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文学概论第七章
![文学概论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9a2d7f08ba1aa8114431d9f8.png)
第一章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料
返回首页
二、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上承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下接文学创 造的物化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回忆与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回忆常常是 由外在的刺激或内部需要在特殊情况下激活了某一意念而发生的。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 思索。沉思的又一心理功能是对沉思的对象从事二度体验,使之成 为富有诗意的东西。沉思是艰苦的思维过程,也是独特体验获得之 时。
第一章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料
返回首页
(三)创造动机 简单地说,创造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 内在动力。 创造动机是怎么来的?总的说来,是由现实生活所暗示给作 家的,它作为文学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的产生和运动其实是 作家极为复杂生理和心理现象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表现。 在每一具体的文学创造发生阶段,创作动机的触发与外在机 缘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文学创造过程都存在着不同样式和不同程度的动机冲 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在程度不同的动机冲突中完成的
第一章
内容简说
重点概念
课后思考
背景知识
相关资料
返回首页
3、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 创造形象的方式。变形的方法: (1)扩大和缩小 (2)粘合 (3)漫画 (4)夸张 (5)幻想 变形方式之多,不可历数,但都是通过变态思维取得的。它 本来是人在特殊情境中产生的异常知觉,但在艺术构思中,则常被 作家借用来创造新形象。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06b1ef1ffad6195f312ba64e.png)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一、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分哪几个阶段?文学创造虽然是一种很富于个体性的创造活动,但还是具有一般的共性的。
这种共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大家的创造活动基本上都遵循着一个相同的过程,即都有一个发生、构思和物化的过程。
二、在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作家都做了些什么工作?1、是积累主体性的生活材料。
一切社会事件、现象在进入作家头脑之前,虽是外在的、客体的东西,但只有当它们被烙印在作家的头脑中,并转化为主体心灵深处的记忆时,才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东西,也只有这样,它们才对文学创造起作用,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材料。
所以,在进行文学创造之前,作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观察和了解客观的生活,并将之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成为自己主体性的东西。
而获取主体性材料的途径,可分为有意获取与无意获取,实践获取与书本获取四种形式。
2、是从积累的主体性材料中发现潜藏于其下的非以发生的根由。
没有发现,作家就找不到进入创造过程的大门,就不可能创造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3、创作动机的触发。
作家创作固然需要积累主体性的生活材料,固然需要有艺术发现,但是如果没有创作动机的驱动,创作也不可能发生。
创作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远景动机与近景动机,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与卑下动机,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之分,但不管怎样,它们归根到底都是作家的一种内在需要鼓动的结果。
创作动机的触发,是需要各种外在机缘的刺激的。
如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创作《汤姆叔叔的小屋》就是在受到外在机缘的刺激下而动笔的。
受创作动机的激发和推动,作家就会进入到构思的阶段。
构思阶段可以说是从观念上实现创作动机所提出的任务。
[P132]艺术构思涉及到哪些心理活动?什么是创作灵感?它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产生的?创作灵感是指作家构思过程中,因偶然的机遇触发而出现的创造力爆发、文思泉涌、豁然贯通的高效率状态。
灵感具有不可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它的产生是作家长期积累和辛勤思考而偶然获得的结果。
就像周恩来所说的那样是“长期思考,偶然得之”。
文学理论——精选推荐
![文学理论——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c97bd3f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a9.png)
⽂学理论⼀、⽂艺学包括三个分⽀:⽂学理论、⽂学批评、⽂学史。
⼆、⽂学理论五个⽅⾯的任务:1,⽂学活动发展论,研究⽂学活动发⽣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
2,⽂学活动本质论,研究⽂学活动区别于其他⼈类活动的特殊本质。
3,⽂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活进⾏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5,⽂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独特的价值取向。
四、⽂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学哲学、⽂学社会学、⽂学⼼理学、⽂学符号学、⽂学价值学、⽂学信息学、⽂学⽂化学第三章⼀、⽂学活动是⼈的⼀种精神活动,是⼈所从事的⽂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学活动既是⼀个包含诸多⽅⾯的复杂系统,同时⼜是作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个⼦系统⽽呈现出来。
⼆、艾布拉姆斯提出⽂学活动四要素:1,世界(模仿论: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然”说柏拉图“影⼦”说亚⾥⼠多德,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在于模仿)再现论:魔幻现实主义 2,作品 3,读者(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空⽩”“召唤结构”)4,作家三、⽂学活动的发⽣:巫术发⽣说、宗教发⽣说、游戏发⽣说、劳动说四、为什么把劳动作为⽂学活动的起点:1,劳动提供了⽂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了⽂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学的形式。
五、⽂学活动的发展:社会风⽓的变化、时代变化、⾮⼈⼒(⿊格尔:世界本原的理念)、⾃然界的运⾏(弗莱:“循环”)他把⽂学史上的作品按照类型按照时代划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讽刺⽂学。
⽂学发⽣的根本⼒量是⽣产劳动六、物质⽣产与艺术⽣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体现:1,某些⽂艺类型只能兴盛在⽣产发展相对较低的阶段,随着⽣产⼒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2,艺术⽣产与物质⽣产的发展⽔平并不是呈正⽐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学艺术上反⽽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文学问题
![文学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01d377acaaedd3383c4d3b1.png)
