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现代社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制定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是指国家为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状况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的目标和措施。
它是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综合管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目标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制定明确的目标。
这些目标涵盖了减少污染排放、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
通过明确目标,可以激励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履行环境保护责任。
2. 排污管理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建立严格的排污管理制度。
各个企事业单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
同时,政府需要加强监管,确保企事业单位按规定排放废水和废气,并对超标排放进行处罚。
3. 生态修复环境保护规划还强调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性。
在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的区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包括植被恢复、土地治理、水体修复等。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二、生态建设规划生态建设规划是指为了促进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而进行的规划工作。
它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有效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1. 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建设规划的核心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
自然保护区是对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地区进行特殊保护的区域。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2.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建设规划还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的繁衍和演化,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因此,生态建设规划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禁止滥捕滥杀、设立保护区、推行生态补偿等。
3. 生态教育与宣传生态建设规划还需要注重生态教育与宣传。
通过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可以激发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视。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水土保持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工程,旨在保护土壤以及水源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因此,制定一份完善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非常必要。
一、总体规划背景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地球的气候变化,水源污染和土地退化对经济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影响。
中国在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成为中国维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
二、总体规划目标1. 保护水源和土地资源。
在保持工农业生产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降到可以再生的水平。
2. 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应用水平。
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的技术水平,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
3. 促进水土保持政策实施。
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多元化合作框架,加强宣传教育和执法监管,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
三、总体规划措施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有针对性地推进生态修复,加强西南喀斯特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2. 发展水土保持产业。
发挥水土保持产业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鼓励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构建生态农业生态保护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机制。
3. 完善水土保持法制体系。
建立规范的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强化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切实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
4. 推动环境节能减排。
提高节能减排的技术水平,推广低碳环保的生产模式,建立全国性的节能减排信息数据库和技术支持平台。
5. 增加经费来源和物质保障。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加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财政投入,确保资金管理的规范和效率。
四、总结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是维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技进步、政策法制、生态产业的发展、环境节能减排和物质保障等是保障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也是规划的重要实施载体。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方案分析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方案分析引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是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方案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甚至引发自然灾害。
因此,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仅关乎人类的生存,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
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现状分析当前,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原则制定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方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其次,要注重科学技术的支撑,推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创新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管,形成多方参与的合力。
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方案的具体措施1.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
制定严格的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燃煤污染,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加强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等。
2. 加强水污染治理。
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水环境监测与管理等。
3. 加强土壤污染治理。
加强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管理,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强农田土壤的保护与修复等。
4. 加强生态建设。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修复,保护和恢复湿地等。
5. 推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11.可持续空间结构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可持续空间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展到一定程度下,随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而产生的。空间结构理论主要侧重经济要素的探讨,追求空间排列组合的最优,集聚效益的最大,较少甚至没有涉及资源、环境成本和社会公平问题,而这些正是可持续空间结构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
(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2)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体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3)是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文如下:生态环境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基本条件,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基础。
保护与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得一项基本方针。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得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就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得重大战略部署。
全面实施这项跨世纪得宏伟工程,既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得伟大壮举,也就是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得实际行动与对世界文明作出得重要贡献。
为此,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得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得实际出发,本规划仅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建设得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
