要内容。

万有引力定律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不仅是天体力学的基础,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天体的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卫星的发射与运行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开普勒三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等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重要作用。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能够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天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2)通过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的艰辛与执着,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

2、教学难点(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的理解。

(2)万有引力定律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二、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内容和表达式,让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有系统的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万有引力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演示法通过演示天体运动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万有引力定律。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内容。

2、合作学习法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与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以及其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的重要性。

1.2 教学目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背景;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1.3 教学内容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际应用。

第二章:牛顿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2.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以及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2.2 教学目标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掌握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2.3 教学内容牛顿的生平简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贡献。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3.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各参数的含义。

3.2 教学目标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理解各参数的含义。

3.3 教学内容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各参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第四章: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际应用4.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天体运动、卫星导航等。

4.2 教学目标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3 教学内容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在卫星导航中的应用。

第五章:复习与拓展通过学习本节,学生将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进行复习,并了解其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5.2 教学目标复习万有引力定律的主要知识点;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5.3 教学内容复习万有引力定律的主要知识点;万有引力定律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的验证与实验6.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并掌握实验方法和相关技巧。

6.2 教学目标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原理和方法;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实验的基本技巧;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的一等奖说课稿3篇

《万有引力定律》的一等奖说课稿3篇

1、《万有引力定律》的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宇宙这章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

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需要以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知识为基础。

二、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历史,引出开普勒三大定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结合牛顿的猜想,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推广,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然后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和已知的定律,让学生探究推导万有引力的表达式。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最后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等,并适当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整个过程希望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万有引力定律。

方法是:通过介绍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行星运动所需要的力,让学生对此进行猜想,通过强调牛顿归纳出所有有质量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用到的科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定量的分析,在已经发现的物理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

四、教法:阅读思考、猜想假设、分析推理、事实验证、总结归纳、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等。

在设计本节教学知识目标时定位并不高,只要求学生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条件,知道卡文迪许实验的巧妙构思,学会直接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

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关于万有引力的讲解。

万有引力是牛顿力学的基础,是我们理解宇宙运行规律的重要概念。

在本次讲解中,我将从定义、公式、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希翼能够匡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万有引力。

二、定义万有引力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 =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万有引力的大小,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三、公式推导1.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较为复杂,这里我将简要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假设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然后,我们通过实验和观测数据发现,这个假设是成立的。

接着,我们引入万有引力常数G,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表达为F = G * (m1 * m2) / r^2的形式。

最后,通过实验测量G的数值,得到G的近似值为6.67430 × 10^-11 N·(m/kg)^2。

2. 万有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关系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 G * (m1 * m2) / r^2,我们可以看出,万有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也就是说,当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增大时,万有引力的大小会减小;当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减小时,万有引力的大小会增大。

这个关系在宇宙中的天体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应用1. 行星运动万有引力是解释行星运动的重要力学原理。

行星环绕恒星运动的轨道是由万有引力的作用决定的。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行星与恒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当行星离恒星较远时,引力较小,行星的运动轨道较大;当行星离恒星较近时,引力较大,行星的运动轨道较小。

这样,行星就能够环绕恒星运动。

7.2万有引力定律+大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7.2万有引力定律+大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大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7.2 万有引力定律》一、教材分析①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应用。

②重点讲解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引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③介绍了行星运动和天体运动中的引力作用和轨道形状,以及相关的数学计算方法。

④探讨了引力场和引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引力场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①学生已经掌握了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物理思维。

②学生对天文学和宇宙物理学感兴趣,希望能够了解更多关于行星运动和天体运动的知识和规律。

③学生具有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能够深入了解引力定律的本质和应用。

三、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①了解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理解引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②掌握行星运动和天体运动中的引力作用和轨道形状,了解相关的数学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③理解引力场和引力势能的概念和应用,了解引力场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科学思维①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行星的轨道参数和运动状态等。

②培养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的能力,例如设计行星运动的模拟实验和测量方法等。

③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例如探究引力定律的本质和适用范围,以及探索宇宙物理学的未知领域。

3.科学探究①探究引力定律的本质和适用范围,例如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引力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②探究行星运动和天体运动的规律和特性,例如计算轨道参数和运动状态,了解天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③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制作行星轨道模型和测量工具,设计实验和观测方案等。

