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药》——鲁迅小说研究之一》论文
鲁迅《药》赏析和读后感
鲁迅《药》赏析和读后感【析】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的短篇小说《药》,是鲁迅早期最重要也是争议颇多的作品之一。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于小说主题的理解上。
这里,我们不可能对各种不同的观点一一加以介绍,只能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药》描写了相互关联的两个悲剧:华家的悲剧和夏家的悲剧。
这两个悲剧的性质是不同的,弄清两个悲剧的不同性质及其联结点和原因,对于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主题,是有益处的。
作品直接表现的是华家的悲剧。
在这个悲剧中,华老栓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为了给自己的患了“痨病”的独生子华小栓治病,他用辛苦劳作积下的钱,买来人血馒头。
他和他的妻子对此抱有极大的希望,以为只要吃了这“药”,儿子的病就一定会好起来。
但最终却仍然是希望落空。
华老栓、华大妈等人把人血馒头当成治病的“药”,展示了他们愚昧、迷信的思想状况。
小栓是死于这种愚昧迷信的观念之下的。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在作品中,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痨病的,决不仅仅只是华老栓一家。
所有出场的人物,几乎都具有这种观点。
可见,华老栓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野蛮与愚昧不仅仅是个人的。
这种愚昧、迷信是和人们精神的麻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和社会心理。
在鲁迅看来,当时中华民族尚处于一种未开化的野蛮状态。
以人血馒头作为良药治病,实际上是野蛮人的一种习惯。
在这里,吃人血馒头和吃人,在本质上并无太大的差异。
从这个意义上讲,华老栓的野蛮、愚昧的思想就具有了一种典型的代表性的意义。
但我们还是应该说,华老栓、华大妈同茶馆里的康大叔、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等毕竟是有区别的,那就是华老栓等只是把被杀者作为可以为己所用的材料,是作为治病的“药”的来源,至于被杀者是谁,他是不愿投入过多关注的。
在他的意识中,不管被杀的是谁,只要能给他的馒头浸染上血就可以。
他的目的是救儿子,没有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功利目的。
而康大叔等则不同,虽然他们在实际上也居于被统治的地位,但却深受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浸染,他们有的就是封建统治者的帮凶。
《狂人日记药》及鲁迅小说的潜结构
鲁迅通过《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象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迷信和愚 昧。人们对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非常浅薄,往往只依靠一些毫无科学依据 的方法来治疗疾病。这不仅使许多疾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 和不平等。
同时,鲁迅在《药》中也暗示了一种觉醒和反抗的力量。夏瑜作为一位革命 者,勇敢地投身于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斗争中。他的鲜血成为了一种“药”,让老 栓和小栓这类民众觉醒。然而,这种“药”并非真正的治疗良方,而是激发了人 们的觉醒意识,促使他们从沉睡中苏醒,开始思考和探索真正的治疗之路。
总之,《狂人日记》的现代性体现在其叙事手法、结构和语言等多个方面。 它不仅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深刻的忏悔意识和对未来 的希望。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 部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谢观看
然而,这个狂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人公,他既没有表现出崇高的道德品 质,也没有卓越的才智和领袖气质,相反他总是处在一种极端的情绪状态下,对 于周围的人和事充满了猜疑和攻击。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看似疯狂的叙述者身上, 鲁迅巧妙地传达出了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不信任。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在表层结构上通过一个怪诞的叙述者来质疑传统文化 的话,那么《药》则是在潜层结构上对这种文化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批判。在《药》 中,鲁迅同样使用了“双重叙述者”的叙事策略,其中一个叙述者是明线上的刑 场场景的描述者,而另一个叙述者则是暗线上的茶馆老板华老栓。通过明线叙述 者的描述,我们看到了刑场上被处决者的悲惨命运以及看客们的冷漠和麻木;而 通过暗线叙述者的描绘,我们则看到了华老栓对于救命“药”的不理解和无奈。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狂人日记》和《药》是鲁迅的两篇著名小说,它们虽然创作时间相近,但 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主题和风格。通过深入分析这两篇小说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 它们存在着一种共同的潜结构,即“双重叙述者”的叙事策略。在《狂人日记》 中,鲁事的主角。
文艺作品:解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现实与悲剧的碰撞
文艺作品:解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现实与悲剧的碰撞1. 引言1.1 概述《药》是中国现代文学鼻祖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和悲剧冲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个体命运的无力。
本文将解读这篇小说中现实与悲剧的碰撞,并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文章进行简要介绍,阐述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大节:解读《药》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和解读《药》中的悲剧元素,通过具体分析文字和情节来探寻作者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最后,结论将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做出评价,并探讨现实与悲剧碰撞所带来对读者思考与启示以及作品在当代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解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揭示其中蕴含的现实主义元素和悲剧元素之间的碰撞与冲突。
通过对现实主义描写和悲剧冲突的分析,探讨鲁迅先生对社会弊病、人性黑暗面以及现代机械化社会的批判和警示。
同时,本文还将反思《药》中所呈现的无力与绝望情感氛围,探究人物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以及现代社会对个体价值的压抑和摧残。
最终,希望读者能从这种碰撞与冲突中获得思考与启示,并认识到鲁迅先生作品在当代仍具备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鲁迅先生与《药》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揭示社会弊病、对机械化社会的批判和展示人物命运等元素闻名。
其中,《药》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之一,围绕现实与悲剧的碰撞而展开故事。
《药》通过一个寻找拯救女儿生命的人父亲的故事,描述了现代社会无情和冷漠。
这个故事中发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安和触目惊心的事件,引发了读者对于社会弊病和人性黑暗面的深刻思考。
2.2 现实与悲剧的主题探讨在《药》中,现实与悲剧是两个主要主题。
现实指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冷漠、压制与残忍等问题;而悲剧则强调了个体命运无力抵挡和社会对个体价值摧残。
2.3 作品中的碰撞与冲突呈现《药》以一个家庭为背景,展示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挣扎与矛盾。
《药》鲁迅读后感1000字
《药》鲁迅读后感1000字《药》鲁迅读后感1000字篇1今天,我读了鲁迅的《药》,它给我的感触很大。
它主要讲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
这本书揭露了当年社会的黑暗现象。
想当年鲁迅本来是从事医学的。
有一天,有一个中国人将要被反动派在光天化日之下处死了,到了行刑的时间了,刑场周围围了一大群人,他们都是中国人。
那些人,眼看着那个人将要被处死了,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去阻止。
他们全部都在看热闹,这和日本人拿杀人当风景看有什么两样呢?鲁迅看后十分气愤,他想,中国人得的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心理上的病呀!医学是救不了他们的,只有利用文章才会使他们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于是鲁迅就选择弃医从文,写下了许多的文章。
文章是附有魔力的东西,只有写的有哲理才是好的文章,如果,写成了流水账,那就是侮辱我们的文化呀!《药》鲁迅读后感1000字篇2这个暑假,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其中一篇《药》第一次看的时候很诧异,也不是很懂,一共读了五遍,才基本理解了,也有了一些感想。
《药》主要写了老栓夫妇的儿子得了一种病——“痨病”,在那时是难一治好的。
