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肾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

合集下载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

附件 6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 年版)一、概述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占儿童恶性肿瘤的8~10 。

NB 是一组临床表现及预后差异很大的疾病,从肿瘤播散、转移、患儿死亡,到肿瘤发展成熟为良性的节细胞神经瘤或自发消退等不同临床转归。

NB 来源于未分化的交感神经节细胞,故凡有胚胎性交感神经节细胞的部位,都可发生肿瘤。

肾上腺是最常见的原发部位,其次是腹部交感神经节、胸部交感神经节、颈部交感神经节和盆腔交感神经节,约 1的病人未能发现原发肿瘤。

NB 可转移至淋巴结、骨髓、骨骼、硬脑膜、眼眶、肝脏和皮肤,少数情况下也会转移至肺部和颅内。

儿童 NB 治疗难度大、单一的治疗预后差,临床需要包括外科、内科、放疗科、移植科以及影像科、病理科、营养科、心理科、疼痛科等多学科的联合诊疗模式,才能规范 NB 的诊治。

二、适用范围经肿瘤组织病理学确诊,或经影像、骨髓、尿儿茶酚胺代谢产物等检查确诊的儿童NB。

三、NB诊断(一)临床表现根据原发肿瘤和转移瘤灶的部位及范围,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局限性肿瘤患者可无症状,肿瘤晚期的儿童在就诊时一般状况差,通常有全身症状。

1.一般症状:不规则发热、乏力、消瘦、纳差、贫血、骨痛、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2.肿瘤压迫的症状:腹部肿瘤可表现为腹部疼痛或胀满感,腹部肿块,甚至肠梗阻、便秘、排尿困难等;胸部肿瘤可表现咳嗽、喘憋、呼吸困难等;颈部肿瘤可出现 Horner 综合征(病灶同侧上睑下垂、瞳孔缩小和无汗症)、一侧上肢疼痛、活动及感觉异常等;椎旁肿瘤经神经孔侵犯椎管,引起硬膜外脊髓压迫从而出现疼痛、运动或感觉障碍、大便失禁和(或)尿潴留;3.肿瘤浸润、转移瘤的症状:N B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髓、骨骼、肝、皮肤和淋巴结。

肿瘤转移至骨和骨髓可表现肢体疼痛、跛行。

肿瘤浸润眶周骨可引起特征性的眶周瘀斑(浣熊眼)、眼球突出。

肿瘤扩散至皮肤表现为可触及的无痛性皮下结节,可遍及全身;4.儿茶酚胺代谢率增高的症状:包括发作性多汗、兴奋、心悸、面部潮红、苍白、头痛、高血压及心动过速等;5.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分泌性腹泻:是一种副肿瘤综合征,肿瘤分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 VIP)而表现顽固腹泻;6.有些病例合并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是一种副肿瘤综合征,发生于1~3 的NB 儿童。

儿童肾母细胞瘤诊断治疗建议解读

儿童肾母细胞瘤诊断治疗建议解读
儿童肾母细胞瘤诊断治疗建议
CCCG -WT -2016
作者:汤静燕,血液/肿瘤科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发表期刊:中华儿科杂志 2017 年 2 月第 55 卷第 2 期
肾母细胞瘤
肾母细胞瘤
肾母细胞瘤 (nephroblastoma)又称威尔姆斯瘤 (Wilms’tumor,简称 WT),是婴幼儿最常见 的恶性 实体瘤之一 ,发病高峰为 3岁 。它也是应用现代综 合治疗技术 (化疗、手术 、放疗等 )最早且疗效最好 的恶性实体瘤之一 ,生存率已从 三十年代 的 30%飞 跃到如今 85% 以上 。目前在我国尚少有可靠的大组随访 资料报道 ,在不合理治疗下复发率仍较高
介绍几个组织
• NWTSG • 美国肾母细胞瘤研究组National Wilms’Tumor Study
Group,成立于1969年 • SIOP • 欧洲国际儿童肿瘤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ediatricOncology • CCCG • 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Chinese Child Cancer
双侧肾母细胞瘤
:尽可能多地保留一侧肾脏的正常肾组织,
1术前评估符合以下 2 个条件时一侧肿瘤 切除,一侧行部分肾切除:①一侧肿瘤侵犯 整个肾脏已 无可以保留的肾实质;②对侧肾脏有足够的肾实质,侵犯 部分小于整个肾脏的 1 /3,未侵犯肾脏血管和肾盂, 肿瘤边界清楚。 • 2术前评估一侧肿瘤基本侵犯整个肾脏已无可保留的肾实 质,对 侧不符合肾部分切除指征,则一侧肿瘤切除,一 侧行肿瘤活检术,肿瘤边缘钛夹标记。 • 3双侧肾脏均大部分肿瘤侵犯,则双侧肿瘤活检,化疗后 评估肿瘤体积缩小的情况行双侧肾部分切除术或一侧肾切 除
• 修改点4:术前化疗根据不同病理类型选择方案。

