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方配伍谈方剂学的教与学

合集下载

《方剂学》教学中突出方证相对的关系以提高学生临证用方能力的实践研究

《方剂学》教学中突出方证相对的关系以提高学生临证用方能力的实践研究

《 方剂学》 学 中突 出方证相对 的关 系以提 高学生临证 教 用 方 能 力 的 实践 研 究
邓 棋 卫
( 江西 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江西
抚州 ,4 0方 剂为主要研究对象 , 经方溯本求源 , 对 讨论 张仲景制订经方所针对 的证 , 原当时 的情 景 , 还 让学生 生
如讲授半夏泻心汤时 , 我们可以通过《 伤寒论 》 的描述 , “ 伤寒五六 日, 呕而发热 , 柴胡证具 , 以他药 下之 。柴胡证 而 仍在者 , 复与柴胡汤 。此虽 已下之 , 不为逆, 必蒸蒸 而振 , 却 发热 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 而粳痛者 , 此为结胸也 , 大陷胸汤 主之。但满而不痛者 , 此为痞 , 柴胡不 中与之 , 宜半夏泻心 汤。” 通过还原经方的方法 , 理解张仲景原是 以半夏泻心汤 治 疗 少 阳病 误 下 所致 寒 热 互 结 心 下 之痞 证 。 接着复习小柴胡 汤,伤寒论》 《 中规定少阳证有 “ 寒热往 来, 胸胁 苦满 , 心烦喜 呕 , 默不 欲饮食 , 默 口苦 , 咽干 , 目眩 , 脉弦” 诸证 , 又规定 “ 但见一证便是 , 不必悉具” 其中最有代 , 表意义的是呕吐和发热 , 张仲景说“ 故 柴胡证具”柴胡证应 , 该予柴胡汤 , 其他 医生 以下法 ,那时古人常用寒下 )下后 ( , 柴胡证仍在 , 误治没有产生不 良后果 , 按照辨证论治 的思想 仍然用柴胡汤 , “ 出而解 ”然后介绍了两 种不 良后果的 必 汗 , 情况 : 结胸和痞证 。结胸用陷胸汤; 痞证是 由于误下损伤中 阳 导致 病 人 寒 自 内生 , 因 少 阳在 半 表 半 里 , 下 引 邪 人 里 又 误 化热 , 以产 生寒 热互结而成痞 , 所 应该没有呕和发热症状 , 所 以不能使用柴胡汤原方 。 治疗时以小柴胡汤随证加减 , 因 病邪入里无表热证 ,张仲景就去掉了有解表作用的柴胡和 生姜 , 又因误下伤 中阳 , 以用 干姜代 替生姜 , 所 而病 邪人里 化 热 , 以加 黄 连 , 半 夏 泻 心 汤 。 所 成 因为 证 变 , 整 了药 昧 配 调 伍而成新方半夏泻心汤。 22 比较经方剂量之异 , . 以提高学生 随证增减药物剂量 的 技能 “ 中医不传之 秘在 于量 ”为什么不传 , , 主要是 因为 自 私不愿意传授和深奥不容 易传授的原因 , 如何在《 剂学》 方 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药物加减 的把握 ,也是我们教改 中的重 要问题 。 方剂学》 《 教材中, 重复出现的药物如麻黄 、 桂枝 、 石 膏等等 , 我们 常常列举 出来 , 导学生思考 , 诱 它们剂量有否 不 同, 为何 不同, 让同学们在思考 中领悟中医的精髓 。 如大柴胡汤 , 治疗少 阳阳明合病 。 表现“ 为往来寒热 , 胸 胁苦满 , 呕不止 , 郁郁微烦 , 心下痞硬 , 或心下满痛 , 大便 秘 结或下利 , 舌苔黄 , 弦数有力” 脉 。病人表现往来寒热 , 胸胁 苦满 呕是少 阳证 , 只是 比小柴 胡汤证呕吐厉害 , 柴胡汤 小 证是心烦喜 呕, 而大柴胡汤证是呕不止 , 以大柴胡 汤以小 所 柴胡汤为基础加重生姜的用量由 3 两变成 5两 ,邪人阳明 化热成 实 , 心下痛加 白芍 , 大便不解加大黄 、 枳实 , 下满去 心 甘草 , 内有 阳明之实去人参 , 随证加减就 由小柴胡汤变成大 柴胡 汤 。 学生通过大柴胡汤的学 习, 复习了小柴胡汤 , 并且通过 方剂还原 , 方证 中证侯 的比较 , 既掌握 了药味随证加减 , 又 掌握了药量的随证变化 。 3 结 语

方剂学配伍要点教学的两大重点

方剂学配伍要点教学的两大重点

方剂学配伍要点教学的两大重点徐大鹏;齐放;王蕾;李明【摘要】目的:阐述方剂学教学中应以讲述每张方中的固定配伍和全部方剂学中所学的不同配伍这两大教学重点为主。

方法从提高临床疗效的角度出发阐明两大教学重点在方剂学配伍规律教学中的重要性。

结果大量教学实践表明,两大教学要点的实施是深入学好方剂学配伍规律的保障,可以极大的提高教学质量。

结论两大教学要点的实施是深入学好方剂学配伍规律的基础,进而也提示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只有注重对教学重点的不断强化,才可极大地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30)005【总页数】2页(P38-39)【关键词】教学法研究;方剂学;配伍要点【作者】徐大鹏;齐放;王蕾;李明【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方药学系,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方药学系,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方药学系,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方药学系,北京 10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方药学系,北京 100069由于方的本质是以“配伍”为要素组合形成的配伍群[1],故学生对方剂学的学习就应以“配伍要点”的学习为主要目的,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应采用以讲解“配伍要点”为教学重点的教学模式[2]。

但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应进一步明确的是对配伍要点的教学应侧重在两个方面,一是重点讲授每一张方剂中的具体配伍要点有哪些;二是要总结通过对方剂学全部内容的学习学生一共学过多少方剂学配伍理论,因为这两大教学重点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是不同的,各自都对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和理论学习有着不同的指导意义。

每一张方剂的主治都对应着某一特定的病证及所属的病型,如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初起(湿热壅滞证型);苇茎汤治疗肺痈(热毒壅肺,痰瘀互结型)等,而每一张方剂中都有着不同的配伍组合,它们是组成方剂的基本单位。

但应该明确的是这些配伍不是随便组合在一起的,它们是通过审因辩证、明确治法、选药酌量、规定服法、确立君臣等过程组合而成的,只有经过这一规范流程组合而成的配伍群才能称之为方,从而表明这些组合应该是一组具有特定意义的配伍组合,也就是组成的专门治疗某某证型病证的专方。

