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的重要思想传统和理论来源,它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不仅为中国领域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同时也对于中国的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应用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传承,对于推进中国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哲学方法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与思想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理论基础的哲学体系。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的产物,是由内部矛盾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人类的意识和社会发展也同样是由物质的历史演变而来的。
辩证法则是一种能够揭示和解释各种存在内部的矛盾和转化的方法论和思想工具。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批判现代性”作为其核心价值观,力求对于社会现实和主要矛盾做出深入的分析、思考和评估。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社会实践的探索,认为美好的社会未来是通过人类共同的努力、实践和充分的发展而来的。
二、当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建设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适应这些挑战和变化,中国的哲学和理论建设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和哲学家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应用,试图探索中国哲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
首先,当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建设强调宏观的分析和整合,梳理和理清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脉络和哲学思想传承。
其次,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理论研究注重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尝试将哲学观点与化学、物理、生物、社会科学等多种类型的学科体系进行对接和融合。
最后,当代中国的哲学理论建设还注重将“就事论事”与“大局考虑”两者相结合,深入剖析和分析中国当下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和问题,同时在全局范围内进行哲学思考和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条件。
2.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3.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条件。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公有制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2.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3.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矛盾统一、质量互变等。
2.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归纳法、演绎法、矛盾分析法等。
3. 辩证唯物主义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2.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现实问题。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2.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历史观。
3. 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历史阶段等。
2.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历史比较法、阶级分析法等。
3.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哲学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历史渊源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斗争而推动的。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阶级斗争理论则强调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改造世界。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深入地理解并改变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源起于德国草地哲学家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并在批判和继承中发展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建者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9世纪60年代在欧洲成立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国际工人协会。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导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经济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济制度建设的思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理解: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①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的创造性。
②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
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
7、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他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大力,是贯穿于其他规律的范畴的中心线索。
质变和量变,看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对立统一关系。
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及其原因,而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9、联系的普遍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10、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1、归纳和演绎2、分析和综合3、抽象和具体4、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1、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一是以往的历史理论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这些关系的根源;二是以往的理论都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
1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是互相依存互相吸取、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即克服又保留。
1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脉络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脉络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毛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他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科学社会主义。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又称科学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来源(一)德国古典哲学。
代表人物:(1)黑格尔:第一次把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发展和联系,创立了唯心主义辩证法。
2、费尔巴哈。
把自然思和人类做为出发点,大胆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观念存在。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创立了唯物主义。
(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主要贡献:提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贡献: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预测到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被新的社会所取代。
不足之处是未能认识到推动这种替代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83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1、黑格尔:贡献: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足:他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不彻底的。
2、费尔巴哈(德):贡献: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不足: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贡献: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不足: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法),欧文(英):贡献: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种种矛盾,预见到资产阶级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不足:未能理解这一历史过度的表现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第一章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人与世界关系,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理解: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①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的创造性。
②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
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
7、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他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大力,是贯穿于其他规律的范畴的中心线索。
质变和量变,看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对立统一关系。
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及其原因,而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9、联系的普遍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10、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1、归纳和演绎2、分析和综合3、抽象和具体4、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1、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一是以往的历史理论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这些关系的根源;二是以往的理论都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
1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是互相依存互相吸取、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即克服又保留。
1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关于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它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演进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发展和认识的哲学理论,它强调世界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矛盾斗争的结果,并且对于认识世界的方法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一项核心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演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革命的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演进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分析的结果。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悲剧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2. 马克思列宁主义:根据列宁的理论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列宁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
3.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苏联、中国等国家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1. 社会变革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并提供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理解: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①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的创造性。
②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
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
7、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他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大力,是贯穿于其他规律的范畴的中心线索。
质变和量变,看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对立统一关系。
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及其原因,而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9、联系的普遍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10、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1、归纳和演绎2、分析和综合3、抽象和具体4、历史和逻辑的统一.11、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一是以往的历史理论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这些关系的根源;二是以往的理论都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1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是互相依存互相吸取、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即克服又保留.1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是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
