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均势政策

合集下载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五)·世界史上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五)·世界史上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世界史上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对外的基本政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并对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如下:一、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1、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①联合抗法。

拿破仑帝国崛起以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了强大的法国;②联合攻俄。

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③联合抗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④扶德抑法。

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⑤纵德反苏。

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以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3、原因:①英国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②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③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了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二、二战之前西方大国的绥靖和中立政策(一)英法的绥靖政策1、含义:一战后,英法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2、内容:一是牺牲别国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来求得自身的平安3、绥靖政策的主要推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政策实质上也是绥靖政策的表现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①英法在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遭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②和平主义思潮盛行;③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的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④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以及法西斯制造的假象,对弱小国家和民族固有的蔑视;⑤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5、绥靖政策的表现:(1)193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联盟并没有制裁日本,而是主张把中国东北地区变成列强所共管的殖民地(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控制下的国联虽然宣布意大利是侵略者,但是却并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大利军队使用(3)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法西斯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英法等国推行“不干涉”政策,实质上是纵容德意法西斯在西班牙的侵略(注意:在西班牙,也反映了英法等国对社会主义的仇视)(4)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严重破坏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但英法等国并未进行任何干涉(5)1938年,英、法、德、意等国在德国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史称为慕尼黑阴谋。

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均势原则

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均势原则

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均势原则【摘要】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均势原则是指在世界各国权力之间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以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

本文首先介绍了均势原则的定义和历史渊源,然后探讨了均势原则在国际政治中的应用及其对国际关系的稳定性的重要性。

同时分析了均势原则对国际冲突的影响以及实施均势原则所面临的挑战。

展望了均势原则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总结了它的重要性、局限性和现实意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均势原则在维护全球秩序和平衡中的作用,以及其在应对国际挑战和变化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均势原则, 当代国际政治, 应用, 稳定性, 冲突, 挑战, 发展, 重要性, 局限性, 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什么是均势原则均势原则是国际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国际关系中维持各方力量处于平衡状态的一种原则。

在国际政治中,各个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是常常发生变化的,而均势原则的提出旨在通过调整力量对比,使得各方在国际关系中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避免出现强权国家单方面压制他国的局面。

均势原则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欧洲近代史中的权力平衡思想,如西方国际法学派的戴尔文(Dorwin)、孔德克(Cornelius)等学者对均势原则的研究和发展,以及近代国际关系中的诸多均势平衡实践。

19世纪初的维也纳会议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各大国通过谈判和协商,在欧洲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格局,以维护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均势原则是一种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力量对比,使得各方在国际关系中能够相互制衡,避免发生大规模的冲突与战争。

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均势原则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维护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原则之一。

1.2 均势原则的历史渊源均势原则作为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原则,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在那个时候,欧洲各国之间实力差距悬殊,容易导致强国欺凌弱国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维持各国力量平衡的理论开始兴起,即均势原则。

和平外交与欧洲大陆均势_卡斯尔雷_坎宁时期的英国外交政策_刘成

和平外交与欧洲大陆均势_卡斯尔雷_坎宁时期的英国外交政策_刘成

和平外交与欧洲均势——卡斯尔雷、坎宁时期的英国外交政策刘 成(南京大学 历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摘要: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外交的两个重要利益点遭到严重威胁,一是捍卫国家领土免遭侵犯,二是提高对外贸易与促进经济繁荣。

战争让英国深刻认识到,维持欧洲均势才能捍卫英国本土安全,才能实现全球自由贸易。

外交上英国在战后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类似拿破仑噩梦的再度发生;二是极力维持欧洲的和平。

战后的和平外交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它服务于欧洲均势的宗旨。

关键词:英国外交;欧洲均势;卡斯尔雷;坎宁作者简介:刘成(1964— ),男,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英国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D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2)05-0161-09 收稿日期:2012-01-18●国际关系与软实力专题研究19世纪的英国外交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捍卫国家领土免遭侵犯,二是提高对外贸易与促进经济繁荣。

一方面,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上述两个重要利益遭到严重威胁。

战争让英国深刻认识到:维持欧洲均势才能维护英国本土安全,维持欧洲和平才能实现全球自由贸易。

另一方面,英国通过这场战争彻底打败了劲敌法国,消除了路易十四以来法国统霸欧洲对英国安全造成的巨大压力。

为此,英国在战后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类似拿破仑噩梦的再度发生;二是极力维持欧洲的和平。

因此,和平外交成为卡斯尔雷、坎宁时期英国外交政策编者按:国际政治中均势、“软权力”外交的运用不仅在当今世界大国关系间仍然屡见不鲜,而且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源远流长。

