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及其石雕研究的回顾及思考

合集下载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

浅谈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艺术特色摘要:霍去病墓冢石雕群,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其石雕取材多以花岗岩石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艺术形式主要有“因势象形”和“圆雕、浮雕、线刻多种造型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为主要造型特点。

它的文化功能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典范,为后世雕塑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因势象形;文化功能;美学价值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后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封冠军候。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他曾征战过的祁连山。

并雕有多件大型石人,石兽散置于“山上”。

其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约105米,东西宽73米。

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

霍去病墓前石刻现存约16件。

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物种17种;不同物象12类。

计有“马踏匈奴”、卧牛、跃马、人抱兽、怪人、卧虎、怪兽吃羊、卧猪、卧马、短口鱼、卧象、长口鱼、獭、蝠、平原刻石和左司空刻石。

这些石雕多以花岗岩雕刻而成,形体较大。

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一、霍去病墓冢石雕群的造型特点1.“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

霍去病墓冢前石雕在具体描绘作品时并不是注重外形的像,而是在了解物种特征之后选择其神态特征加以夸张和变形,最后获得韵律和形体的和谐统一。

这有利于将各种物态的真正形象特征完美的表现出来。

艺术家们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对天然石料采取“因势象形”的方法进行适当雕琢。

在主要部位略加斧凿,强化动物的神态,而不是一味细致雕琢,可谓言简意赅、精练、生动。

石雕既保持石块的自然形态,又神似某一动物的习性特征。

他们这种雕刻手法,使其具有了造型浑朴、气势宏大的特点,表现了出汉代初期雄厚的时代精神。

浅谈霍去病墓石雕

浅谈霍去病墓石雕

2018年2月西部皮革文化与探索浅谈霍去病墓石雕蒋嘉(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中国雕塑在秦汉时代踏上第一座艺术高峰,汉代处于封建社会胡上升期,时代主弦上奏出的依然是开拓进取,建功 立业的基调。

“汉代的艺术精神来源于以秦楚两种文化为主体的融合。

”热烈、高尤、丰满、刚健、朴拙、率真,是其突出的特征。

大型石刻作品诞生与西汉前期,意味着对石料的艺术把握出现了重大的飞跃。

陕西兴平霍去病石刻,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本文 通过对霍去病墓石刻的几个方面的阐述,使读者了解汉代石刻雕塑的辉煌成就。

关键词:汉代雕塑;艺术造型;霍去病墓;循石造型中图分类号:0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1602 (2018) 02 -0127 -011总论汉代雕塑艺术是在秦朝的发展上继往开来的,汉代雕塑既保留 了先秦雕塑艺术优良艺术传统,又在艺术表现上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

其艺术风格与这个时代的艺术传承根源、审美趣味、外来文化 的融入等,都会或多或少地对艺术发展形式与风格产生一定的影 响。

与秦代时期的雕塑相比,汉代雕塑无论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 手法上都有了长足的飞跃进步。

其显著的时代特征为汉代的雕塑艺 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这一时期的雕塑艺 术走的更加更加高远。

西汉艺术风格独特、气势雄浑又充满着无穷 的生命力和想像力,如果说宏伟的祈连山形冢为我们提供了一代名 将浴血驰骋、纵横沙场的背景形象的话,那么,墓前的石雕《马踏 匈奴》却给我们提供了那段历史的主题、战场的缩影。

陕西兴平霍 去病墓石雕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同时也是中国雕塑艺术历史上 不朽的一座高峰。

2霍去病墓的艺术特点2.1霍去病墓是典型的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西汉名将霍去病 的墓冢,在陕西省兴平县东北约15公里处。

墓地上堆放着巨石,墓 前置石人、石兽等雕塑作品。

霍去病墓在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一殊荣不仅仅为纪念霍去 病,还有安在他的墓前壮观的石雕艺术。

霍去病墓前石刻赏析

霍去病墓前石刻赏析

霍去病墓前石刻赏析摘要:一、霍去病简介二、霍去病墓前石刻概述三、石刻赏析四、石刻的艺术价值五、霍去病墓前石刻的文化内涵六、总结正文: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军事家,他年仅17岁便随汉武帝征战边疆,多次保卫国家安全,功勋卓著。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赐予他“昭武将军”的谥号。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西安,墓前有一组精美的石刻,被誉为“汉碑三绝”之一。

霍去病墓前石刻主要包括“马踏匈奴”、“伏虎”、“卧马”三件作品。

这些石刻构思独特,寓意深刻,展现了霍去病英勇的一生。

其中,“马踏匈奴”石刻表现了霍去病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英姿。

马匹强壮有力,蹄下匈奴士兵惊恐万状,充分展示了霍去病战胜敌人的决心和勇气。

这件作品是我国古代战争题材石刻的代表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伏虎”石刻展示了霍去病勇敢智慧的一面。

老虎是古代象征权威和力量的动物,而这只老虎却被霍去病驯服。

石刻中,霍去病双手握住老虎的脖子,老虎则显得无力反抗。

这件作品传达了霍去病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敌,在生活中也同样具有征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卧马”石刻则展现了霍去病在短暂的一生中不懈努力的拼搏精神。

石刻中的马匹线条流畅,肌肉丰满,呈现出一种坚定而安详的神态。

这件作品强调了霍去病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霍去病墓前石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们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霍去病英勇的一生。