小儿肾母细胞瘤临床诊治分析

小儿肾母细胞瘤临床诊治分析
效果 。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资料 选取 2 0 0 7年 2月 一2 0 1 2年 6月在 我 院接 受
注: 与U F H组 比较 , P< 0 . 0 5
治疗 W T患儿 2 3例 。其 中男 1 3例 , 女 1 0例 ; 男/ 女为 1 . 3 0 。
肾母细胞 瘤 ( WT) 为儿童较 为常见 的恶性肿瘤 之一 。 。
7 5 . 0 0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见 表 1 。
表1 2组患儿疗效 比较 [ 例( %) ]
wT的治疗往往结合患儿病理分期制定 具体治疗 方案 , 以综合 治疗为主 3 』 。我院对 wT患 儿进行综 合治疗 , 获得 了较好 的
・Leabharlann 6 O・ 临床合理用药 2 0 1 4年 2月第 7卷 第 2 A期
C h i n J o f C l i n i c a l R a t i o n  ̄D n l g U s e , F e b r u a r y 2 0 1 4, V o 1 . 7 N o . 2 A
3 讨 论
1 . 2 治疗
2 3例患儿 中 , 行 肿瘤切 除 1 8例 , 单侧 wT行患 肾
根治性切 除 5例 , 所有患儿 皆在术前接 受化疗 , 采用放线 菌素 ( A C T D )+长春 新 碱 ( V C R) 方法, 疗 程 2—8周。化 疗 采 用 A C T D+V C R, 对 于 一些 预后 不 良的组 织 学 类 型加 用 阿霉 素
较 好 。提 示 wT 的治 疗 效 果 和 其 预 后 密 切 相 关 。 F H 的 患儿 疗
括3 0 %) , 持续 4周无新病灶 出现 ; 疾病 稳定 ( s D) : 病灶体系无 明显减少 , 1周内无新 病灶 出现 ; 疾病 进展 ( P D) : 病灶 体 系无

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郑成中
【期刊名称】《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5(020)001
【摘要】肾母细胞瘤(nephroblastoma)又称威尔姆斯瘤(Wilm's tumor,WT),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恶性实体瘤之一,占15岁以下小儿泌尿生殖系肿瘤的80%以上,发病高峰为3岁。

它也是应用现代综合治疗技术最早且疗效最好的恶性实体瘤,由过去死亡率的80%以上转为目前的存活率80%以上。

WT的病因为遗传异质性,从胚胎发育学上来说,
【总页数】2页(P3-4)
【作者】郑成中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306医院,儿科,北京,10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7
【相关文献】
1.成人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附9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曹正国;诸禹平;周四维;苏红;宋晓东;吴奎
2.成人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2例报告) [J], 李星;李刚;权昌益;牛远杰
3.成人肾母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J], 周凯;周文泉;葛京平;吴波
4.成人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J], 白虹;邹强;任黎刚
5.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J], 李露; 史艳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

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

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肾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文档范本:一、引言肾母细胞瘤(Wilms瘤)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肾实质肿瘤,通常发生在1岁至5岁的儿童。

影像学诊断在肾母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定性、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肾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和技术。

二、影像学检查1.腹部超声检查腹部超声检查是肾母细胞瘤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评估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和内部结构,并检测有无肾静脉和血管内扩散的侵犯。

此外,超声检查还能帮助鉴别肿瘤是为囊性、实性还是混合性。

2.CT扫描CT扫描是肾母细胞瘤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

CT扫描可提供关于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和内部结构的详细信息。

此外,CT 扫描还能检测有无肿瘤侵犯肾血管和邻近器官的情况,并用于评估淋巴结的侵犯。

3.核磁共振成像(MRI)MRI是诊断肾母细胞瘤的有力工具之一。

MRI可以提供更清晰的组织对比度,帮助定性肿瘤的类型和评估肿瘤的边界和侵犯范围。

此外,MRI还能检测肿瘤是否侵犯肾静脉、邻近器官和淋巴结,并评估肿瘤血供情况。

4.核素扫描核素扫描在肾母细胞瘤的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

核素扫描可以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血供情况和蔓延范围。

5.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肾母细胞瘤的血供情况和侵犯肾血管的程度。

三、影像学诊断1.肾母细胞瘤的形态特征在超声、CT和MRI图像上,肾母细胞瘤通常呈团块状或分叶状,边界清晰。

肿瘤内部可见囊性、实质性或混合性改变。

肿瘤常位于肾的中央或上极位置。

2.肿瘤的大小和分期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肿瘤的大小,并根据国际肿瘤分期系统(SIOP)将其分为I~IV期。

分期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

3.肿瘤的侵犯范围影像学检查还能评估肿瘤是否侵犯肾血管、肾静脉、邻近器官和淋巴结。

侵犯范围的评估对手术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四、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肾母细胞瘤的超声、CT、MRI和核素扫描图像,用于进一步辅助诊断和研究。

儿童肾移植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

儿童肾移植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

Vol. 10 No. 5Sep. 2019第10卷第5期2019年9月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 •诊疗规范•儿童肾移植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摘要】为了进一步规范儿童肾移植的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从儿童 肾移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受者术前评估及处理、供肾选择与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管理、免疫抑制方案、术后长 期随访等方面,制订本规范。

【关键词】器官移植;儿童肾移植;终末期肾病;人类白细胞抗原;免疫抑制剂;群体反应性抗体;Luminex 单抗原;适应证;禁忌证【中图分类号】R617, R61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445 (2019) 05-0007-06肾移植是儿童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 )的首选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心〕。

儿 童ESRD 的原发疾病谱与成人明显不同,而且儿童在 生理、心理、机体状态、各器官功能、免疫状态、药物代谢以及对药物的反应等方面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相应在肾移植术前评估、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处 理和术后管理等多个方面亦有不同之处,因此有必要独立制定儿童肾移植临床诊治规范。

另外,随着我国器官来源的增多,儿童受者低龄化是必然的趋势,既 往儿童肾移植多采用成人供肾,其存在诸多不足,在 低龄儿童受者中尤其明显,儿童供肾的出现和应用将 改善这些问题。