壹、总论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一)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阶级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到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本质特征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三、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外在世界之间关系的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或者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二、物质和意识(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坚持唯物主义根本原则: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强调物质可以被人们感觉所反映,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物质运动同空间、时间不可分割。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长宽高),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3、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客观性是规律最基本的特点。
规律的客观性依存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4、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出发点。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83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1、黑格尔:贡献: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足:他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不彻底的。
2、费尔巴哈(德):贡献: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不足: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贡献: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不足: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法),欧文(英):贡献: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种种矛盾,预见到资产阶级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不足:未能理解这一历史过度的表现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第一章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人与世界关系,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一种关于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科学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社会的思想解放和人类进步具有深远的当代价值。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它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所推动的。
唯物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矛盾的正确认识,以及通过矛盾的斗争促进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世界观,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运动的趋势。
3. 阶级斗争理论: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理论强调人类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动力。
4. 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价值和自由的实现,主张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正的人类解放只有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改变和消除剥削才能实现,从而达到人本主义的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1. 战胜意识形态困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解放思想的工具,有助于人们摆脱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实现真正的思想解放。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具有批判精神和解放思想的当代价值。
2. 指导现实改革和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为现实改革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阶级斗争、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3. 解读当代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经济问题的解释提供了重要参考。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如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主义的危机论述等,对当代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知识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等问题的理论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出发,对其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见解,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发展的,没有任何超自然存在的东西,人的意识是物质生活的反映。
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着许多相互矛盾的现象,这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来源。
辩证法是研究这些相互矛盾的法则和发展的规律,是解析矛盾和发现矛盾的方法,因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发展和解决的历史过程。
在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级的社会形态,其特点是实现物质生产和人的自由发展的完全统一。
四、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基础是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对立的,因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在所有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阶级斗争,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尤为激烈。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改变社会的主力军,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五、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是不能忽视的,实践是哲学思考和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根据。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理论的起点和终点,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和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思想史上一座重要的哲学丰碑。
它在世界哲学史上创造了新的理论前景和独特的历史地位,被誉为“世界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体系之一”。
它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深刻认识之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一种发展,并在社会历史领域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引发的,是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所必然带来的。
从而建立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观点,即“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唯物史观的根本特征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即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力量的变革而引发的。
马克思曾说过:“历史是阶级斗争史。
”即每个历史时期都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而引发的,而阶级之间的斗争又是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引发的。
只有客观地诠释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核心原则,它不仅提供了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和找出普遍规律的方法,也能够显现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的是一种理论的方法,它关注着事物内部的联系和过程,并从矛盾的对立面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强调对于矛盾的处理和人类对于矛盾的认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对于矛盾的处理方式体现着文化和思想的创新和创造。
通过分析和对矛盾的处理,人类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使其升级和进一步发展。
三、人类自由与解放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原则给予了人类极大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类自由观念来源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自由从实践中产生,也只有在实践中发展。
唯有克服各种制约和束缚,让人类自身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扬和展示,才会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四、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支之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83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1、黑格尔:贡献: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足:他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不彻底的。
2、费尔巴哈(德):贡献: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不足: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贡献: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不足: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法),欧文(英):贡献: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种种矛盾,预见到资产阶级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不足:未能理解这一历史过度的表现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第一章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人与世界关系,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则性认识和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群众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总和,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具有客观规律性和客观需要性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是唯物论的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在的矛盾推动的。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一系列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和矛盾推动的。
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是唯中的立场,既承认客观存在的客观性,又承认认识过程的主观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阶级斗争的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哲学体系,它把历史发展看作是一种客观过程,而不是天意或英雄的主观决定。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将历史发展看作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历史上的种种社会变革和进步,都是由于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推动。
通过对阶级斗争的研究,可以认识到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从而找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则性认识和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群众生产和社会实践的总和,历史的发展过程是具有客观规律性和客观需要性的。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走向,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关于人类存在的哲学体系。
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揭示历史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且为了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自由解放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这些哲学思想贯穿了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而现在的社会科学,就很大程度上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展开研究和探索。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认为物质生活是人的生活基础,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一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十分重要。
例如,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
在政治学领域,马克思认为,政治的存在是一种阶级利益的体现。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基础。
它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矛盾着而不断变化的世界,矛盾是运动的动力,发展是必然的。
这种思想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社会学领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被运用到社会发展的研究中。
在斯格门特的社会变迁理论中,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于揭示社会变迁的发展规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心理学领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可以帮助解释人类心理发展中的矛盾和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础,它认为历史发展是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并且历史进程的方向是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很有启示性。
例如,在历史学领域,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可以帮助研究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理解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经济基础的转变。