这些石刻不仅是汉代雕刻艺术的瑰宝,更是对我们传承中华民族英勇传统的精神激励。

总之,霍去病墓前石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赏析霍去病墓前石刻

赏析霍去病墓前石刻

赏析霍去病墓前石刻摘要:一、霍去病简介及墓前石刻背景二、霍去病墓前石刻的特点与艺术价值三、石刻内容的象征意义四、霍去病墓前石刻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五、游客参观霍去病墓前石刻的感悟与启示正文:霍去病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他年仅17岁便随汉武帝征战边疆,为我国边疆稳定和民族融合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幸的是,他在24岁那年英年早逝,汉武帝为之悲痛不已,特地在茂陵为他修建了墓陵。

墓前石刻是霍去病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霍去病墓前石刻的特点在于它们以战马、猛虎、匈奴人等为主题,展现了霍去病英勇战斗的一生。

这些石刻造型古朴、线条简练,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在雕刻技艺上,它们注重表现战马的雄健和猛虎的凶猛,形象地展示了霍去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姿。

同时,匈奴人的形象则表现出霍去病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敢。

这些石刻艺术地再现了当时战争的场景,让观众感受到了霍去病的英勇与智慧。

在霍去病墓前石刻中,每一个形象都富有象征意义。

战马象征着霍去病的勇敢和忠诚,猛虎则代表他战胜敌人的决心和力量。

匈奴人的形象则暗示着民族矛盾与战争,以及霍去病为国家安定付出的努力。

这些石刻不仅是对霍去病个人成就的赞美,更是对他的精神品质的传承和弘扬。

在我国历史文化中,霍去病墓前石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是汉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霍去病的事迹和墓前石刻也成为教育后人爱国敬业、敢于担当的宝贵资源。

参观霍去病墓前石刻,人们可以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氛围,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才华,更能激发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霍去病墓前石刻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们艺术地展现了霍去病的英勇形象,传承了他的精神品质,激发了后人的爱国情怀。

浅析霍去病墓石雕群

浅析霍去病墓石雕群

浅析霍去病墓石雕群一、霍去病墓产生的时代背景秦汉时期是古代中国进入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的开始,统一了货币及文字等,古代中国进入空前的高度统一,经济和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与艺术也得到了融合,秦汉时期的雕塑水平以及数量都远远超过了此前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工艺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相较于之前的雕塑作品,西汉时期的石雕作品气势更加雄浑大气,尤其是在陵墓雕刻中更为突出。

陕西兴平县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辉煌的代表作品,它产生于汉武帝时代,大约制作于公元前117年。

霍去病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名将,一生充满传奇,六次出击匈奴,皆大获全胜。

霍去病墓位于汉武帝刘彻墓茂陵的东侧,墓前有许多巨型的石兽雕刻,石雕的气势雄浑,将霍去病的大将之风展现的淋漓尽致,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

二、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手法霍去病墓石雕群是较早大型的以圆雕手法来塑造人和动物形象的石雕作品群,石雕充分利用了石块原本古拙、自然的形态,因势造型,手法简练且风格浑厚,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受。

该墓整体布局构想运用了深刻和寓意广博的象征手法来体现的。

(一)因势造形霍去病墓的石雕根据岩石的自然形状“因势造形”雕凿而成。

工匠们选择合适的花岗岩石块,并且充分利用石块本身的形状、纹理以及色泽,结合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的雕刻手法,经过周密的观察和思考雕刻出的艺术形象。

这种“因势造型”的艺术手法,不仅能将霍去病墓雄浑的气势表现的更加贴切,而且还能表现出西汉时期艺术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以及高超艺术创造力。

例如《卧虎》这一石雕作品,虎的身躯是借用了石块本来的起伏形态变化,虎身蜷曲的毛皮则是顺着石块上天然的纹理变化,加上看似随意的几笔线刻的斑纹,丰富而简洁,使得一块巨石变得虎虎生威。

这件作品气势磅礴,精彩地再现了猛虎伏击时的震撼瞬间。

(二)主题明确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员大将,曾多次征战匈奴且屡战屡胜,汉武帝对其十分重视,霍去病死后汉武帝十分痛心,给与霍去病以厚葬,特赐霍去病陪葬于茂陵。

霍去病墓前石雕及其艺术价值

霍去病墓前石雕及其艺术价值

霍去病墓前石雕及其艺术价值霍去病墓前石雕及其艺术价值摘要:本文通过风格和手法的角度对汉茂陵霍去病墓前石雕进行研究、分析出石雕群在艺术领域,包括美术史与雕塑史上的重要影响、意义作用及几种价值。

关键词:霍去病墓;石雕;艺术价值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史上一次高峰时期,特别是在汉武帝统治时,随着当时经济的繁荣,文化艺术领域也由静穆内敛逐渐变为凝重刚健的风格,相较于之前的雕塑作品,西汉的石雕艺术更具雄浑博大之气,反映在陵墓雕刻艺术中显得尤为明显。

在陕西的众多汉墓中,茂陵可算是较特殊的一处因着这里即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寝,同时也是汉代骠骑大将军卫青与霍去病的墓冢。

霍去病墓位于茂陵东侧,形制巨大、墓前布置有各种巨型石兽雕刻,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

分析起来,霍墓石雕群有许多独到与创新,均与它的艺术价值密切相关,包括石雕群风格和造型语言的创新发展、审美意义、卓越的艺术成就等诸多方面,本文主要对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艺术风格和造型手法进行分析,试论述其在中国美术史、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艺术价值,为进一步进行汉代雕塑艺术研究提供参考。

1.霍去病墓的营造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青年军事家。

由于北方匈奴依靠强大的武力不断入侵中原,对汉的统治和发展构成强大威胁,一直困扰西汉初年的历代皇帝。

霍去病18岁从军抗击匈奴,在短暂的六年中他曾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为安定民生、保卫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前117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在失去这位勇谋兼备的年轻将领之后,为表彰霍去病的显赫战功,乃“发民国众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在自己的陵寝即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筑了一座巨大的墓冢,以殊礼送葬即今天的霍去病墓。

