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节选)教案
《雷雨(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雷雨(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a831e6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6.png)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雨》剧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2)能够分析剧本中的戏剧手法和语言特色;(3)能够欣赏并评价《雷雨》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剧本内容;(2)通过分析剧本中的对话、独白等,掌握戏剧欣赏的方法;(3)通过表演、讨论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剧本中的人物情感,理解人性的复杂性;(2)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3)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剧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2)剧本中的戏剧手法和语言特色;(3)戏剧欣赏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剧本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2)剧本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3)戏剧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特色的把握。
1. 导入新课:(1)简介《雷雨》的作者、背景和剧本特点;(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剧本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让学生分析剧本中的戏剧手法和语言特色;(3)让学生思考剧本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剧本情节,分析人物性格;(2)选取精彩片段,进行表演和点评;(3)讨论剧本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2)评价学生对剧本内容、人物、手法的理解程度;(3)评价学生在讨论、表演中的表现。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剧本阅读笔记,了解自主学习情况;(2)评价学生对剧本主题思想、现实意义的思考。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时安排为1课时(45分钟)。
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雷雨》剧本;2. 辅助材料:相关评论、分析文章、剧本改编作品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4. 道具、服装:用于表演的道具和服装。
高中语文必修下 5 《雷雨(节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 5 《雷雨(节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4e2aff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6.png)
《雷雨(节选)》教案【文本解读】《雷雨》在刻画人物时避免了脸谱化和扁平化,用多个细节充分地展现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阅读本文时要抓住人物关系,初步理解人物性格。
选段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鲁大海与周朴园冲突”是两段充分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场戏”,阅读时要注意作者如何设置尖锐复杂的冲突,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同时,《雷雨》的台词一直为人称道,要深入体会台词对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阅读时要细加揣摩。
【素养目标】1.梳理剧中的矛盾冲突,把握作品主题。
2.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特征。
3.赏析剧中主要人物形象。
4.理解剧中台词的含意,鉴赏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领会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
?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
一、知人论世1.了解曹禺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现代剧作家,“当代语言大师”。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话剧——《雷雨》,这部话剧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原野》,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成话剧,从而达到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
1949年以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和《王昭君》。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8篇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683946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9.png)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雷雨》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结构分析及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朗读、思考、讨论、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句子,把握课文主题。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与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雷雨天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加强记忆。
4. 句子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句子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6. 主题思想探讨: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的主题思想,进行讨论交流。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雷雨》2. 生字词:雷、雨、闪、电、响、亮等。
3. 句子解析:重点句子及解析。
5. 主题思想:关爱他人,热爱生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①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天气现象?②课文中出现了哪些生字词?请举例说明。
③从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道理?2. 答案:(1)见作业题目。
(2)①雷雨。
②雷、雨、闪、电、响、亮等。
③关爱他人,热爱生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雷雨天气,记录下来,进行分享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提高语文素养。
《雷雨(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雷雨(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edaecb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2.png)
《雷雨(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雷雨》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能够分析戏剧的结构特点,如情节、人物、场景等。
(3)能够解读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3)通过表演、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雷雨》的背景资料及戏剧结构特点。
2. 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解读。
3. 人物形象的分析及主题思想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 对人物形象深层次的心理活动的解读。
3.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雷雨(节选)》。
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背景资料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雷雨》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时代背景等。
