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境保护(10讲新)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大气环境保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温室气体的种类,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原因、危害及人类采取的措施。

(2)了解大气中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3)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了解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2.能力目标(1)通过读课本图2.29和图2.31,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并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意义,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4.美育目标通过环境污染前后的图片展示,培养学生关心爱护环境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具】多媒体课件、表格、补充材料【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分发表格、补充材料)导入新课:(背景音乐,点击课件,展示优美图片)伴着这动听的音乐,让我们欣赏两幅优美的图片,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这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好家园。

然而,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多,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类所生活的家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展示受到污染后的图片)大量死亡的鱼类,受到破坏的森林,被废气笼罩的城市。

因此,保护环境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各国公民的共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和学习2.7大气环境保护同学们可以分为三个组来讨论这三个大问题,(把学生分为三个组,并选出组长)每一组同学重点讨论一个大问题,第一组讨论全球变暖,第二组讨论臭氧层的破坏,第三组讨论酸雨问题,下面同学们结合我们所发的补充材料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出来的结果填到表格里。

同学们填完了吗?(学生填完)下面请第一组的同学回答问题。

1.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全球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大家知道,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比如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气候一直处在冷暖交替的变化之中。

《大气环境保护》说课设计

《大气环境保护》说课设计

《大气环境保护》说课设计各位评委、各位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二单元第7节《大气环境保护》。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趣味性学习为环境,自主性学习为基础,过程性学习为环节,探究性学习为主线。

二、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

本单元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编写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例如,本课所讲的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问题,在前面讲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状况”时已有提及,为此课的讲述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

有关酸雨的成因,在初中化学课中也有讲述。

所以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实际问题。

本课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伸和加深。

环境问题是人类二十一世纪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地理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高考中也是常考查的知识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亦可以初步使学生掌握“问题核心”为特征的内容的研究方法,既评价这种问题的影响,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温室气体的种类,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原因和危害②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臭氧层的措施③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了解我国主要酸雨分布区和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指导学生调查当地大气污染情况,由学生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防治措施。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认识环保的意义,树立学生的环境观念、全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了解有关“环境问题”有关的地理学习内容的主要学习方法及内容:既评价该问题的影响——分析成因——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措施。

1、教学重点:大气环境的危害和保护措施。

高一最新地理教案-2-9大气环境保护 精品

高一最新地理教案-2-9大气环境保护 精品

2.9 大气环境保护一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大气污染所形成的地球保温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认识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及成因、后果和对策。

教学方法:关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气环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逐渐深化。

教学过程:本节内容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循序渐进,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同时要使学生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大气环境的人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一、全球变暖1.全球变暖的事实及其原因:近百年来的观测记录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引起气候变暖的原因,除自然原因外,主要还有人为原因: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坏森林,特别是热带原始林的破坏,本人认为还有第三,即人口数量的激增(每个人都是一台制造二氧化碳的“机器”)。

2.全球变暖造成的危害:全球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首先,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其次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

3.全球变暖的防御措施:世界各国在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保温气体排放量方面,正在进行共同的努力与国际间的合作。

二、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1.全球臭氧量减少及原因:卫星观测资料表明: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尤甚,出现了“南极臭氧洞”。

干流层臭氧减少,除了受太阳活动等自然因素影响外,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氟氯烃气体,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2.臭氧层破坏产生的危害及保护: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皮肤癌患者增加、人体免疫力下降,另一方面破坏生态环境使农林牧渔业减产。

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要求各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并签署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大气环境保护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大气环境保护

大气环境保卫[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全球变热、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等大气环境咨询题及其产生的缘故;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漫画、图表等分析要紧的环境咨询题产生的缘故、带来的危害、解决的途径等;德育目标:使学生明白得保卫大气环境需全球合作,熟悉大气环境保卫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环境瞧[教学重点]:1.大气环境咨询题产生的缘故及其危害2.大气环境保卫的措施[教学重点]:1.气候变热对全球社会经济的碍事2.臭氧层的破坏对人类健康与生产的碍事[教学方法]:讲解、讨论结合多媒体[讲授过程]:【引进新课】出示漫画:地球出汗了!学生回纳总结是因为全球变热的缘故,然后教师讲解: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开展,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碍事越来越大,因此,全球合作、和操纵各种碍事大气环境的人类活动,保卫大气环境,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的共识。