由于西汉时期的礼教制度森严,墓葬的级别分别由陵、墓、冢、坟、穴依次向下排列,唯有帝王才能建造陵墓,致于将军之封霍去病墓的巍峨浩大却是首屈一指空前绝后,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仅有的特例。

简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简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简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汉代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的典范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而受到广泛的赞誉和研究。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全面评估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的奥秘。

一、精细的雕刻技艺汉代霍去病墓石刻以其精细的雕刻技艺著称,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细致的形象在霍去病墓石刻中,人物雕刻栩栩如生,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霍去病像大致符合历史形象。

面部表情生动,神情自然,身姿端庄,衣纹、发丝等细节描绘入微。

通过细腻的雕刻技巧,艺术家成功地再现了霍去病的风采和形象。

2. 耀眼的装饰霍去病墓石刻中的装饰元素丰富多样。

墓碑上常见的云纹、凤纹等寓意吉祥的纹饰,以及华丽的衣饰图案,展示了当时的富丽华美的风貌。

这些装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还彰显了霍去病的身份和地位。

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汉代霍去病墓石刻不仅在雕刻技艺上表现出色,还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1. 立体感强烈霍去病墓石刻常常以立体的方式呈现。

雕刻师巧手造型,并利用阴刻的方式,突出人物和装饰的层次感,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通过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墓石刻中的人物看起来更加栩栩如生,给观者带来沉浸式的感觉。

2. 丰富的图案和纹饰墓石刻上的纹饰和图案多种多样,包括云纹、凤纹、花鸟图案等。

这些图案不仅装饰作品,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凤纹寓意着吉祥,花鸟图案象征着繁荣和生机。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纹饰,墓石刻中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艺术特点的总结与回顾对汉代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与回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精细的雕刻技艺使墓石刻中的霍去病形象栩栩如生,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真实再现了当时的人物形象。

2. 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立体感强烈的雕刻和丰富多样的图案纹饰,给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个人观点与理解:汉代霍去病墓石刻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中的佳作,其艺术特点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还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观念。

霍去病陵墓石雕赏析

霍去病陵墓石雕赏析

霍去病陵墓石雕赏析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为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后人尊称为“神武皇帝”。

他的陵墓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延安市,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在霍去病陵墓的石雕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当时的艺术风貌和社会风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从石雕的内容、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三个方面来赏析霍去病陵墓石雕。

首先,从石雕的内容来看,霍去病陵墓的石雕主要包括了对霍去病的生平事迹和功绩的描述,以及对当时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的描绘。

在这些石雕中,可以看到霍去病少年时勇猛的形象,以及他在战场上驰骋的英姿。

同时,还有对他的功绩和战争场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当时的军事风采和社会风貌。

这些石雕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历史真实性和艺术表现力。

其次,从艺术特点来看,霍去病陵墓的石雕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这些石雕在形态上多采用浮雕和圆雕的方式,雕刻细致,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在雕刻技法上,运用了当时先进的雕刻工艺和技术,使得石雕的表现更加生动逼真。

同时,这些石雕在题材和构图上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最后,从历史价值来看,霍去病陵墓的石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些石雕作为古代艺术品,不仅展现了当时的艺术风貌和审美趣味,更重要的是,它们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同时,这些石雕也是对霍去病功绩的生动表现,是对他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精神的永恒纪念。

因此,霍去病陵墓的石雕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霍去病陵墓的石雕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们在内容、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上都展现出了非凡的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为后人传颂了霍去病的功绩和精神,也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因此,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永远流传下去。

霍去病石雕艺术赏析

霍去病石雕艺术赏析

霍去病石雕艺术赏析霍去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汉代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誉为“汉武帝的金刚”。

他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备受推崇,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对象之一。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石雕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而以霍去病为题材的石雕作品更是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以霍去病石雕艺术为主题,对其进行赏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从霍去病的形象入手,来欣赏石雕作品。

在传统的石雕作品中,霍去病通常被描绘成英姿勃发,威风凛凛的形象。

他身着戎装,手持兵器,神情凝重,仿佛就要踏上征战的征程。

这种形象既展现了霍去病作为一名军事将领的威严和果断,也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

在石雕作品中,艺术家们通过细腻的雕刻技巧,将霍去病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者面前,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历史感。

其次,我们可以从石雕作品的艺术特点来分析。

石雕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以霍去病为题材的石雕作品中,艺术家们往往会选择高质量的石材作为材料,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将霍去病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石头上。

他们会通过对石材的纹理、色泽和硬度等特点的把握,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立体感。

同时,他们还会运用各种雕刻工具,如锤、凿、刀等,对石材进行精细的雕琢,使得作品的细节更加丰富和精致。

这些技艺的运用,使得以霍去病为题材的石雕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再者,我们可以从石雕作品的历史价值来思考。

以霍去病为题材的石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更具有历史上的意义。

霍去病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形象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和传颂。

以他为题材的石雕作品,不仅可以让观者感受到他的威严和英勇,更可以让观者了解到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这些石雕作品的赏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霍去病这位历史人物,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因此,这些石雕作品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最后,我们可以从石雕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来探讨。

霍去病墓石雕的形制解析

霍去病墓石雕的形制解析

霍去病墓石雕的形制解析一、中国石雕艺术的发展背景以及霍去病墓石雕研究的意义中国的石雕艺术源远流长,汉代石雕艺术形成了重意不重形的简约艺术风格,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石雕艺术主要体现在陵墓雕刻为主的写实艺术风格。

近代的中国由于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闭关落后,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石雕艺术的发展。