4.科学态度与责任①培养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注重科学方法和精神的培养。

②强调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③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追求科学真理和创新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理解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掌握引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引言: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师。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关于万有引力的知识。

万有引力是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万有引力的概念、公式以及应用。

一、概念介绍:万有引力是指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个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定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引力的大小,G是一个常数,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

二、公式解析:1. 引力的大小: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引力也越大。

同时,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近,引力也越大。

引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得出。

2. 引力的方向:万有引力的方向始终指向两个物体之间的连线上。

无论物体是在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引力的方向都是相同的。

三、应用举例:1. 行星运动: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

太阳作为一个巨大的物体,具有巨大的质量,因此它对围绕它运动的行星施加了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行星受到太阳的引力,使其保持围绕太阳的轨道运动。

2. 落体运动:万有引力也可以解释物体自由落体运动。

当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时,地球对它施加一个向下的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因此质量较大的物体受到的引力也更大,下落速度更快。

3. 人造卫星轨道:人造卫星的轨道也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定律解释。

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地球对卫星施加引力,使其保持在特定的轨道上运行。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卫星的质量越大,它所需的速度越大,才能克服地球的引力,保持在轨道上。

结论:万有引力是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定律在行星运动、自由落体运动以及人造卫星轨道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引言: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关于万有引力的知识。

万有引力是牛顿在17世纪提出的一种力,它是指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力。

在这次说课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引力的概念和特点、引力的计算公式、引力的应用以及一些有趣的实验。

一、引力的概念和特点引力是一种作用在物体之间的力,它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产生的。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

引力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引力是一种吸引力,它使物体朝向彼此靠拢。

2.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引力越大。

3.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距离越近,引力越大。

二、引力的计算公式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F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引力的大小,G是一个常数,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三、引力的应用引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下面我将介绍其中的几个应用:1. 行星运动:引力是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原因。

太阳的引力使行星受到吸引,从而绕着太阳旋转。

2. 人造卫星: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原因也是地球的引力。

地球的引力使得卫星受到吸引,从而绕地球运行。

3. 体重计:体重计的原理就是利用了引力。

当我们站在体重计上时,地球的引力使得我们受到向下的拉力,体重计通过测量这个拉力来计算我们的体重。

四、有趣的实验为了更好地理解引力,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来观察引力的作用。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实验:材料:一个小球、一根绳子、一个重物步骤:1. 将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将重物挂在绳子的另一端。

2. 将绳子拉直,使小球和重物之间的距离保持一致。

3. 松开绳子,观察小球和重物之间的相对运动。

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小球和重物之间会发生相互靠拢的运动,这是由于它们之间的引力作用。

说课稿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万有引力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作为圆周运动的一个应用实例,是对第五章《曲线运动》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理解和应用上的进一步加深。

本节课之前,介绍了开普勒对行星运动学规律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本节通过叙述伽利略等科学家不断的探索,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由于他超凡的数学能力及创造力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历史。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规律。

为后面学习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写出数学表达式,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的探究方法:猜想——证明——检验。

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法,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类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作出自己的评价,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正确评价万有引力定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内容以及表达公式教学难点: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计算万有引力时物体间距离的含义。

二、说学情高一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牛顿的三个定律,了解了物体运动的条件,又学习了圆周运动的知识,知道圆周运动的条件与规律,另外又学习了开普勒三定律,知道了行星的周期的平方与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成正比及行星运动的规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

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万有引力定律的能力。

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

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高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核心地位: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

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3、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二)能力目标:能用万有引力定律结合圆周运动知识解决天体运动的问题.(三)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2、通过神舟五号的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感.第三部分:重点难点: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应用难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本节的重点是..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因为它既是前面圆周运动知识的发展,又是后面卫星运动知识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因为它综合了开普勒第三定律、圆周运动知识、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知识点多;而且一般物体间的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

我们通过具体事例、例题、习题、多媒体手段加强了重点教学;通过及时复习,突破了难点教学;而且我们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同化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续。

第四部分:学生情况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任何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第五部分:教法方法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法,多种教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第六部分:教学过程首先是引言部分,(播放动画)我们通过视频,使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新课。