(2)引导学生关注戏剧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标记重要人物和事件。
(2)让学生分析戏剧的结构特点,如情节、人物、场景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人物分析:(1)让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等。
(2)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所反映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总结《雷雨》的戏剧结构特点。
(2)请学生分析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高二语文雷雨(节选)教案一等奖3篇
![高二语文雷雨(节选)教案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b2edc2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6f.png)
1、高二语文雷雨(节选)教案一等奖[教学意图]抓住作品中周朴园、鲁侍萍爱情纠葛的脉络,让学生在肯定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的欣赏、赞叹中,调动起他们对旧的社会制度、旧的意识形态更加深刻、更加强烈的憎恶和愤慨,从而揭示作品的主题。
[教学提要]围绕以下四个议题,采用导读讨论式教学:口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口鲁侍萍被周家赶出家门;口分手后彼此心中情感依恋;口重逢时两人关系状况。
[教学过程]1、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简介]30多年前,周朴园是个英俊潇洒、才华出众的阔少爷。
凭着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人品、才学,用当时的伦理道德世俗理念来看,他与待女侍萍根本不可能发生婚恋之事。
可正是这位阔少爷,在“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的侍萍面前,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与侍萍摆在了脱离阶级地位差别的同等位置上,从心底爱上了侍萍。
周朴园的父母无可奈何,默认了他们的关系。
两人相亲相爱,并生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周萍,一个是鲁大海。
[说明]通过这一介绍,让学生了解周朴园与鲁侍萍曾经有过一段甜美的爱情。
他们彼此相爱,甚至使封建家长也不得不妥协。
[板书]30年前一一少爷侍女相爱生子!2、鲁侍萍因何被周家赶出家门?[提问]周朴园与侍萍的真挚爱情已得到周家家长的默许并生有两个孩子,为什么侍萍又被赶出周家呢?[导读]组织学生阅读鲁侍萍关于30年前被周家逼出家门的控诉部分。
[明确]“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
”(恩格斯语)[说明]设计这一问题,有利于学生把握周朴园与鲁侍萍分手的根本原因在于两人阶级地位的不同。
[板书]阶级地位悬殊分手3、分手后彼此心中是否仍存依恋?[讨论]周朴园与鲁侍萍分手后,彼此心中对对方的依恋之情是否完全泯灭了呢?[提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按剧情发展先后分三个部分进行。
(l)相认前——似暗忽明处唤回往日浓情。
[导读]从开头到“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雷雨》教案精选6篇
![《雷雨》教案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41aee7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f.png)
《雷雨》教案精选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雷雨》教案精选6篇优秀的教案是每一位教师都会提前准备的文件,我们写好教案之后,在上课过程中也是会提高自信的,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雷雨》教案精选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雷雨》教案(精选5篇)
![《雷雨》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3d9a5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b.png)
《雷雨》教案(精选5篇)《雷雨》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 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象变化特征;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品质。
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语: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
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2、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
3、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指导朗读。
1、再现雷雨前的情境。
请学生说说雷雨前的景象是怎么样的?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②“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③指导朗读这一句。
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垂”。
(用多媒体帮助理解)找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动词。
指导朗读这一句。
句子对比: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很亮,雷声很响。
①对比。
“越来越”的意思是一次比一次强。
②指导朗读这一句。
③用“越……越……”说一句话。
2、再现雷雨时的情境。
请学生说说雷雨时的景象是怎么样的?①师根据生的回答小结:雨急而猛;景物不清;时间不长。
②“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请找出这一句的象声词。
指导朗读:“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
③句子对比:渐渐地,渐渐的。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A、对比。
B、指导朗读:“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C、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3、再现雷雨后的情境。
①请学生说说雷雨后的景象是怎么样的?②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雷雨(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雷雨(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8a7b8a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b.png)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雷雨(节选)》,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及作品的主要内容。
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3. 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意义。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雷雨(节选)》的基本情节,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3. 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深入剖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的矛盾与冲突。
2. 把握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寓意,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作品中的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典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雷雨》的整体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雷雨(节选)》,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3.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启示和意义。
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作品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强调。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雷雨(节选)》文本2. 参考资料:有关《雷雨》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人物分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七、教学内容1. 讲解《雷雨(节选)》的故事背景,包括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社会背景。
