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原型空间建构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三位一体构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探析

三位一体构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探析

三位一体构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探析作者:郭仰成邓振辉李女仙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年第06期摘要:文章在十九大提出来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通过对广东省广州大岭村的点、线、面空间进行调研,结合对村落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生活习俗的研究,提出把点、线、面导入大岭村更新设计,营造岭南文化的特色村落。

关键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点线面;大岭村;更新设计在中共十九大提出来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行传统村落的设计更新与营造是当下不变的话题。

在计划中,国家要求推动中国乡村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修复乡村的村容村貌、历史文化,让乡村保留源文化,建立新自信。

村落空间更新改造的重点在于系统推进文化修复和人心修复,可通过点、线、面不同空间形态进行规划设计,进行空间优势资源整合更新。

一、广州大岭村现状大岭村是城镇中相对独立的传统村落,位于广州番禺区石楼镇的西北部,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到如今已有800余年的开村历史,村域占地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

村落的“山、水、村、田”整体格局和空间肌理到如今保持完好,仍维系着典型的岭南乡村聚落特征。

自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后,大岭村相关部门正努力将其打造为旅游村。

目前,大岭村存在的待解决的部分问题,主要体现于个别独立建筑缺失传统风貌,河涌水体污染严重,村落公共空间集聚地较少等。

(一)村落的点状空间及现状问题点在几何中是最简单的形,也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在设计基础中,点起主导激活作用。

村落中的重要节点包括祠堂、古井、古树以及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标志作用的空间。

它们散落于村落之中,发挥着各自特有的功能与影响,并串联着村落的文脉。

在大岭村中,点状空间存在着可以被改善的地方。

井,大岭村内有若干古井,皆位于村落的居住区域内。

其中,唯有巷内的生活用井依旧开放,出于安全防护的考虑,几乎所有公祠广场内的古井一律被封锁。

古井无法得到对外开放与再利用,其文化价值没有得充分发挥。

农业三位一体策划方案

农业三位一体策划方案

农业三位一体策划方案1. 引言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农业三位一体发展策划方案将农产品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作为统一的目标,通过协调农业发展各要素,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全面振兴。

本文将提出一个农业三位一体策划方案,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资源优化配置。

2. 农产品生产2.1 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制定种植结构优化方案。

重点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市场前景的农产品,并采取技术引导、培育供需对接等措施,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

2.2 推动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鼓励农业生产方式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同时,加强农技人员培训,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区的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2.3 加强农业综合服务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提供农技专家咨询、农机具维修等服务。

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发展。

3. 农村经济发展3.1 促进农村转型升级加强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农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等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3.2 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3 引导农民就业创业通过培训和政策支持,引导农民就业和创业。

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同时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 农民生活水平提高4.1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

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宣传和普及,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

4.2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改善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增加农业附加值等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夹生自治:上海杨浦城市社区“三位一体”模式实证研究

夹生自治:上海杨浦城市社区“三位一体”模式实证研究

状态 ,因此 面对 纷 繁芜 杂 的社 区治理 和参 与 矛盾 ,这 些研究 成 果仍 然显 得捉 襟见 肘 。
二 、研 究 背 景
杨 浦 区在社 区治 理和 参与 方 面有着 自身 的特殊 性②:一 是历 史 遗 留问题 使 得杨 浦 的社 区建设 涵 盖 了繁重 的就 业 、救助 、旧改等 大量 最基 本 的 民生 需 求 。因此 杨浦 区 的社 区建设 必须 和 政府权 力 大面 积融 合 ,造成 杨浦 的社 区治 理 和 参 与 在很 大程 度 上 弱 化 了 自治 的 意 义 ;二 是 因 人 口基 数 大 、下 岗工人 多 、收入 水 平低 、资 源整 合协 调难 以及 社 区之 间发展 程度 不 一等 原 因使得 杨浦 的社 区建 设 问题并 非 短时期 内就能 获得 明显 改观 ,只能是 在一 定程 度上 获得 缓 解 。三是 一个社 区 内部
度 低 、 资 源 少 、 水平 赢 弱 ,居 委 会 、业 委 会 和 物 业 公 司 三 方 自治 、合 作 、协 调 的 意 识 和 能 力 比 较 薄
弱 ,各 个社 区治理和参与 的水平也参差 不齐。 “ 三位一体 ”模 式的成 熟需要通过 熟练 的专业化 队伍、 科 学的职 能限定和角 色定位 以及 民主伦理 的实践 来解 决。
实 践在 我 国的重 大探索 ,也 是在 不断 的完善 中逐 渐成 为调动 社 区力量 、推进 社 区权力 运作 学基 金 重 大项 目 “ 国模 式 研 究” ( 目号 0 & D 0 ) 的阶 段 性 成 果 。 :本 中 项 9 Z O1
2 0 0
社 区政 治发展 、分享社 区建设 成 果 的核 心 。所 谓 “ 三位 一 体 ” 是指 在 实 行 物 业 管 理 的住 宅小 区 内 ,居 民委员 会 ( 简称 “ 委会 ” 、业 主委员会 ( 下 居 ) 下简 称 “ 业委 会 ” 、物业 服 务企 业 ( ) 下简 称 “ 物业 公 司 ” 在平 等 合 作 的 基 础 上 ,按 照 一 定 的组 织 原 则 和 三方 协 议 , 明确 分 工 ,各 尽 本 )

