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环境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驱油机制(姚俊等著)思维导图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范文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如何高效地开采和利用石油资源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石油开采过程中,提高采收率是关键。
近年来,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该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和聚合物的协同作用,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本文将就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进行研究,探讨其驱油机理及效果。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石油样品、微生物菌种、聚合物溶液、实验用油藏岩心等。
2. 实验方法(1)制备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体系:将微生物菌种与聚合物溶液混合,制备成联合驱油体系。
(2)进行岩心驱替实验:将实验用油藏岩心置于驱替装置中,分别进行单独使用微生物、单独使用聚合物及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的实验。
(3)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记录不同驱替方式下的压力变化、流量变化、采收率等数据。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我们观察到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体系在驱油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与单独使用微生物或聚合物相比,联合驱油体系的压力变化更为平稳,流量更大,采收率更高。
2. 结果分析(1)驱油机理分析:微生物在油藏中生长繁殖,产生生物表面活性物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原油更容易被采出。
聚合物则通过降低毛管力,改善油水流动性。
二者协同作用,提高了驱油效果。
(2)采收率分析: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体系的采收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微生物或聚合物。
这表明微生物和聚合物的协同作用能够更好地提高油藏的采收率。
(3)适应性分析:不同油藏的岩石性质、流体性质等存在差异,因此各种驱油方式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油藏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驱油方式。
然而,从实验结果来看,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体系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油藏。
四、结论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高考地理二轮转复习+课件+微专题+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答案:(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 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 国道秦岭隧道通车 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北京雨燕越冬地主要集中在南非、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三国,核心区域为 三国交界处的喀拉哈里跨境国家公园及周边。这里主要的生境为稀树草原,专 家发现雨燕迁徙路线选择避免海洋,绕过天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高海拔地 区,迁徙路线的单程距离超过1.6万千米,全年迁徙距离约为3.8万千米,其一 生往返的旅程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2.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类问题答题术语:
项目
水生动物(鱼类)
陆生动物
生 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
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
存 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 多样,适宜生存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
空 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 大,适宜生存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
址,因此又被称为“楼燕”。北京雨燕于春夏季在北京繁殖,每年7月中下旬开 始迁徙,次年4月归来。通过为北京雨燕安装光敏定位仪,专家们掌握了北京雨 燕的行踪。这种光敏定位仪重量仅0.65克,续航时间长达两年,通过记录周围 环境光照强度的周期性变化,来估测鸟类的地理位置,经度值由日出和日落时 间的中间点确定,纬度则由当天的日照长度计算得出。
天敌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天敌少
人类活动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2014课标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2~3题。
《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驱油机理研究》范文
《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驱油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对石油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有效利用和提高石油采收率成为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在驱油方面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的驱油机理,为进一步应用这些生物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特点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具有独特的特点,使其在驱油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微生物菌体生长迅速,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酶、多糖、氨基酸等。
