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散文读后感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https://img.taocdn.com/s3/m/3a70b51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2c.png)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3篇沈从文读后感1又翻出沈从文先生的散文。
犹如在风里雨里辗转漂泊数圈之后,重新回到了自己可爱的家乡。
“河水已平,水流渐缓,两岸小山皆接连如佛珠,触目苍翠如江南的五月。
”“山谷中不知何处有鸡叫,有牛犊叫,河边有人家处,屋前后必有成畦的白菜,或相间以红萝卜。
”沈先生的散文形式上大多清淡如绿茶,温润如古玉。
若以浮躁的心情粗略一看,想必大多数人的感觉会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言:“没劲。
”沈先生的行文中,永远没有也不需要哗众取宠和故作惊诧。
一切皆源于天然。
惟有沉心静气细细品读之后,方觉其山光水色,暗香深藏。
沈先生的文字,是越品越味深,越读越入心。
《沈从文散文》一书是按类别分成“怯步者笔记”、“南北风景”、“湘行书简”、“湘行散记”等四部分的,而没有计较时间顺序。
但读者只要稍稍细心,就能清晰地感觉出沈先生散文的风格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阶段特点。
二十年代初期,他极年轻,胆怯、腼腆、自伤、神经质般地敏感,再加上生存的无奈、现实的黑暗、世态的炎凉以及爱而不得的失落与迷茫,所以那时候的文章中多一些令人苦闷的矛盾,多一些喃喃的低诉和痛苦的挣扎。
但是,被生活遗弃的艰难辛酸并不能阻止他对现实丑态的讽刺与批判,更没有磨灭他骨子里的自尊、倔强以及对未来的梦想。
在《水车》一文中,他讽刺走狗般的“匣子”(汽车):“不仅跑趟子快慢要听他腰肩上那人命令,就是大起喉咙吓人让路的声音,也得那人扳它的口。
穿靴子其所以新,乃正因其奴性太重,一点不敢倔强的缘故,别人才替它装饰。
”同时他借水车的口写自己对生活的不屈与乐观:“因失望而悲哀的是傻子。
我的歌,终日不会感到疲倦。
”那个时候,除了自己在“黑夜”里唱歌外,他还经常站在洋槐树后面倾听自己心目中的女神那“生着一对银白薄纱般翅膀”的歌唱!二十年代沈先生的文字犹如梅花玉镯,戴在那个时代的腕子上,黑色底子里鹅黄透亮的梅花,是闪烁的星星,温婉、高洁而坚强地照着寂寞的夜行人。
而晚年沈先生的文字则笔法极其简净,风格如带有九只眼睛的天眼玉髓,平和、圆润之极亦绚烂之极,更充满了大智慧。
《沈从文》读后感7篇
![《沈从文》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5fe82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c.png)
《沈从文》读后感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致辞、事迹材料、学习心得、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deeds, learning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沈从文》读后感7篇优秀的读后感是对书中问题和主题的思考和探讨,只有通过实际的故事情节,读后感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作品的魅力和深度,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沈从文》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
![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805769e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5.png)
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在他的散文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关注。
通过阅读沈从文的散文集,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所感染,也对他的思想和艺术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沈从文的散文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富有诗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幽静的山水画中。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自然界的美丽,描绘着乡村的宁静和人们的生活,让人感受到一种纯粹的美好。
同时,他也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洞察和对人生的感悟,让人深思不已。
沈从文的散文作品还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关注。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和精神追求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同时,他也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关注,他用文字揭露了社会的丑恶和不公,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呼唤。
通过阅读沈从文的散文集,我对他的思想和艺术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富有诗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幽静的山水画中。
他对自然的描绘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让人深思不已。
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关注也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社会的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沈从文的散文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文学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湘行散记读后感
![湘行散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17cf2f1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f.png)
湘行散记读后感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10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湘行散记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湘行散记读后感篇1“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个你自己。