“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研究以济南周围村庄为例

“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研究以济南周围村庄为例

在乡村民宿旅游的带动下,红岩村的“三生空间”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活空 间方面,当地居民从传统的农耕生活向旅游业转变,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生产空 间方面,农业生产和手工艺等传统产业得到了升级和转型;生态空间方面,生态 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得到了加强。然而,过度开发和不良经营也导致了一些生态和 文化问题的出现。
乡村民宿旅游是指以乡村文化、自然景观和特色建筑为依托,利用自家庭院 或其他闲置资源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的一种旅游形式。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 乡村民宿旅游被认为是实现乡村产业转型、提升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生态文化保 护的重要途径。
“三生空间”是指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统称。在民族村寨中,这三个空 间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然而,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村 寨的“三生空间”面临着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文化价值观丧失、生态环境破坏等 诸多问题。
为了推动乡村民宿旅游和民族村寨“三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 措施:加强统一规划和管理,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和旅游体验,树 立特色品牌;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防止文化异化;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实现绿色发展。
结论
本次演示以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为例,探讨了乡村民宿旅游导向下民族村 寨“三生空间”的演变与重构。研究发现,乡村民宿旅游对民族村寨的发展具有 积极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优化资源配 置,加强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实现乡村民宿旅游和民族村寨 “三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限制,未来研究可以进一 步拓展和深化。
参考内容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民宿旅游已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旅游方式。在中国 少数民族地区演示以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为例,探讨乡村民宿旅游对民族村寨“三生空 间”的演变与重构的影响,以及如何推动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探讨丰——以建宁县上坪村为例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探讨丰——以建宁县上坪村为例

管三 个 子 系统 构 成 , 其 中 ,保 护 是 可持 续 发展 的 基 点 ;经
营是可持 续发展的动力 ;监管是 可持 续发展 的保障。 【 关键词】古村落 ;保 护 ;经营 ;监管 ;三位 一体模 式
ABSTRACT :An l z n h r d to a h r c e it c f a y i g t e ta i n l c a a t r s i s o i
Th d n ld st r e s b s se s p o e to , a a e n e mo e i cu e h e u — y tm : r t ci n m n g me t
a u r ii n. nd s pe so Am o e s — y tm s he p otc i n i he v ng t ub s se ,t r e to st h
s p r ii n ti i d u e so ; r t mo e v ny

的服饰 、行为等等 。 表象是 指人们借助 于多种感 官 . ,包括古村 落的风貌特 色 、社会经
9 一 丰 寺 … 舜 莉 寸到 蒋 痢 占谜 _! } 墨
樊海强
F AN aqing H i a
【 要 】 从 形 象 、表 象和 抽 象三 个 方 面剖 析 了古 村 落 的传 摘
加快 ,古村落 的破 坏 E益 严重 ,它 的发 展面临新 的选 择 , t 寻找一 条适宜古村 落发展 的新 途径成为 当今紧迫 的任 务 。
本 文 基 于 上 坪 村 的 实 证 思 考 . 以 可 持 续 发 展 (u tIa I s san be d v l met为 理 念 提 出古 村 落 在 社 会 变 革 中 发 展 的 新 e eo n) p

