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_理想人格_的塑造_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_理想人格_的阐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理想人格”的塑造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阐释

王根顺 陈秋生 郝路军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理想人格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和思想核心之一,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备受推崇。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除受传统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外,更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环境密不可分,研究中国历史上理想人格的发展,对于构建当前我国理想人格,引导国人良好的精神追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理想人格;社会现实;传统文化观念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L01-0264(2007)02-0011-04

Shape the ”Ideal Person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AN G G en -shun ,CHEN Qiu -sheng ,HAO Lu -jun

(Lanzhou University ,Education Institute ,Lanzhou ,G ansu )

Abstract :In Chinese educational history ,ideal personality is one of the fundmentalities and cor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was praised highly in every stage of history.In addition to being influ 2enced by historical cultural value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s also go hand in hand with social reality.To study the ideal personality in Chinese history can be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Chinese current ideal personality and to lead to good spiritual pursuit.

K ey Words :ideal personality ,social reality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cept

作为教育思想的目的指向或最终归宿,理想人格是人生价值观的最终归宿,其为教育规定了

高远的目标和人性改造的发展方向。自从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成人”概念,对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加以描述以来,中国古代哲学家便开始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作为我国古代对人的培养的终极目标,理想人格的提出对于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意义重大,而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根本

动力所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的阐释

从历史上看,中国哲学家最重视“人”的问题,最关心人的发展问题,理想人格的培养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焦点。从中国的传统哲学发展的道路来看,有多少种哲学流派就有多少种关于理想人格的看法,但在其中,起过重大影响的理想

①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王根顺:(1951-)男,甘肃秦安人,教授,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陈秋生:(1983-)男,河北

邯郸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郝路军:(1980-)男,安徽萧县人,兰州大学教育学

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2007年4月第3卷 第2期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C ollege of Law and C ommerce T eaching and Research Apr. 2007

Vol 13No 12

人格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儒家的“圣人”、“君子”

儒家理想人格模式产生于先秦时代的孔、孟时期,即所谓的“圣贤气象”与“天地合德”,经过汉、宋诸儒的推衍而得以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是人伦之至,是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境界。孔子求“安”、孟子求“悦”、荀子求“治”,作为中国的正统文化,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的理想人格不断被注入新的精神,但总的来看,儒家的理想人格主要是一种他律的人格,其强调社会道德,强调个人的道德修为及对于社会的责任,重义轻利,不太注重个人的需要。“内圣外王”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终极目标,“圣人”、

“君子”是其最终的培养目标,亦即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二)法家的“能法之士”、“耿介之士”

作为继儒家之后在中国社会中实质上最具影响力的学说,法家的理想人格渗透着强烈的群体意识,赞成在力量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血缘宗法制度作了否定。从表面上来看,法家过分严厉,重视刑罚而轻视道德的规劝,但从根本上来讲,法家重利,只是将法律、刑法作为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去私为公”,实现整个社会的进步、安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法家的理想人格追求也就是能够掌管刑法的“能法之士”、

“耿介之士”。

(三)道家的“神人”,“真人”

与儒家的内圣外王,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相反,道家的理想人格则强调个人的自由,追求个人的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的超脱,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道家来讲,重自身、轻他人是其思想的核心所在,强调精神上的自由则是其最终目的。与儒、法、墨等学说强调社会的责任相比,道家的理想人格更注重个人的满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构建中,道家理想人格对于中国社会理想人格的总体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矫正作用。

(四)墨家的“兼士”,“任侠”

虽然在思想根源上,墨家思想渊源于儒家,也属于出世之学,但与儒家的重义轻利,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不同,墨家的“兼士”更加强调实惠,强调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以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根本目的,关爱他人,追求平等博爱是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所在。

(五)释家的佛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释家的理想人格在中国的历史上也起到过重大的作用。与道家的理想人格相比,虽然两者都是做超尘绝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追求人生的公平、和谐和快乐。但是,道教重视今世,以生为乐,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向自然作斗争;佛教追求来世,把死当作“解脱”,视万物为空无,人生无常,一切只是因缘的巧合,人不能把握现实,更无从进取未来,只能与世无争,随遇而安。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特点

1.从本质上来讲,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社会理想在人身上的集中体现。作为社会终极目标的体现,各个学派的理想人格无论在人格内容上还是在社会作用上都集中反映了其对应的社会理想。儒家的“君子”“圣贤”、法家的“能法之士”、

“耿介之士”,道家的“神人”,墨家的“兼士”以及释家的佛,这些终极的理想人格无不是为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设计的,是社会理想在人身上的集中体现。

2.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养成是一个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断适应的过程,以儒家理想人格为基础,综合吸收其他学说的精华部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人格的最显著特点。这一发展过程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始,到西汉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从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到秦朝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再到汉初黄老之学的兴盛,直至董仲舒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传统理想人格完成了从多元走向统一的历史过程,基本形成了以儒家理想人格为主体,法、墨、道三家为补充的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各个阶段的统治者对人才规格的推崇及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向性正是理想人格变化发展的外在表现。

第二个阶段是从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清末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价值观动摇为止。在这一漫长的岁月中,儒家“君子”理想人格在中国社会中一直占统治地位。虽然在汉朝末年到唐朝中期这一历史时期内,道家和释家

21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7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