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_理想人格_的塑造_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_理想人格_的阐释

合集下载

试论君子理想人格的源泉与当代新理想人格的塑造

试论君子理想人格的源泉与当代新理想人格的塑造

··2009·2一、孔子的君子理想人格的神圣源泉1.君子的本源和新内涵。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无逸》篇中:君子所,其无逸。

郑玄注曰:“君子,止谓在官长者。

”《尚书·酒诰》曰:“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

”由此可见,在西周、春秋时期,“君子”这一概念最初产生时,就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统治阶级、贵族的统称。

他最初的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者,当时并无明显的人格特征。

但孔子借用了这一称号,赋予它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儒家培养人才的规格标准,成为儒家的理想人格。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也必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确立是与孔子所处的时代状况以及他的理想抱负密切相关的。

孔子“是希望通过确立一种理想的伦理与道德来确立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

而理想伦理道德的确立,必赖理想人格规范的确立”[1]。

2.圣人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化身,也是君子人格的道德标尺和精神源泉。

在儒家心目中,君子人格来源于圣人人格,但它比圣人人格有更强的现实性。

孔子所言最早的圣人是远古时代的帝王尧、舜、禹。

这我们可以从《论语》中找到答案。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2]孔子赞赏古时禅让制,而使天下能够得到舜禹这样伟大的君主,他们不仅是读书人也永远是各时代天子们学习的楷模和思齐的目标。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3]意思是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

多么崇高啊!只有天德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德的伟大;多么广远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巨大呀!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辉煌啊!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塑造

理想人格塑造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由于理想人格是以美感要求不断变化的形态出现,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是人们所希冀的目标,常常具有追求和超前的特征。

理想人格是一种时代精神。

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中具有着不同的内涵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以儒学的“君子理想”为典范的。

“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如…士‟、…仁者‟、…贤者‟、…大人‟、…大丈夫‟以及…圣人‟等观念也都和…君子‟可以互通。

甚至儒学家关于人生境界的一般议论也是和君子的理论分不开的”。

“仁者爱人”的儒家理想人格在千余年的系统化、具体化、世俗化过程中,终于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深层的传统文化意识。

(大学生而言)该主动的积极地面对大学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但是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才是必须的。

现在大学中,除了日常的上课,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公关活动等等。

这些活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必须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才能使自己过得充实。

首先要先保证学习。

然后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

当然,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

此外大学新生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等;尽量培养自己有多种兴趣爱好,如集邮、剪贴、垂钓等,这样可以增添你的活动和情趣,使你的生活充实丰富、生机勃勃。

若能够拥有一项或多项自己有兴趣而又擅长的爱好,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有些同学能写得一手好书法,或制得出精妙的手工艺品,或打得一手好乒乓球,这无疑会给他们的人生增添无穷的乐趣,也有利于建立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简述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简述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简述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
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是君子。

“君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数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范式,是中华民族理想而现实、尊贵而亲切、高尚而平凡的人格形象。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到了春秋末期,通过孔子从不同侧面的反复解说和阐发,“君子”一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我们可以认为,“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

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

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

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近代以来,学术界、思想界和社会各个领域都在研究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话题:理想人格的塑造。

唯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对于了解个体及其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中,儒家思想的理想人格曾是众多思想家谈及的热点话题。

由于儒家思想仍然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其理想人格构想也依然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本文就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进行探讨,以期为当代大学生塑造完美人格提供参考。

首先,儒家的理想人格核心在于“仁义礼智”这四大价值观。

“仁”指的是爱护一切众生,以及慈悲、宽容、慷慨等美德。

“义”指遵守法律、法令以及社会伦理道德,认可公平和正义。

“礼”指的是尊重长辈以及社会秩序,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

“智”指的是提升自身素养、智慧,做出明智的决定。

这四者共同构成了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要素。

其次,儒家理想人格还要求具有超凡的操守和谦逊的态度。

儒家学者们把“恭”放在“仁义礼智”的最重要位置,而恭即恭敬的意思。

儒家的恭敬不仅是对自身的谦逊,更是对家庭、社会和神灵的尊敬,以及尊重他人。

儒家认为,尊敬家人和朋友是行仁之本,不仅要表现为彬彬有礼,更要表现为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再次,儒家理想人格要求心胸开阔,具有环球视野和包容他人的态度。

