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教材

合集下载

中国城建史参考书单

中国城建史参考书单

•参考文献•••汤道烈、任云英,《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古代城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赵立瀛、刘临安,《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古代陵墓》,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朱士光,《古都西安》,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XIAN- an ancient city in a modern world-Evolution of the Urban form 1949-2000(现代世界中的古老城市:•西安城市形态的演进1949-2000,Editions Recherches/Ipraus (ISBN9978-2-8622-060-4),2007•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汪德华,《中国城市规划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贾鸿雁,《中国历史名城通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葛剑雄,《体国经野-历代城市行政区划》,长春出版社,2004•张松,《城市历史保护学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齐康,《对立与统一——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刘易斯·芒福德[美]著,倪文彦、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英]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 o-morrow)•(英)霍尔,童明译,《明日之城》,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美)哈维著,黄煜文译,《巴黎城记:现代性制之都的诞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埃德蒙·N·培根[美]著,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张京祥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斯皮罗Poisson,《·科斯托夫[美]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Michel 模式和城市The Monuments of PARIS》, I.B.T AURIS,1999•米歇尔·科恩[法]著,刘凡、谷光曙译,《消失的建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派屈克·纳特金斯[英]著,杨惠君等译,《建筑的故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课件
信息与传媒与建筑设计最密切的就是各个地 区电视台及影视制作的有关建筑。
完整版ppt课件
18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工 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设 计经验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民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空间网架, 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完整版ppt课件
12
普通公共建筑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还 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后的超大 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款机的超级市 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行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工人 文化宫等。
80年代以后,旅游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于经济 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完整版ppt课件
26
完整版ppt课件
27
完整版ppt课件
28
完整版p件
31
窗口的新风
若干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轻巧的 新风,它们大都集中在援外工程、外事工程 和外贸工程。 由于有关建筑的服务内容与对象不同, 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尺度不同,从而有可能更 多的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也有可能在交流 中有所收获。
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采用空 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览建筑 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 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完整版ppt课件
19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完整版ppt课件
20
建筑创作基本是延续1949年前大陆各大城市建筑设 计的思路,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变化不 算太大。
海岛文化的乐于吸纳的特点,美国与日本的新旧影 响,外国建筑师的直接参与,都使国际风尚成为岛 上时尚。

《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七讲-元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第9周-张信晖

《城市建设史》2015年12级+13级城规班讲义-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七讲-元明清时代的城市建设)-第9周-张信晖

唐的坊制。全城居民活动有时间规定,城内有报时中心。
26
4. 商业区
商业发达,大规模的商业区有三处。一处是东城的斜街市,位 于中心台以西积水潭北岸,是全城商业最繁华的地方,因为积水潭 是一个重要的水运终点;二是西城的羊角市,是羊市、马市、牛市 、骆驼市集中地方(牲畜交易市场);三是中书省前的文籍市等。 其它诸如米面市、柴市、杂货市、鱼市、果市等市肆遍及全城。
海、南海和北海,其东是宫城。皇城东北为御苑,西部有隆福寺及兴圣寺等 占地面积大。皇城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 ② 宫城又称大内,是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心,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 宫城四面各开一门,南面崇天门,北面厚载门,东面东华门,西面西华门。 宫城建筑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以大明殿(正殿,皇帝即位、朝会等活动)为 主体,北面以延春阁(寝殿,帝后妃居住之处)为主体,合“前朝后寝”之 制。萧墙内,太液湖西还有两组宫殿,总称西内。南边隆福宫,北边兴圣宫 ,主要收藏文物图书。
伟额达城楼,门外设有瓮城,城墙四隅建有高大的角楼。每座城门都与
一条笔直的干道相通。从南墙正门丽正门向北,穿过皇城南面的灵星门 、宫城的崇天门、北面的厚载门,直达万宁寺的中心阁,有一条贯穿全
城的中轴线。整个大都规划整齐,严格遵循轴线与对称的布局原则。
24

皇城位于城南部的中央地带,四周筑萧墙。皇城中部是海子,即中
25
2. 街道规划
城内共有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各九条,以合“九经九纬”的古 制。街道纵横交错构成棋盘式的布局,大街宽二十四步(约25米), 小街十二步。街巷、胡同宽六、七米。
3. 大都城坊巷、居民
皇城以内为帝王活动场所,墙外是居民住宅区。居民分住五十坊 内,每坊有名,但无墙,是以街道为界限的行政管理单位,区别于隋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专题