他们就听信别人的谣传,夜里托人高价买来了一种药“人血馒头”(当时都认为吃了沾有别的孩子血的馒头,就可以延长自己孩子的生命),然后满怀希望地让儿子小栓吃了这特殊的药,可结果儿子小栓还是死了。
后来,母亲去儿子的坟头,碰见了隔壁坟也有一个母亲给儿子上坟,她并不知道隔壁坟埋着的就是死后血被用来做人血馒头的小孩。
说实话,刚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有点害怕,也有很多疑问。
有病为什么不去医院看呢?还有就是那个被用来做人血馒头的孩子只不过偷了一点东西,怎么大人就把他打死了?后来我又认真看了几遍,还和妈妈进行了讨论,明白了那个时候封建迷信和科学落后使人很愚昧,鲁迅先生用讥讽的语言、用简单的一个“药”字引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药》鲁迅读后感1000字篇3《药》写于1919年4月,作品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的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分析谈鲁迅小说《药》中的人物出场.doc
分析谈鲁迅小说《药》中的人物出场谈鲁迅小说《药》中的人物出场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谈鲁迅小说《药》中的人物出场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出场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个人出来的,而是被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出来的,众星捧月一般,好不气派。
再看她的打扮,“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从头到脚珠光宝气、雍容华贵,完全一幅贵妇人的气派、大家的风范。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万般风情集于一身,摄人魂魄,美丽的背后又让人领略一股威人物是小说里的关键因素,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塑造的成败,而人物的出场在人物的塑造中又占有重要地位。
巧妙而艺术的人物出场对于展现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吸引读者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名著,其中的人物虽然不多,但在安排一些人物的出场上却匠心独运。
笔者试图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药》中几个人物的出场。
一、华老栓华老栓是小说中最先出现的人物,他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一步步被推向观众的。
小说开头有几句自然环境的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一片阴冷、萧瑟、凄凉、死寂的景象。
文字简洁,却含义深刻。
秋天的后半夜,寒意正浓。
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
什么都睡着,死寂,没有生机。
在描写屋外环境的同时,也暗示了辛亥革命前后的黑暗社会,像华老栓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正在黑暗中昏睡。
我们再来看屋内:遍身油腻的灯盏,可见家庭的穷困;茶馆的两间屋子,交代了全家的生计;青白的光,映出的是清贫、寒酸的景象;老女人的声音是老伴关切的问候;里屋里的咳嗽,暗示生病的儿子。
用极其简省的语句迅速交代出人物的存活背景、家庭状况。
老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本应是人们熟睡之际,华老栓忽然此时起身,莫非有什么要事?人物一出场就为读者设下悬念。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
略论鲁迅短篇小说《药》中的次要人物分析和小说主题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还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对社会和历史有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其创作的短篇小说更是现代短篇小说的典范。
而《药》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小说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具有超高的创作技巧和思想文化艺术。
一.次要人物——花白胡子的人小说《药》中几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对小说情节的铺垫、场景的转移、上下逻辑的串联和揭发的深刻社会意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花白胡子的形象------圆滑世故的老头花白胡子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常被人忽视。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花白胡子”只是这个人的外貌特征,表明是位老者。
在小说第三部分茶馆谈小栓吃了药后的描写中,康大叔说道:“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
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
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 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这一段是很富有戏剧性的。
康大叔毫无顾忌的话引得华大妈有些不高兴,但她又不能表现得太明显,只好“搭讪着走开“。
在场的其他人都感觉到气氛有些尴尬了。
谁来解围呢?只有年老的花白胡子能做到这一点。
他善于察言观色,更感觉到气氛的紧张,于是他出来打圆场了:“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
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
”这几句话立刻冲淡了刚才的紧张气氛。
“自然”、“一定”、“全”三个副词连用, 充分强调了这药的效用,同时也是讨好康大叔的绝妙好词。
花白胡子这几句话既安慰了华老栓夫妇,又讨好了康大叔。
鲁迅小说《药》的艺术分析
074文学·艺术《名家名作》·评论黄丽果鲁迅的小说是新文学的代表,其小说内容博大精深,视角独特且内涵丰富,构思巧妙,艺术造诣颇深。
《药》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各级院校语文教科书中均有收录,整篇小说围绕“药”展开,是整篇文章的核心主题,也是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是所有故事情节的线索,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不同人物的具体心理和性格,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融为一体,让读者在“药”的阅读过程中深入思考,激发更多有识之士能够积极探索什么才是医治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良药”。
一、复调结构:“两条线索+两个主题”提升故事感染力《药》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华家”和“夏家”的悲剧故事,华家孩子因生重病医治无效而去世,夏家孩子参加革命英勇牺牲,原本毫无关系的“两个孩子”却因“人血”与“馒头”而联系在一起。
整个故事情节上采用了“明暗双线”的形式展开,“明线”是“华家”的华老栓给自己生病的儿子买“特效药”治病,“暗线”是指“夏家”孩子夏瑜参加革命英勇牺牲的经历。
一明一暗的线索分布分别引出了不同的故事情节,独立贯穿于整篇小说的始终,又随着不同场景的变化实现相互交叉、和谐相处,巧妙应用“一个人血馒头”将两条并行的故事线索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两个不同主题。
第一个主题:揭示出以“华家”为典型代表的、被黑暗封建社会所麻木的愚昧的劳苦大众,他们的思想里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毫无觉悟的封建迷信思想;第二个主题:表达出以“夏家”孩子夏瑜为代表的新时代革命者们崇高的革命精神,但由于革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注定会成为失败的探索。
“两条线索+两个主题”的复调结构布局都涵盖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道理:从正面的角度来看,表达了小说作者对“华家”为代表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严肃批判”的双重态度;从反面的角度来看,作者通过这样的布局也传递出了急需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向“夏家”孩子夏瑜等新时代的革命者们学习,但又不能完全脱离劳苦大众而孤身革命。
论鲁迅《药》中的人事景
关键词 : 《 药》 人 物 事件
景 物
鲁迅何 等独特 、 何等 博大 , 以
至 于 人 们 对 他 总 有 说 不 尽 的 话
悲 剧 的 代 表 性 。而 夏 瑜 又 让 人 联
带, 胡乱捆在腰 间” 。“ 满 脸横 肉”
刽 子手姓 “ 康” ——健康 、 安康 、 小 康的“ 康” , 但他 所作 所 为多 是让
那 些 无 辜 者 人 头 落 地 ,让 人 见 了
人 留下过 目难忘 的印象 :五少 爷 这名 字 只写 了他 的辈 份 和排 行 ,
没 有 姓 也 没 有 名 ,因 为 有 个 背 驼 的明显特 征 , 也 就 用 了个 “ 驼 背 五 少爷 ” 的外号 ; 阿义 这 名 字 显 然 没
嫂, 年 老 了 也 就 成 了 夏 四 奶奶 。从 夏 四奶 奶 的 名 字 ,我 们 对 旧 中 国 的人 口婚 姻 状 况 和 女 姓 的 社 会 地
位, 可以略知一二 。
是 心 灵 的 窗 户 ,反 映 人 的喜 怒 哀 乐 ,通 过 描 写 人 物 的 眼 睛 来 表 现 人 物 的 心 理 活 动 成 为 了 一 种 技
学 教育
论鲁迅《 药》 中的人事景
回 鏖伦建
内容摘要 : 鲁迅在《 药》 中注重从人 物的姓名 、 外貌 、 动作 等方面去塑造 生动的人 物形象, 特别是注重人物 眼 睛的刻画; 从小说的标 题、 线 索、 细节等方 面巧妙地结构布局 ,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 从 景物的冷 色与暖色描写上,
粗 野 态度 ; 用“ 抓过 ” 、 “ 捏 一捏 ” ,
上群众成 了凑热 闹的看 客 ,死后