[讲授新课]:一、全球变热展示“全球热化〞图,教师提咨询:引起气候变热的缘故是什么?温室气体有哪些种类?3、温室气体什么缘故会使大气增温?学生讨论:缘故是温室气体的增多,温室气体要紧有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温室气体能汲取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教师讲解:目前,地表和大气温度上升有70%--80%是由于二氧化碳增加所造成的。

也确实是根基讲在,在各种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是全球变热的罪魁祸首。

展示图片提咨询:什么缘故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提高?学生讨论:①燃烧大量的矿物燃料,②毁林,特别是对热带雨林的破坏。

教师提咨询: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变热,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学生讨论答复教师补充讲解:全球变热首先是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其次引起世界各地落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学生讨论答复。

教师补充讲解: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开发新能源;保卫森林,植树造林,积极参加国际合作。

过渡:中国古代有个“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近年来科学家也提出要补天,这是什么缘故?二、臭氧层的破坏与保卫1、出示阅读资料1出示南极图片:据报道,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一直是困扰全世界环保人士的难题之一。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大气环境保护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大气环境保护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大气环境保护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了解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4.掌握大气环境保护的常用措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大气环境的定义和组成要素。

3.大气环境保护的常用措施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通过课前视频或图片展示大气环境污染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思考。

2.提问:“你们都知道什么是大气环境吗?你们觉得大气环境为什么重要?”学生回答。

3.进行讨论,并梳理出大气环境的定义和组成要素。

二、知识讲解(25分钟)2.讲解大气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包括呼吸道疾病增多、酸雨形成、温室效应加剧等。

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大气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真实案例,例如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排放过程中的环保措施等。

2.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3.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四、探究实验(30分钟)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大气环境污染的现象和影响。

2.实验材料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一些烟花或香烟。

3.实验步骤:(1)将烟花点燃或香烟放入容器中。

(2)观察容器内的变化,如烟雾弥漫、异味等。

(3)让学生思考和分析烟雾和香烟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五、总结讲解(15分钟)1.总结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常用的措施和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参与和贡献大气环境保护。

3.布置相关作业,包括大气环境保护调查报告或行动计划。

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视频、实物等多媒体教具,以及小组讨论和实验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表现,包括是否配合团队合作、是否能够合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

2.评价学生的调查报告或行动计划,包括内容的准确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等。

《大气环境保护》教师说课稿

《大气环境保护》教师说课稿

《大气环境保护》教师讲课稿《大气环境保护》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第一版的整日制一般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节,讲课共分为四部分。

一、说教材(一)说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材牢牢环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计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睁开,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入,又是理论联系实质的表现。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目古人类主要关注的全世界性大气环境问题,并认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由、危害和防治举措,进而使学生建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 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世界意识” 。

(二)说教课目的确实定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乞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确立以下教课目的:知识和技术目标:1、认识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由、危害及解决举措。

2、认识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由、产生的危害和保护举措。

3、理解酸雨的形成原由,认识酸雨的危害、我国主要的酸雨散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举措。

4、能比较剖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由、危害和解决的门路,进而培育读图能力,并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1、试试用所学知识对大气环境问题形成的原由进行、剖析。

2、试试用研究,合作方法,并用适合手段表达、沟通自己的思想。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并建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世界意识”。

(三)说教课重难点确实定本课教课应充足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说实质问题。

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长进一步引申和加深的。

要点应放在叙述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举措上。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大气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须要有“全世界意识”,在环境问题的形成原由中又波及到了一些化学知识,故确立以下重难点:教课要点1、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

2、大气环境保护的举措。

教课难点全世界变暖、臭氧层的损坏、酸雨问题的形成原由。

二、说教课方法为了达成教课目的、掌握要点、打破难点选择以下的教课方法和教课手段。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 第2单元第8节“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大气污染所形成的地球保温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保护(防治)。