1.灵感和直觉的区别是什么?教材第三章“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直觉与灵感有以下三点不同:第一,灵感是长久思索和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而直觉却是从整体上对事物的突兀判断;第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而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第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而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2.文学无功利性问题涉及课文“第二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第三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有某种功利性。
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
作家或读者的这种社会功利性显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
可以说,功利性深深地隐伏于无功利性内部,直接的无功利性是要达到间接的功利性。
第二,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文学以其无功利性正是为着实现强烈的功利目的。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由于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也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
3.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突出主观表现性和虚幻性,强调情感、理想、想象和幻想的作用,崇尚自我表现,将理想型文学伸展到极致,从而成为其典范形态。
4.怎样理解事件、情节、人物、场景这涉及到文学概论中的叙事。
叙事中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主要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等几个因素。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作品中的事件由若干层次构成,每个叙述单位的关系和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单位在故事进展中的作用而划分出两大类别:第一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类叙述单位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形象。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同情节相比是第一位的。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4f8f1cb9ec3d5bbfc0a740f.png)
一、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二、文学理论五个方面的任务:1,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规律。
2,文学活动本质论,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人类活动的特殊本质。
3,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4,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5,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四、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第三章一、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文学活动既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二、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1,世界(模仿论: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柏拉图“影子”说亚里士多德,艺术的起源和主要作用在于模仿)再现论:魔幻现实主义 2,作品 3,读者(姚斯:“接受美学”,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空白”“召唤结构”)4,作家三、文学活动的发生: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四、为什么把劳动作为文学活动的起点: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五、文学活动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时代变化、非人力(黑格尔:世界本原的理念)、自然界的运行(弗莱:“循环”)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按照类型按照时代划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讽刺文学。
文学发生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劳动六、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有两种体现:1,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较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文学创造(创作论)
![文学创造(创作论)](https://img.taocdn.com/s3/m/54f62af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8.png)
第二编文学创造(创作论)第六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主要是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和物化(传达)。
本章旨在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或叫素材积累。
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一)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意识到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积累是把生活心灵化的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材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不同,直接地讲,是一种精神材料,是摄入到作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具体而言,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丰富、生动然而相对芫杂、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作家把社会生活心灵生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吸收并储存的过程,其中记忆机制起关键作用:刺激感觉感觉缓冲器(大脑某个部位)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古人认为文学创造要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
从司马迁的“发烧之所以作”(《自序》)到韩愈的“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谭唱和诗序》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薛简肃公文集序》),都从一个侧面涉及到生活材料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刘熙载谈到“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艺概·诗概》)王国维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间词话》)都主张作家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
”(《〈驴皮记〉初版序言》)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
”(《〈光与影集〉序》)果戈理说“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653d0072f46527d3240ce0dd.png)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1)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的过程。 (2)注意词语理智是作家有意识地理性的认知和思维。情感分为情 绪和感情,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 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 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 因素而理智则是约束和规范力量。 (五)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的方式。 (一)综合。综合与拼凑不同。它具有定向性、选 择性、新颖鲜明的整体性。 (二)突出和简化。 突出有两种方式(1)浓涂重抹(2)淡化背景。
