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笔记 《秦汉史》 钱穆
《秦汉史》读后感
《秦汉史》读后感读完这本,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光旅行。
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就像一部部精彩绝伦的大电影,在我脑海中不断放映。
说起秦汉时期,那可真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
秦始皇嬴政,这位霸气十足的帝王,他统一六国的壮举简直太牛啦!想想看,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他能够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指挥着千军万马,逐一击败其他六国,实现了天下的大一统。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我仿佛能看到他站在高高的城楼上,俯瞰着自己广袤的疆土,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骄傲。
还有汉武帝刘彻,也是个厉害的角色。
他在位期间,大力拓展疆土,抗击匈奴,那场面,肯定是金戈铁马,气势恢宏。
我都能想象到汉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战士们喊着口号,挥舞着兵器,一个个英勇无畏,为了保卫国家,为了守护家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不过,在这漫长的秦汉历史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得是那些普通百姓的生活。
书里虽然没有详细地描述每一个百姓的故事,但通过一些只言片语,我还是能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就比如说秦朝的时候,大规模的修建长城、阿房宫,还有那一条条宽阔的道路。
这些巨大的工程背后,是无数百姓的辛勤劳作和汗水。
他们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妻儿老小,来到工地,日复一日地搬石头、砌砖头。
累了,就随地一躺;饿了,就啃几口干粮。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先进的工具,全靠人力啊!很多人因为过度劳累而倒下,再也没有起来。
他们的心中或许也有过抱怨,有过无奈,但是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代,他们又能怎样呢?只能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到了汉朝,百姓的日子稍微好了一些。
但是,赋税和徭役依然是他们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遇到灾荒年景,粮食歉收,很多家庭都吃不饱饭。
我能想象到一个贫困的农户家里,一家老小围坐在昏暗的油灯下,愁眉苦脸。
锅里煮着的稀粥几乎可以照见人影,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却还是懂事地不哭闹。
大人们望着窗外的夜色,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
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艰难,百姓们依然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希望。
《秦汉史》读后感
《秦汉史》读后感《秦汉史》读后感钱穆,20世纪中国的学术泰斗,被学界誉为“一代宗师”。
历史学家顾颉刚称赞钱穆是“国史界第一人”,同样为史学大家的严耕望先生将吕思勉、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现代四大史家”,称钱穆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个纯儒。
关于本书《秦汉史》原本是钱穆先生1931年在北大史学系上课用的讲义,20多年后经过非常曲折的过程才得以出版。
本书典型地体现了钱穆先生以学术思想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史观,钱穆先生认为,影响历史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既不是政治,也不是经济,而是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运作的背后都存在一个思想观念,这个思想观念超出政治势力之上,不仅不受政治的制约,而且还常常负有指导政治的责任,使得中国历史稳步向前发展。
核心内容全书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分析了秦汉王朝的兴衰规律:秦统一天下后,国家意识形态、指导思想问题严重突出,境内并存各种文化,冲突不可避免;而汉武帝因为成功地运用了学术思想来为统治服务,确立了一套指导思想,因此汉朝得以长盛久安前言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
本期为你解读的是钱穆先生的《秦汉史》,他在这本书中运用文化史观,认为秦汉王朝的兴衰在于激烈的文化冲突与思想冲突。
钱穆研究历史,坚持的是一种以学术思想为核心的文化史观。
什么是文化史观呢?就是他认为,影响历史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既不是政治,也不是经济,而是文化。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运作背后都存在一个思想观念,这个思想观念超出政治势力之上,不仅不受政治的制约,而且还常常负有指导政治的责任。
进一步说,思想、学术和政治三者有这样的关系:学术思想领导政治,政府由学术界组成,政治改革必定存在学术背景。
钱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就说,中国历史的传统理想,就是由政治领导社会,由学术领导政治,而学术往往从社会下层兴起,并不受政府的控制。
因此,这样一上一下循环推动,使得中国历史稳步向前发展。
这本《秦汉史》是钱穆文化史观的代表作之一。
大学读书笔记 《秦汉史》 钱穆
会员评价:(共0 条)参与评论原书名:秦汉史——钱穆作品系列原出版社:作者:钱穆著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书号:7108020666 出版日期:2005-3-1 开本: 2 页码:328 版次:点击: 419本窥乎秦汉两代史迹之大概。
即有精治马班原史,涉猎吾书,亦足供讨论钻研之一助。
”第一节春秋以下政治社会学术之剧变春秋时代中国疆土:西到秦,达陕西之东南部。
南到楚,达湖北之西北部。
北到晋卫诸国,晋达山西南部,卫达河南的北部。
东到齐鲁,统治并没有及于东海。
当时所谓一国,其意义仅属于一城。
一国就是一个大宗族的异称。
国际间的往来,也就是几个大宗族间的家庭宴会,诸侯通过这种途径来沟通政治。
当时的土地所有权在国家。
平民耕地纳税和服役。
山川沼泽,渔猎采伐所得的收入均归国家所有。
当时政教不分,官师合一,政治历史宗教三者混而不别。
春秋历经240多年,社会变动不已。
到战国时,先是诸侯兼并,随后是大夫篡权,春秋时那种一姓一宗封建世袭的诸侯逐渐消亡,君主国家逐渐形成。
这种军政国家对内开辟耕地,对外则进行兼并战争。
战国时已经遍设郡县以直辖于中央。
各国为了扩大土地规模,突破原先封土的限制。
耕者不定于百亩,而民田也可以自由买卖。
井田制废除,土地所有权自封建君主转入庶民手中。
同时山泽解禁,自由工商业兴起。
大都市兴起,邯郸临淄数百里相望。
国家开始扩充军队,筑成开渠,建设宫室,制造兵器,不得不大量奴役百姓。
游侠和学者穿梭与各国,各国君主和贵族也争相招养食客。
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代潮流中剧变最为瞩目的是学术的勃兴。
当初由各国控制的学说转为民间的诸子。
当时各国学术高下差异很大。
大体上说,东方先进,西方落后。
秦自吕不韦后才有著述,而吕不韦也是东方人。
首先兴起的是儒墨,孔子和墨翟都是鲁国人,他们的影响也主要在齐鲁东方。
接着兴起的是法家兵家纵横家,如吴起、商鞅和张仪等,多是三晋之士。
从学风上讲,有东西的差别。