儒家认为,一个理想的人格应该具有宽容世界的胸怀,只有具备了宽容的胸怀,才能做到不拘小节、广纳百川,看到每一个人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升华。

此外,儒家还强调,一个理想的人格应当多学多思,接受环球文化的启示,不计较所学来源,只要能够落实到实践中,就是有益的。

最后,儒家理想人格还要求具有正直、自省、自律和有序的精神态度。

儒家认为,人格构建的目标应该是追求道德以及做正义的事情,而不是追求金钱的自私。

因此,儒家理想人格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正义,意指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洁净,而不是追求暴利。

儒家认为,追求正义的人格,必须具备正直的精神态度,以及不断自省和自律的能力。

圣、贤与君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圣、贤与君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一09 作 者 简 介 :卢 晓 晴(1970一 ),女 .江 西 丰 城 人 ,经 济 师 ,主 要 从 事 经 济 贸 易 和 文 化 方 面 研 究 .
‘尚书 ·洪 范> 说: “睿作 圣 。” ‘传 》 曰: “于事无 不通谓 之圣 。 ”即声入 心通 ,通达 、通 晓各 种知 识 、明 德 理 的聪 明人 为 “圣 ”。 ‘诗经 》 、 ‘尚书 > 、 ‘左 传 > 、 ‘礼 记 》等 书 多 处 提及 “圣 ”字 ,其 义 凡 是聪 明 、明德 、有礼 之人 ,都可 以称 之 为 “圣人 ”。先秦诸 子对 “圣人 ”多 有议论 ,其 意义 多为 有智 、有德 、通达 之 人 。 如 ‘管 子 ·心 术 上 》 云 : “物 固有 形 ,形 固有
圣 人在现代 人看来 无疑 是一 种不可 望其 项背 的崇拜 偶像和超 人 。但 从语 源上 讲 , “圣人 ”最 初是 对聪 明人 的称谓 ,并没 有玄妙 和神秘 之义 。郭沫 若在 ‘两周 金文 辞 大 系 > 中 说 : “古 ‘里 ’ 字 , 亦 即 古 ‘罄 ’ 字 , 从
‘口 ’ 、 ‘耳 ’会 意 。 ” “圣 ” 为 何 与 “声 ” 相 通 ? 应 劭 ‘风 俗 通 > 说 : “圣 者 , 声 也 ,言 闻声 知情 , 故 日 圣 。 ” ‘说文 解 字 》 云 : “圣 ,通 也 。从 耳 呈 声 。 ”
东 莞 理 工 学 院 学 报
JOURN AL OF D ON GG UAN UN IVERSITY OF TECHN OLO GY
VolJ13 No.2
A Dr. 2006
圣 、 贤 与 君 子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中 的 理 想 人 格
卢 晓 晴

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

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

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课程的第三单元,总标题是“大道·儒家佛家道家”。

一听就知道,要攀越一系列思想高峰了。

作为中国传统的思想高峰的儒家、佛家、道家,各自又包括很多宗主和流派,我们即使提纲挈领地介绍,也要花费不少时间。

希望大家能够静下心来,以庄严的态度进入这一单元。

这是因为,正是这一单元,使中国文化有了高尚灵魂,并与天地接通。

大道之行,是一切文化行为的起点和归结。

哲学和宗教,在任何一种大文化里都具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地位。

在这一单元,我们不再执着于历史过程,而只是疏通一个个跨越时空的精神结构,然后探索历代中国人的心灵皈依。

我在第一单元讲述文化定义时就已经指出,儒家所设计的集体人格是“君子”,因此君子之道也成了中国文化的思想重心。

中国文化所设计和追求的这种集体人格,显然与其他民族很不一样。

我可以借一个外国人来说明这个问题。

这个人我说过多次,就是那位十六世纪到中国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

他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经一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人。

