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的趋势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概念及原则
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公益性。面对当前社会的新形势新要求,事业单位在提供公益服务方面呈现出不小的局限性,公益服务质量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公益服务的各项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相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显滞后。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迫在眉睫。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素质和社会效益,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推动事业单位各项配套政策实施的依据和重要保证。所谓分类改革,即以社会功能为依据,把事业单位分为三类: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即行政类、经营类和公益类。改革不以机构名称、经费来源等为依据,而是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单位承担的职责和特点,合理划分。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有不同的改革方向。
二、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的发展走向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后,划分为行政类的与机关对接,划分为经营类的与企业对接,划分为公益类的则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根据目前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情况来看,转变为行政机构和改制成企业的单位数量不多,大部分都保留在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行列。如何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积极性、管理好公益类事业单位是分类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目前,机关和企业的配套政策已相对完备,下面主要谈谈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发展走向。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律体系
行政机关管理依赖《公务员法》,企业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管理,事业单位虽然出台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但竞聘上岗、考核等单项制度只有框架,相关细则不是很具体。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很多还是依赖行政命令、行政审批来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今后的一段时间,应逐步完善配套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竞聘上岗、考核等单项配套规章,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法规体系。让广大事业单位有法可依,严格按法律法规管理事业单位。
(二)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旨向和目标就是使事业单位回归其公益属性,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把提供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原则。事业单位都是公立机构,资产属国有,其设立、注销和编制都是由政府决定的,所需的各项经费都来自于政府拨款,这些鲜明的特点注定事业单位的根本属性是公益性。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发展,事业单位公益性是不会变的。
目前事业单位的公益现状是,可以是纯粹的行政机关,也可以具有行政和公益服务的双重职能,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改革后,行政职能和企业职能都将剥离,确保事业单位公益性不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弱化。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事业单位不断提高公益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切实为人民提供高效优质的公益服务。
(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政策
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只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起点工作,最关键的还是要通过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事业单位分类的9个配套文件已于2011年印发,但相关的政策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实施细则很多还未公布。党的建设、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险、机构编制等方面的改革配套政策不衔接,成为制约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以决策层及其领导下的管理层为主要构架的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要突破事业单位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现状,必须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事业单位是各类技术人才的聚集地,需要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领导人员。但按现有体制惯例,其主要负责人大多由主管部门直接任命,专业技术经验不足,法人自主权不足。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暂行规定》,要求干部选拔要体现事业单位公益性、服务性、专业性、技术性,拉开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序曲。政府应将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决策层,确保事业单位在与政府关系中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在人事、资金使用、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通过建立健全决策监督机构,规范事业单位行为,确保事业单位公益目标的实现。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相对于事业单位其他的制度改革而言,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一直是走在前列的,目标就是建立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核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系。事业单位目前已基本实现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相关制度的理论层面和设想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中因改革不彻底出现改革流于形式的情况,这就要求对相关制度进行动态管理,巩固和改进现有成果。事业单位主要提供的是技术服务,人员结构也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通过深化职称评定、人才激励等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激活事业单位人员活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内容已经搭建,今后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不断调整和使之完善;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和改进,必将影响改革进程。三是推进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已稳步推行,但执行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岗位绩效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分类改革后,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同时还要通过健全事业单位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和主要领导工资分配激励政策等方式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2015年,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制度相继出台。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创造至关重要的条件。养老保险制度是事业单位改革极为关键的一项,如何根据各省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稳步推进并不断完善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如果不能解决改革前后的养老保险待遇问题,改革将很难推进。四是健全财政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财政政策调控是管理好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手段。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的综合约束机制,规范财政供给范围,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事业单位机制创新,通过采取经费保障、经费补助、购买服务等方式和手段,促进公益事业发展。2014年底,财政部印发《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这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加强财政管理的配套政策。通过财政资金购买服务,确保事业单位办好事办实事,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健全财政资金公开制度,与预算资金有关的变动信息,都必须通过媒体或以报告的形式及时发布。以加强对公益资金的监督监管为手段,最大限度实现公共利益优质化。
浅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的趋势分析
字数:1294
来源:经济师 2015年8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各项配套政策之间应该密切配合,互为桥梁,综合配套,协同开展。(四)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
加强事业单位监管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在要求。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的能力和手段,自身的行为、管理和运作等,直接影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确保事业单位提供优异高质的公共服务,需逐步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绩效考评并不仅仅依靠主管部门,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