田园许泾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探索和实践

田园许泾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探索和实践

田园许泾三位一体的美丽乡村探索和实践摘要:本文以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许泾村为例,探讨城郊美丽乡村规划的方法和策略,结合乡村的特有条件与资源,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现代乡村的居住地、生产地和游憩景观地的三大景观价值和功能,实现城乡一体化,营造独具特色的乡村小镇。

关键词:美丽乡村;三位一体;景观改造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城市近郊区域和乡村的生态环境失衡,迫使相关专业人士关注乡村建设。

乡村是中国延续千年的传统农耕聚落形态,保留了大量物质形态景观(如建筑、聚落等)和非物质形态景观(如风俗、传统等)[1]。

乡村是农村精神文化的载体,保护好乡村部落可缓解城市快速变化所带来的系列环境问题[2]。

本文以梅陇镇许泾村的规划设计为例,根据其特有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探讨如何突破困境,实现乡村产业的自运营,建成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1项目背景许泾村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南部,是市区的交汇处,总面积约2.16 km2,位于梅陇镇西南端,共有宋家浜、青浜、后浜3条河道。

2017年借助“五违四必”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结合村庄河网密布等自然环境,许泾村完成了“美丽变身”,但四周多以荒地为主,土地闲置浪费严重,同时人口与违法建筑密集,产业结构单一,让村庄不堪重负,加剧整治难度。

现有村庄环境亦无法满足产业的转变要求,亟需协调村民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统一2规划原则田园许泾从三方面进行规划定位:(1)林地荒地要实现高标准的景观效果,加大“198”复垦地块的生态修复和长效管理,建设虹梅南路百亩杏林、许泾村特色生态果林,为村民营造一个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环境;(2)产业升级联动要达到创效益倍增效果,继续推进“198”工业用地减量化,促进土地利用绩效提升,为乡村振兴加快时间和腾出空间[3];(3)生态宜居要达到便民智能化水平,最终实现持续发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美丽许泾。

3规划特色3.1融入乡愁的特色景观空间园内设有竹、梅、兰、菊园的主题公园,立意为“花中四君子”的自强不息、淡泊名利及不作媚世之态的高尚品格和境界。

“三生空间”理念下的村落空间特征与优化策略研究

“三生空间”理念下的村落空间特征与优化策略研究

“三生空间”理念下的村落空间特征与优化策略研究作者:王灵辉谢天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第09期摘要:潮汕传统村落是潮汕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故以汕头市程洋冈村为研究对象,引入“三生空间”理念,分析程洋冈村不同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分布特征,阐明街巷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程洋冈村“三生空间”的保护与优化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构成要素;分布特征;街巷空间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视阈下的潮汕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空间展示体系研究”(GD19CYS25)、2021年度汕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ST21CT05)、汕头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STF19008)、2019年汕头大学潮汕社会文化研究课题(STURCS-201906)、2020年度汕头大学“创新强校工程”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汕头大學-汕头市第二建筑设计院实践教学基地)的阶段性成果。

自20世纪以来,城市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点,而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不够,许多传统村落正在荒废与消失。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十四五”期间发布的纲要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从现有文献来看,针对我国潮汕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相对较少,故此,本文选取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的程洋冈村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程洋冈村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西北部、韩江南溪南侧(图1)。

作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历史遗迹,它曾经是潮汕地区重要的码头之一。

由于韩江泥沙的堆积,曾经的海岸线消失,程洋冈村逐渐成为潮汕平原的一部分。

程洋冈村面积约有2.56平方公里,村落周边交通较便捷,东侧邻接S231,现有常住人口7000余人。

程洋冈村航拍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一、程洋冈村“三生空间”概况(一)“三生空间”概念“三生空间”分为生态、生活与生产空间。

其中,生态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落整体的规划与布局,为村落提供物质基础,包括草原、湖泊、森林等,是“三生空间”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活空间是指能满足人们居住和进行各类活动的空间,涉及居住用地、公共服务用地和商业用地,是“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生产空间是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以承载工农业生产和服务功能为主,为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提供经济保障支持,是“三生空间”发展的根本力量[1]。

建立“三位一体”全龄宜居社区研究

建立“三位一体”全龄宜居社区研究

建立“三位一体”全龄宜居社区研究作者:冯怡欣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第11期摘要:文章通过对当下主流养老模式的深入分析,提出养老地产以社区养老为依托开发全龄宜居社区的构想。