但我们读完长长的《利玛窦中国札记》(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Journals of Matthew Ricci)就会发现,最后还是在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

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

利玛窦与“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

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生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

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

除了利玛窦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外,还有“酒神人格”、“日神人格”、“骑士人格”、“朝觐人格”、“灵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

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研究

红船先锋训练营会实践课题制学习项目申报书社会实践报告正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培育研究一、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的某些部分在现代已经被具体出来,比如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大年初一,汉族的我们习惯性地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着热乎乎的团圆饭,共祝一声“新年快乐”;春节前,满族的他们举行刺激热闹的跳马跳骆驼等比赛,热热闹闹,欢笑不止;蒙古族的他们在五更放鞭炮、吃着热乎的饺子,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这种种形式不同,但含有同一种寓意的春节民俗,正是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

其实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这些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或许我们并不了解,但我们也很熟悉,因为我们能够经常听到。

中华传统文化有太多,它们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一直都活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现今已发扬和未充分发扬的传统文化1.已发扬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创。

在海内外、东亚诸国、中国两岸三地儒学研究互动的背景下,中国大陆地区学者日益以平等心与先儒作心灵交流和思想对话,体现儒学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在对儒学的基本看法和评价尺度上,学者作出了极有意义的世纪性的翻转。

对孔子儒学的研究和对经学的创造性诠释,成就斐然,且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

(2)琴棋诗画类①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培育理想人格的特征

传统文化培育理想人格的特征

传统文化培育理想人格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德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治,即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以德治民。

这种思想也体现在对个人人格的培养上,强调道德修养、品德高尚。

2.强调礼仪: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认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
交往的基本准则。

在培养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注重礼仪教育,强调尊重他人、以礼待人。

3.倡导忠诚: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诚,认为忠诚是人格的重要品质。

在培养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个人的忠诚品质,包括对国家、对家庭、对朋友等各个方面的忠诚。

4.追求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认为和谐是社会和个人的理
想状态。

在培养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注重培养个人的和谐品质,包括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注重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实践,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

在培养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注重实践教育,强调个人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品质和能力。

【试论当代青年理想人格的培育】培育新时代理想人格

【试论当代青年理想人格的培育】培育新时代理想人格

【试论当代青年理想人格的培育】培育新时代理想人格【摘要】在当代青年理想人格的培育过程中,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应注重自愿与自觉、自律与他律、德育与才育和重义与趋利等四个方面的统一。

【关键词】人格;理想人格;儒释道;马xx主义不管是在人文社科领域,还是在日常言语表述中,“人格”一词被广泛使用,从不同侧重点出发,人格含义众多,并未形成统一认识。

从词源学上讲,我国古代汉语中有“人性”、“品格”之类的词,却并未出现“人格”一词的连用。

“中文中的‘人格’这个术语是现代从日文中引入的;而日文‘人格’一词则来自对英文‘personality’一词的意译。

”我们通常认为,英文personality 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而persona一词最初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

理想人格,指的是理想中的人格状态,针对现实人格而言,是一种超越人格,是一种想要达到而又很难达到的人格境界。

狭义地理解,理想人格是某一社会、某种文化中人们最为推崇的人格模型,它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

广义地理解,理想人格是全面实现人的本质后的存在状态。

理想人格是各个时代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人格化身,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统一,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区域性,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个体间具有着不同的内涵特征,理想人格不是唯一的,不存在普适性。

一、儒释道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影响至深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在社会领域呈现出来的面貌主要是融合了佛道思想的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总体来讲是追求天人合一,具体来说,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圣贤。

