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
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
雷鸿春 贾 先 梁 艳 赵 祎 李文汉 谭栓斌
(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
【摘 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将作为“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今后几年将迎来大范围智能制造装备的生产线改造,需要大量掌握智能制造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文章从智能制造领域岗位能力需求出发分析了智能制造应用所需人才的特点,阐述了构建基于智能制造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岗位需求
一、引言
目前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是基于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工业发展需要制定的。
这一传统的学科专业的教育模式是按所属学科传授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设置界限分明,很难涉及到其它学科专业的知识。
这种单一能力结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难以培养能够驾驭日益复杂的智能制造体系专业人才。
培养“创新型与复合型”的跨学科人才,需要将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智能制造所需的相关元素真正地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这就对我国现有传统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新挑战,我们再不能在“传统”窼臼中讨论创新人才培养。
新型工业文明需要极大的改变学生的教育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
多数专家学者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人才能力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层面的论述,很少涉及到具体的实施层面,表现为可操作性不强。
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教学研究这方面是缺失的。
这一现状揭示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应当且必须进行反省与改革,不应在新科技革命或工业革命来临之时缺位。
新型工业文明发展迫切需要开展新形式下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以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智能制造将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跨界整合将改变制造业现有有的知识结构,因此,工科院校有必要重新构架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今后制造业形势的发展需要。
“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需要大量掌握机械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工科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很大差距,课程结构的缺位错位现象也很严重,使得现有课程体系与“中国制造2025”发展方向之间出现分离化现象。
因此,工科院校有必要建立能与“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相契合且能覆盖其不同发展阶段的跨学科的动态课程体系,重构基于智能制造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这对实现“中国制造 2025”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
以智能制造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口,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构建涵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自动控制等多项技术领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培养人才。
三、构建机械类本科专业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策略
(一)分析研究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类本科人才需求状况
在当今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智能制造必将成为综合应用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前沿领域。
传统按学科划分的专业设置方式培养的人才专业结构已经不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需要,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将是未来人才需求的方向,这就需要探究智能制造企业生产模式特点和专业人才岗位变化。
从而确定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岗位需求,并结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提出具体的岗位培养要求。
(二)确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确立要符合国家的发展规划、符合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并要结合本专业特点。
专业培养目标要突出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在强调塑造全面、可持续发展、具备创新能力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化发展。
培养目标要规定学生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要求以及可以从事的职业。
(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岗位(群)所需的应用能力分析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智能制造对专业人才岗位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复合型人才成为面向智能工业时代的人才特征,智能制造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涉及多领域、多行业、多环节,并涵盖多学科、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应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四)构建适应智能制造相应工作岗位所需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
应用能力的获得需要相应完善的课程体系去保证。
以应用能力为核心,从应用能力分析为切入点,分析应用能力获得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将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课程群,建立符合相应应用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智能制造将成为综合应用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前沿领域,改变了制造行业的原有知识结构,这要求工科院校重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打破原有条块分割式的传统知识界限,与企业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需求相对接,根据今后产业结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来设置、整合课程,构建课程群,完善课程体系。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在现有的本科教育的基本框架内适度的动态调整,机械类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需的课程体系也应在现有本科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求之上作适度调整,按照行业的职业规范制定人才知识结构,在保证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其它学科专业的知识点,以必要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依据整合机械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
(五)构建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工程路线图”
“能力工程路线图”就是根据应用型本科培养工程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在各个学期安排学习的不同侧重点,以“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完成工程师的基本技术技能和素养的培培养。
构建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工程路线图”,应以“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为导向,以工业智能化转型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为目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
本文系2017年度西安思源学院教改项目《机械类应用型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7SYGP002)和2018年第二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省级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中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802204044)的阶段性成果。