隋唐洛阳由隋代杨素、宇文恺负责营建。唐 初曾一度废除东都,后不久又恢复,并建造 上阳宫。
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市,地势平坦,所欲布局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模比长安略小,皇城、 宫城、里坊、街道都相应缩小。宫城也不居 中,偏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规制。
洛阳北依邙山,洛水自西向东贯穿全城,宫城皇城 位于西北高地,占最有利位置,宫城的轴线向南正 对龙门。
长安城内庙宇很多,名家壁画也很多,但戏 场很少。以慈恩寺看戏场最为著名。
风景区只有曲江一处。
街道虽宽,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 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这一段路面铺沙子, 称为沙堤。
街旁种植槐树,开排水沟,沟外就是高而厚 的坊墙。因此长安城内的街道两边全是一望 无际的槐树行列和夯土墙。
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的结果形成了不规则 的布局,而中间的御街直向南,可直望城南 牛首山,作为天然的阙,其它道路都曲折。 可见地形对城市布局起明显的作用,也是建 康城市规划的特色。
四、隋大兴与洛阳建设
隋文帝开始建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后在 旧城西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 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洛阳小市和城西洛阳大市两处,外 商则集中在南郭门外的四通市,靠近四通市有接待 外国人的夷馆区。
洛阳城中宫苑、御街、城壕、漕运等用水主 要是依靠谷水,因为谷水地势较高,由西北 穿外郭与都城而注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城前 铜驼御道两侧的御沟,再曲折东流出城,注 于阳渠、鸿池陂等以供漕运。
长干里是秦淮河南岸最著名的吏民居住里巷。 它北面乌衣巷是士族累世聚居之地。 一般居民和市场,多在秦淮河两岸。 市场多而分散,对居民是较方便的。

第一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教案)

第一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教案)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章节备课要求
具体内容
时间分
备注

(二)原始居民点形成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形成以农 业为主的居民点
典型:西安半坡村 2.中国古代原始居民点布置特点
a.位置:较高的向阳的山坡上, 靠近河流
b.规模 :成群的组合,比较密 集
c.布局:有一定的功能分区 (三)第三阶段--居民点分化, 城市产生 1.城市起源的社会背景 a.产生时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 会过渡的过程中,是私有制和阶 级的产物 b.产生背景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章节备课要求
章 节 第一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 备 注
名称
课序
1~14
学时
本本章章主主要要参参考考文文
14 献献资资料料::
基 本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的发展背景及其城 内 容 市建设发展实例。
教学目 的与教 学思路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史的发展背景及其城市建设发 展实例。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
教学 内容 提要
发展 社会劳动分工加深—第二次
分工 生产关系的改变—私有制和
阶级产生了,国家产生了 c.形成过程:先有城后有市,城与 市结合形成城市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商业职能,市场交换的场 所 城市:社会经济的实体,具有 经济的特征 本节重点: 1.西安半坡原始示意图 2.城市产生的时间、背景、形成 过程 二.殷周时代的城市 (一)夏王朝(公元二十一世纪~公 元前十六世纪)
具体内容
3.隋唐城市发展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成熟的时期
沟通了淮河和长江,为都 市的选址提供了条件。 三、三国至隋唐城市发展基本 特点 1.城市类型
a. 封建社会中央集权中心 —都城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课件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课件
第14页/共41页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营国制度的内涵 – 城的规划制度。 • 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厘定。 • 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营建的聚集封闭型城邑。城的布 局严谨,主次分明,井然有序。
第15页/共41页
西周的城市建设
• 营国制度的内涵 – 礼制营建制度。
• 以二为公差的等级差数,来表达三级城邑的营建 差的。“九”为数之极,故王城用“九”,以示 尊尊。诸侯城降一等用“七”,采邑又降一等用 “五”。
廓 宫殿区

• 充分发挥河道在城市规 划中的作用,不仅用以 加固城防,提供水源和 航运之便,还利用河道 作为分区规划标志。
• 改变当时一般以外廓为 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 方法,将建设和军事需 求结合起来。
第35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城市分布密度问题、城市择址、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模、 城市形制、居住分区问题、里制问题、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 城市分布密度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 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 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 地方百里”(《管子·乘马篇》) “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 家一下,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由去山泽可矣。” 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土地肥沃城市分 布密度大,反之则城市分布密度小。
第21页/共41页
第22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
社会结构 改变
西周城市等级制度的破坏
城市防御技术的提高和发展, 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新的城市分区理念

中国城市建设史 ppt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  ppt课件
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来自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抬梁式结构:立柱上 架梁,梁上又抬梁。 梁向上逐渐缩短。广 泛运用于宫殿,坛, 庙,寺院等大型建筑。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穿斗式结构:用穿枋 把一排排柱子串联起 来成为排架,然后用 枋,檩斗接而成。多 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 筑物。(川西民居)
城市平面似长方形。城墙为 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 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 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住点 以及墓葬区。发现商城住宅墙体 为版筑。(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 筑创造了有利条件)
郑州商代城址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2 殷墟(安阳小屯)(p11)
(1)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 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在洹 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遗 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 地牢等。 (2)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 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 长方形等。
现代部分
——1949年以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社会生活及其劳动情况
(1)旧石器时代: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以及渔猎方式。其 居住形式为巢居及穴居。
(2)中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 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 形成以农业为主 的固定的居民点(最初的原始的村落)。
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 洼地或早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 挖基坑填土夯实。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补充知识:木构架结构 (1) 何为木构架: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 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要结构形式,它是由立柱,横梁,顺檩为 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 以榫卯相结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2)形式:中国古代的木构架有三种不 同的结构方式。抬梁结构,川斗结构,井 干结构。 (3)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承担,外墙起遮光,隔 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 作用。b.有利于抗震防震。