内圣的核心是个体的道德修养要符合“仁”的标准,外王的核心就是实现社会理想,总的来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圣贤的人格内涵标准不一,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必也圣乎”(《论语·雍也》);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荀子认为“圣人者,人之所积也”,所以“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荀子·儒效》)。

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路径探析

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路径探析

176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路径探析■高婷婷1 鲁 瑶2/1.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摘 要: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教育理论为着眼点,分析其对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和意义,探讨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实现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理想人格 人格理论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理想的人格是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需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道德品质,更需要有理想的人格。

对肩负着民族复兴重任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其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关键,关系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当前大学生人格塑造方面的问题和表现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典型的人格障碍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逆反、敌视、孤僻、嫉妒、自傲等特征。

人格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思想及行为。

大学生人格障碍问题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完善的学校教育等都对大学生人格塑造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在大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许多极端问题,往往不是单纯的思想问题或者道德问题,相当多的是人格方面的问题,具体体现为:一是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理想信念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身,缺乏进取心和自信心;二是部分大学生善恶美丑的价值观念混乱,价值判断和选择趋向功利化,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三是部分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不高,诚信意识、规矩意识不强;不懂得感恩,社会责任感缺失。

二、传统文化中人格教育理论对于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传统文化推崇圣贤和君子型人格,强调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操守,提高人生境界。

古代思想家们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如“改过”“慎独”“重行”“内省”等修养方法。

这些在人格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以传统文化中人格教育思想学说感染和引导大学生,可以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中国式理想人格探析

中国式理想人格探析

中国式理想人格探析作者:魏金梅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8期【摘要】文章在现代的眼光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内涵,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人格魅力,探求人与自然、物、世、时间、他人的关系,发掘人生智慧,并在西方启示下寻求人格改良。

以期为对当下的精神和人格危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理想人格;传统文化;辩证;创造性中华民族五千年,有四千八百年是繁盛的,这种繁盛是世界绝无仅有的。

探究中国的发展我们不难总结出,在中华民族繁荣更多的依靠的是文化而非知识,因为在当时将近百分之八十的人是不识字的。

认真的分析我们民族古代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就可以从中洞见我们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我们看到,我们从田园牧歌的农业文明,转变为了以竞争文化为主的工业文明,而当工业文明走到弱肉强食,环境污染,人类异化的尽头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环境文明”,它近似于我们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这种回归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

因此在现代的眼光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应对当下精神和人格危机的重要手段。

一、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人格魅力西方坚船利炮的入侵,推翻了中国长达千年的封建制度,这给中国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我们在现代浪潮之下对传统的人格观产生了怀疑,甚至自卑感。

郭建宁在《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一书中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分为三部分:“从鸦片战争经历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失败,我们从器物上承认不如西方,进行器物层次的变迁;从甲午中日战争经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制度上承认不如西方,进行制度层次的变迁;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从文化上承认不如西方,进行文化和价值层次的变迁。

” 近代的思想家,康有为、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等提出要用近代的思想意识来唤醒民众,不只是简单的学艺,要改变他们的思想,进而改变他们的人格观。

如果把西方文化作为完全正确的参照标准去衡量我国的传统文化,那就只会看到中华文化中的消极的一面。

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本国土、本民族的特有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缺点。

弘扬传统文化,塑造健全人格

弘扬传统文化,塑造健全人格

弘扬传统文化,塑造健全人格【摘要】人格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

当代大学生人格状况的主流是健康的,但部分学生人格养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文章针对大学生人格现状,分析了我国传统“理想人格”内容对培养健全人格的作用,提出应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用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熏陶、影响、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从而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

【Abstract】Personality training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purposes of education. Generally speaki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with healthy personalities. However it can not be ignored that some students do encounter some problems during their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ie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unc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ideal personality” in fostering sound healthy personalities. It proposes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best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used to influence, to educate and to help students resisting any erosion of decadent ideas, and thus to make them talents with sound personalities.【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Ideal personalityTo foster personality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理想。

