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凝集试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indirect 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
载体 可溶性抗原 致敏
用特异性抗 原致敏载体, 检测标本中 的相应抗体 的方法。
待测抗体
致 敏 颗 粒
NS
凝 集 颗 粒
已知抗体
载体
+
致敏
致 敏 颗
粒
用特异性抗 体致敏载体, 检测标本中 的相应抗原 的方法。
• 将标本进行一系 列对比稀释后反 应,以出现阳性 反应的最高稀释 度为效价(滴度)
第一节 直接凝集技术
(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直接凝集试验:细胞性抗原在有电解质的
参与下,直接与相应抗体结 合出现的凝集现象。
•凝集原(agglutinogen):凝集反应中的抗原。
•凝集素(agglutinin):凝集参与反应的抗体
三、间接血凝试验(被动血凝试验)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
• 原理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
•操作步骤
吸附人的“O”型血红细胞 或绵羊或家兔的红细胞,
•方法评价: 敏感性较强、
制成致敏血红细胞,与相应
简便、快速、
抗体(或抗原)作用,在
成本低廉
适宜电解质参与下,出现 红细胞凝集现象。
直接与待测标本中相
RBC稳定、均一性好
应抗体(或抗原)发 2.与抗原结合的能力
生凝集反应。
及凝集性能不如RBC
年 五、间接凝集试验的应用
1. 抗体的检测
①检测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后产生的抗体 ②自身免疫病患者的抗体的检测 ③变态反应患者的抗体的检测
2. 抗原的检测
第三节 其它凝集技术
一、抗球蛋白试验
•结果判断
红细胞 抗原 致敏
待测抗体
致 敏 红 细 胞
NS
红 细 胞 凝 集
结果示意图
- + ++ +++ ++++ ++++ 效价?
四、胶乳凝集试验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
• 原理
•操作步骤
将可溶性抗原(或 •方法评价:
抗体)与胶乳结合后, 1.胶乳颗粒的性能比
使其不能再与完全抗体 •类型 1.直接法
结合。
2.间接法
直接法
+
体内发生
RBC为Rh+
7S的IgG
抽血
作用:检测红细 胞表面结合的不 完全抗体。 临床意义:新生 儿溶血症和自身 免疫性溶血性贫 血的诊断。
抗IgG
RBC为Rh+
不完全抗 体试剂
+
作用:检测游离在血
清中的不完全抗体。
临床意义:输血前的
定型;以协助 传染病的早期 诊断。
原理图
混 合
SPA
IgG
SPA- IgG
SPA- IgG待测抗原 凝集颗粒
待测抗原
三、冷凝集试验
(cold agglutination test)
• 概念 冷凝集素是 红细胞某些 抗原的自身 抗体,只能 在低温时与 其相应的抗 原结合。
• 原理 冷凝集反应在 4℃时最强烈, 红细胞凝集最 明显;温度升 高后,抗原抗 体复合物解离, 凝块消失。
第二节 间接凝集技术
(in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一、载体种类及其处理方法 二、间接凝集技术类型 三、间接血凝试验 四、胶乳凝集试验 五、间接凝集试验的应用
概念
•间接凝集试验:用人工方法将可溶性抗原(或 抗体)吸附或偶联于载体上,使之成为致敏 载体颗粒,再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 在适宜电解质的参与下,出现的凝集现象。
(antiglobulin test)
二、协同凝集试验
(coagglutination test)
三、冷凝集试验
(cold agglutination test)
一、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antiglobulin test)
• 原理
方法:将人球蛋白,注入
机体受某些抗原刺激 异种动物,获得抗球蛋白。 后产生“不完全抗体”,此种抗体加入表面结合有 其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不 不完全抗体的红细胞的复 出现可见的凝集现象, 合物中,就能出现可见的 但能封闭抗原决定簇, 凝集现象。
• 原理 • 是细菌或红细胞等
•操作步骤 •方法评价:
特异性易受影响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 体在试管中直接凝集, 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 现象。 • 多用以测定抗体
敏感性不高
•临床意义: 外斐试验、肥达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0.5 0.5 0.5 0.5 0.5 弃掉0.5
菌液 1
2 3 45 6 7
结 果
试管凝集试验原理
第九章 凝集试验
第一节 直接凝集技术
(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第二节 间接凝集技术