本规范中的儿童年龄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规定一致,为未满18周岁。

1儿童肾移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1.1适应证各种原因导致的儿童期ESRD 均有肾移植指征,但不仅限于以下疾病:(1)合并有肝脏异常的遗传 性肾病,如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特殊类型的肾单位肾 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性肾病等,需根据术前状况和复发风险,选择肝肾同期联合移植或先肝后肾序 贯移植;(2)肾小球肾炎,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IgA 肾病、抗基底膜抗体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3)先天性肾脏和泌尿 系统发育畸形;(4)遗传性疾病,如多囊肾、肾单位肾新Alport 综合征等;(5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草酸尿症、痛风、吓咻病等;(6)梗阻性肾病;(7)药物性肾损伤;(8)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等;(9)溶血尿毒综合征;(10)不可逆的急性肾衰竭;(11)严重创伤。

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21年版)

儿童胸膜肺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21年版)

(2)生化检查: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DH)、电 解质是必查项目。肿瘤负荷大的患儿可出现血尿酸及 LDH 增高。
(3)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评估心脏功能情况。 (4)凝血功能:治疗前了解患儿出凝血功能,了解有 无出血及血栓。 2.影像学检查 (1)原发部位:包括胸片、胸部增强 CT,有条件可以 做 PET-CT,其他检查包括支气管镜和胸腔镜检查。肿瘤多 位于肺的周边,胸膜,也可以位于心脏、主动脉、肺动脉 或隔膜间的肺组织。CT 表现为肺部单发的巨大单囊或多囊 性肿物,也可表现囊实性混合性肿物或实性肿物,与肿瘤 病理类型有关。囊实性肿瘤表现为巨大多囊肿物,壁厚, 形态与先天性肺囊肿相似。肿物密度多均匀,边缘较清 楚,体积较大,可有假包膜,肿物一般不与支气管相通, 少数有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者少见。少数表现为单个 结节或小肿块迅速增大,肿块巨大时可侵占半侧胸部。常 伴有中心坏死引起的低密度区,有些巨大肿瘤形似脓胸, 但钙化少见。有的向纵隔内生长易误诊为纵隔肿瘤。 (2)转移病变:Ⅱ、Ⅲ型 PPB 可以远处转移至脑和骨 骼。头颅 MRI 检查了解有无颅内转移;若患儿全身肢体疼 痛症状明显,有条件者可行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以评估全身 骨骼是否存在骨骼转移。
胸膜肺母细胞瘤诊治需要具备儿童肿瘤诊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的影 像科、病理科、胸外科、肿瘤内科多学科协作。
(一) 临床表现 PPB 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患儿绝大多数 6 岁以内发 病,平均 3.2 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1. 患 儿 表 现 为 乏 力 、 咳 嗽 、 气 促 、 发 热 、 胸 痛 等 症 状,抗感染治疗效果差。伴或不伴气胸、胸腔积脓或胸腔 积液。PPB 多发生在肺周边或胸膜,较晚出现呼吸困难等肿 瘤压迫症状。晚期可有食欲不振,不明原因体重减轻表 现。 2.约 25%的 PPB 患儿及家族有肿瘤或发育异常,囊性肾 瘤最常见,其他 PPB 相关肿瘤还有家族肺囊肿、甲状腺肿 瘤、胚胎性肿瘤(肉瘤、髓母细胞瘤、恶性生殖细胞瘤)、 肾母细胞瘤等。 3.PPB 在确诊时发生远处转移比较罕见,通常是在复发 时合并有远处转移,I 型发生远处转移罕见,大脑和骨骼是 Ⅱ、Ⅲ型经血转移常见部位,发生转移的概率达 30%,可 出现头痛,骨痛等表现。 (二)辅助检查 1.常规及脏器功能检查 (1)血常规检查:了解有无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小儿外科神经母细胞瘤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外科神经母细胞瘤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小儿外科神经母细胞瘤治疗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手术(1)瘤体局限,最大径V1.OCm,可以完整切除者。

(2)肿瘤经术前化疗V3个月,瘤体缩小,转移灶消失,可以完整切除。

(3)术前化疗6个月以上,可能或不能完整切除的肿瘤。

(4)肿瘤巨大,肿瘤标志物正常或不正常,化疗1~3个月肿瘤无变化者。

(5)术后复发但肿瘤局限者。

(6)椎管内肿瘤压迫引起急性神经症状者,1周内行椎管肿瘤切除术,去除脊髓压迫,再化疗和手术治疗原发瘤。

2.微创手术(1)诊断时或经术前化疗后,局限肿瘤V5cm,位于后纵隔或肾上腺区,周围无肿大淋巴结,可以用胸腔镜或腹腔镜切除。

(2)巨大肿瘤可用胸腔镜或经腹小切口取活检,以明确病理。

3 .化疗(1)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的转移灶、典型的骨髓转移者。

(2)肿瘤巨大呈浸润性生长旦肿瘤标志物异常者(3)病理证实为神经母细胞瘤者。

4 .观察(1)年龄V1.岁,原发瘤T期、肿瘤V2Cm可暂不手术,密切观察有无消退倾向。

(2)特殊I1.期患儿可暂不化疗、手术,密切观察肿瘤及转移瘤有无自然消退倾向。

(3)肿瘤I期术后可以不化疗。

⑷化疗以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阿霉素)、顺伯、依托泊苜(足叶乙苗)等联合应用,多柔比星化疗不超过1年以上。

【禁忌证】1.肿瘤>10cm,肿瘤标志物升高,未进行术前化疗者,此时手术易造成肿瘤破裂扩散,术后复发,影响长期存活。

2 .肿瘤巨大,病情已进入晚期,且未进行化疗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切除术1.仰卧位,腰部垫高,上腹部过中线大横切口进腹。