中国建筑史大纲

中国建筑史大纲

《中国建筑史》教学大纲英文名称: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学分:4.5学分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64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教学对象:建筑学专业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等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讲课为主,幻灯、录像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教学手段为辅,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史实和影响因素的描述和分析,幻灯、录像、多媒体教学强调建筑历史形化特征和相关建筑设计内容。

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教材并阅读、归纳其他相关材料,扩大知识面,增加理解能力。

考试以闭卷为主(70%),着重检查对基本线索和事实的掌握情况和认识程度,并考察学生理解和灵活运用史实知识解决实际的能力。

平时作业成绩20%,实验成绩10%。

教学内容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部分(46学时)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木构架的特色、单体建筑的构成、建筑群的组成特征等;难点:工官制度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6学时)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起源的多元化;难点:理解各地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特征;二、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重点:了解夏商西周春秋建筑特点及技术进步。

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57〜公元前589年)重点:了解战国至南北朝建筑特色;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年〜1279年)重点:了解隋至宋建筑特色;难点:宋代材份制度特点;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1271年〜1911年)重点:了解元明清建筑特色;难点:区分明代与清代建筑特点;第二章城市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四、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与地方城市建设的实例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发展,认识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城市规划与发展机制与设计思想第三章宫殿、坛庙、陵墓(8学时)一、宫殿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阶段2)中国古代宫殿考的型制与实例重点:了解宫殿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宫殿布局原则与设计思想;二、坛庙1)坛庙建筑的内容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坛庙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坛庙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与设计思想;三、陵墓1)陵墓的演变与形制组成2)实例分析重点:了解陵墓的代表性实例难点:理解陵墓规划思想与布局设计手法;第四章宗教建筑(6学时)一、宗教及其建筑演变二、寺庙祠观实例分析1)佛教寺院2)道教祠观3)伊斯兰教礼拜寺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佛教建筑类型逐步中国化的原因与衍变过程;三、佛塔与经幢重点:了解佛塔与经幢的基本类型、主要特色、实例特征;难点:理解塔逐步中国化的衍变过程;第五章住宅与聚落(4学时)一、概说1)住宅型制演变2)住宅构筑类型二、实例重点:分析中国住宅型制演变与住宅构筑类型;难点:理解、掌握各地区不同建筑类型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4学时)一、概说二、明清皇家苑囿二、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四、风景建设重点:了解明清皇家苑囿和江南私家园林基本特征,风景建设的基本规律难点:分析、理解中国古代造园思想及基本处理手法;第七章建筑意匠(4学时)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二、选址与布局三、审美与建筑设计重点: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处理选址与布局的基本手法;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及其审美与建筑设计;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6学时)专题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专题二、大木作专题三、墙壁专题四、屋顶专题五、小木作专题六、彩画重点:分析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详部做法特征难点:古代建筑术语的解释与理解;第二篇近代中国建筑(12学时)专题一、近代中国建筑发展概况(4学时)专题二、近代中国城市建设(2学时)专题三、近代中国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思潮(2学时)专题四、近代中国建筑优秀个案分析(4学时)重点: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建筑教育、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难点:剖析近代中国建筑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所自;优秀个案的理解与分析第三篇:现代中国建筑(1949年至今)(6学时)专题一: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专题二: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专题三: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发展;实验教学(8学时)1.一座传统建筑的解析基本要求:通过实际参观、观察,分析一座古典建筑的形制特点,撰写分析报告。