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概况建国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并积累了大量宝贵得经验。
特别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与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得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得发展阶段。
40多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万平方公里,修梯田、建坝地、治沙造田1067万公顷,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425万公顷,飞播造林2533万公顷,封山育林34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十三点九二(按郁闭度大于0、3计算,如按国际通行得郁闭度大于0、2计算,相当于百分之十五点二五)。
建成5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与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人工种草与改良草地保留面积1482万公顷。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出得各种努力正在并将继续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得影响。
建设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方案
建设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方案一、引言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区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生态保护区的概念、建设目标、规划原则、建设步骤、管理措施等方面,提出一套完善的建设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方案。
二、生态保护区的概念生态保护区是指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而划定的特定地域范围,其中包括陆地生态保护区和海洋生态保护区。
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旨在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目标1.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生态保护区的首要目标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为它们提供安全的栖息地,保护它们的繁衍生息。
2. 维护生态平衡: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旨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3. 保护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植被等,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利用。
4. 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等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科学规划原则: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应基于科学研究和调查,充分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物多样性情况。
3. 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等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4. 参与共治原则: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应广泛征求相关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多方共治的格局。
五、建设步骤1. 生态评估:对拟建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包括植被、动物种群、土壤质量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2. 规划设计:根据生态评估结果,制定生态保护区的规划设计方案,包括保护区范围、生态修复、生态旅游开发等内容。
3. 设施建设:按照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生态保护区的设施建设,包括栖息地修复、生态步道建设、环境监测设施建设等。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未来。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的挑战面前,制定一份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理念、目标、措施等方面探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规划。
一、规划理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同时,规划应以人为本,注重生态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规划目标(一)生态保护目标1.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功能。
2.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3.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二)环境治理目标1.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环境质量改善。
2.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做好环境风险防控工作。
3.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降低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强度。
(三)社会发展目标1.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
2.增加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促进绿色经济的壮大。
3.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三、规划措施(一)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环境污染治理行为,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
(二)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提高监测预警、污染治理等技术水平,为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理解,引导公众形成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全面参与保护工作。
(五)加强跨区域合作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更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解决跨国界的环境问题。
四、规划实施(一)落实责任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责任,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机制,加强执法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指针对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评估,了解主要问题和风险,为制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制定: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需求,确定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包括水质改善、土地退化治理、大气污染防控等方面的目标,以及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目标。
3.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根据保护目标,确定相应的政策举措,包括法律法规、经济政策、技术措施等方面的政策。
政策要突出生态效益优先原则,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4. 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规划:根据保护目标和政策,确定具体的项目规划,包括生态修复、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项目。
项目规划要突出生态维护和生态修复的重点,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
5. 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建立: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包括环境监测、执法力量、绩效评估等方面的机制。
监管机制要加强对环境影响的监测和评估,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并根据监管结果进行绩效评估。
6. 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宣传教育要突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公众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和行为。
以上是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基本内容。
每个区域的规划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规划
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也称污染控制规划,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重点。根 据范围和性质不同又可分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如经济协作区、能源基地、城市或水域等的污染综 合防治规划。这类规划的常见形式就是城市的“三废”治理规划。这类规划 在污染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经主观判断决策的生态环境目标, 列出应治理的项目(“三废”综合利用或净化处理)及所需投资和完成的期 限。随着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规划还不是真正 的生态环境规划,因为它没有涉及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缺乏科学预测, 也没有从区域的整体上进行系统,综合分析,选择最优方案作出决策。
生态环境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进行综合平衡
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是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的性质、功能确定 的,有时可能与生态环境目标有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综合平衡进行调整。
列出攻关项目,列出实施生态环境规划所需的人、财、物,并制定相应的 政策。
2024/5/31
10
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的类型与作用