《药》读后感范文5篇
《药》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药》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药》读后感范文5篇(一)「药」--是一颗沾满了革命烈士鲜血的人血馒头,它可以医治痨病 ;「药」--是为了争取民族光明而牺牲自己,革命烈士们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它可以拯救全民族.香喷喷的「馒头」使人得以温饱;血腥的「人血」却可怕得令人不寒而栗.在鲁迅的文章--『药』中 , 老栓为了救他的小孩 , 迷信这种馒头可以救人一命 , 不惜花大把大把的银子 , 在茶馆中卖力工作 , 为的就是替儿子买来仙丹馒头,这是一种何等伟大而无奈的父爱. 这种迷信表现出当时中国社会中处处充斥的愚昧、无知和迂腐,却同时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敦厚、朴实的温情.亲情与现实之间的无奈;封建与进步二者间的矛盾,文章中充分显示出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况的不满 ,对於后清腐败民生的失望;以及鲁迅急於改变现状迫切的心境..这些传统封建社会中各种小人物的生活点滴,使得鲁迅写起文章来,除了保有中国人充满人情味、敦厚的感情外 , 更有西方人实事求是、忠於现实的理性精神. 鲁迅对於中国社会传统封建而无知生活的不满和客观的谴责, 在文章中处处可见.这篇文章除了暴露出真实传统生活的方式, 也是一篇革命的篇章,鲁迅在文章中急於唤醒沉睡多年中国百姓被禁痼的心灵. 因为鲁迅深信「文学-是拯救国家民族免於无知之苦的最佳工具」.鲁迅真不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读鲁迅这篇文章-药,我们可以由几个不同层面欣赏:在城市中 , 一位青年华小栓因为得了肺痨 , 其父亲为了他辛苦工作 , 赚的钱只是为了买一个传说中用革命烈士鲜血所作的馒头 , 向刽子手买来后 , 华小栓吃了还是死了!同时 , 在这个城市的另一边-古轩亭口 , 鲜血的来源者是一位叫夏瑜的青年, 因为参加推翻满清运动而被斩首.在凄凉的坟场上,只剩两个失去爱子的母亲,无限的伤痛…...鲁迅在这篇短短的小说中想表现的,不在於暴露社会中黑暗的层面;而是积极表现光明的一面.它运用了两个对比的方法,一面写原始的愚昧,吃人血的故事;一面却写出光明伟大的牺牲情操,革命烈士的理想.随著故事的进行,读者不由得会不断自问:"药!" "药?"--"原来这就是药?" "这竟然是药!" "这究竟是药吗?"……这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入,一层比一层撼动人心!表面上所谓的药,指的就是"人血馒头";在封建的社会中,科学思想医药常识并不发达,民间传说它可以医治痨病(在当时中国绍兴地区,的确有这种说法),华父相信了,因而有了求药的故事,结果小栓却还是死了.但是深层中所谓的药,指的却是医治无知、愚昧的民族痼疾的"改革理想",牺牲的是夏瑜烈士的生命.一个是封建社会中痼疾缠身的孱弱青年;一个是充满理想抱负的健康青年,不同典型人物的对比;两位青年死法不同, 生死价值的对比;死后 , 他们刚好葬在小路两旁相距不远的地方 , "路的左边都埋著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 这又是一个叙述对比;小栓的新坟是孤寂的,夏瑜的坟也是新坟但却不孤寂 , "再往上一瞧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著那尖圆的坟顶" --死有轻如鸿毛、重於泰山,这又是一个多麼重要的对比,这正是这篇文章所表达出最强烈的呐喊之一.文章中所蕴含的民族热忱,其实正是鲁迅拿来医治整个中华民族的良药,「药」的意义也就在於此.鲁迅的文笔 , 细腻且具有批判性 , 多讽刺 , 对比 , 象徵手法 , 描写人物简洁有利, 题材的选择与当时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它的文章不但十分具有文艺,对人民更有如暮鼓晨钟的社会教育意义.这篇文章整体以四个段落呈现.在文章的排列上,前三段先说小栓的病以及华老父买药的故事,情节描述得十分紧凑,一点也不会拖泥带水.鲁迅舍弃故事背景的描写,著重在人物的刻画和故事重心-买药的过程,由此可看出鲁迅对於题材的选择,功力之深厚.从华老栓在秋天的后半夜到古亭轩口买药开始,"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 "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叫" (暗喻)、都象徵著老栓沉重、无望的心情.历经他目睹行刑的过程,整段中并没有真正描写出行刑的画面,但 "彷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一提 "(比喻、讽刺);" 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比喻、象徵); "一只手却提撮著一个鲜红的鳗头那红的还一点一点往下滴 "(隐喻),由这些描写中,读者心中不难自己描绘出一幅残酷、血腥的画面.至於 " 要将这包里的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 "; "..太阳也出来了; ….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 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 (象徵、对比、讽刺),鲁迅在这个情节刻意著墨较多,应是一种对无知社会强烈无奈的感受和警世的用意;至於煮药、吃药的过程并非文章的重心,则简略描述,但在这段文章中鲁迅也不忘藉由小栓严重的病情暗讽当时病入膏肓的中国社会(象徵);接著场景跳到茶馆中康大叔和驼背五少爷等人,旁若无人的聊及小栓的痨病(象徵无知的中国百姓)、夏瑜的故事也在这个段落中以简略的文字描述--夏三爷告密,用别人的鲜血来换取自身的性命(中国人较自私的心态)、"…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 (革命民主精神的宣扬).药的讽刺鲁迅先生最大的特质,是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怀.看到受苦受难而永无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难而无长进,故有其“怒”.先生弃医从文后,还是一位医生,手术台上躺着的是一个被封建思想浸泡千年的民族,酸臭迂腐,满目疮痍.先生面目坚毅,为中国注入一剂剂良药《狂人日记》像一剂疯药,好歹缝紧了一些吃人大口;《孔乙己》像一剂愚药,令学子们拍拍大腿,猛然醒悟;《药》则是最苦最良的药,它苦的令人无可奈何,苦的令人哑口无言,苦的令我们新时代的人读后都默然悲戚!《药》有三苦.底层百姓之苦.且看这些登场的挣扎在底层的穷苦大众:从痨病缠身的小栓,低声下气的老栓,心酸悲苦的华大妈,衣衫褴褛给儿子上坟的夏四奶奶,到什么康大叔,花白胡子,还有那个驼背五少爷--过去不知是怎样的豪门府第,现在虽然被尊称为少爷,但前面加上“驼背”戏谑.当时的社会底层充斥着一群怎样的民众!“服错药”之苦.人血满头!如十世单传的婴儿抱在老栓的怀中.战战兢兢悉心经营着小茶馆,为了救儿子一命.还有那个引以为荣的刽子手,“包好,包好···”皆是愚昧的国人.有很多人说华老栓夫妇麻木但是爱子,我认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馆中忙碌了大半辈子,勤勤恳恳地劳动,为儿子治病而省吃俭用.为儿子治病掏出积攒多年的洋钱,就只换取了几个人血馒头,愚昧落后的表现!试想一下如果华家有好几个儿子,小栓生了病,那么华老栓还会如此尽力吗?恐怕不然,他费尽心思为儿子治病,恐怕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道德吧!为了华氏的香火,他们不惜一功代价,甚至用别人儿子的命来“移植”,与其说华老栓夫妇所作所为是对儿子的爱,不如说是对华氏祖宗的“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身上还未散去的封建之气.“毁灭希望”之苦.这应该是最为核心的一苦了.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而大众却不支持他.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夏救华,华吃夏,“华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应该依靠老栓却没有,老栓应该支持夏瑜却没有;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以互不关心为始,以同归为尽为终.先生通过夏瑜这一角色,表达出同情,赞美,也表达出当时民众的落后愚昧,统治者的凶狠残忍.同时也一语双关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节坟头出现的花环,说明革命者仍然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亲,她“踌躇”,“羞愧”,但又“硬着头皮”去给儿子上坟,她感到羞愧,因为她认为儿子的光荣就义,英勇牺牲是有损祖颜的事.母亲对儿子不以为荣,反以为耻.不理解,不支持儿子,是一个做母亲的悲哀!她认为花环是儿子显灵,希望乌鸦飞到坟头,是一个封建迷信者的悲哀!先生安排了一个近乎疯狂的情节,揭露了一个已经近乎疯狂的民族.痛苦之最,莫过于希望毁灭于开始之前.读先生的文章,通常是百感交集,百味交融.《药》中三味,而三味皆苦.《药》读后感范文5篇(二)读完鲁迅先生的《药》以后,对中国旧农村里的广大农民有了一点见解。
观看《药》鲁迅小说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