城市建设史教学大纲

城市建设史教学大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建筑学总学时:48学分:2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选修课之一。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建设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掌握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城市广场、现代商业中心、城市商业区、园林绿化等空间要素不同时期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2)原始的居住形式(3)原始的居民点(4)城市的形成2.殷周时代的城市(1)殷商时代的城市(2)周代的都城(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郭、国(4)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1)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2)原始的居住形式4.秦汉时代的城市(1)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概况(2)秦朝都城咸阳(3)西汉都城长安(4)东汉都城洛阳5.三国至隋唐的城市(1)三国至南北朝的社会及城市概况(2)曹魏邺城的规划(3)北魏时洛阳的改建、扩建(4)南朝的都城建康(建业)(5)隋唐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城市概况(6)隋唐长安城§5.7隋唐东都洛阳(7)隋唐时代一般州县城市及商业城市(8)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6.宋元时代的城市(1)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2)北宋东京(开封)改建与变化(3)南宋临安(杭州)(4)宋代平江府(苏州)(5)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6)辽、金地区的城市(7)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8)元代蒙古地区的一些城市(9)宋元时代的防御城市钓鱼城7.明清时代的城市(1)明清时代的社会及城市概况(2)明清时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3)明清时代的南京城(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5)明清时代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6)明代的边防城堡(7)明清时代的一般州府县城市(8)明清时代的商业中心城市(9)手工业中心城市——景德镇(10)明清时代的一般集镇——南翔8.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2)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3)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4)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5)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6)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7)我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8)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9)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史1.帝国主义控制下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1)上海的畸形发展(2)天津的发展2.帝国主义独占的新建城市(1)青岛的建设与发展变化(2)大连的建设与发展变化(3)哈尔滨的发展(4)帝国主义独占城市的共同点及分析3.旧城市的新变化(1)封建统治中心北京的变化(2)济南的发展与变化(3)相对衰落的城市4.由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影响而发展的城市(1)新兴的工矿城市唐山(2)南通的发展(3)民族资本集中的城市——无锡(4)因修建铁路而发展的蚌埠、郑州和石家庄5.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城市(1)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心南京(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城市6.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区的城市(1)伪满“新京”(长春)的规划与建设(2)奉天(沈阳)的城市规划(3)牡丹江的发展7.革命根据地的城市建设8.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近代城市中的工业布局(2)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3)近代城市建设中的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4)近代城市建筑面貌(5)中国近代的一些城市规划图评析四、课程实验内容及要求:无五、本课程上机内容及要求:无六、课程设计(或实习)内容及要求:无七、考核方式:考试八、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教材(1)《中国城市建设史》同济大学主编,建工出版社,2000年(2)《外国城市建设史》同济大学主编,建工出版社,2000年2.教学参考书(1)《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杨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城市发展史》(美)Lewis Mumford著,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3)《隋唐两京坊里谱》杨鸿年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宋代东京研究》周宝珠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5)《巴黎城市建设史》钟纪刚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贺业钜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世界城市史》(意)L. 贝纳沃罗著,科学出版社,2000;(8)《明日的田园城市》(英)E. 霍华德著,金经元译,商务印书馆,2000;(9)《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书局,2000。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案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教案的稿纸上,笔尖轻轻触碰着纸面,思绪如潮水般涌来。

作为中国建筑史的十年磨砺,让我对这个课题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理解。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建筑殿堂。

一、课程概述我们要明确,《中国建筑史》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变迁,掌握各个时期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课程分为十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时期的建筑风貌。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把握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

2.分析建筑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美学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测绘、设计等。

三、教学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上,我会结合实物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建筑的美;课后,组织学生参观实地建筑,进行测绘实践。

2.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分析其设计理念、建筑风格、历史背景等。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建筑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问题。

4.课堂互动:设置问答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氛围。

四、教学内容1.先秦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重点介绍宫殿、宗庙等建筑。

2.秦汉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讲述长城、阿房宫等著名建筑。

3.魏晋南北朝建筑:佛教建筑兴起,介绍寺庙、塔等建筑。

4.隋唐建筑:盛世气象,讲述宫殿、园林、桥梁等建筑。

5.宋辽金建筑:建筑技艺成熟,介绍城市布局、园林景观等。

6.元明清建筑:以皇家建筑为主,讲述故宫、颐和园等。

7.民居建筑:介绍各地民居特色,如福建土楼、安徽徽派建筑等。

8.近现代建筑:讲述外来建筑风格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如洋楼、别墅等。

9.当代建筑:分析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如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

10.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探讨如何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实现建筑创新。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2.实践成绩:包括测绘实践、设计作业等。