3 .探查肝脏有无转移,肿瘤的大致位置。

4 .从肿瘤侧结肠沟切开后腹膜,向中线方向小心分离结肠系膜,显露患侧肾脏和肿瘤。

5 .肿瘤周边小心剥离,切除瘤体,注意保护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主要分支;分离肿瘤与肾脏之间的粘连》注意分辨出肾蒂各结构,切除肿瘤后将肾脏复位。

6 .探查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旁有无肿大的淋巴结,切除送病理检查。

儿童肾母细胞瘤诊断治疗建议解读

儿童肾母细胞瘤诊断治疗建议解读
肾母细胞瘤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03
环境因素如孕期感染、辐射、化学物质等也可能对发病有影响。
肾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
01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激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02
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某些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
肾母细胞瘤的发病率较高,占所有儿童恶性肿瘤的6%-9%。
靶向治疗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靶向治疗已成为肾母细胞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一些靶向药物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等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04
肾母细胞瘤的常见并发症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控制高血压
预防感染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对肾母细胞瘤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认真倾听患者及家属的诉求和情感表达,尊重其感受。
沟通技巧
认知行为疗法技巧
家庭疗法技巧
社交技巧
引导患者及家属调整不良认知和行为,如焦虑、抑郁等,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方式。
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增强家庭凝聚力和支持力,共同应对疾病和治疗挑战。
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社交活动,与同病相怜的患者及家属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减轻孤独感。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分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肾癌
肾母细胞瘤与肾癌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特征上存在相似之处,但肾母细胞瘤多发于儿童,且具有更强的侵袭性。
肾母细胞瘤与类似疾病的鉴别
肾细胞癌
肾母细胞瘤与肾细胞癌在病理学特征上存在差异。肾细胞癌多见于成人,且具有更高的恶性程度。

Ⅲ期儿童肾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附20例报告)

Ⅲ期儿童肾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附20例报告)
制, 经对 症处 理后未影 响治 疗进 程 ; 1例患儿 出现放
每 3周 用 1种 药 , 药 交 替 。先 用 A T A T 2种 C D, C D
4 g k , 5次 。后 用 A R, D 5 / g共 D A R共 4次 , 2次 前 A R为 15mg k , 2次为 1mg k 。 D . / g 后 / g

3 ・ 2
Ⅲ期儿童肾母细胞瘤 的综合治疗 ( 2 附 O例报告 )
汪 洋 魏孝钰 陈小华 陈 锋
【 摘要】 目的 探讨 Ⅲ期儿童肾母细胞瘤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 2 Ⅲ期儿童 肾母细胞 0例
瘤 , 照国际 肾母细胞 瘤研究 组 ( WT G 标 准判 断分期 和组织分 化程度 , 参 N S) 采取 术前化 疗 , 后加 强 术
期进 行评判 ,0例均 为 Ⅲ期 , 中腹部 淋 巴结侵 犯 2 其
表 1 SO I P术前化疗方 案
V R: C 长春新碱 ; C D: A T 放线菌素 D; D 表柔 比星 A R:
作 者单 位 :50 0福 建福 州 ,福建 医科 大 学 附属 协 和 医 院小 儿外 科 3 00
【 关键词 】 肾母细胞瘤 ; 综合治疗 ; 生存率 【 中图分类号】 771 R3.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4 51(000- 3- 1 — 5121)1 02 3 0 0 0
肾母细胞 瘤是 常见 的儿 童 腹腔 肿 瘤 , 儿童 恶 在
( 肾门旁 )8 肿瘤穿透腹膜表面 1 , l 例, 例 手术过程

3 ・ 3
122 术 后化 疗 ..
见表 2 。
采 用 N S一 WT 5推荐 化 疗 方 案 ,
2 结果

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

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

附件10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一、概述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小儿眼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所有年龄段眼部恶性肿瘤中排第三位,起源于原始视网膜干细胞或视锥细胞前体细胞。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婴幼儿疾病,95%的病例发生在5岁之前。

2/3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会出现单侧疾病,中位年龄峰值为2~3岁。

主要包含为两种不同临床表型:(1)双侧或多灶遗传型(约占所有病例的40%),其特征在于存在RB1基因种系突变,多灶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因突变可以来源于父辈先证者,也可来源于新的种系突变;(2)单侧或单灶型(约占所有病例的60%),其中90%为非遗传性,约15%的单侧型病例携带种系突变。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一种独特的肿瘤,基因型可影响疾病的易感性,倾向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极高(85%~95%)。

新生儿RB的发生率为1/20000~1/15000。

全世界每年大约有9000例新增患者。

我国每年新增患者约为1100例,且84%为眼内期晚期高风险患者。

二、本规范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经眼底检查、眼眶CT、眼眶MR、头颅MR、胸部X线片、腹部超声临床诊断为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及眼摘后存在高危病理因素的患者。

除外眼外期患者及难治复发眼内期患者。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由于绝大多数是婴幼儿患者,早期不易被家长注意。

1.白瞳症:俗称“猫眼”,即瞳孔可见黄白色反光。

肿瘤发展到眼底后极部,经瞳孔可见黄白色反光,如猫眼样的标志性白瞳症。

2.斜视:患眼可因肿瘤位于后极部,视力低下,而发生知觉性斜视。

3.继发青光眼:患者因高眼压疼痛,患儿哭闹才被发现就医。

4.“三侧”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指同时存在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和不同期颅内肿瘤的联合疾病,占所有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的10%以下。

大多数颅内肿瘤为松果体区PNET(松果体母细胞瘤),其中,有20%~25%的肿瘤位于蝶鞍上或蝶鞍旁。

三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中位年龄为23~48个月,而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和脑瘤诊断之间的间隔时间一般为20个月以上。

