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介绍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
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 “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
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
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
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 一的产物。
▪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 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 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 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补大学格物传》)
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2. 理气动静 ▪ “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
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语类》卷九十四) ▪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
也。”(同上)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 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 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 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 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 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 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 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 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 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卷一) ▪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
理绝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 (《文集·答黄伯商》)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
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
(《语类》卷一)
▪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 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 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 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
2. 人心与道心 ▪ 朱熹把心分为 “道心”和“人心”。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
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人心”;受到物欲引诱或牵累,发而 为不善的心,是“人欲”。 ▪ 朱熹认为,“人心”、“道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 一个精神主体,只是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 “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所以他 说:“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 上去,便是道心。”(《语类》卷七十八) ▪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并存的,必须“革 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 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语类》卷十三)因此,“学者须是 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同上)。
▪ 理学 ▪ 理与气 ▪ 太极与理一分殊 ▪ 格物致知 ▪ 理欲之辨
▪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生于公元1130年(宋高宗 建炎四年),死于公元 1200年(宋宁宗庆元六 年),祖籍徽州婺源(今 属江西)。
朱熹墓
位于福建省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
▪ 朱熹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论, 认为尧、舜、禹、汤、文、武, 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传,到 孟子以后中绝了。他认为二程是 直接继承孟子的,“程夫子兄弟 者出”,“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中庸章句序》),而他自己 是继承二程的。他宣扬道统,也 就是认为道学已经掌握了永恒的 终极的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学派, 后人称为程朱学派.
▪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 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 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 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 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 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
▪ 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学著作是 《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 《通书解》等。他平日讲学的问 答,后来编为《朱子语类》。
朱熹手迹
朱子全书
▪ 理气先后 ▪ 理气动静
1. 理气先后 ▪ 形而“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 ▪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语类》卷一) ▪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同上) ▪ “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
▪ 太极 ▪ 理一分殊
1. 太极 ▪ “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至耳”(《答程可久》) ▪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 “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
(《语类》卷九十四)
2. 理一分殊 ▪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
▪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 人wenku.baidu.com与道心
1.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 朱熹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性”,也叫做“天地之性”,也
就是先验的理性,是从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得来的。一是“气质 之性”,决定生来固有的感情、欲望等,是从构成身体的“气”得 来的。他认为“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语类》卷四), “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答 黄道夫》)。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其所禀受的理,表现为天 命之性(后来的程朱学派也称之为“义理之性”);其所禀受的气, 构成为身体,而气与理结合在一起,就表现出气质之性。他 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 之。”(《答郑子上》)
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 “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
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
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
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 一的产物。
▪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 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 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 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补大学格物传》)
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2. 理气动静 ▪ “阳动阴静,非太极动静,只是理有动静,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
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跨马相似。”(《语类》卷九十四) ▪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
也。”(同上)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 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 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 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 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 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 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 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 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 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卷一) ▪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
理绝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 (《文集·答黄伯商》)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
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
(《语类》卷一)
▪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 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 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 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
2. 人心与道心 ▪ 朱熹把心分为 “道心”和“人心”。本体的心,是天理的体现,
叫做“道心”;感性情欲则为“人心”;受到物欲引诱或牵累,发而 为不善的心,是“人欲”。 ▪ 朱熹认为,“人心”、“道心”也不是两个不同的“心”,它是同 一个精神主体,只是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上来讲,就叫做 “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叫做“道心”。所以他 说:“只是这一个心,知觉从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觉从义理 上去,便是道心。”(《语类》卷七十八) ▪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并存的,必须“革 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 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语类》卷十三)因此,“学者须是 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同上)。
▪ 理学 ▪ 理与气 ▪ 太极与理一分殊 ▪ 格物致知 ▪ 理欲之辨
▪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生于公元1130年(宋高宗 建炎四年),死于公元 1200年(宋宁宗庆元六 年),祖籍徽州婺源(今 属江西)。
朱熹墓
位于福建省建阳市唐石里(黄坑镇)大林谷
▪ 朱熹继承、发展了韩愈的道统论, 认为尧、舜、禹、汤、文、武, 周公、孔子、孟子一脉相传,到 孟子以后中绝了。他认为二程是 直接继承孟子的,“程夫子兄弟 者出”,“续夫千载不传之绪” (《中庸章句序》),而他自己 是继承二程的。他宣扬道统,也 就是认为道学已经掌握了永恒的 终极的真理,二程和朱熹的学派, 后人称为程朱学派.
▪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 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 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 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 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 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
▪ 朱熹著作甚多,主要哲学著作是 《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 《通书解》等。他平日讲学的问 答,后来编为《朱子语类》。
朱熹手迹
朱子全书
▪ 理气先后 ▪ 理气动静
1. 理气先后 ▪ 形而“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答黄道夫》) ▪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语类》卷一) ▪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同上) ▪ “理气本无先后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说先有是理。”
▪ 太极 ▪ 理一分殊
1. 太极 ▪ “太极之义,正谓理之极至耳”(《答程可久》) ▪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 “太极只是个极好至善底道理,……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
(《语类》卷九十四)
2. 理一分殊 ▪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
▪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 人wenku.baidu.com与道心
1. 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 朱熹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性”,也叫做“天地之性”,也
就是先验的理性,是从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得来的。一是“气质 之性”,决定生来固有的感情、欲望等,是从构成身体的“气”得 来的。他认为“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语类》卷四), “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答 黄道夫》)。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其所禀受的理,表现为天 命之性(后来的程朱学派也称之为“义理之性”);其所禀受的气, 构成为身体,而气与理结合在一起,就表现出气质之性。他 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 之。”(《答郑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