东方齐鲁文化,崇尚文化,重历史,其学风对象以整个社会为主。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极具洞见的著作,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得失。
读完此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在书中,钱穆先生首先强调了研究历史应有的态度,即不能简单地以现代的观念去评判古代的制度,而应深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
这种观点让我认识到,我们在看待历史问题时,往往容易陷入一种“后见之明”的误区,忽略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实际需求。
汉代的政治制度有其独特之处。
比如,汉代的官员选拔采用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并推举人才。
这种制度在初期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权贵相互举荐、营私舞弊的现象。
汉代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土地政策,也经历了从自由买卖到国家干预的变化。
钱穆先生指出,这种变化既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土地兼并的难以遏制。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也有诸多值得称道之处。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权力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但唐代的兵役制度,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却带来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钱穆先生通过对唐代政治制度的详细剖析,让我明白了一个制度的优劣往往不是绝对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宋代在政治制度上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事力量相对薄弱。
在财政方面,宋代的税收制度较为复杂,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然而,宋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为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明代的政治制度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倒退。
废除丞相制度,使得皇权高度集中,但也导致了皇帝政务繁重,内阁制度应运而生。
明代的监察制度十分严格,但也造成了官员的谨小慎微,影响了行政效率。
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既有对前朝的继承,也有自身的特点。
满汉之分在政治中表现明显,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但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也使得社会缺乏活力,最终走向衰落。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前言)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前言)最近看了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准备做一些读书笔记,而不是读了便读了,至少有一些输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大部头的书,仅讲了汉、唐、宋、明、清五代政治制度的得失演变,一天之内便可读完,现先就本书的《序》、《前言》做一些笔记。
首先本书的《序》讲述钱穆写《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之原因。
原因有二,其一为政治为文化精神之要目,因为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读书人的人生抱负便是修齐治平,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很大一部分根植于传统政治文化生活之中,对传统政治的检视解读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领会,减少对其的误解与偏见。
其二便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绝对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因为几个人的作用就能长成的,其某一制度的出现必然与当时或者过去一段时间的历史社会状况及人事关系密切,单一的、突变的制度绝对不会存在,制度也是在发展中逐渐确立、完善与否定的,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与产生的影响对当下(清亡之后,中国政治取建何制)的社会政治情况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前言》则主要讲述政治制度的复杂性与从哪些范围内来展开讲述。
第一,复杂性,即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来把握和认识制度。
首先讲政治制度不能只讲制度而不讲人事,剥离了人事环境的制度只剩下一些干巴巴的条文,要从这些制度条文中读出政治的得失未免可笑,因而讲制度则首先要明人事。
其次,制度的出现必然有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其他制度为基础,制度之间形成整体并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发生功用效果。
其三,制度的出现与消亡总是有其前身和后影,不然他不会得到贯彻与落实,从而对社会施加影响、发挥作用,而仅仅成为一堆条文,毫无意义。
其四,制度的出现总是因为某种需要而存在,总是为了解决某种现实问题而存在,这是其出现的意义。
某种现实问题的出现则是社会发展的矛盾的必然,解决这种矛盾则出现了某种制度,而问题的矛盾总是不断变化,因而制度也有其前身后影。
少年简读中国史·秦汉读后感
少年简读中国史·秦汉读后感
《少年简读中国史·秦汉》是我近期读过的一本优秀历史读物。
该书由
故宫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知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
该书以生动的语言,详尽地讲述了中国秦汉两代的历史发展,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历史的演
进和变迁。
通过阅读该书,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
从秦朝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统一起来的阶段,同时也从此开始了朝
代更替的历程。
而在秦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些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人物,如秦始皇、李斯、汉武帝、司马迁等等,他们为
中国的历史留下了不朽的贡献。
通过阅读该书,我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
在农业领域,秦汉时期出现了重大的农业改革,加强了农业生产能力,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文化艺术领域,秦汉时期诞生
了著名的《山海经》、《诗经》等文学名著,以及陶器、丝绸等艺术