(in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第三节 其它凝集技术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概念
效价(滴度)
• 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 (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
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 应抗体(或抗原)在一定 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 凝集团块的现象。
凝
NS
集
颗
粒
待测抗原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待测抗原
已知抗体
+
特异 结合
NS
用抗பைடு நூலகம்致敏载体及 相应抗体作为诊断 试剂,用于检测标 本中是否存在与致 敏载体相同的抗原。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抗 原 抗 体 复 合 物
致敏颗粒 无凝集颗
粒为阳性
待测抗原
已知抗体
+
无结合
NS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有凝集颗
粒为阴性
抗 原 抗 体 分 散 致敏颗粒
交叉配血、不相溶输血 后的抗体检测。检测母 体 Rh(D)抗体有助于 及早发现及避免新生儿 溶血症。
间接法
抗IgG
二、协同凝集试验
(coagglutination test)
• 原理 SPA能与血清中的IgG类
•应用
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 微生物的快速
而两个Fab段暴露在葡萄球 诊断、定种及
菌菌体表面,仍然保持正 常的抗体活性,与特异性 抗原相遇时,能出现特异 的凝集现象。
一、玻片凝集试验
(slideagglutination test)
• 原理
•操作步骤
通常以已知抗体作为
•方法评价:
诊断血清,与待测颗粒抗
特异性强、
原在有电解质存在下,作 用一定时间,通过凝集与 否,进行细菌或红细胞定
简便、快速 敏感度低
性(或定型)。
•临床意义
二、试管凝集试验
(tube agglutination test)
•载体(carrier):试验体系中与免疫无关的颗粒。 •致敏:抗原(或抗体)偶联于颗粒表面的过程。 •致敏颗粒(sensitized particle):吸附有已知抗
原或抗体的颗粒。
载体 可溶性抗原 致敏
致 敏 颗 粒
NS
凝 集 颗 粒
一、载体种类及其处理方法
红细胞: 新鲜红细胞吸附蛋白质的能力差。一
般先醛化后应用。
聚苯乙烯胶乳颗粒: 可物理吸附蛋白质;常制备带有化学
活性基团的颗粒
二、间接凝集技术类型
根据致敏用的试剂和反应方式分为:
1.(正向)间接凝集试验 (in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2.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reverse in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意义 冷凝集素增 高常见于: 单核细胞增 多症和支原 体肺炎。恶 性淋巴瘤呈 现慢性增高。
冷凝集试验原理
混
37℃
合
抗原决定簇隐含,不能与抗体结合
37℃
混
4℃
合
暴露的抗原决定簇与抗体结合
载体 可溶性抗原 致敏
用特异性抗 原致敏载体, 检测标本中 的相应抗体 的方法。
待测抗体
致 敏 颗 粒
NS
凝 集 颗 粒
已知抗体
载体
+
致敏
致 敏 颗
粒
用特异性抗 体致敏载体, 检测标本中 的相应抗原 的方法。
• 将标本进行一系 列对比稀释后反 应,以出现阳性 反应的最高稀释 度为效价(滴度)
第一节 直接凝集技术
(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直接凝集试验:细胞性抗原在有电解质的
参与下,直接与相应抗体结 合出现的凝集现象。
•凝集原(agglutinogen):凝集反应中的抗原。
•凝集素(agglutinin):凝集参与反应的抗体
三、间接血凝试验(被动血凝试验)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
• 原理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
•操作步骤
吸附人的“O”型血红细胞 或绵羊或家兔的红细胞,
•方法评价: 敏感性较强、
制成致敏血红细胞,与相应
简便、快速、
抗体(或抗原)作用,在
成本低廉
适宜电解质参与下,出现 红细胞凝集现象。
直接与待测标本中相
RBC稳定、均一性好
应抗体(或抗原)发 2.与抗原结合的能力
生凝集反应。
及凝集性能不如RBC
年 五、间接凝集试验的应用
1. 抗体的检测
①检测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后产生的抗体 ②自身免疫病患者的抗体的检测 ③变态反应患者的抗体的检测
2. 抗原的检测
第三节 其它凝集技术
一、抗球蛋白试验
•结果判断
红细胞 抗原 致敏
待测抗体
致 敏 红 细 胞
NS
红 细 胞 凝 集
结果示意图
- + ++ +++ ++++ ++++ 效价?
