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根据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基础教育还存在教育经费不足、教师空缺太多、教师待遇差及学生辍学严重等问题。农村基础教育的形势相当严峻,因此分析其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策略,是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调整教育格局,合理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待遇,真正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任务。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投入辍学农村教师
一、调查背景和方法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早在1986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的说明》中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分3类地区推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针,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要脱离实际地去追求高指标”。同时还制定了不同地区的“普九”时间表,确定了“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的策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城市教育已基本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但对于占据8.8亿人口的农村来说,教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的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各级政府更应加强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我利用假期走访了安徽省阜阳市枣庄镇仲楼行政村前海自然村,采用调查表和问卷的形式,入户对村民和学校教师进行了针对教育问题的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基础教育还存在教育经费不足、教师空缺太多、教师待遇差及学生辍学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影响到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制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些问题不解决,很难改变农村目前教育的现状。
二、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任何一个缺乏知识的人、民族、国家,都将被二十一世纪所淘汰。然而我们的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的比例是75%。因此,怎样办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如何服务农村,是一个方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各方面发展的大问题。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看,这个问题没有真正解决
好。其具体表现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一样,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更是把农村的中小学生引上了应试的道路,使原本就脱离农村实际的教育走得更远了。从统计数字看,小学适龄入学率为100%,但进入初中、高中,而进入大学的人数仅为3%,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无论是初中、高中、或是职业高中的毕业生,最终都要回到农村。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文盲。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在世界上列倒数几位,而且与整个国民经济相比,呈畸形发展。日本、德国通过“教育先行”,从二战后的废墟中站了起来。十多年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地方忍耐一下,甚至牺牲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是的,中国教育亟需输血,而当务之急就是在拥有8亿人口的农村。
教育,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包括文盲在内的绝大多数家长所认识,他们也都朴素地认为要在当今社会中立足,就需要知识。因此他们节衣缩食,把家庭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他们都会下大力气培养子女,并希望他们将来走出农村,摆脱贫困。
从受教育的主体——孩子身上看,农村孩子的求知欲强,由于困苦环境的熏陶,他们普遍懂事早,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也更加地刻苦。但是由于教材、老师、家庭经济等等方面的原因,又使得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过早地离开了学校,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
对教育的直接支持,当然来源于学校和老师。他们可以尽自己的努力来关心孩子、爱护孩子,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但是一旦落实到资金问题上时,学校与老师就实在是无能为力了。于是,有了有识之士所倡导的“希望工程”。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希望工程”是项浩大的工程,但落实到基层,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极其有限了。中国有近两亿的文盲,全世界每4个文盲中,就有一名中国人。靠“希望工程”来给教育输血,显然不可能改变我们所面对的残酷局面。
在关注农村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更应关注农村的教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校的教师是由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两部分构成的。中国的公办教师,待遇相对优厚。但人往高处走,他们的流动方向是往城镇或较富裕的乡村。而这恰恰与贫困农村迫切的教育需求背道而驰。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教育的重担,大部分是落在了民办教师身上。他们收入低,待遇差,拖欠工资是家常便饭。由于教师待
遇的不平等,给农村教育带来了一些恶果。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农村教育,最缺乏的就是教育经费。中国农村教育要“输血”,关键是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目前,严重困扰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问题是农村学生的辍学问题,从小学三、四年级起学生人数就呈递减趋势,尤其是小升初、初升高阶段更是学生流失严重。农村中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办学经费应由国家负担。据我调查前海小学几乎没有公用经费,维持正常的教学工作十分艰难,学生学杂费等每人每学期要交纳200多元,而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前几年,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依靠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村办小学、乡办中学、县办高中”三级办学、三级管理的模式筹集资金,这已不适合农村的形势。当前,农村进行的税费改革,急切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需要有较为详尽的政策指导,各地才有一个“抓手”,细化成可操作的方法。
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所发起的“希望工程”、爱心捐赠,无疑象雨中甘霖,对我国的义务教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活动难以深入农村内部,或者说,从根本上,无法解决对中国“教育输血”的重任。因为它只是社会上自觉地对教育的一些支持。他们所能帮助的也只是一些典型。
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入到广阔的中国农村时,应该说,如果没有一些明确、有力,甚至带有些强制性的决策,没有强有力的政府行为,中国的教育危机就很难根除。真正的教育“输血”工程,应该由国家来承担。
三、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非常严重。
主要表现为重"智"轻德、体,尤其是以高近视率与学生体质下降来换取高分。而在重智过程中,又重视语、数等考试科目,而忽视其他非考科目,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学中,教师强化选拔意识,忽视普及意识,重视优生,忽视面向全体,严重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很少,手实践能力差。
第二,教师空缺多、质量教低。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潜在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较低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贫困地区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