文物,为中国的文艺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阅读该书,我也了解了一些关于古代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从封建的领主制向
集权的官僚制转化,这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历史的演进铺平了道路。
总之,《少年简读中国史·秦汉》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优秀历史读物,它让读者更为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受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努力。
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珍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更加自信地向未来迈进。
2024年钱穆秦汉史读后感范本
2024年钱穆秦汉史读后感范本《钱穆秦汉史》是钱穆先生所著的一部详尽阐述秦汉时期历史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秦汉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钱穆先生的思想和写作风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本哲学性的作品,凝聚着作者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
在书中,钱穆先生详细地叙述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风貌以及各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他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分析历史事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述复杂的历史事实,使得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
他从多个角度分析秦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对于诸如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法家思想的兴起、刘邦的起义、汉武帝的改革等重要问题给予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钱穆先生在书中指出了秦汉时期的重要意义,并运用历史勘误的方法对历史上的一些误解进行了矫正。
他强调了秦汉时期封建制度的特点,指出了封建制度对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他还独具慧眼地从道家的角度来分析秦汉帝国的崩溃原因,认为道家思想的强调和封建制度的弱点导致了秦汉帝国的覆灭。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秦汉历史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我了解到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不仅仅是个人的英勇才智,更是几代人的努力和辛勤工作的结果。
我深入了解了汉武帝的改革和文治政府的建立,了解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我还了解到了汉武帝对文学和艺术的重视,以及他对历史的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除了对历史的了解,这本书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钱穆先生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关于历史和人性的问题,如君主的权力与责任、统治者的理想与现实、人性的善恶等。
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深入而独到,使我不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秦汉时期,还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
这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总的来说,读完《钱穆秦汉史》这本书,我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见解独到、发人深省的著作。
通过阅读此书,我仿佛穿越时空,对中国历史上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在书中,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各朝代的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在阐述制度的同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得失利弊,以及这些制度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先来看汉朝。
汉朝的政府组织颇有特色,其中的三公九卿制展现了权力的分工与制衡。
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各司其职。
而九卿则负责具体事务,形成了较为严密的官僚体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容易导致腐败和政治动荡。
汉朝的选举制度,从初期的乡举里选到后来的察举制,为社会选拔了不少人才。
乡举里选注重品德和才能,使得底层有志向的人士有机会进入仕途。
察举制则进一步规范了选拔的标准和程序,但也逐渐出现了权贵操纵、沽名钓誉等弊端。
经济制度方面,汉朝的轻徭薄赋政策在初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但土地兼并问题逐渐严重,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激化。
兵役制度上,汉朝实行的全民皆兵,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国家安全,但后期也带来了民众负担过重等问题。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也有诸多创新。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决策、审议和执行权力相互分离,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政务。
唐朝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经济上,租庸调制在前期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但安史之乱后,这种制度难以维持,改为两税法。
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但也存在着税负不均等问题。
秦汉史读后感
《秦汉史》读后感出于对中国历史的爱好,在今年暑假我读了钱穆的《秦汉史》此书不但又加强了我对秦汉历史的熟悉也加深了我对秦汉历史人物的认识,同时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
本书是一部未完编之断代史,上起春秋末年,下至王莽新政。
全书共分七章,首尾两章论秦及王莽,其余章节均论西汉,故西汉乃是全书论述的重点。
钱穆以写通史著称于世,“秉其一贯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史学要旨,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秦汉两代的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指呈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辉煌时期的精要所在。