”沈从文如是说。
在他看来,他的生活与思想皆由孤独而来。
然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幼时,檐溜滴落使他于孤独中思老;青年时,汤汤流水赋予他丰富的阅历,扩展了他的想象;再后来,在海的寂寞中他磨练出孤独心境;在海的广阔中他陶冶出豁达情操,可以说,他的整个人都是浸满了水的。
这一点在《湘行散记》中可谓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有了水,便有了船;有了船,便有了人;有了人,也便有了故事。
不同的故事中又淌着不同的沅水。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中的沅水是落着雪结着冰的,是让人一落水便透心凉的。
在《桃园与元洲》中,沅水是载着落花,满是芳香的,同时又是迷人心目的;于《老伴》在落日黄昏中,水落石出,不复当初,一些记忆便涌上心头。
读过沈从文的湘西水,我不由得思考自己的水。
谈到水,我其实是畏惧的,幼时,大人带我泛舟白洋淀,我为近距离接触荷花落入了水中。
临了,还不忘抓上身旁的大人一起落水。
长大些,我便陆续听到诸如水中有很可怕的寄生虫,有恐怖的海蛇这一类消息,这时,我便用人类总会畏惧未知的东西,这种说法来安慰自己。
再后来,即便大人告诉我,我八字全是土,水来土掩,大可不必畏惧那水,我也依旧不能释怀。
虽然江河湖海及骤雨这些“大”水让我畏惧,时刻警惕,但“小”水却是我最喜欢的。
若说“大”水能带走生命,带来破坏,那么“小”水便时刻滋养着生命,带来希望。
不提那句妇孺皆知的“润物细无声”,还有陶潜的“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春的细雨与秋的露水无一不体现着生命的繁荣,而给人一种虽已残春但生机不减的希冀之感。
与沈从文的深思不同,水于我便只是这些了。
读散文有感
![读散文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8a790a1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0.png)
读散文有感读散文有感1沈从文先生特别喜爱自己的家乡,家乡的风土人情,如画的山山水水像烙印一般深深留在他的心中。
他的散文集,总是带有浪漫主义颜色,如诗,如画。
《边城》一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翠翠了。
在她的一生中,经受着很多凄美的生活,和感人的爱情故事。
以这个少女的背影为灵感制造这一人物形象。
他描写了湘西边小镇的人们,用和善、坦诚、勤劳、质朴的人性光芒,谱写出一支美妙的山村生活的牧歌。
同时在淡淡的言语中,还是透露一丝对对湘西苗族文化无限眷恋。
逝去的爷爷和出走的傩送分别代表了苗人无法割舍的历史。
散文中抒发着对家乡的眷恋,表达着自己对妻子的爱意。
那时的人们生活艰辛,在岸边水上的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们,依旧保持着自然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发生了无限感慨。
依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延长出来自己的想象。
从这个作品中或能给我一点怀古的幽情,或给我一个噩梦,或给我们一种士气同信念。
读散文有感2在上一个学期里我学到了许多学问,特殊是在做摘抄时,在上学期我做摘抄都是选用《巴金散文》,这里面讲了许多故事,也有平生经受的事,也有很多的感受。
在巴金的散文上我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学问。
在巴金的许多文章写到爱国二字,他还多鼓舞那些青年多读书,在他的很多文章中都有比方的修辞手法,他向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他用他那生动的语言来给我们描述当时社会之黑暗,在他写到爱国诗篇时,又是那样的激情彭湃,很快就能让人听到他的心跳声,观察他的热诚血液在流淌着,那时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的心紧紧的抱在了一起,我们超越了时间,仿佛我也回到了他的那个年月,在我苦闷时他的文章又激励我前进。
我们甚至超过了年龄的界限,我们成了一对要好的伴侣,忘年交!我虽赶不上巴金的文笔,但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精神,一种我从没见到过的精神,一种近似爱国又高于爱国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不是人人都有的,不!应当是说这样的精神是为数不多的人才拥有!那些没有真正的爱国情操的人是不配拥有这种精神的。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精选12篇)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f799b1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5.png)
《沈从文自传》读后感(精选12篇)《沈从文自传》读后感篇1提起笔,思绪乱飞,却不知如何下笔。
喜欢从文,喜欢他笔下淳朴的湘西,喜欢他笔下的翠翠,却不曾了解过他。
带着疑问,带着荣幸,带着感动读了《从文自传》,读后让我的感受是感慨,让我惊异,从没想过一代文豪小时候居然是天天逃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文豪居然是小学文凭,初中都没毕业。
尽管许多的举动让我不解,让我诧异,可是我不得不说我非常羡慕他。
至少多年以后,至少当自己吹垂老时回忆童年时,那些记忆值得回味,那些过去值得留恋,我想这就是一种幸福吧!不象我们,童年的记忆基本上与学校,与作业联系在一起。
回首观望,在我们匆匆流逝的岁月里,基本有一半的时光都是在学校度过,陪伴我们的永远是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卷。
蟋蟀,蛐蛐,河里洗澡,好象永远只能观望。
这一切只因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要好好读书,考上了大学,才能走出大山。
于是放弃了本属于我们的自由,本属于我们的天真,本属于我们的好奇,本属于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
可是现如今呢?真的上了大学,却发现原来过去父母说的都是美丽的谎言,大学就方便面,闻着永远比吃着香,大学生就象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却无路可走。
时常听人说,写作的不是学文学的,从商的不是学经济的。
一直不解,《从文自传》,似乎在对此解释。
其实与其说,〈从文自传〉在介绍他自己的一生,不如说他是在说一个普通的人怎样成为一个诗人,作家。
诚然,从文之所以有日后的成就,我想与他童年有密切的联系。
他打破了限制,他为自己的兴趣选择了逃课,他爱家乡的山,爱家乡的水,他的童年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兴趣,什么都想看看,什么好奇的事他都要去凑热闹,见到不懂的事,他都愿意去想,去动脑筋。
于是他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也能发现事物的美。
童年过后,他也没在学校读过书,他的思想依然没限制。