肾母细胞瘤(Ⅰ-Ⅱ期)临床路径.doc

肾母细胞瘤(Ⅰ-Ⅱ期)临床路径.doc

肾母细胞瘤(Ⅰ-Ⅱ期)临床路径一、肾母细胞瘤(Ⅰ-Ⅱ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肾母细胞瘤(Ⅰ-Ⅱ期)(ICD-10:C64.0+ M8960/3)。

行肾切除术(ICD-9:55.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小儿外科学》(第5版,蔡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1.临床表现:腹部肿块,可伴腹痛、血尿、高血压。

2.体格检查:上腹季肋部或腰区肿块;表面光滑,中等硬度,无压痛,可有一定活动性。

3.辅助检查:腹部超声、胸腹部增强CT三维成像检查明确肿瘤来自肾脏,并符合Ⅰ-Ⅱ期肿瘤,静脉尿路造影和MRI 亦可用于检查。

4.手术情况:术中探查和完整切除情况符合Ⅰ-Ⅱ期肿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小儿外科学》(第5版,蔡威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行肾切除术(ICD-9:55.51)。

(四)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肾母细胞瘤疾病编码(ICD-10:C64.0+M8960/3),术前评估属Ⅰ-Ⅱ期病例。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术前评估属Ⅲ、Ⅳ、Ⅴ期者不进入路径:如肿瘤巨大、区域淋巴结受累、术前肿瘤破裂入游离腹腔、肿瘤已侵入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形成瘤栓、有远处转移、估计肿瘤无法完全切除或术中肿瘤有破溃危险等。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术前准备1–5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凝血功能、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肝功能、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DH)、铁蛋白、感染性疾病筛查,根据病情选择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尿24h 尿草扁桃酸(VMA)、血甲胎蛋白(AFP)等项目;2.胸部X线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3.腹部超声、CT(腹部增强+三维重建,肺部增强);4.必要时行骨穿和核素骨扫描。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治疗进展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诊断治疗进展

所 幸 报 道 并 未 发 现 术 前 化 疗 药 物 V R 和 阿 霉 素 C
( D 有 明显 近期 及远 期 并 发 症 ; 次 术 前 化疗 A R) 其
按照 以上三种 组 织成 分所 占比例 不 同可 以分 为 4种 亚型。 别 为 胚 基 型 、 质 型 、 皮 型 和 混 合 型。 分 间 上 N S WT G根据 组织 学 特 点 结 合 细 胞 分 化 程 度 分 为 分
容易 改 变肿瘤 的病 理 诊 断 和组 织 学分 型 , 响 术 后 影 化疗 方 案 的确 定 。 因此 主张对 所 有不 能切 除 的肿 瘤 应先 进 行探 查或 活检 来 明确 手术 切 除 的可能 性 以及 病理 诊 断 , 治疗 更 合理个 体 化 , 使 并且 建 议术 前化 疗
中国小儿血 液与肿 瘤杂志 2 0 0 7年 2月第 1 2卷第 1期 JC iaPda lo acr era 0 7, o 1 , o 1 hn ei ̄BodC n e,Fbur 20 V l 2 N . y
2 病 理分 型 WT 是 起 源 于 原 始 后 肾 胚 基 的 恶 性 混合 瘤 , 主要 含有 胚 基 、 质 和 上 皮 三 种 主 要 成分 。 间
de ’ nooyGo p C ) 一 S OP曾将局部淋 巴结转移放在 Ⅱ期 。 rn 8O clg ru ( OG 。 L
作者单位 : 0 1 7上海交 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202 通讯作者 : 孙洁
维普资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 2
述 ・
儿童 肾母 细 胞瘤 的诊 断治 疗 进 展
孙 洁 综述 汤静 燕 审校
肾母 细 胞 瘤 ( ehol tm ) 称 威 尔 姆 斯 瘤 np rba o a 又 s

肾母细胞瘤诊疗指南

肾母细胞瘤诊疗指南

肾母细胞瘤诊疗指南【概述】肾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原发于肾脏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6岁以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经综合治疗长期生存率已明显提高,今后治疗方向是减少低危病人治疗并发症和提高高危病人的长期生存率。

肾母细胞瘤占15岁以下小儿恶性泌尿生殖系肿瘤的80%以上,约占小儿实体瘤的8%,男女性别之比为1.3:1。

【诊断】(1)腹部肿块或腹大为最常见症状。

肿瘤较小时不影响患儿发育及健康状况;(2)约95%的患儿在首次就诊时可触及肿块,一般位于上腹一侧,表面光滑、中等硬度、无压痛,早期肿块可有一定活动性。

巨大肿瘤可越过中线,活动度消失;(3)30%左右患儿可有血尿,与肿瘤侵入肾盂有关;(4) 部分患儿有高血压,切除肿瘤后可恢复正常;(5) 偶有低热及腹痛,但多不严重。

个别肿瘤自发破溃可有严重腹痛及休克症状,以急腹症就诊;(6) 超声和静脉尿路造影(IVP)是重要的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可明确肿块为囊性或实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有无瘤栓;IVP可显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重点了解对侧肾脏形态及功能有无异常;(7) CT可进一步明确肿瘤侵润范围,肿瘤与血管及周围脏器关系等;(8) 生化指标:尿VMA检查有助于与神经母细胞瘤鉴别,AFP检查有助于与卵黄囊瘤、恶性畸胎瘤鉴别。