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周朴园、鲁妈、繁漪等,解读人物性格特点及人物关系。
3. 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如雷雨天气、周家的衰败等,理解其寓意和作用。
4.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家庭伦理、人性悲剧等,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雷雨(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雷雨(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b84bc65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7.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雷雨(节选)》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语言特色和戏剧结构;(3)能够欣赏戏剧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文学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戏剧作品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认识人性的复杂性,提高道德修养;(3)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雷雨(节选)》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语言特色和戏剧结构;3.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2. 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 戏剧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戏剧《雷雨》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雷雨(节选)》,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思考人物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2)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分享各自的看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戏剧作品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引导学生认识人性的复杂性,提高道德修养。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2. 请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体会其在戏剧创作中的作用;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戏剧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戏剧作品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雷雨(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雷雨(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d383f4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0.png)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雷雨》的背景及作者曹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人物关系;(3)把握戏剧的结构特点,如冲突、高潮、结局等;(4)领会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戏剧表演的魅力;(3)学会欣赏戏剧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2)理解家庭伦理关系,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亲情、爱情和婚姻;(3)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人物关系;(2)理解戏剧的结构特点,如冲突、高潮、结局等;(3)领会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文本,把握作品的人性剖析;(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戏剧表演的魅力。
1. 导入新课:(1)简介《雷雨》的背景及作者曹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剧情及人物关系;(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作品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戏剧的结构特点,如冲突、高潮、结局等;(2)解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5. 戏剧表演:(1)分组进行角色分配,准备情景模拟;(2)表演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戏剧表演的魅力;(3)表演结束后,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雷雨(节选)-苏教版必修四教案
![雷雨(节选)-苏教版必修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dcaf6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c.png)
雷雨(节选)-苏教版必修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文档是基于苏教版高中必修四《文学与生活》教材中的雷雨节选所编写的教案。
该节选是从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雷雨》中选取的,其中包含了两段男女主人公雷雨和孔雀之间的对话。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该节选,使学生能够了解曹禺先生的创作背景、风格和艺术特点;2.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在分析文本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了解曹禺先生和其作品《雷雨》1.首先,通过让学生观看介绍曹禺先生和其作品的视频,展示曹禺先生对于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极大贡献;2.然后,详细讲解《雷雨》所蕴含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该剧是如何批判人性和社会制度的。
2. 分析男女主人公雷雨和孔雀的对话1.将文本给学生阅读一遍,然后再分小组讨论;2.引导学生分析对话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气氛和情感变化,帮助学生体会人物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3.通过与孙犁先生《荷花淀》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文学作品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
3. 培养语言表达、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1.在学习中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分别从角色扮演、作文和口语表达三个方面展示所学的知识;2.培养学生的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于男女主人公的不同观点和推理过程,以及分析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本教案的重点是在于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难点则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阅读、讨论、角色扮演、写作和口语表达等多种交互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价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了解曹禺先生的作品《雷雨》和时代背景;2.学生是否能够深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对话、从文本中感知人物内心世界、情感变化,以及理解文学的种种表现形式;3.学生是否能够用清晰明了的语言对所学内容进行表达,并表现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雷雨(节选)教案
![雷雨(节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1f775d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e.png)
雷雨(节选)教案教案标题:《雷雨(节选)》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雷雨(节选)》,培养学生对于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和情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他们对戏剧的了解和喜好。