相比之下,大学中的我们呢?大凡我们的童年都是规规矩矩的,即使童年不是,在日后的少年里也一定是循规蹈矩的,试问一个被圈住了思想,限制了行动的我们,不出去了解社会,不接触自然,他能写什么样的作品?人们常说现在的人一代不如一代了,因为现在的人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生活比以前的人好了,所以没以前的人用功了,没以前的人刻苦了,试问这是理由吗?当我们天天在学校里,天天在背着李白杜甫诗,分析他们的写作特色,学习他们的风格,拿他们的诗当作典范时,我们写出来的诗能超过他们吗?星期五的讲座我唯一听进去的一句话就是:跟一个二流的诗人学诗,你就是一个二流都不如的诗人,试问我们跟李白杜甫学写诗时,我们能超过他们吗?《沈从文自传》读后感篇2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学者,我个人认为他是湘西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湘行散记读后感(15篇)
![湘行散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773545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4.png)
湘行散记读后感(15篇)湘行散记读后感1沉浸在如镜般的湘江上,心中泛起点点涟漪……只有以心读过《湘行散记》,才能彻底走进作者的内心。
作者沈从文原本是一位军人,随着军队辗转各地后,尝尽了人世间的苦,也阅尽了人世间的黑暗。
在他心生厌恶后,便踏上了文学创作一途。
作者沈从文虽然后来几乎都待在北京,但在他笔下最纯美、澄明的,却仅有自己的故乡。
或许,在他的记忆中,也只有自己的故乡之地——湘西,是最美好的`吧。
也或许如其人所说:“当过兵的人,活着回来,就回到了故乡。
这也许也是当时人们的悲哀吧。
《湘行散记》这一本书,如一面明镜,揭露了当时社会水手,妓女等底层人民的低贱,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一文不值,这一切似乎都在诉说那些人的悲哀,但当你看到最后,你一定可以明白沈从文的——他是在赞扬这些人的美好品质。
那些水手每天的工资仅有1毛5,在世人眼中他们或许是卑微的,低贱的,但通过《湘行散记》,我却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
有些人,是重情重义的,例如水手牛保,他对着一个妓女,却生出了真实的情感,甚至离别时,也是依依不舍。
而这些水手,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勇敢无畏。
这些水手,虽然地位卑微,但他们却作为水手的尊严看得比性命更为重要,就算是三九寒天,只要船卡住了,他们就会光膀子跳入河中拖船;就算是惊涛骇浪,只要船长一声令下,他们也会二话不说跳入冷彻人心的江中。
而这儿,可正不是一种崇高的大无畏的精神吗?再看看那些妓女们,在看《湘行散记》之前,我认为她们是不知羞耻,甚至认为她们的命是不值一提的,但现在,我的观点不同了,因为在沈从文笔中,她们的生命是非常顽强的,你认为她是为了钱财吗?不,并不是,她们是为了让自己的亲骨肉可以衣食无忧的长大,才会放弃她们宝贵的贞操的,因为,她们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湘行散记》这一本书诉讼了人道的黑暗,却也映射了人道的伟大与坚强,这是本可歌可讼的史诗!湘行散记读后感2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一直没下决心买,看到这样可爱美丽的新书,这一次,我动心也动手了。
沈从文散文《湘行散记》读后感(通用19篇)
![沈从文散文《湘行散记》读后感(通用19篇)](https://img.taocdn.com/s3/m/ef9c156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a.png)
沈从文散文《湘行散记》读后感(通用19篇)沈从文散文《湘行散记》读后感篇1《湘行散记》是沈从文两次重返湘西故乡的游记记述,给我们展现出湘西独具魅力的风光、风土人情以及底层人民的生活的艰辛。
湘西的人民是纯情的,善良的。
书中《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记录了一个充满“野味”的友人,他爱说脏话,能骂出稀奇古怪的字眼,就像一本活生生的辞典。
他讲着最不好听的话,但却对朋友有着最中肯的情谊,是一个真正的朋友。
湘西的人民也是善良的,有一次,作者同几位水手在船上漂泊,靠岸时,由于水手的工资微薄,因此作者便请水手们喝酒,便给拦头的水手钱,让他去买酒。
可到后来,他却买给作者一袋橘子。
这可见人性的善良。
湘西的世界是美丽的,湘西的桃源县自古以来就有“世外挑源”之称,如《桃花源记》记载的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就是湘西,有着世外挑源的生活环境环境,有淳朴的人民,有清澈的河水,有让人难忘的橹歌,有充满野性的水手,有质朴的失足妇人。
湘西的世界在作者笔下,虽有不堪,但也是美丽的,今作者沉迷,也令我神往。
沈从文散文《湘行散记》读后感篇2一颗诚心、一支笔。
最干净的文字,最纯美的湘西。
——题记阅读《湘行散记》,沈从文那质朴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
微波荡漾也泛起层层涟漪。
在这游记中,我领悟到了湘西之美: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缝隙之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
“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
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
”这更体现出了湘西景之优美,人之淳朴。
这样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当然,在游记中,我更多的,是领悟到湘西人的纯朴心灵。
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
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
水手这样的工作,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多的力气,而且,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他们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
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4篇
![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00992f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3.png)
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4篇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1我曾问过自己,何为命运?曾几何时一个桀骜的人也屈于把命运挂在嘴边,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对于自身命运的逃避,看似扣上了一顶硕大而沉重的帽子,却掩盖了不争而懦弱的事实,而命之高低起伏,好坏与否,好像颠倒说之也能行得通。