同时,受西方文化的写实艺术的影响以及对自然界科学和解剖知识的掌握,中国的石雕艺术在曲折中逐渐发展,石雕艺术走向更加细腻,在造型上也达到对实物的最大的接近的艺术形式。

今天,中国的各种艺术形式蓬勃发展。

石雕艺术也需要在继承古人优秀艺术成果的同时借鉴东西方艺术的优秀艺术成就,汉代石雕的简约艺术形式在今天看来同样需要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研究和借鉴。

二、霍去病墓石雕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文化艺术背景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刘彻当政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秦代统一后国力强大的时期,不管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都比较发达,在当时成为了欧亚大陆的政治经济轴心。

随着社会的安定和工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秦代的严谨精致的风格在汉代没有得到继承,在写实方面远不及秦时,但汉代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并继续发展,其石雕艺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注重写意而不重写实。

强大的西汉王朝继承和发扬前代优秀传统,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艺术,从而使汉代的雕塑尤其是霍去病墓的雕塑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作为封建社会前期强大王朝的艺术代表,体现出了汉人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精神。

(二)民族心理匈奴在秦汉交替之际各部统一逐渐强大起来,控制了北方的广大地区,在汉代初期汉朝的军事力量还没有成熟,匈奴的不断南下侵扰成为了汉朝的最大隐患,长期不断的战争使汉朝和匈奴的积怨越来越深。

在长期以来的战争中汉朝一直处于劣势,直到汉武帝时国家的军事实力逐渐强盛,局势才得到了扭转。

在这种背景下霍去病六次率军抗击匈奴,夺得祁连山、焉支山及河西走廊,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取得了安定北方边塞的决定性胜利。

霍去病墓石雕风格成因研究综述

霍去病墓石雕风格成因研究综述

2018·06位于陕西兴平县境内的茂陵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墓,其封土上散置着些巨石,在这些巨石中,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中先后发现以及在周边居民家中找回,共17件石雕:动物石雕共14件。

其中3件组合形石雕:马踏匈奴、野人抱熊、野兽食羊;11件单体石雕:卧马、跃马、卧牛、卧虎、卧象、卧蟾、龟、石人、1号鱼、2号鱼、野猪。

另有3件刻字石刻。

据墓前清代毕沅题字的墓碑所示,其为汉代大将军霍去病之墓。

这座墓在20世纪初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根据清代立的碑以及《史记》对霍去病墓记载“为冢象祁连山”,再结合封土上散置的石头和石雕。

学者们认为这里的霍去病墓是汉武帝为霍去病纪功所建,借石头和石雕以“象”祁连山。

对墓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主要研究方面有:主题思想及题材内容、石雕定名、石雕风格成因及雕刻语言研究、石雕布局方位、刻字石刻的文字研究等。

霍去病墓的研究中,石雕的研究是重要部分。

因这批石雕给人粗粝、概括的感觉,看起来像是未完成,或者说相对于写实风格的石雕,我们的观看期待落空。

于是学者们开始了对于这种“落空”原因的探寻,即对于这批石雕的风格成因进行追寻:研究初期,1914年谢阁兰(Victor Segalen)与拉狄格考察霍去病墓认为石雕风格与外来文化有关。

1924年皮孝伯(Ceal W.Bishop)考察也坚持这一看法。

国内学者滕固、林梅村、林通雁的文中也赞同此观点。

王子云与顾铁符在1955年分别发文驳斥了外国学者的外来说认为石雕风格是本民族自有的。

1964年傅天仇以作者(工匠)的角度从造型方面分析了石雕风格成因。

程征从封土与石雕的整体布局设计联系昆明池的设计,认为霍墓与昆明池同属一类建筑,石雕的作用都是为建筑“点睛”。

20世纪末,陈诗红认为石雕是汉代的时代产物,但不排除外来文化影响,还提出石雕风格可能受工具和材料的制约。

在本世纪初2009年3月林通雁对霍去病墓主题进行探讨,认为霍墓是一个多重属性主题的建筑,其石雕风格或许借鉴北方草原动物样式。

霍去病墓石雕造型研究综述及对我创作的启示

霍去病墓石雕造型研究综述及对我创作的启示

霍去病墓石雕造型研究综述及对我创作的启示摘要:作为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经典作品,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的造型研究是具有极高价值。

本文通过中国西汉霍去病的造型特征和风格进行剖析,深入思考霍去病墓石雕的意象形态对我专业的意象油画起到何种帮助,指导我未来的意象油画历程。

关键词:霍去病墓造型语言意象油画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继商周之后的第二个高峰,由于秦汉文化具有统一性,融合性和多元性的三个特点。

在雕塑领域中,秦汉雕刻也反映出了这种变化——先秦以写实主义为主流,后来汉融汇夏商周古时期意象造型因素,以及周边其他民族特色造型,呈现出一种兼容并蓄,沉雄博大的意境。

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比较典型的体现了秦汉这一历史转折时期雕刻艺术的这种演变过程。

1、霍去病石雕形成的背景及其样式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孕育意象造型理念,意象造型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典型的绘画语言。

其语言的形成依赖我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它的形成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文化的载体,受古代哲学与历史文化的影响,无疑霍去病墓石雕是那个时期的代表。

霍去病墓的特性雄浑古朴、落拓不羁、气势恢宏。

它的造型由天然文理雕刻,手法简洁生动,细节自然,将流动的线与整体块面的结合采用象征形式语言,将圆雕、浮雕、线刻紧密结合。

2、霍去病石雕造型特征和创作风格的研究。

从构图来讲霍去病的设计与当地祁连山的风貌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而自然的空间,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灵感赋予石雕群里的每一个作品。

