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风景区道路设计_陈燕

合集下载

浅析山地旅游景区道路建设与生态保护

浅析山地旅游景区道路建设与生态保护

浅析山地旅游景区道路建设与生态保护作者:王霁梅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旅游公路的铺设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逐年加快,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也相应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如何在建设过程中既使交通顺畅又不影响旅游业发展,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给游人提供一个美丽的旅游通道是我们需要去研究与探索的。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形成了“旅游先行”的共识。

在中国的西南部有大量的山区,形成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旅游交通的通达水平低、质量偏下等问题,对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本文针对山地景区道路建设中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国西部某景区道路建设的实例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景区道路;生态保护;路面结构;道路设计;当地材料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157-01一、研究背景(一)山地旅游景区道路的建设条件山地景区通常地处崇山峻岭当中,山脉跌宕起伏,脉脉相连并且山崖陡峭。

并且一般都伴有大大小小的水系,分布在山间谷地。

形成了美丽壮阔的景色,但也为山间道路的铺设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山区公路边坡带状分布,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性。

山中一般都有山石阻隔,使山区道路空间窄小,不仅车行的视野受到限制,碎石的坠落还容易伤人。

再加上西南山区的气候变化比较复杂,雾多、湿气重等,存在许多灾害隐患,这些对道路周边生态环境的建设影响很大。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客服高差大、地势险峻等不利的条件,是山地景区道路建设的首要目的。

(二)山地旅游景区道路设计的缺陷性在道路建设中,工程要满足公路线行的要求,它的挖掘和填补工作量比较大,并且在挖填的过程中,破坏了坡体的原始的稳定性,往往会产生塌方现象,对道路造成破坏或者堵塞。

公路建设过程中除了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之外,还会对公路景观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为山区道路旁植被的自然恢复能力一般都较低。

景区道路规划设计要点

景区道路规划设计要点

景区道路规划设计要点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景区不断呈现各种问题,其中交通拥堵成为人们旅游时最头疼的一件事,直接关系到景区未来的发展。

为了保证景区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在进行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时,既要保护自然景观环境,又要合理化、人性化。

其中过境道路应尽量转移到景区外围,最好引到景区范围外面的切线通过,同时要与景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有助于保护景区内部交通网;出入境交通应结合景区及周边道路条件构建较快速地对外联系通道;内部交通组织要根据地貌地形、游览路线、人的行为心理、景观意境等因素,在已有道路的基础上,完善道路系统。

具体道路规划设计要点如下:1、出入口景区出入口应根据游客量、区位条件及周边交通状况等因素来设置,确保与周边高等级道路、车站、码头、机场连通,做好交叉口渠化设计,同时做好标志线设计,引导机动车安全有序地进入景区,避免交通拥挤。

2、内部道路规划设计(1)主干路主干路一般从景区入口通向整个景区的各个景点、建筑设施、服务设施等,让整个景区形成一个系统的环路,具有相当强的指向性和引导性,主干路应满足游赏观光、生产管理等功能,同时还应满足景区消防、救护等要求。

景区内主干路的等级一般较高,宽度在7~20m之间。

车行道横断面上的植树要求(2)次干路与主干路相比,次干路在规模和形式上都较小,次干路对主干路起辅助作用,它分布在主干路与各景区相交的分支处,主要承担游览任务兼景区内少量生产任务,对景区内自然人文景点与建筑起到联系的作用,可以容许部分小型车通行,也可作为步行道来使用。

道路宽度一般为主干路的一半左右。

次干路(3)园路园路较上述两种类型道路又较小,它是景区道路系统分支的末梢,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类道路,一般为游人提供游赏、休息、散步等,园路的宽度一般会设计在0.8~2.0m之间。

园路因其形式、规模大小有很多不同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步行游览道,是比较宽的园路形式,比如林中幽径、登山台阶、临水小路,主要是让游人能徒步通过,并且是慢性通过,汽车禁止通行,一般路宽在1.2~2m之间;汀步石路,是为了丰富道路系统和游赏情趣,造型丰富,如汀步、飞石、踏石等,其大小根据实地而定;栈道、悬索等是应地形变化要求,在特定位置设置具有特殊功能的道路通行方式。

关于对风景区入口道路设计影响因子的思考

关于对风景区入口道路设计影响因子的思考

关于对风景区入口道路设计影响因子的思考摘要:以江郎山景区入口道路选线分析,引出对风景区入口道路设计的思考,认为风景区入口道路设计时应充分尊重场地、注意体量,强调地方特色,并坚持生态性和景观性,屏蔽不利因素,同时还需考虑土地、拆迁安置、群众关系、资金等方面问题。

关健词:风景区入口、景观、尊重场地、地方特色Abstract: the JiangLang mountain scenic area entrance location path analysis, leads to the entrance road design thinking of scenic spot, think scenic spot entrance road design should be fully respect, pay attention to the size, emphasiz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here to the ecological and landscape sex, shielding the disadvantage factors, and mus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land and relocation, masses relationship, capital, etc.Key words: scenic spot entrance, landscape, respect venue, local characteristics2010年8月列入“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江郎山,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石门镇境内,是浙江省首个世界遗产,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AAAA级景区。

江郎山景区以自然景观为主,面积11.86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山形主体为三个拔地冲天而起的三巨石,高360余米,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又称“三爿石”,被称为“神州丹霞第一峰”。