我依然坚信努力是会有所回报的,这样的回报不是当下,而是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庆幸当初的自己,那种执着和勇敢,这个世界不是大多数人的以为就是正确的,不甘于平淡的人生毕竟是少数。
我曾相信只要一直奋斗下去,是会得到一个期望值,而我,离这样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我会自认为过去的辛苦是值得的,在那种嘲讽和笑妄的闲言碎语中,我挺住了,而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华严经》云:“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意思是如果你修行佛法,就应当做到极致。
虚云大师曾说:“登山须登顶,人海须到底。
登山不到顶,则不知宇宙之宽广,入海不到底,则不知沧海之深浅。
”讲的是佛法的修行,对于真理的寻求应当抱着探求究竟的态度。
其实,就算你不修行佛法,做其他的事情,也应当做到极致。
只有在极致处,生命才有光辉。
也只有在极致处,才有可能通向最终的倒库。
拖泥带水,瞻前顾后,那么,就永远活在泥潭中。
周梦蝶有诗:“没有比脱轨的美丽更慑人的了。
”《疯狂原始人》里的主人公直接说,“你这样窝在洞穴里按部就班地活着,就叫活着吗?那叫”没死“,又说,“不要躲藏,要活下去,要追随太阳,你就能找到明天。
”在习惯里混过一生,而是在行走里活过一生?不极致的人生,是否还叫人生?佛陀说,“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没有人可以驾驭你。
”我们不相信有人回来奖励我们或惩罚我们,只有自己可以奖励自己,或者惩罚自己。
时间给我们的不该只是答案,还有坚韧,宽厚与温柔。
当我从那个黑暗的年代走向寻找光明的路途,我遥望本该坎坷的征程,当有那么一点希望时,我是欣慰的,沿着生命的海岸线一路向前,再也找不回年少的印迹,岁月,抹去了我固有而璀璨的青春,剥夺了我的青涩,却留守了我的轻狂,我以稳重的步伐走向成熟,也亲手打开一场期盼已久的纤窗。
沈从文心得(精品10篇)
![沈从文心得(精品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93df5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2.png)
沈从文心得(精品10篇)沈从文心得篇1《边城》的开头:“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边城读后感1500字。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在如今的城市里,这种现象几乎绝迹,所以不难看出,作者沈从文对这种安静祥和的农村生活有着很深的感情以及对此的怀念。
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或是植物,好像周围一切的一切都是美丽而又宁静的,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别人看”,这又好像是为了衬托后来翠翠的不幸遭遇。
所以说不同的人不同时间读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无从实现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
沈从文散文集读书心得范文5篇
![沈从文散文集读书心得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cf24feaa8114431b80dd8ea.png)
沈从文散文集读书心得范文5篇沈从文散文选集读者只要稍稍细心,就能清晰地感觉出沈先生散文的风格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阶段特点.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沈从文散文集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沈从文散文集读书心得1读完了长河,沈先生的文笔向来见章于细微,却不露雕琢之功,落眼宽阔下笔敏感细致,却能始终如一的抱持素朴不失妍美的情怀.看他的文字常想到他的人,他的人生,以及与他心意一般的人的种.种悲哀.像沈从文这样心意单纯的人,大多容易依赖自己有双好眼睛,有副灵巧的感觉,肆意顺从自己,不加考量,拗在自己感觉中得意陶醉下去,让旁观者感觉矛盾,有种感同身受的痛惜,不计后果的感情大多难以好好收场,后来种.种如凉水泼头有些东西在时间中不断剥零凋落与你想象中美好的印象天差地别,还不是只好麻木崩溃或者勇敢机智的应和下去,这是何其难堪的经历.很多话我说不好,看到别人难堪我更加容易张口结舌.在我见来,轻率与天真某些时候并无分别.草草热切的感情有太多太多,那不知所以,一往而深的势头恰如长河,赤诚奔淌,无路回头.至而成魇,不得解脱.长河是沈从文先生的最后一篇小说,仅仅完成了不到半部.此后他再未动笔写过小说,余生埋首研究文物.在与生活不断冲突的痛苦下,人终于从天真开放变的低垂沉默,其间心态几度失常,怕是连说句:天凉好个秋这样刻意的心思都提不起来了.也许与一个人颠沛流离的心理历程比起来,小说的结局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写出未写出的所有事都已是注定,所有的猜想和向往全是幻影.生活有时好比入海的方向,你的刀舞的再凶猛也断不住一丝水流,如果可以的话,就支起枕头好生听下去吧.我能想到的只有长河中的那段话:滩水在静夜里很响.更远处大山,有一片野烧,延展移动,忽明忽灭.老水手站在祠堂阶砌上,自言自语的说:〝好风水,龙脉走了!要来的你尽管来, 我姓滕的什么都不怕!〞那灰突突的山水中也透的出的明亮,洁净如宣纸,衬着淡如点墨的豪情和快意,如风里云烟,钱塘水潮,消去了便再也见不到了.沈从文散文集读书心得2〝侬是失家人,萍身伤无寄.江湖多风雪,频送侬来去.风雪送侬去,又送侬归来;不敢识旧途,恐乱侬行迹.……〞——题记这时失望的浮萍来诉说自己凄惶的心情时所唱的歌,虽然没有换取一些眼泪来,却新交到一个朋友——小草.一句〝小草儿,漫伤嗟!同样漂泊有杨花.〞让浮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同情的爱抚.浮萍羡慕地询问小草有关温室的情况.小草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小萍儿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几个疑问,小草毫无顾虑地议论着它所遇见的诗人.即使是在这种不惬意的地方,浮萍也不再失望,小草也不后悔,因为它不再孤独,因为它是为目标为追求而留在这儿的.听着它们的谈论,我脑袋理论却在幻想那个〝虹的国度〞——玫瑰色的云彩,金刚石的小屋,有一个银白翅膀,而翅膀尖端还有个蘸着天空明蓝色的小仙人,还有一个坐在蝴蝶背上,用花瓣上露珠当酒喝的真宰.我认为,当小萍儿与小草交谈那会儿,小萍儿心中已经不再幻想那虹的国度,因为它精神上有了寄托,心情不再消极.很想弄明白,沈老先生写这文章的意义,这样的地理环境代表着什么,那小草.浮萍.诗人.玫瑰又各代表什么?是代表他那时的时代吗?小草.浮萍.诗人.玫瑰……是他那时所赞赏与批评的人的时代吗?开篇中那个〝虹的国度〞是他心灵的世界吗?也很想问个明白现代世界是他心中〝虹的国度〞吗?忽然打了个冷颤,是因为这天气吧!看着阳光下那低着头的葵,我想那应该不是〝它〞想要的世界.看完《狂人书简》,才明白葵心中〝虹的国度〞是爱的情感世界.葵为〝感情〞而愁,它急于想要履行爱的义务,急于挑起爱的担子,但似乎想而不得.