观看《药》鲁迅小说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药》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通过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药》鲁迅小说个人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观看《药》鲁迅小说个人观后感800字1在我们民族漫长的史册里,有一段黑暗冗长的历史,包含着无数的刀光剑影,血与泪.那时的人民,愚昧无知麻木不仁.他们无法分辨是非善恶,甚至颠倒黑白.皇权主意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柢固,封建思想早已融入骨血,无法分离.直到有一天,民主自由的火焰燃遍整个华夏,革命者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一记猛药将毫无觉悟的人们从荒.唐的梦中敲醒,拯救被禁锢的灵魂.我曾无意间读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药》.起初我十分好奇,究竟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为何要用〝药〞来命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一路向下看去.越看越令人心惊胆寒.文章讲述的是一家经营茶馆的华栓夫妇为了给儿子小栓治痨病,听取民间偏方企图用人血馒头来让儿子痊愈,遂在秋日的后半夜出门为儿子寻人血来蘸馒头的故事.老栓面对被杀害革命党人毫无怜悯冷眼相看,对待刽子手却毕恭毕敬唯唯诺诺的态度;老栓居然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荒.唐话把馒头蒸了给小栓吃的愚昧行为;茶馆众人对被害革命党人幸灾乐祸的叹息…诸如种.种,都令我感到十分悲哀.面对自由和光明,他们摇着头说〝失心疯了〞,面对黑暗和禁锢,他们笑着拍手称快,纷纷叫好.那是一个怎样冷漠无情的社会,皮囊下装着一个怎样扭曲的灵魂.我突然明白了鲁迅先生将这篇文章命名为《药》的意义.学医救不了中国人!鲁迅先生以笔为刃,以墨为药,正中毒瘤.他要用这帖特殊的药,医治人们的精神,拯救他们的灵魂.鲁迅先生描写的故事主人公小栓得的所谓痨病,就是现代社会所说的〝咯血〞,当时在没有抗生素的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治愈的,但是清朝末期底层百姓非常愚昧,为了活命只能盲目相信江湖游医说的,用所谓〝人血馒头〞来治病,其实〝人血馒头〞是不可能把病治好的,但他们却宁愿倾其所有也要去买,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愚昧,整个社会的病不是人们的身体,而是在脑中的病,换句话说就是封建专制统治的愚民政策造成底层百姓的愚昧思想,要治好百姓脑中的病,必须大声呼吁人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反对愚昧落后的思想,勇敢去追求科学和民主思想,站起来向不公平的命运抗争,这具有非常重要的进步意义和革命精神,直到今天鲁迅的反封建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回味和学习.虽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已经六十多年,但是在中国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封建愚昧思想,例如重男轻女.不信科学而信算命先生等,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反封建反愚昧的思想,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原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先生,吾辈必当听从您的教诲,勇敢追求科学与光明,定不辜负您的期望.观看《药》鲁迅小说个人观后感800字2〝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原文题记《药》,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作,唤醒沉睡中的人们;药,是文中一颗沾满了烈士鲜血的〝红馒头〞,是治愈当时〝痨病〞的偏方;药,是精神食粮,只有〝药〞才能够拯救那时思想受限,精神麻木的黄种人,唯有它,才能〝拯救〞全民族,〝解放〞全人类!香香嫩嫩的馒头,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美食,而当这原本香喷喷的白馒头上,沾满了红的令人恐惧的人血,难道就成了药了吗?不!有些〝病〞是用药物无法医治的!当时,虽然已经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还是没有全部解放,而且正是混乱时期,中国的科技.医术.经济条件都不发达,截然相反的是,竟然在短期内变成了〝封建王国〞,而小栓的死,就是成千上万为此殉葬的人们之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有人认为华老栓夫妇虽然麻木但是爱子,这使我不敢苟同,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华家应该会有很多孩子,而为小栓治病却掏出积攒多年的洋钱,就只换取了几个人血馒头,倘若华家不止这一个儿子,他又为何如此费尽心思呢?这恐怕不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吧!而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道德吧!为了延续华家的香火,〝竭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把是用他人的生命〝换取〞来的!这也正从侧面反映出了封建迷信如枷锁一般将每一个脆弱的生命,都牢牢的困在了思想的〝障碍赛〞上,他们没有输给别人,也没有输给这场比赛,他们是输给了自己啊!如此一来,再次强烈的向我们诠释了当时整个社会腐败.残酷.愚昧.无知.封建的社会现实啊!我感受到了!空气是令人窒息的,就呼吸是痛的!是被封建迷信刺痛的!这一团〝黑气〞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从我们的生命中〝移除〞啊?!我情不自禁的为自己打了一个问号……小栓吃的血,是夏瑜的啊!而他竟然不知道!〝华夏〞本是一家人啊!〝夏救华,华吃夏〞,而彼此却都毫不知情,诶,真是〝流血的不知道为了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啊!这是多么疯狂的情节啊!故事中的人物是多么可笑,多么可悲,多么〝可怜〞啊!鲁迅先生用他那神奇的笔,将文章变成了一面〝魔法镜〞,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射出当时残酷的社会现状,发人深省!药的含义极深,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沾满了烈士鲜血的人血馒头.其二: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给麻木不仁的人民群众的一帖药,意在拯救他们的灵魂,医治他们的精神.其三:这篇文章同样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药,指出革命不能脱离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观看《药》鲁迅小说个人观后感800字3《药》这篇文章不长,花不了多少功夫便读完了,可在第一遍读完后,却并不有什么感受,似乎是一个平淡毫无一点起伏的故事,看完了,便过了.可再倒回去仔细看,其实在文章中是有妙处的.整篇文章是在悲伤中发生的,小栓一直是病的,一直没有一定活力,仿佛从出生便是一副虚弱的模样,最后死,也是理所当然.这不免有些遗憾,照我所盼,倘若有段小栓健康的描写或是回忆,可能在被人血馒头无用治疗离去后,更能对他有可怜吧.而他一直是在生重病,看起来无法挽救了,这个〝药〞有没有耽误了他,好像也不重要,便也没有了读完心中为迷信偏方的反感了.可那位献出人血的烈士,虽没有提起姓名,虽无一点正面的描写,却也让人记住了.在牢中,不畏各种痛苦,还宣扬革命主张,甚至气疯了别人,便看出了那人的无畏与坚强.可鲁迅先生终究没有一处对他的介绍,仅仅写了他被处死,虽然他只是〝药〞的来历的一个小插曲,却从中看出了对待革命者的残忍,而且不知姓名,不知已经死去了多少革命者?几句短短的描写,也透出了当时的社会.让我觉得最难忘,也是最怪异的,便是它的结尾.这么巧,两个人物的墓只隔了一条小路.可就是这条小路,分开了〝罪人〞与穷人.可又有什么区别呢?都一样的是被欺压,一样可怜.但那束小花,可能是全文中唯一一点彩色的安慰吧.最令我不理解的,便是那只乌鸦,乌鸦静静地站在枝头,没有一点动作.虽然知道不可能有灵魂附在乌鸦身上,可不免有意思盼望,希望能神奇的发生,也算是革命者的纪念,可那铜丝般的枯草,铁铸般的乌鸦,却是冰冷的,生硬的.这个比喻太妙,使那本就悲凉的气氛再抹上了一层凝重,僵持着.我心中闪过了对革命者的无限怀念与可怜.为了事业,牺牲了生命,死后也遭受不平,甚至灵魂无法显灵.也许是被抛入了地狱,永远不见天日.可正是他们的悲惨,才造就了现在的幸福.而这最伟大的,该被赞颂的人,却受如此大难,心中感情交杂,是伤心,是可怜……只有那朵看懂世事的小花,默默为英雄正名.最后的镜头出现了,乌鸦飞走了.是不经意,还是显灵?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它给了我一丝安慰.可谁又说的清,这本就是让我们思考的.观看《药》鲁迅小说个人观后感800字4这本书的作者是罗尔德.达尔,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英国作家,《小乔治的神奇魔药》这本书很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其中也包括我.这本书分别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小乔治的神奇魔药,第二个故事是:愚蠢夫妇.我比较喜欢看第一个故事,因为第一个故事非常幽默,经常让我捧腹大笑.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有一个小孩叫乔治,他有一个非常坏的姥姥,乔治的姥姥只要看乔治的父母不在,就开始命令乔治,作弄乔治.有一天,乔治再也忍无可忍了,他把所有的液体类的东西全部倒入一个大锅里,然后用勺子搅拌一下,然后放进一个瓶子里,瓶子里本来是要给姥姥吃的药,结果乔治把药拿出来,把自己做的药倒入瓶内,为了试验一下自己的药,乔治先把自己做的药给鸡喝了一点,那只鸡马上变得超肥,超大,然后下了一个蛋,这个蛋竟然比橄榄球还大.然后端给姥姥喝,他那瘦瘦的姥姥渐渐变高,后来,她还突破了屋顶,这时候,乔治的爸爸和妈妈回来了.后来,乔治的爸爸知道这件事后,要乔治把药做给其他鸡喝.可是乔治试过三次了,还没成功,在第四次给鸡喝的时候,鸡开始变小,变得用肉眼都无法看见的样子.小乔治做的第四次要还剩下一些,正好被他姥姥看见了,他姥姥马上把药抢到手里,喝光了,结果,乔治的姥姥变得用肉眼都无法看见的地步了,乔治的妈妈和爸爸难过极了,而乔治,却兴高采烈,因为他失去了一个烦人.整天唠唠叨叨的姥姥.我看了这本书后,认为乔治的做法是对的,就应该那样对待他的姥姥.没有了烦人的姥姥,希望乔治的生活会更加幸福,快乐.但是,对待亲人,我可不想像乔治一样把药给他们喝,我不想他们变小,因为他们对我很好,我不想失去他们,因为失去他们我会感到非常痛苦.对待坏人,我却很想像乔治一样,我们班里也有几个淘气的同学,他们经常欺负同学.气老师,耽误上课时间,我很想把那些药给那些淘气的同学喝,让他们变小,这样的话,他们就再也欺负不了我们班上的同学了.这本书对于我来说非常好看,充满神奇的一本书,《小乔治的神奇魔药》是我在罗尔德.达尔的作品中最喜欢的一些书的其中之一,非常好看.观看《药》鲁迅小说个人观后感800字5鲁迅先生最大的特质,是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怀.看到受苦受难而永无了日,故有其〝哀〞;看到受苦受难而无长进,故有其〝怒〞.馒头是吃的东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就成了药了吗?现在看来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可是在那个时候,辛亥革命时,虽然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还是没有解放.有很多人说华老栓夫妇麻木但是爱子,我认为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馆中忙碌了大半辈子,勤勤恳恳地劳动,为儿子治病而省吃俭用.