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选择、公序良俗与法律解释

合集下载

法律规定的姓氏排序(3篇)

法律规定的姓氏排序(3篇)

第1篇一、引言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我国,姓氏的排序一直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尤其在法律领域。

法律规定的姓氏排序不仅关系到个人身份的认定,还涉及到社会秩序的维护。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姓氏排序的相关规定,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姓氏的定义与分类1. 定义姓氏,又称姓氏、姓,是指一个人或家族的标志,通常由单字或双字组成。

在我国,姓氏起源于远古时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姓氏文化。

2. 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姓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按字数分类:单姓、复姓、三字姓等。

(2)按来源分类:以地名为姓、以职业为姓、以动植物为姓、以人名为姓等。

(3)按历史分类:古代姓氏、现代姓氏、少数民族姓氏等。

三、法律规定的姓氏排序原则1. 字数原则在法律规定的姓氏排序中,首先应考虑姓氏的字数。

一般来说,单姓排在复姓之前,复姓排在三字姓之前。

例如,李、王、张等单姓排在赵、钱、孙等复姓之前,而复姓则排在三字姓之前。

2. 历史原则在姓氏排序中,还应考虑姓氏的历史渊源。

一般来说,古代姓氏排在现代姓氏之前,因为古代姓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 文化原则姓氏排序还应遵循文化原则,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姓氏,法律规定的姓氏排序应充分考虑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4. 公序良俗原则在姓氏排序中,还应遵循公序良俗原则,即尊重社会道德规范和良好习俗。

例如,在某些地区,姓氏排序可能会根据家族辈分、地域习俗等因素进行调整。

四、具体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二条,户口登记应当以本人实际使用的姓名为准。

在登记户口时,应当遵循姓氏排序原则,按照字数、历史、文化等因素进行排序。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二条,夫妻双方可以自愿更改姓氏。

在更改姓氏时,应当遵循姓氏排序原则,尊重夫妻双方的意愿。

民法典取名的法律规定(3篇)

民法典取名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姓名,作为个人身份的象征,具有独特的法律意义。

在我国,取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文化、传统、习俗等多方面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我国《民法典》对取名行为也作出了一系列规定。

本文将从《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出发,探讨民法典取名法律规定。

二、民法典取名的基本原则1. 依法取名原则《民法典》规定,公民的姓名权受法律保护。

取名时,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2. 诚信原则取名时,应当遵循诚信原则,不得使用虚假、欺诈等手段误导他人。

3. 尊重他人权益原则取名时,应当尊重他人的姓名权,不得侵犯他人姓名权。

三、民法典取名的具体规定1. 取名的主体《民法典》规定,公民自出生时起,具有姓名权。

因此,取名主体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2. 取名的形式(1)中文名字:我国公民取名,一般采用中文名字。

中文名字由姓和名两部分组成。

(2)英文名字: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部分家庭为孩子取名时,也会选择英文名字。

但英文名字并非法定要求,家长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为孩子取名。

3. 取名的限制(1)禁止使用禁止性字词:《民法典》规定,取名时,不得使用国名、国旗、国徽、军旗、勋章等国家象征性字词;不得使用宗教、民族、地区、职业等具有歧视性、侮辱性字词;不得使用他人姓名、字号、荣誉称号等。

(2)禁止使用易混淆的字词:取名时,不得使用与他人姓名、字号、荣誉称号等易混淆的字词。

(3)禁止使用数字、符号:取名时,不得使用数字、符号等非文字性元素。

4. 取名的变更(1)未成年人的姓名变更:未成年人的姓名变更,需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经公安机关审核批准后,方可变更。

(2)成年人的姓名变更:成年人变更姓名,需本人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经公安机关审核批准后,方可变更。

四、取名过程中的法律风险1. 侵犯他人姓名权:在取名过程中,若使用他人姓名、字号、荣誉称号等,可能侵犯他人姓名权,引发法律纠纷。

子女姓氏的法律规定(3篇)

子女姓氏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我国,姓氏是一个人身份的重要标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姓氏不仅代表了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和地域,还体现了家族的荣誉和尊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子女姓氏的选择却引发了许多法律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子女姓氏的法律规定,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子女姓氏的法律规定概述1. 法律依据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

”这是我国关于子女姓氏选择的基本法律规定。

2. 子女姓氏的选择原则(1)尊重父母意愿原则。

在子女姓氏的选择上,应当尊重父母的意愿,充分考虑父母的意见。

(2)子女意愿原则。

在子女年满10周岁后,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父母应当尊重子女的意愿。

(3)平等原则。

子女的姓氏选择应当平等对待,不得因性别、地域等因素歧视子女。

三、子女姓氏的具体法律规定1. 随父姓或随母姓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

具体选择由父母共同决定,子女无权干涉。

2. 双方姓氏并存在某些情况下,父母可以选择子女使用双方姓氏。

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当在子女出生后1个月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登记。

3. 子女年满10周岁后的姓氏选择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年满10周岁后,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应当尊重子女的意愿,但不得违背法律法规。

4. 非婚生子女的姓氏非婚生子女的姓氏,由其生父或生母决定。

在生父或生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 外国籍子女的姓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的规定,外国籍子女在我国境内出生的,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