我突然想到席慕容的一首诗《一颗开花的树》:〝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此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你我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守在你必经得路边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生前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我想葵如果能体会〝一棵开花的树〞的用心于等待;它也许不会急于求而不得,也许它应该向树学习,也许它更应该顺其自然吧……〝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顾城的这首诗,大概就代表葵最终无奈低头的痛心,葵等待又想前进,急于担起又怕失去爱的最佳诠释.说到爱,我想起了很多:无私而细腻的母爱,伟大而深沉的父爱,纯洁而美丽的友爱,浩瀚而宽广的博爱……这些爱我都能懂得,但是否还有其他爱呢?曾经看过这样一首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可能用我_岁的心情还无法体会到作者对爱情的无奈,就像我不明白葵最终低头的痛心一样,就像我不确定小草羞涩地转过头时,心中是否充满对跛脚诗人的爱意……也许等我到70岁的时候,才能真正感悟世间神圣的——爱.沈从文散文集读书心得3又翻出沈从文先生的散文.犹如在风里雨里辗转漂泊数圈之后,重新回到了自己可爱的家乡.〝河水已平,水流渐缓,两岸小山皆接连如佛珠,触目苍翠如江南的五月.〞〝山谷中不知何处有鸡叫,有牛犊叫,河边有人家处,屋前后必有成畦的白菜,或相间以红萝卜.〞沈先生的散文形式上大多清淡如绿茶,温润如古玉.若以浮躁的心情粗略一看,想必大多数人的感觉会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言:〝没劲.〞沈先生的行文中,永远没有也不需要哗众取宠和故作惊诧.一切皆源于天然.惟有沉心静气细细品读之后,方觉其山光水色,暗香深藏.沈先生的文字,是越品越味深,越读越入心.《沈从文散文》一书是按类别分成〝怯步者笔记〞.〝南北风景〞.〝湘行书简〞.〝湘行散记〞等四部分的,而没有计较时间顺序.但读者只要稍稍细心,就能清晰地感觉出沈先生散文的风格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阶段特点.二十年代初期,他极年轻,胆怯.腼腆.自伤.神经质般地敏感,再加上生存的无奈.现实的黑暗.世态的炎凉以及爱而不得的失落与迷茫,所以那时候的文章中多一些令人苦闷的矛盾,多一些喃喃的低诉和痛苦的挣扎.但是,被生活遗弃的艰难辛酸并不能阻止他对现实丑态的讽刺与批判,更没有磨灭他骨子里的自尊.倔强以及对未来的梦想.在《水车》一文中,他讽刺走狗般的〝匣子〞(汽车):〝不仅跑趟子快慢要听他腰肩上那人命令,就是大起喉咙吓人让路的声音,也得那人扳它的口.穿靴子其所以新,乃正因其奴性太重,一点不敢倔强的缘故,别人才替它装饰.〞同时他借水车的口写自己对生活的不屈与乐观:〝因失望而悲哀的是傻子.我的歌,终日不会感到疲倦.〞那个时候,除了自己在〝黑夜〞里唱歌外,他还经常站在洋槐树后面倾听自己心目中的女神那〝生着一对银白薄纱般翅膀〞的歌唱!二十年代沈先生的文字犹如梅花玉镯,戴在那个时代的腕子上,黑色底子里鹅黄透亮的梅花,是闪烁的星星,温婉.高洁而坚强地照着寂寞的夜行人.而晚年沈先生的文字则笔法极其简净,风格如带有九只眼睛的天眼玉髓,平和.圆润之极亦绚烂之极,更充满了大智慧.〝鸟鸣山更幽〞--这真是稀世的天籁.不过,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他致张兆和的湘行书简.这些书简集中写在_34年1到2月沈先生去湘西老家探亲的往返路途中.因为是给自己最亲爱的妻子,所以笔法尤其自然,情意尤其绵密.深切.还有不时跳动的顽皮.一封封书简,犹如一朵朵出水芙蓉,那种天然的淳美,是无法言喻的.正如行走在山中,突然看见一群野莺或云雀在大石头上散步.对歌,那时你还敢出声吗?〝嘘!〞且让我们一起侧耳倾听……沈先生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在温和.蕴藉.平常中深藏着巨大的惊人的智慧和力量.正如他的表侄黄永玉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言:〝他(沈从文)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记得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我想,老子所说的,必定是指沈先生这样的人.沈从文散文集读书心得4春节期间,闲着没事让孩子给找几本书看看.孩子很高兴的拿来几本,其中就有沈从文的散文集,尽管之前沈从文的书我也读过几本,但我还是很认真的读了这本散文集,沈从文的书大都以流畅细腻的手法,描写作者的故乡湘西纯朴的民风为主.在这本书中给我影响深刻的是那篇《边城》.在《边城》里作者描绘出诗一样幽静的画面;蜿蜒曲折的小溪,白塔旁独居的老人,一个女孩,一条黄狗,〝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记数〞.书里我们看到的人是纯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这样一篇文章读后,使人深思憧憬于湘西的神秘,向往那种古老纯净的生活,感觉身在世外,又纠缠于作者这种矛盾的知识分子心态,脑中只是一幅画面,一幅幽远心向往之的画面.沈从文散文集读书心得5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沈从文散文集读书心得。
沈从文散文《时间》读后感800字
![沈从文散文《时间》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bbf5841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2.png)
沈从文散文《时间》读后感800字示例文章篇一:《读沈从文散文〈时间〉有感》沈从文先生的《时间》这篇散文,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时间这个神秘概念新的认知大门。
我刚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就想,时间嘛,不就是滴答滴答走的时钟,白天黑夜的交替,春去秋来的循环吗?可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时间,那可远比我想的要复杂得多,也有趣得多。
先生在文章里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时间是什么,而是像一个会讲故事的老爷爷,拉着我的手,带我走进他所经历的那些岁月里。
他讲他小时候在湘西的日子,那些山山水水,那些淳朴的乡亲。
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小小的沈从文,在河边嬉戏,看船夫撑船,那时候的时间,是慢悠悠的,就像河水流淌的速度。
每一滴水都好像在说:“别急,别急,慢慢走,慢慢看。
”那是一种没有被现代的忙碌所打扰的时间,充满了宁静和自在。
我就想啊,我们现在的生活可和那时候太不一样了。
我每天早上被闹钟吵醒,然后像个小陀螺一样开始转个不停。
上学、上课、写作业,课间休息的时间就像眨眼一样就过去了。
我问我的小伙伴小明:“你说咱们现在的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呢?”小明挠挠头说:“我觉得啊,是咱们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你看,还没等咱们反应过来,一天就没了。
”这时候我就特别怀念沈从文先生小时候那种慢悠悠的时间,那时候的人们可以尽情享受阳光、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沈从文先生在文中还提到了时间对人的改变。