”在第一章《秦人一统之局》中,钱穆首先论述了春秋以下政治社会学术的剧变,认为“然此一时代潮流中剧变之尤堪注目者,则厥为社会学术之勃兴。
” 而秦由于辟居西土,文化程度远逊于东方诸国,因此秦兴国之措施政策,都依赖东方士人。
而由于文化之西渐,商鞅及吕不韦、韩非等人相继入秦,三晋之士造就秦的崛起。
商鞅变法的意义在于破除封建贵族制度的种种束缚,而趋于新军国的建设。
钱穆以文化人定位吕不韦,认为吕不韦在秦的努力是想将东方学术思想之全部移殖西土,而不是像商鞅范雎等人只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且以史料论证吕不韦非秦始皇之父。
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内废公族,外灭人国,造成封建制的崩坏亦县制的推行,郡县制决不始于秦人统一之后,而在晋襄公之时。
寝兵政策的实施,新首都的建设,驰道的修筑,制度文化风俗的统一,边境的开拓与防御,奠定了秦的一统之局。
秦文化:三晋务实际尚功利,齐鲁尚文化重历史,而及秦统一后,天下学人聚集,相互间的矛盾冲突便越来越明显。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禁止以古非今而不是以焚书为首要,焚书最要者在于六国之史记,“以其多讽刺及秦,且多涉及现实政治也。
” 秦廷坑儒在于使天下人引之为鉴不敢再訞言诽上。
焚书坑儒在文化上讲,是三晋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冲突。
而秦代的著述也并非一无所成,钱穆认为《大学》《中庸》两篇成书于秦人之手,并且是齐鲁诸儒媚秦者所作。
书同文,字体由大篆至小篆至隶书,更利于文化传播。
钱穆秦汉史读后感格式版
钱穆秦汉史读后感格式版钱穆先生的《秦汉史》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历史著作,通过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秦汉时期的特点和意义。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下面是我对《秦汉史》的个人读后感,按照格式版写的:一、概括书籍内容及主题《秦汉史》是钱穆先生于1954年出版的历史著作,全书共分为十篇,涵盖了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西汉末年的历史。
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展现了秦汉时期的重要特点和历史意义。
二、书籍的亮点和独特之处1. 着重分析了秦汉时期的制度变革。
钱穆先生将秦汉时期的制度变革作为本书的重要内容,详细分析了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迁,揭示了制度变革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2. 泛览全局,并着重突出了关键人物和事件。
钱穆先生在本书中既对秦始皇、刘邦等重要人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也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刘邦分封诸侯等关键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秦汉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3. 文笔优美,观点独到。
钱穆先生的文笔非常优美,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秦汉时期的历史,使人耳目一新。
同时,他的观点也很独到,既有自己的判断和看法,又兼顾了历史的客观性。
三、个人的收获和感受1. 对于秦汉时期的制度变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阅读《秦汉史》,我对秦汉时期的制度变革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每一个制度的出现和变革都是有原因和背景的,只有了解这些,才能真正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
2. 对于秦始皇和刘邦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钱穆先生对于秦始皇和刘邦等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使我对他们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他们的个性、思想和政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了解他们的故事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
3. 对于历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秦汉史》,我对历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历史不仅是记录过去的记载,更是对于人类经验的总结和启示。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
国史大纲阅读笔记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就像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
这本书开篇就给了我一种厚重感,不是那种沉甸甸压得人喘不过气的沉重,而是一种历史沉淀积累出的、让人肃然起敬的厚重。
书中对于中国历史的阐述,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就拿书中提到的先秦时期来说吧。
那时候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各国之间的纷争、诸子百家的争鸣,那场面,光是想想都觉得热闹非凡。
当时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打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
但您别说,这打来打去的,倒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就说那秦国吧,一开始也不咋起眼,可人家愣是凭借着商鞅变法,一步步强大起来。
商鞅这哥们儿也是够厉害,他提出的那些个改革措施,在当时那可真是大胆创新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这让普通老百姓也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以前那些贵族子弟,就算没啥本事,也能靠着祖上的荫庇混个一官半职。
现在可不行啦,你得真刀真枪地在战场上立功,才能加官进爵。
这一下,士兵们的积极性那叫一个高,打起仗来都不要命似的。
还有那诸子百家,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儒家提倡仁爱,主张以礼治国;道家追求自然无为,倡导顺应天道;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呼吁大家要平等相爱,反对战争。
这一家家的学说,就像是摆在集市上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妙处。
那时候的人们,思想可真是自由奔放啊,大家都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和理解。
再说说那时候的教育。
孔子他老人家可是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以前,教育那可是贵族的专利,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机会读书识字。
孔子可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有教无类”,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你有心向学,他都愿意教你。
所以他的弟子那是来自各行各业,有穷的有富的,有当官的也有种地的。