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体系建立以来,欧洲国家即围绕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过各类外交实践,直至1815年英国组织第七次反法联盟打败拿破仑,重建恢复欧洲整体和平的维也纳体系,均势(balance of power)外交才成为欧洲主要大国的政治共识。

伊丽莎白政府与尼德兰革命_均势外交政策

伊丽莎白政府与尼德兰革命_均势外交政策

51
夏继果 : 伊丽 莎白政府与尼德兰革命 : 均势外交政策 独立地位 , 防止法国人染指尼德兰各省 , 特别是沿 海 地区 ; 既要实现这些目的 , 又不至于使英国陷入战 争 或难以负担的花费。这一政策的本质在于维持西 班 牙和法国 间 的势 力 均衡 , 以 保证 英 国自 身 的 安全。 这一政策取得了成功。到 1575 年 , 西班牙军队虽 然 仍留在尼德兰 , 但完全取胜的可能性减小 了 ; 英尼 贸 易重新开通 , 英西关系得以恢复 ; 法国干涉尼德兰 的 计划一次次夭折 , 但 是名 义上的 英法 同盟关 系仍 然 维持。英国重新获得有利的国际环境。 政府支持的国家行动 , 如果是前者 , 她相信自己 有能 力利用他的冒险为英国利益服务 ; 如果是 后者 , 她坚 决反 对。她于 1578 年 5 月 派斯 塔福德 爵士 去法 国 打探亨利三世对阿朗 松的态 度 , 并带 口信 给太后 凯 瑟琳 和阿朗松 , 表示 她愿 意在与 阿朗 松的 婚姻问 题 上进行谈判。亨 利三 世和凯 瑟琳 表示 , 他 们正努 力 阻止 阿朗松 的计 划 , 并 表达 了 对婚 姻谈 判 的 欢迎。 伊丽莎白的态度标志着她对尼德兰的外交策略 的变 化 , 由防止法国干涉 转变 为利用 婚姻 谈判 使阿朗 松 成为在尼德兰对付西 班牙的 有效 力量 , 同 时又不 允 许他在那里强大到威 胁英国 的程 度 , 借此 来维持 欧 1575 年 洲大 陆的势力均衡。 但是 , 婚姻 谈判 招致 英国臣 民 强烈 反对 , 因为正值 英国 国内天 主教 势力 兴风作 浪 之时 , 人们惧怕 谈判会 助长 其气焰。 伊丽 莎白不 愿 与臣民敌对 , 谈判暂时被放弃。 1580 年起 , 英国又 一次面 临严峻 的考验。是 年 2 月 , 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继 承葡萄 牙王位 , 西班 牙 的实力大为增强。与此同时 , 尼德兰局势 恶化 , 阿拉 斯同盟的成立使尼德兰新任总督帕马的军队有 了向 北方 反叛各 省发 动进 攻的 基地。 法国 内战 于 1580 年再度爆发 , 使法国丧失了对西班牙的牵 制力量 , 欧 洲大陆的势力均 衡面临 破坏 的威胁。 对英国 来说 , 首要的是督促法国尽 早结束 内战 , 利 用法 国的力 量 限制 西班牙势力的 膨胀。在 这种 形势 下 , 与阿朗 松 的婚姻谈判受到英国政界普遍重视。对于西班 牙的 威胁 , 法王亨利三世同样感到恐惧 , 因此也空前 地感 兴趣于法英联 姻 , 并于 5 月 派使节 到达 英国。伊 丽 莎白趁此机会提出 , 婚姻 谈判的 前提 是法 王对胡 格 诺派采取 宽容 政策 。 11 月 法国 第 七次 内战 在极 短 的时 间内结束 , 对此伊 丽莎 白肯定 起了 作用。法 国 内战 既然已 经结 束 , 婚 姻谈 判 的道 路似 乎 畅 通了。 然而 , 象 1570 年那样 , 伊丽 莎白不 相信法 国政策 的 持久性和稳定 性 , 担 心与 阿朗松 的婚 姻会 使她失 去 行动自由 , 陷入与西班牙的战争。因此 , 她试图 以婚 姻谈 判为诱饵 , 使法 王支 持阿朗 松在 尼德 兰的军 事 行动 , 把法国拖入与西班牙的战争 , 以达到维持 大陆 势力平衡 , 同时 又避免 英国 参战的 双重 目的。但 法 王和太后不肯就范。为了向西班牙表明英法间 的团 结一致 , 伊丽莎白把 目标转向 阿朗松 本人。 1581 年 8 月中旬 , 阿朗 松率 领军 队开 进西 班牙 人占 领的 弗 兰德尔地区并很快夺取康布雷。但由于得不到 法王 资助 , 他很难再有任何大的举动。在此情 况下 , 伊丽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2、简述二战时期,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表现答: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者妥协让步,以牺牲别国利益满足侵略者欲望,谋求自身安全的利益政策。

