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_-
【精品文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展望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
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
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
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 达1700美元。
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
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
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
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
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
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
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前言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繁荣与稳定的基石,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本文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展望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
现状经济增长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年均增速稳定在6%以上。
按照现行的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战略,我国已经从一个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体转变为以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业和创新驱动为支撑的经济体。
城乡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区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在逐渐缩小,东部地区的发展效益已经转向中、西部地区。
政府通过实施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扶持力度,推动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的特色城市也开始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外贸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出口市场日益扩大。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合作日益紧密。
外贸的稳定增长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趋势新技术革命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正在迎来新的变革。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改变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为经济创新和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技术的发展,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我国也不例外。
政府出台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能源转型措施,促使我国经济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绿色产业的兴起将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服务业发展我国服务业占比逐渐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分析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不仅对国内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全球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究竟是如何演变的呢?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1.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发达,资源丰富,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放缓,逐渐成为经济较为滞后的地区。
2019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与全国平均增速相比有明显差距。
2.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是中国的发展重心之一。
由于地处中国的中心地带,这里有着如京津冀一样的发展优势。
此外,华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也相当发达。
尤其是近年来,京津冀等地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态势,正逐步成为中国发展的重心。
3.华东地区华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这里包括了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若干省市。
作为中国的发展先锋,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这里开始。
在经济发展中,华东地区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指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五个省。
此外,中部地区还包括了重庆、广西等地。
这里的经济因地处中心位置,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完备的交通网络。
同时,中部地区也是中国的农业中心,农业资源丰富。
5.西南地区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西南地区坐落在中国的西部。
在经济上,西南地区一些城市像成都、重庆等也因其良好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投资。
此外,西南地区还是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布最多的区域之一。
6.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地区内人均GDP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西部地区的发展与历史和地理环境有关,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相对匮乏,这也给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1.城市群崛起城市群的崛起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如珠三角、长三角、北京、天津、河北等城市群,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第一章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
2019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了99.1万亿元,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此外,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服务贸易国。
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近几年出现了一定的放缓,与此同时,某些行业如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反复升降。
这些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消费结构转型、国内收入分配不平等、环境污染和人口老龄化等。
第二章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1. 内需市场的扩大中国正逐渐从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向一个内需型经济体转型。
随着中国城镇人口和中产阶级的不断增长,中国内部市场的消费需求也在增长。
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市场,中国政府积极实施促进消费政策。
2. 参与全球化发展中国一直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一带一路计划,这使得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中国政府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双一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计划,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融合,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第三章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1. 不平等问题由于国内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中国的不平等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挑战。
这不仅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也可能会阻碍内需市场的发展。
2. 环境污染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之一,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威胁到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环境污染,例如把环保作为重点,关闭污染高的工厂等。
3. 人口老龄化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正在面临一个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这可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因为老年人群体的生产力和消费力都相对较弱,而且需要更多的社会救济。
第四章结论虽然中国经济出现了一定的放缓,但是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一、中国区域经济形势概览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十分迅猛,尤其是在近些年来,中国国内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但总体来讲还是相对乐观的。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1.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是经济总量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体量巨大的经济带,而中西部地区正在以快速的速度迎头赶上。
2.优势产业的形成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的优势产业正在不断扩充,综合实力较为强大的国有企业在整体上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同时,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也在逐步壮大。
3.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中小城市的发展也逐步受到重视。
未来几年,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逐步推进,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将持续提高。