孔子教他们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培养出来的学生那可都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在那绿草如茵的河畔讲学。
2024年钱穆秦汉史读后感经典版
2024年钱穆秦汉史读后感经典版《钱穆秦汉史读后感》时间如白驹过隙,眨眼间,又到了2024年。
这一年,我有幸读了钱穆先生的《秦汉史论》这本经典之作,不禁感慨万分。
本书所述的秦汉两代的历史,不仅令我回顾古代的辉煌文明,更给我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在三千字的篇幅内,我将简要谈一下我的读书收获和感悟。
《秦汉史论》是钱穆先生对中国秦汉历史的述评和总结,全书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东汉王朝的衰亡,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方面面。
读完此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秦汉时期的伟大和辉煌,也对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深层次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在政治方面,我对秦始皇这位伟大的统一者产生了极大的敬意。
秦始皇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强力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等,大力推行选才用人的制度,以及修筑万里长城等,使中国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统一和繁荣。
然而,秦朝的政治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集权和残酷的法制,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秦亡汉兴”的转折。
钱穆先生通过对秦汉政治制度的剖析,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政治制度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其次,在经济方面,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贸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秦始皇在位期间的土地制度改革,使得农业生产大幅提高,为统一中国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而汉朝则进一步推行科学的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发展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的交流和贸易。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经济繁荣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更加认识到了经济结构和政策的持续性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再者,在军事方面,秦始皇和刘邦等各个时期的军事家们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
秦国的长平之战、定襄之战以及刘邦的巨鹿之战等,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卓越。
同时,秦汉时期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通过对秦汉军事的研究,我明白了军事实力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对外界威胁的应对策略和战略决策的重要性。
钱穆 读书笔记
这是作者根据在台湾战略顾问委员会上关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演讲稿整理而成。
作者写此书的目的,一是针对辛亥以来对传统政治的全盘否定,二是认为政治制度必须得自根自生,即使要从国外移植,也要先与本国传统融合沟通,才能发挥作用.他认为,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是无法长成的。
书中主要谈的是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作者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它大体上可以代表中国历史之全部进程。
本书历代制度介绍为主。
分别介绍了各个朝代的政府组织、选才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等。
同时,作者认为,孤立地讲制度是不足取的。
要讲政治,得精熟一代的人事;制度间是相互配合的;制度是流变着的;制度的创立有人事的需要;制度的利弊要听取历史意见,即当时人的评判;制度有地域性;制度和文化也有关联。
所以,政治不能孤立地讲。
稳定的禁锢——士人专政与土地束缚“稳定”这个词对于中国历代政治实在很特殊:一方面,“稳定”几乎是所有时代的政府施政最重要的着力点,甚至现在我们还在讲“创建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我们的政治模式和社会结构确实相当稳定,以至于我们的“封建社会”能持续两十几个世纪,其中的改朝换代不过是坐龙椅的人换了个姓氏,基本的政治模式和社会结构鲜有变动。
和西方国家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所花的几百年相比,我们长达两千余年“封建君主专制”实在领人难以理解。
我对此也一直困惑不已,直到看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想,我们实在是大大地误解了我们历史和政治。
何谓“封建”?根据字典上的解释,封建是“一种政治制度,君主把土地分给宗族和功臣,让他们在这土地上建国”(《现代汉语词典》,379页,商务印书馆,修订本第三版)。
照此解释,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对中国历史的分期实有相当大的问题:教科书中把春秋及以前归为“奴隶社会”,战国往后为“封建社会”,但事实上夏、商、周和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才是符合上述的词典定义的,秦朝已经开始改行郡县制,以后各朝其实也和秦朝大同小异。
《秦汉史》读书报告
《秦汉史》读书报告吕思勉《秦汉史》读书报告——浅谈秦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秦政治文化的发展以秦统一为界限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即秦国时期和秦王朝时期。
而研究秦王朝时期的政治文化,又不得不与秦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相结合,《秦汉史》的研究就是一个相结合的过程。
吕思勉,字诚之。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
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
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
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
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对于秦朝,我们最了解的就是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
这是当时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是开天辟地的壮举。
秦建立后,实行的一系列制度,如:皇帝制、郡县制、官僚制等,我认为主要来自于两个人——商鞅和吕不韦。