注重整体的神态气势,关注整体的韵律感,强调观者心灵的真实感,也体现了雕刻工匠们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展现工匠们的主观情绪。

所以霍去病墓石雕保留了原石的天然特点,再加上精湛的刀法,赋予了雄浑古朴的艺术魅力,这种回归原始性,从某种意义来讲雕塑的表现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论古代雕塑的意象审美特征》中提出中国古代艺术以意象审美为主要特征,其中雕塑的意象造型既源于自然,又源于想象,这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关联。

3、写意风格的表现在《线的壮歌》的文章中开头提出了线在中国古代中既是造型的手段,又是艺术精神的载体。

略谈霍去病墓石刻的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

略谈霍去病墓石刻的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

略谈霍去病墓石刻的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略谈霍去病墓石刻的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摘要:文章从霍去病墓石刻群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两方面做了探讨。

关键词:霍去病墓石刻;时代要求;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在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石刻艺术中,茂陵霍去病墓石刻是我国最早的一批以大型圆雕方式塑造人和动物形象的雕刻艺术作品,石刻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求之神似,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给人以气势博大、浑朴而豪放的感受,富有西汉时期那种深沉雄大、奔放有力的时代风格。

霍去病墓的这批石刻,不同于一般陵墓前所列置的那种天禄、辟邪等的石刻,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的产生当与汉王朝鼎盛时的历史背景及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关。

西汉是我国一个统一的强盛国家,当时正处于新兴地主阶级艰苦创业时代,加上边界上匈奴族的不断侵扰,统治阶级深深懂得出生入死创业英雄的价值。

刘邦就曾大声疾呼“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而传奇式的青年将领霍去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统治阶级需要的“猛士”。

他曾先后六次参加和指挥抗击匈奴战争,屡战奇功,其中尤以祁连山大捷最为著名,打败了盘距在北方的匈奴军队,不但使汉朝解除了西北边患,而且打开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与西域、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也正是这样,霍去病的不幸早逝,对西汉王朝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为了纪念这样一位传奇式英雄,汉武帝破格给予霍去病以厚葬,特赐霍去病陪葬茂陵,并下令“为冢象祁连山”,这可谓是当时统治者的良苦用心了。

想当初,霍去病曾对汉武帝立下“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豪迈誓言,现在他死后的归宿,正是他当初挥戈驰骋的祁连山战场。

这种独特而耐人寻味的艺术构思,实为纪念祁连山战役的胜利而筑,即是围绕着“为冢象祁连山”这个目的而雕成的。

这批石刻群,现共发现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伏虎》、《卧象》、《石鱼》、《牯牛》、《巨人抱熊》、《怪兽噬羊》等十六件,它们都散落在墓前的草丛坑凹之中,生动自然,栩栩如生,与自然融为一体。

谈茂陵霍去病墓的石雕艺术

谈茂陵霍去病墓的石雕艺术
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位于田野的最大的石刻 群就是霍去病墓石刻群。其围绕“为冢,象祁连山” 的主题修建。当初修筑霍去病冢,是为了纪念他生 前的功绩,即《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记载说“去 病破昆邪王于此山,故今为冢象之,以旌其功也。” 起冢象祁连山,为了表彰霍去病的丰功伟绩,随在
冢前立纪念碑式的石人、石马。用它们将转战祁连 死挣扎的状态,这是汉代战场的缩影,表现的是庄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文学院) 作者简介:刘亚利(1980 ~),女,博士, 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 王静:人与自然 :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生态 创作概述 [J]. 河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6
291
霍去病墓石雕群充分运用了圆雕、浮雕及线 壮沉静,具有凝重安详的气氛。而石刻《人与熊》、
刻多种手法,因材施艺的将天然石块按照其形状赋 《怪兽食羊》则是彰显善与恶、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予内在活力。《跃马》是在整块巨石上去粗取精, 通过对人与兽的殊死格斗、和一种吞噬与挣扎的场
删繁求简雕凿,对于厚度大于马颈下的石料没有凿 面的展现,来再现当时的艰苦战斗,使人联想起浴
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是霍去病 ( 公元前 140- 公元前 117 年 ),霍去病的墓穴 " 就地取材 ", 采用秦岭山区硬度很强的花岗岩雕刻而成,共有 16 件石雕组成,葬在岳西省兴平县汉武帝陵东北 处。其体现着西汉时期深沉雄大、奔放有力的时代 风格。霍去病墓的石雕群雕刻的技法采用圆雕、浮 雕、线刻等技法,利用石块厚重的质感,删繁就简 地赋予其顽强的生命活力 , 让人感受到浑朴而豪放,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深厚的风格,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在霍去病墓 艺术的重要成就,是中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方法进行雕刻的 里程碑。(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霍去病墓石刻研究

霍去病墓石刻研究

霍去病墓石刻研究
霍去病墓石刻研究是对中国历史上著名将领霍去病的墓葬石刻进行研究。

霍去病是中国汉朝时期的名将,他在边疆战争中表现出色,被封为“北单于”。

他在西汉末年的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家之一。

霍去病墓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岐山县南,这座墓被认为是东汉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据说霍去病的后代亲属在汉朝灭亡后,将其墓葬保护得非常好。

霍去病墓的石刻较为丰富,包括墓碑、石马、石兽、石人等,这些石刻大多数来自于东汉到唐代的不同时期。

石刻内容涵盖了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历史人物传记、宗教题材等,这些石刻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重要历史文献。

墓的保存得非常好,石刻清晰地传承了霍去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成为文化和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现代学者对霍去病墓石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了文化遗产保护、文字编码、考古学。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霍去病墓石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影响。