4.精细化管理当前,各地也正在不断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改革,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甚至高质量发展。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风险分析1.经济周期过度波动风险当前经济过度波动曲线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在未来的几年里,经济周期波动过大仍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2.国际贸易风险随着国际贸易环境不断复杂和不稳定,贸易保护主义的逐步抬头,外贸出口的风险不断增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区域经济依赖于出口的地区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3.人才短缺风险当前,尽管我国各地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但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依然无法满足。
这也将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区域经济未来趋势展望1.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当前,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升级趋势逐渐变得明显。
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高端消费的发展。
2.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成果在精准扶贫、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医药和教育等领域,我国科技创新正在取得重大成果,这将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的重要性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现状与趋势
区域经济 增长的模
型
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
9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
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决定的。
区域经济学
2019/12/30
一、中国区域 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10
中国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
• 1979-1990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
• 1991-1998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
♪ 1991年3月:首次提出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 1995年9月:进一步明确“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方针
• 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
♪ 1999年9月:正式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 2003年10月: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
兴战略” ♪ 2004年1月:中央首次提出“促进中部崛起”
中西部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
1-9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6%;其中,东 部为22.7%,中部为35.4%,西部为29.5%。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8
2008年增长速度回落幅度最大的10个制造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29
2008年1-10月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回落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区域经济学
2019/12/30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
1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 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 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 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 发展。
2 连锁效应
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 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对 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 了理论基础。连锁效应包 括: (1)前向关联效应。 (2)后向关联效应。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分析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也在不断壮大。
区域经济是指经济活动聚集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形成相应的经济体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还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中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加强区域经济建设。
一、中国区域经济的现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经济领域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在国际舞台上也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区域经济也是非常发达的,但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转型缺乏动力和改革措施的多样性等问题也存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目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概况。
就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而言,一二线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比三四线城市更为严峻。
在住房问题上,一二线城市房价过高,购房难度也随之增加,而三四线城市则相对较低。
但是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和支持,一二线城市的条件会更为优越。
因此,在人才和经济资源倾向一二线城市的情况下,三四线城市如何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考的问题。
其次,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入推进,区域经济面临着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时期,无论从经济结构还是产业集聚分布等多个方面都需要进行调整和升级。
中国东部地区经济总量、科技创新水平等方面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则面临经济基础较薄弱、科技资源缺乏等问题。
如何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最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缺乏一些必要的制度创新。
面对当前社会转型的挑战,中国区域经济需要顺应市场需求和民意诉求,通过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多方面进一步升级。
二、中国区域经济的前景在“十四五”规划的铺展下,中国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
具备较为开放市场环境和支持创新的支撑,有希望在未来数年内迅速升级和成长。
首先,在外商投资和新兴产业进驻等方面,中国区域经济有望获得更多的支持。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使得研究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一、现状分析1.1 区域发展差异目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
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洲经济体等已经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拥有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国家仍然存在贫困和落后的现实。
这些不均衡的发展差距成为区域经济的一大现实问题。
1.2 区域合作与一体化趋势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各国普遍采取了区域合作和一体化的政策。
例如,欧洲联盟通过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实现了欧洲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共享。
亚洲地区也出现了一系列区域合作机制,如东盟、中日韩合作等,旨在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
1.3 区域发展新动能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新动能逐渐崭露头角。
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例如,在中国,电商、共享经济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未来趋势分析2.1 创新驱动的发展未来,创新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将是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各地区需要加强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打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产业生态圈。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2 数字经济的兴起数字经济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已经深刻改变了传统经济模式。
未来,各地区需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化生产和服务能力,促进数字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2.3 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在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各区域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引言: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之一。
地理和自然资源的差异、产业结构的特点以及政府政策的调控,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探究,同时分析未来的趋势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1. 地区差异和资源禀赋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东部地区以沿海地区为主,具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吸引大量外资和企业。