二战爆发前,英、法、苏、美等国都不同程度的对法西斯国家采取了绥靖政策。

其具体表现主要有:英法:(1)1935年6月,英、德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扩军备战,从而破坏了《凡尔赛条约》中关于禁止德国建立海军的协定。

1936年,德国侵占莱茵非军事区,破坏了《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英国听之任之,不采取任何措施。

(2)意大利欲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两国未采取任何措施,战争爆发后,国联所采取的制裁政策软弱无力,并且放任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任意大利运送战略物资;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后,国联建议英国取消对意制裁;(3)对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联所采取的政策依旧软弱无力,仅仅是要求日本停战,并没有给中国任何实质的帮助。

除此之外,英法两国还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更是将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顶峰。

英法两国采取绥靖政策是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英国是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它希望维持现行的国际体系,从而维持它的利益;和平主义思潮促使英国人民普遍反战;其保守的财政政策则使得英国在应对法西斯的扩张侵略时,军费严重不足;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指导下,促使英国支持德国抗衡法国。

对法国来说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法国经济危机十分严重,国内政局动荡,内阁不停更换,也面临着法西斯上台的危机,因而法国也只能追随英国实施绥靖政策。

苏美:(1)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面对英法两国祸水东引的企图,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而使得苏联避免了首先成为德国侵略的目标,但是同时也使得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统一战线力量被大大削弱;(2)美国在二战前,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则采取了中立主义政策,具有绥靖政策的特点,在日本侵略中国问题上,美国则不承认此事,被学者称为“远东慕尼黑”。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必然?偶然?)(1)19世纪晚期至20 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重新瓜分世界的争斗导致矛盾不断激化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战争提供了技术基础(坦克、潜艇、飞机、电报等)(5)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推动了战争的爆发(6)导火线:1914 年6 月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思考点〗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从战争的起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各国参战的目的、战后的结局(掠夺和瓜分)等角度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2)战线:大战主要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进行: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

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3)特点: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4)进程: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6)影响: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高二历史模块三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高二历史模块三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高二历史模块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阶段特征】本单元内容叙述的是19世纪70年代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历史,其阶段特征是: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1870年以后,科技的迅速发展,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

它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使资本主义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4.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新发展。

【考点解读】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记住时间: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2.主要部门:基础工业(如电力、石油化工);重工业(汽车工业、钢铁工业)。

3.主要成就(1)最显著的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3)电讯事业的发展。

(4)化学工业的建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科学与技术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

(从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而言)(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大,发展更迅速。

(从发生的国家数量而言)。

(3)对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如德国、日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从有的国家两次交叉进行而言)。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1.形成时间:19世纪晚期2.形成原因(1)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2)直接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3.垄断组织的形式(按垄断程度由高到低排列):托拉斯(生产领域),辛迪加(流通领域)、卡特尔(流通领域)。

4.全面评价垄断组织(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积极方面(1)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专题:大陆均势政策

专题:大陆均势政策

主要原因
• (1)国家利益 • 英国工商业发达,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为了维 护本国利益,为了争夺和掌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 这一政策。 • (2)国家实力 • 英国于17世纪较早经过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8世 纪中期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海上霸权;英国 又是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840年,英国的工 业产量约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5%,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 总额的21%,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 • (3)客观条件 • 同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海权是分不开的。英国是一 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国 家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德、俄等国为争 夺大陆霸权而进行的斗争从未停止,也为英国推行这一政 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 ⑤19世纪末德国崛起,严重威胁英国在欧洲大陆和 全球的利益,英德矛盾成为欧洲的主要矛盾。英国 先后调整了与法俄的关系,形成了三国协约与以德 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峙。并在一战中联合法俄打 败德国。 • ⑥一战后,德国战败,在欧洲安全和赔款问题上, 英国不愿法国独霸欧洲,在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 弱德国。并扶持德国提高了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20年代,法国一时势力弥漫于东欧一带。英国拒绝 了法国的结盟建议。 • ⑦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在欧洲侵 略扩张,英国为确保在欧洲的利益,采用了祸水东 引的纵容德国侵略苏联的绥靖政策。直到二战后的 1973年,英国才放弃了均势政策,加入欧共体。
主要步骤
• 联合抗法---联合败俄----联合制德---扶德抑 法---纵德反苏。
英国实行“均势政策”的主要具体措施有:
• ①17世纪~18世纪,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 殖民霸权,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击败法国,确立 了世界殖民霸权。 • ②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先后组织和领导七次反法 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目的是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 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 ③19世纪上半期,沙俄向欧洲扩张,成为欧洲大陆 的强国,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大陆利益。为了争夺巴 尔干,联合法国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打 败沙俄。 • ④19世纪后半期,普法矛盾激化,发生普法战争。 后因法德矛盾发展为三国同盟与法俄军事协约集团 对峙.英国保持了“光荣的孤立”。