这些物质在驱油过程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三、微生物菌体驱油机理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微生物菌体可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有助于将附着在岩石表面的原油松动并带走。
2. 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菌体能够分泌酶类物质,对原油中的大分子烃类进行生物降解,使其转化为小分子烃类,从而提高采收率。
3. 微生物粘附作用: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粘附性,可附着在岩石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有助于将原油从岩石表面剥离。
四、微生物代谢产物驱油机理1. 代谢产物的物理作用: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含有多糖、氨基酸等成分,具有一定的粘稠性,可改善原油的流动性,使其更容易被采出。
2. 代谢产物的化学作用: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可以与原油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原油的粘度,提高采收率。
五、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和现场试验,验证了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在驱油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微生物菌体及其代谢产物可以有效提高石油采收率,降低原油粘度,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六、结论通过对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的驱油机理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生物降解、粘附作用以及改善原油流动性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这些特点使得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在驱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表明,利用微生物技术可以提高石油采收率,降低原油粘度,为石油开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七、展望与建议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研究微生物菌体及代谢产物的种类和数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优化微生物培养条件和工艺,提高其在实际油田应用中的效果。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摘要:石油在多个领域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近年来我国石油资源需求量明显提升。
我国油田主要分布在大陆架沉积盆地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沉积物分布不均、储油层差异较大、有大量泥沙积累、上气下油、储油蜡质胶质含量高、粘度大,因此开发难度大。
随着全球原油价格的持续下跌及中国常规原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导致原油生产的成本增加。
采用三次采油驱油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很好地提升采油效率与质量,使油田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让能源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
本文对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三次采油驱油技术;提高采收率;分析;应用1注气驱油采油技术注气驱油采油技术在应用时,需关注以下要点:①考虑到油层是否具备注气条件,包括了解油层的储层岩性、储层渗透率、储层深度、储层温度、原油饱和度、原油黏度等;②在明确油层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注入各种混合气体,包括氮气、天然气、二氧化碳、烟道气等,以这些气体来取代水进行油田开采。
该项技术涉及混相、非混相驱油采油两种技术,不同技术有着不同的适用条件,需结合实际条件选用,并需设定针对性地实施环境,确保其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在注气驱油采油技术最初发展阶段,其多是用氰类物质混相注气驱油采油,在注气采油工艺技术方法应用中一定要注重结合性,对各个操作流程进行细化设计、认真操作,通过该技术方法缓解低渗透油藏的注采所产生的矛盾问题,在提升采收率方面主要以优化构造幅度、强化地层倾角的特高含水油藏顶部注气来实现。
并可结合油田的实际情况,引入二氧化碳注入泵车、二氧化碳压裂设备、自行设计二氧化碳注入撬装泵等设备与辅助设施,逐步完善工艺,提升该项技术的适用性;此外,对比其他技术而言,该项技术还可将海上油田伴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和脱水后,回注至地下咸水层,永久封存于地层深处,适用性极好。
2微生物采油驱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是指在不改变油藏性质和现有水处理工艺的条件下,利用具有高效降解石油烃和吸附原油中吸附的有机杂质的微生物来改善原油开采效果的一种采油技术。
初中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1
专题三: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时)
(2 课
其中,专题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作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所需课时
(说明:课内共用 2 课时,每周 3 课时;课外共用 1 课 时)
专题学习目标
1.尝试对植物和动物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3.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评价要点
对所学的细菌和真菌进行分类练习。 试着给校园内的植物分类。
专题二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所需课时
(说明:课内共用 1 课时,每周 3 课时;课外共用 1 课 时)
专题学习目标
1.领会生物的多样性的含义,列举生物的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说出它 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的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评价要点