《中国建筑史》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PPT课件

二、建立认识建筑的思维方法:注重过程
中国建筑史体系特征:类型与文化相结合
城市、宫殿、住宅——吏官文化 陵墓、坛庙、塔、石窟、寺庙——宗教文化 园林——士大夫文化 民居——乡土文化
精选ppt
35
三、培养建筑创作的黑箱思维
“白箱”型思维与“黑箱”型思维之比较
信息输入
信息输出
思维活动
精选ppt
36
数字运算(白箱型思维):
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
精选ppt
8
作者:项秉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年3月出版
精选ppt
9
《赖特》一书中第 40页的两段文字
精选ppt
10
在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语汇中,没
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对建筑的这
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
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
鸡尾酒文化美国摩天楼榻榻米文化日本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十年哈雄文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刘致平刘敦桢文集梁思成文集苏州古典园林刘敦桢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马炳坚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杂志类
中国建筑史
精选ppt
1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 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
精选ppt
21
在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皇帝和贵族曾长期统
治着物质世界,僧侣和教会则统治着精神世界。因此, 在19世纪以前的建筑中,宫殿、府邸、庙宇、教堂甚 至陵墓建筑,垄断了当时最好的工匠和最好的材料, 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成为建筑成就的主要 代表。它们相当灵敏地反映着社会的各种变动和生产 力的进步,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因而成了建筑历 史的主要内容。而建筑的创造者劳动人民,他们自己 的住宅建筑功能身份简单,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也十 分有限,因而不能代表一个时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 最高成就。但这并不能抹杀劳动人民为建筑的发展所 作出的伟大贡献。正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宫 殿、庙宇、教堂、陵墓之类的建筑物上的充分表现, 才使得建筑材料、结构、设备、形制、艺术手法得以 完善发展,为后人留下了丰精选p富pt 的建筑文化遗产。 22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_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_城市建设
意义: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承继了曹魏邺城以来近 400年都城建设的经验,正式完成了三城相套的格局, 对后来的隋唐长安和洛阳城均有很大的影响。
三、南朝建康的建设
建康位于今南京市,东依钟山,北枕玄武湖,西 北濒长江,东、南有青溪和秦淮河环绕,形势险要,历 来有“龙蟠虎踞”之称。吴、东晋、宋、齐、梁、陈六 朝都建都于此。
六朝的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内外遍布佛寺,总数在
500所以上。作为六朝古都的300多年中,建康一直是 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四、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大兴城分宫城、皇城、郭城。宫城先建,皇城次 之,郭城到隋炀帝时才开始建设。
大兴城规模浩大,郭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 8651米,全城面积达84.1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史,也 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
第二节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 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时期)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 (1)新城建成后,旧城废弃不用(隋大兴城) (2)旧城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共存(元大都)
3.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明初南京和北京) 都城建设的特点:
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围绕着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先宫城、皇城,后都城和外郭城;
5.绿化: 城市道路两旁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多,南
方则柳、槐并用,由京兆尹负责种植管理。
都城中轴线上御街的绿化布置:路中设御沟,引 水灌注,沿沟植树。
6.城市防火: 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内每隔1里设负责夜间巡逻
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屯兵百余人, 备救火用具。
南宋时,军巡铺更密。
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 时或报警之用。
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 与鼓楼。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PPT课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明清城市PPT课件
•现代北京城是以明清北京城为中心扩建而成的,
同时沿袭了明清北京城的风格。
北京轴线
城墙的变迁
•明 初 为 第 一 阶 段 , 迁 建 的 主 要 对 象 为 南北城墙,迁建中首先针对大都北部的 空旷地将北城墙南移五里,然后将南城 墙作相应的调整,向南移动一里半。经 过这一阶段迁建以后的北京城被称为内 城。
❖ 要点 A、秦长城:东起辽东, 西至临洮。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 西至嘉峪关。 B、秦长城为土筑,而明长城东部重要地
段,多用条石和层砖砌成。
自然科学成就
பைடு நூலகம்
建筑 科技
北京城 明长城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明末) 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末)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李时珍
《本草纲目》插图
北京、南京、洛阳、西安、开封、杭州
该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 位并有所发展(北京)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 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 建筑显著增多
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 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 水平
资料影片观摩
❖ 明清故宫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书 董其昌(明)

徐渭(明末) 扬州八怪(清)
作品欣赏
董其昌
作品欣赏
徐渭创泼墨花卉,即把水墨 倾倒在画面上,再用笔勾画, 代表作有《墨葡萄》。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案.pdf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案.pdf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方案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学位课课程代码:1031xk29课程适用专业(或专业方向):建筑学课程总学分、总学时: 2.5学分、48学时一、课程教学总目标本课程既是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科基础课,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必修课程。

站在对建筑文化、社会文化的充分认识与正确把握的高度,依托广阔的历史背景解读建筑产生的根源、历史发展动态、技术进步的表现和建筑的特征与本质。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发展的脉络和重要成就,把握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掌握中国古典与现代建筑的基本构造、结构、技术特征;掌握中国建筑的造型和室内外环境改造的艺术特征与风格;重点掌握传统与现代建筑典型实例的建成年代、类型、形制、空间、造型、构造、技术、文化等的特点和艺术特征。

二、章节教学目标与主要教学内容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本章教学目标:1、本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与性质;与相关课程间的关系;参考资料与需要补充的知识。

2、建筑历史的学习方法与意义。

3、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建筑史学科的创建,中国营造学社及主要学者的贡献2、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1)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为什么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会成为主流;(2)常见木构架的种类;(3)单体建筑的特点,斗栱的作用,常见屋顶式样;(4)建筑群的组合及扩展方式,特点,艺术成就;(5)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风水理论的主要流派和评价;(6)工官制度,主要官员及匠师。

本章重点: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参考教材: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第六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3、侯幼彬,李婉贞.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重印本5、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6、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7、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发展概况2、掌握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本章主要教学内容:1、原始社会建筑2、奴隶社会建筑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4、封建社会中期(隋至宋)建筑5、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建筑本章重点:1、封建社会建筑参考教材: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教材