一战(一轮复习)

一战(一轮复习)

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和条件) 一、原因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 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英德、法德、俄奥); 2.具体原因:(1)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并积极扩军备战,推动一战爆发的 进程;(2)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 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3.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 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1)政策:“中立”政策。 优越条件: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
(2)材料二中豪斯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2)正确。原因:一战是一场具有帝国主义性质的掠夺战 争,因而在没有分出胜负之前,双方都不肯停止战争。
点拨2:一战中的美国
材料一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 事件,在美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 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美国 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 倚的态度。” 材料二 1915年1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度派遣他的顾问豪斯前往欧 洲调查。但是,豪斯在英国和德国两方面接触以后,得出了“在付出了 这么多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肯轻易地接受无结果的和平”的结论。 材料三 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 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货款只有2700万美元。 (3)材料三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美国在战争后期参加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原因。
点拨2:一战中的美国
材料一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 事件,在美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 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美国 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 倚的态度。” 材料二 1915年1月和1916年初,威尔逊曾两度派遣他的顾问豪斯前往欧 洲调查。但是,豪斯在英国和德国两方面接触以后,得出了“在付出了 这么多生命财产的代价后,没有人肯轻易地接受无结果的和平”的结论。 材料三 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 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货款只有2700万美元。 (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 政策的优越条件。

德国统一和欧洲大陆均势论文

德国统一和欧洲大陆均势论文

德国的统一和欧洲大陆的均势摘要德国是一个在近现代世界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近现代世界历史上很多大事的发生都和这个国家有关,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冷战的开始等,从德国统一之前的普鲁士开始,欧洲大陆的均势就和德国的兴衰紧密相联。

关键字德国统一欧洲大陆均势一、统一之前的德国和欧洲大陆均势《凡尔登条约》后原来的查理帝国分裂为三个国家,其中之一就是德意志,但是它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的局面,由许多邦国和自由市组成一个松散的联邦,这时的德意志只是作为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出现,所以很难对欧洲的局势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的各邦国各自为政,相互混战一直到普鲁士崛起之后,情况才稍微有所改善。

首先,普鲁士的崛起改变了法国在欧洲的独大地位,制衡了法国的扩张。

众所周知,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反法联盟和拿破仑之间的战争,普鲁士是作为对抗法国的主力国家,它的陆军给法国的军队造成了重大的打击,所以在战后重新制定国际秩序的时候,它是主要的决定者之一,是四国同盟的组成成员之一。

这时的德意志以普鲁士为代表是作为欧洲大陆均势的平衡者的身份出现的。

因为它处于法国和俄国之间,既可以联俄抗法,又可以联法制俄,对欧洲大陆的均势和和平产生了重要作用,也是英国推行的大陆均势政策的重要一环。

其次,普鲁士的崛起也阻止了俄国向西的扩张。

俄国作为东欧的强国,一直有向西扩张称霸整个欧洲的意愿,在反法战争结束之后,它成为欧洲大陆上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隐然成为大陆上的霸主,这对于大陆的均势是不利的,也不利于英国的均势政策。

英国为了遏制俄国,就支持普鲁士制约俄国,所以普鲁士成为制衡俄国的主要力量,保持了欧洲大陆的均势。

二、德国统一到一战之前的德国对均势的影响1870年俾斯麦领导的普鲁士用“铁和血”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德国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等各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德国也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甚至是霸主的地位。

德意志帝国的前期其当政者还基本能够在对外事务上保持审慎克制的态度,用俾斯麦的话来讲就是“德国的力量足够强大……除了同所有的邻国和平相处,她别无所求。

英美孤立政策分析与比较

英美孤立政策分析与比较

英美孤立政策分析与比较作者:张丽君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09期摘要:提及孤立政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极力奉行孤立主义的美国,实际上,自拿破仑战争之后,英国也在一段时间实行名为“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的孤立政策。

而此文正是要通过梳理英美孤立政策的由来进而总结出英美孤立政策的异同。

关键词:大陆均势;孤立主义;英美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44-03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17世纪到二战后的英国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balance of power),即“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