方剂学如何指导中药组方的搭配原则

方剂学如何指导中药组方的搭配原则

方剂学如何指导中药组方的搭配原则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方剂学则是研究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主治等方面的学科。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方剂学为中药组方的搭配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确保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方剂学是如何指导中药组方的搭配原则的。

首先,方剂学强调“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这是中药组方搭配的核心原则。

“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

比如,在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麻黄汤中,麻黄就是君药,其发汗解表的作用最为关键。

“臣药”则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或者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

仍以麻黄汤为例,桂枝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力,即为臣药。

“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而“使药”,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这种明确的分工,使得方剂中的药物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其次,方剂学注重药物的性味归经。

中药的性味包括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

归经则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在组方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以及病变部位,选择相应性味归经的药物。

例如,对于肺热咳嗽,应选用性寒凉、归肺经的药物,如黄芩、桑白皮等。

如果是胃寒疼痛,则需用性温热、归胃经的药物,如干姜、吴茱萸等。

通过合理搭配性味归经不同的药物,可以使方剂更有针对性地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再者,方剂学重视药物之间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配伍关系。

相须是指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

如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中医“方剂学”如何学?

中医“方剂学”如何学?

中医“方剂学”如何学?来源:杏林耕者作者/吴永刚方剂学为论治提供了规范,我们如何来掌握这门学问,更好的来指导临床论治呢?《方剂学》教材至今已改版七次,其所教所学真正融入到临床确很难,现实中能够真正应用方剂学理论来指导论治的成份又有多少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其根本原因还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是否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学习,达到学而致用的。

本人不揣陋见,愿将不成熟的学习方法公诸同道,以求高明指正。

1.背诵方歌中医学习讲究基本功,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诵记功夫。

西医是理性思维,中医是悟性思维,但中医的悟性思维一定是在博学强记大量的中医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以,过去中医学徒一定先从背诵开始(或经典、或汤头、或《药性赋》……),历代但凡有成就的医家莫不如此,这是通往中医名家的必经之路。

方剂学首先要求背诵的就是方歌,过去称为汤头。

若论其必要性无非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学习方剂理论的基础;二是临证之时的方便之门。

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想若能“熟记汤头三百首,不会看病也会开方”了吧。

如果一个临床医生连方歌都不能记下来,很难谈得上应用好该方剂,论治也就无从谈起,临证只能是经验方了。

除非你是方剂大家,熟知方剂内核,取其精髓,信手拈来,随证组方。

现在某些中医院校已经将背诵方歌列为首要的地位,先进行背诵一定方歌的笔试,考试及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方剂学的考试。

可见,背诵方歌已经引起重视,这也是学好方剂学、进而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

太极拳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拳种,已然普及。

作为健身之术,习练者众。

初学者师傅一定让你背拳谱,记住套路,先不要计较太极拳打得如何?然后给你强调基本的动作。

如果你是太极拳的门外汉,看见初学者连贯的动作,你还以为是久习者呢。

若做比喻的话,方歌就相当于太极拳的套路,只有熟记方歌,才有机会进一步理解方剂的内涵。

究竟方歌如何背诵呢?今人编撰各类方歌的书籍很多,不乏精品,但亦有趣味类方歌书籍出版。

此类方歌配以图文,最大特点就是易记,往往简单的一句话就可记住整个方剂组成。

09《方剂学》药物功效发挥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和配伍技巧

09《方剂学》药物功效发挥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和配伍技巧

09《方剂学》药物功效发挥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和配伍技巧上一次讲到控制多功效药物功效的发挥方向的一些主要因素,谈到配伍环境,用量特点,炮制方法,煎服方法,和剂型的选择,通过一些控制因素的分析,就说明我们中医临床工作者,在长期的方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当中,应该不断的熟悉把握,药物功能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控制方法和运用的技巧,这对于今后正确的遣药组方,灵活的运用成方,减少临床运用方药的随意性,这一点,目前来说,特别是在年轻的中医师当中,应用方药随意性还是普遍存在的,就往往心里想着,它具有什么功效,这方子里似乎它就是这样发挥,就没有掌握控制这功效发挥方向的一些技巧,也就是我们讲的,遣药组方阶段的两个环节里,熟练的配伍技巧,这个环节。

这是在整个总结归纳当中很不够的。

只有把这个配伍技巧熟练掌握了,才能真正提高临床的动手能力,保证临床疗效。

这点具有很重要意义的。

这是对药物功效控制因素的一个小结。

配伍作用分类这种运用配伍的方法,它的具体作用可以分为哪些类呢?我们把运用配伍的方法归为五类。

综合起来讲,总体上它的作用是增效减毒,增加疗效,保障疗效,尽可能降低减少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具体来讲,分为五个方面来讨论。

第一个通过配伍来增强药力,这里指的增强药力,是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

我们经常用羌活,发散风寒湿止痛,配防风,也能发散风寒湿邪止痛,这种配伍方式,能够增强它的发散风寒湿邪止痛的作用,当然并不是单纯地光为增加作用,后面还涉及到它还有降低副作用这个意义。

但这一类,比如配人参,又配黄芪,配生地,又配麦冬,这里边普遍存在一个增加单味药物的药力,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这个作用,我想比较运用普遍的,好理解的。