为儿子治病掏出积攒多年的洋钱,就只换取了几个人血馒头,愚昧落后的表现!试想一下如果华家有好几个儿子,小栓生了病,那么华老栓还会如此尽力吗?恐怕不然,他费尽心思为儿子治病,恐怕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道德吧!为了华氏的香火,他们不惜一功代价,甚至用别人儿子的命来〝移植〞,与其说华老栓夫妇所作所为是对儿子的爱,不如说是对华氏祖宗的〝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身上还未散去的封建之气.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代表的是广大群众的利益,而大众却不支持他.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华夏〞本是一家人那!夏瑜应该依靠老栓却没有,老栓应该支持夏瑜却没有;流血的不知道为谁流血,吃血的不知道吃了谁的血.以互不关心为始,以同归为尽为终.鲁迅先生通过夏瑜这一角色,表达出同情.赞美,也表达出当时民众的落后愚昧,统治者的凶狠残忍.同时也一语双关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节坟头出现的花环,说明革命者仍然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夏四奶奶是夏瑜的母亲,她〝踌躇〞,〝羞愧〞,但又〝硬着头皮〞去给儿子上坟,她感到羞愧,因为她认为儿子的光荣就义,英勇牺牲是有损祖颜的事.母亲对儿子不以为荣,反以为耻.不理解,不支持儿子,是一个做母亲的悲哀!她认为花环是儿子显灵,希望乌鸦飞到坟头,是一个封建迷信者的悲哀!《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的是为谁,却还要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鲁迅先生用他的一支笔,将当时整个社会浓缩到简短的文字中,字里行间都射出残酷的社会现实!发人深省.观看《药》鲁迅小说个人观后感800字。
鲁迅的《药》的读后感优质5篇
鲁迅的《药》的读后感优质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活动文案、应用文书、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activity copywriting, applicatio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鲁迅的《药》的读后感优质5篇读后感能够传达读者对书籍的真实感受,引发共鸣,写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书籍的兴趣,促使我们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阅读更多的相关作品,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鲁迅的《药》的读后感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浅论鲁迅小说《药》杨译本
浅论鲁迅小说《药》杨译本本文针对鲁迅小说《药》与《药》的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从人名的翻译与修辞手法的翻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杨宪益、戴乃迭以其坚实的语言基础与较高的文学造诣,较忠实地反映了鲁迅作品的原文材料,其译本可谓是公认的经典之作。
一、人名的翻译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较忠实地反映了小说《药》的作品风格,但在再现鲁迅的创作特色上还有有待完善的空间。
鲁迅给主人公命名时要紧采取暗示法与形象法,使读者能更清晰地联想到人物性格,也起到画龙点睛、暗示情节的作用。
1、原文《药》的人物命名《药》中主人公华老栓、夏瑜、康大叔是三个具有不一致思想性格、来自不一致种派别的典型人物。
华老栓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形象,愚昧无知、落后麻木;“老栓”,意思是拴在统治阶级与迷信思想的桎梏里。
夏瑜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形象的概括,有革命热忱与顽强斗志却不被人民懂得;“瑜”代表纯洁美好的形象。
“华”与“夏”连起来是“华夏”,代表当时正处于帝国主义压迫与封建反动势力猖狂的中国,但是“华夏”在文中却被分开成华、夏两家,正暗示了他们相互联系又矛盾的关系。
康大叔是罪恶的黑暗势力的形象,凶暴残忍;康大叔的“康”指健康的康,暗示当时的黑暗反动势力还很强大,而老栓之类的人们称呼他为大叔,暗示了麻木不仁的人们对他的阿谀奉承。
2、杨译中人物姓名的翻译杨、戴对“华老栓”与“夏瑜”一概采取汉语拼音译法。
“老栓”在文中均被译成“Old Shuan”,这一译法完全不能够表达这一人物在作品中的个性特色。
另外,译者对含有丰富时代与文化意义的姓氏“华”全篇省译,完全抹杀了原作者的良苦用心。
“康大叔”的译法在文中变化最多,下列面两例来说明。
例1原文:“确实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
杨译:“Yes,indeed,we couldn’t have managed it without Uncle Kang’s help.” The old woman thanked him very warmly.这里华大妈称其为“Uncle Kang”。
试论鲁迅小说《药》的主题思想
[收稿日期]2009-02-10[作者简介]孙桂芳(1963-),女,辽宁丹东人,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试论鲁迅小说�药�的主题思想孙桂芳(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辽宁丹东118000)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E ���A ����������������������第26卷第4期2009年4月���.26��.4A ��2009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历史或社会现实生活提供给作者的,因而它是受社会生活制约的�主题思想的正确,深刻与否,取决于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选取和艺术表现�因此,我们在研究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时,必须考察制约作品主题思想的社会生活,要考虑是哪些历史事实,哪些不可辩驳的历史的,社会生活的逻辑参与了创作过程;从而考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动机以及由此为出发点的构思过程和表现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一,�药�的主题思想来源于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进一步向帝国主义妥协投降;对内,则加紧盘剥镇压�中国在灾难的深渊里日趋沉沦�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看到这种危机,他们奔走呼号,成立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各种革命组织,如一八九四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以章太炎为首的光复会;以黄兴为首的华兴会等�这些组织合并成同盟会后,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这样,同盟会在实质上就成了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政党�一九�六年,他们策动了革命军在湖南浏阳起义�不久,又有潮州,惠州等地的暴动�这些起义,暴动,开始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很快就被镇压而失败了�仅在两年之间,革命党在云南,两广竟失败了六次之多�他们寻求不出失败的真正根源,当然也不懂得唤起民众,于是发出了"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的感慨�这个时期,失败的情绪支配着一部分青年,他们开始了个人的恐怖活动,如汪精卫在北京谋刺摄政王;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熊成基在哈尔滨刺杀戴涛;温生才在广州刺杀孚琦等�这种情形和19世纪俄国"民意社"和虚无党人暗杀沙皇的情形相仿佛�这不是推翻清政府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根本的正确的途径,因为没有广大的民众参加,这些冒险行动总会是失败的�他们不断地遭到清政府疯狂地镇压,屠杀,如徐锡麟刺死恩铭后,起义失败,被杀,恩铭的亲兵破其腹取肝,炒食下酒;秋瑾被杀于绍兴古轩亭口�辛亥革命赶走了一个皇帝,建立了历史功勋,但同时又突出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致命弱点�由于资产阶级先天的弊病,即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妥协,害怕或看不到民众的力量,因而也不可能真正教育,唤起民众,只能是孤军奋战,革命总归会失败�然而,辛亥革命后,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英勇斗争,曾深深地感动着鲁迅,他们的牺牲曾使鲁迅感到愤慨,悲哀和深沉的思索;同时,民族的不觉悟,愚昧和落后,又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尤其在日本学医期间,他在电影中看到许多精神麻木的中国人正欣赏日军砍下中国人头颅示众的"盛举",使鲁迅懂得了"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就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要疗救不觉悟的人们的精神,是�药�的主题思想的根本所在�这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二,�药�的主题思想与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相一致完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唤起民众"�鲁迅在"五四"时期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不然只能是少数人的孤军奋战,革命是不能成功的�他说:"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人么,必须别人有精神燃料,才会着火;是弹琴人么,别人的身上必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音器么,别人必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鲁迅�随感录�五十九�"圣武"�)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处在愚昧,麻木状态,许多革命者也找不到救[摘要]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和作者对这些生活的认识,是�药�主题思想形成的基础�革命者失败的悲哀是由于没有唤起愚昧,麻木,落后的民众�这是作者通过作品主题思想所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主人公及其人物形象体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作品的结构以及其他表现形式,方法�[关键词]鲁迅小说;�药�;主题思想[中图分类号]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02(2009)04-0080-0280��世良方,无法唤醒民众进行革命�鲁迅也为此焦思积虑,正如他在1918年1月致许寿堂的信中所说:"吾辈诊同胞病颇得七八,而治之有二难焉:未知下药,一也;牙关紧闭,二也�"下什么药,怎样才能使民众开口进行疗救,从而达到"唤起民众"的目的呢?