一、提出问题然后,展示伽俐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看完后依次提出下面6个问题:1、2问,比较简单,为后面的问题作准备,3、4、四问由于1、2问作铺垫,学生也能答出。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六章的重要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也为后续学习宇宙航行等内容做好了铺垫。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天体运动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牛顿运动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对于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规律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天体运动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同时,学生在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2)理解并掌握环绕天体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天体运动问题的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天体运动的研究,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2)环绕天体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2、教学难点(1)天体运动物理模型的建立。

(2)万有引力定律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万有引力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 2 第六章的重要内容。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 17 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它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天体的运动规律统一了起来,对以后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以及开普勒三大定律,这为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天体运动、人造卫星等知识做好了铺垫。

(二)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月地检验:通过对月球绕地球运动和地面物体下落运动的对比,验证了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和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2、万有引力定律:给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并阐述了其适用条件和物理意义。

3、引力常量:介绍了引力常量的测量过程和数值。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重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在高中阶段又学习了圆周运动和开普勒定律,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和本质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二)认知能力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推导过程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三)学习兴趣学生对天体运动等神秘的自然现象往往充满好奇和兴趣,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公式的推导和计算而感到枯燥和困难。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3、知道引力常量的测量方法和数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月地检验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引言概述:万有引力是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吸引力,并且对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引力的基本概念、万有引力定律、引力的作用范围、引力的应用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五个部分来详细阐述万有引力的相关内容。

一、引力的基本概念1.1 引力的定义引力是物体之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相互吸引的力。

它是一种基本的自然力,负责维持天体的运动和宇宙的结构。

1.2 引力的特点引力是一种吸引力,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引力是一种长程力,作用范围无限远,但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1.3 引力的性质引力是一种矢量力,具有方向性。

它遵循叠加原理,多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可以叠加。

引力还是一种相对论效应,即质量越大,引力越强。

二、万有引力定律2.1 定律的表述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1687年提出的,它表述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2 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 =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引力的大小,G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2.3 定律的应用范围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计算,无论是地球上的物体还是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

它是天体力学和宇宙物理学的重要基础。

三、引力的作用范围3.1 引力的无限远作用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引力的作用范围是无限远的。

即使两个物体相距很远,它们之间仍然存在引力作用。

3.2 引力的局部作用尽管引力的作用范围无限远,但在宏观尺度上,引力的作用主要集中在物体的局部区域。

例如,地球的引力主要影响地球附近的物体。

3.3 引力的微弱作用尽管引力是一种基本力,但在一般情况下,它的作用相对较弱。

只有在质量非常大的物体或者距离非常近的情况下,引力的作用才会显著。

四、引力的应用4.1 天体运动的解释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了天体运动的规律,例如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卫星绕地球的轨道等。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知道重物下落和天体运动的统一性。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3、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范围。

4、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了解卡文迪许实验室。

二、过程与方法
1、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2、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2、经过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月-地检验的推到过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教学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2、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教学设计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的规律:




(四)万有引力常量
,比较结果万有,则其中这位同学所受重力。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引言概述:万有引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由英国科学家牛顿在17世纪提出。

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是解释行星运动、落体运动等现象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引力的概念、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应用举例、实验验证和现实意义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万有引力的原理和应用。

一、引力的概念1.1 引力的定义:引力是物体之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相互吸引的力。

1.2 引力的特点:引力是一种万有的力,它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无论质量大小。

1.3 引力的作用:引力是使物体朝向地球中心运动的力,同时也是使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

二、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2.1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2 引力的公式:F =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引力的大小,G为万有引力常量,m1和m2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2.3 引力的方向:引力的方向是沿着两个物体之间连线的方向,指向对方物体。

三、万有引力的应用举例3.1 行星运动:万有引力解释了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运动,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保持了它们的运动轨迹。

3.2 落体运动: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使得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9.8米/秒²。

3.3 人造卫星: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道也是由地球对卫星的引力决定的,引力使得卫星保持在特定的轨道上。

四、实验验证万有引力4.1 铅垂实验:通过测量铅垂线上两个小球的受力情况,可以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4.2 弹簧测力计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4.3 行星运动观测:观测行星运动的轨迹和速度,验证万有引力定律对行星运动的解释是否准确。

五、万有引力的现实意义5.1 科学研究:万有引力为科学家研究宇宙、行星、恒星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5.2 工程应用:在航天、导航等领域,万有引力的理论和应用对工程设计和计算具有重要意义。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师,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关于万有引力的讲解。