他说一个人从年轻到老去,就像一朵花从盛开到凋谢。
这比喻可太妙了!我看到奶奶脸上的皱纹,就像那花瓣上的褶皱一样。
奶奶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漂亮的大姑娘呢,现在时间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
我问奶奶:“奶奶,您觉得时间过得快吗?”奶奶笑着说:“哎呀,小宝贝,奶奶觉得时间就像一阵风,一下子就吹过了几十年。
”我听了之后,心里有点酸酸的,时间这东西,它悄悄地就把我们爱的人变老了。
再看看我们自己呢,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都在不断成长。
我想起我刚上小学的时候,连自己的书包都整理不好,现在我都能帮着妈妈做很多家务了。
沈从文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
![沈从文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f35fd49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2d.png)
沈从文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沈从文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精选36篇)沈从文是一代文学奇匠,他写的文章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生活的多姿多彩。
读过沈从文作品,你都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沈从文作品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沈从文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篇1以前也接触过一些沈从文的作品,如《边城》《萧萧》。
对沈从文也有一些了解。
但读作品了解的还是有些片面。
现读了《沈从文自传》后感触颇多。
之所以与如此多的感触一般是基于我本身是湘西人。
对他所写的人事都比较熟悉,容易引起共鸣。
另一半是基于我对沈从文这个大山里走出去的作家的喜爱。
大山里的孩子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接受好的教育,但由于家庭的原因,沈从文从小就被送到学校学习,并寄予厚望。
但他跟普通孩子一样,会逃课,会贪玩,会打架,甚至会比普通的孩子更顽劣,会贪玩。
天天逃课,只要不上课就好。
就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竟会成长出如此伟大的一个作家。
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湘西当时很闭塞,人们思想愚昧,但很淳朴。
他捉来了蟋蟀,店老板也会同他斗几回合。
每次去赶集遇上大方的亲戚几人也能饱餐一顿牛肉。
在这个老少边穷的地方,人们就过着如此粗放的生活。
虽很苦。
但他们却自得其乐,丝毫没有觉得很苦。
反而觉得生活有滋有味。
也许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才铸造了沈从文乐观的性格。
以至于他在以后那些艰苦的生活中都没有叫过苦。
但他小时候看见杀人也不觉得害怕,反而会兴奋。
会了也看这些事。
不知道当时的人为什么会如此漠视生命。
杀人死人似乎都是很平常的事。
作为一个湘西人也没弄明白当时那里的人为什么不珍惜生命,在他们心中被杀似乎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沈从文在军队的日子也挺长的,跟过不同的部队,带着家人的厚望。
总希望在部队有所作为,但每次都未能如愿。
但幸好的是他没有因此放弃生活。
抱怨生活。
虽有时颓废过。
但最终还是勇敢的面对,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那么久的军队的生活,让沈从文的生活变得很丰富。
但对他后来的文学写作似乎没有什么影响。
沈从文散文的读后感
![沈从文散文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31c80d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b.png)
沈从文散文的读后感沈从文散文的读后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沈从文散文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沈从文散文的读后感1《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记录了沈从文故乡湘西特异的山水景致和风土人情。
他以乡村中国的眼光表现普通人的命运和质朴的生命形式,较多的继承了中国古代游记与笔记的传统,能够简练流畅的写景叙事,穿插着对往昔的追忆,平和之中自有其动人之处,名篇《箱子岩》、《桃园与沅州》。
湘西的纯美一尘不染仿如桃源。
陶渊明描绘桃源,亦不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就好比看一幅晕着水的淡彩,通篇文字如同浅水一样地流淌,润泽着读者的心。
看似毫不用力的涂抹,出来的线条却清朗通灵;几乎白描的手法,不杂一丝的议论,不着痕迹地触动读者的心弦。
《鸭窠围的夜》中,“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人。
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
但在黄昏里看来如一种奇迹的,却是两岸高处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
这些房子莫不俨然悬挂在半空中,借着黄昏的金光,还可以把这些希奇的楼房形体,看得出个大略。
”这里写到了吊脚楼,它是一种民间建筑。
美丽的湘西,山奇水异,令人徘徊不忍归去。
而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更添得山水几分韵致。
在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城,沱江傍城而过,当地人临河而居,一幢幢吊脚楼,高高低低参差错落。
吊脚楼的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量的美。
他将一种普通的民居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大家面前,一幅山、水、吊脚楼完美结合的图画显现出来。
《箱子岩》中还有这样的描述“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
沈从文散文的读后感2沈从文1934年还乡的笔下,给了我这么个朴素美好的`想象。
《散文》读后感15篇
![《散文》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7ec631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7c.png)
《散文》读后感15篇《散文》读后感1宁可在法度外灭亡,不在法度中生存。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疆地区,1924年开头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高校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讨论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讨论,1988年病逝于北京。