生态环境规划的类型
●按照生态环境组成要素划分,可分为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水质 污染防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噪声污染防治规划等;
●按照区域特征划分,可分为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区域生态环境 规划和流域生态环境规划;
●按照范围和层次划分,可分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域生 态环境规划和部门生态环境规划;
2024/5/31
7
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概述
制定生态环境规划的方法步骤
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或城乡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 分,其制定的方法步骤如下: 生态环境调查评价 生态环境特征评价,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评价; 水资源及生物资源等的调查、评价; 污染源调查、评价,绘制污染源分布图,并表示出污染负荷的 分担率; 污染现状调查、评价; 生态破坏现状调查、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全面评价包括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投资、防治措施现状及生态环境经济评价; 生态环境管理的现状; 其他。
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环境规划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种旨在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及规划的实施。
一、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生态环境是指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生态环境规划的概念就是在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环境的整体素质和人民生活的质量。
生态环境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规划,涵盖了自然和人文社会的多个方面,如: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规划等。
二、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性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具体来说,生态环境规划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 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规划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有效遏制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良破坏。
通过规划,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保护了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性。
2. 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规划针对的是生态环境中的现实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实施,可以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避免了环境和生态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
3.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规划考虑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的多个方面,通过合理的规划利用,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生态环境规划的实施实施生态环境规划需要考虑到具体的实践情况。
一般来说,生态环境规划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规划方案实施生态环境规划需要先确定具体的规划方案,明确实施的目的和步骤,确保规划有实际意义。
2. 实施治理措施生态环境规划实施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如重点保护区域的划设、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等。
3. 加强监测和评估生态环境规划实施过程中需要对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持续性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规划方案。
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长远规划
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长远规划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制定一项长远的生态保护环境治理规划变得尤为重要。
一、背景与意义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以及农业、交通的迅猛发展,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严峻,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全球变暖现象日益严重。
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制定长远的生态保护环境治理规划对于改善和修复环境至关重要。
二、目标与原则(一)目标1. 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2. 减少污染,改善空气、水和土壤质量;3.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4. 提高环境管理与监测能力;5. 推动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模式。
(二)原则1. 依法治理,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2. 全民参与,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3. 多元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跨国流域的环境治理;4. 科技创新,推动环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5. 社会公平,确保环境治理惠及全体民众。
三、主要内容(一)生态系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1. 构建自然保护区网络,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生态系统;2.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资源管理,防止非法猎捕和走私;3. 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
(二)污染治理和环境质量改善1. 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评估指标;2. 加强工业、农业和交通领域的污染治理措施;3. 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4. 积极开展水质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
(三)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3. 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四)加强环境管理与监测能力1. 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机制,加强环境安全评估;2. 加强环境数据收集与分析,提高环境监测水平;3. 强化企事业单位的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环境监察力度。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概述
《中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我国综合性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困难时期
生态环境保护的总路线,既是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依据。
规划全面部署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为有效解决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
的政策思路。
主要内容
1、加强治理弱项,建立健全综合治理体系。
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生态体系
保护发展,深入开展全面水土保持。
2、预防灾害,建立防洪灾害综合机制。
优化水污染治理,全面推进水环境质量改善,建立健全森林荒漠化、石漠化综合防治机制。
3、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建立生态文明新机制,开展现代生
态衍生服务,完善环境资源利用价值评估体系。
4、建立立体治理制度,实施细化管理制度。
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素质,开展群众
性人文环境保护,完善重大生态环境行动计划体系。
总结
《中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旨在落实中央和国家关于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
为实现实现新发展方式及美丽中国壮丽提供科学依据,强调科学决策、科学投入,以及科
学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落实预防性治理和细化管理措施,旨在积极推进