中部地区以内陆省份为主,资源禀赋相对较弱,但在农业和能源资源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但受交通不便和市场落后的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 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随着高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崛起,服务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传统制造业部分地区面临着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的问题,需要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 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
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具备先进的产业和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本集聚。
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人口流失现象严重。
农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1. 创新驱动和技术革新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将更加依赖创新驱动和技术革新。
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良好的研发环境和政策支持。
2. 劳动力市场和人力资源开发未来劳动力市场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技术进步,职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
政府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培养适应新经济形态的人才,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和适应性。
3.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政府应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活力。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其未来的趋势展望。
一、现状分析1.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进程在各个地区得到了迅猛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的中心,吸引了人才的集聚和资源的集中。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 不平衡的发展尽管区域经济发展得到了快速推进,但不平衡的现象也较为明显。
一些发达地区拥有着先进技术和完善的产业链,而一些落后地区则面临着困境。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和贫富差距的加大,进一步挑战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创新与科技的崛起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创新和科技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些地区通过注重科研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
科技的崛起不仅提升了经济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还为区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未来趋势展望1. 区域间合作的加强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将加强区域间的合作。
通过资源的互补和市场的开放,不同地区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这也将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和条件。
2. 绿色经济的兴起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经济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各个地区将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同时,绿色经济也将为区域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就业机会。
3.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的融合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
通过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智能制造的推进,不仅可以提升生产效率,还可以改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
这将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和竞争力。
4. 文化产业的崛起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的新兴领域,将在未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各个地区将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区域经济带来独特的价值和竞争力。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区域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区域经济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当今世界,经济绝非止于国家范畴之内,而是超越国界,构成一个全球化、互相依存、联系广泛的体系。
区域经济就是其中之一,指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经济系统。
它包括了一个经济区的人口、自然资源、产业等要素的互相作用和影响,它主要是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领土内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市场的拓展等。
目前,全球的区域经济形式日趋多彩化,发展也更趋全面性、开放性、市场化和国际化。
我国的区域经济也在逐步发展壮大。
那么,对于区域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该如何看待和思考呢?一、区域经济现状1.发展不平衡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南北差距、东西差距、城乡差距等是造成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有些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经济滞胀和萎缩的情况。
2.发展节奏不一致区域经济的发展节奏,不同的地区也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特点有关。
例如,沿海地区因为依托海洋资源和国际贸易较为发达,经济增长要快于内陆地区。
而内陆地区则由于自身资源特点等原因,在发展中走的是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3.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一些地区过度依赖某些资源和产业,别的方面发展不够充分。
例如,许多地方倾向于重乃制造业,忽视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这也造成了它们在国家经济中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
二、区域经济未来发展方向针对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和规划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呢?1.加强区域合作解决地方发展不平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合作。
不同地区有其各自优势,如果能把它们结合起来,就能够形成合力,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政府需要在协调中积极作为,通过政策调整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合作。
2.发展高端服务业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创造更高附加值,而且还可以促进就业和社会维稳。
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重视服务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摘要:现如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展不平衡。
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都在转变,所以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各个区域的经济进行协调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平衡。
一方面要强化各个区域经济,另一方面要提高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字:区域经济;现状;发展分析;国务院在2005年,将我国的经济划分为“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按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东部是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中部是由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这些省份共同组成;西部是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东北是由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这些省份共同组成。
在这样一种划分的前提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就很自然的凸显出来了。
本文就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一番分析。
一、我国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1.东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东部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6%,为全国创造了56%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698元,这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平均水平的1.6倍,在我国四大经济板块中排名第一。
东部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带动了东部沿海的整体经济发展,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2倍;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比例的1/5;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珠三角地区,其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的1.6倍;众所周之,上海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心,它也是东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一。
今年,我们国家在上海举办了万人瞩目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更加是快速的带动了上海地区以及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加的超过其它各个地区,成为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中国是一个广大的国土,其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随着国家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