在沈从文众多书中我看了他的《沈从文散文》,当我看到他第一篇的散文时就被吸引住了。
他的散文以抒情为主,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流畅美丽,还许多是叙事的,而且也有一些他的游记,让我熟悉了不少的地方。
其中我特殊喜爱他的“湘行散记”,在“湘行散记”中记载了很多小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虎雏再遇记”,刚看到这个题目时以为是沈从文再次遇到了当年救下的虎雏,但当我认真阅读这篇文章时,沈从文所讲的内容却大不相同。
在四年前,沈从文曾做过一次荒唐的准备,想把一个年龄十四岁,生长在比较偏僻像小豹子一般的乡下人,用最文明的方法来造就他,沈从文把那小子放在身边,逼迫他读书,想改造他的身体,改造他的心,盼望在自己的教育下成为一个学问界的伟人。
可不到一个月就出来事情,在沈从文心目中那抱负中的伟人,在上海滩生事打坏了一个人,从今便失踪了。
他的设计等于白费,当时全部美妙的设想,到头来都全部落空。
在一次湘行到达辰州后,他见到了那只小豹子,他除了个子长大了些,眉眼还是那么的有精神,有野性。
这篇文章写了那只小豹子所经受的一些艰苦的事,虽然道路艰苦,但他还是顽强地走了下来。
小豹子的那种生命的力气让我感动,同时这也流露出了原始的生命活力和对于这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
通过阅读这《沈从文散文》让我了解了沈从文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冗杂的内心世界。
《散文》读后感2在读《毕淑敏散文》前,因读的是《张晓风散文》对于散文,便误认为是一些华丽的词藻以及高深莫测的言语拼凑而成的,所以当阅读毕淑敏第一篇散文,觉得有些抗拒,不像散文。
沈从文散文选读后感
![沈从文散文选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b97d71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f.png)
沈从文散文选读后感沈从文散文选读后感1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
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
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
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
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
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
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
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
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
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
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9c1201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0b.png)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沈从文散文》收录了沈从文先生经典散文作品近五十篇。
那么,来看看店铺精心为你整理沈从文散文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篇一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在沈从文众多书中我看了他的《沈从文散文》,当我看到他第一篇的散文时就被吸引住了。
他的散文以抒情为主,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流畅优美,还很多是叙事的,而且也有一些他的游记,让我认识了不少的地方。
其中我特别喜欢他的“湘行散记”,在“湘行散记”中记载了许多小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虎雏再遇记”,刚看到这个题目时以为是沈从文再次遇到了当年救下的虎雏,但当我仔细阅读这篇文章时,沈从文所讲的内容却大不相同。
在四年前,沈从文曾做过一次荒.唐的打算,想把一个年龄十四岁,生长在比较偏僻像小豹子一般的乡下人,用最文明的方法来造就他,沈从文把那小子放在身边,逼迫他读书,想改造他的身体,改造他的心,希望在自己的教育下成为一个知识界的伟人。
可不到一个月就出来事情,在沈从文心目中那理想中的伟人,在上海滩生事打坏了一个人,从此便失踪了。
他的设计等于白费,当初所有美好的设想,到头来都全部落空。
在一次湘行到达辰州后,他见到了那只小豹子,他除了个子长大了些,眉眼还是那么的有精神,有野性。
这篇文章写了那只小豹子所经历的一些艰苦的事,虽然道路艰苦,但他还是坚强地走了下来。
小豹子的那种生命的力量让我感动,同时这也流露出了原始的生命活力和作者对于这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
通过阅读这《沈从文散文》让我了解了沈从文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篇二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个人散文集,由于本人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不足,很多文章读过之后理解不了,没有过多的记忆。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193657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5.png)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沈从文作品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沈从文作品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1《边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情诗和小品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心灵的清澈纯净。
如此诗意的文章,略带悲情的人物。
从喜万分到怅然伤心力交瘁的老船夫,从情窦初开到常年为人摆渡心中充满等待的翠翠,从颇有名望的少爷到不幸落水毙命的天宝,从非卿不娶到不愿再提婚事的傩送,人物之间的关系似乎混乱,却又是如此的清晰。
翠翠的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对爱的执着,使硪深受感动。
现在开放的社会,使人的意识更加清楚,但人似乎并没有更加清醒。
结婚成了一件不再奢侈的事,离婚更是成了一个十分轻松的决定。
似乎大家都忘记了老人家常说:千世修来共枕眠。