2. 引入背景:简要介绍《雷雨》是一部中国现代戏剧,由曹禺创作,讲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雷雨(节选)》的剧本,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剧中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2. 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和地点?等等。
三、角色扮演(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或多个角色,并按照剧本中的情节进行表演。
2. 指导学生注意角色的情感和动作,以使表演更加真实和生动。
四、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表演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2. 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和情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鼓励学生评价自己在表演中的表现,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案延伸活动:1. 邀请学生观看电影或舞台剧版的《雷雨》,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探讨《雷雨》中的社会问题是否存在于当代中国。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情感表达和动作演绎。
2.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分析结果,评估他们对于剧本的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扩展:1.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国现代戏剧作品,如《茶馆》、《日出》等。
2. 组织学生创作自己的戏剧作品,以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
《雷雨(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雷雨(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f94f021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d.png)
《雷雨(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雷雨》的背景和情节,掌握剧中人物关系和冲突。
2. 分析剧本中的对话、独白等元素,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3. 深入理解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背景,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
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雷雨》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剧本中的对话、独白等元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3. 深入理解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背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剧本中的人物内心活动和社会背景。
2. 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雷雨(节选)》2. 参考资料:相关评论、解读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雷雨》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剧本:学生自主阅读《雷雨(节选)》,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剧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对话、独白等元素,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
4. 深入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剧本中的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背景。
5.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讨论。
6. 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批判性思维。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和思考作业。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雷雨》的背景、情节、人物关系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讨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剧本中的具体对话、独白等元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七、教学内容1. 介绍《雷雨》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 分析剧本中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关系,理解矛盾冲突的发展。
3. 深入剖析剧本中的人物性格,探讨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4. 欣赏《雷雨》中的优美语句,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八、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问题或情景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雷雨(节选)》,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8篇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b4a6a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f.png)
小学语文《雷雨》教案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四单元《雷雨》一文。
文章通过对雷雨前后自然景象的描绘,向同学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变化。
教学内容包括: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激发想象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激发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雷雨天气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景象,引导他们关注大自然的变化。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象?这些景象在雷雨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3. 课堂讲解(15分钟)(1)学习生字词。
(2)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3)讲解文章中的精彩语句,体会语言美。
4.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雷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5. 随堂练习(10分钟)(1)根据课文内容,连线:雷雨前——雷雨后。
(2)用课文中的句子,描绘一幅雷雨过后的景象。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受,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雷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答案:雷雨前:乌云密布,天空阴沉,电闪雷鸣。
雷雨后:天空晴朗,空气清新,万物复苏。
3.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课后可以让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景象,尝试用文字记录下来,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描绘自然景象的文章,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结合教材,突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高二语文雷雨节选教案优秀6篇
![高二语文雷雨节选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feaa1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46.png)
高二语文雷雨节选教案优秀6篇《雷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力量目标: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能围绕主题选材,按肯定的挨次写观看日记。
3、情感目标:有留心观看天气的爱好。
二、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写观看日记。