商鞅就不用说了,在秦孝公时期实行变法,使法家思想在秦国深深扎根,让秦国成为了西方的虎狼之师。
商鞅死于政治斗争,但他所提倡的变革,却一直在秦国实行。
而吕不韦,在秦庄襄王即位后,被任用为相国,在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
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吕不韦描绘出了他的政治蓝图,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顺应自然,按规律办事;统治者应以民为本,顺应民心,实行德治,反对专以刑杀为威;主张君道虚、臣道实,臣有为、君无为,反对君主独裁;主张推行重农政策,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小农经济;主张在思想上兼容并包,合儒、墨、法贤者参政;鼓励商人致富,全面发展经济。
虽然吕不韦死于政治斗争,但他的政治思想对后来秦始皇时代的政治文化产生的影响极为深刻。
在我们传统的认知中,秦始皇统治下的秦国是民不聊生、尸横遍野的。
秦汉史话读后感
秦汉史话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汉史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秦汉史话读后感这个纪录片讲的是中国一些杰出人物和重要事迹。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老子,孟子《道德经》,从战争后演变出来的七大强国,宋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和齐国,从中引发出无限的战争。
《中国史话》这部影片中讲到钱币的诞生,比较为的便是周王的青铜器刀钱。
我对这钱币有不同感想。
钱币作为一种货物交换的中介,是能提够体现出这国家的强大与否。
但是在与宋国的战争中,王却将自己。
自己国家的货币交换出去,以表示停战。
对此,我为秦国感到悲哀。
其次,我比较为欣赏伍子胥,我认为伍子胥是一个忠于国家的人,也一个非常懂得兵法人。
公年613年,楚国开拓江流,扫遍诸侯,成为第一大国。
当时,伍子胥父亲被楚国所害。
自己加入吴国想为父亲报仇,在楚国来袭的时候,和孙吴斌一起抵御楚国。
于是爆发了举世闻名的柏举之战,以3万雄兵战胜30万雄兵。
我喜欢伍子胥,伍子胥的志向非常远大,但并不是好高骛远。
他的聪明才智并非常人所及。
我对他非常敬佩。
而且,他的爱国之心丝毫不弱于屈原。
在勾践打上吴国时,伍子胥是提醒过吴王的。
后面自杀,对于伍子胥自杀一事,我非常惋惜他,且非常痛恨吴王不识俊杰。
生活中我们也要像伍子胥一样,给建立一个远大的志向。
学习吴王的识俊杰。
但不要学习吴王的盲目判断。
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中国史话》这一影片包含了的精华与内涵,让人回味无穷。
秦汉史话读后感近日刚好有些闲暇时间,将钱穆所写《秦汉史》翻开看看,甚是有趣,对秦朝的描述模式,先描写文化演进、政治变革,进而建国后一系列的手段,大多数耳熟能详,例:设立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收天下之金铸销为钟,蓄六国之贵族于咸阳;然后接着开疆拓土。
对秦朝功绩的论定上,钱穆老先生结合古籍记载,对当时的几位有名的商人进行了介绍。
读钱穆中国通史
钱穆《中国通史》读后感
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明、文化和思想的深度剖析。
通过这部作品,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中,与那些伟大的人物和事件近距离接触。
首先,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它的独特视角。
钱穆先生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编年体或纪传体来撰写历史,而是将各个朝代放在了全世界的大背景下来进行比较和阐述。
这种写法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伟大之处。
同时,这种写法也让我更加明白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和区别。
其次,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简约和要言不烦的写作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没有过多地描绘细节,而是抓住了历史的主线和重点,使得整个作品显得非常紧凑和精炼。
这种写作风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另外,钱穆先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也深深地感染了我。
他通过历史事实,辩驳了那些贬低中国的人和事,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伟大和优秀。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地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化自信。
最后,我想说的是,钱穆先生的《中国通史》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认真阅读的历史著作。
它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更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心和文化自信。
我相信,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深入浅出、见解独到的历史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分别论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等方面。
钱穆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对这些制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价。
在汉代的政治制度中,政府组织颇有特色。
皇帝、宰相和九卿构成了中央政府的主要架构。
相权相对较大,对皇权有一定的制衡作用。
地方政府分为郡与县两级,郡长官称太守,地位颇高,与中央九卿平等。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地方的治理效能。
汉代的选举制度,即察举制,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人才。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和推举人才,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后任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也逐渐出现了弊端,导致门阀士族的形成。
经济制度方面,汉代的田赋较轻,但存在人头税和商业税。
这种税收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也对百姓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汉代的兵役制度,全民皆兵,寓兵于农。
这种制度在初期能够保障国家的军事力量,但后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军队战斗力下降等。
唐代的政治制度相较于汉代有了较大的变化。
在政府组织方面,相权被分割,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共同构成了中央政府的核心。
地方上设立道、州、县三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唐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考试科目增多,选拔范围扩大,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更多的晋升机会。