旅游景区道路方案

旅游景区道路方案

旅游景区道路方案一、整体思路。

咱们这个旅游景区的道路啊,就像是景区的经脉一样,得把各个好玩的地方都给串起来,还得让游客走得舒服、看得尽兴。

二、道路布局。

1. 主干道。

这就相当于景区的“大动脉”。

它得够宽敞,至少得能让两辆观光大巴并排走,这样旅行团的大巴进出才方便。

主干道要从景区的大门开始,像一条大蛇蜿蜒穿过景区的主要景点。

比如说,从大门直接通到最著名的那个瀑布景点,中间再路过游客中心和大型停车场。

在主干道的两边呢,可以种上一些高大的树木,像杨树或者梧桐树,夏天的时候能给游客遮遮阴,走在路上就不会被晒成“烤红薯”啦。

而且这些树还能增加景区的绿色氛围,看起来就很舒服。

2. 分支小道。

这就是“毛细血管”啦。

它们从主干道延伸出去,通向各个小景点或者休息区。

小道不用太宽,能让两三个游客并排走就行。

这些小道可以设计得有点曲径通幽的感觉,就像陶渊明写的“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那样。

游客沿着小道走,突然就发现一个很美的小花园或者一个古色古香的小亭子,多惊喜呀。

小道的路面材料可以多样化一点。

比如有些地方用石板铺,走起来有那种复古的感觉,就像穿越回古代似的;有些地方可以用小石子铺,踩上去嘎吱嘎吱响,还能按摩脚底呢。

3. 特殊通道。

为了方便那些行动不太方便的游客,像老人或者残疾人,咱们得设置特殊通道。

这些通道要平缓,不能有太多的坡度或者台阶。

可以用那种专门的无障碍通道材料,旁边再加上扶手,让他们也能轻松地在景区里游玩。

三、道路特色。

1. 观景道路。

在一些景色特别美的地方,比如靠近悬崖边可以看到整个山谷美景的地方,咱们要专门修一条观景道路。

这条道路可以是那种透明的玻璃栈道,让游客走在上面就像在空中漫步一样,脚下是万丈深渊,那感觉可刺激了。

不过为了照顾胆小的游客,旁边也可以修一条普通的石板路,让他们也能欣赏美景,只是少了点心跳加速的感觉。

还有沿着湖边的道路,咱们可以把它修成波浪形的,就像湖水的波浪一样。

游客走在上面,就像在和湖水一起跳舞,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湖,景色都不一样,特别有趣。

风景区道路系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风景区道路系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园林景观yuan lin jing guan10风景区道路系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探讨◎胡坤摘要:在城市化建设脚步的不断加快下,环境质量是所有人们关心的内容,在风景区道路系统中,经过对园林景观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可以为城市形象的提升奠定基础,也能够实现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具有社会功能、经济功能。

本文阐述了风景区道路系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分析了道路景观发展现状,且分析了园林景观设计。

关键词:风景区道路系统;园林景观;设计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风景区道路系统也得到进一步建设。

在风景区道路系统中,对园林景观设计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要结合风景区的实际情况,遵照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实行人车分流,从不同角度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合理选择景观植物等,以此营造不一样的氛围,提升园林景观的观赏价值,使得游客获得良好体验。

一、风景区道路系统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一)生态原则在风景区道路系统中,为了做好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设计人员需要坚持生态原则,全面执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得设计方案得到人们的认可,以此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由于绿色植物比较多样化,所以,需要对其进行灵活搭配,使其发挥美化环境的作业,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力,进而营造良好的园林景观。

另外,在园林景观中,也存在多种的生物,除了包含了绿色植物,也需要考虑动物、微生物等等。

经过坚持生态原则,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为风景区道路系统塑造良好的园林景观环境。

(二)协调原则对在风景区道路系统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要坚持协调原则,不仅要对风景区道路规划系统进行不断健全,需要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在道路绿化设计中,需要和景区内交通组织进行协调发展,园林景观中的植物高度不应超过人们的视线范围,确保满足风景区交通体系的需求,经过沿线的协调统一发展,可以保证园林景观设计的协调性。

(三)服务原则在风景区道路系统中,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景区内人们提供优质服务,设计人员应该立足于风景区的现状,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对人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园林景观设计的合理性。

浅论风景旅游区道路规划设计

浅论风景旅游区道路规划设计

浅论风景旅游区道路规划设计作者:柴宏喜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2期摘要:风景旅游区的道路规划设计,除了满足道路交通功能与技术要求之外,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旅游区道路成为观赏景观的良好场所;道路空间及相关设施应当具有一定观赏性及景观效果,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旅游区形象与特色。

为此,必须从景区的自然、人文、景观环境出发,对道路进行精心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风景旅游风景旅游区道路规划设计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工作等社交活动日趋频繁,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来自生活、工作方面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迫切的需求多种途径来释放各方面的压力,而观光旅游则是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风景旅游区以其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光,恬静、舒适景区环境,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重要场所之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景区观光旅游,参与各种休闲、娱乐活动,舒缓压力、放飞心情。

风景旅游区道路是景区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主动脉,是游客感受景观特色与社会风情的重要通道。

因此,做好风景旅游区道路规划设计工作,打造一条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景区道路,对于提升景区形象、吸引游客、促进景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风景旅游区的道路规划与设计,除了必须满足道路本身的交通功能与技术要求之外,还必须考虑以下因素:首先,为了吸引游客,促进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重点研究如何使园区道路成为景区景观的重要载体,对游客视觉产生直接冲击,给旅游者形成良好的印象。

其次,应重视景区道路自身的观赏性,即道路空间尺度、界面、形态、序列等方面能给游客在视觉上产生即统一又富有变化的韵律感和秩序感,使道路两侧的环境小品、绿化、广告、标志、灯具等具有点缀、渲染气氛的作用,形成与景区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道路景观,使游客感受到该景区的文化特色和设施形象。