万有引力是牛顿在17世纪提出的一项重要物理学理论,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

本次讲解将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我将介绍万有引力的定义和原理,然后我将详细讲解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和实际应用,最后我将分享一些有趣的实验和应用案例。

二、万有引力的定义和原理万有引力是指物体之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相互吸引的力。

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一个引力,这个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换句话说,万有引力是一种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使得物体之间相互靠近。

三、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和实际应用万有引力的计算公式可以用如下的数学表达式表示:F =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引力的大小,G表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之间的距离。

万有引力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它在行星运动和卫星轨道计算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计算地球和月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我们可以预测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和周期。

其次,万有引力还可以用于测量地球的质量。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在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我们可以推算出地球的质量。

此外,万有引力还在天文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恒星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我们可以了解星系的演化和宇宙的结构。

四、有趣的实验和应用案例除了理论上的讲解,我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有趣的实验和应用案例。

首先,我将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两个小球和一个绳子,我们可以模拟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引力作用,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万有引力的原理。

其次,我将介绍一个应用案例,即人造卫星的轨道计算。

通过计算卫星和地球之间的引力,我们可以确定卫星的轨道和运行周期,这对于卫星通信和导航系统的设计非常重要。

五、总结通过今天的讲解,我们了解了万有引力的定义和原理,学习了它的计算公式和实际应用。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 2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知识不仅是对前一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后续学习卫星运动、宇宙航行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逻辑推理和科学探究的过程。

通过对天体运动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万有引力的概念,并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理论的建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对牛顿运动定律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天体运动这种宏观现象,学生往往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

此外,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涉及到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然而,高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对于探索未知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

只要能够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知道万有引力常量的数值、单位及其测量方法。

(3)能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天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2)通过对天体问题的分析和计算,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科学家们探索真理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1各位领导、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9号说课者,我说课的课题是:万有引力定律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万有引力定律》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从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外推,是下一节内容的基础;从思想方法上看,是猜想、假设与验证相结合、是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立意还在于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本章的第二节中,已经学习了太阳与行星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第五章中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规律,这些为“月——地检验”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月——地检验”中,是要验证同一物体在地面上不同高度(地面附近和地面上38万公里高的地方)受到地球作用力的大小关系的,可最后要转化为可验证地面附近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加速度(即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这步转化不易理解,是学生理解“月——地检验”的一大障碍。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上的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统一性;2)知道万有引力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的吸引力,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3)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r的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和过程,体会在科学规律发现过程中猜想和求证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意义,体会科学发展对人们世界观的改变所起的作用;2)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历史上的重大意义,体会科学家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的重、难点基于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难点:“月——地检验”的理解。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  说课稿  教案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得到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对此规律有初步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和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渗透 学发现与 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方法,增加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要根据学生反映,调节讲解速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由于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故应加强举例。

【教学课时】2课时【探究学习】(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推导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即2rMm G F 。

知道了行星为什么能够绕太阳运转而不会飞离太阳。

那么大家想到过,是什么力使得地面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地球吸引物体的力与地球和太阳间的引力是同种性质的力吗?还有,月球能够绕地球运转,说明月球与地球之间也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个拉住月球使它绕地球运转的力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是同一种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1、月-地检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月-地检验”部分的内容,投影以下数据: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9.8m/s 2,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7.3天,地球半径为R =6.4×106m ,试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通过计算,证明课本上提出的假设,即地球对月球的力与地球使苹果自由下落的力的是同一种力,都遵守“反平方”的规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必要的信息,在练习本上进行定量计算。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证明过程,一起点评。

设质量为m 的物体在月球的轨道上运动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 ,则ω2r a =,Tπω2=,r =60R , 得 22460TR a π= 代入数据解得 g a 26013600180.9=⨯= 点评:引导学生定量计算,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

万有引力说课稿引言概述:万有引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由牛顿在17世纪提出。

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是宇宙中所有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五个部份来详细介绍万有引力的相关知识。

一、万有引力的定义和原理1.1 万有引力的定义:万有引力是一种吸引力,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成正比。

1.2 万有引力的原理: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1.3 万有引力的公式: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可以用公式F=G*(m1*m2)/r^2来计算,其中G为引力常数,m1和m2为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