第二个产生协同作用。

就相当于我们所讲的,麻黄桂枝的相须。

一联用之后,协同能够明显产生这方面功效加强。

如果分用,那这个力量大大降低。

你看那么多用麻黄的方,单用,发汗力量都很小,联用的方,发汗力量都很强,这说明其中一个协同问题。

“经方方剂学诠解”课程总结刘志杰

“经方方剂学诠解”课程总结刘志杰

“经方方剂学诠解”课程总结刘志杰课程总结这一轮课程结束了,有二个学习方剂的重点,需要强调总结一下。

第一,就是经方使用的分类思路问题。

一切经方,来源于六神规范方,包括用药和病机,六神方都是基础纲要。

伤寒论里面方剂,都是在“论广”六神方,所谓论广,就是变化推演。

比如,柴胡汤,黄连汤,黄芩汤加半夏生姜汤,泻心汤等等,都是阴旦汤的变化方剂。

桂枝汤类方,都是阳旦汤的变化方剂。

大家回去可以进一步去在脑海里反复思考归纳和推演。

临床使用上,基本病机和基本方,是六神方,这个基础辨证用方分类不能错。

然后,第二步,就是每一个类别里,再细分类方。

比如,阴旦汤类方,细分为柴胡类方,黄连汤类方等等。

这样,临床选方就会十分便捷,有的放矢。

其实,方剂学里面都已经给归类清楚了大家把思路重点要放在这些同类方剂的“加减化裁”上。

就像伤寒论桂枝汤的类方,都是桂枝汤化裁出来的,加加减减,都有什么奥妙在里面,都是针对什么样的病机和症状,才去那样化裁。

这个如果搞清楚了,你经方就学的有一定造就了。

第二点,就是始终牢记方剂的使用,是“方证相应”。

方证相应的两个必须要求就是,病机相符、药症相对。

问我某某病可不可以用某某方,这还是影射出了“死套方证”的思想。

临证一定要分析,某病和某方之间背后的“对应”关系。

我们的经方配伍解析法,是干什么的?怎么不去使用?辨证论治的核心目的,就是分析证的病机与方的对治,药与症状的对治。

对证用方,对症用药。

凭感觉用方用药是不行的,你们是医生,不是药店柜台服务员,记住藿香正气丸治感冒吐泻一类就合格了。

一个桂枝汤,会用的话,能治很多病,并不是只能治疗伤风感冒。

自汗盗汗能用桂枝汤吗?只要病机和药症对应了,就能治,不对应的,就不能治。

这种问题,要自己去分析,方法都交给你们了,为什么不去自己分析?我今天说的这两个问题,大家回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下。

祝大家学习进步吧!我的话讲完了。

学习,就是学思路,抓纲要,提纲挈领才是诀窍。

经方没有“神秘”性,不像五运六气那样吸引人。

方剂学8、9、10、11讲 方剂的配伍、基本结构

方剂学8、9、10、11讲 方剂的配伍、基本结构
,心火下交肾阴,使肾水不寒,形成了一种升降的对立统一。所以治疗很多心肾病变,采取交通心肾,交通水火,水火既济,这是升降的根本,涉及到生命的最基本物质,和最基本的控制能力。
人体升降第二组矛盾呢?脾胃。脾胃把它称之为升降之中轴,有的叫中枢,过去叫轴。每个车上都有根轴,这根轴是起什么作用,起平衡作用,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由于它在中焦,所以这一个升降,涉及到全身的升降的一种平衡,其它脏器的失衡,往往影响到脾胃的升降的失衡。 这是第二组,升降,叫它升降之中轴。
那么药物功效发挥方向的控制因素,第一个就是配伍环境,这个很重要的,是个配伍环境。配伍环境就是说药物通过配伍,控制它的功效向某个方面去发挥。这里例子非常多,上节课谈到的黄柏配伍苍朮以后,它就可以治疗湿热痹症,湿热痿症等;通过配伍知母以后,又擅长于清虚热、降虚火,就成为一种滋阴降火的基本结构,或者说常用的一种组合,这就是通过配伍环境,控制它这个功效发挥方向。
方剂学 08讲
上节课讲到在遣药组方阶段,很关键的两个环节。一个是把握方剂组成的基本结构,这君臣佐使的规律,第二个是配伍技巧,在这章当中,第一节我们重点讨论方剂的配伍目的。配伍这两个字,配,它有组织和搭配的意思,药物组织、搭配成一个方剂。伍有队伍、序列的意思。做为配伍来说,我们是利用药物的功用,它各有所长,因为药物既是多功效的,彼此之间,功效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特点,它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要通过合理的组织,合理的配伍,能够调整它药性的偏性,制约它的毒性,减缓它的毒性,增强它原有的功能,或者改变它的原有功能,消除、缓解它对人体的不良因素,发挥它的作用,有相辅相成的,有相反相成的这种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药物群体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总的目的是符合辨证论治、能够针对病机体现治法,这样的一种运用药物的整合过程,中医学称它为「配伍」。这是配伍的一种含义,用药物通过配伍合成方剂,具有一种相辅相成,或者相反相成,产生这样的综合作用,这样使得全方成一个有机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符合针对病机、体现治法的这个基本要求。 这是对通过药物配伍成方的一个简要的归纳。那我们就要讨论一下,单味的多功效的中药,中药大多数都是多功效的,虽然单味药从现在观点来看,含有多种成分,而且在制剂过程中,比如说汤药,煎熬过程中,它各类成分彼此还会发生作用,它这个功效,多功效的发挥方向,我们需要的往往是部分功效,那样呢,怎么控制这个功效发挥方向,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方剂配伍与方法学

方剂配伍与方法学

引火归原:用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方药,适当加入引经药,使浮越的阳气得以敛藏,亦即使肾阳寓于肾阴之中,治疗命门火衰,虚阳浮越证候的治法。

去性取用:由于病情需要,借助某种药物显著作用,而此种药物又与病证不相符合,甚至根本相左,因此,必须加入佐制药物的其它药。

以发挥其方剂的最大效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如麦门冬汤用麦冬的甘寒制约1/7用量半夏的辛燥,而留其降逆止咳的作用。

方剂:即方+剂。

方,相并群药;剂,齐也,方剂是相并群药齐和百药调其过不及。

1引火归原:在滋阴药中加入附子肉桂等温阳之品,引导虚阳浮越之火回归本元之肾。

代表方剂为肾气丸。

2去性存用:取用药性相反的药物来制约某种药物的本来性味,但保留其功用。

如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

3压热法:取天水,地水,和金石等重以镇逆,咸以润下,以寒制热,以水胜火。

是寒凉清火退热药中最具威力的部分。

4中药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恶相反。

5甘温除热:用性甘味温的药物来治疗气虚发热或阳虚发热的方法。

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

6气味:药物的阴阳属性。

7方剂:相并群药,齐和百药,调其过与不及8配伍:将诸药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达到“剂和众味,君臣佐使互相生克”,并“调其过不及”,使方剂针对病证形成整体综合调节治疗系统的方法,称为配伍9开上通下:宣通肺气,使气化能够下及,达到大便通小便利的方法。