三、教具预备:1、生字卡片四、课时:第一课时五、教学过程联系生活,揭示课题夏天的午后,经常会消灭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老师确定同学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老师巡察,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
(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3、生字组词,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突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朗读感悟,理清文脉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
(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突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3、让同学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同学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认真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雷雨》教案篇二一、教案背景1、面对学校二班级同学2、人教版二班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3同学课前预备:(1)在生活中观看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2)利用百度搜寻雷雨的相关学问、视频,加深对雷雨的生疏。
二、教学课题《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试验教材二班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这一篇课文是向同学呈现秀丽奇特的自然景象,在火热的夏日,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快,雨后的景色更是令人舒适。
《雷雨(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49ce32b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c9.png)
《雷雨(节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雷雨》这部作品的背景,理解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通过分析《雷雨》的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作者对人性的探讨和反思。
3. 学习《雷雨》中的重要情节,领会其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
4. 掌握《雷雨》中的语言特色,领会其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雷雨》的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理解、语言特色及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雷雨》中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命运的转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雷雨》的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雷雨》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雷雨》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讨论。
4. 阅读理解法:指导学生阅读《雷雨》,深入理解其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雷雨》(节选)。
2. 参考资料:有关《雷雨》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3. 教学设施: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简要介绍《雷雨》的作者、背景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雷雨》(节选),理解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关系。
3.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就《雷雨》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等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1.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雷雨》中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命运的转折。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雷雨》中的典型情节,让学生理解其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
3.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雷雨》(节选),深入领会其内涵。
第三课时:1. 语言特色讲解:讲解《雷雨》中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领会其深刻的象征意义。
2. 讨论:组织学生就《雷雨》中的主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总结:对《雷雨》(节选)进行总结,强调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四课时:2.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五课时:1. 作业讲评: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讲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雷雨》的内涵。
《雷雨(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雷雨(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8a7dbf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e7.png)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雷雨(节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观念。
4. 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雷雨(节选)》2. 作者:曹禺3. 作品背景: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现实4. 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周萍、四凤等5. 情节梗概:本节课所选节选部分主要包括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相遇、周萍与四凤的恋情等情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雷雨(节选)》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特点;掌握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 难点: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情感变化;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关系、情节梗概等。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表演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曹禺及其作品《雷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阅读课文《雷雨(节选)》,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特点。
4. 针对作品中的社会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 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在表演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情感把握等。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共需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课文阅读、分析和讨论,第二课时用于角色扮演和教学评估。
《雷雨》教案优秀6篇
![《雷雨》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3a1c4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a.png)
《雷雨》教案优秀6篇《雷雨》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在听听、想想、唱唱中充分感受、理解歌曲内容,掌握切分音的唱法。
2、引导幼儿以轻快、有爆发力的声音表现歌曲,有效地激发幼儿对歌唱的兴趣。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雷声录音、磁带、鼓、铃鼓、响板、图谱。
活动过程:1、听音乐拍手入场。
2、律动——小小牧鸭娃3、发声练习4、复习歌曲——老鼠画猫5、教唱歌曲。