而我们所说的英国光荣的孤立正是英国为推进其均势政策维护其既得利益的一个重要步骤,光荣孤立的痕迹在外交政策上表现的也较为明显。

如“1880年4月,以格雷斯顿为首的自由党上台后,改变了前任迪斯累利保守党政府的对外政策,在巴尔干问题上放弃了联奥反俄和支持土耳其的方针,以避免承担可能使英国卷入纷争的不必要的义务”。

普法战争后,俾斯麦为孤立法国促使欧洲形成了三皇同盟与法俄军事协约集团对峙的局面,而俾斯麦极力拉拢英国加入其体系之中,虽说英国在同法国争夺埃及、同俄国争夺近东的斗争中存在着深刻的利益冲突,它希望利用三国同盟国家作为对付俄法的抗衡力量。

但由于这时的应该仍然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它拒绝签订任何具有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以免束缚其在欧洲大陆的行动自由。

由此不难看出,英国一方面想要通过欧陆国家的彼此制衡来实现其均势和欧陆的稳定,但又不愿以结盟的方式介入来限制其自由行动。

由此可以看出,光荣孤立并非绝对的与世隔绝,而是一种保持行动自由的灵活的外交方式,“这一政策的基本方针就是不参加任何正式固定的同盟,在欧洲大陆国家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时,应该却置身于大国集团之外,奉行所谓光荣孤立,它灵活而圆滑地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互相牵制,相互对抗,以便操纵欧洲政治。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特点:
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 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进一步 加强,世界正处于新旧格局交替Biblioteka 过渡时期。1、维也纳体系
⑴含义:
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 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⑵维持机构: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⑶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 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 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 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知识归类(二)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演变:
以欧洲 为中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维也纳体系
雅尔塔体系(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世界格局多极化
变因:实力对比的变化,包括经济、军事
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等。
定义: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
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 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 利益分配体系。
⑵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影响: •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关系中存在着 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 力量中心。 • 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世界各地区和许多国家。 • 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 制约的关系,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 约和限制,有助于世界安全与稳定。
⑶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 格局变动不同:
苏联:加紧对华进行军事威胁,中苏 边境武装冲突不断,中苏关系 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80年代。
苏联放弃争夺军事优势,从对外扩张 转向全面收缩,美国重新取得战略 优势,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美国:对华关系时好时坏,曲折发展; 苏联:注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三、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1)史实: A、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 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B、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 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 C、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 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 D、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 容德国侵略扩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

高二历史华盛顿会议试题

高二历史华盛顿会议试题

高二历史华盛顿会议试题1.在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的问题上,美英支持中国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代表的外交实力B.反对日本独霸中国C.借中国遏制苏俄D.英美策略的调整【答案】B【解析】中国山东问题由来: ①19世纪末德国强占胶州湾;②一战时日本占领山东,提出“二十一条”;③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解决原因: 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

【考点】华盛顿会议点评: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其他权利,是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也反映了英美与日本矛盾的加剧。

2.一战后,英美在下列问题上态度不一致的是 ( )A.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B.日本归还中国山东主权问题C.德国延期赔款问题D.国联领导权的归属问题【答案】D【解析】英美在ABC问题上态度一致,共同策划干涉苏俄,反对日本独占中国,德国赔款问题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以制约法国,但在争夺世界霸权问题上英美矛盾尖锐,突出表现在国联领导权的归属问题上,结果美国的计划落空,拒绝加入国联。

【考点】一战后英美关系点评:对于国际关系的一句认识“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3.“一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有 ( )①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问的矛盾②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③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宗主国间的矛盾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限定词“国际社会”,①③④都属于“一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②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与题干不符,因此排除。

【考点】“一战”后国际关系点评: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⑴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①原因:分赃不均,各国的目的未能满足②主要矛盾:英美矛盾、英法矛盾、美日矛盾⑵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原因:和约对战败国的宰割、掠夺极为苛刻(导致极端民族主义、复仇主义)⑶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仇视苏联)⑷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原因: ①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一、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的。