【治疗】肾母细胞瘤需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必要时加用放疗。

(1) 手术患侧上腹横切口,必要时可越过中线;一般经腹腔切开后腹膜,游离瘤肾。

如有可能先结扎肾蒂血管,尽量勿使肿瘤破溃,取局部淋巴结活检。

肾静脉或肝水平以下的下腔静脉内有瘤栓时,需近远端阻断下腔静脉并切开,取出瘤栓。

注意瘤床的清扫,结扎可疑的出血点或淋巴瘘。

对于肿瘤巨大且不能全切的,可行活检,待化疗后再手术。

(2) 化疗应用联合化疗使肾母细胞瘤患儿的生存率大为提高,采用NWTS-5化疗方案进行化疗,必要时加用放疗。

具体化疗方案如下:图2-7 肾母细胞瘤的具体化疗方案注: A 更生霉素(0.045 mg/kg, IV) V 长春新碱(0.05 mg/kg, IV)V* 长春新碱(0.067 mg/kg, IV) D+ 阿霉素( 1.5 mg/kg, IV)D* 阿霉素( 1.0 mg/kg, IV) XRT 放疗E 依托泊甙( 3.3 mg/kg/day × 5, IV)对于肿瘤巨大、侵犯大血管致一期手术切除困难的病人,可行术前化疗。

儿童肝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

儿童肝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

附件8儿童肝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一、概述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肝脏肿瘤,90%发生于5岁以内。

该病起病隐匿,早期多无症状,约20%的患儿在诊断时已发生远处转移。

手术切除肿瘤是HB的重要治疗手段,能否完整切除肿瘤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但若诊断明确后直接手术,肿瘤完全切除的比例仅为50%~60%,且单纯手术治疗的患儿容易术后复发。

手术前化疗对于提高外科手术的肿瘤完整切除率及降低肿瘤复发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术后化疗则可进一步消除原位残留及远处转移病灶。

目前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主的多学科诊治成为HB治疗的标准模式。

二、适用范围小于18岁、经切除或活检获得病理组织标本而确诊的新发患儿;小于5岁、伴有腹部包块、存在典型的肝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及血清甲胎蛋白异常升高患儿。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多以不规则局限性肝脏肿大为最初症状,肿块位于右腹或右上腹部。

肿瘤生长迅速,有的可达脐下或超越中线,表面光滑,边缘清楚,硬度中等,略能左右移动,无压痛。

起病隐匿。

早期除有轻度贫血外,一般情况多良好。

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发热、贫血、体重下降,腹壁可见静脉怒张,并可因腹内巨大肿块造成呼吸困难。

(二)实验室检查1.甲胎蛋白: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升高为HB重要的诊断标准之一,大多数HB病人AFP水平异常升高,HB病人的临床病情与AFP水平密切相关(不同年龄组儿童血清AFP水平见表1)。

2.其他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及输血前传染病筛查:乙肝、丙肝抗体、梅毒、艾滋病毒检查;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尿酸);电解质及血淀粉酶测定;乳酸脱氢酶;凝血功能;尿常规和粪常规。

3.影像学检查:胸部CT、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头颅MRI和骨扫描(必要时)。

4.其他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测定等心脏功能检查;骨髓细胞学检查(必要时)。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放射治疗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放射治疗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放射治疗
贾海威
【期刊名称】《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年(卷),期】2022(27)2
【摘要】放射治疗作为儿童肾母细胞瘤的重要治疗手段,在降低复发、提高生存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考虑到辐射对幼儿的远期损伤,并非所有患儿都能从放疗中获益,如何筛选出适宜的人群接受放疗,两大机构观点并不统一。

原则上
COG(Children′s Oncology Group)给予更多的患儿实施低剂量放疗从而尽可能提高局控率,而SIOP(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ediatric Oncology)在充分化疗的基础上对高选择性的病人实施高剂量放疗,使化疗反应性差的病人从放疗中获益从而提高生存率。

【总页数】5页(P73-77)
【作者】贾海威
【作者单位】北京右安门医院放疗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30例肾母细胞瘤的放射治疗
2.肾母细胞瘤的放射治疗
3.16例肾母细胞瘤放射治疗疗效分析
4.肾母细胞瘤术前,术后放射治疗15例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9儿童肾母细胞瘤诊疗规范(2019年版)一、概述肾母细胞瘤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在所有儿童恶性肿瘤中约占6%;15岁以下儿童中,发病率约为7.1/100,000(美国),但亚洲人群中发病率略低;单侧肾母细胞瘤患儿中,男:女=0.92:1,平均诊断年龄为44个月,大约10%的肾母细胞瘤伴有先天发育畸形。

随着化疗、手术、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总体生存率已经达到85%以上。

目前,世界范围内肾母细胞瘤的治疗可分为两个类别,一是以北美地区为首的COG,推荐直接手术治疗,根据术后病理和分期采取进一步治疗;二是以欧洲地区为首的SIOP,推荐术前化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根据不同危险度来治疗;此两种治疗方式同样普遍存在于国内,故本规范将两者分别予以罗列,根据采用的初始治疗方式不同,各自选择使用治疗方案。

二、适用范围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的肾脏占位,考虑为肾母细胞瘤(不包含中胚叶肾瘤,肾脏透明细胞肉瘤,恶性横纹肌样瘤)。

三、诊断(一)临床表现常见临床表现为无症状的腹部包块、腹痛和腹胀,约40%患儿伴有腹痛表现;肾母细胞瘤患儿中,约有18%表现为肉眼血尿,24%为镜下血尿;大约有25%患儿有高血压表现。

在10%的患儿中可能会伴有发热、厌食、体重减轻;肺转移患儿可出现呼吸系统症状、肝转移可引起上腹部疼痛,下腔静脉梗阻可表现为腹壁静脉曲张或精索静脉曲张。

肺栓塞罕见。

(二)辅助检查。

1.血、尿常规、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电解质、乳酸脱氢酶等。

2.肿瘤标记物肾母细胞瘤目前缺乏特异性瘤标,一些指标如NSE可以用于鉴别肿瘤破裂/肾脏神经母细胞瘤。

AFP可予以鉴别畸胎瘤型肾母。

3.腹部影像学检查(1)腹部超声:初步判断肿瘤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关系,血管内有无瘤栓等;(2)腹部增强CT(有肾功能不全时禁用造影剂)或MRI:。