经过苦心思索,鲁迅的做法首先是,"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自选集自序�)�这种创作意图在�药�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他曾对别人讲过:"�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这就是短篇小说�药�里所暴露的社会问题�关于这一社会问题的暴露,鲁迅是纵观了世界的情态后而使然�他说:"我看到了一些外国小说,尤其是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小国的,才明白世界上也有许多和我们的劳苦大众同一命运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为此而呼号而战斗,��偶然得到一个写文章的机会,我便将所谓的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流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形式发表出来","将这显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英译本�短片小说选集�自序�)�其次是,"删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显出若干亮色"(�自选集自序�)�如"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填上一个花环",来表现希望的亮色和胜利的曙光,也表现了鲁迅对革命烈士的崇敬和悼念,对革命未来的乐观精神,并用这样精神的光,去照亮那些在黑暗中愚昧冷漠的人们的心灵;用这样的精神,去"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土"�三,作者从社会生活中开掘�药�所要表现的主题作者确定的创作意图则表现了作者对主题的理解,主要是表现人们的不觉悟,愚昧,落后,也有对人们悲惨命运的同情,对革命者宁死不屈斗争精神的赞扬和不为群众所理解的悲哀,同时也无情地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关于�药�的主题思想,由于时代的不同,人们立场,观点的不同,或缺乏对主题思想产生,形成的原因的全面考察,研究,所以,结论也就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譬如有人认为作品表现的是"鲁迅对于人世间的恐怖";也有人认为小说的"正题旨是亲子之爱"�有的外国评论家认为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描写劳动人民在旧中国的悲惨生活和愚昧无知的,受压迫的贫穷的人们的开始觉醒","肯定唤起人民群众并使他们参加革命斗争的必要性"�在当代,有人认为主要是歌颂了革命者的英勇斗争,坚强不屈,同时也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落后�这些看法,有的是和作品的主题思想相背离的;有的偏执一端;有的不够确切和完整,这都需要加以订正和补充�从前文的考察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主要"创作意图当然不是歌颂革命者的英勇斗争,坚强不屈,也不是人们"开始觉醒",当然更不是什么"亲子之爱","人世间的恐怖"的妄说�主要是人们的不觉悟,愚昧和落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四,�药�的主题思想制约着作品的结构和人物形象�药�的主题思想,我们除了从参预创作过程的历史社会生活,作者的创作意图中得出结论外,我们还可以从主题思想对人物形象,作品结构的制约作用上得到印证�作品的主题思想制约着人物在作品中的位置和活动范围�为了人们的不觉悟和愚昧,麻木的思想,作者写了一系列的人物:华老栓,华大妈,夏瑜的母亲,游手好闲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和一大群看客�从这些人物对革命者的牺牲的态度中来表现主题思想意义的普遍性和深刻性�但使作者最感痛切的是和革命命运连在一起的保守盘剥和以及欺压�广大贫苦的下层的民众的愚昧,麻木和不觉悟,所以作者就选取了华老栓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让他用革命者的血做药,治自己儿子的病�这样典型意义更深刻一些,悲剧性就更强烈一些,就会更有力地揭出社会的病苦,达到唤起民众的目的�有人认为,夏瑜是作品的主人公,还有人认为,作品的主人公有两个,我认为不是这样,作品的主人公只有一个���华老栓�华老栓在作品中主人公的位置,是由作品的主题思想规定的,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在作品中,作者也总是把华老栓放在主要位置上,在更大的范围上,更多的场合上,用更多的笔墨加以描写�作品的主题思想还制约着作品的结构形式�作品有明暗两条线索,而着重写明线,在明线上着重描写体现主题思想的主人公华老栓,通过明线上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吃人血馒头这一主要情节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品中还表现出的另一主题思想是:革命者的斗争不为群众所理解,"而来的是革命者的悲哀"�但这悲哀,主要是由群众的愚昧所显示,从而引起"唤起民众的注意"�这是与主题思想相辅相成的一个方面,所以作者把主要人物夏瑜放在暗线从侧面加以描写�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和作者对这些生活的认识,是�药�主题思想形成的基础�革命者失败的悲哀是由于没有唤起愚昧,麻木,落后的民众,这是作者通过作品主题思想所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才能深刻理解作品主人公及其人物形象体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作品的结构以及其他表现形式,方法�(责任编辑:王晓东)����。
论鲁迅小说《药》中夏瑜悲剧形象及其意蕴
论鲁迅小说《药》中夏瑜悲剧形象及其意蕴作者:张建丽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9期《药》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写于1919年4月,是鲁迅《呐喊》集中第三篇。
鲁迅的小说《药》描写了一个先驱者夏瑜的命运悲剧。
反映清末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现实。
小说里的“药”,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人血馒头。
在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地统治着人们的清朝末年,把馒头蘸上被杀的人的鲜血,就被当成治疗肺痨病的灵丹妙药。
这个人血馒头既蘸满革命者的鲜血,联结着夏瑜牺牲的事件,又被华老栓夫妇当作医治儿子疾病的特效药,联结着他们夫妇的命运。
这样作品就出现了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是明线,这就是华老栓夫妇及其小茶馆;一条是暗线,这就是革命者夏瑜的英勇牺牲。
一、夏瑜悲剧产生的原因(一)客观原因阅读鲁迅的悲剧小说可以发现,小说中人的价值的毁灭,并非如西方悲剧中一般,或者是由于无可抗拒的天命造成,如古希腊悲剧;或者是由于某种性格的缺陷引起,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与恩格斯提出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1)造成人物悲剧也不相同。
鲁迅悲剧小说中有价值的人生毁灭的根源在于“人物”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生活环境。
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鲁迅自觉遵守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的艺术原则,重视在小说中描写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强调环境对人物悲剧的根源性意义。
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悲剧,除去《药》中的夏瑜直接死于封建势力的屠刀之下,其余都是作为腐朽封建思想的毒害品与牺牲品而显示出深刻的悲剧性。
作为人物悲剧根源的社会生活环境,在最深层次上是指小说中所表现的封建思想意识、封建礼教这些抓不着看不见的但又客观存在的内容,而深受其毒害,待人冷漠无情、不觉悟的下层民众又是具体层面的体现。
封建思想意识、封建礼教交织一起构成巨大的罗网,笼罩着真诚淳朴的心灵,越拢越紧;不觉悟的民众让人感觉到冰冷、嘲笑、谴责,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最终导致处于其中有价值的人生的毁灭。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才无情地批判和抨击那吃人的罪恶的社会;才对牺牲者哀其不幸。
鲁迅小说《药》的隐喻分析
鲁迅小说《药》的隐喻分析摘要:隐喻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焦点,步及的领域涵盖了哲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关于鲁迅短篇小说《药》的主题揭示,大多数研究者集中于以情节、人物形象、场面为出发点,从文学角度进行分析评介。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药》主题思想的文章非常少。