但在中国的区域经济中,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亟需加强发展平衡。
一、中国区域经济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陆地总面积960多万平方千米。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差距。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为代表,在经济发展上一直遥遥领先。
中部省份则因其地理位置的中心性而具有区位优势,其中以湖南、湖北、河南更为突出。
西部经济相对滞后,以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更为明显。
在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上,沿海地区的城市高度集中,GDP总量也在不断攀升。
2018年,全国城镇GDP达到381.13万亿元,其中东部地区达到了248.55万亿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GDP分别为47.83万亿元和43.75万亿元。
此外,发展速度也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趋势,东部地区的年均发展速度要高于其他地区。
虽然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迅猛,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
人口外流、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困难,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则受到投资不足、人才短缺等因素的限制。
二、未来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不同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也各不相同。
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加大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当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资金匮乏。
因此,未来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并引导民间投资流入这些地区,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加速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中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许多城市的周边地区虽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发展缓慢。
未来需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让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现状分析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服务业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制造业也在加快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
同时,消费升级和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推动了绿色低碳发展。
2.经济增长高质量化中国经济增长正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一方面,经济发展模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等成为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关键;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和服务升级使得经济结构更优,质量更高。
3.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在全球贸易环境趋紧和保护主义加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
国际投资、金融市场和全球经贸体系的不确定性增加,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二、趋势分析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新的趋势和挑战。
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高质量发展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国将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目标,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化、效益化、可持续化。
同时,中国将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开放更多领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创新驱动中国将加快推进以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也将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为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城市化和乡村振兴随着人口向城市聚集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城市化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区域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而各省份的经济实力、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也是不尽相同的。
本文将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一、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
作为中国的经济龙头,这些省份往往拥有较成熟的经济体系,较高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
这一地区的发展模式往往是由外向内不断扩散、持续升级的。
区域内企业不仅拥有较好的国内市场,还能充分开拓国际市场,保持不断提高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东部地区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资源和环境压力过大,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
同时,随着工资成本和房价的上涨,一些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渐流向中西部地区,这也对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
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招商引资的加大,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加速。
在新一轮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政策的推动下,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中部地区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基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例如,河南省以农业和重工业为主导产业,湖南省以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产业,湖北省以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中部地区正在逐渐崛起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极。
三、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发地区,但由于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和国家政策的推动,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加速。
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往往是资源相关产业和传统制造业,例如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等。
中央政府近年来出台的扶持政策,例如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等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的发展前景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也纷纷进入西部地区投资兴业。
四、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东北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老工业基地,曾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探讨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经济发展差异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资源禀赋以及早期的改革开放优势,经济发展一直领先于其他地区。
而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由于起步较晚、资源禀赋不足以及制度落后等原因,发展滞后。
三、一二三产业结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二三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二三产业占比较高。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农业占比较高。
这种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导致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
四、资源禀赋不均中国是一个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国家,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高新技术产业资源,而西部地区则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产品资源。
这种资源禀赋不均衡导致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五、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也是一个制约发展的问题。
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于起步较晚以及资源和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这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互联互通。
六、产业转型升级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关键。
一方面,要加强对一线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进一步发展创新型产业和服务业。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引导其发展现代农业和高附加值制造业。
七、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区域协调规划,促进不同地区间的协同发展。
例如,引导东部沿海地区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和技术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发展。
