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建构与解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的建构与解构

畏因——荣伟玲的博客/weiyinjushi

在讲无我之前,我们先讲自我是如何建构出来的。

以一个小婴儿为例,他从妈妈肚子里呱呱落地,这个时候,他是没有“自我”这个概念的。一切分别心他都还没有产生。他不会想,啊,我是个早产儿,我自卑;我有九斤,我自豪;或者我有个高鼻子,我漂亮,我唇裂,我丑。这些想法他都没有。有这些想法的,是抱着他看的父母、医生、护士。是这些已经习惯以分别心来观察别人的成年人。

当然,你知道,最后他会向这些人的投射认同。但这个过程在刚刚出生的几个月里,还不会发生。

心理学认为,婴儿大约在十八个月左右,开始产生“我”的意识。他开始认识到,他跟妈妈并不是一体的。他饿了,妈妈不一定马上来喂;他不舒服,妈妈也不一定马上知道。他会玩一个游戏,就是用手打妈妈的脸,然后再打自己。他发现打妈妈的时候,她疼我不疼;打自己的时候,我疼她不疼。

这样,最重要的二元分别观念建立了。有人(客体),有我(主体)。

既然有了我,也就有了“我的”。我的玩具,我的妈妈,我的一切。现在他开始有自我边界了。

现在他有了一点烦恼了。不过,跟着他的烦恼会变得更多。因为他开始向父母的价值观认同。

“你是一个乖宝宝。”

“你是一个坏孩子。”

“我家孩子太调皮了。”

“我家姑娘长得不好看。”

“我这个娃娃就是聪明。”

现在,在他的内心,开始有一对一对相对而成的东西了。既然有聪明,就有不聪明;有漂亮,就有不漂亮;有听话,就有不听话。

老子说,高下相形,难易相成。

所有的分别观念都是在比较中形成的。他开始寻求自身的位置。

如妈妈所说,我是一个丑姑娘,隔壁的翠花才漂亮。这样,她分别投射出这一对客体给别人,给自己(即自体客体)。

我是一个聪明孩子,我弟弟就没我那么聪明。

注意了,他永远不可能说,全世界的人都聪明。这不可能。因为聪明是个相对的概念,你必须把不聪明这个概念投射给别人,你才能占有聪明这个概念。

所以,人有了所谓的自信,和所谓的自卑。

不管是自卑还是自信,都是相对比较的结果,都是苦。

自卑固然是一种苦,难道优越感不是一种苦吗?

如果你妈妈总说你聪明,你也总以为自己聪明,你就得非常努力,让自己在任何事情上都表现出这种聪明。因为毫无疑问,不聪明是可耻的,妈妈暗示了这一点,不聪明不配得到妈妈的爱。

总有一天,有一两件事让你觉得自己真的很愚蠢,周围的人也都觉得你很愚蠢,那时候你的痛苦就大了。

父母的分别心越重,就是我们说的越走极端,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越大。

这就是二元对立的痛苦。

非得聪明可以变成强迫症,疑病症或忧郁症。而一个可以聪明也可以不聪明的孩子,一个对聪明不聪明不太在乎的孩子,就可以从这样的强迫性努力中解脱出来。

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就会很清楚,凡是极端地看问题的人,喜欢用“他很坏,她很可怜,他是魔鬼,她是天使”一类词语的,都是内心冲突很大,心境不平和的人。

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会极端地看问题,也没有过于激烈的情绪。

他会说,可能他有什么苦衷吧,可能她也有她的理由吧!或者他说,我们都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人家心里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样的人,不会有太大的心理问题。

好,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

一个婴儿,他刚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没有自我的,后来却有了自我。他会在课堂上自我介绍,我叫某某某,我多少岁,我喜欢什么,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怎么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这个自我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是通过认同和内化的心理机制建立起来的。

一个孩子,他会模仿他父母的言行举止,这个叫认同。一次次地认同,完成了内化。父母是上海人,他说话有上海腔;父母是四川人,他就喜欢吃辣的!父母或其他养育人被内化到内部,成为孩子最重要的人格。

