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均势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的均势外交

一、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

在近代国际关系上,英国坚持了数百年的均势政策,主要变现为维持和左右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集团像话制约抗衡,避免欧洲陷入任何一个大国或国家集团的支配和控制之下。然而在20世纪初,欧洲复杂的国际关系迫使英国改变其外交政策,弃孤立,求结盟。

英国岛国的地理特点,所以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任何一个强权,任何一个强权的出现,对英国都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力。作为岛国的英国幸运的是较早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又通过一系列战争使得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有力量对欧洲进行调节,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干涉时卓有成效的。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节结束,可以说英国在交战国的哪一方,胜利的天平就会向哪一方倾斜。英国广大的殖民地,强大的经济实力,让英国威风八面,也没有了岛国的孤独感。

“只有当某一国过于强盛,或是威胁应归对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或是威胁他的海上霸权,英国才积极地坚决的干涉欧洲政治。”因此采取不断变换支持或反对一国或数国的策略以维持主要大国力量之间的平衡,以防出现一个在力量上对所有其他欧洲国家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国家联盟,或形成一个将英国孤悬海外、组织英国进入欧洲大陆的欧洲帝国。简单地说是不让欧洲大陆出现强国,如果出现强国,英国必须联合其它国家与之为敌,否则,统一欧洲大陆的强国会对英国产生致命的威胁。为了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英国不停地与欧洲大陆诸国结盟、为敌。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中,英国支持奥地利,以对付法国等国,目的是不让奥地利受到过度削弱而导致法国过度强大。在七年战争中,英国为避免普鲁士被奥法吞没转而支持普鲁士。英国组织多次犯法同盟反对拿破仑是为了避免一个统一的欧洲帝国的可怕噩梦。英国这种多变的实用主义,使他们得到了一个著名的称谓——“背信弃义的英国人”。英国不选择国家,只选择强者的做法必然让英国在战争中消亡。因为一个国家无法恒强,而且不加选择的同强者战争,这本身就是自杀的战法。于是,在驿站之后,英国失去了支配欧洲的能力。

均势外交是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均势”是对李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16世纪欧洲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形成的。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16世纪,英国首席大臣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去的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英国转而支持法国。均势政策只能用于拥有绝对优势的大国,小国或是弱国往往成为大国均势的筹码。例如在1814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

二、光荣孤立

19世纪晚期英国奉行的外交政策,由迪斯累利和塞西尔担当首相时所主导。此名词实际上是一位访问英国的加拿大国会议员所提出的,赞扬欧洲积极不干涉欧洲事务的。在各个时代,英国的外交政策其基本目的是保持欧洲均势,不容任何力量破坏这种和谐局面。“英国的作风向来是均势真正受到破坏而不是有可能受到破坏时,才会插手干预”。通过殖民的海路,尤其是连接英国与印度的苏伊士运河,也不可缺少。光荣孤立之策,可见于英国拒绝加入永久性联盟或是与其他国家定下盟约之举。在另一方面,他又重视自己在海外的殖民地极其附属国。同时在没有英国政府直接管理下,殖民者借成立势力范围与附属国而建立了非正式帝国。

曾做过加拿大和印度总督的英国狂热扩张主义政治家吉尔伯特所说的那样:“”每个国家都在表示,自己是世界各国的佼佼者,最有资格通知别人“。1900年,德国从英国手里获得了桑给巴尔,还吞并了新几内亚群岛和马绍尔尔群岛,在非洲攫取了喀麦隆和坦葛尼喀。德国海军在炮术、组织动员,光学仪器设备和军备工程构造上的优势,迫使英国将3/4的海军调回北海。为了打破德国的野心,1906年,英国海军部在海军上将、第一海务大臣舍费尔的催促下,宣布建造排水量18119吨的,拥有10门305单向口径全重主炮、4台蒸汽轮机组的”无畏级战列舰,表明英国皇家海军将不顾一切维护其海上霸主地位,然而就在次年,德国也不甘示弱,下水了自己无畏战列舰“拿骚”级,由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英德海军竞赛”。

军备扩充实在是一把双刃剑,除了让德国在一次即将爆发的总体战争中难以对付,还让惊慌的法、俄和英国走到了一起。英国因为始终无法德国缔结盟约,便转向别方。不仅如此,柏林的决策在华丽雄伟的蓝图背后,是一片对前景的模糊判断和不负责任的乐观:“工业家和金融业者想插手巴尔干,海军只想消灭他们的英国同行,陆军向完全摧毁法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内阁和一个冷静地政府来制定一个完整、可行的‘大战略’。”无论是提尔皮茨企图诱使皇家海军进行舰队决战的“大洋舰队”,还是施利芬伯爵旨在6周内击败法国的施利芬计划,都是在战术层次上完美缜密,而在政治和战略角度上浅薄狭隘。

早德国的中国敌人中,英国似乎强大的不可战胜。1900年,他的帝国版图,达到1.2万平方英里,人口占世界的1/4.英国向亚非拉的投资占其资本输出总额的59.3%,他拥有的50家殖民地银行下属2279家分行,每年给英国带来1亿英镑的利息收入,然而这笔巨大的收入,往往在流入英国国库之前,就被为镇压各地此起彼伏的起义和叛乱的均势行动消耗掉。两次鸦片战争,印度兵变以及1884年苏丹战争都使规模牌不大的英国陆军疲于弃命,更糟糕的,国民投资被殖民地资金输出搞得供血不足,从而导致1875年至1884年之间工业增长率只有1.5%,英国一向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也随着经济的衰退而不利;英国产品不是被欧洲其他国家更具价格质量优势的替代品挤了出来,就是被挡在高额的关税壁垒之外。

188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还占有22.95,到了30年后,只剩下14.1%。英国首相约瑟夫·张伯伦在1903年无奈把英国形容成“一个疲惫不堪,外强中干的大力神,因为他的胃口和负担太大了”。

自身力量的衰弱和德国不计后果的野心,最终导致英国倒像了法俄集团,尽管英伦三道的封闭性确保了本土的相对安全,而且可以通过海上封锁和动员附属国作战来弥补这些不足。1904年,英法两国在伦敦签署协议,就埃及和其他非洲问题达成谅解。英国这一系列外交政策表明,在本身“第一大国”地位衰落的时候,英国已在追求欧洲均势已经不可能通过自己努力来达到了,而必须与其他伙伴之间进行平等合作才能有把握。

均势外交并不是和平的同义词,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自己的均势,有时侯不惜动用武力;均势外交未打过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

从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可以明显的看到,英国19世纪晚期和20是基础的国家间关系中,放弃它一贯坚持的外交政策,放弃光荣孤立,与欧洲国家结盟,从根本上说,此时的欧洲关系的分化组合,对英国国家利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均势手段已经难以维持,必须选择一方,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种政策的转变也说明了英国的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

崔晓妹

070301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