因此本文尝试利用隐喻认知理论,对《药》中的“人血馒头”的隐喻及其生成机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隐喻;药;人血馒头一、引言人类通过隐喻认识世界,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了隐喻的重要性。
修辞学上的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指直接将本体等同于喻体以描写或说明本体的比喻类型;而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类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通过映射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上以使后者获得隐喻义。
基于中国知网这一平台,我们以“隐喻”和“药”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显示从隐喻角度分析鲁迅小说《药》的文章非常少,共有四篇。
本文将用隐喻认知理论重新分析小说《药》。
二、理论基础1.隐喻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现象。
它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
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结构,而是一种概念结构,隐喻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表层表现;2)在语言表达上,隐喻是一种正常表达方式,而非对正常表达的偏离;3)隐喻表达的不是相似性,而是跨域映射。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前者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后者往往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通过将源域映射在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
4)意义不一定是字面的,所以隐喻可以有真值。
5)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它是身体、大脑、心智、生活经验的产物,因此不具有任意性;6)隐喻具有系统性。
7)隐喻具有层次性。
谈鲁迅小说《药》的艺术特色
第 1 5卷 第 3期 2 0 1 3年 3月
天津职 业 院校 联合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s
No. 3 V01 .1 5
M a r .2 01 3
谈鲁迅 小说 《 药》 的艺术特 色
杨 波
( 天 津铁 道职 业技 术 学院 , 天津 3 0 0 2 4 0 )
摘 要: 鲁 迅 先 生 的 小说 《 药》 , 是 一篇 思 想 性 和 艺术 性 兼 备 的优 秀 作 品 。文 章 从 独 特 新 颖 的情 节 、 深刻的主题 、
迅 曾陷入长期的沉思 。那时 , 鲁迅先 生有感 于辛亥革命 后袁世 凯称帝 、 张勋 复辟 、 军 阀混 战的 中国社 会现
实, 想 到先烈( 徐锡麟 、 秋瑾) 的牺 牲 , 为 寻求 救 国 救 民 的真 理 , 便 以“ 药” 为 题 写 了 这篇 在 文 学 史 上 被 称 为 探
索小说 的作品 。
生 动 的人 物 形 象 、 典 型 的 环 境 几 个 方 面 探 讨 了《 药》 这 篇 小说 的 艺 术 特 色 。
关键词 : 小说 ; 药; 艺 术特 色
中图分类号 : I 2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5 8 2 X( 2 0 1 3 ) 0 3 —0 0 5 4 —0 3
来一 帮“ 看客” ; 甚至死后鲜血被吃 ; 就 连母 亲 来 上 坟 还 感 到 “ 羞愧 ” 。革命者 是何 等的孤 独 、 寂寞 、 冷清; 群
鲁迅药读后感作文
鲁迅药读后感作文《药》,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描写了茶馆评价主人华老栓夫妇为治儿子小栓的痨病。
收集了鲁迅药,欢迎阅读。
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不少文人和爱国志士在其发表文章,我们可以从中触摸到作者一颗关注华夏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
其中鲁迅的白话作品给世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的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标志着《新青年》提倡的文学革命已经突破单纯理论的倡导。
《药》是鲁迅众多白话小说中的一篇,该文以辛亥革命味背景,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群众心态和解读只是分子灵魂的凝重而沉郁顿挫的杰作。
药是解除人类病痛之根本,上医医国,其次治人。
饱蘸志士鲜血的“药”原本是解除民族危机的志士之血,却被误用去医治一个小百姓家中独苗的痨病,老栓花掉其一生的心血和寄予全部希望的“人血馒头”最终没能医治好小栓的病,“人血馒头”最终变为“丛冢馒头”,从而酿成国疾、人病两不治的悲剧,这不仅是家庭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作者以药这一独特意向,令人难以忘怀的勾勒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与愚昧共存,麻木的人们处在愚昧混沌状态中,革命被愚昧无情扼杀,革命人士热血空掷的历史悲剧,同时也揭露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社会根源,引人深思。
不管道路有多么艰辛,革命仍会进展,历史不会因此止步,在一幕幕渗透着悲凉的场景中,小说结尾部分瑜儿坟头的花环让人看到了希望,坟头与花环生与死的强力冲击,把绝望、虚无、悲观与希望、乐观、信念糅合在一起,所以这不是一个结局,而因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旅程的开始。
有人说,《药》是歌颂革命者夏瑜的,也有人说,是揭露黑暗统治的,有人说是批判群众的与麻木,也有人说是批评革命者的脱离群众。
不管是什么,在鲜活的历史面前,寻的医国之良药,将人们从麻木中唤醒,是每个革命人士的必经之路。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药》,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描写了茶馆评价主人华老栓夫妇为治儿子小栓的痨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药》——鲁迅小说研究之一曾华鹏范伯群鲁迅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写作了短篇小说《药》。
这篇作品由于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艺术力量,发表以后“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是鲁迅对伟大的五四文化革命的一份丰厚的献礼。
同时,《药》又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中的一件瑰宝,它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画,为读者提供了一面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真实的镜子;而作品在主题思想的提炼、典型形象的创造和艺术风格的表现等方面所显示的鲜明特色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在今天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关于《药》的艺术构思短篇小说《药》从发表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在这期间对它的各种评论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明显的错误意见。
有的评论歪曲了它的主题思想,或认为作品表现的是“鲁迅对于世间的恐怖”,或认为小说的“正题旨是亲子之爱”;有的评论否定作品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认为这“是一篇没有主人翁的小说”;有的评论则指责它的结构,认为:“《药》的开始出现了一坐峰峦(华老栓和他的家的描写)……但是这座峰峦累积得太高了,阻碍了读者的视线,读者会把它看成主峰,而不了解第三章里关于革命党人的叙述的重要性,乃至于第四章里‘花环’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因为结构的主峰太低了,所以读者看不见它。
这就使《药》失败了。
”有的评论对这篇作品甚至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它是一篇“劳而无功”的作品。
近年来,一些评论者力图正确阐释《药》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但对作品的主人公是谁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评论者的看法也尚未完全一致。
我们认为,要正确评论《药》的主题、人物、结构,必须深入研究鲁迅写作这篇小说时进行艺术构思的过程,只有这样,对这些问题才有可能获得比较符合作者原意的认识。
鲁迅从事小说创作,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
他曾多次谈到在“五四”前后写小说的动机,是为了“呐喊儿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小说创作“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斗争,宣布自己所写的是“遵命文学”(《自选集自序》);同时,我们看到,鲁迅使小说创作直接为当时政治斗争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图在自己的作品里提出时代所关心而且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发表小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药》写在“五四”运动发生的十天前,当时,席卷中国大地的“五四”革命暴风雨即将来临,中国革命正处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变的伟大历史时刻,面对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对小说创作的目的性有着明确认识的鲁迅,当他在构思这篇反映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生活的小说的时候,他将会通过自己的作品,向时代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知道,鲁迅对辛亥革命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革命家都是非常熟悉的,他们的英勇斗争的事迹,曾深深地感动着鲁迅;他们的失败和牺牲,不仅曾使鲁迅感到忿慨和悲哀,而且还引起他深沉的思索,探究他们失败的原因。