2.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课本上的地图,比较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和解决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并树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意识”。

【设计教学方式】环境问题的教学以“成因、后果、措施”为主要的教学线索来进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落实。

1.通过投影漫画“地球出汗了”这一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地球为什么会出汗?大气出现了什么问题了?2.通过材料“我国科学家近年来也发现,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臭氧浓度的大幅度下降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臭氧为什么会减少?臭氧层破坏会造成什么危害?我们应如何去保护臭氧层?3.通过材料“在北美和加拿大绵延数千里的森林正在消亡,成千上万的湖泊正在干涸,酸雨正落在广袤的荒野上;在瑞典,4000个湖泊因酸度太高,鱼类无法生存;在美国佛蒙特州和纽约州,60%的高海拔红云杉已消失”,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酸雨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危害?怎样防治?【教学重点】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拟定教法】利用漫画,启发式教学【教具】投影仪【落实教学内容】(一)全球变暖1.成因: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自然原因。

2.后果:海平面上升,影响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世界各地经济结构的变化。

3.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1.成因:太阳活动的影响;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

2.后果: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破坏。

大气环境的保护地理教案

大气环境的保护地理教案

大气环境的保护地理教案大气环境的爱护地理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开地要预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气环境的爱护地理教案,欢迎阅读与保藏。

一、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削减的缘由、产生的危害和爱护臭氧层的措施;2.了解温室气体种类、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缘由及危害、防护措施;3.理解酸雨的形成缘由,把握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二)力量目标:通过让同学自主上网查阅、检索资料,培育其动手力量、主动学习猎取学问的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形成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缘由,使同学明确人与环境的亲密关系,熟悉环保的意义,树立“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树立“全球意识”,熟悉参与国际合作在爱护大气环境中的重要性;2.通过网上沟通和争论,培育同学的协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1.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

本单元教材实行循序渐进的编写方法,使同学的熟悉逐步深化。

例如,本课所讲的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问题,在前面叙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力状况”时已有提及,为此课的叙述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

有关酸雨的成因,在学校化学课中也有叙述。

所以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同学运用已学过的理论学问,来解释这些实际问题。

本课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学问的基础上进一步引伸和加深。

重点放在叙述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爱护的措施。

2.本课教材旨在使同学懂得爱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规划和掌握各种影响大气环境的人类活动,从而培育同学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三、学情分析1.同学为高一年级;使用教材为人教版(正式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高一年级);2.同学应熟识计算机一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的操作,熟识网络教室的环境,具备肯定的网络操作技巧。

《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

2、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

3、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教学重点:1、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

2、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教学难点: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

教学方法:1、收集资料,分析总结造成大气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2、补充大量事实,以事实服人。

3、用漫画的呈现方式给同学以启发和触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全球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和酸雨危害已经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

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大气环境保护。

【投影】漫画“地球出汗了”【提问】地球为什么出汗了?该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录像引入全球变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1、为什么全球变暖了?2、全球变暖会产生什么后果?3、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要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结论【讨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小结】气候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大家知道,自然界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比如气候一直处在冷暖交替变化之中,这在前面已经学习过还有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活动等也可能引起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但是能够起到加速或延缓作用。

所以,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是温室气体增多。

【提问】温室气体有哪些种类?【讲述】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等。

【材料】根据1958年以来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直接监测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而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

【讨论】为什么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不断增加?【讲述】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原因:(1)燃烧矿物燃料行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2)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讨论】温室气体增多,全球变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小结】全球气候变暖,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首先,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这是因为一气温在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增高,海水因膨胀而导致海平面可能上升0.2—1.4米;另一方面极地增温强烈会造成部分极地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从而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021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十讲大气的环境保护课件 新人教版

