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的审美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建筑的审美差异
机电学院
机械系
B1001
马亨
0612100101
中西方建筑的审美差异
摘要:由于文化渊源、思想观念、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建筑审美观念上也不同,不论是从建筑的风格和形体审美上,还是建筑的和谐和对称审美上,都体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或是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或是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融合之美,都能比较全面、立体地反映建筑美学的全部意义,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建筑审美形态定位。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的审美差异;建筑风格;建筑形体;和谐之美;对抗之力;横向纵向
不同的水土养育着不同的人,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东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且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差异更加明显。西方的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而中国建筑不论多么高大雄伟,却很少给人以“高”的感觉,只给人以宽广的感觉,因为建筑是在一个大的面上铺展开来的。思想文化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建筑材料的不同,建筑风格的不同,建筑发展的不同,社会形态和文化氛围的不同给艺术审美带来了差异。
一、建筑审美风格的不同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格调。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旋律,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中国建筑中深刻浸润着中国的艺术风格情趣,这在园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苏州园林玲珑精致,咫尺之间变幻多重景观,譬如狮子林中的假山曲径,极尽曲折回环之能事。园林中多处体现着虚实、区隔、藏露等。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传统士大夫奉修齐治平为圭皋,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他们涵泳情性,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他们将广大的宇宙囊括进内心,或者说他们将内心的修养作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即把它当作宇宙。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这些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他们将“内宇宙”投影在园林建筑上,除了建筑本身的成就,还用一堵坚实的围墙把建筑封闭起来。做为家天下的皇帝,砌长城,给“国家”(以国为家)修一座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围墙。此处可隐约窥见中国内敛、保守的审美因子。中国的权力政体思想可从宫室建筑搜寻出踪迹,中国的天人调谐思想、艺术审美情趣可从园林建筑中找出根据。中国建筑的围墙文化值得关注。西方建筑经历了风格迥异的不同历史时期,这与被儒教思想统治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建筑风格——一以贯之——形成鲜明对比。
西方建筑在其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差别十分显著,稍有常识之人即可一眼分辨出哥特式与巴洛克式建筑,而中国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递延变迁的痕迹微乎其微,唯恐打破这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对称美。
二、建筑形体审美的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所以在中国画中,无论是绘画工具还是绘画语言,无不与线有关。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感染力。故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而言,无论是单体建筑的外轮廓线,还是群体建筑的天际线,都与中国绘画中的勾、描有相同之处。即使
在音乐艺术上,如中国传统音乐的京剧,似乎亦可感觉到一种线的流动。
西方建筑讲究“体积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数与几何图形有特别的认识,极其重视富于逻辑的几何形状之美。美的建筑就是由明确的几何形体与几何比例关系以及确定的数量关系构成的。所以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体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而不规则的石块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在绘画上,他们追求的是写实艺术,以塑造出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他们先天有一种征服一切的欲望,好像画的越写实,就越能够征服这个事物;在音乐方面,他们的传统音乐讲求声音浑厚,体现着一种“体积感”。
此外,建筑材料的不同也可看出中西方审美情调的不同。木质轻盈、熟软给人以温暖、亲切的审美情调感受,中国人比较感性,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普遍存在求和睦、重感情的心理;石质阴冷坚硬,给人以冷峻、生硬的感觉,符合西方人的理性、客观、求实际的心理。
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43.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至于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与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对照。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就在他的《建筑十书》中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建筑形体审美的不同。
三、建筑和谐之美和对抗之力审美的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但是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婉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
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正如李泽后先生所言:“中国建筑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的,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多个建筑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那些精密的几何比例,那些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的审美情绪。就连以山水自然之美为题材的园林建筑,亦一反中国式的天人合一特点,而表现天人对立的特点,以人定胜天为主题。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的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是建筑的陪衬。并且这里的山水花木并非保持自然的生长之态,而被修剪成各式规整的图案。园林的布局,亦按人的意志划分为规则的几何形,表现出古代西方人勇于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