2.针对目前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我们应该怎样保
护生物的多样性?
专题三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所需课时
(说明:课内共用 1 课时,每周 3 课时;课外共用 1 课 时)
专题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样做?
4.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是什么?她们环境和教学资源
动植物图片、相关视频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 1:领会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涵义 认真阅读课本 P90“资料分析”,思考教材中的讨论题,小组讨论、交流, 并写出答案
认真阅读课本 P91 第一自然段,思考:如何理解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 的国家之一,并观看课件,立志投身到生物种类的发现中。
微生物驱油技术综述
摘要摘要 相对于常规提高采收率技术, 微生物采油有 2 个优点, 即微生物不会消耗大量能源且其使用与油价无关。
微生物能以油藏里的物质为营养代谢, 在发酵过程中排出生物气, 占据部分储层空间, 或形成人工气顶。
微生物还可以堵塞油层的高渗透通道。
微生物在油藏整个水相里都发挥作用, 包括水与岩石界面和油水界面, 并可以受控地在分子和孔隙微观水平上连续产出气体、溶剂、上连续产出气体、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其他生物化学剂,驱替石油。
表面活性剂以及其他生物化学剂,驱替石油。
表面活性剂以及其他生物化学剂,驱替石油。
日本和中国用优选的日本和中国用优选的微生物菌种注入油藏进行矿场试验, 结果提高采收率15 %~23 % 。
但是微生物采油也有一些局限性, 所以应该加强目前进行的微生物驱油模拟研究, 确定最好的菌种、营养物、代谢和生理特征, 使微生物驱油开采技术获得较高成功率。
使微生物驱油开采技术获得较高成功率。
一、微生物采油原理一、微生物采油原理为了让微生物快速繁殖和生长, 研究人员用各种方法往油藏里注入营养物, 激活这些微生物。
有些微生物能以油藏里的物质为营养代谢, 在发酵过程中排出生物气, 占据部分储层空间, 或形成人工气顶。
或形成人工气顶。
微生物还可用于堵塞油层的高渗透通道。
在多年注水开发后, 注入水会绕过渗流阻力高的含油部位, 沿渗流阻力最小通道流动。
微生物数量在这个通道中也很多, 可以在注入水中添加营养物激活微生物。
微生物的繁殖造成其数量猛增, 封堵无效循环的水路, 扩大波及体积, 提高注水效率。
提高注水效率。
大多数微生物具有天然依附于岩石表面的倾向, 不在液体中自由浮动。
油藏里, 微生物吸附在岩石表面并繁殖, 产生胞外多糖, 促进了菌体在岩石表面的吸附作用, 形成生物膜, 起到对菌体保护的作用, 并加快细菌更好地利用营养物等资源。
随注入水进入油藏的细菌将在原来的生物膜上流过, 有时微生物也会从生物膜中分离出去并与注入水一起渗流, 或者到油藏深部。
微生物驱油技术
数据记录与分析
详细记录试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及时分析并调整试验方案。
现场试验结果与评估
结果分析
对比微生物驱油前后的采 收率、产油量等关键指标 ,分析微生物驱油的成效 。
经济效益评估
结合试验数据,评估微生 物驱油技术的经济效益, 预测其在油田的推广前景 。
技术改进建议
根据试验结果,提出微生 物驱油技术的改进方向和 优化措施,为后续研究提 供参考。
实验结果分析
微生物驱油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驱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采收率 ,增加原油产量。
影响因素分析
实验发现,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注入方式等对驱油 效果有较大影响。
经济效益评估
通过计算,微生物驱油技术能够降低采油成本,提高 经济效益。
实验结论与建议
结论:微生物驱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提 高采收率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3. 关注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环保问题,确 保其在应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 影响。
2. 加强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现场试验,为 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建议
1. 进一步研究不同油藏条件下微生物驱 油的最佳方案。
04
微生物驱油技术现场应用
现场试验条件与准备
01
场地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油田区块,具 备完整的采油、集输和注水系统 。
微生物种类选择
厌氧菌
厌氧菌在缺氧环境中能够利用烃类作为碳源进行生长繁殖,产生表面活性剂、溶 剂和酸等代谢产物,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采收率。
好氧菌
好氧菌在有氧环境中能够利用烃类作为碳源,产生生物聚合物、气体等代谢产物 ,同样具有驱油效果。
微生物培养与繁殖
培养基选择
根据所选微生物的种类和特性,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成分,如 碳源、氮源、无机盐等,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和采收难度的增大,石油行业对提高采收率、减少成本和提高采出质量的需求愈发迫切。
微生物和聚合物在石油开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联合驱油方面。
本研究主要针对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技术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为石油开采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石油样品、微生物菌种、聚合物溶液、实验设备等。
2. 实验方法本实验主要采用室内模拟采油技术,通过对不同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的组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佳的联合驱油方案。
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研究区块,采集石油样品;(2)筛选适合该区块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培养和繁殖;(3)制备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4)将微生物与聚合物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形成联合驱油体系;(5)将该体系在室内模拟环境下进行驱油实验;(6)收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生物与聚合物的单一效果分析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单一的微生物或聚合物都具有一定的驱油效果。
