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 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 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机能失 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 程。
(2)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 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 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 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2)论治(即论证治疗),是依据辨证的结果, 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 段(或措施),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论治过程的步骤,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 选方和据方施治等方面。
(3)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 延续、目的和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 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 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 应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
诊治上的整体性
在诊察疾病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五体、官 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来推测内在脏腑的 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 依据。 在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 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则与 治法。 在康复治疗疾病时:应形神共调;尤其应当重 视调理精神情志在整个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的作用,即强调首先“治神”。
3、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治病求其本,治疗应以扶正祛邪、调整阴 阳的动态平衡为基本原则。 中医主张“未病防治,既病防变”的思想
3.辨证与论治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
(1)辨证(即辨识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 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病史、症状和 体征等),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 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 辨病性和辨病势等四个方面,即辨明疾病从 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2.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就病与证而言,两者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 的认识,但是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 点在现阶段,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具有可 操作性。症与证两者的区别在于现象与本质 的不同(症仅仅是疾病的现象,而证能反映 疾病的本质),所以证是确定治法、处方遣 药的依据,而孤立的症一般不能反映疾病的 本质,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社 会因素对人体身心机能的影响。通过创造有 利的社会环境,获得有利的社会支持,以及 通过自我精神调摄,提高个人对社会环境的 适应能力,来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 的精神刺激,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 发生,或促使疾病好转、痊愈。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a.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一年之间季节气候的 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 b.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而出现适 应性调节。 c.地域环境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 体的生理活动,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
③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a.人体受不同季节异常气候变化的影响, 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 季节气候的变化,还可加重病情等。 b.疾病病情的轻重可随昼夜晨昏人体阳气 的消长而发生变化。 c.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 差异密切相关。
(2)联系
症、证、病三者的联系,类似由点所构成 的纵横交错关系:症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即“点”),病、证、症三者统一在人体 病理变化的基础上。 病和证都由症所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 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 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 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 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 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三) 恒动观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 其不断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是自然 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赖以获得必要的生 存条件,因此自然环境的变化(天时、气 候、地理等)必然相应地在人体引起生理 或病理性的反应。
养生学中的“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等方法;临床上的“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制 宜”等诊疗原则,以及针灸治疗上的“子午流注” 等方法,均是其整体恒动观的体现。
1.生理上的恒动观
人的生、长、老、已是生命活动的全过程,这 一过程 中体现了“恒动”思想。
又如人体对饮食食物的吸收,津液的环流代谢,气血 的循环贯注,物质与功能的相互转化等,无一不是在机 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阴阳运动之中实现。
2、病理上恒动观
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 归,对整个疾病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发 现疾病的病理亦处于不停发展变化之中。 如外感表寒转内热 实证转虚证等旧病不治添新病,新病引动 旧病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华一医院中医骨伤科 苏永强 2012年3月
(一)整体观念 1.基本含义 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或称 “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 的认识。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和方法在中医学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 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它贯穿于 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 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 实践的指导思想。
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不同(主要指社会的变迁及个人 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造就了个人的身 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
③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会损害人的 身心健康; 不利的社会环境,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 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的病情加重或恶 化,甚至死亡。
④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Baidu Nhomakorabea
证候具有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证候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3)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就单个症状 而言,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 现象。症状与体征相对来说,症状是指病人 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 恶心呕吐、头痛、腰酸、烦躁易怒等);体 征是指能被检查到的异常客观征象(如肿块、 舌象、脉象等)。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体的生 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 治过程中,必须重视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 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 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 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① 立论依据:重视情志对机体的影响 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③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④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近年来时间生物学研究表明,日月的阴晴圆缺、昼 夜的晨昏更替、四季的寒暑迭换,对人的血压、体 温、情绪、智能,内分泌的调节、生老病死、药物 作用的发挥等都有明显的影响
伦敦大学化学教援Lay.A.杨通过对宇宙间元素 及其在生物系统分布之间的栏孙进行了研究,发 现两者问的曲线图完全一致,从而得出了生物系 统元素的分布是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复制品的结论。 由此可见,中医的整体恒动观包含有现代系 统论、全息论等理论的雏形,难怪日本学者丸山 敏秋盛赞其为“具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医学之真正 价值”。
b.“形神一体观”(在《内经》中称为“形与 神俱”,古人又称作“形神合一”),是指人的 形体和精神的结合与统一的观点。 形体的概念 神的概念 形神一体观的主要内容: 形体与精神的关系。
病理上的整体性:相互影响。
局部的病变,可引起整体性病理反映; 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五体、官窍; 五脏中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 形与神相互影响。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深化对疾病本 质的提示和认识,使诊断更为全面、准确, 治疗更具针对性和全局性。在临床上,要 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必须贯彻“以辨 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诊治原则。即首 先运用辨病思维来确诊疾病,对某一病的 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 认识;再运用辨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 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辨析该病目前处于 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 当时该病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 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
2.主要内容
(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五脏一体观和 形神一体观。 病理上的整体性:相互影响。 诊治上的整体性
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五脏一体观和 形神一体观
a.“五脏一体观”,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 机能相统一的观点。 在结构上: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 导,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官窍等有机 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 而形成的完整统一的整体。 在功能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 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 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人体正常的生命 活动,是在心神的统一主导下,既依靠各脏腑 组织器官正常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又依赖于脏 腑组织器官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完成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