二、万有引力的应用2.1 行星运动:万有引力是维持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量,根据牛顿的引力定律,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使得行星环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

2.2 人造卫星轨道: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也是受到地球对卫星的引力作用,通过调整卫星的速度和轨道高度,可以实现卫星的轨道稳定。

2.3 天体运动研究:通过研究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可以了解宇宙中各种星球、恒星和星系之间的相互关系,猜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三、万有引力的特点3.1 无方向性:万有引力是一种吸引力,作用于物体之间的直线上,与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无关。

3.2 无穷远作用:根据牛顿的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虽然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是在理论上是无穷远作用的,即使两个物体距离很远,它们之间仍然存在引力。

3.3 引力大小受质量和距离影响:根据引力公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质量越大、距离越近,引力越大。

四、万有引力与其他力的关系4.1 电磁力:电磁力和万有引力一样,是一种相互作用力,但是电磁力是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万有引力是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4.2 弹力:弹力是一种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产生的力,与万有引力不同,弹力是一种接触力,只存在于物体直接接触的情况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是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核心,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为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彻底使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被动描述走向主动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圆周运动,下启卫星的运动。

掌握好本节课,对前面知识的加深理解,后面问题的顺利解决,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习万有引力定律需要以牛顿运动定律和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知识为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
2.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3.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普遍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学会科学的分析归纳方法;
2、培养对已有规律的猜想和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经历了几代科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

2.通过航天飞船介绍,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
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介绍科学家探索宇宙的历史,引出开普勒三大定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结合牛顿的猜想,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推广,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然后提供给学生一些数据和已知的定律,让学生探究推导万有引力的表达式。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最后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和适用条件等,并适当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整个过程希望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掌握万有引力定律。

方法是:通过介绍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行星运动所需要的力,让学生对此进行猜想,通过月-地检验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内容,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强调牛顿归纳出所有有质量物体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的思考过程,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

使学生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其他星球与地球之间的引力是同性质的力联系起来。

让学生体验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常规方法。

四、教法
阅读思考、猜想假设、分析推理、事实验证、总结归纳、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等。

在设计本节教学知识目标时定位并不高,只要求学生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条件,知道卡文迪许实验的巧妙构思,学会直接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计算。

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运用网络搜索、组织信息以及交流表达,认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经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认识建立物理模型、合理简化、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体会宇宙的奥秘,以牛顿的重大发现为载体了解科学发展史,感悟科学先驱的探索精神,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科学观。

通过发现万有引力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和艰苦性。

这样设计教学目标也是为了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培养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选择了以学生课题研究小组为单位选择课题,共同研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模式。

研究课题设置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作了扩展,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

由于学生刚开始尝试这种学习方式会遇到困难,我们对学生准备过程给予了较严密的监控和实施指导。

我们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也是对师生互动学习的一种尝试。

五、教学程序设计: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作为教师,不应该只关心学生学习的成果,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给学生以情感的震撼,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过程中获得科学研究的能力。

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同时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往往不满足于课本的知识介绍,本课中的介绍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完成。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

第一环节:
通过回顾上节课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作用,结合月球的绕地运动、地球上的重力作用等,提出这些作用是否都遵循同一种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第二环节:
通过推算月球上物体的加速度和月球运动向心加速度的对比,即月地检验。

得出二者所受的力遵循同一种规律,鼓励学生猜想是什么力提供了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并结合的猜想,提出万有引力的概念。

第三环节:
引导学生重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过程。

第四环节:概况总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适用条件和特性。

第五环节: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用Flash模拟扭秤实验,介绍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些应用。

本节课在课前将学生分组,做一定的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搜集第谷、开普勒、牛顿和卡文迪许四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对科学做出的贡献。

在引入新课阶段,教师首先创设情境,播放视频,对宇宙、“勇气号”和“嫦娥一号”等进行大致的介绍,并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课前准备的科学家的事迹,通过对古人研究过程的回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成果,由学生介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传说故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教学结合起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展开猜想,互相交流,并与科学家的猜想作对比,增强他们的信心。

再对牛顿的猜想
的分析,并将此猜想进一步大胆推广,认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万有引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学会建立物理模型,进行合理简化,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等研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介绍卡文迪许扭秤实验和演示相应的Flash动画,验证万有引力定律,以此来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广,小心求证的科学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