其中,微生物通过分泌代谢产物和生物膜等作用,改变油藏环境,提高采收率;而聚合物则能有效地降低流体粘度,改善流动性能。
然而,单一的驱油方法效果有限,不能达到最佳的驱油效果。
2.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效果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比例的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体系,我们发现联合驱油效果明显优于单一驱油方法。
在适当的比例下,微生物与聚合物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挥驱油作用。
具体表现为:微生物能够分解石油中的大分子有机物,降低原油粘度,而聚合物则能改善流体的流动性能,从而提高采收率。
此外,联合驱油体系还能有效地防止原油在储层中的泄漏和流失。
3. 最佳联合驱油方案分析通过对不同比例的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当微生物与聚合物以一定比例混合时,其驱油效果最佳。
具体比例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微生物驱油技术
三、微生物驱油筛选
(一)、微生物的筛选 1、菌种筛选原则 ⑴、菌种应以适应高温、高盐、高压油藏条件为核心 原则。(耐温:80℃,耐盐:25×104mg/l); ⑵、菌种应对环境与人体无害; ⑶、所筛选菌种活性优良,性能稳定;
三、微生物驱油筛选
(一)、微生物的筛选
流程联接示意图
四、现场应用工艺
(三)、施工步骤
1、微生物菌液注入前,测吸水剖面; 2、根据剖面测试结果,对注水井进行调剖(目的改善 注入井吸水剖面,使微生物有效注入目的层); 3、调剖结束后,恢复注水,一星期后测吸水曲线、压 降曲线、吸水剖面(若目的层未启动,则对其进行重炮 或酸化解堵等); 4、配注流程准备:主要包括菌液储罐、配注泵、井、 站流程改造及整体配套、注入流程的试运转等; 5、注入水质分析;
二、微生物驱油机理
根据室内研究和实际资料,微生物驱油的主要作用机理是:微生物可明 显降低油层中油-水间的界面张力,改善驱油效率;降低原油的粘度,改善 油、水流度比;对油层孔隙进行选择性封堵,改善驱油波及效率,从而提高 原油采收率。作用机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微生物的粘膜及代谢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能够改善孔 道壁面的润湿性,能使粘附在地层岩石表面的原油脱离 下来,提高洗油效率;
(三)、微生物室内评价
1、微生物适应性评价试验
⑴ 、高温高压实验 试验在地层条件下不同菌种利用不同N源的生长情况。 ⑵ 、配伍性实验
试验地层环境是否适合于细菌生长和生存,筛选的微 生物与本源细菌及在原油中的生长情况。
(三)、微生物室内评价
2、驱油试验 当水驱含水达92%-95%以上时注入微生物菌液,驱油
试验可提高采收率15%以上,同时能降低产出液中的含水 率;采收率与注入浓度和注入体积有关。
《微生物采油》课件
实验步骤与实验结果
注入微生物,开始采油过程。
监测采油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如采收率、油品质量等。
实验步骤与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油品质量得到改善,轻质 油比例增加。
采收率显著提高,达到预 期目标。
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作用 明显,证实了其有效性。
实验结论与实验意义
01
实验结论
02 微生物采油技术具有可行性和优势,可提高采收 率和油品质量。
微生物采油的未来展望
未来,微生物采油技术将更加注重与其他油田 开发技术的结合,形成多学科交叉的油田开发
技术体系。
未来,微生物采油技术有望在非常规油田、老油田和 边际油田的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微生物采油技 术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油田开发技术之一。
微生物采油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 的应用,提高采油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
微生物采油的挑战与机遇
微生物采油技术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提高采收率、降低成本、环保和安全 生产等方面。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微生物采油技术将不断克服这些挑战 ,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微生物采油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其产业化进程 ,为油田开发提供更多选择和解决方案。
05
结论
微生物在地层中生长、繁 殖和代谢,产生生物表面 活性剂、溶剂和酸等代谢 产物。
通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的物理和化学作用,降低 原油粘度,提高采收率。
微生物采油的关键技术
微生物种类的选择与优化
针对不同油藏条件,选择适合的微生物 种类并进行优化,提高采收率。
注入参数的确定
根据油藏条件和采收率要求,确定合 理的注入参数,如注入量、注入速度
01
微生物驱油技术
微生物驱油技术随着人们对石油资源的不断开采,石油储量逐渐减少,因此提高石油采收率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
微生物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采油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微生物驱油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来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
通过将特定的微生物注入油藏中,使其与原油相互作用,改变原油的物理性质和流变性,从而提高采收率。
该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环保等优点,已成为石油工业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降低原油粘度: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原油的表面张力,从而降低原油的粘度,使其更容易流动。
改变原油结构: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某些物质可以与原油中的烃类物质发生反应,改变其结构,从而增加其流动性。
产生气体:微生物在油藏中代谢时会产生气体,如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些气体可以驱动原油流动。
改善油藏条件: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改善油藏的物理性质,如渗透率和孔隙度,从而提高采收率。
优点:微生物驱油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环保等优点。
由于该技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来提高石油采收率,因此可以针对不同油藏的特点进行定制化应用。