艺术构思的五种主要心理机制
(一)回忆与沉思 1、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常用的回忆方式有(1)直接回收法。即把那些对自己 刺激最强的信息直接与中心意念挂上钩。(2)挨次扫 描法 2、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 沉思索。
(二)想象与联想。 想象的三种形式 (1)再现想象。这种想象是是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再现 。 (2)比拟想象。这种想象是将某种理论的东西形象化。 (3)虚构想象。这种想象是凭空将此物想象为彼物,将 无物想象为有物。 联想的三条规律 (1)接近联想。它是由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 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2)类似联想。它是将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 联系起来。 (3)对比联想。它是将两种以上相关的事物或现象联系 起来。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 态话语系统的生产活动。其过程可以 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储备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有无意获取、有意 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几种。
二、艺术发现。 寻找到一个突破口。其特点是: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 的凝结,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3)艺术发现要有机缘。
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4abb0b56b84ae45c3b358ce3.png)
缺失性心理体验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 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 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 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 者。……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 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 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 俗人言也。
、回忆:存储在心灵深处的信息受外部环 境的刺激而被激活,并浮现在眼前。
、情感的参与 、创造性的加工与变形
(一)回忆与沉思
、沉思:在宁静状态中对心灵中的某个形 象或意念的深沉思考。
、自由的心境: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 不想,心灵的积极活动。
、二度体验:情感的净化与节制,痛定思 痛。
一树梅花万首诗
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高启: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明还暗远在烟。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 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 任群芳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 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笑。
昭君出塞
杜甫:“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安石: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马致远《汉宫秋》主要描写王与汉元帝的缠绵悱
恻的爱情,是匈奴兵临城下,骄横逼婚,才导致 了这出爱情悲剧。 郭沫若的话剧《王昭君》,昭君则是作为一位叛 逆女性形象出现的,远嫁匈奴为了彻底反抗王权。 曹禺的《王昭君》,昭君是和为一个促进民族团 结的和平使者,笑嘻嘻地远嫁兄弟民族。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3583993cbd64783e09122b33.png)
*文学创造过程
1 特殊性:包括每一作 品的具体过程 2 一般性:包括文学创 造的一般过程
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
1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2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3 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不同导致储存 材料的方式各异
无意获取和实践获取 大多是直接通过记忆 机制将外在的刺激、 信息转化为可储存的 兴奋符号摄入大脑之 中的
有意获取(包括书本获 取)不仅表现为每天有 意地接受特殊情境中 的强刺激,并把它们硬 性地转化为有意义的 符号存入大脑,而且, 为了更好地保存刺激 和新鲜程度,还要把认 为很重要的东西写下 来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 段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 2 3 材料储备 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特征
材料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 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与其他任何 创造一样,作家从事文学创造也得有材 料。某一具体作品虽然可能是独创的 和前所未有的,但其内容却必须依赖于 某些特定的材料。没有材料就等于做 无米之炊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 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 3> 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 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 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 验的契合 4>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透 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份注入其中,从而在 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 黑格尔 1770年8月生于德 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 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 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 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 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 家的钦定学说。黑格尔把 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
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文学概论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a2999107b52acfc789ebc960.png)
a)
b)
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 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和意 念的神髓的构思方式。 例证:孔乙己“站着穿长衫的唯一一个 人”。 祥林嫂只有眼睛还表现她是一个“活物” 突出和简化的异同: 相同:都是为了使形象或者意念更传神、 更富于特点 不同:突出是以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来吸 引读者的注意力;简化则是将形象和意念 身上所有遮蔽物全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 的要素。
3.