中国建筑史 教材

中国建筑史教材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技术、艺术等方面的历史记录,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中国建筑史,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演变和发展,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关于中国建筑史的教材,其中比较著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史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共分为五卷,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包括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该教材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技术和艺术价值,以及不同时期之间的演变和发展。

此外,该教材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和特点。

《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史领域的一部新著,该教材在内容上更加全面和系统,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还介绍了近现代建筑的演变和发展。

此外,该教材还注重与国际建筑界的交流和对话,介绍了中国建筑文化与世界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该教材还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插图,以及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建筑文化。

除了以上两本教材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关于中国建筑史的著作,例如《中华古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图解》、《中国古建筑之美》等等。

这些著作各有特点和侧重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

在学习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建议读者注意以下几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和观察,通过实地考察和比较分析,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和特点。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中国建筑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例如历史学、文化学、艺术学等等。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建筑文化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国际建筑界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建筑文化与世界建筑文化的联系和影响。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前言第六版前言(从第一个字到本文开头的文本将另作处理)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六版前言本书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而在1979年开始编写的。

1989年至1999年共发行三版。

2000年,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及建设部(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九五”国家规划教材的要求,对本书第三版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与增补,主要由以下各个方面: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根据今年来学术研究新成就,调整、充实各章内容;为了开展对古代建筑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建筑意匠”一章,以适应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内容移于篇首作为“绪论”,使学生对古建筑的概貌及重要属于有所了解,以便后续章节的学习。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各章;着重更新了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并调整了章节关系及内容安排。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全篇共5章,均属第四版新增内容。

2000年2月,由主审在南京召开了八校(清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师会议,对书稿进行了一次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会后,我们根据大家的建议对各章作了补充与修改。

此外,根据会议意见,第四版还增编了一份古代建筑实例图录的光盘,附于书后,作为本教材的辅助材料,供广大师生使用。

光盘共收录古代建筑图片1300余幅。

插图凡沿用第三版者不在注明出处,新增插图凡引用他书者均注明出处。

关于“现代中国建筑”部分(第3篇),这里还要作一些说明。

早在第一版的书稿中(1979年),已撰写了现代中国建筑部分,但是由于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具备刊出的条件,所以临时把这一部分删掉了。

而时至20世纪末,新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50多年来的建筑成就与经验教训大有可书之处,书籍出版的外部环境又比当年宽松了许多,因此我们决定在第四版中弥补这个缺陷,希望能用有限的篇幅展示出50年来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梗概。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的形制、构造方式、等级制度和精神寄托。

2.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及自我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尤其对中国传统建筑加深了解,掌握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城市发展的特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传承创新精神。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定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下:初级培养目标:•捋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时间前后关系和重要的时间节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建筑特征及产生发展的过程;•掌握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城市、建筑群体及建筑的特点及成就,如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北京四合院、北京紫禁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北京天坛等;•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和做法。

中级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能够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符号等,并能够徒手绘出典型例子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及构件大样图。

最终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并能够阐明其发展背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能够通过总结特征活灵活用,准确区分建筑的历史分区并阐述该时期相关背景资料;•能够熟练徒手绘制历史建筑的相关示意图,并掌握其中内在的比例关系;•能够熟练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掌握各部分的构造做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初步尝试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创新,并运用于实践设计之中。