常用于气机不通所致的大便不通或小便癃闭。

10苦酸泄热:用苦药与酸药配伍治疗热毒内盛之证。

代表方如乌梅丸。

11升阳除湿:即风药胜湿。

用风药以升清阳,用风药以胜其湿。

其着眼点放在胃虚湿生上面。

12酸甘化阴:酸能养阴,甘能缓急,合而用之,可化生阴液,濡润脏腑,收敛浮阳,以缓急迫。

13.苦温燥湿:是以“燥已熯湿”的方法,只要用苦温之药,燥胃土,健脾运,理气化湿,很少甚至不用淡渗利湿药。

治疗脾胃虚弱,湿气反胜之病。

14.甘药守中:阴阳气血俱虚时,治疗抓住重教一关,因土为万物之母,生化气血有本,营卫气血有本,虚损就可能有回复之机。

《方剂学》学习笔记320

《方剂学》学习笔记320

《方剂学》学习笔记320《方剂学》总结五、方剂与配伍技巧我们这个教材非常强调配伍,关于方剂和配伍方面。

第一部份谈到配伍目的这个部分我们不重复了。

这部份在教材上有一节,叫方剂的配伍目的。

(关于配伍目的,内容参见,《方剂学》学习笔记19 - 24)前面讲相应章节时,这个内容进我们经过讨论。

方剂的配伍目的有增强药力,扩大治疗范围,监制药物的烈性毒性。

(板书:方剂的配伍目的一.、增强药力1. 增强单味药物的药力2. 产生协同作用二、扩大治疗范围三、监制药物的剧烈毒性第二、方剂配伍的内涵(板书:方剂的配伍内涵一、配伍的基本形式─君、臣、佐、使。

二、配伍的技巧─七情。

)配伍的一个内涵,这是很重要的。

@ 过去谈到配伍,就主要是在君、臣、佐、使。

@ 从历史上来讲,配伍是以七情来反映,药物之间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加上单行。

七情,这个七情实际上是谈了药物之间的一种配搭,从笼统的角度谈到配搭的共性机理,但比较笼统的,虽然谈到了七情,但是后世的具体分析方剂,往往容易被忽视。

从成无己的用君臣佐使,来解释方剂,《伤寒明理论》之后,人们往往对方义分析,单单侧重于君臣佐使分析。

还把君、臣、佐、使,看作是配伍的基本原则。

那原则就是不可变更的。

君臣佐使实际上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君臣佐使是一种配伍的基本形式,或者叫基本结构。

哪个药主要,哪个药物次要一点,哪个药更次一点,它们分别起到哪一类作用。

这个它是基本的结构形式。

一张完整方应当有哪些基本结构,是这个含义。

如果病机比较简单的,就不必要君、臣、佐、使俱全。

所以它是灵活的。

配伍技巧,应该说就比较复杂了。

但是在现代中药学和方剂学里边,都没有展开讨论。

对这种配伍技巧都没有展开讨论。

要了解配伍技巧,究竟含哪些内容?这当然这是需要我们中医界、中药界、方剂界,花功夫很好从小生产方式积累的,古代中药内容当中,不断把它总结出来,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中医学丰富的经验,丰富的配伍技巧,不是我们一下子就能够把它归纳、整理的非常完善的,要有一个过程。

《方剂学新思维》第二章:方剂配伍论(上)

《方剂学新思维》第二章:方剂配伍论(上)

《方剂学新思维》第二章:方剂配伍论(上)第一章“方剂名实论”论述了方剂与中药之本质区别,在于方剂有配伍。

因此,研讨方剂,绝对离不开配伍。

而欲讨论方剂配伍,先得从“药际关系”说起。

一、天然的“药际关系”什么是“药际关系'?这是笔者所拟的一个名词,反映的是药与药之间的天然关系。

因人有人际关系,所以把药与药之间的关系就定名为“药际关系”。

或曰:这不就是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吗?非也!正是为了与配伍关系相区别,笔者才造出“药际关系”一词来。

下文会有详细说明。

且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

但就情感而言,归纳起来,无非是亲密、友善、畏惧、仇恨等数种而已,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异。

当然也有“白首如新”,虽交往但擦不出一点火花,既不友好,也不相恶。

莫道草木无情,药与药之间还是有“感情”的。

特别是进入人体之后,这种“感情”就变得更为复杂,笔者把它称之为“药际关系”,并归纳为下面七种情况:一是增强某种治疗作用;二是减弱某种治疗作用;三是增强某种毒副作用;四是减弱某种毒副作用;五是产生某种新的治疗作用;六是产生某种新的毒副作用;七是两药之间不发生关系,犹如人之“白首如新”。

当然,每一种药物都含有复杂的成分,药与药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况兼而有之的。

但是这些关系中总有一种是占主导地位的,为了叙述的方便,不妨以之为代表。

请注意,这七种情况是天然存在的,在人们还没有药物配伍运用经验之前,就客观存在。

好比牛顿发现地心引力之前,地心引力就客观存在一样。

而在这七种情况里,第一、四、五种情况是人们希望出现的,而第二、三、六种情况则是人们所不希望的。

为了叙述的方便,笔者把前者称为“好的药际关系”,后者称为“坏的药际关系”。

根据程度不同,还有“特别好的药际关系”、“稍微好的药际关系”、“特别坏的药际关系”、“稍微坏的药际关系”,这些并非精确的概念,只是说起来明白、方便。

“特别好的药际关系”和“特别坏的药际关系”,对于患者和医者来说是能够明显感知的,而'稍微好的药际关系”和“稍微坏的药际关系”,由于在患者身上表现轻微,因此无论对患者还是医者都不容易感觉得到。

方剂学学习体会(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知识和体会。

下面是我学习方剂学的体会总结。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通过研究中药的组成、功效、配伍规律等方面的知识,来掌握中医方剂的处方和运用方法。

方剂学以中药方剂为研究对象,通过掌握方剂的组成要素、各组成的药性和功效、药物配伍和用量等方面的知识去了解和运用中药方剂。

学习方剂学使我对中药的分类、功效、配伍规律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对中药的分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药按照药物的来源可以分为动、植、矿三大类,按照性味、归经可以分为寒热、寒温、平、燥湿等不同的性味和归经。

了解中药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方剂的组成和用法用量。

其次,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药物的配伍规律很重要。

中药方剂中的各种药物组合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它们之间不仅存在药物相互促进或药物相互抑制的关系,还具有调和药性、治疗疾病的作用。

药物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的基础,合理的药物配伍可以增强方剂的疗效,从而更好地治疗疾病。

因此,掌握药物的配伍规律对于方剂学的学习和运用至关重要。

再次,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方剂的运用要根据疾病的不同而定。

不同的疾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选择合适的方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剂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经典的方剂,通过对这些方剂的学习和理解,我逐渐掌握了方剂的运用规律和方法。

最后,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我对中药方剂的煎煮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不同的药物需要采用不同的煎煮方法,以发挥药性和功效。

方剂学的实践课程中,我学习了如何正确地配制、煎煮和调剂中药方剂,掌握了中药方剂的煎煮技巧。

这对于我将来的临床实践和中药制剂的调剂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药方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方剂学不仅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我将来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和中药制剂工作的基础。