①
②
③
创作动机 定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 力。 创作动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内在情感 表达的需要,也有功利性的动机。 功能:文学创作得以施行的动力。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1.
2.
①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 基础上,由一定创作动机驱动,运用想象、 联想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 按一定意图孕育出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三个阶段: 形象的受胎:由生活的触动,产生创作某 一艺术形象的冲动。
B. a.
b. a)
b)
无意识 内涵:潜伏在主体意识之下的观念和心理活 动,主体的意识无法明确认识到。 作用: 根据意识提供的线索,暗中组合文学材料, 直到被直觉和灵感发现。 在作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影响作家的创 作。 例证:古典小说中“老大窝囊模式” 《边城》中的“三角恋爱”模式
4. 几种常用的艺术构思方式
②
③
形象的再孕育:对形象进行深入思索,挖掘其深 层内涵。 形象的基本完成:通过具体的结构安排,将尚且 模糊的形象清晰化。 蒋孔阳:“生活和人物如何具体化,如何在作品 中活起来,并如何系统而完整地表现出作品的主 题思想来呢?这就有待于情节和结构了。(《形 象和典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0年,201 页。)
文学创造的发生与构思阶段
![文学创造的发生与构思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528af00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9.png)
文学创造的发生与构思阶段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1、材料的储备(素材的积累)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文学材料的主体性特征:文学(创作)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文学材料的形成:作家的记忆机制: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获取材料的途径:无意获取:童年经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二、艺术发现含义: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表现: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
黑格尔《小逻辑》论艺术发现: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三、创作动机含义: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动态轨迹: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
构思阶段
![构思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feb89a3a31126edb6f1a10bc.png)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本节讨论文学创造的构思过程状况。
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二是艺术构思方式。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一)何谓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紧张最痛苦最兴奋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艺术构思:叙事性作品:巧妙地叙述故事抒情性作品:独特的意境创造(见前面许子东的例子)(二)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1.回忆与沉思。
回忆是艺术构思的重要机制之一,它指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
构思中常用的回忆方式有:(1)直接回收法。
如澳大利亚诗人劳森创作的《街头的脸庞》。
(2)挨次扫描法。
即对记忆的所有有关内容反复而有系统地搜寻,直到找出所需要的信息。
比如王安石在创作其著名的诗作《泊船瓜洲》时就是这样。
他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诗人都不满意,只有“绿”字最为精警。
(3)按层次推论法。
即把所需要的信息按类别、分层次地在头脑中搜查。
艺术家在对外部世界材料的积聚的同时,也把自己当时获得这一材料时的情绪、心境、情感存储下来了。
这种存储,在文艺心理学上称为“情绪记忆”。
巴金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我一个字一个字写下去,我好象在挖开我的记忆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的心灵激动的一切。
”沉思则是在寂静和独处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加以深沉思索的心理过程。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它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诗人沉思这种感情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失,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心中。
”贾岛:“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2.想象与联想。
想象在这里就是“想”出一个“象”来的心理过程,即构想意象的心理过程。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 【圣才出品】
![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教材精讲】第7章 文学创造过程 【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4b1de12fd0a79563d1e721e.png)
第7章文学创造过程[视频讲解]7.1复习笔记一、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1.文学材料的含义(1)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
因为,与其他任何创造一样,作家从事文学创造也得有材料。
(2)文学材料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象材料。
(3)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2.文学材料的来源文学材料虽以精神现象的形式储存在作家内心,但它们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客观的社会生活。
3.文学材料的获取流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学材料的个体获取流程可描述为:(1)外来刺激被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接收,并转化为各种神经兴奋模式。
(2)这些模式几乎同时传给感觉缓冲器,即大脑的某个部位。
(3)被留存的信息接着会被转化为一个有意义的符号,进入短期记忆。
(4)在短期记忆中,有的信息不经处理就作为精神材料直接流人长期记忆。