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略论

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略论

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略论万光军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总第123期)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No.3,2005(Serial No.123)摘 要:理想人格对于中国人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对此都有所贡献。

人格有理想与常规之分,常规人格即中国人的特定的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有横向与纵向之别,横向人格是特定时期的不同人格,在先秦时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纵向人格即是变迁的人格形式,可以说是由帝王人格向知识分子人格(士)再向平民人格的发展。

关键词:理想人格;孟子;庄子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86(2005)03-0033-04作者简介:万光军(1973- )男,山东新泰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上海 200062)。

人格对于中国人生存而言是个须臾不可离的重要方面,儒释道对此都有很多论述,然而作为值得探讨的理想人格在中国文化上却有两个相当重要的时期。

在先秦时期,出现了人格丰富展开的时期,本文以孟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在近代还出现了以新儒学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奋力抗争时期。

人格有常规人格和理想人格。

常规人格即表现为中国人特定的思维方式,而理想人格则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合理性,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会引起人们深深地思考(现实中,中国人往往以孔子和关羽为其理想人格的代表)。

理想人格还有横向和纵向之分,横向即静态的、特定时期的理想人格,可以有一种或几种;纵向即动态的变迁的历史人格,理想人格在不同的社会历史中有不同的形态,不是悬空的、一成不变的,并且大体有规律可循。

历史形态上出现了由帝王人格向知识分子人格(士)再向平民人格发展的历史过程。

就人格的具体内容而言,有社会人格和个人人格。

就个人而言,人格与知识、德行有关,与功利有关,还要处理好逆境或困境的关系,对此问题的不同处理态度儒学常用君子与小人来区分,如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社会人格还要处理好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

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

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
以《儒家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
中国儒家文化深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实践之中,在像《老子》、《庄子》等哲学经典中给予了我们无尽启示,其中,儒家理想人格一直都被以不同方式介入到当今社会中。

许多当今大学生也从儒家思想中获取灵感,朝着更高层次的理想人格塑造不断追求着。

首先,让我们来从儒家理想人格来看一下,以至于引发当代大学生理想化塑造的启示。

在儒家文化中,理想人格是一个受传统文化灌输,尊重礼义,崇尚知识的人。

他们追求完善自身,不断努力地学习去实现目标,走在精神文明的前沿,对社会有积极的作用。

受着儒家理想人格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也在汲取精神力量,以更高的目标塑造自我。

他们以超越自身,以及追求理想为概念,充实自身,不断求知识和经验,获取梦想,以自我把握自己的人生。

其次,让我们来观察当代大学生对儒家理想人格对自己的认知,以引发其理想人格塑造的启示。

当代大学生都认为儒家思想以极高准则促使他们朝着理想澈底塑造自身,他们把理想人格作为一种自我实现和完善的目标,致力于通过追求智慧、自律、志向高远来实现。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从儒家文化获得了灵感和启发,不断求知识,以更高的目标实现理想。