方剂药对配伍对教学及临床选方用药的影响

方剂药对配伍对教学及临床选方用药的影响

方剂药对配伍对方剂学教学及临床选方用药的影响王雨秾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摘要:方剂药对的配伍是中医遣方用药的关键,从方剂学的角度来看,对《方剂学》的理论教学与临床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切和点。

通过药对配伍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整方的含义,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有利于临床的选方用药,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药对 配伍 《方剂学》教学 临床中医方剂学的教学,一直以来是以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作为学习方剂学的主要方法,学生通过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中药的学习,来掌握中医方剂这门理论课程,经常会感到无法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本人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和教学实践,发现运用方剂学中方剂的药对配伍,可以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 药对配伍的掌握有助于对整方的理解 有些方剂的组成是以2味或3味药物组成的药对作为核心配伍,分析这类方时,只要抓住核心配伍,就能深入理解该方的组成意义。

例如:四君子汤,以补气的人参配伍健脾的白术,益气健脾;苦燥健脾的白术配伍淡渗利水的茯苓,健脾利水;补气的人参配伍甘缓的炙甘草,大补脾胃之气,组成益气健脾治疗脾胃气虚的基础方。

这四味药中,有三味药对是补脾胃之气,为临床常用的健脾补益脾胃的药对配伍,掌握了四君子汤,既可联系补气的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香砂六君子汤等补气剂的配伍及其临床运用原则、适应对象。

又如麻杏石甘汤,用辛温燥烈的麻黄配伍辛甘大寒的石膏,相制为用,既非辛温又非辛寒,而是两药形成核心配伍,加热煎煮,产生新的效应,再合杏仁降肺气,甘草调和药性,四药组成辛凉宣泄肺热的名方、名法。

再如仲景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可治疗小柴胡汤证因误用下法损伤中气,致寒热错杂、气机郁制结而成痞之证。

方用半夏、干姜辛温散寒;黄连、黄芩苦寒泻热,寒热并用;因中气已虚,故用人参、大枣、甘草补益脾胃;三组药对配伍,共奏平调寒热、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之功。

这种寒热并用治疗中焦寒热互结的病证,还有如《伤寒论》治疗上热下寒、腹痛欲呕的黄连汤,方中用黄连配伍干姜、桂枝;治疗因误用下法而致上焦有热、中焦有寒之“微烦”的栀子干姜汤,方中栀子与干姜配伍;治疗胃热肠寒而致蛔厥证的乌梅丸,方中黄连、黄柏配伍干姜、附子、川椒。

方剂学理论如何指导中药配伍禁忌的把握

方剂学理论如何指导中药配伍禁忌的把握

方剂学理论如何指导中药配伍禁忌的把握在中医药的领域中,方剂学理论犹如一座灯塔,为中药的合理配伍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为避免配伍禁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中药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降低疗效甚至对人体造成危害。

因此,准确把握中药配伍禁忌对于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和有效至关重要。

方剂学理论首先强调的是药物的性味归经。

每种中药都有其特定的性味和归经,这决定了它们的作用趋向和功效特点。

例如,寒性药物多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热性药物则常能温里散寒。

归经则指明了药物对特定脏腑经络的作用靶点。

在配伍时,需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以及病位的不同,选择性味归经相适应的药物组合。

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随意配伍,就可能导致药性相互抵消或者产生不良反应。

比如,对于实热证,若误用温热药物,不仅无法清热,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对于虚寒证,若使用寒凉药物,则可能损伤阳气。

“七情”配伍理论是方剂学中的重要内容,对把握中药配伍禁忌具有关键意义。

“单行”是指单用一味药来治疗疾病,这需要对药物的功效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例如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相使”则是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然而,“相畏”和“相杀”则需要特别注意,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有毒性的药物,需要合理利用相畏相杀的关系来降低毒性,但同时也要防止因配伍不当而减弱药效。

“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则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例如“十八反”“十九畏”所列举的药物组合,就是典型的相反配伍,在临床用药中必须严格避免。

方剂学学习体会模板(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模板(3篇)

方剂学学习体会模板1. 引言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方剂的经方学、处方学、方剂学和药物学等内容,对于理解和应用中药方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学习方剂学的过程,总结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2. 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内容方剂学是指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原则、用药规律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它包括经方学、处方学、方剂学和药物学四个方面的内容。

经方学研究古代医籍中的方剂,处方学研究中医药临床处方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方剂学研究方剂的组成和特点,药物学研究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3.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首先是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系统地学习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其次是实践操作,通过参与实验和临床实践,掌握方剂的制备方法和药物的配伍原则。

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临床病例的分析,加深对方剂学理论的理解。

4. 方剂学的重要性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方剂是中药的核心形式,通过合理配伍和炮制,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剂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同时也对方剂的创新和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5. 学习方剂学的收获通过学习方剂学,我对中药方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如何阅读方剂经书,理解方剂的命名规则和组成原则。

我也学会了如何进行方剂的制备和炮制,掌握了一些常用方剂的配伍原则和使用方法。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对方剂进行临床应用,了解了方剂的临床效应和注意事项。

6. 方剂学的研究进展与挑战方剂学是一个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方剂学需要与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提高方剂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另外,方剂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临床病例支持,这也需要研究者的努力和合作。

7. 对方剂学的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方剂学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突破。

未来,方剂学将更加注重方剂的个体化,通过基因检测和个体差异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方剂选择。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方剂学的学习方法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

其中,有人专门总结的特殊定向的学习训练方法,如:背诵、默写、速记,笔记等,可对其他学习者,产生启发效果和借鉴作用。

下面和一起来看方剂学的学习方法,希望有所帮助!学习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和学习,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和临床组方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根底。

教材里根据方剂的不同性质把方剂分为三类:根底方、代表方、常用方。

根底方是历代方剂学开展过程当中,总结的一些针对根底病机、根底证型所确立的方剂。

临床较少单独以那几味药使用,它反映了病机共性。

代表方是在中医学开展的历史过程中,一些医学流派或者一些医学大家,在理论上创新的同时,相应临床上产生的,代表这种理论的典型的方剂。

象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集中反映了李东垣“甘温除热”治法。

又比方象朱丹溪的大补阴丸。

集中反映了他学术思想方面的“阳常有余,阴常缺乏”的补阴学派的思想。

代表方的学习要结合它的学术思想的特点来理解它。

常用方是经过很多年临床运用中被公认的,确定有效的方剂。

这三类方剂可以互相兼跨,很多的常用方本身就是代表方,有些根底方也具有代表方的特点,也可以兼跨,也可以集中单独反映哪一个方面的方剂。

每一类的方剂在学习的要求上是不同的。

总之,通过学习,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分析、运用方剂的能力,特别是在临床组方的能力,能够为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根底。