随着各类研究方法和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霍去病墓石刻的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

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

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风格霍去病,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响当当的,不光因为他是汉代的超级大将军,更因为他身后那座墓地里的石雕,简直是个艺术大宝藏。

别看他年轻时英勇无畏,身后留下的石雕可是让人一看就知道,他的艺术风格真不是盖的。

让我们掀开这段历史的帷幕,看看那些石雕背后的故事吧。

1. 霍去病石雕的艺术风格概述1.1 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石雕上的霍去病,可真是一点不逊色于他当年的英姿。

这些雕刻不仅刻画了他英俊的面容,还把他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

你瞧,那些细致入微的雕刻,完全没有呆板的感觉,仿佛霍去病真的站在那里,微风一吹,他的衣袍就会飘动。

雕刻师可真是用心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无微不至。

那眼神,简直就是“神雕侠侣”里那个让人一眼就能认出的潇洒英俊。

1.2 历史背景的融入霍去病的石雕,不光是为了展现他的个人魅力,还融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比如,雕像中的战马,四蹄飞扬,仿佛在展示霍去病在战场上的英勇姿态。

还有那些战斗场景,简直就像在电影里一样生动。

石雕把那个时代的风貌通过这些形象完美地展现了出来,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到了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真是“穿越时空,身临其境”。

2. 石雕技法的独特之处2.1 雕刻工艺的精细说到石雕的工艺,那真是一绝。

古人可是下了不少功夫,雕刻师们把每一块石头都打磨得光滑细腻,手艺之精湛,让人感叹不已。

那些细节处理得堪称完美,从衣服的褶皱到头发的纹理,哪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出雕刻师的匠心独运。

可以说,霍去病的石雕完全体现了“细致入微,匠心独运”的艺术风格。

2.2 风格与内容的结合在石雕的风格上,我们可以看到汉代艺术的一些特点。

那些人物的体态和装束,都带有明显的汉代特色。

比如,霍去病的盔甲,雕刻得非常精致,展示了那个时代战斗的严谨和威武。

而这些石雕风格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像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把汉代的风土人情都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真是让人感叹,“历史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呀!3. 霍去病石雕的历史影响3.1 对后代艺术的启示霍去病的石雕,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现在看起来仍然让人啧啧称奇。

从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思考汉代石雕艺术及意义

从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思考汉代石雕艺术及意义

从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思考汉代石雕艺术及意义中国美术简史题目:从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思考汉代石雕艺术及其意义。

中国艺术精神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脉络,有许多重要的不能忽视的环节,汉代艺术即是其一。

汉代时一个特殊的时代。

各门艺术经过了由本元到一元,由群体向个性化的转折。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西汉具体的艺术作品上时,会不由得感叹,这的确是个富于创造活力和激情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工匠艺术家创造的帛画,石雕。

陶俑,画像石等。

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它们浑厚古朴和精神活泼的风格,实际正是后来绘画理论中所总结的“形” 、“神” 的早期追求。

汉代石雕中最具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应首推霍去病墓前石雕。

它是西汉纪念碑群雕具有划时代的典范,是雕塑艺术在塑造形象方面打破旧的程式。

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

汉代陵墓雕刻突出地体现了当时石刻艺术的水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汉代雕塑艺术中最重要的内容。

霍去病墓石雕霍去病墓石刻是西汉纪念碑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

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阳刚之美,很好地表现出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兴平县境内。

汉代一般霍的年轻人他6次统帅大军出击匈奴,立下巨大的战功,被汉武帝刘彻封为冠军侯和骠骑将军。

霍去病墓石刻有伏虎、跃马、卧马、野猪、蟾蜍、巨人搏熊、马踏匈奴等大型作品。

整个石雕这些石头雕刻技术灵活地运用了圆雕、浮雕及线刻多种手法,并按天然石块的形状因材施艺,对它们的纹理和材料的数量完整的示范意义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内在活力。

“跃马”霍去病墓石刻是利用整块巨石的自然形态,在必要处巧加雕凿,去粗取精,删繁求简,谁将会是马,我们通过石头。

厚度大于工作马颈下的石料并未凿去,这似乎多余的部分,却加强了跃马的动态和力量。

浅析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的张力美

浅析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的张力美

浅析霍去病墓石雕艺术的张力美张力概念本是个物理概念,指同存于某一物体内分子间互相作用而又方向相反的一种牵引力。

它被引入美学与哲学领域是因为这一概念所标示的物理现象体现出了一种事物存在的独特状态——张力状态,即一事物内部或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对立,却又相互吸引并收缩为一个整体的状态。

而作品正是因其内部矛盾因素的相反相成、微妙统一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张力美。

霍去病墓石雕艺术作为我国古代雕刻史上划时代意义的典范,在整体与局部、形式与内容、静态与动势等对立因素方面体现出来的张力关系,使作品极具力度,给人的心灵以极大的感染和触动。

一霍去病墓石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风格特征西汉初我国北部草原地带存在着以游牧业为主的匈奴政权,控制了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并不断南下扰汉,掠夺人口和财富。

西汉前期由于经济军事力量不足只能采用防御安抚政策,到汉武帝时期,时机成熟,于公元前133年开始对匈奴展开强大的反击战。

霍去病,西汉名将,18岁起领兵作战,24岁病逝,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率军深入祁连山远征匈奴,六战六捷,为解除北方边患,安定民生,打开中原和西域的交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他的英年早逝让汉1/ 9武帝甚是痛惜,特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并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以表彰其功绩。

霍去病墓石雕位于茂陵东约一公里处,它是我国古代雕刻史上杰出代表,又是古代陵墓雕刻群中,区别与其他陵墓雕刻的形制样式而独树一帜的雕刻精品。

霍去病墓石雕现存16件,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野人博熊、卧猪、跃马、石鱼等等。