八、加大投资力度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交通、通信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的不足。
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 (3)1.3 论文结构安排 (5)二、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6)2.1 经济增长现状 (7)2.2 经济结构调整 (8)2.3 经济周期波动 (10)2.4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1)三、中国经济政策解读 (12)3.1 宏观调控政策 (13)3.2 产业政策 (15)3.3 财政政策 (16)3.4 货币政策 (18)四、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9)4.1 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4.2 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2)4.3 政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23)4.4 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4)五、案例分析 (26)5.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案例 (27)5.2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案例 (28)5.3 新兴产业园区发展案例 (29)六、结论与建议 (30)6.1 研究结论 (31)6.2 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展望 (33)6.3 对政策制定的建议 (34)一、内容综述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形势与政策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
这篇论文将对中国经济的当前形势以及相关政策进行全面综述。
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时代,表现为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形势总体稳定,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动能加快形成。
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
这些政策包括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
政府还加强了对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监管,防范和化解风险。
中国经济的形势和政策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要求政府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战略研究文献综述论文
区域经济战略研究文献综述论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引言。
1958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10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国外研究现状。
21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
主要包括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
其代表理论有佩鲁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型理论-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型理论。
他通过分析24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型。
4钟型发展理论1980年。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
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
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2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坚持改革开放
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 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提
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促进产业升级
中国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 养的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 型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 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
推动绿色发展
中国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 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 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
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维护全球经济秩序和稳定。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 的国际经济秩序。
0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的机遇与 挑战
中国经济社会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居于首位。
制造业大国
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完善的制造业基础,成为全球制造 业大国之一。
重要的贸易伙伴
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贸 易伙伴之一。
中国经济社会应对全球化的策略和措施
01
02
03
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产业结 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 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 。
消费升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中国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正加大对科技创新的 投入和支持,推动创新驱 动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 质量和效益。
社会事业发展进步
教育事业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 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普及 化。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精选资料】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
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
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
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
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
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
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
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我国经济发展和方向研究综述专业 2013级金融学2班姓名周睿学号 *********指导教师二Ο一三年十月十日摘要:本篇综述从我国建国以来几个阶段的区域经济政策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格局及其变化,通过引用相关文献的实证结论解释了区域经济变化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关系,剖析了我国区域差距的来源和差距扩大及缩减的原因。
结合所得结论对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对未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美好期望。
关键词:区域经济格局区域差距区域整合区域协调发展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及区域经济政策效应分析“在研究现实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我们决不能回避的便是区域差距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口状况、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市场机制、技术水平、文化习俗、意识观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迥然,客观上存在着地区差距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
”1我们首先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沿革以及相关经济政策的效应评价:1.1:中国区域发展的阶段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经历了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导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导向的过程。
21.1.1:1952-1978年:以公平为基础的均衡发展阶段建国后,中央政府从国防安全和平衡地区生产力布局出发,决定加快内陆地区的工业发展,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想内地倾斜,着力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在不到20年的时间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到1978年,内地的一些工业指标都超过了东部沿海区域。
但是由于中西部1 [1]薛泽海.中国区域增长极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2 [2]朱建成、公静.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及效应评价[J].理论学刊.2008.58~60.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较差,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沿海,所以当时的区域经济政策主要侧重于公平而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采取了以效率为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即由东向西的梯度推移区域经济政策:1.1.2:1979-1990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极大地促进了东区地区基础设施及投资环境的改善,带来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推进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
可是同时,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明显减慢,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迅速拉大,造成了经济上的不平衡。
1.1.3:1991-1998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90年代以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开始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经济增长成本迅速上升。