清华同济建筑系本科书单及课程表

清华同济建筑系本科书单及课程表

使用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参考书目:1.《场地设计》,姚宏韬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 2.《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邓述平、 王仲谷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居住区规划图集》,宋培抗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作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六 建筑附属设备 建筑设备(水暖电),《建筑设备》教材 同济自编教材(同济出版社将出版)。 《建筑设备工程》建工出版社,1989。《建筑设备技术》建工出版社,1998.3。 使用教材:《建筑设备工程》,高明远、杜一民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1《建筑设备工程》,太原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设备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编合组,哈尔滨 。
建筑学(本科)书单
一 美学 使用教材:《色彩构成》钟镯珩编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参考书目:《色彩构成》,赵国志编,辽宁美术出版社。 《色彩构成》,李莉婷编,湖北美术出版社。 使用教材:《立体构成》卢少夫编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参考书目:《立体构成》,辛华泉编,湖北美术出版社。 《立体构成》,金剑平编,湖北美术出版社。 使用教材:《平面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3年9月。 参考书目:《平面构成设计》,李槐清,河北美术出版社。 《平面构成》,夏镜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出版组 《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王朝闻主编 《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H-阿拉森著,邹德侬等译 《中国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王逊著 《素描》,周若兰编,建筑工业出版社。 《素描基础》,周度其编,广西美术出版社。 《水粉》,漆得琰编,建筑工业出版社。 《色彩静物写生》,周度其编,广西美术出版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府衙署一部分在宫城内,一部分在宫 城外,和居民杂处,不如唐长安集中。 城内还散有许多军营和各种仓库。在都 城东北酸枣门和封丘门间,有宋徽宗经 营的艮(gen)岳,罗城西城外还有琼 林苑、金明池,东城外有东御苑,南城 外有玉津园,北城外有撷芳园、撷景园 等苑囿。
元大都
钟楼 鼓楼
中心阁
元大都平面复原图
城市总体布局; 元大都是以宫城、皇城为中心 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 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成 方格网,城的轮廓接近于方形。
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 线,平面的几何中心在中心阁。 在全城的中心地带设立钟楼和 鼓楼。
皇城偏于城南,包括宫城、太 液池西岸的隆福宫、兴圣宫和 御苑。
皇城东面设太庙,西面设社稷 坛;城墙有宫城、皇城、都城 三重;都城城门共11座。
遗址平面布局:洛阳北倚邙山, 南临洛水,地势较平坦,自北 向南有坡度向下。宫城偏于京 城之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 线上。官署、太庙、太社太稷 和灵太后所营建的永宁寺九层 木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 城南还设有灵台、明堂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的洛阳小市和 城西的洛阳大市。京城西面郭 内多贵族第宅,靠近西郭墙的 寿丘里是皇子居住区,号称王 子坊。
三国曹魏邺城
冰井台 铜雀台 金虎台
邺城址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 附近,漳河沿岸,除了位于 城西北角的铜雀台、金虎台 尚有遗址外,城址大部分已 被漳河冲毁。
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 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城 市有明显的分区,统治阶级 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这种 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 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
内城外四面建造天坛(南)、地 坛(北)、日坛(东)、月坛 (西)。
北京全城有一条全长约7.5km的
正阳门
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 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
的南门正阳门、皇城的天安门、
先农坛
天坛
永定门
清乾隆年间北京城平面
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轴线两 旁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 社稷坛。
三:地方城市的建设
宫城在城市的中部偏北,主要宫 殿坐北朝南。宫城南面是皇城, 有文武官府、宗庙、社稷坛等, 还有为宫廷服务的官营手工作坊, 还驻有军队。
道路网采用完全对称的布局,由 这些路所划分的坊里,也东西对 称,使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对称。
唐长安城复原平面
隋唐洛阳平面推想图
隋唐东都洛阳建于隋炀 帝时期,在汉魏洛阳之 西约8km,是新建城市, 地势平坦,所以布局很 整齐。由于是陪都,规 模比长安略小,宫城偏 于西北角,以别于首都 的规制。
月坛
明清北京城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将南京改
地坛
为陪都。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
改建的。
城市布局:明北京城的布局以皇
城为中心。皇城平面成不规则的
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
四向开门。
皇城
作为皇城核心部分的宫城位居全 城中心部位,四面都有高大的城
宫 城
社稷坛 太庙
门,城的四角建有华丽的角楼, 日坛 城外围以护城河。左祖右社。在
三国曹魏邺城
齐门楼
宫殿 戚

官署 里


司马门


凤阳门 雍阳门 广阳门
棋盘式布局:
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 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为 两半部。
迎 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 春 区,正中为宫城,其中布置 门 一组举行封建典礼的宫殿建
筑及广场。宫城东为一组宫 殿官署,其北半部为曹操的 宫室,南半部为官署。官署 东为戚里,为王室贵族的居 住区。宫城西为铜雀苑,为 王室专用园林,靠近西城为 粮食武器库。东西轴线南半 部为官署和一般的居住区。
洛阳皇城内城墙特别多, 宫城北、东、西三面都 有几重隔城环绕,皇城 再从东、南、西三面包 围宫城。
宋东京
北宋东京城平面推想图
宋东京既由一个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 为宫城,州城修成都城,又外包一圈罗 城。因此规模很小,城周围仅5里,为 唐长安宫城的1/10;罗城面积也仅为长 安城的1/2。 城内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穿 过,其中汴河是远通江南的漕运渠道。 罗城内沿河有仓库区,都城内沿河有客 店区,供南方官员、商贾住宿。
1、平原地带 2、江河山丘的地区 3、江南水网地区 4、防御——卫城
一:概说
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 居民区。 各城市的城市形态随这三者的发展不断变化,其间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城市处于萌芽状态中,有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不过分布散漫二无序。 代表: 1、偃师二里头发现的大规模宫殿遗址,占地达12万㎡,有人认为这是夏朝都 城之——斟鄩【xun】 2、还有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湖北盘龙商城、安阳殷墟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卫城——登州府及蓬莱水城
蓬 蓬莱阁 莱 水桥 城小