1.紧密连系已学各科知识2.正确处理理解与记忆的关系。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实际上只进行了一半,更主要的是要在临床上学习,今后工作过程当中,还要不断地通过实践去反复深化、理解。

4.背诵一定数量的方歌。

方歌类型有三:(a)以《汤头歌诀》为代表的`(即是以)汪昂的《汤头歌诀》的编写方法为代表的这一类方歌,它有方名,功用,主治,药物组成,简明扼要比拟全面、比拟实用。

《方剂学》04上篇4 方剂配伍方法、目的和配伍结构(王付)

《方剂学》04上篇4 方剂配伍方法、目的和配伍结构(王付)

04上篇4 方剂配伍方法、目的和配伍结构这一堂,我们接着上一堂所学习的内容,学习第三个方面,就是针对方药组成而用药,也可以说是针对方药弊端而选用方药。

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说相对而言,中药毒性大还是西药毒性大呢?都有毒性,相对而言,哪一个毒性大一些?应该是西药吧?相对而言,中药治病见效快,还是西药治病见效快呢?西药。

现在,我和同学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西药毒性大,西药治病见效快,这是我们共同的认识。

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毒性大,见效快。

根据我们学习中药的知识,你们说中药有没有毒性大的药?有。

作用应该不应该明显?应该明显吧?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人们通常情况下,说中药的毒性也有大的,但是它配在方中,它的毒性是小的,我们在方中,作用也是明显的。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大戟,甘遂,芫花这三味药有没有毒性?有吧?作用是一般还是峻猛?说明毒性峻猛。

今年在元月份的时候,有一个男同志,三十多岁,他是什么病呢?西医就是在我们省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脑囊虫病。

他的主要症状表现其中就是一个头痛。

经过检查确诊,西医主张要做手术的,由于他的病变部位是多发性的,再加上本人其他原因,两方面的原因:病变的部位,自己的原因,他不主张做手术。

我们中学有一个老师,和这个人是同乡,他带着病人来看病。

我给他开的方,主要是什么药呢?就是大戟,甘遂,芫花,当然也用大枣,相当于张仲景的一个方,叫十枣汤。

我又给他加甘草,又加海藻,当时还加了一个有毒性的药,叫鸦胆子。

我给他开方,你们说这个方,相对而言有没有毒性?有吧?我给他开方,他吃了这个药,大概第二天还是第三天,他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头不痛了。

一下吃了多长时间呢?吃了六个月的时间。

在这六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出现头痛。

他问我,需要多长时间再检查?我跟他说,六个月以后。

他不到六个月,他就着急检查,一检查,囊肿没有了。

他到我们省人民医院检查,复查还是在这个医院检查,医院找了几个专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方剂学如何帮助改善中药配伍

方剂学如何帮助改善中药配伍

方剂学如何帮助改善中药配伍中药治疗疾病,讲究的是药材的合理搭配,也就是中药配伍。

而方剂学,就像是一把打开中药配伍奥秘之门的钥匙,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药的配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首先,方剂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典配伍范例。

从古至今,无数的医家通过实践和总结,留下了众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这些方剂中的药物配伍,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临床的验证,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比如,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配伍,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发汗。

两者相辅相成,增强了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

再如,四物汤中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的配伍,熟地滋阴养血填精,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白芍养血柔肝,川芎活血行气。

四药合用,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破血,是养血调经的常用方。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方剂的配伍,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和制约关系,为现代的中药配伍提供思路和依据。

其次,方剂学教会我们遵循配伍原则。

中药配伍并非随意组合,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可循。

比如,相须相使是指性能功效相似或异类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畏相杀是指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恶相反则是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方剂学让我们明确这些原则,在进行中药配伍时,能够根据病情和药物的特点,合理选择和搭配药物,避免出现不合理的配伍。

例如,在治疗风寒感冒时,我们可能会选择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的效果;而在使用附子时,常常会配伍干姜,因为干姜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这就是相畏相杀的应用。

再者,方剂学帮助我们根据病情灵活调整配伍。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个体身上,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

方剂学教导我们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变化,灵活调整中药的配伍。

比如,感冒初起,表证较重时,可能会以发汗解表的药物为主;而随着病情的发展,若出现咳嗽、痰多等症状,则需要加入化痰止咳的药物。

经方组合的解读与临床运用举隅(一):经方合经方

经方组合的解读与临床运用举隅(一):经方合经方

经方组合的解读与临床运用举隅(一):经方合经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班授课稿方剂是中医学的核心、灵魂,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

古今创制和流传于世的方剂,多达十余万首,其中成就最高的,当属经方。

经方主要见载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共200多首,为张仲景所用,但并非仲景所独创,其渊源来自于《汉书·艺文志》中“经方十一家”的《汤液经法》,从学术体系的归属来看,不属于《黄帝内经》系统,而属于《神农本草经》一脉。

这一批经方,凝聚的是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众多医家集体创造的成果,经过了千锤百炼的临床实践的检验,故疗效一般超过后世的时方。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经方的出现,即终结了后世名方的再创造,也不意味着张仲景对经方的使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不可逾越的地步。

笔者40年前学医时,业师教我读的第一本医书即《伤寒论》,出师时,业师又谆谆教诲:“今后临床看病,凡能用经方治疗的,务必使用经方,经方有所不足、有所不备的,则合以时方、配以时方,或改用时方。

总之。

学习经方,既要执着,又要灵活,一切以疗效为标准”。

几十年来,我始终信守这个原则,临床治病,以经方为主,不排斥时方,以病证的需要而决定取舍。

今就经方合经方、经方合时方、经方配时方等经方组合诸问题,举例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经方合经方1、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苦酒汤治疗急性喉炎验案举隅--1:陶某,48岁,长沙市人,机关干部,2006年11月15日初诊。

患者于一周前出差回来,路上感受风寒,出现声音嘶哑。

西医某医院检查,咽喉充血,喉头高度水肿,开始用大量抗生素,后来用激素治疗,渐至不能发声。

察之面色红润,体型较胖,咽喉微痛,痰涎壅盛,色白清稀,不咳嗽,口渴,喜热饮,舌偏红,舌体胖,舌苔厚腻色白细腻,上有浮黄苔,脉弦紧,自诉属于阴虚火体,经常咽喉疼痛,大便干结,有慢性咽喉炎病史。