为此,必须从景区路网结构出发,精心规划道路平、纵、横断面,合理设计道路绿化、铺装、标志、照明、景观小品等设施,使其与道路沿线景观特色相适应。

浅谈景区道路的交通组织规划与设计

浅谈景区道路的交通组织规划与设计

2 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 。 )
3 发展环境友好 的交通结 构 , ) 即要 充分 发展公 共交通 、 行 步
和非 机 动 车 出行 环 境 良好 的 交通 方 式 。
通系统规划应该做到 以下两个方面 : 1 既要保护 自然景观环境 , ) 又要传承文 脉。在风景旅游 区交
通 建 设 过 程 中 , 控 制 好 交 通 建 设 的 用 地 范 围 , 择 好 道 路 的 线 要 选
5 将交通 没施与景观协调设 计. ) 使得交通 设施成为旅 游区景
减少 对 风 景 旅 游 区 自然 景 观 环 境 的 破 坏 , 开 生 态 脆 弱 地 带 , 避 尽 观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2 过 境 交通组 织规 划与设 计
过境道路与穿越 交通对 风景旅 游 区交通 联系 与景观 形象 影
施建设用地 。
求 , 以保护第一的原则来 进行风景旅 游区 的交通 规划 。对 生态 要
和 环境 ( 仅指 自然 环境 , 指 旅 游 的环 境 ) 护 的 程 度 是 社 会 文 不 也 保 明 的 尺度 。 为 了保 证 风 景 旅 游 区能 有 可 持 续 发 展 的生 态 环 境 , 交
运 行 状 况 。在 其 他 因素 一 定 的 情 况 下 , 通 需 求 总 量 越 小 , 通 游区保持一定的距 离 , 境交 通公 路等级 越高 , 交 交 过 离风 景旅 游区 范
所引起 的振动 、 噪声 和废气 污染 也越小 , 反之亦 然。此外 , 使用 清 围越 远 , 这样 才 能 形 成 风 景 旅 游 区 的 交 通 保 护 壳 , 风 景 旅 游 区 对
环境污染包括废气 、 噪声等 。要 减少风 景旅 游 区交通 环境 污染 , 响很大 , 应尽量将 过境 交通转 移到 风景旅 游 区外 围, 过境 交通 的 主要体现在 四个方面 : 交通 总量 、 交通 工具 、 交通 方式结 构和交 通 处理最好是引到风景旅游 区范 围外 面切线通过 , 同时 要与风景 旅

浅谈景区道路的交通组织规划与设计

浅谈景区道路的交通组织规划与设计

浅谈景区道路的交通组织规划与设计作者:吴思诚来源:《科技信息·中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旅游景区道路的规划和设计是影响景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景区开始不断得到开发,为有效带动客流量,良好的交通规划和设计成为了景区开发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为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案例搜集等研究方法,在结合时代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目前景区到了的路线设计新理念,并从人、景观等方面着手,探究了道路语气和谐共存的设计宗旨,进而针对机动车交通组织和慢性系统交通组织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总结,以期能为景区道路交通组织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景区道路交通;组织规划;设计1景区道路设计的新理念在21世纪中,社会主要的发展理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道路与自然景观之间能够协调就是当代景观道路设计的最新理念【1】。

而景区的道路是一种构造物,其布设想要与景相融,在其设计之初就必须同时考虑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和融入自然景观的基本要求。

以植物园景区为例,为保证园区植物的生长,在植物园景区道路建设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其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等问题,不破坏园区的景观,同时也要结合该园区的游客量和园区的游玩路线。

总体而言,合理规划和设计景区道路,保证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护自然景观环境。

道路的设计是以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方便景区交通出行,增加其客流量为目的的,因此,在对景区交通路线的规划建设中,要坚决杜绝交通路线对自然景观的破坏,要以保护自然景观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严格规范道路用地和线型,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尽可能地减少道路路线对景区自然景观的破坏,尽可能地选择建设在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铺设道路。

二是减少交通环境对景区的破坏,包括废气、噪声等。

而想要减少交通环境对自然景区的破坏,还需要从交通总量、交通工具、交通方式结构和交通运行状况等方面入手。

例如尽可能地使用清洁无污染燃料的环保型交通工具,设计相应的交通路线杜绝尾气污染较大的汽车进入景区等。

浅谈风景区道路设计_陈燕

浅谈风景区道路设计_陈燕

2009年10期(总第58期)作者简介:陈燕(1970-),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道路经济与管理。

风景区道路主要指连接风景区内各个景点的道路,它为风景区内产生的交通提供运行环境,同时满足与外界联系的需要。

其具体作用为:(1)连接景区内各个景点,构成道路网络骨架;(2)为游人以及风景区正常管理、生产活动产生的必要交通活动提供服务;(3)引导游览;(4)同沿线视觉资源一起,共同组成了风景区的景观特征。

1风景区道路的分类(1)主干路。

主干路指在风景区中结合自然景观的旅游游览路线,一般从风景区入口通向整个景区的各个主景区、广场、公共建筑、观景点、服务功能区、管理区,形成整个景区的骨架和环路。

引导游览的主干路线应能适应风景区内生产运输车辆、管理车辆的行驶,以及应能满足突发事件如救护、消防等交通要求。

风景区内主干路的等级一般较高,宽度在7~20m 之间。

(2)次干路。

次干路是主干路的辅助道路,成支架状连接风景区内各景点,车辆可以单向通过,承担风景区内游览、生产管理和运输产生的交通。

道路宽度一般为主干路的一半左右,线形指标比主干路要低。

(3)园路。

园路是风景区道路系统的末梢,一般为供游人休息、散步、游览的通幽小径。

可通达风景区内各个角落,是到广场、景点的捷径,园路的宽度一般在1.0~2.0m 之间,多选用简洁、质朴的自然石材(片岩、条石、卵石等)或者用条砖层铺或用水泥仿塑各类仿生预制板块,并用材料组合以表现其光彩与质感。