倡导在对老年人“精神养老”方面:通过建立社区“多代屋”,来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对老年人医疗服务方面:通过建立社区医疗机构与地方医院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从而做到“医养结合”;其次,突出强调社区应完善公共服务建设,从而在社区内形成“三位一体”的老年“护联网”系统,使老年人安度晚年。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房地产;全龄宜居社区;多代屋;医养结合自2011年开始,我国人口结构已逐渐迎来拐点,人口红利逐渐衰退,劳动力人口占比开始下降,老年人口占比加速上升。

预计在以后的10年里,人口老龄化问题在计划生育对人口结构冲击的影响下会更加凸显。

虽然我国人口老龄化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增长快、高龄人口比例大等特点,致使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周期变短,速度变快。

同时,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银发经济——养老地产的发展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三种主流养老模式的对比(一)三种主流养老模式的优缺点及养老意愿分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是当今社会一致认同的养老模式。

就居家养老来说,它是适应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有利于促进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但子女赡养老人可能出现护理不够专业化、加重其生活负担等问题。

机构养老模式,这是一种为由于主客观原因无法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模式,专业化的照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居家养老的不足,但标准、统一化的管理,往往忽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及特殊需求,常常导致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发生。

社区养老模式,指社区对本辖区内身体和心理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援助服务。

该模式注重社区服务,强调非正规服务系统的作用,旨在使老年人能像正常人一样享受自由的社区生活,在不离开原有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得到专业的照护,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还很不完善。

三位一体设计方案

三位一体设计方案

三位一体设计方案在三位一体设计方案中,建筑、景观和室内设计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为用户创造出一个具有舒适度、可持续性和美学价值的空间。

首先,建筑设计方面,我们可以从结构、材料和造型三个层面来考虑。

在结构设计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采用高效的结构系统,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减少材料的使用和浪费。

在材料选择上,可以注重环保性和可持续性,选用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材料,如可再生资源和低能耗材料。

在造型设计上,可以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环境特色,打造独特的建筑形象,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建筑外观。

其次,景观设计方面,可以从绿地、水体和硬质景观三个方面来考虑。

在绿地设计上,可以合理规划植被布局,创造出舒适的休闲和活动空间,提供更多的绿色景观和生态环境。

在水体设计上,可以设计出水景、喷泉等水景元素,增加空间的活力和艺术感。

在硬质景观设计上,可以考虑景观照明、景观雕塑等元素,进行空间的点缀和增强。

最后,室内设计方面,可以从功能、布局和装饰三个方面来考虑。

在功能设计上,可以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功能要求,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

在布局设计上,可以注重空间利用效率和流线设计,创造出一个通透、开敞且合理的室内空间。

在装饰设计上,可以注重材料和色彩的搭配,创造出一个温馨、舒适且有个性的室内环境。

综上所述,三位一体设计方案旨在将建筑、景观和室内设计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为用户创造出一个统一、和谐且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通过充分考虑结构、材料、造型、绿地、水体、硬质景观、功能、布局和装饰等多个层面的要素,可以提高设计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创造出更具价值和意义的空间。

同时,三位一体设计方案还可以促进各个设计领域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一致的设计方案。

三位一体:创建新农村社区教育

三位一体:创建新农村社区教育

农村社会 的统筹规划 ,加大 改革与投入力度 ,着力 调整 农
第三 ,农产 品 自给 率 比重大 ,面向市场产业化 经营的 业发展与经济 增长方式 ;尽快提 高农业的技术装备和产业
水平低。由于人 口多、耕地少、基础 设施差,科学种 、养殖 化发展水平 ,不 断提升农产 品的科 技含量和市场份额 ;强 生产的水平低;农产 品大多 自给 自足 ,商品化 、品牌化 的水 力推进农村社会 的工业化和城市 化进 程 ,逐步完善农村 公 平较低 习惯于个人耕作、 个体经营而又积贫积弱的农 民, 还 共基础 设施建设等等……只有从根 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
关键词 :农村社 区 育;农村社 区建设;社区教育 实体;县级统筹机 制;“ 教 三位一体 ”模 式
中图分类号: 9 6 C I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 5 0( O 0 1 0 3- 2 8 7 4 2 l )0- 0 8 0 0 以临沂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材料 为例 , 本市常住居 民13 6 4 0 50 6
人, 山东省人 口最多的地市 。 总人 口中, 是 在 农业人口占9 .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农村社会 发展与社 区建设为基础
( )直 面 “ 村 社会 发 展 水 平偏 低 ” 的 国情 一 农
由于我 国特 有 “ 乡 二元 结构 ”社会 发展 格局 的 影 8 城 %,农 民中高中及 以上毕业仅 占 8 3 ,只有 2 %左右劳动 .% 0 响 ,我 国农村 社会 的发展 水平 普遍 偏低 。具体表 现为 : 力掌握一项或一项 以上专门技 能, 男性劳动力6 . %无专业 63 第一 ,农业生产 的工 具原始落后 ,现 代化技术装备 的 技能 ,女性劳动力 中 8 .%无专 门技能等。 92