每个人都应将儒家理想人格作为参考,作为自己理想人格塑造的一种准则,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追求精神文明,完善自身。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
(一)、佛家的理想人格——随缘人格
作为宗教,佛教是以出世的面目出现的,它似乎 总是站在远离人类的立场,超越人类来说话,但 是实际上,佛教的教义、目的和旨归却又是紧紧 围绕人的问题而展开的,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是 佛教所关注的重点。因而在佛教教义中,蕴含了 非常丰富的人生理论,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也相当 完整。
佛教的理想人格是“佛”。所谓“佛”, 即“觉悟者”之意,是指经过修持取得 “觉行圆满”的大悟者。与儒、墨、法诸 家理想人格的入世特征及道家理想人格的 游世特征相比较,“佛”是一种出世型的 理想人格。
佛家对其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有“无我”、 “无欲”、“无争”和“随缘”等。 首先, 佛是“无我”的。
声的“圣人”,也就是所谓的“至人 无已,神 人无功,圣人无名”。
(二)、道家的人格修养方法——清静无为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出了“真人”、“至人”、
“神人”的理想人格,同时强调通过自我的内在 修养来实现其理想人格目标。其内圣方法是“涤 除玄览”和“致虚极,守静笃”等等,即通过内 在修养而排除贪欲和诈智,使内心进入“虚静” 的状态,由此即可达到“无为”的精神境界。
总的来说,道家主张取“遁世”态度, 主张与世无争,回避社会矛盾,向后 退让:退回自然,返朴归真,实现与 自然的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及其内心 情感,清净无为,陶情冶性,寻求自 我内心的和谐宁静。为了强调这种 “自然而然”,庄子还在 《逍遥游》 中比较了人对“道”所能达到的四 种
状态,即“真人”、“至人”、“神 人”和“圣人”其理想的人格境界就 是成为无私的“真人”, 忘我的“至 人”,不求功绩的“神人”,不贪名
“八正道”指的是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
八种途径或方法,包括正见、正思维、正 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论述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

论述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

论述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那可是像一座巍峨的高山,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值得咱们好好探寻一番。

咱先说说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

君子,这可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典型代表。

君子就像是那温润的美玉,质地坚实却又不失温和的光泽。

他的行为举止那是相当的得体,在与人相处时,总是谦逊有礼。

你看啊,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那个懂得尊敬长辈、关爱晚辈,对待兄弟姐妹友善和睦的人,这就是君子之风的一种体现。

君子还胸怀大志,心怀天下,就好比是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也想要照亮周围的一切。

他们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读着那些古老的典籍,从中汲取智慧的营养,如同蜜蜂在花丛中采蜜一般勤奋。

而且君子注重诚信,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那是一定要做到的。

要是做不到,那可就像盖房子却没有坚实的地基,房子怎么能立得住呢?再讲讲道家的理想人格。

道家推崇的是一种逍遥自在、顺应自然的人格。

这种人啊,就像那天空中的飞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他们不会刻意去追求功名利禄,就像那山间的溪流,顺势而流,不强行改变自己的方向。

你看那些一心只想着升官发财的人,每天忙忙碌碌,心里充满了焦虑和烦恼。

而道家理想中的人呢,他们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安排。

他们像是一片云,随风飘荡,在天地之间悠然自得。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强行去对抗,而是像那柔韧的柳枝,随风弯曲,却不会折断。

还有那墨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

墨家的人就像是一群充满热情的工匠,他们的理想人格里充满了兼爱和侠义精神。

他们平等地去爱每一个人,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就像阳光普照大地,不会偏袒任何一个角落。

要是看到有人受到欺负,他们就会像勇敢的侠客一样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这可比那些只知道明哲保身的人要高尚得多。

他们还倡导节俭,认为生活不需要过多的奢华装饰,就像一个朴素的老农,只要吃饱穿暖就满足了,不会去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这几种传统的理想人格虽然各有不同,但又有相通之处。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现代构建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现代构建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现代构建
陈玲昌
【期刊名称】《科学与财富》
【年(卷),期】2015(007)0Z2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在关注人生、探究人生,而人生问题的核心是理想人格的建构.中国古代思想家进行人生哲理的研究,重视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树立理想人格,并将理想人格作为人们效法的榜样.儒道两家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人格的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互相协调,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引领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传统理想人格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如何借鉴中国古代理想人格模式,批判地汲取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理论的营养成分,使传统理想人格的理论精髓和现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契合,使中国传统的以道德为主的道德人格向知情意行统一、真善美一体化的现代人格转换,建构和谐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今天研究中国传统理想人格问题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1页(P272)
【作者】陈玲昌
【作者单位】中共天水市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构建及其现代化
2.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之一:儒家的理想人格
3.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之三:禅宗的理想人格
4.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之二:道家的理想人格
5.儒家理想人格对构建现代理想人格的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理想人格”的塑造———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阐释①王根顺 陈秋生 郝路军(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摘 要: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理想人格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和思想核心之一,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备受推崇。