师:刚才小朋友又唱又拍,开心吗?可是你们听,天空中忽然传来了什么声音?听我来唱一唱,你们猜一猜。
A:教师弹唱第一段,提问:师:你听见我唱了什么?师: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轰隆隆什么声音响?哗啦啦什么落下来?真的是打雷下雨吗?来听听吧!(放雷声录音,幼儿倾听)B:教师清唱第二段。
师:这是夏天的雷雨,是夏天经常有的现象。
今天我们唱的歌曲名字就叫“夏天的雷雨”。
在这首歌曲里闪电、雷声、大雨都是有节奏的哦。
你们待会儿就仔细听哪一句有切分音呢?C:教师完整清唱一遍。
提问:你听出哪一句有切分音呢?(幼儿找出后教师即边拍边唱此句)出示节奏图,带领幼儿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 |某—||D:师:伴着琴声一起用美妙的歌声唱出这首歌曲吧。
唱完一遍后,和幼儿共同分析闪电、雷声、雨声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演唱方式加以表现。
出示三种乐器——铃鼓、鼓、响板,请幼儿认识。
响板——时间短、快(闪电);鼓——声音响,有爆发力(雷声);铃鼓——连续性、连贯(雨声)师:我们把这三个乐器小图片放进歌曲里,你们演唱的时候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闪电、雷声、下雨。
(将乐器小图片放入图谱中,幼儿看图谱演唱歌曲两遍)E:师幼分组,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演唱歌曲。
7、复习集体舞“亲密的小伙伴”。
活动反思:《夏天的`雷雨》是一首问答歌,它以设问作答形式表达内容,可以一问一答,也可以多问多答。
雷雨教案设计 曹禺《雷雨》教学设计9篇
![雷雨教案设计 曹禺《雷雨》教学设计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e95cbb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4c.png)
雷雨教案设计曹禺《雷雨》教学设计9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9篇曹禺《雷雨》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雷雨教案设计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曹禺《雷雨》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走进作品,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了解戏剧的基础理论,学习欣赏戏剧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审美情趣,增强生命意识,提高语文素质。
教学重点: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改变语文教学的传统习惯仅仅用阶级关系看待人物的观念,学习用人文的观点,多角度理解作品,从文本本身出发进行阅读,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一、导语设计:【导语】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
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
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有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
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二、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1、我们分组探讨。
课文节选部分,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主要谁有关?(明确:周朴园与鲁侍萍)2、请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周朴园和鲁侍萍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
(明确:周朴园由对自己以为“死去”的侍萍的所谓“怀念”,到对已经知道还活着的侍萍的惊慌以及对站在眼前的离开了自己三十年的侍萍的冷酷等情感变化过程。
) 【板书】怀念——惊慌——冷酷3、鲁侍萍想不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鲁侍萍经历了三十年的人生沧桑,但她依旧爱着周朴园,她不由自主的非理智的说出了真相。
【必修下教案】分析戏剧的冲突与人物,体会现代话剧的魅力——《雷雨》(节选)教学设计
![【必修下教案】分析戏剧的冲突与人物,体会现代话剧的魅力——《雷雨》(节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6d9261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7.png)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雷雨》(节选),理解戏剧的基本结构,分析戏剧中的冲突和人物形象。
2. 感受现代话剧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 《雷雨》(节选)的内容概述。
2. 分析戏剧冲突的类型及作用。
3. 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及特点。
4. 现代话剧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雷雨》(节选)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理解现代话剧的艺术特色,体会戏剧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雷雨》(节选)中的冲突与人物。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4. 引入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戏剧作品的风格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雷雨》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学生自读《雷雨》(节选),感知文本内容,记录关键信息。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4. 分组讨论,分析戏剧冲突的类型及作用,总结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及特点。
5.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课堂交流。
6.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现代话剧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观看《雷雨》全剧视频,加深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对比分析其他现代话剧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探讨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邀请戏剧艺术家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戏剧创作和表演技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其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对戏剧知识的应用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雷雨》原著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学术文章。
3. 戏剧视频资料。
4. 戏剧门票或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魅力。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节选)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简介。
能力目标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4.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5.给学生提供一个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艺,即学生分角色表演话剧《雷雨》。
6.研读重要“舞台说明”,认识其在剧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情。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学方法1.分角色朗读、表演法。
通过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剧情,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行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剧本的矛盾冲突。
2.分析点拨法。
对重、难点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拨,以帮助学生理解。
3.论辩法。
设论辩题,通过开展辩论会,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雷雨》电影VCD光盘。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时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二、解题多媒体显示:1.戏剧知识介绍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
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舞台艺术。