2021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十讲大气的环境保护课件 新人教版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地理坐标图 的理解分析能力及对臭氧层空洞等大气环境 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1)结合图分析可 知,随着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最大值所在 位置北移,在中纬度,臭氧总量随纬度的升 高而递增,而在高纬度递减明显。(2)臭氧层 破坏直接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 使平流层吸收太阳紫外线短波辐射的能力降 低,从而引起平流层气温降低。
典例剖析求解法
例2 (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卷)臭氧层
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 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80°S 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 图,回答(1)~(2)题。
典例剖析求解法
典例剖析求解法
(1)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 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 (2)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依纲梳理夯基础
三、酸雨的危害与防治
形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等,不断向大气中排 成 放二氧化硫 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 害
河湖水 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土壤酸 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腐蚀建筑物和
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防 减少人为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排放,煤炭中 治 硫资源 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典例剖析求解法
【解析】 (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进入20世纪后半叶,亚洲的暴雨、非洲 的干旱等极端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气 温的普遍升高,导致中国各地的积温增 加,自然带北移。(2)充分利用太阳能、 风能和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都可以 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 排放,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

《大气环境保护》网络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保护》网络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保护》网络课教案□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庄晓蓉教学科目:高中地理(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对课本及相关知识的梳理,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能力目标:(1)使学生获得搜集和处理信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得到研究成果。

(3)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与创新精神。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高考综合课考试的立意是能力的考查。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以,在教学时既要注意梳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故本课的重点是: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能力。

2.让学生学习简单的WEB发布和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养成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表达学习成果、交流学习经验的习惯。

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已经整体学习了《大气环境》这一单元的大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但仅仅学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课以课本知识为依托、网上素材为背景、问题为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2.高中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电脑操作的基础,但熟练程度尚不够,因此必须预先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针对性训练,主要包括网络交流的手段和技巧、PowerPoint的制作等。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策略]课堂组织策略:采用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式,即先向学生提供一个“先行组织者”,介绍总括性信息(大气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然后逐层展开,提供稍微详细的信息(需学生探索的问题),分层次进行教学,最后再由部分到整体,使整个教和学的路径最短。

学生控制策略:及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完成的任务,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从而能够准确地控制和把握所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层次,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认知的意义建构。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境保护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大气环境保护巩固夯实基础一、全球变暖1.表现: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6—0.9 ℃。

2.人为原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

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3.影响(1)引起海平面上升,对低地国家和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引起世界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各地经济结构的改变。

4.防御措施(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4)要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臭氧层破坏1.原因:人类大量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

如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加。

2.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使全球变暖。

3.解决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合作。

三、酸雨的危害1.定义:一般把pH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2.成因:工厂、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这些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缓慢氧化,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雪等落到地面,形成酸雨、酸雪、酸雾等,统称酸雨。

3.我国的酸雨(1)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2)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地区,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

4.危害(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危及人类健康。

(4)腐蚀建筑物等。

5.防治(1)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

(2)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理解要点诠释考点三类大气环境问题难点一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及后果难点二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链接·注意全球合作的意义(1)原因: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是不受国界限制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污染物造成的危害都是全球性的。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境保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大气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大气污染的来源1.1 工业排放1.2 交通排放1.3 农业排放1.4 生活排放2. 大气污染的危害2.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2 对植物的危害2.3 对气候变化的影响3.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3.1 政策法规3.2 技术改进3.3 绿色出行3.4 节能减排3.5 植树造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2. 难点:大气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方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大气污染现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探讨大气污染问题。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大气污染事件,探讨原因及解决办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大气污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收集有关大气污染的资料,了解国内外大气污染防治政策。

2. 结合自己的生活,提出减少大气污染的具体措施。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观看大气污染纪录片,直观感受大气污染的严重性。

活动二: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讨论如何协调各方利益,有效治理大气污染。

活动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大气污染问题严重的地区,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研究该地区大气污染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成果。

七、教学评价评价一:课堂参与度,包括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

八、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大气污染纪录片3. 角色扮演道具4. 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工具5. 相关阅读材料九、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介绍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第二周:讲解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第三周:分析典型大气污染事件第四周:小组讨论大气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第五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环境保护》说课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环境保护》说课教案设计