四、胶乳凝集试验
(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
• 原理
•操作步骤
将可溶性抗原(或 •方法评价:
抗体)与胶乳结合后, 1.胶乳颗粒的性能比
使其不能再与完全抗体 •类型 1.直接法
结合。
2.间接法
直接法
+
体内发生
RBC为Rh+
7S的IgG
抽血
作用:检测红细 胞表面结合的不 完全抗体。 临床意义:新生 儿溶血症和自身 免疫性溶血性贫 血的诊断。
抗IgG
RBC为Rh+
不完全抗 体试剂
+
作用:检测游离在血
清中的不完全抗体。
临床意义:输血前的
定型;以协助 传染病的早期 诊断。
原理图
混 合
SPA
IgG
SPA- IgG
SPA- IgG待测抗原 凝集颗粒
待测抗原
三、冷凝集试验
(cold agglutination test)
• 概念 冷凝集素是 红细胞某些 抗原的自身 抗体,只能 在低温时与 其相应的抗 原结合。
• 原理 冷凝集反应在 4℃时最强烈, 红细胞凝集最 明显;温度升 高后,抗原抗 体复合物解离, 凝块消失。
第二节 间接凝集技术
(in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一、载体种类及其处理方法 二、间接凝集技术类型 三、间接血凝试验 四、胶乳凝集试验 五、间接凝集试验的应用
概念
•间接凝集试验:用人工方法将可溶性抗原(或 抗体)吸附或偶联于载体上,使之成为致敏 载体颗粒,再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 在适宜电解质的参与下,出现的凝集现象。
(antiglobulin test)
二、协同凝集试验
(coagglutination test)
三、冷凝集试验
(cold agglutination test)
一、抗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antiglobulin test)
• 原理
方法:将人球蛋白,注入
机体受某些抗原刺激 异种动物,获得抗球蛋白。 后产生“不完全抗体”,此种抗体加入表面结合有 其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不 不完全抗体的红细胞的复 出现可见的凝集现象, 合物中,就能出现可见的 但能封闭抗原决定簇, 凝集现象。
• 原理 • 是细菌或红细胞等
•操作步骤 •方法评价:
特异性易受影响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 体在试管中直接凝集, 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 现象。 • 多用以测定抗体
敏感性不高
•临床意义: 外斐试验、肥达试验 交叉配血试验
0.5 0.5 0.5 0.5 0.5 弃掉0.5
菌液 1
2 3 45 6 7
结 果
试管凝集试验原理
第九章 凝集试验
第一节 直接凝集技术
(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第二节 间接凝集技术
(in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第三节 其它凝集技术
凝集反应 (agglutination)
概念
效价(滴度)
• 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 (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
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 应抗体(或抗原)在一定 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 凝集团块的现象。
凝
NS
集
颗
粒
待测抗原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待测抗原
已知抗体
+
特异 结合
NS
用抗பைடு நூலகம்致敏载体及 相应抗体作为诊断 试剂,用于检测标 本中是否存在与致 敏载体相同的抗原。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抗 原 抗 体 复 合 物
致敏颗粒 无凝集颗
粒为阳性
待测抗原
已知抗体
+
无结合
NS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有凝集颗
粒为阴性
抗 原 抗 体 分 散 致敏颗粒
交叉配血、不相溶输血 后的抗体检测。检测母 体 Rh(D)抗体有助于 及早发现及避免新生儿 溶血症。
间接法
抗IgG
二、协同凝集试验
(coagglutination test)
• 原理 SPA能与血清中的IgG类
•应用
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 微生物的快速
而两个Fab段暴露在葡萄球 诊断、定种及
菌菌体表面,仍然保持正 常的抗体活性,与特异性 抗原相遇时,能出现特异 的凝集现象。
一、玻片凝集试验
(slideagglutination test)
• 原理
•操作步骤
通常以已知抗体作为
•方法评价:
诊断血清,与待测颗粒抗
特异性强、
原在有电解质存在下,作 用一定时间,通过凝集与 否,进行细菌或红细胞定
简便、快速 敏感度低
性(或定型)。
•临床意义
二、试管凝集试验
(tube agglutination test)
•载体(carrier):试验体系中与免疫无关的颗粒。 •致敏:抗原(或抗体)偶联于颗粒表面的过程。 •致敏颗粒(sensitized particle):吸附有已知抗
原或抗体的颗粒。
载体 可溶性抗原 致敏
致 敏 颗 粒
NS
凝 集 颗 粒
一、载体种类及其处理方法
红细胞: 新鲜红细胞吸附蛋白质的能力差。一
般先醛化后应用。
聚苯乙烯胶乳颗粒: 可物理吸附蛋白质;常制备带有化学
活性基团的颗粒
二、间接凝集技术类型
根据致敏用的试剂和反应方式分为:
1.(正向)间接凝集试验 (in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2.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reverse in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意义 冷凝集素增 高常见于: 单核细胞增 多症和支原 体肺炎。恶 性淋巴瘤呈 现慢性增高。
冷凝集试验原理
混
37℃
合
抗原决定簇隐含,不能与抗体结合
37℃
混
4℃
合
暴露的抗原决定簇与抗体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