生态环境健康。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应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突出人与环境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对象复合生态系统方法综合应用生态、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合理的建设和规划最终目标全面可持续发展内涵1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作用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4.为制定各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特征1综合性:即规划对象是某一区域内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经济地域综合体,在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强化功能2协调性:在规划中必须使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始终相协调3战略性:生态规划应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生态经济战略思想4区域性:由于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规划中的战略布局、发展方向、规划重点和建设步骤都要有鲜明的地域性5实用性:生态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区域决策部门的宏观决策依据,因此就必须要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原则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原则2系统原则3可持续发展原则4因地适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5整体优化原则6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解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任务1充分了解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自然生态过程特点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2使系统的发展立足于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潜力,形成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环境支持服务功能的互补与协调,突出系统优势3追求系统总体关系的协调,强调系统发展的高效和持续性,改善和提高系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能力类型1.按规划期分(长期,中期,年度)2.按性质分(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水保、林业生态工程,防沙治沙、农业生态工程,草地保护与建设,土地整理与复垦)3. 按人工化程度分(自然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4. 按保护规模分(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土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与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内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内容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中国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已经正式发布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该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目标,旨在消除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这个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环境质量的改善该规划旨在消除环境污染,以提高中国的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的质量。
其中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控制空气污染。
该规划将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改善城市交通,促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降低大气污染的程度。
2. 预防和治理水污染。
该规划将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完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河道环境管理,改善城市污水和农业排水的处理水平,并控制重金属和化学品的排放。
3. 土壤污染防治。
该规划将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防止农药、化肥等农业污染物的污染,以及重金属等非点源污染的排放。
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该规划将致力于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以下是该规划在这一领域的重点:1. 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严格控制建设性项目和资源开发活动,保护优质生态环境。
2. 确定重点生态系统和区域。
制定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计划,确保受损和破坏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和保护。
3. 激励生态环境保护。
制定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促进环保产业繁荣发展。
三、低碳经济的发展该规划也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 发展清洁能源。
制定清洁能源政策,推动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提升清洁能源的产业链水平。
2. 加快节能减排。
推广先进的高效节能技术,在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改进能源利用效率。
3. 促进碳市场建设。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和碳税制度,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支持企业实现碳中和。
四、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设该规划还将加强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监测网络、应急管理体系等,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加严格的制度保障。
环境规划与生态建设设计方案
环境规划与生态建设设计方案第一部分: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地球家园,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急需制定全面的环境规划和生态建设设计方案。
本文将针对城市环境现状、生态需求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提出一套完善而可行的环境规划与生态建设设计方案。
第二部分:城市环境现状分析1. 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当前,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日益严峻,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因此,需要加大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的力度,实施可持续的废物管理政策。
2.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然而,由于乱采乱用和污染等原因,水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推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 空气污染治理城市空气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健康损害。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第三部分:生态建设需求分析1. 生态保护城市生态系统是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景观带,增加城市绿色空间,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和动物物种。
2. 生态恢复城市化进程导致了许多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因此需要积极开展生态恢复工作。
建立湿地、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提升自然景观的质量。
3. 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手段,需要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教育和科普宣传。
通过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
第四部分:实施方法与建议1. 政府引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环境规划和生态建设的投入,推动相关工程项目的实施,并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 公众参与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规划和生态建设,组织居民参与生态志愿者活动,通过集体行动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3. 技术应用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如污水处理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技术水平。
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建设项目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必要性、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必要性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为了预防和减轻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可以帮助项目方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阶段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
此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还可以提高项目的社会形象和竞争力,获得政府和公众的支持。
二、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原则1.可持续性原则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后代子孙的利益。
规划应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2.综合性原则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规划应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相适应,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预防性原则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当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规划应在项目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就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提前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4.科学性原则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当科学合理,依据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进行规划。
规划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最新理论和技术,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方法1.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确定环境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应包括项目的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影响和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近年来,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都认识到只有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应对环境问题,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指导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目的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严格控制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并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