另一方面,无数关于民众落后和不觉悟的事实在鲁迅的生活经历中,又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刺痛过他的心。
因此,当鲁迅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中选择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描写的题材时,他就有可能从中提出具有深刻时代意义的问题,这就是:在向旧的社会制度斗争中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
他自己曾对别人讲述过《药》的写作意图:“《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亨用……”⑥。
应该说,这就是短篇小说《药》的艺术构思的基点。
必须指出,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这是鲁迅在辛亥革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一九一八年一月致友人许寿裳的信里,他说:“吾辈诊同胞病颇得七八,而治之有二难焉:未知下药,一也;牙关紧闭,二也。
”鲁迅这时候已经把寻找救国的药方和同胞的吃药联系起来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和小说《药》同时发表在《新青年》六卷五号上的著名杂文《随感录五十九·“圣武”》,在这篇文章里,鲁迅热情欢呼伟大的十月革命是人类“新世纪的曙光”,同时他又针对中国的现实指出:“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人么,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才会着火;是弹琴人么,别人的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必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
中国人都有些不很象,所以不会相干。
”在这里,鲁迅同时注意到“放火人”和“精神的燃料”,“弹琴人”和“心上的弦索”这两个侧面,深刻地思考着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九年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讲演中指出:过去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根本就是‘唤起民众’这一条道理。
”⑦鲁迅在“五四”高潮到来的前夜就反复思索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并且通过自己的小说创作尖锐地提了出来,的确是以极其惊人的洞察力,从丰富的生活经验教训中把握住时代的脉博的。
鲁迅在从生活素材中挖掘深刻的思想作为作品艺术构思的基点的同时,又努力从大量生活原型中概括和提炼能够有力、生动地表现主题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情节,并且安排最合适最恰当的艺术结构。
鲁迅曾经谈到,当他构思《药》时曾从两篇外国作品中得到启示和触发,这就是俄国作家安特莱夫的短篇小说《齿痛》和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工人与白手人》。
《齿痛》描写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那天,耶路撤冷的一个商人般妥别忒正患齿痛,他虽看到耶稣背着十字架和被钉死,却始终无动于衷,毫不关心,而是不绝地谈论自己的齿痛,觉得自己的疾病比起耶稣的冤死重要得多。
⑧《工人与白手人》这篇以对话形式写成的散文诗,描写一个革命者为谋求工人幸福而进行斗争,结果被捕坐牢,他的手因为“整整带了六年的手铐”而没有血色,成了白手,工人们却又因他的手白净而认为“不是我们一伙的”;两年以后,这位革命者要被反动统治者绞死了,那个工人却想去弄一节刑架上的绳索回来,因为据说“那东西会给家里带来最好的运气”。
⑨我们看到,这两篇作品都同时展开两个方面的描写:一方面是革命者、改革者的奋斗和牺牲,另一方面是群众的愚昧和冷漠;而《齿痛》的商人看自己的疾病比革命者的牺牲更重要,《工人与白手人》中以一段绞绳把革命者的牺牲和群众的愚昧联系起来,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鲁迅构思《药》时所得到的触发的若干痕迹。
但是鲁迅在构思《药》时并没有作简单的模仿,相反的,他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非常丰富的生活素材,从如何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出发,对自己所要写作的小说进行全新的、独创的、深刻的艺术构思,这个崭新的艺术构思的基本内容是:以自己所熟悉的辛亥革命时期为背景,同时描写两个主人公,两个故事,并采取双线结构的方式。
作者根据自己所要提出的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问题的创作意图,在作品里同时塑造了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家夏瑜的形象,他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但脱离群众;一个是贫困的小茶馆主人华老栓的形象,他老实安分,但懦弱愚昧,对革命毫不理解。
两个主人公各自的活动又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故事:夏瑜从事革命活动,为夏三爷所出卖,被捕后在狱中继续斗争,终于被反动统治者杀害;华老栓把历年的辛苦积蓄拿去买一种药,来为患痨病的儿子治病,但买来的药并不见效,儿子终于死去。
作者巧妙地用一个人血馒头来连结这两个互不相关的故事,革命者牺牲所流的血,成为落后愚昧的群众吃的药,这样,革命者的牺牲和群众的愚昧就联系起来,两个故事交织为一个艺术整体,从而开拓了作品的思想容量,使主题更趋深化,同时也赋予作品更深刻的悲剧性质。
当然,在一篇不到六千字的短篇小说里要同时正面描写两个故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鲁迅又巧妙地采取双线结构的方式,以明线来描述华老栓一家的命运,以暗线来叙写夏瑜的故事,两条故事线索象两股山泉,在作品里并行地奔流着。
但是它们又不是互不联系的,作者为了便于两条线索的呼应,就选择刑场、茶馆、坟地作为展开情节的场景,先在第一部分刑场上,以夏瑜的被害和华老栓的买人血馒头连结两条线索,继而在第三部分以茶馆里的议论使两条线索交织成作品的高潮,最后在第四部分以坟地上两个母亲的见面,使明暗两条线索完全溶汇在一起,在作品结束部分奏出悲壮的旋律,巧妙而完整地体现了作者的构思意图。
《药》的艺术构思过程使我们看到,鲁迅在这个作品里,正是通过对两个主人公的悲剧的具体描绘,指出只有革命者注意唤起民众,民众觉悟起来支持革命,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这是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在新的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鲁迅通过他的小说作品把这样一个关系革命成败的问题提到读者面前,以引起人们严肃的思考,在当时是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关于夏瑜的形象夏瑜是《药》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典型形象。
这一形象在作品里虽然只是用极少的笔墨间接勾勒的,却依然达到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长期以来,不少《药》的研究者都认为夏瑜的艺术形象是以清末女革命家秋瑾为原型的,这自然是不错的,从“夏瑜”“秋瑾”名字的类似,从秋瑾被杀害于绍兴古轩亭口,从秋瑾“死于告密”等等,都可以确认夏瑜艺术形象的创造是以秋瑾的若干生活经历为素材的。
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夏瑜就是秋瑾。
鲁迅在谈到自己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时说:“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事实上,鲁迅塑造夏瑜的典型形象是以自己非常丰富的生活积累为基础,对众多的生活原型进行广泛的艺术概括,而没有局限于专用某一个人作原型。
辛亥革命以前,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当时许多反清革命家聚集日本,鲁迅和他们有过比较广泛的接触,其中一些革命者当时和后来的革命活动,给鲁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刺杀安徽巡抚恩铭,遭捕后“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的徐锡麟;破衣敝屣、奔走革命十二年,被称为“焕强盗”的光复会著名领袖陶成章;“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的革命家章太炎,都是鲁迅所敬仰和怀念的人物。
此外,鲁迅在这期间还读了“革命军马前卒”邹容的热情洋溢的著作《革命军》,赞扬它是“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的一篇革命檄文(《坟·杂忆》);二十一岁就死于狱中的青年革命者邹容,给鲁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可以认为,这些人物的某些经历,在鲁迅构思和创造夏瑜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都会起作用的。
然而夏瑜的形象又决不是由若干生活原型简单拼凑起来的,经过作家典型化的艺术处理,这个形象集中而强烈地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比生活原型更高更典型的独立的艺术形象。
在本世纪初年,列宁曾在一系列文章中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