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的。

美国;1、门罗主义:时间:19世纪中后期内容:美国不干涉欧洲内部事务,也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实质:独霸美洲2、门户开放政策:时间:1899年内容: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实质: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列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3、大棒政策:时间:1903年西奥多〃罗斯福表现:获得巴拿马运河地区4、中立政策:时间:一战前期实质:大发战争横财5、金元外交:时间:一战结束后实质:利用经济实力,力图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支配作用6、领导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时间:二战期间7、冷战政策:时间:1947年——1991年内容:提出杜鲁门主义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实质: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8、单边主义政策:时间:今天实质:依靠其唯一超级大国的优势企图达到支配世界的目的英国:1、打败欧洲列强,争夺世界海上霸权:16世纪打败西班牙和葡萄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2、组织和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实质: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3、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19世纪中后期表现:发动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4、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光荣孤立)时间:一战前5、参加协约国:时间:一战期间实质:阻止德国实现灾民欧洲大陆以及世界霸权6、重新回到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反对肢解德国7、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8、追随美国;时间:二战以后实质:因为自身实力下降,所以利用美国的力量和影响达到自己的目标法国:1、称霸欧洲:时间:19世纪初期表现: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的对外战争2、阻止德国称霸欧洲大陆时间:19世纪中后期到一战期间表现:发动普法战争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3、企图称霸欧洲大陆: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主张严厉制裁德国,甚至肢解德国4、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5、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德国:1、推行大陆政策:时间:19世纪中后期2、推行世界政策: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建立同盟国发动一战3、建立统治世界的法西斯帝国:时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建立法西斯轴心同盟发动二战4、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二、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1、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格局:存在时间:17世纪——一战前夕主要特征:欧洲列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超群欧洲成为国际舞台的中心欧洲列强围绕欧洲霸权和世界海上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争夺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时间:一战结束后到二战爆发前主要特征: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体系具有极大的不稳固性欧洲列强仍然主宰世界美、日、苏等国国际地位大大增强3、美苏两极体制下的雅尔塔格局:存在时间:1945年——1991年主要特征:二战后德意惨败,英法削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格局不复存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4、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时间:40年代——70年代战后三大经济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银行,关贸总协定5、新旧世界格局的过渡时期:存在时间:1991年——今天主要特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和平和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三、大国外交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18世纪在法国、荷兰、西班牙的支持下,美国打败了英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2、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发动连年对外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3、19世纪初欧洲反法联盟多次干涉法国大革命,并最终打败了拿破仑4、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大陆政策到世界政策,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最终导致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爆发了一战6、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就是英、法、美、日外交斗争的结果7、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德、意、日建立法西斯联盟,并最终发动了二战8、20世纪三十年代,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侵略,并加速了二战的爆发9、20世纪四十年代:美、英、苏、中为核心的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0、1943年苏、美、英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灭亡11、1945年,苏、美、英雅尔塔会议,讨论了德国问题和联合国问题12、1945年,苏、美、英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13、1945年,在各国的努力下,联合国建立14、20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美苏两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了两极体制出现和长期的冷战15、20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出现了美、苏、中大三角格局四、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大国外交政策:美国:1、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门罗主义2、1899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20世纪初期的美国的大棒政策:4、一战以后美国的金元外交:5、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美苏军备竞赛:6、今天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英国:1、19世纪中后期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2、二战以后追随美国;法国:1、19世纪初期称霸欧洲的政策2、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德国:1、19世纪后期推行大陆政策:2、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行世界政策:3、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练习岳麓版选修3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练习岳麓版选修3

第1课战云密布的欧洲一、选择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是(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③对外以商品输出为主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选D。

19世纪末,世界基本上连成一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②不正确;当时对外以资本输出为主,③不正确;故选①④。

2.20世纪初人类战争由局部性战争演变为全球性战争。

这主要是( )A.科学技术的负作用B.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C.世界整体化的产物D.国家利益至上的恶果解析:选C。

局部的萨拉热窝谋杀事件演变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把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几个大国都卷入了战争之中,其主要原因是世界联系的加强。

一战的爆发与科技没有直接关系,故A 项错误;全球性战争的主要原因不是极端民族主义,故B项错误;一战就是世界整体化的产物,故C项正确;国家利益至上不是引发一战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3.一战前,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

”这里的“资本家的事业”是指( )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B.捍卫全人类的利益C.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D.维护民族的独立解析:选C。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更广阔的原料和市场,因此不断向外扩张,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4.观察下面这幅关于一战的漫画《友谊链》,作者的主要寓意是( )A.表达对塞尔维亚的同情B.讽刺意大利的倒戈和投机C.痛斥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D.揭示一战演变成世界大战的根源解析:选D。