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雄厚,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霍去病石雕整体体现了意象审美特征,是气势与古拙的统一,追求一种醇厚、雄浑、古朴、稚拙的艺术风格。

整个石雕群没有任何刻意雕饰的痕迹,追求天然雕琢之感和“大象无形”的艺术境界。

关于霍去病墓石雕的意象审美取向,较为普遍的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秦统一后,六国能工巧匠聚集咸阳,完工后大半工匠被坑杀,这就造成秦汉之间师承上的断代,汉代审美取向因而呈现独立性;第二种认为霍去病墓石雕采用的艺术语言并非华夏本身的艺术语言,而是采用胡人的艺术风格;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汉主要发展了楚文化,因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去病墓及其石雕研究的回顾及思考沈琍【作者简介】沈琍,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市710065【摘要题】中国美术史研究【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conduct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Huo Qubing tomb and sculptures affiliated to this burial during last century. To be more specific, this review covers studies from the initial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naming of sculptures to later researches and concepts like designs, themes, factors in fash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yl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关键词】霍去病墓/石雕/百年/研究/回顾Huo Qubing tomb/stone sculpture/century/research/review位于陕西兴平县境内的西汉霍去病墓石雕刻群,上世纪初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成为研究汉代石雕艺术的主要对象。

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对其墓葬及石雕的研究,从最初的考古调查、石雕定名、到之后的设计理念、布局方位、题材内容以及艺术风格等等,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并以此提出问题进而反复地考证辨析。

作为汉代雕塑乃至中国艺术的杰出代表,其研究价值不仅仅是作品本身,也是对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时代风尚等相关问题探讨研究不可替代的珍贵物象。

时至今日,对霍去病墓及其石雕艺术研究做一个整体的回顾,进而提出疑问及思考,有利于深入探讨其雕塑形成的各种因素,进一步拓宽对汉代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的研究领域,解读汉代石雕的源流关系,还原石雕形成的历史面貌等等。

为此,本文试图就收集到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将当前讨论的主要问题及不同观点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

对霍去病墓石雕的调查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基本可确定在上世纪初至30、40年代。

近代对霍去病墓及其石雕首先展开调查并发表论著的是欧、美、日学者。

1914年3月,法国艺术史学家色伽兰(Victor Segalen)、拉狄格(Jean Lartigue)一行,开始了对茂陵及霍去病墓石雕的考古调查,并于1915年在《亚细亚学报》上发表文章[1](图一)。

随之引起了国外相关学者的关注,由此霍墓及其石雕很快进入西方学者的视野,法国的C. Hentze(亨采)[2]、J. Lartigue(拉狄格)[3]、H. D'Ardenne(阿登)[4],德国的H. Gluck(格留克)[5],瑞典的Osvald Sirén(奥斯伍尔德•喜仁龙)[6]、美国的C. W. Bishop(毕士博)[7]、J. C. Ferguson(福开森)[8]等相继赴霍去病墓考察并发表论述,在介绍霍去病墓石雕状况的同时,就石雕题材内容、造型风格等方面分别表述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图一1914年色迦兰拍摄的霍去病墓其实日本学者对霍去病墓的调查早于西方学者。

1907-1909年间,桑原骘藏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中国考察,第一站即是长安,并从1908年3月开始,在日本《历史地理》杂志分期连载他的旅行报告,标题为《雍豫二州旅行日记》[9],后又整理成《考史游记》并于1941年出版。

另一学者足立喜六则于1906至1910年在陕西高等学堂任教,期间对西安附近的历史遗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地考察。

1910年回到日本后整理撰写成《长安史迹研究》[10]。

两位学者就当时霍墓及其石雕状况的描述,为之后研究提供了真实的参考资料。

1933年,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前往霍墓对其石雕进行系统研究,在对之前欧美学者文章进行评述的同时,阐明了与之不同的观点[11]。

海外研究成果的陆续发表,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霍墓及其石雕的研究逐渐转向国内,王子云、滕固、黄文弼等先后到此考察。

滕固于1934年在《金陵学报》上发表文章[12],成为国内学者就此发表的首篇文章。

1940年初,王子云率领的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到达西安后,曾几次到霍去病墓进行考察,此时西京筹备委员会已经在霍墓两侧修建瓦房,有9件石雕移至房内。

由于雕塑方位不再具有原始状态,考察内容大多关注于石雕艺术本身,考察及研究成果发表于数年之后[13],考察团成员何正璜1945年在上海《旅行杂志》上撰写的《茂陵夜话》,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状况[14]。

由于这一时段对霍墓石雕进行的最初调查研究多为欧美西方学者,不免在石雕的造型、题材、风格等问题上带有西方学者的视野,显示出先入为主的导向作用。

此后凡涉及到此类问题的研究,大多是沿着这一思路,或是赞同或是提出异议而进行讨论的。

此外,这一时期的考古调查是在霍墓原始状态情况下进行的,石雕还没有进行收拢整理,因此,此阶段的调查为之后墓上石雕布局的研究提供了真实资料。

对霍墓石雕研究的全面展开,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上世纪50、60年代,可称其研究的第二时段。

1955年,王子云、顾铁符同时发表文章。

王先生从雕塑造型语言的角度,对霍墓石雕进行了详细的评述[15]。

顾先生则对水野清一所引述的格留克、拉狄格等西方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分析论证[16]。

这一时期考古调查成果的出现,也为研究相关课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陈直于1958年发表文章,通过文献资料,对1957年发现的石刻文字“左司空”及“平原乐陵宿伯牙造”进行了专题研究,这对霍墓石雕制作年代及组织机构的确定起到了关键作用[17]。