园路的功能除了提供行人交通之外,他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为风景区增添了情趣,形成了独有的景观特色,在交通上是主干路和次干路的重要补充。

上述三类道路指的是风景区内部道路,但有些道路穿过了风景区,其本身从功能上即作为风景区的主干路,同时又承担着区域交通的任务,其交通组成和风景区内部道路有所不同。

因此,有必要将其区别于风景区内部道路来看待。

根据上述分析,将风景区道路划分为穿过风景区道路(包括连接风景区对外的道路)和风景区内部道路两大类,其中风景区内部道路又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园路三类,见图1。

浅析风景道景观建设规划

浅析风景道景观建设规划

浅析风景道景观建设规划作者:刘意刘华蓉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6期[摘要]近年来自驾游的快速发展,强化了旅游者旅行途中的景观观赏体验,由此,催生了风景道成为一类特色旅游吸引物。

通过风景道的建设,能将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景观游憩的有机结合,能将游览点、游览区完美相连,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一股强劲的动力和产品支撑。

因此风景道的规划建设对于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引带动作用,本文通过总结风景道的概念、建设原则提出了风景道景观与设施建设内容,旨在为发展自驾车旅游风景廊道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风景道;景观;设施[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1 风景道概念风景道是一种融合自然、人文景观和服务设施于一体的道路系统,具有交通价值、景观价值、游憩价值、文化价值、自然价值等多重价值,能够减少旅行途中的疲惫乏味之感,满足了游客旅途中多种游憩需求。

风景道最先兴起于美国,在国外已发展了100多年,成为了旅游业中一只完善、蓬勃发展的系统体系。

美国现今已建设了80多条著名的自驾游风景廊道,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风景道体系网络。

风景道在道路建设、景观设计、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景的保护、带动地方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年,我国也开始关注和加大风景道的规划建设。

2 建设原则在遵循风景道规划设计一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特征,风景道规划设计原则如下。

2.1 人性化原则风景道设计形式和功能等方面需注入“人性化”因素,赋予风景道以“人性化”的品格,使其具有情感、个性、情趣和生命。

主要是在植物配置、景观保护、交通兼容性、标志系统设计、社区投融资及管理等方方面面,均采用人性化的管理与设计模式,力求满足自驾车游客的必要需求和体验之旅。

2.2 艺术化原则风景道主要是供游客游览、观光,因此设施与景观需力求艺术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其艺术欣赏价值。

如配套精致景观小品、特色观景台、创意艺术品等,使得风景道俨然成为随处可见的流动艺术画卷,极大的提升游客的自驾旅途乐趣。

风景区道路规划设计初探

风景区道路规划设计初探

风景区道路规划设计初探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风景区的快速发展,针对风景区的各项开发和建设规划不断开展,本文主要针对风景区的道路规划为重点,结合风景区道路的功能和特点,探讨人文交通特征、风景区设计方案。

关键词:风景区、道路规划、设计中图分类号:u41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生活层次的质量要求也愈发严苛。

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在当前经济中的重要部分,推动着我国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由于旅游市场的兴盛,风景区的建设规划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对风景区道路的规划也发展了巨大的转变。

一、风景区道路交通特点风景区因其不同于其他道路的特点,公路交通以机动车为基础,设计的道路通行公路道路的道路设计主要以马路的实用和便捷为核心。

风景区内的交通主要包括人群、自行车、观光车、机动车等,其中人群是风景区交通的最主要构成。

风景区内的混合交通具有复杂性,多种交通内容交叉,在交通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

具体说来风景区的交通具有以下特点:1、风景区内的机动车少,风景区内往往是人车公用道路;2、以观光人群为主要交通构成;3、交通密度小;4、交通流速度慢,通行速度较缓慢;5、交通状况较为混乱,呈现出无序状态,行人在道路上自由穿梭,在风景区内部很少有交通管制。

二、道路和景观配合的原则1、避免路线穿过有较高视觉价值的地区,比如在由挺拔山峰、清澈湖水的视觉景观中,最佳的道路设计是靠近或者俯瞰,而不是从中间穿过,这就防止了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2、尽量使风景区的道路从相邻风景单元交界处通过,从而增加游客对每个单元的兴趣和新鲜感。

3、道路的地形和横断面设计要和风景单元协调一致,换言之,即是要在环境景观中增加道路设计和景观的配合性,通过设置曲线或者路面宽度,展示不同的组合效果。

4、适当选择能够在游客中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和吸引力的地形、景观。

5.适当改造道路沿线容易影响游客情绪的不良视觉资源。

旅游景区道路断面设计

旅游景区道路断面设计

旅游景区道路断面设计
旅游景区道路断面设计是旅游景区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条好的旅游景区道路,可以为游客提供便利,让他们更加方便地游
览景区,提高旅游体验。

首先,在进行旅游景区道路断面设计时,要考虑游客的需求。


客来到景区主要是为了观赏景色、体验文化和休闲娱乐。

因此,旅游
景区道路应该尽可能地贴合景区的特点,选择自然地形和景观元素作
为路线和设计依据。

对于长距离步行,要设立经过休息区和售卖当地
特色商品的小摊点,让游客在路上也可以享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其次,在进行旅游景区道路断面设计时,还要考虑道路的舒适性。