缺点: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微生物和相关设备,同时需要确保微生物在油藏中的存活和代谢。
该技术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油藏的地质条件和流体性质等因素,因此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随着人们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提高石油采收率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
微生物驱油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采油技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微生物驱油技术将有望成为一种高效、环保的采油技术。
随着人们对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将有望发现更多的微生物种类和代谢产物,为该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摘要:微生物驱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石油的相互作用,实现原油的增产。
本文对微生物驱油技术的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及不足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微生物驱油技术完善与应用
微生物驱油技术完善与应用本文阐述了低渗透油田高含水期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分析了低渗透油田高含水期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具体应用。
标签:微生物;驱油技术;低渗透油田;高含水期;完善;应用前言:我国对石油的开发技术和勘查技术在不断进步,低渗透油田越来越多,成为了提升原油产量的主要助力。
但是因为低渗透油田的特殊性,导致低渗透油田的石油采集效率不高,急需要运用科学的技术来进行改善。
一、低渗透油田高含水期微生物驱油技术完善阶段运用微生物驱油技术来提升低渗透油田的原油收集效率,具有潜力大、返排液不用处理、不损伤油层、安全环保、成本较低、施工便捷等特点。
在进行油田的开发时,影响原油收集效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波及围内的驱油效率和波及的效率,这两个数据的乘积就是原油的采集效率。
运用微生物提升收集效率的技术包含了微生物调剖技术和微生物驱油技术,微生物驱油技术主要是运用微生物的细胞、细胞的代谢物质,例如脂肽类或糖脂类生物外表层的有机酸、气体、小分子有机溶剂、活性剂等物质,运用这些物质进行原油的采集,微生物自身可以利用原油重质组分成营养物质,导致原油重质组分出现轻质化[1]。
并且可以在地层的岩石外部生成一层生物薄膜,将依附在岩石的空隙外部的油膜剥离下来,减小油水的界面张力和原油的粘度,提升油藏多孔介质里的原油流动能力,以此来实现微生物驱油的较高效率。
因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伤,很多国家都开始运用具有高效益、低成本的微生物驱油技术,这是后来微生物驱油技术风靡世界的基础。
经过前期很多研究人员对微生物驱油技术共同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而且随着微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驱油技术高效、快捷的研发和运用,微生物驱油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更加值得期待,还会在油藏的开发中后时期,不断改进水驱开发的成果,加强原油采集方面的效率[2]。
微生物驱油技术是集绿色环保、施工便捷、经济实惠为一体的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原油采集效率,加强单井的产能,所以逐渐受到世界各大生产原油国家的关注和运用。
提高石油采收率-微生物采油
提高石油采收率
微生物பைடு நூலகம்油
三、微生物驱油效果分析实例 (一)方案情况及实施要点 1. 2008年微生物驱规划方案 2. 注入方案要点 (1)注入周期:30口水井,两种周期(90天和60天)。 (2)注入参数 ① 微生物介质(菌液+营养基+无机盐水溶液)注入量与原注水 方案配注量一致。 ② 注入速度与原配注瞬时流量相当。 ③ 现场注入目的菌浓度高于1×107cells/mL。 ④ 杂菌浓度低于1×103cells/mL。 ⑤ 营养基中总糖浓度高于23%。 ⑥ pH值7~8。
改变岩石润湿性,分散乳化原油等。
提高石油采收率
工作过程知识
三、采油用微生物菌种的选择
⑴尺寸小、繁殖快。
⑵厌氧。
⑶耐高温。
⑷抗高压。
⑸耐盐。
⑹代谢产物中有气体、酸、溶剂、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等。
提高石油采收率
工作过程知识
四、微生物采油营养液的选择
1.代谢产物符合设计方案的要求。
2.注入较小的数量即可由微生物代谢产生 较大数量的代谢产物。 3.注入地层后不与地层岩石及其中流体 发生其它反应。
2. 对原油的降解作用,降低原油粘度和凝固点。
3. 产生气体,可以提高地层压力,降低原油粘度, 增加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4. 产生有机酸,增加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5. 产生有机溶剂,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的流动性。 6. 产生生物聚合物,可增加水相粘度,改善流度比。 7. 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4. 油层的地质条件(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大小、
地层压力、地层温度等)适合于微生物开采。 5. 具有完好的井身结构和完善的井口装置。
提高石油采收率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Key words:MEOR;microbial flooding;single well huff-n-puff;oil recovery mechanism;Shengli Oilfield
微生物采油是通过向地层中注入营养液(激活
油方向运动,在油水界面原位生长、繁殖和代谢,实
剂)或微生物,利用油藏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代谢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林军章 1,2,汪卫东 1,2,胡 婧 1,2,吴晓玲 1,2,谭晓明 1,2,丁明山 1,2,曹功泽 1,2
(1.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 东营 257000;
2. 中国石化微生物采油重点实验室,山东 东营 257000)
摘要: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
gle well huff-n-puff technology. As of December 2019,MEOR technology had been applied in more than 400 oil wells with
single well huff-n-puff,with a cumulative oil increase of 8×104 t.