材料信息表现一战中各国的态度,但并不能表达对塞尔维亚的同情,故A项错误;漫画中只提到塞尔维亚、奥匈帝国、俄国、德国、法国、英国,并没有提及意大利,故B项错误;漫画主要讲到各国因为利益关系而结成所谓的“友谊链”,无法体现痛斥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故C项错误;一战爆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的不平衡,而漫画将各国比喻成不同的人物造型,正好体现各国实力的差距,漫画中的“友谊链”也说明各国存在着矛盾冲突,故D项正确。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中美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 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 扶蒋控制中国。1927年后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控制 中国。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卷人战争,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抗日。
四、主要大国间的关系
1、英法关系 2、法德关系 3、英德关系 4、英美关系 5、美日关系 6、美苏关系
1、英法关系
⑴18世纪 —19世纪中期,英法间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发生多次战争。 ⑵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 败俄国。 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 协约”对付共同敌人德国 。 ⑷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 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⑸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 务。
(三)、二战后至今: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
阶段特征: 1.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级格 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2.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使各国在国际上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雅尔 塔体系受到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雅尔 塔体系最终解体。 3.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的 过渡时期;
(一)中美关系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达到控制 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 立,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并 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浅谈英国大陆均势政策

浅谈英国大陆均势政策

浅谈英国大陆均势政策作者:兰英巧来源:《新一代》2012年第07期摘要:“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大陆霸权,巩固大陆均势,维护英国的霸权地位。

本文从政策含义、主要表现、主要原因来浅谈英国大陆均势政策。

关键词:“均势”政策;均势与制衡;国家利益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203-01翻开西方近代史,不难发现英国在最初的二三百年里一直充当着默默无闻的角色。

在这期间,欧洲大陆那些雄心勃勃的帝王们在为一亩三分地你争我夺,英国人却置若罔闻,因为他们理性的认识到欧洲土地贫瘠,资源短缺,边界模糊,这种犬牙交错的地缘政治决定了各国之间必须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民族成分复杂使任何一个想要在欧洲大陆称霸的政治实验都是徒劳的,即使是勉强的通过武力统一也会因为彼此之间缺少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而导致管理瘫痪。

建立在这种认识之上,英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利益推出了大陆均势外交政策,其均势外交战略几乎贯穿整个近代国际关系史。

一、英国大陆均势政策含义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那一个国家。

”这段话是对英国均势外交的最好概括。

“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大陆霸权,巩固大陆均势,维护英国的霸权地位。

其政策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二、近代以来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主要表现英国奉行“大陆均势”政策的主要步骤:联合抗法——联合败俄——联合制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

英国实行“均势政策”的具体措施有:①17世纪~18世纪,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击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的均势外交
一、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
在近代国际关系上,英国坚持了数百年的均势政策,主要变现为维持和左右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集团像话制约抗衡,避免欧洲陷入任何一个大国或国家集团的支配和控制之下。

然而在20世纪初,欧洲复杂的国际关系迫使英国改变其外交政策,弃孤立,求结盟。

英国岛国的地理特点,所以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任何一个强权,任何一个强权的出现,对英国都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力。

作为岛国的英国幸运的是较早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又通过一系列战争使得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

英国有力量对欧洲进行调节,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干涉时卓有成效的。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节结束,可以说英国在交战国的哪一方,胜利的天平就会向哪一方倾斜。

英国广大的殖民地,强大的经济实力,让英国威风八面,也没有了岛国的孤独感。

“只有当某一国过于强盛,或是威胁应归对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或是威胁他的海上霸权,英国才积极地坚决的干涉欧洲政治。

”因此采取不断变换支持或反对一国或数国的策略以维持主要大国力量之间的平衡,以防出现一个在力量上对所有其他欧洲国家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国家联盟,或形成一个将英国孤悬海外、组织英国进入欧洲大陆的欧洲帝国。

简单地说是不让欧洲大陆出现强国,如果出现强国,英国必须联合其它国家与之为敌,否则,统一欧洲大陆的强国会对英国产生致命的威胁。

为了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英国不停地与欧洲大陆诸国结盟、为敌。

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中,英国支持奥地利,以对付法国等国,目的是不让奥地利受到过度削弱而导致法国过度强大。

在七年战争中,英国为避免普鲁士被奥法吞没转而支持普鲁士。

英国组织多次犯法同盟反对拿破仑是为了避免一个统一的欧洲帝国的可怕噩梦。

英国这种多变的实用主义,使他们得到了一个著名的称谓——“背信弃义的英国人”。

英国不选择国家,只选择强者的做法必然让英国在战争中消亡。

因为一个国家无法恒强,而且不加选择的同强者战争,这本身就是自杀的战法。

于是,在驿站之后,英国失去了支配欧洲的能力。

均势外交是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

“均势”是对李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

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16世纪欧洲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形成的。

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16世纪,英国首席大臣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去的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英国转而支持法国。