兴文县“三位一体”助力乡村振兴

兴文县“三位一体”助力乡村振兴

兴文县“三位一体”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1年第22期
今年以来,兴文县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部署要求,着力构建党的领导、村民自治、村资管理“三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形成共同发力的治理联合体。

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一体化组织指挥体系。

根据县域功能,成立片区联合党委,由县级领导指导联合党委党的建设、基层治理等工作。

构建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一体化综合治理体系。

聚焦民主决策、管理、监督等自治重点,编制村级事务管理清单,搭建“智慧村庄”在线治理平台,开辟议事协商新方式。

创新“银村直连”三资监管,实施村級事务“阳光工程”。

评选“苗乡好儿女”,选树全国文明家庭等,厚植文明乡风民风。

构建以村资公司为纽带的一体化村资管理体系。

成立县、乡、村三级村资管理公司,村资公司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授权、管理、监督,县乡两级村资管理公司管理指导下,依法经营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并将集体经济收益交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和分配,让村民分享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

(中共兴文县委组织部杨明超)。

“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研究——以济南周围村庄为例

“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研究——以济南周围村庄为例

“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研究——以济南周围村庄为例“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研究——以济南周围村庄为例摘要:乡村人居空间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载体,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乡村发展。

本文以济南周围村庄为例,探讨了“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

首先,分析了当前乡村人居空间存在的问题;其次,介绍了“三生”一体的理念与内涵;然后,探讨了乡村人居空间的重构策略;最后,结合实施案例,总结了济南周围村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实践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乡村人居空间;三生一体;重构;济南周围村庄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乡村人居空间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居空间不断遭到破坏和扭曲,农民的生活质量也面临着严重挑战。

因此,对乡村人居空间进行重构,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前乡村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济南周围村庄作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之一,其乡村人居空间的重构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以济南周围村庄为例,探讨“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策略,提出适合济南周围村庄的实施方案,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具体内容包括:1)分析济南周围村庄乡村人居空间存在的问题;2)介绍“三生”一体的理念和内涵;3)探讨乡村人居空间的重构策略;4)结合实施案例,总结济南周围村庄乡村人居空间重构实践的经验和启示。

第二章乡村人居空间存在的问题2.1 破碎化和碎片化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居空间呈现出破碎化和碎片化的问题。

许多村庄的居民点分布不均匀,由于道路不畅通,导致居民出行不便,社区交流不畅,村庄整体发展受限。

2.2 农房与农田矛盾问题在现有的乡村人居空间中,农房与农田的空间布局存在矛盾。

乡创基地“创客+游客+原住民”三位一体模式研究

乡创基地“创客+游客+原住民”三位一体模式研究

乡创基地“创客+游客+原住民”三位一体模式研究乡创基地是指以传统乡村为背景,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文化旅游为呈现,以群众参与为主体的产、学、研、旅一体化的基地。

在乡创基地中,创客、游客和原住民三者互为之生,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本文将对乡创基地中“创客+游客+原住民”三位一体模式进行探讨。

一、创客创客是乡创基地中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他们不仅仅是传统的工匠或手工艺人,更是通过科技手段和创新思维将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并与现代科技融合的一群人。

创客在乡创基地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可以带来创新的理念和技术,推动当地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他们也为游客提供了各种体验式创意产品,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同时,创客也为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游客游客是乡创基地中的重要参与者,也是重要的消费者。

游客以其独特的旅游消费需求推动了乡村文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乡创基地的文化旅游主要是以“人、事、物、景”为主题,给游客带来了全方位的农业、文化、生态、科技等体验。

游客们的到来对当地的旅游消费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三、原住民原住民是乡创基地的灵魂,他们身处于当地,对当地的文化、历史和乡俗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熟悉。