4.文学材料的获取途径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1)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是按照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而划分的:①无意获取是指作家从小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接收到的大量刺激。
②有意获取,是指作家出于某种理想冲动,或为了完成某一个创作任务,而围绕一个中心,并采用有意记忆(或笔记、摄影等)的方式,去有意接受刺激或积累信息的途径。
(2)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是从作家获取材料的渠道来划分的。
①实践获取,主要指作家主动(或被迫)投身某一生活领域(或某种社会实践)去感受刺激,并获取信息的途径,这种材料又叫做直接材料。
②书本获取,则是指由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它常常要依据前代或古人传递下来或同代人所提供的思想材料来从事创作,所以又叫做间接材料。
(二)艺术发现1.艺术发现的含义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9db54c8c6529647d272852c0.png)
文学的创作要经历三个过程即发生阶段、构思过程与物化阶段。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包括材料储备、艺术发现与选择创作动机;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则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这是一个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既是我们说的创作表现阶段,即文艺创作的完成和定型。
我们一直在追看、讨论的《美人心计》,我们十分期待的《泡沫之夏》、《蓝色佳期》(原著名为《佳期如梦》)、《来不及说我爱你》(原著名为《碧甃沉》),有惊喜,但更多的是因为与原著不同而带来的缺憾和思考。
珠玉在前,我不能接受电视剧在剧情上的变动,不能接受演员与心中角色的巨大差距。
但因为有对原著深刻的感情和想对电视剧版本和原著对比的想法,即使失望,我还是一直在看,一路期待。
也会觉得自己十分矛盾,但交流之后我发现身边的同学也大多有这样的感觉。
这让我萌发了对这一现象进行归纳、深入探究的愿望,于是顺其自然的有了写作的欲望。
首先我和几个关注这个类型电视剧的朋友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听取了大家或褒或贬的意见,我有了更多感悟,但还是坚持最初自己的想法:这归根结底是电视剧创作中的一种“拿来主义”,即使原有读者群的追捧带来了高收视率,仍不值得推崇。
然后,我上网查阅了这几部小说及改编后的电视剧的资料,重点是网友对剧情改编及演员选择的看法。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泡沫之夏》与《蓝色佳期》。
《泡沫之夏》主演被质疑集体装嫩,《蓝色佳期》则被疑“台味”太浓。
仔细翻看剧照,再联系自己当年看小说时幻想的主角形象,我十分唏嘘和感慨,一千个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得不说我是失望的,还有一点无奈。
妆容再精致,服装再华美,也会是我读原著时心中的那个形象。
相信众多忠实读者和我也有一样的想法。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18b9941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7.png)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是构思和写作。
构思是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可以被称为故事情节的结构化思考,也可以理解为创作灵感的收集和组织。
在这一阶段,作者需要思考和构思出故事的起承转合,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及时间、地点等多方面的情节架构。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客观的搜索、汇编或剽窃。
经过构思和反复修改,作者会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故事情节框架,接着就是最重要的写作阶段了。
写作是文学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作者需要将脑海中的故事情节架构具体化,并将表达出来。
写作是一种语言性的表达方式,笔者要在一定的空间和限制内,把自己的创作成果表达出来,因此在文字表达上,要求作者拥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能够在有限的符号中作出区分,融合语言美感与思想深度。
在写作中,作者要把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表达得恰当,表现出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还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的角度,更深入地挖掘情节或情感层面,将文章表达的更加真实感人。
综上所述,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分别是构思和写作,在构思阶段,作者要结构思考,收集组织创作灵感;而在写作阶段,作者要将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准确表达,以及在约束性空间内表现作品的美感与内涵,从而营造出真实感人的文字空间。
11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11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718be5a1dd3383c4bb4cd2fc.png)
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 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 如曹雪芹写刘姥姥。
(三)变形与陌生化
3、变形与陌生化的关系
联系:都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
得最佳艺术效应 区别: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陌生化 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以消解“套板反 应”
(二)想像与联想
2、联想
含义:
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
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种类:
(1)接近联想 (2)类似联想 (3)对比联想
(三)灵感与直觉
1、灵感
含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 心理现象
特征: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思维过程: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 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
(三)灵感与直觉
2、直觉
含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 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作用
对某一独特事物(或现象)的瞬间把握 发觉故事(或现象)背后的内蕴
背后的内蕴
1887年6月,阿· 费· 柯尼 把从监狱女看守长那里听 到的有关罗查利的故事讲 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直 觉到它背后隐藏着某种待 发掘的东西,这便有了小 说《复活》的诞生。
常见的构思方式:
(一)综合 (二)突出和简化 (三)变形和陌生化
(一)综合
1、综合的含义
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