肾母细胞瘤中大约4%的患儿伴有下腔静脉或心房瘤栓,11%患儿伴有肾静脉瘤栓,肺栓塞十分罕见,但常常是致命的;因此,术前增强CT和MRI不仅可以确定肾脏肿瘤的起源,确定对侧肾脏有无病变,观察腹部脏器有无转移,同样可以确定腔静脉瘤栓;肾母细胞瘤中部分患儿伴有肾母细胞瘤病,增强MRI可以较好的予以区分鉴别;(3)胸部CT:肝脏和肺部是肾母细胞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中大约15%的患儿伴有肺转移,胸部CT检查可以很好的判断肺内转移病灶情况;(4)PET-CT:并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但如果患儿高度怀疑多发转移或复发,可予以检查;(5)活检:如果临床上考虑为肾母细胞瘤1期或2期,根据北美地区COG经验,术前穿刺活检会提升肿瘤分期,因此并不推荐进行常规穿刺活检,可直接手术切除;以欧洲为主的SIOP推荐进行术前化疗,虽然认为穿刺活检并不会影响肿瘤分期,但也不作为常规操作。

对于一些临床上难以确定的病变,可以行穿刺活检;(6)间变型肾母细胞瘤:头颅MRI、全身骨扫描、骨髓细胞学检查。

四、临床分期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临床分期主要参照以北美地区为首的COG和以欧洲为主的SIOP,目前国内的分期系统主要参考COG。

(一)COG分期Ⅰ期:肿瘤局限于肾内,可完整切除,肾被膜完整,术前瘤体无破裂或活检,肾窦血管未侵犯,切缘阴性,淋巴结阴性。

Ⅱ期:可完整切除,切缘阴性,肿瘤局部侵润(肾被膜、肾窦),肾窦血管侵犯,切缘阴性,如果血管瘤栓,能随瘤肾一并切除则考虑为II期。

Ⅲ期:腹盆腔淋巴结受累,肿瘤穿透腹膜表面或腹膜种植,肉眼或镜下残留,肿瘤侵犯重要脏器,肉眼无法完整切除,术前或术中肿瘤破裂,术前活检,肿瘤分块切除。

Ⅳ期:血行转移(肺、肝、骨、脑),腹盆腔外淋巴结转移。

Ⅴ期:双侧肾母细胞瘤。

(二)SIOP分期Ⅰ期:肿瘤局限在肾脏或肾周纤维假包膜内,未侵犯外膜,可完整切除,切缘阴性;肿瘤组织可突入肾盂系统,但周围管壁未受累;肾窦血管未受累;肾内血管可受累;经皮穿刺活检;肾周脂肪/肾窦可出现坏死。

Ⅱ期:肿瘤延伸至肾脏或肾周纤维假包膜外,侵犯肾周脂肪,可完整切除,切缘阴性;肿瘤侵犯肾窦血管、淋巴管,可完整切除;肿瘤侵犯临近脏器或下腔静脉,但可完整切除;可穿刺活检。

Ⅲ期:肿瘤无法完整切除,切缘残留(肉眼或镜下残留);腹部淋巴结受累;术前肿瘤破裂;肿瘤侵犯腹膜组织;腹膜种植转移;血管或输尿管切缘有瘤栓残留,分块切除;术前活检手术;如果化疗后淋巴结或切缘为坏死,认定为III期。

Ⅳ期:血行转移(肺、肝、骨、脑),腹盆腔外淋巴结转移。

Ⅴ期:双侧肾母细胞瘤。

五、病理分型典型的肾母细胞瘤包括原始肾胚芽、上皮和间叶成分,被称为“三相结构”,是肾母细胞瘤最有特征性的组织学特点。

三种成分在各肿瘤间比例不相同,细胞分化程度也不相同,仅包含一种或两种成分的单相、双相病变也可看到。

原始肾胚芽成分:细胞小,圆形或短梭形,胞质少,细胞核相对小、不规则,染色质分布均匀,稍粗糙。

核仁小。

肿瘤细胞排列紧密,可呈多种结构,如蛇形、结节性及基底细胞样、弥漫性等。

核分裂活跃。

胚芽存在于绝大多数肾母细胞瘤中,也可为肿瘤的唯一成分,应该说明所占比例。

上皮成分:大多数肾母细胞有上皮成分的分化,排列成菊形团样、原始小管样或乳头样。

异源性的上皮分化也可见到,最多的是黏液和鳞状上皮,纤毛上皮偶可出现。

间叶成分:黏液性和梭形细胞这些成分几乎在所有的标本中可见,可出现肌纤维和纤维母细胞,并呈各种程度的分化。

几乎所有的间叶分化形式,包括脂肪组织,软骨,骨,成熟神经节细胞和神经胶质组织可以看到。

有时这些异源性成分十分明显。

核间变:间变定义为细胞核的显著增大伴染色质增多,并且出现多极多倍体性核分裂。

核显著增大伴染色质增多:间变的核必须至少比切片中无间变区域瘤细胞的核大3倍。

核增大应是核所有尺寸的增大,单纯的增长是不够的。

增大的核也必须染色质增加,显示DNA的明确的增加。

多极多倍体性核分裂:异常核分裂必须反映整个DNA数量明确增加。

多极、多倍体核分裂象必须等于或大于正常分裂中期的细胞核。

单纯染色体在分裂后期纺锤体的延迟,虽然为“异常分裂”,但是不应认为核间变。

当标本有限如为活检标本时,明显的核增大伴染色质增多或者出现一个多极核分裂可能足以提示间变。

核间变的发生率为5%,与年龄相关,2岁之内少见,至5岁时为13%,以后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