道路的舒适性包括路面的平整度、道路宽度、交通标识等。

为了提高
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安全性,道路交通标识应该清晰明了。

此外,道路
的平整度和坡度也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原则,保证游客行走时不会感到
疲劳。

最后,在进行旅游景区道路断面设计时,还要考虑道路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包括对环境的保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景区道路设计应以生态保护为重,采用绿色环保材料,改善旅游景区内路面的排水情况,避免污染环境。

此外,景区道路设计应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减少建设成本,降低维护成本,避免过分浪费资源等问题。

总体来说,旅游景区道路断面设计不仅要满足游客的需求,还要保证道路的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只有这样,才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让景区的旅游业蒸蒸日上。

浅谈风景区道路规划建设

浅谈风景区道路规划建设

浅谈风景区道路规划建设摘要:风景区道路是供游客和车辆使用的道路,属于园林型道路。

风景区道路要求以安全、通畅、美观、舒适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

达到以上基本要求以后,景区自身人文色彩、历史渊源也应赋予在景区道路之中。

我司负责开发的古剑山风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綦江区主要旅游景点。

但其现有景区道路系统存在部分不足,会影响游客体感。

本文以古剑山风景区为点,浅谈风景区道路规划建设的个人见解。

关键词:风景区道路;规划建设;古剑山风景区引言景区道路是以旅游车辆和游客为主要服务对象,担负交通和景观功能,因而在功能和规划上应有别于普通公路。

景区道路应该以保障车辆行驶安全为前提,通过采用合理的技术标准,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达到景区交通系统的完整性。

风景区道路系统一般由旅游干支道、游步道、停车场以及配套辅助设施等构成。

1 綦江区古剑山景区道路概况:古剑山位于重庆綦江区,是西南地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山上自然风光奇绝,人文景观丰富,海拔700-1200米,年平均温度为18℃,负氧离子含量居全市之首,常年层峦叠翠,气候宜人。

这里有罕见的丹霞地貌景观带,千年古刹净音寺、古剑鸡鸣、三佛岩、三镜湖、洗剑湖等40余个大小景点。

古剑山交通系统发达,到达各处景点均有公路或人行步道,主公路綦鸡路10km,古剑大道12km,连接路1.8km,名山环线16km,环湖路1.8km,1号游步道2.7km,2号游步道1.8km,3号游步道1.6km,特色小道若干构成了较完备的道路系统,但配套辅助系统仍有不足,例如监控系统、网络系统、自动灌溉系统还须完善。

2 景区道路安全、通畅、美观、舒适以及人文色彩的问题和建议2.1 景区道路安全规划设计、安全施工建设、安全运营养护安全是景区旅游道路的首要问题,旅游景区的地质情况复杂多样且不容易探明情况,但景区旅游道路的规划布局应尽可能避开地质不良地带。

必须穿越地质不良地带时,尽可能不扰动或少扰动自然地貌,即要因地制宜,采取最合理的方式规划路线。

风景区道路规划设计初探

风景区道路规划设计初探

风景区道路规划设计初探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风景区的快速发展,针对风景区的各项开发和建设规划不断开展,本文主要针对风景区的道路规划为重点,结合风景区道路的功能和特点,探讨人文交通特征、风景区设计方案。

关键词:风景区、道路规划、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生活层次的质量要求也愈发严苛。

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在当前经济中的重要部分,推动着我国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由于旅游市场的兴盛,风景区的建设规划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对风景区道路的规划也发展了巨大的转变。

一、风景区道路交通特点风景区因其不同于其他道路的特点,公路交通以机动车为基础,设计的道路通行公路道路的道路设计主要以马路的实用和便捷为核心。

风景区内的交通主要包括人群、自行车、观光车、机动车等,其中人群是风景区交通的最主要构成。

风景区内的混合交通具有复杂性,多种交通内容交叉,在交通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

具体说来风景区的交通具有以下特点:1、风景区内的机动车少,风景区内往往是人车公用道路;2、以观光人群为主要交通构成;3、交通密度小;4、交通流速度慢,通行速度较缓慢;5、交通状况较为混乱,呈现出无序状态,行人在道路上自由穿梭,在风景区内部很少有交通管制。

二、道路和景观配合的原则1、避免路线穿过有较高视觉价值的地区,比如在由挺拔山峰、清澈湖水的视觉景观中,最佳的道路设计是靠近或者俯瞰,而不是从中间穿过,这就防止了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2、尽量使风景区的道路从相邻风景单元交界处通过,从而增加游客对每个单元的兴趣和新鲜感。

3、道路的地形和横断面设计要和风景单元协调一致,换言之,即是要在环境景观中增加道路设计和景观的配合性,通过设置曲线或者路面宽度,展示不同的组合效果。

4、适当选择能够在游客中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和吸引力的地形、景观。

5.适当改造道路沿线容易影响游客情绪的不良视觉资源。

6、有选择性的清楚或者预留原有的地表植被,适当增加保护措施,减少道路建设过程中对风景区景观和自然环境资源造成的破坏。

旅游景区道路断面设计

旅游景区道路断面设计

旅游景区道路断面设计简介在旅游景区道路的设计中,断面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道路断面设计能够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安全性和美观度,为游客提供便利的出行环境,提升景区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本文将从道路断面设计的要素、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道路断面设计的要素道路断面设计是指根据道路的功能与使用需求,以及交通流量、车辆类型和道路空间等因素,确定道路横向剖面的尺寸和形状。

在进行道路断面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要素:1. 交通流量和车辆类型根据景区的客流量和车辆类型,设计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车道数量。

不同景区的客流量和车辆类型各异,例如一些山区景区可能以小型旅游巴士和私家车为主,而一些城市景区则可能有大量的旅游巴士和自行车。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车道和交通设施,确保车辆的安全通行。

