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当今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向服务业转移,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是服务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旅游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的一个分支,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服务贸易特别是旅游服务贸易将迎来黄金发展时期,从而逐渐成为支柱性产业。除此之外,大力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对浙江经济也有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提高浙江省的产业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发展旅游服务贸易,使之具有比较优势,可以达到贸易结构的优化。与此同时,也可以为其它省市研究相关课题提供借鉴意义。因此,如何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如何提升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是当前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通过研究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浙江省在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运用回归分析和竞争力指标分析方法,研究影响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提升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要比国内早得多,因而旅游服务贸易的理论多由国外学者提出。但是目前旅游竞争理论的研究大部分是借鉴其它学科(主要是经济学)的竞争理论来解释旅游贸易中存在的竞争问题,这些竞争理论与旅游产业的特征还未能很好的结合,尚未形成旅游竞争力研究自身的理论体系。旅游服务贸易方面的学术文献所引用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以及竞争力理论。近几年对于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J.R.Brent RITCHIE and Geoffrey I.CROUCH(1993)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模型,是旅游业竞争力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模型。这一模型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强调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可持续性,认为这种可持续竞争力是由微观竞争环境和宏观总体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竞争力的因子不仅在于目的地的核心资源和吸引力因子,还包括目的地管理因子以及众多的决定目的地质量和附加值的因素和支持因素等。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型加入了“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开发”子因子,强调良好适度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够为旅游目的地创造出促进繁荣的发展环境。因子的层层剖析,为构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模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Enrighe(2004)认为,Ritehie和Croueh模型对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理解还
不够充分。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不仅要包括与目的地竞争力和旅游直接有关的要素,还应该包含影响旅游企业和与生产旅游产品有关的相关企业竞争力的因素。这样影响目的地旅游竞争力的因素实际上就是与目的地旅游直接有关的要素和影响旅游服务提供者的因素两个方面。他将旅游目的地企业特征与旅游目的地吸引物特征作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因素。
除此之外,学者还利用一些竞争力模型进行研究。Michael E.Porter提出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是服务贸易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型。将其运用于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主要是指出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程度。J.R.Brent RITCHIE 和 Geoffrey I.CROUCH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模型,是旅游业竞争力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模型。这一模型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强调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可持续性,认为这种可持续竞争力是由微观竞争环境和宏观总体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Bill Faulkner和Martin Oppermann(1999)对澳大利亚南部区域旅游竞争力进行了探索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地竞争力分析在战略定位和市场规划上己取得重要地位,但应用在旅游发展研究却较为少见。同时作者运用定性的方法在对旅行社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澳大利亚南部竞争力进行了评价。
国内对于旅游服务贸易的研究大多从现实角度出发,从发现旅游服务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到提出解决的策略,从旅游服务贸易对区域经济的正面影响到负面影响,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整体情况到具体到部分省市的旅游服务贸易。
首先,旅游服务贸易对经济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
庞丽、王铮、刘清春(2006)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研究入境旅游和各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入境旅游和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东部地区的入境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入境旅游通过对第三产业的带动引起GDP增长加快,但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的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
余操(2008)以SWOT模型作为发展西部旅游服务贸易的理论依据,指出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是西部大开发的引擎,西部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不仅会获得很大的贸易利益,而且也会拉动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西部地区整体的经济增长。
刘迎辉、郝索(2009)选取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年统计数据,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国内旅游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度强于入境旅游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度,这为未来旅游业三大市场发展的政策调整提供了必要的数量依据。并且强调由于历史和区位等因素不利于发展入境旅游的地区,更应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戴学锋、巫宁(2006)指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增长已经呈现出许多的负面影
响。出入境旅游的增长速度已明显超出了规划的预期,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出入境旅游发展的趋势极不平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入境旅游收入将保持年增长5%-10%左右的水平,而出境旅游年增长则至少为15%,甚至达到20%。出境旅游快速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内需“漏出”,必须引起充分重视。
李仲广、王娟(2008)运用了Eviews5进行了一系列数据分析,并且通过构建旅游服务贸易与旅游经济增长的ECM模型,得出结论:旅游服务贸易在长期内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但短期内对旅游经济的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入境旅游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出境旅游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受到较多条件的制约,因而出境旅游与旅游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明确。基于以上研究,此文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在重视入境旅游的基础上,把提高旅游业的生产和供给能力摆到突出的位置,转变旅游业传统的需求导向的管理,除了开发建设好自然和人文景区外,大力推进旅游业生产手段和产品的现代化、高级化和持续创新,把旅游需求管理建立在有效供给的基础上。第二,发挥出境旅游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减少其消极作用。
任晓燕、霍朱莲(2008)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存在五方面的问题。第一,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区域结构特点是“东重西轻”。第二,客源市场不够丰富。这反映出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并未挖掘出更为广阔的市场,世界旅游服务贸易市场还有很大一部分未被开发出来。第三,高质量的旅游人才缺乏。对入境旅游,缺乏一批高素质的、精通国际旅游业务、旅游管理的旅游人才,而境外旅游方面的电子商务人才更为奇缺。第四,旅游市场监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有关旅游法规不健全,对旅游业中介市场监管乏力,过度竞争,非法竞争问题突出。最后,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从事旅游服务贸易的企业要吸引客源,提高知名度,必须从市场营销着手,而我国在旅游服务贸易市场营销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同时,国内对于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也颇有成果。
董小麟、庞小霞(2007)在文中表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距离,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快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旅游服务贸易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在研究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上也有所欠缺。因此,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王永玲、希冷洛(2008)用竞争指数说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情况。指出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具有相对微弱的出口竞争力;而CAI指数为负的国家有日本、加拿大、英国和德国,都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净进口国,因而出口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
蔡荣华(2008)指出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