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 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 的构思过程。 鲁迅: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托尔斯泰谈艺术综合
“我拿过达尼雅来, 把她同苏妮亚一同捣碎, 于是就出现了娜塔莎。” ——托尔斯泰
意识对无意识有制约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回忆与沉思 1.回忆与沉思
回忆: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 回忆 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 是艺术构思的重要机制。 息。是艺术构思的重要机制。构思中常用的回 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 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 论法。 论法。 回忆所提取的信息不是对记忆材料的机械重 而是在思维参与下对以往经验的筛选。 现,而是在思维参与下对以往经验的筛选。 沉思: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 或意象的深沉思索。 或意象的深沉思索。沉思可以获得创造性的发 可以对对象进行再度体验,深度把握。 现,可以对对象进行再度体验,深度把握。沉 思是艰苦的思维过程,也是独特体验获得之时, 思是艰苦的思维过程,也是独特体验获得之时, 在孤独的沉思中, 在孤独的沉思中,作家更能将全部注意力集中 于自己的内心。 于自己的内心。
小结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1.回忆与沉思 2.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4.理智与情感 5.意识与无意识 (二)构思方式 1.综合 2.突出和简化 3.变形与陌生化
构思时的心理活动状态。 构思时的心理活动状态。 怎么才能构思出东西呢?构思方式。 怎么才能构思出东西呢?构思方式。
上承发生阶段,下接物化阶段。构思阶段是从观 念上实现或基本实现创作动机所提出的目标,为物化 阶段准备好可以下锅的“米”。 作家进行构思时的内在心理机制和构思的基本方 式是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二)构思方式
理智与情感 理智: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 理智: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
4.理智与情感 4.理智与情感
理智: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 理智: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和思维。 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 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文学创造活动就是以表 现审美情感为中心的活动。 现审美情感为中心的活动。这种审美情感渗透于作家 所积聚的材料上,渗透于作家的艺术发现中,渗透于 所积聚的材料上,渗透于作家的艺术发现中, 作家的回忆与沉思中,渗透于作家的想象与联想中, 作家的回忆与沉思中,渗透于作家的想象与联想中, 渗透于直觉与灵感中。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渗透于直觉与灵感中。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强烈 的连接着作家与世界,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世界。 的连接着作家与世界,作家与读者,读者与世界。无 论作品传递着什么,都内蕴在情感之中。 论作品传递着什么,都内蕴在情感之中。 理智与情感应该实现和谐, 理智与情感应该实现和谐,就好比情感是驱使作 家快跑的那匹烈马,理智则是控制烈马的嚼勒。 家快跑的那匹烈马,理智则是控制烈马的嚼勒。
2.想象与联想 2.想象与联想
想象:对外部事复现,叫再现想象;将某种理论的 东西形象化, 比拟想象;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 东西形象化,叫比拟想象;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 将常物想成异物, 虚构想象。后两种也叫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 将常物想成异物,叫虚构想象。后两种也叫创造想象。 想象是贯穿艺术构思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机制,没有想象, 想象是贯穿艺术构思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机制,没有想象,艺 术构思根本无法进行。 术构思根本无法进行。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想象。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想象。 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已发现了联想的三条规律。接近联想是由 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已发现了联想的三条规律。接近联想是由 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类似联想 是把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对比联想则是把两种 是把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对比联想则是把两种 以上相关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以上相关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 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 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 动和艺术概括方式, 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 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 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 也最重要的阶段。 也最重要的阶段。
想象与联想 想象: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复现,叫再现想象; 想象: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复现, 再现想象; 将某种理论的东西形象化, 比拟想象; 将某种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叫比拟想象;凭空地 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 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将常物想成 异物, 虚构想象。后两种也叫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 异物,叫虚构想象。后两种也叫创造想象。 想象是贯穿艺术构思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机制, 想象是贯穿艺术构思过程始终的一种心理机制, 没有想象,艺术构思根本无法进行。 没有想象,艺术构思根本无法进行。