2. 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需求除了机动车通行需求外,道路断面设计中还需要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通行需求。

景区中可能存在大量的步行游客和自行车游客,他们需要安全、方便的通行条件。

设计带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道路断面,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独立通行空间,同时增加道路的多样性和美观度。

3. 沿线景观和环境要素景区道路的沿线景观和环境要素是道路断面设计的重要考虑内容。

根据道路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合理设置绿化带、景观隔离带和停车区等。

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景观,提升道路的美观度和游客的体验感。

二、道路断面设计的原则在进行道路断面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1. 安全第一道路断面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证道路的安全性。

要确保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安全,设置合理的车道宽度、交通标线和交通信号设施等。

此外,还需要预留足够的应急通道和设施,以应对突发情况。

2. 通行能力与舒适度相结合在考虑道路的通行能力时,也要兼顾道路使用者的舒适度。

通过合理的车道设置和交通设施布局,避免交通拥堵和车辆冲突,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和畅通度。

3. 灵活多样的设计针对不同景区和道路功能的特点,应采取灵活多样的道路断面设计方案。

旅游景区道路规划与设计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旅游景区道路规划与设计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旅游景区道路规划与设计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引言】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旅游景区也应运而生。

而在旅游景区的规划与设计中,道路规划与设计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土木工程的角度来探讨旅游景区道路规划与设计的应用,并深入分析其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旅游景区道路规划的重要性】旅游景区道路规划是为了满足景区内游客出行的需求,保证旅游交通的顺畅与安全。

一个良好的道路规划可以改善景区的交通状况,提升旅游体验,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它还与景区的整体规划和环境保护紧密相关。

合理规划的道路能够减少对景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破坏,保持景区的原始风貌。

【土木工程在旅游景区道路规划中的应用】土木工程在旅游景区道路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土木工程师可以通过现场勘察、地质勘探等方式,对景区的地形、地质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为道路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土木工程师可以设计道路的线型、断面和坡比等参数,来满足旅游景区的特定需求。

比如,在险峻的山区,土木工程师可以设计出坡度适中的山路,让游客能够顺利地欣赏风景,减少行车风险。

此外,土木工程师还可以根据景区的气候特点,设计排水系统和防护设施,提高道路的抗灾能力。

【旅游景区道路规划中的挑战】然而,在旅游景区道路规划与设计中,也存在着许多挑战。

首先,景区道路通常处于地形复杂、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施工难度大,可能会增加工程成本和周期。

其次,旅游景区的道路规划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需求,包括交通、环境和文化等方面。

在满足这些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减少对景区环境的破坏,这对工程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旅游景区道路通常会面临人流量集中、交通高峰等问题,因此需要合理设计和安排交通组织,以确保游客的出行安全和便利。

【案例分析: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在丽江古城的道路规划与设计中,土木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土木工程师在设计道路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

风景区旅游道路规划设计探析

风景区旅游道路规划设计探析

风景区旅游道路规划设计探析摘要: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是风景区旅游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路系统规划要综合考虑自然地理状况、资源分布情况、生态环境保护和游客心理等诸多要素。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福建省主要旅游项目。

但其现有旅游道路系统存在类型单一、主题模糊、冷线路多、热线路少等诸多不足,影响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发挥。

本文以武夷山风景区为例,探析风景区旅游道路系统规划模式。

关键词:道路系统规划、武夷山风景区、创新性道路规划一、风景区旅游道路含义及其规划原则1、风景区旅游道路含义风景区旅游道路是指供游人游览同时兼顾景区内外生产、安全、消防等运输作用的道路,属于园林型道路,由对内交通和对外交通两部分组成。

风景区道路在景区内主要担负交通和景观功能,与此同时还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共同营建景区交通系统的完整性。

风景区旅游道路系统一般由旅游干支道、游步道、停车场、桥梁、索道以及配套辅助设施等构成。

2、风景区旅游道路设计原则(1)安全舒适,方便快捷舒适、快捷是旅游道路规划设计的必要条件,但是其前提是必须保证交通安全。

如果不能保证交通安全,不管道路本身多么优美都是毫无意义的。

除此之外,便捷也是旅游的关键要素,合理的旅途时间是游览者选择旅途地点的先决依据。

(2)市场向导,经济效益旅游道路设计的关键是适应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游览者的需要,路线设计必须符合旅游者的意愿和行为。

游览者对旅游路线选择的出发点是以最小的旅游时间和旅游费用来获取最大的游览欲望。

(3)地域特色,季节变换旅游道路设计一定要突出特色,形成有别于其他路线的鲜明主题。

根据地理和文化特征,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交通系统,才能具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使游览者感受旅途中有张有弛、富于节奏、高潮迭起的沿路景观。

除此之外,旅游活动具有明显的旺季、平季和淡季特点,不同季节的游客流量相差悬殊。

旅游道路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游览活动的季节性特征,以旺季时的游客量最大波动率来指导旅游道路的设计,保持客流平衡。