可见一份感情是多么珍贵,作者通过写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淡化了现实生活的黑暗和痛苦,用诗一般的文笔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反映了作者对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边城的文字是优美鲜活的,只有深沉的爱才会孕育出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或许应该说,每个人都有一座边城,只是沈从文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边城随这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留下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沈从文作品读后感2沈从文于1934年因母病回故乡湘西,一路上他用充满温情的语言书写了那个年代故乡的山水、风情,于是便有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透着空明与澄澈的《湘行散记》。
在他的书里,在我的眼里,一切的景、物、人、事无不使人的内心柔和、温暖、感动。
2024年沈从文散文读后感范文
![2024年沈从文散文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8c529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1e.png)
2024年沈从文散文读后感范文《边城》,是中国当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以江南小镇的边城为背景,以一个12岁少年少年杨白劳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现了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细的描写手法,塑造了一系列丰满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传统农村社会的伦理观念与家庭纠葛,展望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迫切需求,表达了对理想家园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深思。
这是一部集中展现沈从文散文写作风格的小说,以散文的语言形式,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简洁而直白,语言生动而质朴,内容真实而深入。
作为读者,我被小说中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所打动,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性的关怀。
小说以少年杨白劳的成长为主线,通过杨白劳与各个人物的互动,展现了他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成长历程,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艰辛和压抑。
在这个小镇上,杨白劳经历了家庭纠葛、学校欺凌、好友离别等一系列成长的挑战和磨砺。
他身处于命运的边缘,背负着痛苦的童年回忆,但他却能够依然保持纯真和善良。
小说通过描写杨白劳同学们的嬉戏、杨白劳与父亲的对话等细节,传达出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深刻,每个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矛盾和困境。
比如,杨白劳的父亲杨秀山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他努力工作养家糊口,却时常受到家庭的冷落;杨白劳的母亲则是一个喜欢嘲笑和挑剔的女人,她不理解丈夫的辛苦,也没有关心过孩子的成长。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呈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典型形象,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通过对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关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虽然小镇的生活贫困而压抑,但作者用朴实的文字展示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乐观。
在小说中,有很多关于生活真谛和人性价值的深刻思考,作者呈现了农民的勤劳朴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新与旧沈从文读后感参考8篇
![新与旧沈从文读后感参考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aa9c5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11.png)
新与旧沈从文读后感参考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方案、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演讲稿、合同协议、条据书信、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新与旧沈从文读后感参考8篇读后感是一种心灵的对话,让我们与书籍中的人物和故事产生共鸣,读后感是一种心灵的熔炉,让我们与书籍中的故事相互交融,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新与旧沈从文读后感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散文读后感
【篇一:沈从文散文读后感】
又翻出沈从文先生的散文。
犹如在风里雨里辗转漂泊数圈之后,重新回到了自己可爱的家乡。
“河水已平,水流渐缓,两岸小山皆接连如佛珠,触目苍翠如江南的五月。
”“山谷中不知何处有鸡叫,有牛犊叫,河边有人家处,屋前后必有成畦的白菜,或相间以红萝卜。
”
沈先生的散文形式上大多清淡如绿茶,温润如古玉。
若以浮躁的心情粗略一看,想必大多数人的感觉会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言:“没劲。
”沈先生的行文中,永远没有也不需要哗众取宠和故作惊诧。
一切皆源于天然。
惟有沉心静气细细品读之后,方觉其山光水色,暗香深藏。
沈先生的文字,是越品越味深,越读越入心。
《沈从文散文》一书是按类别分成“怯步者笔记”、“南北风景”、“湘行书简”、“湘行散记”等四部分的,而没有计较时间顺序。
但读者只要稍稍细心,就能清晰地感觉出沈先生散文的风格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阶段特点。
二十年代初期,他极年轻,胆怯、腼腆、自伤、神经质般地敏感,再加上生存的无奈、现实的黑暗、世态的炎凉以及爱而不得的失落与迷茫,所以那时候的文章中多一些令人苦闷的矛盾,多一些喃喃的低诉和痛苦的挣扎。
但是,被生活遗弃的艰难辛酸并不能阻止他对现实丑态的讽刺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