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交融学会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理交融学会说理
作者:郭雪琴
来源:《新教师》2016年第08期
《谈礼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0课)是一篇简单的说理性文章。薛法根老师执教这一课,既关注文本内容的教学,更侧重于引导学生领悟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既懂得了要讲礼貌,也学会了如何与人谈礼貌,还初步学习了如何与人说理。
【教学片段1】
师:作者写《谈礼貌》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希望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会有礼貌。
生:我觉得是希望每个人都有礼貌,让礼貌化解纠纷,不让人与人之间有特别多的矛盾。
师:有点不一样,但总体上都谈到一个词,就是要有礼貌,或者要讲礼貌。打开课文,看第一小节里有一个词,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生:优良传统。
师:礼貌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我们要继承这个优良传统,要礼貌待人,要使用礼貌语言。请你把这个句子画下来,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生画句子)所以他要谈礼貌,让那些不讲礼貌的人都要讲礼貌。
师:请你们读读课文,思考:作者要和别人谈礼貌,他是怎么谈的呢?用了哪些方法?(学生讨论)
生:用对比,看出讲礼貌会怎样,不讲礼貌又会怎样。
师:说具体点,哪个地方是用对比方法来写?
(学生讲文中例子)
师:在一个事例当中,用没礼貌和有礼貌进行对比来谈有礼貌。
生:同一个老者,第一次不仅没有给牛皋指路,还生气地骂他;第二次不仅给岳飞指路,还耐心地教他。
师:有礼和无礼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发现了,在写一个段落时用了对比的方法,对比很有效。
生:第一段用古训来开门见山,来点题,然后举那种故事的例子……(教师纠正:这叫举例。然后询问该生举了几个例子?教学生用两个字的词语来概括表达,并把概括出来的三个词语写在三个自然段边上)
师:就举了三个例子?讲完就结束了?请认真阅读二、三、四这三个自然段,看看除了写三件事,每个自然段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需要用心读才能发现。
生:每段后面都有个总结。
师:什么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把前面故事中想表达的道理概括一遍)不但写事,而且把每件事中的道理概括出来了。请你们用横线把作者写的每件事中的道理画下来。(学生画句子)
师:一起读读。“问路”这件事,作者说了一个什么道理———(生齐读)“踩裙”这件事,又说了一个什么道理?(生齐读)“理发”这件事说了一个什么道理———(生齐读)
【赏析】
2011年版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薛法根老师教学《谈礼貌》,并没有把过多的时间耗费在内容理解上,而是由“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一问引导学生拎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紧接着追问:“作者要和别人谈礼貌,他是怎么谈的呢?用了哪些方法?”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既弄清了基本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基本结构,为后续课堂学习中的写说理片段做好了铺垫。
【教学片段2】
师: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三件事?
生:这三件事会体现出礼貌。
生:我觉得这三件事很经常出现,比较有代表性,很典型。
师:同学们读书要注意,请你们把眼光落到课文中来看。这三件事,哪些人?哪些事情?发现了没有?典型在哪儿?
生:他是从不同角度来说的。第一件事讲的是不讲礼貌会讨人嫌弃;第二件事讲的是讲礼貌可以搭起理解的桥梁;第三件事讲的是礼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师:这三个事是不是并列的?
生:不是,有层次。
师:有层次,这很重要!哪个层次低一点(生:问路),哪个最高?(生:理发)三件事,第一件问路是什么?(生:有求于别人)第二件?(生:有失于别人)第三件事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别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
师:这三件事,有求于别人的时候要———
生(齐):有礼貌。
师:有失于别人的时候要———
生(齐):有礼貌。
师:别人有过于你的时候,你仍然要———
生(齐):有礼貌。
师:这三件事是递进,说的理是有层次的。所以我们要事事讲礼貌。
师:那么这里面的人有什么不同?问路的是什么人?和下面的几个人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事例中有古人、现代人,有大人、小孩,有普通人、领导人)
师:这三个事例当中,包括了古人、今人,大人、小孩,平常人和领导人,甚至伟人都要讲礼貌。他这事例举得好吧?典型吧?所以叫人人讲礼貌,事事讲礼貌。
【赏析】
在上述片段中,薛老师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选这三件事?”切入,当学生说到“有代表性”“不同角度”时,薛老师提炼出议论文事例选择的关键———典型。怎样的事例才是“典型”事例呢?薛老师引导学生层层剖析,逐步明晰:其一,文章中这三件事不是并列的,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层层递进来说明事事都要讲礼貌的。其二,这三个事例,谈到了古人,谈到了现代人;谈到了大人,谈到了小孩;谈到了普通人,谈到了国家领导。说明不论时代,不论年龄,不论社会地位高低,人人都要讲礼貌。这样,学生就知晓了说理文中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典型的才更富说服力。
【教学片段3】
师:最重要的,我们看看这三件事是怎么说理的?
(出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生读)
生:用了俗语。
师:引用了俗语,这叫引用。
(出示第二个事例后说理语句———生读)
生:这是打比方。
师:打了一个比方,就形象了。
(出示第三个事例后说理语句———生读)
师:这里面有两层意思,讲礼貌有什么作用,第一层意思是———(生答略)第二层意思是———(生答略)两层意思,用了“不但……而且……”把它连起来。
师:总结一下,《谈礼貌》这篇课文,用叙事、说理这样的方式来谈。叙三件事,说了三层道理,都讲了谈礼貌的好处。现实生活当中有没有碰到过有礼貌或没礼貌的事?
(出示“老人卖布娃娃”的故事,让学生猜后半部分,然后再出示故事结尾)
师:如果这个故事用来谈礼貌,行不行?但是它缺一个什么?
生:道理。
师:只用事来说理,缺乏深刻性,没有说服力;只说理,没有事不生动,没有感染力。
(教师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来议议这件事。学生写后班级交流,教师评价指导,强调说理要简短,可以适当引用。再让学生写写如何“说服故事中的青年”,师生模拟说服过程。)
【赏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以上片段中,薛老师借老人卖布娃娃的故事,带学生实战演练,教给学生如何与人说理。他先引导学生围绕“这三件事是怎么说理的呢?”研读课文三个事例之后的说理语句,从而归纳出这篇文章叙述三个故事后所采用的各不相同的说理方法;接着,出示“老人卖布娃娃”的部分故事内容,让学生猜测其他部分内容,尝试用一两句话来议议这件事;最后,再指导学生写如何“说服故事中的青年”的片段后,师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模拟说理,说服故事中的那个青年学会谈礼貌。这个言语实践的过程,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而学生在说服别人要讲礼貌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语言运用与情感熏陶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