《风景区道路设计》课件

《风景区道路设计》课件
建立完善的交通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交叉口交通状况,为交通管理和调度提供依据。
根据风景区地形、气候等特点,合理规划排水系统布局,确保排水顺畅。பைடு நூலகம்
选择耐久性好、防腐蚀的排水管道材料,确保排水设施的使用寿命。
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和植被进行排水,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制定排水设施的应急抢修预案,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恢复排水功能。
总结词
强调安全与环保
详细描述
该案例注重道路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充分考虑到山区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特点。设计时采用了生态友好的材料和技术,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确保道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游客提供安全可靠的交通条件。
VS
突出亲水与休闲
详细描述
该案例以湖泊为中心,道路设计充分考虑了亲水和休闲的需求。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将道路与湖泊景观融为一体,提供了多个观景平台和亲水平台,方便游客欣赏湖光山色,同时设置了休闲设施和活动空间,为游客提供轻松愉悦的休闲体验。
风景区道路设计的挑战
新技术的应用
未来,新技术的应用将为风景区道路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如智能交通系统、环保材料等,将有助于提高道路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风景区道路设计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倡低碳、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
充分考虑行人与车辆的需求,提供足够的视距和安全设施,提高道路使用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根据风景区道路的功能和交通量,合理确定道路宽度,既要满足通行需求,又要避免浪费土地资源。
宽度适中
在道路两侧设置绿化带,提高道路景观效果,同时起到降低噪音、净化空气的作用。
绿化带设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规划选线中考虑景观质量因素。 风景区道路规划不仅要确保道路本身的流畅、自然 及路面的质量,还要注意所经地区的视觉观赏效果,使 风景特征能够沿途展现出来,让游人感受道流畅的线形 美,流动的景观美。 自然地形决定了风景区道路规划的总体结构,道路 的规划选址应与自然景物特征、自然力相协调。风景区 内路线的选择首先要充分利用道路所处的位置和自然地 形坡度,使游人能从道路上欣赏到最吸引人的景观,让 游览车穿过茂密的树林、清幽的峡谷或河滨沙滩,充分 享受大自然的景观野趣。例如,在滨水地段规划道路, 使游人沿水边行进的同时,可形成开阔的视野。 在布置和路线时,应使道路流畅地穿越风景区,而 且要注意避免损害最美和最具有生态价值的景点,使道 路与自然地形和沿途自然景观保持和谐关系,保存自然 弯曲的河流、隆起的岩石、茂密的丛林和乡间植被群 落,以及因地壳造山运动而形成的自然轮廓线。 (2) 以曲线为主导的平纵线形设计。 相对于直线来讲, 曲线线形圆滑、平顺、富于变化,
(3) 人文色彩原则。每个风景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渊 源, 经过时间的沉积渐渐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人文背景, 道路设计思路应符合风景区的人文风格。
(4) 个性原则。张扬个性,体现与众不同的设计思 路,更能突出风景区的总体风格。
参考文献:
[1] 吴为廉. 景园建筑工程规划与设计.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2] 潘兵宏,赵一飞,梁孝忠.动视觉原理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长
界联系的需要。其具体作用为:(1)连接景区内各个景点, 区内部道路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将其区别于风景区
构成道路网络骨架;(2)为游人以及风景区正常管理、生 内部道路来看待。
产活动产生的必要交通活动提供服务;(3)引导游览;(4)同
根据上述分析,将风景
沿线视觉资源一起,共同组成了风景区的景观特征。
区道路划分为穿过风景区道
交通组成调查中采用的车辆换算系数根据 《城市道 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中的规定取值。 2.2 风景区道路的交通特点
风景区内的混合交通决定了其交通情况的复杂性, 各种交通组成相互影响,并且相互有较大干扰。对调查 情况进行总结,得到风景区内的交通特点主要有以下几 个:
(1) 道路人车共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 风景区内机动车较少,虽然靠近景点的路段设置了人行 道,但是由于规模的限制,道路本身还是提供交通的主
5 结语
(1) 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风景区中, 人是道路的主 要服务对象。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理念, 要环境 保护意识, 加强对风景区内自然风光、人文风光的保护, 要充分考虑游人方便进行游览活动。
(2) 整体性原则。设计应强调道路与沿线环境的整 体感。道路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完整的实体构造物, 道 路这个实体又是风景区构成的一部分, 所以,道路的设 计要同风景区整体规划思路相一致。
4 景观及美学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 平不断改善,人们的审美领域也逐步扩展,审美水平不 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道路尤其是风景区道路不仅仅 需要具有交通功能,还应当从景观、环境、区位以及空 间组合等多角度来考虑其美学功能,以完善道路的整体 美感,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和谐与道路和自然环境的外在协调的完美结合。 这种内在和谐体现在线形良好的三维空间外观、线的顺 畅连续性、可预知性以及线形没有扭结上面;而外在协 调则表现在道路布线时要提供经过地区景观优美性、视 野的多样性以及线形与地形的协调性。要设计出这样的 道路,需要从规划选线、平纵线形设计以及横断面设计 等几个方面来把握:
安大学学报,2004,11:21-24. [3] 黄种河.林区公路线形设计美学探讨.森林工程,2000,9:40-41.
166 2009 年 10 期(总第 58 期)
游客乘车或驾车到风景区的目的是为了欣赏风景, 放松身心。因此,风景区道路两侧的景观对行驶的乘客 来说也是一道动态的风景。
根据动视觉原理,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视野内觉察一 个目标约需 0.4s 的时间,需要约 1.0s 的时间清晰辨认物 体细节,而人眼能分析画面,并得出一个有意义知觉的 时间一般为 1.5~2.0s。在高速运动时,视野变小,同时 外界的景物的相对运动速度也增大,从而导致物体在视 野内的作用时间变短,如果作用时间达不到 1.5s,人们 就无法达到欣赏风景的目的。
1.0~2.0m 之间,多选用简洁、质朴的自然石材 (片岩、
风景区内的交通,主要是由游览人群、自行车、畜
条石、卵石等) 或者用条砖层铺或用水泥仿塑各类仿生 力车 (观光用)、机动车 (包括公共汽车、小汽车、景区
预制板块,并用材料组合以表现其光彩与质感。园路的 管理部门车辆、旅游观光车辆、少数物资运输车辆等)
区,形成整个景区的骨架和环路。引导游览的主干路线 应能适应风景区内生产运输车辆、管理车辆的行驶,以
2 风景区道路交通组成与特点
及应能满足突发事件如救护、消防等交通要求。风景区
与公路和城市道路不同,风景区道路交通有其独有
内主干路的等级一般较高,宽度在 7~20m 之间。 (2) 次干路。次干路是主干路的辅助道路,成支架
具有良好的视线诱导作用,能够较好地利用地形,使线形 变化自然、有节奏, 与风景区周围的景观容易配合协调, 获得更好的侧向景观。当车辆沿着曲线前进时,游人的 视线沿着曲折起伏的道路不断改变,路线内侧的景色层 层展开,而外侧的景色又重重消逝。这时游人看到的画 面不是单调的,而是变化的,视觉的差异和转换更容易 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3]。
作者简介:陈燕 (1970-),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道路经济与管理。
164 2009 年 10 期(总第 58 期)
样本采集的交通量及组成。
表 1 钟山风景区陵园路交通方式调查表 (主干路)
注:每次采集样本时间为 15min。 表 2 钟山风景区陵前路交通方式调查表 (次干路)
体。 (2) 在主干路上,交通组成以机动车辆为主,混有
功能除了提供行人交通之外,他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为 组成,其中以公共汽车、小汽车、游览人群为景区交通
风景区增添了情趣,形成了独有的景观特色,在交通上 的主要构成,表 1、表 2 分别列出了南京钟山风景区陵
是主干路和次干路的重要补充。 上述三类道路指的是风景区内部道路,但有些道路
园路 (风景区主干路) 和陵前路 (次干路) 在旅游旺季 8 月份某日分别在 9 时、11 时、13 时、15 时及 17 时为
环境工程
B1OB2。此时,1.5s 前所看到的景物仍留在人视野内的 是区域 B1BA2。可以看到,车速 V 越大,区域 B1BA2 无论在纵向还是横向都离游人越远,游人因视线被路侧 物体遮档而无法看到该区域的几率就越大。
根据现场试验,驾驶轿车 (PASST 1.8T) 在钟山风 景区环陵路上行驶,当车速达到 60km/h 时,就很难能 够欣赏到路侧的风景,而观赏风景的最佳车速在 30~ 40km/h。所以,风景区道路的设计车速最大为 60km/h, 一般小于或等于 40km/h 为宜。
少量的行人和自行车。由于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限制货 车驶入,在主干路上,交通组成往往以客车和小汽车为 主。
(3) 在次干路和园路上,交通组成以行人为主,有 少量自行车及机动车 (小汽车、大客车、景区管理车辆 以及观光游览车)。
(4) 交通密度小。交通量绝大多数都是由以观光游 览为主的游人产生,其余部分主要由管理以及生产需要 产生,而以观光旅游为目的相应地对游人个体占有空间 较正常行人交通有更高的需求。
的特点:公路交通以机动车为主,设计车速和设计通行 能力较大,主要从交通需求和经济建设角度考虑;城市
状连接风景区内各景点,车辆可以单向通过,承担风景 道路的交通情况比较复杂,根据出行目的不同可以分为
区内游览、生产管理和运输产生的交通。道路宽度一般 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行人交通三种,采取人车
为主干路的一半左右,线形指标比主干路要低。
1 风景区道路的分类
路 (包括连接风景区对外的 道路) 和风景区内部道路两
(1) 主干路。主干路指在风景区中结合自然景观的 大类,其中风景区内部道路
旅游游览路线,一般从风景区入口通向整个景区的各个 主景区、广场、公共建筑、观景点、服务功能区、管理
又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园 路三类,见图 1。
图 1 景区道路分类
环境工程
浅谈风景区道路设计
1
2
3
陈 燕 ,吴志欢 ,陈 飞
(1.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37;2.徐州市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 徐州 221000;
3.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摘 要:由于道路功能的不同,风景区道路设计在很多方面有别于一般公路和城市道路,文章从交通特征、运行
图 2 汽车后座游客视野范围分析
因此,为了能欣赏到景物,景物必须在人的视野内 停留超过 1.5s,如图 2 所示。当汽车在 P1 点时,人的 视野受车窗所限 (汽车后座的游客),视野范围为区域 A1OA2,经过 1.5s 后,车辆行驶到 P2 点,视野范围为
2009 年 10 期(总第 58 期) 165
速度以及景观与美学要求等方面对风景区道路的特征及其设计依据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风景区道路;交通特征;运行速度;景观美学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B
风景区道路主要指连接风景区内各个景点的道路, 穿过了风景区,其本身从功能上即作为风景区的主干
它为风景区内产生的交通提供运行环境,同时满足与外 路,同时又承担着区域交通的任务,其交通组成和风景
此外还要注意平纵线形的配合,如变坡点位置、半 径大小等,同时要避免出现因平纵线形配合不当出现的 视觉错觉问题。
(3) 道路横断面的美学设计。 道路横断面的美学设计体现在其自身的尺度感以及 与沿线环境的整体感上。具体体现在分隔带、车行道、 人行道及路灯等附属设施的布置、宽高比等比例关系 上。道路与周围景观的融合体现在挖、填方边坡的处理 方式及道路相关设施的布置上。 东南大学袁国林、陈荣生在“黄金分割比在道路设 计中的应用”一文中探讨了黄金分割比在横断面设计中 的应用。他们认为,比例是指空间或几何结构物的整体 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数比关系,合理地确定空间 或几何结构物及其局部构成之间的比例, 可以取得较好 的视觉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