说课:大气环境保护课题:高一地理第二单元第七节"大气环境保护"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上册课时:1课时分四大部分进行说课:说教材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气环境保护"是新教材增设的内容.我认为这是新教材改编中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在第二单元中,学生了解,掌握了大气运动的一般规律后,让学生意识到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课本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的体现.所以,本节作为"大气环境"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节,是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是目前提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直接的体现,所以说"大气环境保护"是整个单元内容的重点.2教学对象分析本校高一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活跃,善于获取各种课外知识;观察,归纳能力较好.根据大纲要求,学生实际特点,以及他们对其他学科的掌握程度(这节课,某些知识与化学联系紧密)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程序.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这些污染的对策.(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概括能力;观察,阅读,读图分析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全球意识",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以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及防治为重点.教学难点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因是难点.因为牵涉到氟氯烃化合物分解出氯原子,氯原子消耗臭氧的化学过程.1.5教材处理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本单元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编写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本课所讲的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问题,在前面讲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状况"时已有提及,为此课的讲述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有关酸雨的成因,在初中化学课中也有讲述.所以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实际问题.本课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加深.重点放在讲述大气环境问题的危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2说学法(1)预习法:先让学生做些课前准备,通过校图书馆,网络室收集有关资料,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2)讨论法:课堂上讨论,交流,活跃思维.(3)观察,归纳法:学会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供的数据,归纳出现象的本质.3说教法3.1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根据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难度(并不大),教师学生可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大气环境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3.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4说教学过程4.1教学思路"大气环境保护"这一专题,着重研究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三大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以及酸雨危害.我的思路是对这三大环境问题进行"找原因"→"看危害"→"求防治".4.2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布置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教学程序】:【导入新课】介绍当前世界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物种减少甚至灭绝,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等等.(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大气环境问题)【讲授新课】【展示漫画】"地球出汗了!"【讨论分析】地球为什么出汗了——"热"(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增多(人类活动所排放)〈引出本课研究的第一个大气环境问题〉【板书】一,全球变暖【讲授】①首先帮同学回忆复习"大气保温效应",介绍温室气体.②列举数据表现近年来全球变暖的趋势.【提问】全球变暖的原因答:人为原因,一是燃烧矿物排放CO2等温室气体;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此外还有自然原因(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小组讨论】全球变暖的危害防治措施(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作为例证)【教师补正】危害:引起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措施:植树造林;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环保型新能源……【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全球变暖并不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比如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而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的生长.(培养学生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问题)【展示漫画】"伞破难遮阳!"(引出第二个大气环境问题)什么被誉为人类的保护伞——"臭氧层",地球为什么喊"痛"——"臭氧层遭到破坏.【板书】二,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讲授】①臭氧层的含义②氟氯烃对O3的破坏(难点)CF2CL2+光能→CF2+CL CL+O3→CLO+O2 CLO+O→CL+O2总反应2O3→3O2③析图2.37"南极臭氧空洞"(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小组讨论】臭氧层破坏会造成什么危害如何去保护臭氧层【教师小结】略【联系生活】家庭使用的冰箱,空调的制冷剂,随着科技的发展,有没有什么变化新飞冰箱为何被称为"绿色冰箱"【展示漫画】"雨中垂钓"(教材图2.38,引出第三个大气环境问题)【板书】三,酸雨的危害及防治(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课前的准备,即可明确①酸雨的概念和成因;②我国酸雨类型及分布;③酸雨的危害与防治)【学生讨论,教师小结】略【注意】强调大气环境保护需全球共同合作,树立学生"全球意识"【总结】回顾本课内容(三大大气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及防治对策)【课堂练习】全球变暖使极地气温——,两极冰川——,引起海平面——.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严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是——.配平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SO2+ O2+ H2O→H2SO4(加强学科间联系)分析四川盆地酸雨严重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板书设计:2.7 大气环境保护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人为原因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氟氯烃的使用酸性气体(SO2,NO2等)的排放危害引起海平面上升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防治减少CO2等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环保新能源,植树造林禁止氟氯烃的使用,采用新材料,国际合作减少酸性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环保新能源,治理废气……。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大气环境保护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大气环境保护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大气环境保护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成因及其危害,了解大气环境爱护的措施等。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环境问题危害及其爱护的措施、大气环境问题成因教具预备:教学挂图等教学方法:讲述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本课教材要紧讲述引起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的三大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危害。