他们对当地的乡土文化有着独特贡献,也是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力量。

在乡创基地中,原住民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主要负责传统文化的体验、介绍、传承以及与游客进行互动和交流。

同时,原住民还能通过乡创基地分享当地历史、风土人情等特点,充分展示当地的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推动当地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

“创客+游客+原住民”三位一体模式是乡创基地推动乡村旅游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

三者相互配合,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以独特的方式传承着历史文化遗产。

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加强乡创基地的建设,挖掘乡村文化遗产,推广文化教育,使乡创基地成为拥有生态、自然、文化、体验等多元元素的全方位乡村旅游目的地。

乡创基地“创客+游客+原住民”三位一体模式研究

乡创基地“创客+游客+原住民”三位一体模式研究

乡创基地“创客+游客+原住民”三位一体模式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的农村地区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振兴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地方开始探索如何通过创新和改革来推动乡村发展。

乡创基地便是在这个背景下迅速兴起的产物,它融合了创客、游客和原住民这三个元素,通过多方共赢的方式,推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乡创基地“创客+游客+原住民”三位一体模式的研究。

一、乡创基地的核心理念乡创基地的核心理念是汲取传统村落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创客文化和旅游产业,打造一个集创新、创造、交流、体验为一体的地方。

在这里,创客可以找到创新的灵感和资源,游客可以领略到地方的特色文化和风土人情,原住民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乡创基地的建设和运营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赢。

二、创客创客是乡创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创新和创造为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方式为乡创基地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乡创基地,创客可以参与到各种创意设计、产品研发、文化艺术等项目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和才华,为当地的产业和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乡创基地也为创客提供了创业孵化、众筹支持、资源共享等多种支持和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三、游客游客是乡创基地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他们通过参与到当地的文化体验和旅游活动中,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乡创基地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创新的旅游产品。

在乡创基地,游客可以参与到各种传统手工艺制作、乡村美食品尝、农家乐体验、田园风光游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到了别样的乡村生活和文化魅力。

与此乡创基地也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在形式,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原住民原住民是乡创基地的重要支持力量,他们是当地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为乡创基地的发展和运营提供了重要帮助和支持。

乡创基地“创客+游客+原住民”三位一体模式研究

乡创基地“创客+游客+原住民”三位一体模式研究

乡创基地“创客+游客+原住民”三位一体模式研究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和创客文化逐渐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乡创基地“创客+游客+原住民”三位一体模式应运而生。

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还能够吸引游客,增加乡村收入,同时又能够保护原住民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模式,探寻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乡创基地的定义乡创基地是指在乡村地区建立的面向创客和游客的创新创业平台。

基地通常以传统建筑或自然风光为载体,通过设施建设和文化挖掘,为创客提供创业孵化、科研创新、企业加速等服务,同时向游客提供旅游体验和文化交流。

在这一模式中,原住民作为乡村的主体,也是基地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其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将得到尊重和保护。

二、优势分析1. 创客创业平台:基地为创客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支持服务,包括场地租赁、设备共享、人才培训等,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到乡村创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2. 旅游资源丰富:基地依托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度假、学习。

3. 保护原住民文化:基地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保护原住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使其成为基地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参与者,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乡村的传统文化。

4. 产业结构升级:基地吸引了各种类型的创新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进驻,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三、挑战分析虽然乡创基地“创客+游客+原住民”模式具有许多优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1. 人才引进和培养:乡村地区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需要加大对创客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2. 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导致创客和游客的体验感较差,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改善力度。

3. 文化保护和传承:乡村地区的原住民文化面临着快速衰落的问题,需要加大对原住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从原型理论的视角看新型农村社区空间构建模式