在文化学领域,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可以帮助理解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为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固有的方法和思想工具,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贯穿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变革的科学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等重要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和实现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过程,通过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正反馈,人们可以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重要的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阶级斗争。
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推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及其发展的辩证认识。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相互依存的、相互转化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强调解决主要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
社会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制于生产关系的状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会引发社会的革命。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解放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实现社会的解放和共同富裕。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深刻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它从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方面,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为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应当正确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是一个有机的、开放的体系。
组成这一体系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符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是抱着为劳苦群众谋幸福的愿望去考察社会进而研究哲学的。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又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着解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问题,也就是说为了现实的人的解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哲学的时候,首先碰到的就是发展到最高水平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他们接受了这一学说,成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
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站不住脚的,受到了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鼓舞。
然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抛弃辩证法也是不对的。
进一步地研究,马克思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引进了实践的概念,终于发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确定思维真理性的标准。
科学实践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根据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历史发展,重新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研究的积极成果,经过进一步天才地发挥,创作出了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的哲学即唯物辩证法。
这一新哲学的发展,科学地说明了人们的认识过程,建立了与以往认识论本质上不同的新的认识论学说。
当他们这个时候应用新的哲学武器来重新研究人类社会问题时,与过去就大大不同了,一切问题就都明朗了,从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社会理论,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从人出发,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了人;如果说是从社会出发,走过了一个园圈,最后又返回到的社会,都是正确的。
这两种说法是一样的,都是说出了同一个意思。
但是这种回到,并不是回到原地,而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返回到人类社会问题上来,是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回到人类社会问题上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类社会,归宿仍然是人类社会,这是无疑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由如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即:辩证法--唯物主义--实践论--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第一,辩证法。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
那么什么是辩证法呢?按照恩格斯的意见,唯物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1页。
)列宁则把唯物辩证法定义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反映永恒发展的物质的人类认识是相对的。
”(《列宁全集》第19卷,第2页。
)列宁和恩格斯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指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发展的学说。
这一学说认为,客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发展的,运动发展是由于内在矛盾引起的,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思维所以能够反映这一规律,是因为它本身也是按照与之相类似的规律运动的。
从恩格斯和列宁的上述论述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无论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还是人的主观世界即思维,都是按照辩证法的规律运动的。
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规律的学说就是客观辩证法,关于主观世界即人的思维的运动发展规律的学说,就是主观辩证法。
这两类规律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也不可能有着本质的不同规律,因为反映者和被反映者如果有着本质上不同的规律,它就不可能实现反映的任务。
客观世界在本质上是辩证地存在着的,思维则是人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因此,辩证法既包括客观实在,也包括人的思维。
通过思维能够达到对于现实的矛盾的认识,但是却不能克服些矛盾,克服矛盾只有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做到。
所以马克思主义非常看重实践,认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是在对于现实的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中揭示出来的规律性,这些规律性,既是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也是继续进行实践变革世界的基础。
我们党所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因也就在这里。
但是,因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毕竟是不相同的,所以它们又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的。
对此,恩格斯说道:“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9页。
)唯物辩证法作为一个系统的哲学学说,是由总特征、基本规律、基本范畴组成的理论体系。
这些特征、规律、范畴并不是先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在屋里想好了以后,强加于物质世界的,不是的,他们从来也没有想要先验地寻找一些完全适用于现实的辩证法原则。
他们是通过分析现实的实践,才从中揭示了客观物质世界存在的一定的原则,然后才有理论上的表述。
现在有些教科书和小册子,把辩证法的这些特征、规律和范畴解释成互不联系、互不依赖、各自孤立的,这当然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这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冒充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实际当中去,然是就免了要碰避的。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因此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也就成了作为物质世界正确反映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
对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把握,关键是要深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因为这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曾经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1页。
)列宁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辩证的东西=‘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
”(《列宁全集》第38卷,第407页、97页。
)又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列宁选集》第2卷,第608页。
)毛泽东同志则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137页。
)这一法则不仅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法则,它贯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部分当中。
例如,在唯物主义部分存在着物质和意识的矛盾;在实践论部分存在着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认识论部分存在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矛盾;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同时,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几大范畴都是自身内部的对立统一,都是可以用矛盾法则加以说明的。
所以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又说,把这一法则的有关问题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
当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辩证法的时候,不要忘记它的革命精神,不要忘记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变革世界的思想武器。
否则,就有可能对它产生片面地理解和不合理的应用。
马克思早就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页。
)要知道,唯物辩证法决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它同时还是世界观问题,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统一。
单纯的方法、在其抽象的意义上来理解的方法,是任何什么人都可以应用的,而世界观却是分阶级的,忘记了这一点就会背离唯物辩证法的革命精神。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硬壳中将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挽救出来又进而改造成无产阶级的革命武器的呢?在这个过程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给了他们很大帮助,通过引进实践的观念,确立了新的唯物论学说。
第二,唯物论。
马克思认为,为了揭露社会的真正矛盾,找到一条通向合乎劳动人民群众利益的新社会的道路,就必须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使他和恩格斯感到无比的兴奋。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费尔巴哈“才能走向真理和自由,其他的路的没有的。
费尔巴哈,这才是我们时代的涤罪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4页。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就发展费尔巴哈的哲学也有使人不满意的地方,马克思指出:“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然而这一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唯一联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43页。
)只有政治才能解决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建立起通向人的最后解放的道路。
费尔巴哈不明白,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抽象的、孤立的个人是没有的,人是组成社会、国家的,人只有在社会中、在国家中才能生活,所以离开了政治谈人,是不会对人有多少益处的。
人的最大的不幸来自政治,最大的希望也存在于政治之中,所以真正有益于人的解放的哲学是不能不谈政治的。
因此,马克思在谈到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改造时指出:“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3页。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旧哲学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步,马克思就不能从旧哲学的框框里脱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就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不看到这一点,就不会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就会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降低到旧哲学的水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属性,意识是能够反映物质世界的等等这些命题,旧的唯物主义也都是承认的。
这些基本上正确的哲学命题,如果从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理解,那就还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有些流行的哲学小册子,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义下,却并没有超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眼光,机械地、孤立地去对待它们,使它们变成了抽象的哲学教条。
如果以为停止在这个水平上就是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那实在是高兴得太早了。
这样的哲学教条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有什么用处呢?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因此,许多人反复念叨这些命题,却仍然不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在“活学活用”的年代,人人都讲哲学,充斥于社会的却是“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横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所以是科学的,关键是正确地解决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主义。
那末,马克思是怎样解决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的呢?马克思认为,自然具有外在性,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它不依赖于人而存在,人却要依赖于它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