按结构规模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按题材和年代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现代剧、历史剧等。
2.作者介绍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
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
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
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3.有关《雷雨》《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
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
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
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
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
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而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三、整体感知课文1.VCD播放《雷雨》剧情片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熟悉节选部分的剧情。
(有条件的可在课前观看电影《雷雨》)3.提问:《雷雨》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这一幕出场人物主要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
这四个人原本是一家,分别为夫妻、父(母)子、兄弟的关系。
但30年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超出了家庭、血缘的意义,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冲突。
人物关系图:4.提问:本课一共节选了两场戏,试梳理这两场戏的情节。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
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
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
本场主要是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
四、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1.对“戏剧语言”解释最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个性化的戏剧语言是戏剧的重要特点之一。
B.戏剧语言指剧中人物对话,起交待情节、展开矛盾、刻画人物、表现中心的作用。
C.戏剧语言指剧本的语言,不同作家创作的剧本有不同的语言风格。
D.戏剧语言是指借以表现人物性格的人物语言,它必须符合人物身份,有个性,有表现力。
2.(1998年全国高考题)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浦歌》——杜牧——唐代——诗歌B.《北京人》——曹禺——现代——话剧C.《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英国——小说D.《欧根•奥涅金》——歌德——德国——诗体小说答案:1.A2.B(A项“杜牧”应改为李白,C项“小说”应改为话剧,D项“歌德”和“德国”应分别改为普希金和俄国)五、课堂小结欣赏戏剧作品,首先应了解戏剧的发展等有关知识。
在对剧本这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应着重阅读剧本,了解作品的戏剧冲突,看哪些冲突是主要的,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进而明确这样的冲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1.课下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练习。
2.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雷雨(节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
2.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具体研习课文1.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1)自开头至“周朴园:……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为第一场。
指定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第一场的情节。
要求叙述时尽量详细点。
(2)提问: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侍萍因何遭遗弃并于大年三十的晚上投河?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讨论、分析,教师巡回点拨。
明确:30年前的周朴园是一个风流倜傥的阔少爷,凭他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人品、才学,以及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世俗理念等方面来看,他和侍萍都是极不般配的。
但他却偏偏看重了“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的侍萍,“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侍萍也以善良的心态来看待一切,因此两个年轻人不顾一切地相爱并生子。
但恩格斯说过:“婚姻都是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
”他们的不顾一切,尤其在周朴园一方是不理智的,一但激情消失(尽管他的爱还存在),世俗理念占了上风,门第观念、阶级地位等因素就会使他又一次不顾一切地抛弃侍萍。
因此,当作为阔少爷的周朴园看中作为下层人民的侍萍时,侍萍的悲剧命运已经注定了。
(3)提问:周朴园对“死去”和活着的鲁侍萍有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怎样的阶级矛盾?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体会前后的变化,感受其间存在的阶级矛盾。
明确:在自认为侍萍已“死去”的三十年里,周朴园到处打听无锡“梅小姐”的情况,准备为她修坟。
当年侍萍住过的房间依然保持原样,记着她的习惯,记着她的生日等等。
他经常怀念与侍萍在一起的“甜美”生活,对那个美丽温柔的“小姐”继续倾注着思念与感情。
一旦得知了侍萍还活着,周朴园的惊愕异常明显。
他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
因为几十年来他刻意修饰的角色并不是生活中那个真实的人,也因为他将可能被人掀起盖头,露出庐山的真面目,所以当侍萍问到:“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时,他(连忙)“不,不,不用。
”而当他清楚三十年来“朝思暮想”的侍萍就站在自己面前时,便一连串地发问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等,他前后的表现判若两人,因为鲁侍萍是他的罪恶的历史的见证人,是受他凌辱、压迫的当事人。
她的意外出现,事实上成为周朴园的严重威胁,可能致使他的声誉和地位遭受重大的损失,所以他立即采取种种手段来消除隐患。
这一切都无情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本性,揭露了周朴园罪恶的私生活和卑污的灵魂。
(4)学生思考:周朴园三十年来所做的一切(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呢?教师点拨后明确: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全剧虽没有直接描述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前曾有过的恋情,但却通过《雷雨》中写周萍与四凤的真情间接反映出了他们的感情。
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对年轻美貌、温柔善良的侍女产生恋情,大约是一件比较自然的事情。
另外,从周朴园保留侍萍喜欢的家具,记着侍萍的生日这些琐事看来,他对侍萍是有真情的。
对一个确认为已“死”了三十年的人依然念念不忘,这不是一个纯粹虚情假意的人能做到的。
但当他看到侍萍奇迹般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的自私性格便显露出来,所考虑的就是当前自身的利益了。
为保护切身的利益,他怀着虚情假意把过去的真情说出来,以“感化”侍萍。
由此看来,保留家具也好,记住生日也罢,在没有触及周朴园现实利益时,是真情的流露。
一旦触及他的利益,便成了掩盖虚情假意的借口。
真情在利益的驱动下也变成了假意,假意又在真情的幌子下得以表演。
(解说:此题的解释仅供参考。
长期以来对周朴园爱不爱鲁侍萍的问题,就是一个争议较大的话题。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其实不太好把握,因为他是一个性格矛盾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不应有固定的答案模式。
建议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展开讨论)(5)品读鲁侍萍与周萍母子相见的段落,思考侍萍因何欲言又止?明确:在周萍打了鲁大海两个嘴巴后,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鲁侍萍迫切想见到自己阔别三十年的儿子,却没想到竟看到了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