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除受传统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外,更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环境密不可分,研究中国历史上理想人格的发展,对于构建当前我国理想人格,引导国人良好的精神追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想人格;社会现实;传统文化观念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L01-0264(2007)02-0011-04Shape the ”Ideal Person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AN G G en -shun ,CHEN Qiu -sheng ,HAO Lu -jun(Lanzhou University ,Education Institute ,Lanzhou ,G ansu )Abstract :In Chinese educational history ,ideal personality is one of the fundmentalities and cor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was praised highly in every stage of history.In addition to being influ 2enced by historical cultural value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s also go hand in hand with social reality.To study the ideal personality in Chinese history can be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Chinese current ideal personality and to lead to good spiritual pursuit.K ey Words :ideal personality ,social reality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cept 作为教育思想的目的指向或最终归宿,理想人格是人生价值观的最终归宿,其为教育规定了高远的目标和人性改造的发展方向。

自从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成人”概念,对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加以描述以来,中国古代哲学家便开始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

作为我国古代对人的培养的终极目标,理想人格的提出对于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意义重大,而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的阐释从历史上看,中国哲学家最重视“人”的问题,最关心人的发展问题,理想人格的培养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焦点。

从中国的传统哲学发展的道路来看,有多少种哲学流派就有多少种关于理想人格的看法,但在其中,起过重大影响的理想①收稿日期:2007-03-10作者简介:王根顺:(1951-)男,甘肃秦安人,教授,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陈秋生:(1983-)男,河北邯郸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郝路军:(1980-)男,安徽萧县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2007年4月第3卷 第2期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Shijiazhuang Vocational C ollege of Law and C ommerc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Apr. 2007Vol 13No 12人格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儒家的“圣人”、“君子”儒家理想人格模式产生于先秦时代的孔、孟时期,即所谓的“圣贤气象”与“天地合德”,经过汉、宋诸儒的推衍而得以不断地修正和完善。

是人伦之至,是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境界。

孔子求“安”、孟子求“悦”、荀子求“治”,作为中国的正统文化,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的理想人格不断被注入新的精神,但总的来看,儒家的理想人格主要是一种他律的人格,其强调社会道德,强调个人的道德修为及对于社会的责任,重义轻利,不太注重个人的需要。

“内圣外王”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圣人”、“君子”是其最终的培养目标,亦即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二)法家的“能法之士”、“耿介之士”作为继儒家之后在中国社会中实质上最具影响力的学说,法家的理想人格渗透着强烈的群体意识,赞成在力量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血缘宗法制度作了否定。

从表面上来看,法家过分严厉,重视刑罚而轻视道德的规劝,但从根本上来讲,法家重利,只是将法律、刑法作为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去私为公”,实现整个社会的进步、安定。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法家的理想人格追求也就是能够掌管刑法的“能法之士”、“耿介之士”。

(三)道家的“神人”,“真人”与儒家的内圣外王,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相反,道家的理想人格则强调个人的自由,追求个人的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的超脱,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道家来讲,重自身、轻他人是其思想的核心所在,强调精神上的自由则是其最终目的。

与儒、法、墨等学说强调社会的责任相比,道家的理想人格更注重个人的满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构建中,道家理想人格对于中国社会理想人格的总体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矫正作用。

(四)墨家的“兼士”,“任侠”虽然在思想根源上,墨家思想渊源于儒家,也属于出世之学,但与儒家的重义轻利,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不同,墨家的“兼士”更加强调实惠,强调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以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根本目的,关爱他人,追求平等博爱是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所在。

(五)释家的佛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释家的理想人格在中国的历史上也起到过重大的作用。