非均衡发展带来的区域差异扩大,致使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对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了影响。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又面临着新的调整:1991年3月:首次提出“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1995年9月:进一步明确“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方针。
1.1.4: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1)1999年9月:正式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西部民族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十一五”及以后相当长时期里, 作为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 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长期机遇;从全球的视角看, 西部民族地区的具有重要的全球区位优势, 这种全球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边境的功能上。
陆地边境自古有两重功能, 一重是政治、军事功能; 另一重是经济和文化交流功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的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3 [3] 刘世庆.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与西部大开发[J].西南金融.2010.(04).2)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于中西部地区,所以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背景下,2003年10月: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的商品粮基地,东北三省在建国以来的粮食总产量上占全国的11.5%;作为国家的资源宝库,东北三省的原煤、天然气和木材年最高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原油年最高产量近全国的80%;作为国家的重工业基地,东北三省的生铁、钢、成品钢材、平板玻璃、硫酸年最高产量占全国比重达70%以上,纯碱达60%以上;作为我国对东北亚地区开放的窗口,东北三省对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的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0%左右。
1952--2000年,东北三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合计占全国的11.1%。
“东北地区是国家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工业生产基地、资源开采基地、对东北亚开放的窗口。
”43)2004年1月:中中央首次提出“促进中部崛起”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统筹区域发展,积极支持东部率先发展的同时促进中西部崛起,大力支持区域产业协作,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
推动中东部经济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51.2:相关数据和图表1.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态势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近30年来,区域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90年代初是一个从低谷到飞速发展的转折期,这是国际形势和我国经济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之后,区域增长速度普遍高于GDP增速,可以体现出我国区域经济中存在地区间经济差异加大的趋势。
4[7]李刚.东北地区沿海沿边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思考[J]经济纵横.2010.(8).[8]李天舒、赵玉红.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产业互动发展的途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9.(13).5 [12]郑仁泉、刘莉.我国中东部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及其协作对策[J].理论建设.2008.2.各地区GRP增长率图表2我们可以读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和非均衡政策的原因,增速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在趋于一致,说明我国2005年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3.人均GRP相对水平:4.东西部地区间人均GRP差距已开始出现缩小态势:1.3:为什么地区差距会扩大?“自 1991 年以来,我国各省之间不平衡发展的程度正在逐渐加深,并且各省经济的相对发展率差异很大。
我国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点:即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的内部差距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正在逐年拉大;从局部差距对整体差距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上看,东部、中部内部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持续下降,而西部的贡献率呈波动特征;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从 1979 年以来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呈持续增大趋势。
造成这种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以及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差异”6。
6 [13]彭文斌、刘友金.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J].经济地理.2010(30).575~5771)1992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的扩大主要是市场转型的结果。
市场力量的加强使得要素资源以及人口都迅速迁移到政策支持的东部,外加市场经济本身的优胜劣汰,使得中西部地区发展动力更加欠缺。
2)国家制度政策的导向,尤其是东南沿海民营经济的较快发展,为公有制做了良好的补充,更加促进了东部地区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
3)1978年以后对外开放和融入全球化进程中,东部沿海更是首当其冲得接受国外资本和人才的填充,外商投资和国内出口分布的高度集中,更为东部经济高速发展增加了动力。
外资外贸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前些年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东西差距扩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主要是沿海少数地区的全球化,广大中西部地区在这种全球化中获得的好处并不多。
1.4:如何解释近年来的差距缩小?由于90年代以来东部经济发展潜力的大力施展,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出现饱和趋势,经济增速的边际成本迅速上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民工荒和加工制造业的破产不断出现,经济增速放缓。
再加上东西差距的不断加大,社会公平问题不断显现。
所以国家从“九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中一再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项目应运而生。
这是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要求,更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经之路。
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区域经济近年来,区域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1.4.1:东部沿海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和出路1)原因:A外部:主要依靠加工业出口的沿海省份,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受阻;国家政策中有关出口退税下调、加工贸易政策的收紧更是使它们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压缩;外加劳动,原材料等要素成本全面上涨,广东浙江等地的沿海出口加工业大面积破产倒闭。
B内部:结构上,多为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以轻纺工业为主;产品质量上,产品档次低,缺乏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低成本(工资、土地、政策优惠等)、低价格获取竞争优势。
所以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时,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能力和退路,只得面临破产。
2)出路:就地升级与产业转移相结合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以往区域经济政策的弊端暴露无疑,在明确了自身问题所在的情况下,维持东部沿海经济增长的途径只有两个选择:A就地产业升级:东部地区要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
着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频波动,外向度过高也使该区域的制造业发展风险不断加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创新驱动的特征,而发达国家在这个新领域的优势地位尚未完全确立。
不能再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超前谋划布局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经济发展排头兵也要起好带头作用。
目前,制约东部高科技技术发展存在两个瓶颈。
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在经济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所以,目前东部地区在实施高技术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体制和机制创新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
7B产业转移:有关沿海产业想中西部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将在下一个下标题中详细阐述。
1.4.2:沿海产业转移和中西部增长速度加快1)沿海企业和外商投资西进加快的原因A: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200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东西互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意见》;7[10]翟鲁宁.论高技术经济战略与东部地区的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1.(7).[11]范金.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优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商务部还实施了“万商西进工程”,鼓励中西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转移,鼓励沿海企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