鼓楼蓬莱县 登州府
地理位置:山东半岛上的蓬莱水城则是为 防御倭寇而建的,水城位于登州城北侧, 北邻渤海,西倚山岗,东跨平滩,利用港 湾凿为小海,供战舰停泊之用,小海上架 活栈桥以通小海两岸。城内1/3为水面, 2/3为陆地,除军营之外,还有许多庙宇, 如龙王庙、海神庙、三清殿、蓬莱阁等。
平原地区城市建设
明 秦 王 府
明清西安城平面
平原地带的城市多力求方整规则,以长方 形居多,道路宽敞平直,常做十字形或丁 字形,中心常设鼓楼、钟楼。 如明西安,城内十字街以钟楼为中心,四 面通向城门,城门外又各有关城一座。 又如明归德府城,城作长方形,设四门, 城内接到较整齐,府衙、察院等政权机构 占据中心位置。
城设水陆城门各一座,是通往大海和内陆 的唯一出入口。
山东登州府城及蓬莱水城平面
西东 市市
建 章 宫
西汉长安
发展过程: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 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后汉高祖又建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 的主要宫殿。惠帝以后,兴乐宫改长乐宫, 供太后居住;并修城墙。武帝时,建桂宫、 明光宫、建章宫及苑囿、明堂、坛庙等。 城市布局:利用原有基础扩建,且北靠渭 水,布局不规则。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 南侧,正门向北,直对横门、横桥,形成 一条轴线。大臣的甲第区以及衙署在北阙 外;大街东西两侧还分布着九个市场;未 央宫的东阙外是武库和长乐宫,是长安城 第十最高之处,向北靠近渭水地势偏低, 布置着北宫、桂宫、明光宫以及市场和居 民的闾里。 每面都有三个城门,宣平门是通往东都洛 阳的必经之口,横门是去渭北各地的咽喉。
南朝建康
玄武湖
外郭
石头城
宫城
衙署
西州城
青 溪 多权
贵族 住宅
东府城
南朝建康平面推想图
发展过程:从汉献帝建安十六年东吴孙 权迁都建业起,历东晋、宋、齐、梁、 陈,300余年间,共有六朝建都于此。 西晋末年,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称 建康。
地理位置:建康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 西临长江,北枕玄武湖,东依钟山,形 势险要,风物秀丽,向有‘龙盘虎踞’ 之称。属于丘陵区,多起伏,不便做方 正的居住区,而只能是自由式的街巷布 置。
南宋平江府城平面图
防御———卫城
鼓楼
文 庙
角楼
辽宁兴城平面
辽宁兴城,是明宣德三年所建卫 城,地处长城外的渤海之滨,是 入关的前哨阵地。 布局:平面做长方形,每边各开 一门,城中以十字街面通向四座 城门,十字街中心建鼓楼,卫署、 军储库、钱帛库等分布城内,众 多庙宇分布城外。
山东登州府城及蓬莱水城平面
二: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即原来没有基础,基本上是平地起城。 这种情况主要在早期,如先秦时期许多诸侯 城和王城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如西汉长安,隋朝大兴城,元大都。 这类都城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城建成后, 旧城废弃不用,如隋大兴城;另一种是旧城 继续使用,新城旧城长期并存,如元大都。 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上的扩建。 如明初南京和北京。
中国建筑史——城市建设
摘要:本章节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主要讲的是古代城 市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根据这三个要素的变化,城市的形态也 在不断地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接着第二部分内容讲了这四 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都城建设布局形态。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后 期及夏商周,主要特点是城市布局散漫无序,是城市初生期。后 面三个阶段主要跟里坊制度有关,代表的城市建设主要就是历代 都城的建设。城市的发展当然也有因地理环境决定的,一些地方 城市的建设就是代表,比如一些平原,山丘或是南方水网城市, 因地制宜;还有的因为地理位置险要,成为了军事重地,发展成 了卫城。地方城市的建设就是本章节的第三部分内容。
布局:以富贵山作为中轴线的基准 点向南展开。宫城东西宽约800米, 南北深约700米,前列太庙和社稷坛, 宫城之外环以皇城,皇城南面御街 两侧是文武官署,一直延伸到洪武 门。正阳门外还有大祀殿、山川坛 和先农坛等礼制建筑。 城门共13座,宫殿围有四重城墙-— —宫城、皇城、都城、外郭。
明南京平面复原图
明南京
军营区Leabharlann 宫城居民和 商业区
社稷坛太庙
正阳门
地理形势:南京地处江湖山丘交汇 之处,地形复杂。朱元璋在选择宫 城位置时,避开了旧城,而在他的 东侧富贵山以南建造新宫,又把旧 城西北广大地区围入城内,供20万 军队建营驻扎之用,这样就自然形 成了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功能区分: 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 区;城西北是军事区。
北魏洛阳
邙山
宫 城
洛阳 大市
衙署 永宁 寺塔 太社 太庙
洛阳 小市
铜 驼 街
北魏洛阳平面推想图
发展过程:北魏洛阳是在吸进 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的。北 魏早期建都于平城(山西大 同),到孝文帝时为了便于统 治全国,迁都洛阳。
遗址范围:根据考古发掘,北 魏洛阳位于渭水北岸,东西20 里,南北15里,有外郭、京城、 宫城三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