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乾金《医学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临床身心相关问题【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临床身心相关问题
8.1核心讲义
一、心身疾病
1.心身疾病定义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如果强调心身疾病中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则被称之为狭义心身疾病。
2.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
心身医学早期研究健康与疾病问题,后开始研究健康与疾病中的心理状态与躯体功能间作用的生理机制,研究对个体有意义的生活事件,以及这些事件造成的心理生理反应及与生理疾病的关系。
心身医学理论研究中的焦点是心理社会应激、心理生理反应、应对、适应和社会支持等,尤其是应激的研究。当代心身医学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疾病研究中心理—社会—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认识。
3.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
(1)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中,DSM-Ⅳ将与心身疾病有关的内容列入“影响医学情况的心理因素”之中,是指心理或行为因素造成的医学疾患;
(2)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ICD-10将传统的“心身疾病”分别纳入不同分类,归为“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还有一些内容分散在“伴有生理紊乱及躯
体因素的行为综合症”及其他分类中;
(3)《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版》把心身疾病相关内容放进“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和“神经症及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中,另有一些放在“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中;
(4)日本心身医学会(1992)经过修订,把心身疾病定义为“躯体疾病中,其发病及经过是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有器质或机能障碍的病理过程。神经症(如抑郁症)等其他精神障碍伴随的躯体症状除外。”
4.身心反应——特殊医学障碍中的心理因素
(1)躯体疾病对病人感知的影响;
(2)躯体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应;
(3)躯体疾病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4)不同的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直接、间接作用而影响心理活动。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1.心理动力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
心理冲突多出现于童年时代,常常被潜抑到潜意识之中,在个体成长的生活过程中,受到许多生活变故或社会因素的刺激,这些冲突会重新出现。如果这些复现的心理冲突找不到恰当的途径疏泄,就会由于过度活动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造成所支配的脆弱器官的损伤。
2.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理生理学理论认为,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是心身疾病发病的重要机制。在免疫方面,心理社会因素通过免疫系统与躯体健康和疾病的联系,可能涉及三条途径:
(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2)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递质;
(3)中枢神经与免疫系统的直接联系。
3.学习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为情绪紧张、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4.综合的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1)心理社会刺激物传入大脑;
(2)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
(3)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
(4)心身疾病的发生。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1.诊断原则
(1)心身疾病诊断要点
①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
②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③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2)心身疾病诊断程序
①病史采集;
②体格检查;
③心理行为检查;
④综合分析。
2.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心理干预目标
①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
②消除心理学病因;
③消除生物学症状。
(2)心、身同治原则
①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病人,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
②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疾病,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
3.心身疾病的预防
(1)对那些具有明显心理素质上弱点的人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健全其人格;
(2)对于那些有明显行为问题者,用心理行为技术予以指导矫正;
(3)对那些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要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减少或
消除心理刺激;
(4)对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5)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的患者或已经有心身疾病先兆征象的患者,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
二、内科心身相关问题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
1.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战争、社会动荡和自然灾害,都市化和工业化等,均与某些现代内科疾病的发生有关。
2.病前人格
(1)A型行为(TABP)与冠心病
①A型行为是指具有好胜心强、雄心勃勃、努力工作而又急躁易怒的行为特点,概括为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敌意倾向。
②Friedman等人通过研究证实了A型行为(TABP)和冠心病之间存在肯定的联系。
(2)其它人格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研究表明,个性与疾病的关系可能是通过其他中间途径实现的。
3.情绪
情绪与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4.心理应激
(1)生活事件
①职业紧张;
②负性生活事件。
(2)实验应激
Brady的“做抉择猴子”实验证明了应激与内科疾病的发生有关。
(3)社会支持缺乏
5.生活方式与不良行为
吸烟、饮食或不运动、酗酒、暴露于有毒物质、死于暴力或枪支、性行为、开车超速和滥用药物等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均可导致过早死亡。
6.心力憔悴
心力憔悴是指与工作有关的、心理—生理—情绪枯竭状态。表现为三个方面:
(1)情绪枯竭;
(2)人格解体;
(3)个人成就感降低。
(二)内科疾病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与干预
1.内科疾病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
(1)情绪障碍;
(2)认知功能损害;
(3)人格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