此外,还注重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推动能源的清洁和高效利用。
通过环境保护的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环境监测与治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各国纷纷加强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实时掌握环境状况,及时发现和应对环境问题。
同时,需要加大对环境治理的力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环境修复和治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健康、宜居的生活环境。
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各国通过制定规划,加强生态保护,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发展模式。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国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国际合作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共同应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挑战。
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合作研究,并通过国际组织和平台进行交流和合作。
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结语: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制定,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规划概述
一、环境规划的概述1、环境规划的定义环境规划可定义为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它遵循和追求的战略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环境规划是21世纪以来国内外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逐步形成一门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长期性、政策性等特点。
2、环境规划的原则制定环境规划的基本目的,在于不断改善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因此,制定环境规划,应遵循下述5条基本原则:①以生态理论和经济规律为依据,正确处理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的原则。
③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原则。
④环境目标的可行性原则。
⑤综合分析、整体优化的原则。
3、环境规划的类型环境规划的类型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照性质进行划分的环境规划的不同类型:1、生态规划在编制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不是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而是把当地的地理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使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能够符合生态规律,不致使当地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所以在综合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的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是环境规划的中心内容之一。
这种土地利用规划通常称之为生态规划。
2、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这种规划也称污染控制规划,根据范围和性质不同又可分为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和部门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3、自然保护规划保护自然环境的工作范围很广,主要是保护生物资源和其他可更新资源。
此外,还有文物古迹、有特殊价值的水源地、地貌景观等。
此外,在环境规划中,还应包括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有:为实现上述3方面环境规划所需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发展环境科学体系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研究;环境管理现代化的研究等。
4、环境规划的具体内容及其编制程序由于环境规划种类较多,内容侧重点各不相同,环境规划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但其基本内容有许多相近之处,主要为:环境调查与评价、环境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目标、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环境规划方案的选择和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等。
十四五环保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环保规划主要内容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环保是规划重要内容之一。
环保规划作为保障生态环境的坚实保障,对于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将介绍“十四五”环保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一、打赢蓝天保卫战坚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扩大大气污染防治覆盖面,实现地级市和以上城市PM2.5浓度年均下降6%以上。
通过加强清洁能源替代、提高工业技术水平等途径降低燃煤排放。
与此同时,推进清洁能源政策,鼓励绿色出行,培育绿色消费,积极引导人们践行节能减排,共同保障美丽蓝天。
二、打赢碧水保卫战在水污染防治上,强化污染源治理,全面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防治重点流域水环境恶化。
加强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完善水污染防治责任与考核制度,着力把全流程管控落到实处。
倡导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共同保护优美的水资源。
三、打赢净土保卫战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加速推进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推动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推进订单治理,深挖问题根源进行源头治理。
同时积极倡导生态文明,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打造生态旅游和生态工业,构建新型环保产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推动绿色发展一、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双供给”机制改革以市场化为手段,通过建立绿色金融、推进节能减排、完善环保技术体系等,推进环保与绿色经济发展并重。
强化政府有关部门责任,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加强行业规范,充分激发环保和绿色产业潜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倡导生产、消费、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
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推动资源和产业高效利用、回收利用;建立循环制造体系,实现“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的制造产业;加强数据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推动循环经济进一步提升。
三、强化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和管理,全面推行环保大数据平台,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保障生态环境规划、预警、防治、监管和服务的效果和质量,进一步规范环保行政监督,完善环保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以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
(P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传统的规划思维相比的不同: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异同。
(P5)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
同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
(P5)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
国土规划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是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地位(作用):①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②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一预防为主方阵的落实。
③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④为国家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简要说明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概念与特征。
(P16)概念:指将一定量的投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按照一个科学的程序,经过决策和实施,最终达到特定目标的一次性任务。
特征:①建设内容的丰富性,②参与单位的多元性,③参与劳动和形式的多样性,④建设目标的特殊性,⑤建设项目具有相应的配套的政策。
6.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那些内容,如何报批。
(P18)概念: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①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②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③项目区概况。
④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
⑤技术支持。
⑥项目实施。
⑦项目组织管理。
⑧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⑨效益初步分析,重点说明项目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⑩结论与建议⑪附件批报:大中型基本建设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项目的项目建议书,由国家计生委审批。