51
系为主体,逐级递进式完成工程师的基本技术技能和素养的培养。
(六)制定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围绕智能制造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并考虑学科专业相关知识的交叉,打通多学科专业的课程界限,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立足说机械类基础的专业知识,适当增加其它相关学科专业的知识点。
应该坚持理论基础课够用、专业基础课管用、专业课分而不散的原则,适度搭配理论课和实践课,注重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此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考虑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合理统筹。
理论课程及实践环节应能逐层映射人才培养所需知识、能力、素质需求,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行分解,逐级转化与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
四、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方法
探索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本科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
通过调研探究智能制造企业生产模式特点和专业人才岗位变化,明确岗位能力要求;以应用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教学课程,构建课程群;围绕人才培养“能力工程路线图”;在此基础上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跨学科课程体系涉及面广,人才培养方案很难进行有效覆盖,课程设置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遵循机械类本科人才教育的基本框架,在满足机械类本科专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求之上,针对具体的应用能力要求,合理地分配多学科专业知识,按照专业课够用的原则将适当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整合到机械类本科的课程体系内。
应对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应进行系统规划。
首先,应动态跟踪和分析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态势,明确哪些是与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并在多学科专业知识之间建立关联,要保证多学科专业知识多而不散,有机结合,搭建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基础架构。
理论课程体系应适当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尤其是非机械类专业理论知识的难度,应把理论课的重点放在着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上。
理论课程的整合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对应工程应用能力建立专业课程模块,构建基础理论课程群与专业课程模块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多学科交叉知识结构的特点,增强学生在智能制造领域各岗位的适应性。
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依据专业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根本,统筹安排认知实践、专业实践、创新训练、综合实践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使各学期实践教学内容逐层递进、不断深化;实践学期实训内容应与理论学期的教学内容紧密衔接。
系统化构建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课内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相关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贯穿于大学教育全程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动态适应过程,不应追求在短时间内实现课程体系的最佳设计,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课程体系对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动态适应性。
有必要组建实验班,不断践行人才培养方案,动态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并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不断更新课程群内容,适时优化课程体系架构。
五、结语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是机械类本科教育的一个创新,没有实际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不断实践,仅将此篇文章献给有志于为中国智能制造战略规划作出贡献、勇于创新、勇于担当的老师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国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学满.“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人才的新需求[J].科教文汇,2016(6).[2]姜黎辉.“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背景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6).
[3]左小琼,贾建平,张荣,吴红霞.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时代汽车,2016(10).
[4]罗新文.从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J].高教学刊,2016(3).
(上接第49页)识以及具体的实践方式,培养自身创新创业心理,改变传统的就业心理,深入调查学习创新创业的有关知识,了解其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性。
再者,医学生应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深刻认识到目前行业对于综合发展人才的需求。
另外,医学 生应积极培养专业兴趣,对于感兴趣的行业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掌握其职业要求,完善自己,增强创新创业的针对性。
(二)医学院加强相关教育
医学院的职业教育直接影响到医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创新创业的教育则能够有效的提高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增强其创新创业的意识。
因此,医学院应加强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授课老师完善授课方式,采用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除课堂之外,医学院应加强第二课堂的发展,即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校内校外活动相结合,提升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提高其对创新创业的信心。
在校内,医学院可以开设相关讲座,邀请有创新创业相关经历的人士进行演讲,并及时解答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相关问题的疑惑,确保学生有正确的职业观,对于未来职业规划有一定初步的了解。
结合“互联网+”时代发展背景,医学院可建立线上教育平台,让学生在课下有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
(三)扩大社会资源
国家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为医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政策上与财政上的支持,推动医学生创新创业事业的
发展。
再者,我国应积极建立医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体系,为医学生创新创业指明方向,让其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创新创业。
同时,政府应设立医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会、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积极完善医学生创新创业的配套设施等,加大对医学生创新创业的设备、场地、人才等社会资源的支持,促进医学生创新创业的开展。
另外,我国应在各地落实医学生创新创业的辅助计划,加强对医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支持和指导,组织开展医学生创新创业交流会等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琳琳.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品牌研究, 2018(5).
[2]陈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4).
[3]刘目前,刘逊.“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探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8).
[4]钟丽凤.医学生创新创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1).
[5]何渝军,赵松,童卫东,张晓华,叶景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5(9).
作者简介:瞿沁(1997—),女,皖南医学院护理学院2015级护理本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