均势政策只能用于拥有绝对优势的大国,小国或是弱国往往成为大国均势的筹码。

例如在1814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

二、光荣孤立
19世纪晚期英国奉行的外交政策,由迪斯累利和塞西尔担当首相时所主导。

此名词实际上是一位访问英国的加拿大国会议员所提出的,赞扬欧洲积极不干涉欧洲事务的。

在各个时代,英国的外交政策其基本目的是保持欧洲均势,不容任何力量破坏这种和谐局面。

“英国的作风向来是均势真正受到破坏而不是有可能受到破坏时,才会插手干预”。

通过殖民的海路,尤其是连接英国与印度的苏伊士运河,也不可缺少。

光荣孤立之策,可见于英国拒绝加入永久性联盟或是与其他国家定下盟约之举。

在另一方面,他又重视自己在海外的殖民地极其附属国。

同时在没有英国政府直接管理下,殖民者借成立势力范围与附属国而建立了非正式帝国。

曾做过加拿大和印度总督的英国狂热扩张主义政治家吉尔伯特所说的那样:“”每个国家都在表示,自己是世界各国的佼佼者,最有资格通知别人“。

1900年,德国从英国手里获得了桑给巴尔,还吞并了新几内亚群岛和马绍尔尔群岛,在非洲攫取了喀麦隆和坦葛尼喀。

德国海军在炮术、组织动员,光学仪器设备和军备工程构造上的优势,迫使英国将3/4的海军调回北海。

为了打破德国的野心,1906年,英国海军部在海军上将、第一海务大臣舍费尔的催促下,宣布建造排水量18119吨的,拥有10门305单向口径全重主炮、4台蒸汽轮机组的”无畏级战列舰,表明英国皇家海军将不顾一切维护其海上霸主地位,然而就在次年,德国也不甘示弱,下水了自己无畏战列舰“拿骚”级,由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英德海军竞赛”。

军备扩充实在是一把双刃剑,除了让德国在一次即将爆发的总体战争中难以对付,还让惊慌的法、俄和英国走到了一起。

英国因为始终无法德国缔结盟约,便转向别方。

不仅如此,柏林的决策在华丽雄伟的蓝图背后,是一片对前景的模糊判断和不负责任的乐观:“工业家和金融业者想插手巴尔干,海军只想消灭他们的英国同行,陆军向完全摧毁法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内阁和一个冷静地政府来制定一个完整、可行的‘大战略’。

”无论是提尔皮茨企图诱使皇家海军进行舰队决战的“大洋舰队”,还是施利芬伯爵旨在6周内击败法国的施利芬计划,都是在战术层次上完美缜密,而在政治和战略角度上浅薄狭隘。

早德国的中国敌人中,英国似乎强大的不可战胜。

1900年,他的帝国版图,达到1.2万平方英里,人口占世界的1/4.英国向亚非拉的投资占其资本输出总额的59.3%,他拥有的50家殖民地银行下属2279家分行,每年给英国带来1亿英镑的利息收入,然而这笔巨大的收入,往往在流入英国国库之前,就被为镇压各地此起彼伏的起义和叛乱的均势行动消耗掉。

两次鸦片战争,印度兵变以及1884年苏丹战争都使规模牌不大的英国陆军疲于弃命,更糟糕的,国民投资被殖民地资金输出搞得供血不足,从而导致1875年至1884年之间工业增长率只有1.5%,英国一向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也随着经济的衰退而不利;英国产品不是被欧洲其他国家更具价格质量优势的替代品挤了出来,就是被挡在高额的关税壁垒之外。

188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还占有22.95,到了30年后,只剩下14.1%。

英国首相约瑟夫·张伯伦在1903年无奈把英国形容成“一个疲惫不堪,外强中干的大力神,因为他的胃口和负担太大了”。

自身力量的衰弱和德国不计后果的野心,最终导致英国倒像了法俄集团,尽管英伦三道的封闭性确保了本土的相对安全,而且可以通过海上封锁和动员附属国作战来弥补这些不足。

1904年,英法两国在伦敦签署协议,就埃及和其他非洲问题达成谅解。

英国这一系列外交政策表明,在本身“第一大国”地位衰落的时候,英国已在追求欧洲均势已经不可能通过自己努力来达到了,而必须与其他伙伴之间进行平等合作才能有把握。

均势外交并不是和平的同义词,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自己的均势,有时侯不惜动用武力;均势外交未打过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

从英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可以明显的看到,英国19世纪晚期和20是基础的国家间关系中,放弃它一贯坚持的外交政策,放弃光荣孤立,与欧洲国家结盟,从根本上说,此时的欧洲关系的分化组合,对英国国家利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均势手段已经难以维持,必须选择一方,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这种政策的转变也说明了英国的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

崔晓妹
070301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