此为寒火闭结于咽喉,宜先温开,处方:麻黄10克附子5克细辛5克生半夏15克桔梗15克甘草15克射干10克茯苓15克威灵仙15克白芥子10克石见穿10克诃子10克金果榄10克木蝴蝶10克一剂上方煎煮时,加陈醋15克、蜂蜜30克,煎15分钟,取一大碗,再加醋、蜜煎取一碗,两碗混合后,不分昼夜,多次频服,每15分钟服一次,每次服一小口,慢慢咽下。

方剂学中药物配伍的教学体会

方剂学中药物配伍的教学体会

方剂学中药物配伍的教学体会张红梅【摘要】@@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方剂学研究内容之一的药物配伍既是<方剂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对配伍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方剂学的教学质量,甚至影响到学生下一阶段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因此,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及专业特点,深入浅出地讲好方剂的配伍,对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2(010)005【总页数】2页(P56-57)【关键词】方剂学教学;药性配伍;药对配伍;君臣佐使;类方【作者】张红梅【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沈阳110847【正文语种】中文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

方剂学研究内容之一的药物配伍既是《方剂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学生对配伍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方剂学的教学质量,甚至影响到学生下一阶段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

因此,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及专业特点,深入浅出地讲好方剂的配伍,对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的配伍方法,根据配伍时的不同目的取向,主要有药性配伍、标本配伍、君臣佐使配伍、药对配伍、核心方加减配伍、复方合方配伍等,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取几种相合的方法。

《方剂学》教材选用的二百余首方剂中,上述配伍方法均有较多的应用,尤以药性配伍、药对配伍、君臣佐使配伍以及核心方加减配伍的应用居多,讲解时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下面就此谈谈本人的教学体会。

所谓药性配伍,是在治则治法的指导下,以药性理论为基础,选择适当的药物以组药成方。

方剂是由中药组成的,对单味药药性的认识是临床选药组方的依据。

但方剂不是单味中药的简单堆砌,方剂的功效决不等同于方中药物各自功效的简单相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研究·收稿日期:2014-01-11作者简介:李娟(1967-),女,副教授,医学学士,主要从事经方配伍研究及方剂学教学工作。

从经方配伍谈方剂学的教与学李 娟(甘肃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从经方配伍的角度提出方剂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分析与讲解方剂的配伍规律。

通过讲解使学生准确把握每首方剂的用药特点与配伍关系,有助于深刻领会方剂的作用取向及其治疗所重。

关键词:《伤寒论》;经方;配伍规律;方剂学;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8450(2014)02-0103-03 方剂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它是由药物组成的,但绝非是简单的药物拼凑或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称之为符合要求的方剂。

一首标准的方剂,必然是由药物按照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而成的。

这种规矩和方法,主要指的就是方剂的配伍。

因此,对于方剂学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熟记每首方剂是由哪些药物组成的,更要教会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选择这些药物的用意及其配伍关系。

笔者结合《伤寒论》经方配伍谈谈自己在方剂学课程的教与学中的一些体会。

员摇重配伍,是方剂学教与学的关键《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思想就是借此而形成。

其准确的辨证、精当的立法、严谨的配伍,更是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一部《伤寒论》告诉我们,辨证论治的过程强调的是法随证立、方随法出。

也就是说,方剂的形成必然是对治法的一种体现。

当临床辨明了某一病的证候属性,就要确立相应的治疗大法,然后依据治法再考虑如何处方用药,包括以哪些药物为主,配合使用哪些药物,使用多大的剂量,采用什么样的用法等。

正是因为如此,在方剂学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熟记并深刻领会一首方剂,就需要在交代清楚该方产生的辨证立法过程的前提下,把讲解、学习的重点放在这首方剂的处方用药之道上,也就是该方的配伍规律与特点上,诚如徐灵胎所讲“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就是在强调方剂配伍的重要性。

而现行方剂学的教学,强调的是某个方子由哪些药物组成,具有什么功效,能治那些病证。

这种模式,往往会把方剂固定化、格式化,体现的是“执死方以医治活病”,难以反映处方中的用药变化与配伍规律。

要知道,每首方剂的产生,都是在某一病证的特定背景下形成的,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和桂枝汤,二方均是治疗太阳病风寒表证的主方,都体现的是“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发汗解表法,该如何把握这二首经方的要义及它们之间的不同呢?笔者常常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讲解:首先是君药的选择。

麻黄汤用麻黄,是因为所治病证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其病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腠理不开而无汗,表气郁闭,肺失宣发而见喘,这种情况就因其表闭无汗被称之为“风寒表实证”,此时君以麻黄,辛苦而温,既善开腠发汗以解表,又能宣肺解闭以平喘。

桂枝汤用桂枝,是因为所治病证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其病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和,因其腠理开泄而见汗出被称之为“风寒表虚证”,此时用桂枝,既能辛温发散以解表,又能甘温补益以助卫,且远离麻黄开腠发汗之力峻。

其次是臣药的选择。

麻黄汤用桂枝,是因为该证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无汗且疼痛症状突出,臣以桂枝,既能助麻黄解表,使发汗力量倍增,适宜于腠理闭塞的无汗表实,又能温通经脉,畅行营阴,有益于诸痛症状的缓解。

桂枝汤用芍药,是针对其证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和的病机特点,营卫同治,邪正兼顾,发中有敛,敛中有发。

有芍药则不担心汗出时用桂枝再发汗,使其汗而有源;有桂枝则不担心邪犯肌表时用芍药酸以敛邪,且能滋而有化。

再次是佐药的选择。

麻黄汤用杏仁,是该证之喘虽缘于表气郁闭,肺失宣发而形成,但肺之宣发与肃降,往往相辅相成,此时佐用苦降肺气之杏仁,意在与麻黄相配,一宣一降,恢复肺气之宣降,有利于喘证之解除。

桂枝汤用生姜和大枣,是由表证取汗—301—法时桂枝、芍药相配“发中有敛,敛中有发”的特殊情况而决定的,正是因为“发中有敛”,担心全方发汗解表之力不够,达不到“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的最佳治疗状态,所以又佐生姜助桂枝解表以散邪,同时它还能针对次要症状“干呕”而和胃止呕;至于大枣,味甘而平,既补气,又益阴,用之能助芍药敛营以和营。

姜枣合之,可增强桂枝、芍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

圆摇知配伍袁是把握方剂作用的关键“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伤寒论》对辨证论治过程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同时也是临证处方用药的具体指导原则。

