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给身边的材料分类》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给身边的材料分类》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给它们分类。

让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根据教科书插图给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进行分类,其依据是“根据所用的材料不同”,然后归纳材料的特点。提示特点归纳的依据是硬度、在水中沉浮的能力、柔韧性和吸水性。

第二部分:材料与环境。

这里出现了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概念,需要教师举例说明和讲解。建议教学进行到这里的时候,对能够再次加工利用的材料进行梳理和介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时播放与材料有关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视频资料或图片也是十分有益的。

第三部分:课外阅读。

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发展历史,可以加深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材料与人类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认识探究材料的意义。

“蔡伦与造纸术”,可以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和蔡伦在历史上的贡献,认识发明在历史上的作用。

复合材料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课后阅读与实践。例如鼓励

他们做一张用普通纸和塑料薄膜做成的复合纸,并同普通纸

的性能进行对比。

二、说学情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前面6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特别是与第1课构成相互呼应的关系。

在第1课,学生从周围的物品开始关注材料,寻找常见材料,并试着用适当的词语描述它们。显然是从已有经验出发的,是他们对构成物体材料的经验性描述,反映了他们对材料的初始认识和理解。从第2课开始,教科书引导学生分别对材料的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进行了独立的探究和测试。在第6课,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于新的情境。在第7课,他们将再次回到生活的场景中去,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给周围的物品分类,同时总结6种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可以想见,这时学生头脑中的各种常见材料,已不是纯经验层面上的了,他们已经有了科学描述的方法,已经能够从物理性质的角度描述和比较它们。气泡图的使用也使他们关注到材料除显着特征外的其他特征方面,使他们能够从材料更多的属性方面去识别它们、认识它们。对6种材料性质的总结,也使学生们有机会不是从一个方面,而是多个方面对常见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比较,辨别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认识到物理性质在描述物体和组成它们的材料方面的作用。

在这个教学阶段,呈现和回忆学生们在本单元第1节课上所填写的表格和对材料的描述是必要的。这使他们能够发现自己在材料认识方面的发展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建立探究学习的信心和增强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材料与环境的话题在本单元结束时再次提出,也是为了强化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在学生形成对材料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难点: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五、说教学法

1、教法: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

(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2、学法:

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尝试想象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然后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讨论交流"和"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六、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课堂收集物品(材料)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室中的所有物品(墙壁、黑板、课桌椅、电线、闸刀、灯管、门窗、饮水机、风扇、班训、奖牌、班牌等)及其使用的材料,作好记录;

2.有序进入学校塑胶运动场,观察塑胶场及周边器材、宣传牌、文化墙等所使用的材料,作好记录;

3.仔细发现并捡拾塑胶场上的丢弃物,认真辨别其使用的材料,作好记录,然后将捡拾的丢弃物分类放入垃圾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共分三步,第一步与第二部看似游离教材,其实是紧紧扣住课题“身边的材料”进行的,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做到“认真”、“有序”,养成重证据的科学习惯和科学态度,第三步则是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教书”与“育人”并重。】

(二)、给身边的物品(材料)分类

1.小组合作。

(1)整理记录:综合小组成员“预习”和“课堂收集”两个环节的记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完善记录:小组成员熟悉的物品和材料,本次记录中没能反映出来的,可以逐一补充,同时将教科书第61页六幅图中的材料补充到记录中。

(3)材料分类: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对记录的材料进行分类,并填入下表中(每类至少写出5个,表要求画在练习本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