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让课堂更精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设与生成,让课堂更精彩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

解释:善于学习的人能透辟的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难探究清楚。

[内容摘要]传统教学重“预设”而轻“生成”,新课程理念认为,光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是呆板缺憾的,有“预设”更有“生成”才能焕发课堂的活力。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着彼此的思考,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解决好教师预设活动与学生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时下我们教学研究的焦点。在实践中,老师们最能够深切体会到:学生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那么,怎样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呢?

我们以一节信息技术课上发生的“德育环节”说起------在学习搜索引擎的过程中,多个关键词组合的应用是常用的技巧之一。让学生通过关键词范围的不断缩小来搜索自己的名字,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解决知识点学习,可以说一举两得,在知识的铺垫中,老师安排了这一内容: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可你知道,在这网络世界里跟你同名同姓的人有多少呢?不妨我们通过搜索引擎来尝试一下,瞧一瞧谁的名字使用频率最高。

(学生通过百度、google、搜虎等搜索引擎开始搜索自己的姓名)生:老师,我找到了50多项相关网页;

生:我只找到了1页

……

师:找到相关网页以后,你可以仔细观察一下,都是一些什么职业的人,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相互之间兴趣浓厚地进行着交流,巡视中发现个别学生有不开心的情绪,走过去询问后得知,有的同学在搜索自己的名字后,出现的同名同姓中有一些“囚犯”、“小偷”,引起了同桌的嘲笑。)师:同学们,大家搜索以后有什么发现?(点名发言)

生:网络上跟小明(化名)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而且还有“死刑犯”的呢……(学生发出一阵嬉笑)

师:你说的对,那你能不能再仔细观察一下,跟他同名同姓的人之中,还有其他职业的人吗?

生:还有工程师、总经理、学生……(小明脸上露出了笑脸)

师:这一次,你观察得比刚才仔细多了,你所说的这些人是我们班的小明同学本人吗?

生:不是。

师:是呀,网上跟我们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这其中有成功人士,也有社会的败类。我想,我们应该以成功人士为榜样,以社会败类为借鉴,好好学习,有朝一日,在网上搜索到的是一个属于真正成功的你。那么,如何准确而又快速地搜索到一个属于你自己相关的网页呢?

(请学生回答)

生:可以在我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学校名称。

师:这主意不错,范围好象小了一点,但全国有可能跟我们学校名称相同的不止一所,而且那所学校里也有跟你一样名字的同学。

生:哦,学校前面可以加上新疆库车市……

师:想法不错,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高招吗?

生:…………

师:看来,同学们很会想办法,大家不妨试一试,是否灵验。

(学生实践尝试。很快,同学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相关网页,非常激动与兴奋)

我们的课堂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在不经意间发生,留下许多感悟与反思,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活泼可爱,天真无暇的孩子,他们带给我们太多意外的惊喜与挑战,作为教师,不能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想当然去完成自以为比较完美的教学预案,我们在备好课的同时,需要更多时间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真正意义上备透、吃透“学生”这一活教材,不让更多的遗憾留在我们的课堂,不让更多的尴尬场面留给自己,让预设与生成并重、过程与结果兼顾,使更多的意外不再成为意外。

一、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呆板缺憾

传统教学把学习简单地看作“刺激——反应”的过程,认为教师提供怎样的刺激,即预设,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即生成。因此,教学是重预设而轻生成的。于是预设成了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了上好每一堂课,以信息技术课为例: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非常认真地进行教学的预设:精心准备一大堆预设的产物:教学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专题学习网站等等。我们还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引入自己的“埋伏圈”,且常常自鸣得意,可最终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学活动仍然无法充分让学生感受、体验,精彩且富有创造力。

究其所以然:我们为学生考虑过吗?课堂上光是课件的漂亮、美观和气氛的热烈就行吗?课堂仅仅是教师展示精美课件技巧的表演场所吗?老师在课前是应该有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

这是课前预设。然而我们在上课时却不可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如果我们一味地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急着走过场,则很难让学生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

课堂是动态的,预设的教案、课件也会随时显现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偏离轨道”时,教师不能漠视或强行将之拉回来,纳入预设的轨道,这样会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学要顺应学生的需求,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合理地删补、调整预设,从而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因此我们说,课堂光有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堂,只有生成的教学必然是呆板缺憾、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二、要“预设”更要“生成”的课堂——焕发活力

随着新课程理念和学习理论的实施发展,学习被普遍认为是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重建过程,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成活动。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要“预设”更要“生成”,揭示了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辨证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美。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渗透,教师们在课件、网络的步步展示中越来越注重预设与生成。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使教学更有序地展开。而创造性地生成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应时刻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辨的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