随着雕塑家进入这一研究领域,更加拓展了对霍墓石雕形体的认知。

1964年,傅天仇发表论文,以雕塑家特有的视角在“形和态”、“性格”等几个方面对石雕造型本身进行了分析[18]。

在同期刊物上,马子云发表了他20多年前所作《西汉霍去病墓石刻记》一文[19],对早期霍墓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由于海外学者的文章时隔甚远,且受文字翻译的局限,加之上世纪30年代西京管理委员会已将石雕分置于霍墓两侧的廊坊内,国内学者对早期霍墓的原始状态了解有限,马先生的文章虽发表在20余年之后,但在新一轮霍墓石雕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进入霍墓及其石雕研究领域的均为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美术史学家及雕塑家,他们的专题研究不仅拓宽了研究领域,同时为之后的进一步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对霍墓及其石雕研究的第三时段,是上世纪改革开放的80年代之后。

这一时期的研究逐步由深到广,显示出崭新的局面。

程征、包亚明、阎文儒、梁佐、何汉南等相继发表文章。

程征从设计理念入手对霍墓整体设计进行了探讨[20],包亚明以美学角度对霍墓石雕进行了评述[21],阎文儒对石雕的风格与题材进行了分析[22]。

何汉南将早期陈列的9件石雕及1957年修整陈列的7件统一进行了梳理,同时指出其石材出自秦岭北麓的河道和山口河谷中[23]。

随着丝绸之路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涌现,霍墓及其石雕研究所涉及的背景因素及相关问题,呈现出新的研究领域。

考古学家林梅村运用考古学与文字学的研究方法,相继发表多篇论文,探讨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的关系[25]。

又在之后的论著中[26],以考古文献为依据,提出关于霍墓石雕艺术源流的新观点。

雕塑家徐人伯[27]、邢永川[28],均对霍墓石雕的造型艺术特性进行了研究。

王鲁豫则从陵墓雕塑的规制方面,对霍墓及其石雕进行了探索[29]。

陈诗红总结了前人,尤其是海外学者的研究论点,对霍墓石雕的年代、含义、风格成因问题进行了探讨[30]。

沈琍对茂陵陵园整体布局与霍墓之间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31]。

王志杰则以考古调查及历史文献为依托,探讨了石雕的展示方式[32]。

李惠东对霍墓石雕形成的背景文化进行了探讨[33]。

沈琍从雕塑语言的角度分析,对深入研究石雕本身的语言特征进行了探索[34]。

林通雁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霍去病墓石雕的原来布局、主题与题材、文字题铭等问题进行研究[35]。

贺西林则大胆质疑之前学者以毕沅题字立碑之处视为霍去病墓,认为缺乏足够的依据,而只能作为一种假设等等[36]。

这一时段不仅研究领域更加拓宽,内容及问题也更为深入,方式方法更加多样,提出的新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反复考证分析探讨的紧迫感也随之而来。

时至近日,研讨的问题仍在继续,而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石雕定名及分布方位霍墓石雕的定名有一个逐渐明确的过程。

早期的考古调查,大多是根据观察者自己对石雕的理解而定。

就“马踏匈奴”而言,色伽兰首次对其描述为“足踏匈奴之石马”,之后有“马踏老人”、“石马”、“站马”等称呼;而“跃马”就有“起马”、“初起马”、“奔马”之称。

何汉南曾梳理前人所列石雕名称,根据造型特征重新定名。

当前陈列的名称,是由茂陵博物馆综合多位专家看法而定。

然而对名称的讨论并没有结束,林通雁在近期的文章中即认为,“怪兽食羊”因其更像一只长着弯曲双角的犊牛和舔护幼子的形象,当将其改称为“母牛舔犊”[37]。

如果说,早期对霍墓石雕分布的论述,是一个基本还原的探究问题,而后期石雕分布问题的研究则关系到石雕形成的最初理念。

日本学者桑原骘藏于1907年9月30日来到茂陵,所记录霍墓“四周散乱地立着数十尊石兽,但大半已损坏”[38]。

足立喜六在书中描写当年状况:“系由累计天然土石而成,状如岩山”[39]。

拉狄格则将当时现场考察石雕分布绘制了平面图(图二)。

滕固真实描述了霍墓1934年时状况[40],而马子云现场考察记录石雕的位置更为具体,分别列出各个石雕的方位及朝向。

并认为霍墓石雕自汉至明初完整无损,明嘉靖年间的关中大地震,一部分石雕如石马、初起马、卧牛、蝙蝠等在原位;卧虎、卧马、残野人、野人抱熊、卧猪均由原处倾倒于墓下;异兽食羊在原处倒置[41]。

图二拉狄格绘制的石雕分布图1.马踏匈奴2.卧马3.卧牛4.残立马(跃马)5.力士抱熊(图采自"J. Latigue. Au Tombeau de ltouoK'iu-Ping" Artibus Asiqe 1927 No. Ⅱ. p. 86.)程征根据分析整理的记录材料,分类列表,绘制出霍墓石刻分布图,进而提出霍墓石雕当初布局为两部分的设想:(1)立于墓的正前方,如现存的“马踏匈奴”;(2)陈置于墓冢上,以兽类题材为主,是现存石刻的大部。

并推测,霍去病墓上原本非“乱石”杂陈的面貌,而是列置有序的[42]。

林通雁则根据马子云记录、考古调查、文献资料分析,对霍墓石雕的原始布局进行了全新推测:(1)墓地东部的石雕有立马、跃马、石人、人与熊等,石马在前,石人居后,按照相对的形式进行摆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