L,现场试验取得突破,2016 年 8 月开始实施微生物
元的缔合力,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原油流动性[16]。
藏,油藏温度为 93 ℃,地层水矿化度超过 60 000 mg/
降低 H=H 分子间和芳香环系的键能,减弱结构单
驱后,区块综合含水率从 91% 下降至 83%,产量从 9
TAN Xiaoming1,2,DING Mingshan1,2,CAO Gongze1,2
微生物学思维导图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 (1)1.形态 (3)1.1.原核微生物(真细菌) (3)1.1.1.细菌 (3)1.2.原核微生物(古菌) (8)1.3.真核微生物(真菌) (8)1.3.1.酵母菌 (8)1.3.2.丝状真菌 (8)1.4.非细胞微生物 (10)1.4.1.病毒 (10)1.4.2.亚病毒 (10)1.5.形态分类 (11)1.5.1.球菌 (11)1.5.2.杆菌 (12)1.5.3.螺旋菌 (13)2.生理 (14)2.1.营养 (14)2.1.1.营养类型 (14)2.1.2.要素 (17)2.1.3.吸收机制 (20)2.1.4.培养基 (21)2.2.代谢 (23)2.3.生长 (24)2.3.1.测定方法 (24)2.3.2.细菌 (28)2.3.3.真菌 (30)2.3.4.影响因素 (32)3.遗传 (33)3.1.遗传 (34)3.1.1.遗传物质证明(三个实验) (34)3.1.2.基因组 (34)3.2.变异 (35)3.2.1.基因突变 (35)3.2.2.基因重组 (36)4.生态 (37)4.1.自然分布 (38)4.1.1.土壤 (38)4.1.2.水体 (38)4.1.3.生物体 (38)4.1.4.极端环境 (38)4.2.生物间相互作用 (38)4.2.1.互生 (38)4.2.2.共生 (38)4.2.3.竞争 (38)4.2.4.拮抗 (39)4.2.5.寄生 (39)4.2.6.捕食 (39)4.3.物质循环 (39)5.分类 (39)5.1.分类 (39)5.1.1.表观特征 (39)5.1.2.系统进化特征 (39)5.2.命名 (39)5.3.鉴定 (39)5.3.1.多相鉴定 (40)6.研究技术 (40)1.形态1.1.原核微生物(真细菌)1.1.1.细菌细胞壁G+肽聚糖染色原理G-脂多糖G-内毒素,对高等生物有致病作用吸附离子提高浓度保持酶活性决定表面抗原多样性噬菌体表面吸附受体细胞红色无壁细胞人工原生质体原生质球自然进化支原体细胞质膜细胞质颗粒内含物质粒核糖体拟核特殊结构芽孢鞭毛糖被荚膜菌胶团菌毛性毛1.2.原核微生物(古菌)1.3.真核微生物(真菌)1.3.1.酵母菌1.3.2.丝状真菌霉菌菌丝体营养菌丝气生菌丝菌丝特化假根、匍匐丝吸器附着枝菌环、菌网菌核、菌素覃菌1.4.非细胞微生物1.4.1.病毒1.4.2.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脘病毒1.5.形态分类1.5.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链球菌1.5.2.杆菌净宽比差异长杆菌短杆菌菌体边缘平截式尖式钝圆式1.5.3.螺旋菌弧菌:只有一个弯曲,程度不足一圈螺旋菌:细胞壁坚韧,菌体较硬螺旋体:菌体柔软2.生理2.1.营养2.1.1.营养类型化能营养自养有氧呼吸(氧化磷酸化)异养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发酵(底物水平磷酸化)代表微生物:酵母菌的乙醇发酵子主题 1过度类型光能营养型产氧光合作用;非环式磷酸化紫硫菌,蓝细菌两个光反应周期,供氢体为水不产氧光合作用;环式磷酸化一个光反应周期,循环电子传递2.1.2.要素水自由结合碳源有机物CO2氮源氮气硝酸盐有机氮无机盐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碱基能源2.1.3.吸收机制主动运输耗能,自由扩散协助扩散2.1.4.培养基配置原则营养齐全比例合适化学条件合适无菌类型原料天然合成半合成状态液体固体半固体功能基础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2.2.代谢2.3.生长2.3.1.测定方法计数细菌、酵母菌等单细胞微生物放线菌、霉菌孢子(细菌、酵母菌等单细胞微生物, 放线菌、霉菌孢子)比浊法: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培养液菌体与液体光密度成正比,与透光度成反比。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范文
《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提高原油采收率已经成为油田开发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利用微生物与聚合物的特性,实施联合驱油实验成为一项颇具前景的油田工程技术。