核间变的重要性在于对肿瘤治疗的反应,而不是预测其进展性。

目前研究显示间变的肿瘤细胞对化疗无反应,因而在术前化疗过的手术切除标本中检出率较高。

SIOP推荐的肾母细胞瘤亚型的组织学标准:completely necrotic:完全坏死型;regressive:消退型;Mixed:混合型;Epithelial:上皮型;Stromal:间叶型;Blastemal:胚芽型六、危险度分组:(一)COG推荐直接手术,术后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预后良好型(FH)和预后不良型(UFH):FH:不含有间变的肾母细胞瘤;UFH:局灶和弥漫间变型肾母细胞瘤;(二)SIOP推荐术前化疗,术后根据病理类型分为不同危险组:低危组:中胚叶肾瘤,部分囊性分化型肾母细胞瘤和完全坏死型肾母细胞瘤;中危组:间叶为主型,上皮为主型,混合型,退行性变和局灶间变型;高危组:胚芽为主型,弥漫间变型,透明细胞肉瘤和恶性横纹肌样瘤。

七、治疗肾母细胞瘤的治疗原则仍然是以手术、化疗和放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但手术切除是整体治疗的基石;根据COG方案治疗的优点是可以得到最原始、最准确的病理结果,但如果瘤体较大,术中出血、瘤体破裂、手术难度增大以及血行转移风险增大;依据SIOP方案治疗的优点是化疗后肿瘤体积缩小,便于手术切除,术中出血少,化疗有瘤体周围纤维假包膜形成,术中瘤体破裂概率低,但缺点是可能会出现病理类型不准确及误诊。

(一)治疗原则本规范重点参考COG、SIOP方案和CCCG方案,提供的以下治疗方案各医院根据各自情况选择应用。

基于COG和SIOP的治疗原则和细则有所不同,建议各家医院酌情选择COG或SIOP一种方案系统治疗,部分病人可结合所在医院实际情况适当改良。

在一些特殊治疗,例如放疗等治疗细则建议首先考虑参考《儿童肾母细胞瘤诊断治疗建议CCCG-WT-2016》【中华儿科杂志2017年第55卷第2期】。

1.COG/CCCG方案:COG/CCCG推荐直接手术切除,但对于一些特殊类型肾母细胞瘤,推荐术前化疗,如:孤立肾肾母细胞瘤、下腔静脉瘤栓位置高于肝静脉水平者、肿瘤侵犯周围脏器(脾脏,胰腺,结肠),肾上腺除外、无法手术的肾母细胞瘤、弥漫性肺转移、双侧肾母细胞瘤。

术后根据分期和病理分型,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如化疗方案及放疗等;双侧肾母细胞瘤治疗上以单侧最高分期为准。

患儿初始就诊时,如考虑可直接手术,术后应结合分期、病理、1p/16q杂合性缺失情况等综合考虑,参照COG标准进行规范化治疗。

2.SIOP方案:临床诊断为肾母细胞瘤后,可根据分期进行术前化疗(虽然穿刺活检并不会提升分期,但不作为常规),4周/6周评估,术后根据分期及病理分型,采取进一步治疗方案;双侧肾母细胞瘤治疗上以单侧最高分期为准。

由于术后镜下所见为化疗后组织类型,故病理结果报告时应严格按照SIOP 推荐的肾母细胞瘤亚型的组织学标准进行分类,同时结合分期,进行危险度分组,针对性的进行个体化治疗。

(二)手术1.单侧肾母细胞瘤根治性切除(适用于大多数单侧病变)(1)手术切口的选择:为了得到良好的手术野,推荐经腹部横切口,切口必须足够大以避免术中过多的挤压肿瘤,必要时可以作胸腹联合切口。

(2)如瘤体病变较小,肾蒂血管处容易暴露,可首先处理肾蒂动静脉,减少手术操作挤压肿瘤造成肿瘤细胞血源性播散转移的机会。

如果肿瘤巨大,肾门无法显露,可先游离瘤体周围,最后处理肾蒂血管,术中避免过度挤压瘤体。

(3)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仔细探查肾静脉以及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的存在,如果瘤栓局限于肾静脉下腔静脉肝静脉以下水平,可以手术切除。

手术过程中,可在瘤栓上段下腔静脉预置阻断带,适当收紧,防止瘤栓脱落,切除瘤栓时,可将下腔静脉瘤栓的近心端、对侧的肾静脉及下腔静脉远端暂时阻断,局部淡肝素盐水冲洗,防止空气栓塞及局部血栓形成;如果瘤栓范围广,高于肝下下腔静脉,化疗后仍无法缩小至第二肝门下方,应考虑与心脏外科联合,术中食道超声实时监测,必要时体外循环辅助下血管瘤栓取出,术中操作轻柔,避免瘤栓脱落。

(4)为了临床正确分期,必须仔细探查淋巴结的情况,清除淋巴结范围依据病变部位而不同,重点在于肾门水平的腹主动脉或下腔静脉附近。

(5)同侧肾上腺应尽量予以保留,如果肾上腺与肿瘤分界不清,可考虑予以切除。

如术前影像学提示瘤体巨大,侵犯周围脏器可能性大,可考虑予以术前化疗,待瘤体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避免术中重要脏器(如脾脏、胰腺、肠管等)的失能和术后并发症的增加,输尿管分离至尽可能低的部位予以切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