从原型理论的视角看新型农村社区空间构建模式

从原型理论的视角看新型农村社区空间构建模式王江;杨宁;郎守亮【摘要】通过时传统的乡村聚落空间的娈地调查,发现其典型的空间建构模式存在着原型与标志的二元性以及两者互为因果的关系.而在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空间建构模式不断被套食,表现为部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高速、大规模的整合和重构自然村,致使地域营建体系缺失和生态人居环境遭受破坏.从原型理论的视岛出发,将原型建筑与标志建笺在空圊建构过程中显现的二元性特征与空间建构模式应用相结舍,以可持续、可选择和转型为策略,引导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建构模式的传承应用和寻求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问发展路径.%Through the field survey of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 it is found out that the typical space construction model shows the duality of archetype and landmark and they are in a relation of reciprocal causality. However, under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is kind of space construction model is disappearing, and those nature villages are integrated and reconstructed at high speed and large scale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me new rural communities, which leads to a lack of geographical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a damage of ecological Liv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rototype theory, the d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archetypal buildings and landmark buildings are combined with space construction models to guide the heritage and application of space construction model in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s and seek new space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communities, according to the sustainable, alternative and transformation principles.【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15【总页数】3页(P8625-8626,8629)【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型农村社区;原型;二元性;空间建构【作者】王江;杨宁;郎守亮【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山东建筑大学可再乍能源建筑利用技术教育部蕈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1;济南市花卉苗术开发中心,山东济南250002;菏泽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菏泽27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4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的概念,并要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家“三位一体”建造方法

农家“三位一体”建造方法

农家“三位一体”建造方法
李春和
【期刊名称】《《农村新技术》》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厕所和猪栏是影响农村卫生的污染源,但若与沼气池“串联”起来,却能变为能源和无害化的肥源。

在农村,厕所、猪栏与沼气的“三位一体”建筑受到农民欢迎。

下面介绍其建造方法。

【总页数】1页(P32)
【作者】李春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9.1
【相关文献】
1.探索“建、管、用”三位一体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新型模式 [J], 石亚萍
2.鹿护汽河铅锌矿床区域建造构造特征、成矿规律与矿体三位一体成矿模型要素浅析 [J], 罗翱
3.我国铁路隧道建造方法沿革及智能建造技术体系与展望 [J], 王同军
4.冰雪建筑设计与建造方法研究——以2019国际冰雪创新设计与建造大赛作品为例 [J], 岳黎平; 朱颜怡; 任毓琳; 甄蒙; 王佳; 竺剡瑶
5.施用农家肥,既保土壤又降成本,何乐而不为——四种农家肥的积制方法 [J], 文鲜强;王志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位一体”模式激活农村工作