每首方剂是因证依法而形成,反过来具体分析一首经典名方的用药特点与配伍关系,则有助于正确把握和深刻领会这首方剂的作用取向及其治疗所重。

鉴于篇幅,笔者仅从3个方面举例说明。

2.1 知配伍,见主次猪苓汤在《伤寒论》中凡二见,一是治疗阳明病“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属于阳明病余热留扰,津气耗伤,且水热互结、水气不利之证;二是治疗“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为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利之证。

二者病虽不同,但证则相同,均体现了阴虚、有热、水停的病机特点,以谁为主呢?从方用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和阿胶各1两分析,前4味药都能渗湿利水,仅阿胶1味用于养阴,就可以从其使用药味的多少知道该方的主要作用是利水,适用于水气不利为主、兼有阴虚有热者。

正因为如此,“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此论述是强调阴虚有热证为主者不能使用猪苓汤。

同时,这种配伍还可以起到利水不伤阴、滋阴不碍湿的作用,因为水停宜利却能伤阴,阴虚宜滋但会助湿。

又如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用于治疗太阳病“发汗后,腹胀满者”,从其厚朴、生姜、半夏各半斤或半升,甘草2两,人参仅1两来分析,则可以从其药量的多少反映出该方虽为消补兼施之方,但却体现了消重于补的“三补七消”的配伍格局,说明所重在于行气除湿、宽中除满,适用于脾虚、湿阻、气滞证中以标实为主者。

由此举一反三,我们在临床上还可以依据病证的具体情况,组织“三消七补”或“平补平消”的治疗方剂。

2.2 知配伍,辨不同麻杏石甘汤是《伤寒论》留存给后人的一首经典名方,现行《方剂学》教材将其功用概括为“辛凉疏表、清肺平喘”,笔者以为不能反映仲景用药组方之心法,尤其不应该把辛凉疏表作为该方的第一功用,因为原方用麻黄并非针对于表邪,也不能一见用麻黄就言其是疏表解表。

从源头看,该方适用于“汗出而喘”者,且明确要求“不可更行桂枝汤”以解表,况且已有汗出,怎能说用麻黄是为了疏表解表呢?要知此证虽缘于太阳病,但失治、误治已使其病入里化热,呈现出邪热壅肺、肺失清肃的病机状态。

肺热蒸腾,逼津外泄,故见汗出;热性炎上,肺失清肃,致使肺气宣降失常,故见喘息。

当此之时,仲景组方有2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伍用麻黄、石膏、杏仁,体现了一宣、一清、一降的配伍特点。

盖肺中有热,理应当清,但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置最高,加上肺脏有宣有降的生理特点,才有了如此3味药的配伍组合,其中麻黄、石膏相配,一宣一清,可以清宣肺热,有就近宣散、因势利导之寓意;石膏、杏仁相配,一清一降,可以清降肺热,针对于肺热炎上、肺失清肃之本质;麻黄、杏仁相配,一宣一降,恢复肺之宣降功能,专注于肺脏之生理特点。

二是麻黄、石膏的剂量搭配,方中麻黄4两、石膏半斤,石膏剂量倍于麻黄。

唯其如此,才使得全方具有清肺平喘之效,可以治疗邪热壅肺之证,临证还可以根据邪热壅盛的程度,增加石膏的用量,使之3倍、4倍于麻黄。

此时,如果把麻杏石甘汤和前面谈到的麻黄汤进行比较,二方均能治喘,共用了麻黄、杏仁、甘草,一者加用石膏,一者配用桂枝,虽然仅仅是一味药的差别,但二方的作用及其所治证型则有了截然不同,这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不重视。

麻杏石甘汤是麻黄配石膏,且重用石膏,辛甘大寒的石膏制约了麻黄之辛温,重在清宣肺热,治疗邪热壅肺、肺失清肃的“汗出而喘”。

麻黄汤是麻黄配桂枝,辛温相助,重在开腠发汗、外散风寒,治疗风寒束表的伤寒表实证;其喘则是寒邪收引、卫气郁闭,致使肺失宣发的“无汗而喘”,治疗中外寒得解,腠理得开,肺气就能正常宣发,喘证也就随之缓解。

2.3 知配伍,看防变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其方用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用半夏、生姜和胃止呕,都是容易理解的。

但为什么要用人参、甘草和大枣呢?这是由少阳的生理特点和少阳病的病理特点所决定的。

此时用之,除了针对少阳是一阳、弱阳、微阳,阳气少,正气弱,抗邪力不强的生理特点,意在扶助少阳正气、助正达邪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基于少阳病易于传中、犯中的病理特点,寓防于治,意在补—401—益中焦,强化脾土,防止胆邪犯中,具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思想。

这种配伍,在方剂学的教学中必须要给学生交代清楚。

再如真武汤,用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言“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意指少阴阳虚渐久,必然会影响到肾的主水功能,致使水气不化,内渍外泛,见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等症。

当此阳虚水泛之时,温阳利水自然就成了该证的主要治疗方法,诚如尤在泾所说:“此与阳虚外亡有别,阳虚者,但须四逆以复阳,此兼水饮,故必真武以镇水。

”正因为如此,方中用附子温肾助阳让水有所主,谓之主水;用白术补中健脾让水有所制,谓之制水;用生姜宣散水气让水有所散,谓之散水;用茯苓淡渗利水让水有所利,谓之利水。

这4味药的使用,针对于阳虚水泛的病机,切合于温阳利水的治法,可谓用药精准,严丝合缝。

但同时,当此阳虚有寒、水患为阴之时,何以要用酸苦寒的芍药呢?殊不知这恰好是仲景处方用药的精妙之处,用芍药既可防附子、白术温阳散寒中的温燥伤津,又能防生姜、茯苓散水利水时的除水伤津,体现的是寓防于治的护阴液思想,诚如张路玉所说:“若不用芍药固护其阴,岂能胜附子之雄烈乎。

”《伤寒论》类似的用法尚有小青龙汤之用芍药和五味子,值得学方、用方、组方时深思。

总之,处方用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医个性化诊疗的集中体现。

重视处方用药之道,亦即重视方剂配伍规律的分析与讲解,理应成为方剂学教学的重点与关键所在。

[编辑:徐燕]收稿日期:2013-08-28基金项目:甘肃中医学院2011年度重点教改课题(甘中教研2011-ZBZH34)。

作者简介:罗中华(1973-),男,副教授,管理学硕士。

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及医院管理。

亲验式教学法在我校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罗中华,杨敬宇,张 维,刘 晖(甘肃中医学院经贸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在分析亲验式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院管理学课程实施亲验式教学的实践及效果,并对其经验进行了总结,从而为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