一、全球变暖1、现象:近百年来全球气温上升了0.6~0.9C0,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2、缘故:1)自然缘故2)人为缘故:人类活动使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

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二是毁林,专门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提问:目前地球上哪个地区的热带森林破坏最严峻?答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破坏最严峻,那个地点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原始林。

3、阻碍: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①引起海平面上升。

一方面气温升高,海水温度也升高,造成海水膨胀而导致;另一方面极地增温,会造成极冰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

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例:现在农业发达的中纬度地区,因蒸发强烈变洪涝,从而退化成草原;而高纬地区因变暖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4、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采纳新能源。

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教师可组织学生就世界最大的CO2排放国美国拒绝《京都议定书》作简要讨论。

二、臭氧层的破坏与爱护1、现象:卫星观测资料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邻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峻,显现了“南极臭氧洞”。

“南极臭氧洞”(教材63页图2.37)——指南极地区显现全球臭氧最低值(约为全球平均值的30%~40%)。

只在春季(9~11月)显现,连续1个月左右。

2、平流层臭氧减少的缘故:1)自然因子:如太阳活动等;2)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

如:使用冰箱、空调时开释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保护>>教学设计杨军峰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教材是第二单元<<大气>>最后一节,是本单元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检阅,也是大气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生活最有关联的部分,是运用大气相关基础知识、相关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地理科学人文性、综合性、关联性。

同时也为后面的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趋利除弊进行了铺垫。

2、主要教学内容本课所讲的“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酸雨”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叙述—成因、危害、防治。

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及原因;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减少CO2等气体排放量,及国际合作。

臭氧层遭破坏: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臭氧洞”出现;臭氧遭破坏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合作。

酸雨:酸雨成因及我国的酸雨类型;我国酸雨分布区;酸雨的危害和防治。

3、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所讲的大气环境的三个问题,都与以前所学知识有一定联系:全球变暖──大气的热力状况;臭氧层遭破坏──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酸雨──初中化学已学过。

教材中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解释这些实际的问题。

为了加强学生对目前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严重危害的认识,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并采用卫星照片,漫画等给学生以真实感、紧迫感,教学中除运用这些数据和图片外,增加动态的、生产生活中的视频材料,以加强教学直观性。

本课教材旨在使学生建立大气环境危机意识,通过课文部分、阅读部分及危害关联性介绍,旨在使学生懂得保护大气需要全球合作,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大气环境的人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教学思路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全球变暖和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理解酸雨的成因、危害,了解我国主要酸雨区的分布及防治措施。

分析当前人类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调查西安大气污染情况,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境保护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2.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3.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大气污染事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大气污染案例资料。

2. 准备与大气环境保护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3. 划分学生为小组,准备讨论题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气污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大气环境的关注,导入新课。

2. 讲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介绍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3. 分析大气污染防治措施:讲解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等防治措施。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大气污染事件,让学生分析事件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5.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题目,让学生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大气环境保护。

6. 学生分享:邀请部分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当地环保部门或参观清洁能源设施,加深对大气环境保护的认识。

2. 开展校园大气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如举办讲座、展览和征文比赛,提高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情况和提出的建议。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延伸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2. 同行评价:邀请其他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新人教版

高中地理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教学重点: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教学过程:漫画导入:图中有哪些污染?大气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虽然大气也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若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多方面的。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1.大气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提问:自然原因有哪些?案6例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通过案例能够掌握:1.本案例讲述的是大气污染中的急性中毒事件。

(说明: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2.事件的污染源:联合碳化物工厂事件的污染物:45吨剧毒性甲基异氰酸盐气体事件造成的危害:1 750人当即丧生,2万人终生残废,受毒气影响的人数达50万,还有无数十、羊、家禽死去。

多年以来一直危害着博帕尔市民的健康,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2.大气污染物(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l0)①“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第10讲大气环境保护
主备人:黎秀文成员:蔡荣娟黄康学审核人:
巩固夯实基础
一、全球变暖
1.表现: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6—0.9 ℃。