经济制度上,实行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保障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但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租庸调制逐渐崩溃,后改为两税法。
唐代的兵役制度从府兵制转变为募兵制,募兵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也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宋代的政治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削弱相权、分散地方权力等,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但这种过度的集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行政效率低下、军事力量薄弱等。
国史新论 读书笔记 钱穆
钱穆《国史新论》读书笔记读钱穆的书总是有一种鞭辟入里,而又通俗易懂的感觉,同样《国史新论》也没有逃脱这样的思维,作者用一种新颖的方式介绍了自己对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解读,让人们能够从一个新的方向上去理解我们的社会。
读完钱穆的书我们可能会感慨,像这样能够把中国古代政治看得透彻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家。
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对于本书的感想。
首先是对于封建的看法。
钱穆先生说“中国古代之被称为封建的时代其实在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时代,相比于西方社会的封建领主分封采邑给其附庸,层层分封,从而形成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是建立在西周分封制的基础之上的,自武王与周公之后,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巩固,面对如此巨大的国家版图,如何治理成为了摆在西周统治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在此基础上,西周封建制应运而生,周王室逐步把自己的大批宗室亲戚,分封各地,以便统治。
”[2]先由天子分封诸侯,再由诸侯分封卿大夫,逐步扩张。
西周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阶段,封建制度逐步瓦解,诸侯不再安于自己的职分,因此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场面,随着诸侯争霸的的不断升级,以及最终秦国的统一六国并在整个国家内实行郡县制,中国的封建社会由此解体。
“春秋时期贵族大夫保有着自己的土地,并向周天子进贡,而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作用显得微乎其微,虽然在名义上有着天子地位,但实际上各个诸侯国拥有自己的土地,使得分封制度被打破。
”[3]而长久以来被国人所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其实就是指西周时期至秦朝始皇统一之前,而秦朝之后由于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产生,君主独揽国家大权,因此在实质上这并非是一种封建制。
如果说中国自秦朝以来不是封建社会,由君主专权应该被叫做君主专制,而在实际意义上这又不是一种全部意义上的君主专制。
在中国古代,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比如三公九卿制以及之后的三省六部制,这些制度体系的创建,在很大意义上对于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政治理论方面来说,先秦政治思想并不从主权方面着眼,既不主张君权至上,也不主张民权至上,而是一种君职论,强调君主在统治时只不过是在完成一项作为君主的职能。
钱穆《秦汉史》评述
钱穆《秦汉史》评述
魏昕
【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2)003
【摘要】相较于《国史大纲》而言,钱穆所作《秦汉史》受到的关注要小得多,甚至钱穆本人对其亦一度未曾多加留意:一来此书未能终编,书中对东汉内容并无关涉,只能称为“半部”《秦汉史》;二来此书本不为读者而作,实为课堂讲义性质,故而不以史实叙述见长,而以思想文化为主脉贯通始末,对读者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指引,其中诸多创见颇具启示性.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魏昕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2
【相关文献】
1.刍论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兼与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比较[J], 吕翊欣
2.关于秦汉史的综合研究和宏观考察--读新版林剑鸣著《秦汉史》 [J], 王子今
3.思想史与学术史交错下的“说儒”之争——以胡适、郭沫若、钱穆为例 [J], 崔庆贺
4.钱穆《国史大纲》之“新通史”视野——以上古秦汉为例 [J], 张伟国
5.钱穆先生的文学观——读钱穆《中国文学史》 [J], 高中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员评价:(共0 条)参与评论原书名:秦汉史——钱穆作品系列原出版社:作者:钱穆著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书号:7108020666 出版日期:2005-3-1 开本: 2 页码:328 版次:点击: 419本窥乎秦汉两代史迹之大概。
即有精治马班原史,涉猎吾书,亦足供讨论钻研之一助。
”第一节春秋以下政治社会学术之剧变春秋时代中国疆土:西到秦,达陕西之东南部。
南到楚,达湖北之西北部。
北到晋卫诸国,晋达山西南部,卫达河南的北部。
东到齐鲁,统治并没有及于东海。
当时所谓一国,其意义仅属于一城。
一国就是一个大宗族的异称。
国际间的往来,也就是几个大宗族间的家庭宴会,诸侯通过这种途径来沟通政治。
当时的土地所有权在国家。
平民耕地纳税和服役。
山川沼泽,渔猎采伐所得的收入均归国家所有。
当时政教不分,官师合一,政治历史宗教三者混而不别。
春秋历经240多年,社会变动不已。
到战国时,先是诸侯兼并,随后是大夫篡权,春秋时那种一姓一宗封建世袭的诸侯逐渐消亡,君主国家逐渐形成。
这种军政国家对内开辟耕地,对外则进行兼并战争。
战国时已经遍设郡县以直辖于中央。
各国为了扩大土地规模,突破原先封土的限制。
耕者不定于百亩,而民田也可以自由买卖。
井田制废除,土地所有权自封建君主转入庶民手中。
同时山泽解禁,自由工商业兴起。
大都市兴起,邯郸临淄数百里相望。
国家开始扩充军队,筑成开渠,建设宫室,制造兵器,不得不大量奴役百姓。
游侠和学者穿梭与各国,各国君主和贵族也争相招养食客。
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在这一时代潮流中剧变最为瞩目的是学术的勃兴。
当初由各国控制的学说转为民间的诸子。
当时各国学术高下差异很大。
大体上说,东方先进,西方落后。
秦自吕不韦后才有著述,而吕不韦也是东方人。
首先兴起的是儒墨,孔子和墨翟都是鲁国人,他们的影响也主要在齐鲁东方。
接着兴起的是法家兵家纵横家,如吴起、商鞅和张仪等,多是三晋之士。
从学风上讲,有东西的差别。
东方齐鲁文化,崇尚文化,重历史,其学风对象以整个社会为主。
其议论思想不是从国家富强为出发点,而是注重对人生的探讨。
至于三晋之士,学术往往局限于一国,仅以国家富强为基准。
此(吕氏春秋)明讥秦政……不韦书成,布诸咸阳市门,而其言犹如此。
则当时吕氏宾客,口谈议论,其所不见于文字者,又当如何乎。
凭此推想,则无怪不韦之终必招忌贾祸矣。
旧史述不韦事迹,其实多可疑处。
最著者如称秦始皇为吕不韦子,其说实无根。
同时楚相春申君见杀,而杀之者楚幽王悼,亦流言是春申君子。
其情迹与吕不韦大体相似。
同时发生此二怪事,较之古史传说,桀纣暴行,先后相类,更为出奇。