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 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直接洞察和认识事物不是人天 生的本领,是人依据过去积累的一切知识和经验,而 且还要对这些经验烂熟于胸,并经过多次使用。这样, 面对新事物,才能从整体上迅速猜测、洞察、并一下 抓住事物的本质、隐藏在事物后面的奥秘。审美经验 丰富的人比经验少的人更能产生敏锐的、丰富的、深 刻的直觉。 直觉的两大作用:一是表现为作家对某事物或现 象的直观式的把握,由此出发,他可能迅速建构起一 篇作品。二是表现为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 现使人深省的内蕴。
几种常见的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1.回忆与沉思 1.回忆与沉思 2.想象与联想 2.想象与联想 3.灵感与直觉 3.灵感与直觉 4.理智与情感 4.理智与情感 5.意识与无意识 5.意识与无意识
回忆与沉思
回忆: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 信息。是艺术构思的重要机制。构思中常用 的回忆方式有: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 层次推论法。 回忆所提取的信息不是对记忆材料的机 械重现,而是在思维参与下对以往经验的筛 选。
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 变形: 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 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变形可 以获得独创性的形象。 以获得独创性的形象。
3、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 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变形可以获得独创性的形象。 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变形可以获得独创性的形象。 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 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以作 者或人物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者或人物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而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把 事物原原本本地具体描写出来, 事物原原本本地具体描写出来,从而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 感。
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 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 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 思方式。 思方式。 简化的目的仍是突出, 简化的目的仍是突出,简化将形象或意念身上所有遮蔽物全 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最能体现本质的要素。 部剥掉,只留下最核心、最能体现本质的要素。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已有知识: 已有知识: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新知识: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新知识: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问题: 试着想一想,构思阶段会涉及哪些问题呢? 试着想一想,构思阶段会涉及哪些问题呢?
问题: 试着想一想,构思阶段会涉及哪些问题呢? 试着想一想,构思阶段会涉及哪些问题呢? 回答:
3、灵感与直觉
灵感: 灵感: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 维方式之一, 维方式之一,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 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外在形态 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 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来临时的 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灵感机制虽 复杂但并不神秘,它的发生是偶然的, 复杂但并不神秘,它的发生是偶然的, 但却是长期思考的结果。 但却是长期思考的结果。
阿凡提
2、突出和简化
突出: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紧紧抓 住一个形象或意念, 住一个形象或意念,并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 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明确、 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明确、 清晰和与众不同。 清晰和与众不同。 突出有两种实现途径: 突出有两种实现途径: 有两种实现途径 浓涂重抹 淡化背景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 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 综合材料, 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 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5、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 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 析和综合材料, 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 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 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 但却因受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观念, 的,但却因受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观念, 它也是一种心理能力, 它也是一种心理能力,它在作家没有明显 地察觉到的情况下,暗中却对排列、 地察觉到的情况下,暗中却对排列、组合 材料等环节发生作用。 材料等环节发生作用。 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对无意识起指导作用。 在艺术构思时,意识对无意识起指导作用。
(二)构思方式
构思方式:指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或构造 构思方式: 作品的方式。 作品的方式。 几种最一般、最常见的构思方式: 几种最一般、最常见的构思方式: 1、综合 2、突出和简化 3、变形与陌生化
1、综合
这是作家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构思 技能和方式。 技能和方式。它指作家围绕自己的中心 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 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 材料、 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 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综合不是拼凑,它具有定向性、 综合不是拼凑,它具有定向性、选 择性,以及新颖、鲜明的整体性。 择性,以及新颖、鲜明的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