该技术能够提高油田开采效率和原油采收量,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本文将就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的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驱油技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原油的生物降解作用,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其流动性。
而聚合物驱油技术则通过向油层注入聚合物溶液,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原油的流动性。
将这两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更高效的驱油效果。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选取适宜的微生物菌种、聚合物溶液以及油田的模拟油样。
2. 实验装置搭建:搭建实验装置,包括油藏模拟系统、微生物培养系统、聚合物注入系统等。
3. 实验操作:首先在模拟油藏系统中培养微生物,待其达到一定数量后,将聚合物溶液通过注入系统加入模拟油藏中。
在加入过程中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原油的产量、原油采收率等。
四、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1. 实验过程:根据预设的实验条件,逐步进行微生物和聚合物的注入,并记录各阶段的实验数据。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原油采收率、采出液中微生物和聚合物的浓度变化等。
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分析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微生物与聚合物联合驱油能够显著提高原油采收率。
在适宜的条件下,联合驱油技术能够使原油采收率提高XX%《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研究》篇二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微生物—聚合物联合驱油实验进行深入探讨,详细描述了实验的原理、材料和方法、实验设计及步骤,同时分析并展示了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关结论。
该研究为提高油田采收率、优化采油工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引言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油田开发逐渐进入中后期阶段,提高采收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微生物驱油模型
kK rw Sw pw qw t Bw Bw w
微生物组分
微生物驱油时, 仅考虑水相中的菌体。微生物渗流时, 流体流速携带菌体, 菌 体自身有扩散对流和吸附作用, 同时菌体还能生长繁殖。由菌体平衡原理 可知, 单位时间、单位岩石体积内的菌体变化等同时间、同体积内由水相 流速引起的菌体变化与扩散、生长和吸附等菌体变化之和。其数学表达式 为
2. 作用机理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涉及到复杂的生物、化学 和物理过程,除了具有化学驱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 外,微生物生命活动本身也具有提高采收率机理。虽 然目前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仍然无法对微生物采油技 术各个细节进行量化描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原油乳化机理。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表面活性剂、有机 酸及其它有机溶剂,能降低岩石一油一水系统的界面张 力,形成油一水乳状液 ( 水包油 ) ,并可以改变岩石表面 润湿性、降低原油相对渗透率和粘度,使不可动原油随 注入水一起流动。有机酸能溶解岩石基质,提高孔隙度 和渗透率,增加原油的流动性,并与钙质岩石产生二氧 化碳,提高渗透率。其它溶剂能溶解孔隙中的原油,降 低原油粘度。
(4)中间代谢产物的作用。微生物及中间代谢产物如酶 等,可以将石油中长链饱和烃分解为短链烃,降低原 油的粘度,并可裂解石蜡,减少石蜡沉积,增加原油 的流动性。脱硫脱氮细菌使原油中的硫、氮脱出,降 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原油的流动性。 (5)界面效应。微生物粘附到岩石表面上而生成沉积膜, 改善岩石孔隙壁面的表面性质,使岩石表面附着的油 膜更容易脱落,并有利于细菌在孔隙中成活与延伸, 扩大驱油面积,提高采收率。
Sw X X = vw X Sw DxX X t t a b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