……东方宾客在文化的见地上轻傲秦人,而秦人对东方文化亦始终不脱其歧视与嫉视之意,则为吕氏取祸之最大原因也。
……(李斯焚书之论)其背景实即战国以来齐鲁学与三晋学之冲突也(汉初)学风则大抵可论,治黄老则主清静无为,治申商则务循名切实。
要之沿袭秦廷以古非今之禁,卑之无甚高论,求为当身之可行则止。
至于其变而渐趋于复古,则其动机似先发于王国,而犹不在中朝。
儒学抱残守缺,尤盛于北方之农村。
三时耕作,一时诵习,三年而习一艺,三十而通六经。
称诗书,法先王,进可以淑世,退亦可以淑身。
先秦百家言,惟儒最为源远而流长,亦其学术之本身,固已异于其他诸家矣。
申韩刑名,正为朝廷纲纪未立而设。
……而黄老申韩,其学皆起战国晚世。
其议卑近,主于应衰乱。
惟经术儒生,高谈唐虞三代,礼乐教化,独为盛世之憧憬。
自衰世言之,则每见其为迂阔而远于事情。
及衰象既去,元气渐复,则如人之病起,舍药剂而嗜膏粱,亦固其宜矣。
后人乃谓儒术独为利于专制,故为汉武所推尊,岂得当时之真相哉。
武帝外廷所立博士,虽独尊经术,而内朝所用侍从,则尽贵辞赋。
大体言之,经术之与辞赋,亦当时学术界一分野也。
经术为北学,集于河间,辞赋为南学,萃于淮南。
武帝并驾兼收,欲跨河间淮南而上之。
河间淮南两王,皆已不得其死,而经术辞赋之士,悉会于汉廷。
公孙弘曲学阿世,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
此最为有合于时宜矣。
盖自文景以来,恭俭苟且,而臣下日趋于骄侈。
贾谊之徒,已为之痛哭流涕长叹息。
今公孙弘一反其道,导人主以广大,绳臣下以俭节。
上足以结雄主之欢,下亦以矫时风之弊。
经术辞赋两者,皆可以会通于公孙子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之一语。
当武帝之世,招致文学贤良前后数百人,异人并出。
独公孙弘以六十老翁徒步至相、封为列侯。
年八十,终于相位。
夫岂偶然而致哉。
即以女宠言,彼等(卫霍李广利)既已进身,而重以建功绝域自显,亦见当时人意气,确乎有一种进取勇决无畏之风,与后世不同。
惟当时军人中,豪杰与近宠判为两党。
卫霍李广利之属,名位虽盛,豪杰从军者贱之如粪土。
李广父子愈摈抑,而豪杰愈宗之。
史公亲罹李氏之祸,故其为《史记》,于两党瑕瑜,抑扬甚显。
今平心论之,则两党中亦各有奇才,惜乎武帝之未能以公心善用之耳。
汉初高惠文景之治,乃真所以代表社会下层一种俭约恭谨之平民,诚有以易夫古者贵族世袭之传统。
而武帝则代表平民社会中一种骄奢纵肆之资产阶级,遂以渐成此后之新统也。
武帝特为辞赋文学浮夸所中,援儒术以为饰耳。
昭宣元成以后,则儒家稽古益密,乃始以儒术矫抑往者文学浮夸之病,而汉代之复古运动更进一步,推至于极,遂成王莽之改制。
汉儒经学,乃自宣帝后而始跻于全盛之象,而亦自宣帝后而已陷于中衰之境。
始皇二十六年定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得五郡,秦郡之确可考信者,凡四十一郡也。
汉初中央政制不及于全国,未臻于巩固。
汉郡之增,当在孝景之世。
武帝开广三边,而又有元封五年十三部刺史之制。
[豫、冀、兖、徐、青、荆、扬、益、凉、并、幽、交阯、朔方]后又置司隶校尉,不在十三部之列,察京兆、冯翊、扶风、弘农、河东、河内、河南七郡。
汉官大率沿秦旧,中央官最高者为三公。
曰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曰太尉,为武官长。
曰御史大夫,掌副丞相。
其次为九卿。
九卿:太常,掌宗庙礼仪。
光禄勋,掌宫殿掖门户。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
太仆,掌舆马。
廷尉,掌刑辟。
大鸿胪,掌诸归蛮夷。
宗正,掌亲属。
大司农,掌谷贷。
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
三公九卿,实为皇室私臣。
其先乃系贵族家庭之私仆,渐变而为国家朝廷之大僚焉。
盖尝论之,汉儒论灾异,而发明天下非一姓之私,当择贤而让位。
此至高之论也。
汉儒论礼制,而发明朝廷措施,一切当以社会民生为归,在上者贵以制节谨度,抑兼并齐众庶为务,此又至高之论也。
然前者为说,往往失之荒诞。
后者立论,又往往失之拘泥。
前说尊天,后议信古,而此二者,皆使其迷暗于当身之实事。
莽之为人,荒诞拘泥,兼而有之。
竟以是得天下,而亦竟以是失之。
然富民豪族之兼并,贫富之不均,社会经济所形成之阶级,起而代古者封建贵族之世袭。
惟此一事,厥为西汉二百年最大待决之问题。
贾晁董生极论于前,王贡诸儒深晞于后。
而汉之诸帝,实鲜有能注意及此,而了解其问题之严重者。
惟王莽锐意变法……此不可谓非当时一杰出之人物。
不幸而莽以一书生,不达政情,又无贤辅,徒以文字议论为政治,坐召天下之大乱。
而继此以往,帝王万世一家之思想,遂以复活,五德三统让贤禅国之高调,遂不复唱。
而为政言利,亦若悬为厉禁。
……西汉诸儒之荒诞拘泥,后世虽稍免,而西汉诸儒之高论,后世亦渐少见。
是王莽一人之成败,其所系固已至巨。
第1章秦国和秦帝国首先要说这pdf格式的书糟糕透了,因为年代数字和后面的文字重合而无法辨认,只好不看年代。
与我以往印象不符的地方:1、秦国的法令并不比汉更苛刻。
2、大商人交易奢侈物而不是普通商品。
3、李斯当时并没有时间和能力害韩非。
4、士兵伤亡有夸大之嫌。
5、秦土地私有制度。
6、迁豪强12万户到咸阳,盖起豪华的房屋。
难道项羽烧的是这个?7、天降石头为假。
8、秦并没有焚所有图书。
允许秦博士保留书籍,只不过不许民间评论百家书籍。
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书籍的损坏可能跟印刷术尚未发明有很大关系。
9、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在秦并存。
10、秦水德为人假造。
11、秦始皇被特意扭曲了。
12、中国统计数字水分太大。
比如说战死人员,比如说迁移人员。
秦在各方面打下了一个大帝国的基础,然而却几年间随风逝去。
奇特的现象呀。
引用本书的评述。
仅靠法家紧密管理这么大个帝国使不能长久的。
法家行政与儒家基层自我管理相结合才行。
第二章前汉(鲁维一)汉与我印象不符的地方:1、汉初法家儒家混杂。
2、时新派与改造派的争斗。
后者的胜出终结了奖励制度。
霍家衰败,改造派上台。
《盐铁论》3、年号始于汉武帝4、刘家与卫家之争,延续到以后汉宣帝。
5、公元51年石渠阁会议公羊6、成帝时期前汉帝国的崩溃政治上的经济上的7、五帝崇拜太乙后土改为周天崇拜第三章后汉王莽并不是一个标新立异者。
他的政策是一种延续。
王莽的垮台可能来自黄河河道的几次改变。
他的文治武功不能与自然抗衡。
汉中兴1、光武帝要为西晋战乱负责:收留南匈奴而不是支援其北伐。
2、外戚并不是暴发户,皇后的选任在后汉要有深厚的政治背景。
3、光武帝下属宗派过多,搞平衡。
4、刘秀派别南阳派颍川派马援派窦融派5、后汉到处是阴谋诡计。
依然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没有南阳派系的皇后(阴后以后),尽管南阳是最大的派系。
汉的灭亡窦武诛杀宦官。
太绝了不好呀。
西园军,第一支宦官指挥的军队。
灵帝死前,董卓已经不服从命令,向京师进军。
宦官能将自己的爵位封地传给自己的义子。
致命的州牧制度在灵帝时期建立。
汉朝统治模式与上古五服论匈奴匈奴王父死子承后改为父死兄承因为无能的军事问题西域四世纪初估计,关中百万人口,戎狄过半。
太能生了。
后汉设立了大量的属国来安置羌人、匈奴人。
政府机构仕途对商人和巫师有限。
各王国人民也不允许在中央任职。
吏可以晋升成官。
汉武帝时期内廷开始时兴。
内廷大司马控制尚书(尚书当时由宦官担任,前汉)郡尉后汉只在关键地区设立。
郡下属单位:邑皇家女性亲属封地道:未完全被中国权威同化的异族国家军队:应征兵志愿兵囚徒汉政府从来不能征集训练其全部潜在力量。
每个王朝初期的法典未必是创新。
贵族嫡子继承否则无后论。
私田与公田不同。
公田,新开垦的天地或者没收的私人田地。
大土地占有问题汉初就明显,后越来越严峻。
里是汉典型的农村共同体。
代田耕作搜粟都尉赵过汉朝现金征税后汉没有明显打压商业郡级吏可以上升到中央,县级吏却没有这种待遇。
他们最好的升官方式是在敌人进攻时候展现出杰出的军事能力。
当然,在王朝中期不常有这样的机会。
后汉保护人---被保护人关系的确立剑桥中国史的作者并不认为周易能够包含整个宇宙。
墓葬灵魂从东方仙境转到西方仙境汉武帝太学考试科举的开端?六艺诸子百家兴起之前古代传统一些汉代儒家大师本是其它学派的学徒。
通过太学教育改信儒家,但是是用儒家来表达其原来学派的思想。
后汉早期一部分杰出人才就对政府失望而拒绝从官。
钱穆乃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于一九一二年中学辍学后自学成才。
最初任教家乡中小学,后因《刘向歆父子年谱》被顾颉刚推荐至燕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