以中央投资为主的小型项目和限额以下项目,按隶属关系,依据有关政策,规划,投资,额度等进行审批。
7.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它主要有哪些内容和程序。
(P19)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是项目周期中的前期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内容,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报告既是项目上马后和实施过程中进行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又是项目竣工时验收的主要依据。
内容:①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体②附表:固定资产投资表,基本建设投资估算表。
③图纸:项目区位置地图,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④附件:委托书8.简述如何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评估与决策。
(P20)项目评估是在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着重的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全面系统的检查项目涉及的各个方面,对项目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可靠程度做出评价,它对项目是否执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容:㈠项目必要性的评估:项目是否符合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规划和政策。
㈡项目建设条件的评估㈢建设方案的评估;①项目规模及布局的评估㈣综合效益评估:1.基本经济数据的鉴定。
2.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评价五)对有关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建议(六)评估结论。
决策:(1)同意立项。
(2)不同意立项.(3)可行性报告及项目方案修改或重新分析。
(4)建议推迟立项,待条件成熟后再重新立项。
9.如何认识我国不同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P31)特点:生态环境建设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破坏程度在不断的变化。
最初以土地退化,尤其是土壤退化为主,主要针对水土流失、风蚀沙化、草场退化及盐渍化对农林牧业的危害进行研究,目前,有关生态系统退化的研究除继承前期的研究外,重点逐渐转移到区域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评价指标及恢复重建的研究上。
不同时期生态建设的方向、重点的差异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
发展趋势:①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②更强调规划的生态学基础。
③突出生态合理性与时效性。
④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⑤由定性描述分析走向定量模型和高度综合。
⑥由“软科学”走向“软”“硬”结合。
10.简述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原则。
(P7)特征:①综合性: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强化功能。
②协调性:即在规划中必须使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始终相协调;③战略性:即生态规划应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生态经济战略思想;④区域性:即由于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规划中的战略布局,发展方面,规划重点和建设步骤都要有鲜明的地域性;⑤实用性:即生态规划作为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原则:①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原则,②系统原则;③可持续发展原则;④因地适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⑤整体优化原则;⑥统筹兼顾,分步落实,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
11.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的总称。
生态环境问题: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环境建设:指利用生态系统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基础理论及生物,物理,化学和管理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结合农业,林业,牧业,水利生产,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对脆弱生态环境和退化生态环境进行的治理,恢复与重建。
1.人地协调发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36)①系统对立统一的双方中,任一方面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孤立存在;②系统的任何一个成分不可无限制的发展,其生存与繁荣不能以过分损失另一方为代价,否则自己也就会失去生存条件。
③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人与自然应该互惠共生。
保持生态系统就是保持人了自身,在促进整个人地系统的和谐,完整的同时,也就促进了该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和完善。
2.在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过程中,如何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原则。
(P37)(1)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理论是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理论基础之一。
①在生态规划中,正确合理的协调人类内部利益的关系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原则。
②在生态规划中,确保人地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平衡,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
③在环境规划中,考虑不同地域的差异性体现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3.结合你的理解,谈谈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P41)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这是在当代以及可遇见的未来内符合人类最终发展目标的发展模式,是负担着保证人类永续生存于地球上的唯一道路。
基本内涵的五个基本要素:1.环境与经济是紧密联系的。
2.代际公平(要考虑后代人的生存发展)。
3.代内公平(社会公平)。
4.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要维护生态环境。
5.公众参与。
4.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指导作用。
(P45)㈠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规范生态环境建设决策机制提供理论基础;1.依照人了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原则,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重大决策,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制度。
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内涵中的公众参与要塞,建立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公众参与制度。
4.基于代内公平与代际间公平的需要,建立重大决策与规划实施的监督与追究责任制度。
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5.作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基础理论之一的生态系统理论,其基本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P47)概念: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6.指导生态建设规划的主要生态学理论原理有哪些?①物物相关律;②物生相克律;③能流物复律;④负载有额律;⑤协调稳定律;⑥时空有宜律;⑦生态位原理;⑧整体效应原理;⑨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7.试论空间结构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
(P53)背景:一是集聚效果导致城市的膨胀,致使区域基础设施发达,经济水平高的地区越来越发达,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则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谋求区域平衡发展的任务;二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负荷之间的不适应,针对这两个问题,要求调整不合理的空间结构,解决过密和过疏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仅对单个企业进行区位分析是不够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空间结构理论。
内涵:空间结构理论不是要求得出各种单个社会经济事物和现象的最佳区位,而是研究各种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聚集规模和聚集程度。
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该理论概括的不是单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而是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济客体。
8.简述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关系。
(P55)1.以不同的社会经济“疏”和“密”的带状和面状地域组成的空间结构。
2.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构架或脉络。
3.最佳的企业规模,居民点规模,城市规模和中心地等级体系。
4.以城镇型居民点(市场)为中心的土地利用空间。
5.空间相互作用。
6.社会经济发展各阶段上的空间结构特点及其演变。
关系: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为了提高不同地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增强生态系统动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建设决策过程,是一项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巨系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空间结构理论则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作为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无疑将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