2.人为原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

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3.影响
(1)引起海平面上升,对低地国家和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2)引起世界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各地经济结构的改变。

4.防御措施
(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

(2)采用新能源。

(3)保护森林,植树造林。

(4)要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臭氧层破坏
1.原因:人类大量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

如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加。

2.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使全球变暖。

3.解决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合作。

三、酸雨的危害
1.定义:一般把pH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2.成因:工厂、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这些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缓慢氧化,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雪等落到地面,形成酸雨、酸雪、酸雾等,统称酸雨。

3.我国的酸雨
(1)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2)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地区,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

4.危害
(1)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

(2)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3)危及人类健康。

(4)腐蚀建筑物等。

5.防治
(1)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

(2)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理解要点诠释
考点三类大气环境问题
难点一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及后果
难点二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措施
链接·注意
全球合作的意义
(1)原因: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是不受国界限制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污染物造成的危害都是全球性的。

(2)发达国家对全球大气污染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应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承担更多的义务。

(3)国际公约:①《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共有150多个缔约国;②《京都议定书》等。

诱思实例点拨
【例1】仔细阅读“1989年世界环境日宣传画”,完成下列问题。

啊,地球出汗了!
(1)这幅画所揭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问题可能引起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中“地球出汗了”意思就是全球气温升高。

气温升高的原因又要紧紧围绕图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去思考,不能泛泛而谈。

导致“地球出汗”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大量增加,产生的“温室效应”和滥伐森林,环境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削弱。

答案:(1)全球气温升高
(2)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大量增加;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煤烟、粉尘、二氧化碳等;大量砍伐森林
(3)首先是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大陆冰川和亚欧大陆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减少;其次,全球气温升高,全球年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气候将变得干旱
讲评:本题是1989年高考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让学生思考“地球出汗了”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

本题要求学生掌握温室效应的相关知识:温室效应的表现、产生的主要原因、导致的后果。

第(2)题容易出现错误,让学生阐述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往往不能紧紧围绕图中出现的地理现象去思考,而只是泛泛而谈。

在讲评和复习中要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全球变暖在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好处:使中纬度地区冬季寒冷程度有所降低,减少取暖费用;使中纬度地区作物在温度升高不太大时增产等。

【例2】下图是“欧洲某年降水pH等值线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述各国中,图示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把选定国
家的代码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西班牙
B.瑞典
C.德国
D.冰岛
E.意大利
(2)产生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环境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2000年吉、苏、浙文科综合测试题的一道读图题,该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图。

图中曲线表示的是降水的pH,当降水的pH小于5.6时,所降的雨水为酸雨。

其形成原因是人类向大气排放大量的硫和氮的氧化物。

形成酸雨,危及动植物生长,对建筑物进行腐蚀。

因此图中实际反映了一个环境问题——酸雨,即pH越小,酸雨危害程度越严重。

答案:(1)B C
(2)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排入SO2、NO x等酸性气体
(3)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古迹等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讲评:首先要引导学生仔细读图,根据题目的要求重点分析图中的两种信息:等值线的数值以及国家的分布位置。

分析该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时,如果让学生通过联系学过的化学知识来理解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同时利用比较法与其他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进行比较,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例3】(2004辽宁、广东高考,1—3)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

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

这种情况是由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

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2)臭氧层位于()
A.对流层顶部
B.对流层与平流层交界
C.平流层中
D.高层大气中
(3)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A.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解析:从图示经纬度范围可看出,图示地区位于南美洲南端,全球臭氧量最低值出现在南极地区的春季。

从第(1)题四个选项看,A、C、D都与图示区域距离遥远,故正确答案为B。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因其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从而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

导致平流层中臭氧量减少的人为原因是人类活动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因此从保护臭氧层的措施来看,减少人类活动影响是最重要的。

答案:(1)B (2)C (3)A
讲评:此组试题考查学生对臭氧层及臭氧空洞的位置、臭氧层破坏原因及保护的掌握。

如果对臭氧层的位置及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不理解,第(2)题易出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