“三位一体”模式激活农村工作

“三位一体”模式激活农村工作
方美珍;戴向阳
【期刊名称】《村委主任》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最近,江西省婺源县赋春镇党委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三位一体”联动形式,即“基层组织创新为民服务机制,无职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村民自治,自我创造和优化幸福生活环境”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页数】1页(P14)
【作者】方美珍;戴向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三位—体”模式激活农村工作
2.“三位—体”模式激活农村工作
3.构建三位一体“激活”再生水模式
4.“三位一体”激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5.迎接农村变革新挑战探求农村工作新模式--楠杆镇改革农村工作体制的探索与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批村 庄经 改造 或合 并 形成 新 型农 村 社 区 , 并 参 照城
市社 区的规划要 求 、 建 设标 准 和物 业配 套 等 进 行设
计 和管理 。农 民的 居 住 模 式 开 始 从 散 居 向新 型 社 区聚居 过渡 , 各种 基础 设 施 和公 共 服 务设 施 进 驻 社 区, 提高 了 村 民 的 生 活 质 量 , 而 置 换 出 的 土 地 可 以 为农业 创造更 大 的 发 展空 间 。然 而 , 部 分 农村 社 区
Z R 2大 规 模 聚 茎 一 居 型 农 村 社 区 卜 j
1 . 1 原 型 理 论 的 相 关 研 究
图 1 城 乡社 区 空 间发 展 的 倾 向 与启 示
设的基本设计思路和建设方法 , 旨在 促 进 农 村 转 型 发 展 和 社 会稳 定 。
【 关键词 】 新型农村社区 ; 原 型 理 论 ;空 间 建构 ;原 型 空 间 ;生 态人 居 ; 农 村 转 型 发 展 【 中 图分 类号 】F 2 9 2 【 文献标识码 】 A
0 引 言
构农 村人 居 环 境 和 集 约 利 用 土 地 等 为 主 旨 的新 型 农 村 社 区建设 开 始 步 人 “ 农村城市化” 的境 地 。 大
基 金项 目 :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j E 方 传 统 农 区 乡 村 绿 色 人 居 单元 空 间 与 技 术 一 体 化 模 式 研 究— — 以 山 东 地 区 为 例 ” ( 编号 : 5 1 3 7 8 3 0 1 ) ; 住 房 和城 乡 建 设 部 科 学 技 术 计 划 项 目 “ 原 型 理 论 视 角 下 我 国新 型农 村 社 区空 问 发 展 路 径 与 对 策 研 究 ”( 编号 : 2 0 1 3一R 2— 4 4) ; 山东 省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三 生一 体 的 乡 村 绿 色 人 居 单 元 构 建 模式研究” ( 编 号: Z R 2 0 1 2 E E M 0 0 8) ; 山东 省 自然科学 基金项 目“ 贝 类 废 弃 物 在 特 色 风 貌 建 筑 中 适 应 性 再 生 利 用 的 机 理 研 究 ”( 编 号:
的人 居环 境遭受 “ 创 造性 破坏 ” 、 使农 民产生 前 景迷
茫 以及 自我认 知缺 失 , 进 而严 重 影 响农 村 空 间 的发
展进程 。
作 物代 替观 赏性 绿植 , 用 以实 现 城市 农 业 的部 分 设
想 。同时 , 在城 乡一体 化 大 方 向 和 自上 而 下 的上 位 规划 导 引下 , 田园 式 的农 村 也 在 发 生 改 变 : 以重
政 厅 基 层政权 和社 区建设 处 , 山东 济南 , 2 5 0 0 1 2 )
【 摘要 】 以 与 农村 生 态 环境 和 农 村 文 化 相 协 调 为 出发 点 , 在 以研 究 群 体 深 层 认 知 结 构 为 主 旨的原 型理 论 的 基 础 上 , 结 合 城 市社
会 学理 论 和 社 区 空 间发 展 的 三 种 要 素 , 将 新 型 农 村 社 区的 空 间 建 构 置 于 农 民群 体 传 承 的 思 维模 式 和 行 为 模 式之 中, 从 乡村 聚 落 的 原 始 意 象 中揭 示 、 提 炼 出设 计 层 面 可 以操 作 的 空 间样 本 , 建 立 新 型 农 村 社 区原 型 空 间 的 主 旨 内容 和 “ 三位 一体” 原 型空间 建 构 模 式 —— 空 间 实 态原 型 、 空 间认 知 原 型 和 空 间设 计 原 型 。 通过 对 原 型 空 间发 展 路 径 的研 究 , 力 图建 立 起 新 型 农 村 社 区 建
2 0世 纪 9 0年 代 起 , 层 层相套 、 环 环 相 扣 的规 划、 设 计体 系 在 我 国逐 步 确 立 , 表 现 为 城 市 化 空 间 依 附 于 以聚集社 会 经济 活 动 为 特征 的空 间 载体 上 , 并 在 数量 级 和 速 度 级 上无 限 扩 张 。但 与 之 相 伴 的 是城 市空 间 内涵 的优化 在一 定 程度 上 被 忽 略 , 其社
和生 态 空 间 明 显 界 定 甚 至 分 离 , 使 得 原 本 尺 度 宜
人、 充 满 田园风光 的乡 村 聚落 变 成 了整 齐 划 一 的单 调社 区 ( 图2 ) , “ 以城 代 乡 ” 、 “ 千村 一 面 ” 的倾 向也
十分 明显 。这 种趋 势极 有 可 能 导 致 传 统 乡村 聚落
j l 巍 乡寺 电 系l i
【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3 8 6 2 ( 2 0 1 3) 1 2— 0 0 5 6— 0 6
“ 三位 一体 " 的 新 型 农 村 社 区 原 型 空 间建 构 模 式 研 究
王 江 赵 继 龙 张 蕾 ( 1 .山 东建筑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1 ; 2 .山 东省民
的物质 建设 并未契 合 乡 村精 神 , 空 问结 构 发展 直 接
仿照城 市社 区 , 将居住空间与生产空 间、 文化空 间
会历 史特 色 和 社 区 内 居 民 的 实 际 需 要 被 忽 视 。 为 此, 我 国许 多城 市 近年来 提 出建设 “ 花 园城 市 ” 的设
想( 图1 ) , 希 望 通 过 营 造 一 种 “四季 常 青 、 花 团 锦 簇” 的花 园景象 , 挽 救 逝去 的空 间 内涵 , 却 引发 了诸 多社 会 问题 … ; 饱受 现代 “ 文 明” 异 化 的社 区成员 为 了诉 求 自主性 , 也 开始 自组 织 地重 新 寻 找 一 片生 态 家园, 探 索“ 城 市 田 园化 ” 的转 型路 径—— 使用 农 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