如果孩子厌恶自己的父母,则通过“反认同”来内化客体意象。

比如,一个男孩厌恶自己的父亲酗酒,不负担家庭责任。成年后,他成为一个极度有责任感的男人。不仅负责赚钱养家,还跟在妻子屁股后头收拾她弄乱了一切东西。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营销人员,他滴酒不沾。有一次,当他在一个特殊场合里,呷了一口啤酒后,居然立刻呕吐了。

你觉得他不象他的父亲吗?他简直就是一个“反父亲”。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避免成为父亲那样的人。但这也表明,父亲一直成为一个标杆,在内心影响他。这就是反认同。他不是超越了父亲,而是继续被父亲这个客体意象所束缚。

在这里,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特别厌恶的人,其实就是住在我们心里的重要客体。事实上,这个可厌恶者,就是我们的隐性人格。

所谓隐性人格,就是我们所压抑的人格。从表面上看可能我们跟这个人格不沾边,其实它不过是被压抑到更深的地方去了。

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些不理解。反认同也是认同,并且,反认同也会把对象内化到自己内部去,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只不过是隐性的一部分。

这个大家可以再想想,不同意的也可以讨论。

另外,嫉妒也是一种认同,并且是很强的认同。不知道这个大家能想通吗?

先停在这里。自我和无我的话题很大,过几天再接着写。

讲到反认同的时候,大家通常都会有点情绪。我讨厌的东西,怎么会是我内在的一部分呢?不过不要紧,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导出“无我”和空性,

到了那个地方,一切分别都消失了,没有什么好的坏的你的我的,到那个地方大家就平静了,没情绪了。

开始时讲到,所谓自我,是别人投射,我们认同,这样来形成的。这种投射,是分别心的投射,它投射出来的,永远都是一对一对的相对客体。当我们说勤劳的时候,就有了懒惰这个概念,说成功,就有失败的概念。尽管你一屁股坐到了你认为好的那个位置上,不可否认的是,坏的那个位置仍然在你心里,只不过你把它投射给了别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翘翘板,翘翘板都有两个位置的,一个高起来,另一个就要低下去。这种建立在相对观念上的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玩这个翘翘板的游戏。我们尽量占有高的那个位置,但有时候仍不免落到低的位置上去。如果我们足够自恋的话,我们会尽可能地把那个不舒服的位置投射给别人。为此我们很努力地要做一个好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因为我们是这样好的一个人,我们的世界里,才永远都有坏人,失败者,和讨厌的人。

除非我们不觉得我们是好人,我们的世界里才不会有坏人。

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是好人,这个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你认为你是好人,别人未必认为你是好人。这就是你生气的理由了。

我们越是执著于我们是好人,我们是对的,我们就越是无法从自身的角色中解脱出来,看到对方的立场;我们就越是无法理解对方。

总有一天,我们的屁股也会坐到我们厌恶的那一头去。感觉特别难受,是吧?那些对别人的厌恶都打回来攻击自己了。

作为一个太需要做好人的主体来说,实际上他需要一个坏人;他应该感谢这个坏人为他承担了这个投射。

如果我们能够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别人是有优点的坏人,可能我们会稍微中庸一点,心态没那么极端。

但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讨论的重点在于三个:

1、我们的自我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受到周围很多人的影响而形成的。

影响我们的这些人,他们的自我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受到他们周

围很多人的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我们的这个自我,是依靠千万个缘

起来形成,而这千万个缘起,还有它们的千万个缘起。因此,自我不

是独立自生的。

2、我们的自我,一直都在改变。因为影响我们的事物一直在改变。我

们的老师,我们的伴侣,我们的又一个新伴侣,我们看的书,接交的

朋友,社会文化,外来思潮,这些都在改变,都在影响我们的“自

我”。昨天我们认为对的,今天否定了;曾经我们爱过的人,现在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