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部编版上册 第一单元 《红烛 》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辨析词义 摈弃 摒弃 课本原句 即使我们能摈弃憎恨、傲慢和恐惧。
“摈弃”,抛弃,词义较重。“摒弃”,舍弃, 词义较轻。“摈弃”的支配对象是思想、观点、 巧辨巧析 烦恼等。 “摒弃”的支配对象较广,可以是抽象的,也 可以是比较具体的。
学习
整体感知
红烛
1.根据原文内容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文字。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外在颜色,将红 烛精神集中在一个“________”字上面,凸显了红烛的总体形 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________,“物”与“我”就完全 交融起来。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1)蜡炬.(jù) (3)婉.转(wǎn) (5)铆.钉(mǎo) (7)罅.隙. (xià)(xì) (9)炽.热(chì)
(2)淋漓.(lí) (4)闺.阁(guī) (6)揳.入(xiē) (8)晨曦.(xī) (10)摈.弃(bìn)
(二)多音字 (1)藉慰 狼藉 藉. .( (jjií)è) (3)薄薄薄..壁荷((bbáòo))
2.行文图解
1.诗人在第二节与第五节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否相同?请 简要分析。
答:
[明确] 不相同。第二节运用了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 把火比作灵魂。
第五节运用了拟人,把“红烛”当作人来写,揭示了一种 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 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 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高中语文部编版 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2 红烛
预习
字词积累
档案(一) 【简历】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 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 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 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 年考入清 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 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 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 年 3 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 子之歌》。1928 年 1 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 年 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 年 7 月 15 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作品】 《红烛》《七子之歌》《死水》等
2.第六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 答: [明确] 诗人驰骋想象,亲切地问讯红烛:“又何苦伤心 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 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怀着拯 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 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吗?冷酷的现实就是这 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 分心”。
二、背景链接 2.《红烛》 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
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 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 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 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大学和美国两个时期 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 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 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
最后一节归结到“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哲理上。也 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上,也就表明 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 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_______”与“_______”分两 层来展开抒情的。
[明确] 红 诗人自身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灰 泪
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开设了“诗经”“楚辞”“周易”“尔 雅”等近十门课。“诗经”和“唐诗”最受学生欢迎。他讲课 极为生动,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如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诗 人生平如讲自己熟识朋友的趣事逸闻,分析内容形式又如诗人 在谈自己的创作体会。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如果说朱自清沉静似水, 闻一多则热烈如火。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 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 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 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 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 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 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讲晚唐诗和后期印象 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 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 颂和赞美,也有感到前途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 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 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 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三、作者逸事 从到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 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 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 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 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 无来者”。
闻一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夫人说,闻一多有时候半夜里睡着觉忽然坐起 来,夫人醒了忙问“怎么了”,他说“我想起来了,我想起来 那一个字,那个字应该怎么考证”。
自从来到蒙自后,闻一多就一直埋头于古代文化典籍的研 究,“除了吃饭上课之外,难得下楼一次”。郑天挺回忆说:“我 和闻先生是邻屋,闻先生十分用功,除上课外轻易不出门。饭 后大家去散步,闻先生总不去,我劝他说何妨一下楼呢,大家 笑了起来,于是成了闻先生的一个典故,一个雅号——‘何妨 一下楼主人’,犹之古人不窥园一样,是形容他的读书专精。” 后来文学院迁回昆明,罗庸在一次学术讲演会上讲起这件事, 结果“何妨一下楼主人”这个雅号传遍整个校园。
(2)似似相.的似.((sshì)ì) (4)露凝 露.露 怯.( (llòùu))
二、辨识字形 cuī(摧)残
(1)cuī(催)生 sī(撕)裂
(3)sī(厮)杀
yīn(阴)沉 (2)yīn(荫)蔽
三、积累词语 1.罅隙:缝隙,裂缝。 2.消融:指物体消失、融化。 3.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 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