与道家的理想人格相比,虽然两者都是做超尘绝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追求人生的公平、和谐和快乐。

但是,道教重视今世,以生为乐,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向自然作斗争;佛教追求来世,把死当作“解脱”,视万物为空无,人生无常,一切只是因缘的巧合,人不能把握现实,更无从进取未来,只能与世无争,随遇而安。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特点1.从本质上来讲,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社会理想在人身上的集中体现。

作为社会终极目标的体现,各个学派的理想人格无论在人格内容上还是在社会作用上都集中反映了其对应的社会理想。

儒家的“君子”“圣贤”、法家的“能法之士”、“耿介之士”,道家的“神人”,墨家的“兼士”以及释家的佛,这些终极的理想人格无不是为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设计的,是社会理想在人身上的集中体现。

2.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养成是一个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断适应的过程,以儒家理想人格为基础,综合吸收其他学说的精华部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最显著特点。

这一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始,到西汉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

从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到秦朝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再到汉初黄老之学的兴盛,直至董仲舒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传统理想人格完成了从多元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基本形成了以儒家理想人格为主体,法、墨、道三家为补充的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各个阶段的统治者对人才规格的推崇及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向性正是理想人格变化发展的外在表现。

第二个阶段是从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清末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价值观动摇为止。

在这一漫长的岁月中,儒家“君子”理想人格在中国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

虽然在汉朝末年到唐朝中期这一历史时期内,道家和释家21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7年第2期思想曾一度兴盛,但从根本上来讲,道家和释家思想并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对理想人格追求上,儒家的君子人格仍是世人的根本选择。

但这并不是说,儒家理想人格在内容和形式上是一成不变的,从秦汉三国时期注重在忠诚信义基础上的“内圣”及入世立功实践上的“外王”的人格价值观,到魏晋时期对道家思想的吸收,注重人命及主观精神价值,再到唐宋时期儒家忧患意识的兴起,直至宋元时期对民族气节的重视及清末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和重塑,开始强调平民化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从以上两个阶段来看,影响理想人格在中国发展模式的种种因素中,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又为我国传统理想人格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3.重视人的道德教育,并且针对不同理想人格的培养,提出相对系统而完善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另一个特点。

关于理想人格中的德育,在教育目的上,儒家以培养仁智合一的“贤人”、“君子”为己任;法家的培养目标是“名成于前,德成于后”的“耿介之士”;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归真的独立人格;墨家主张培养“贤士”、“兼士”;释家则向往超尘绝俗、泯灭七情六欲的“佛”。

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智”、“勇”;法家则是“法”、“术”、“势”相结合;墨家是“兼爱”;道家是法自无为的“道”;释家的则强调劝善、止恶。

在道德的修养方法上,儒家最为系统,但主要讲求“修身、力行”;法家认为“以法为教”,靠外力强制最有效;道家主张“任物自然”的德育方法;墨家认为应该“尚贤事能”、“上同而不下比”,重视榜样的作用;而释家则认为“修行、顿悟”尤为重要。

4.中国历史进程中,理想人格的实现者,一般都是文人志士,都对社会现实有较清晰的认识且对社会抱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中理想人格实现者的一个重要特点。

先秦时期的孟子、屈原、商鞅、墨翟、庄子,秦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唐、宋时期的杜甫、范仲淹,宋、明时期的文天祥,直至清朝末期的谭嗣同,这些伟人志士之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中大放异彩,千百年来为中国人所敬仰,正是因为其对社会现实有清晰的认识,对社会抱有强烈责任感并为此付出了实际而有效的行动,代表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理想人格。

(二)“理想人格”的历史作用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最终归宿及人性改造的最终方向,理想人格在中国历史上很少甚至没有被达到过,但这并不是说其没有起过作用,相反,在我国传统社会关于人的教育及培养中,却体现出了特有的历史价值。

概括来讲,理想人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而这,也正是维系中华民族稳定和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其次,理想人格的提出和发展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