具体选择由其父母共同决定。

四、子女姓氏选择的法律风险1. 违反法律规定如果父母在子女姓氏选择上违反法律规定,可能会导致户口登记机关不予登记,甚至面临法律责任。

2. 影响子女合法权益在子女姓氏选择上,如果父母违背子女意愿,可能会对子女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姓氏_法律规定(3篇)

姓氏_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姓氏的起源与演变1. 姓氏的起源姓氏起源于远古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当时,人们为了便于识别和区分,开始给自己或家族起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名字逐渐演变成了姓氏。

2. 姓氏的演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姓氏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最初的氏族部落,到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再到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姓氏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二、姓氏的法律规定1. 姓氏的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各自使用自己姓名的权利。

”这意味着,个人在婚姻关系成立后,有权选择使用自己的姓氏或配偶的姓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公民在户口登记时,应当使用自己的姓名。

”这表明,在户口登记过程中,个人应使用自己的姓氏。

2. 姓氏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姓名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这为公民的姓名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在使用姓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尊重传统: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姓氏。

(2)尊重他人:在公共场合,应尊重他人的姓氏,避免使用不当或冒犯性语言。

(3)尊重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使用姓氏。

3. 姓氏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这为公民的姓名权提供了法律救济。

在实际生活中,公民的姓氏权可能受到以下侵害:(1)姓名权被冒用:他人未经本人同意,冒用其姓名进行非法活动。

(2)姓名权被侵犯:他人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修改、篡改其姓名。

针对上述侵害,公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及时报警:发现姓名权被侵害时,应立即报警,寻求警方协助。

(2)提起诉讼: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三、姓氏在法律中的具体应用1. 婚姻登记在婚姻登记过程中,双方应如实填写各自的姓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双方都有权选择使用自己的姓氏或配偶的姓氏。

孩子姓氏法律规定

孩子姓氏法律规定

孩子姓氏法律规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孩子的姓氏可以由父母协商确定,或者根据法律规定自动指定。

下面是我对孩子姓氏法律规定的较全面的解释。

在绝大多数国家,孩子的姓氏通常来自父亲的姓氏,这种姓氏传递方式被称为“父系姓氏制度”。

这是因为在过去,社会更加注重男性的家族传承,所以孩子通常以父亲的姓氏命名。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改变这种制度,开放了更多的姓氏选择权。

一些国家允许父母协商孩子的姓氏。

这可以通过婚姻登记或出生登记表格上的协商栏目来实现,父母可以在出生前或出生后的一定期限内决定孩子的姓氏。

理论上,父母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家族的姓氏,或者选择完全不同的姓氏。

但在实践中,一些国家对姓氏的选择仍有限制,例如禁止选择不雅或者冒犯他人的姓氏。

一些国家对有婚姻关系的父母进行限制,规定孩子必须使用父亲或者母亲的姓氏。

这种规定可以确保孩子具有产生姓氏的家族成员的连续性,以及避免日后宗族关系的混乱。

这种规定在一些亚洲国家比较常见。

一些国家对非婚生孩子的姓氏进行特殊规定。

在某些国家,如果孩子的父母没有结婚,孩子的姓氏通常取母亲的姓氏。

这是为了确保孩子与生父的联系,并避免男性逃避责任。

然而,一些国家也允许父亲同意孩子使用他的姓氏。

除了上述规定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特殊情况和法律规定。

例如,一些国家允许孩子的姓氏在父母离婚后发生变化,以反映抚养权的判决结果。

还有一些国家在父母的姓氏不能达成一致时,由法院来决定孩子的姓氏。

总之,孩子的姓氏法律规定因国家和地区而异。

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可以协商决定孩子的姓氏。

然而,一些国家仍对姓氏选择有一定限制,以确保孩子与父系血统的连续性,或保护公共利益。

姓氏_法律规定(3篇)

姓氏_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姓氏的法律性质1. 名字的法律性质姓氏是个人名字的一部分,具有法律性质。

在我国,法律规定个人名字是个人身份的标识,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1条,个人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

2. 姓氏的法律性质姓氏作为个人名字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法律性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14条,夫妻双方可以自愿协商确定子女的姓氏。

这表明姓氏在我国法律中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二、姓氏的法律规定1. 姓氏的选择与使用(1)个人有权选择姓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1条,个人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

这意味着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自主选择姓氏。

(2)子女姓氏的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14条,夫妻双方可以自愿协商确定子女的姓氏。

具体规定如下:①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②夫妻双方可以协商确定子女的姓氏;③子女姓氏的确定,应当尊重子女的意愿。

2. 姓氏的变更(1)成年人变更姓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条,成年人变更姓氏,应当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2)未成年人变更姓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2条,未成年人变更姓氏,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3. 姓氏权的保护(1)姓名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1条,个人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

姓名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受法律保护。

(2)姓氏权姓氏权是指个人对自己姓氏的自主选择权、使用权和变更权。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姓氏权同样受法律保护。

三、姓氏权纠纷及处理1. 姓氏权纠纷的类型(1)成年人姓氏权纠纷成年人因姓名权、姓氏权等问题产生的纠纷,如变更姓氏时遇到阻碍等。

(2)未成年人姓氏权纠纷未成年人因姓氏权问题产生的纠纷,如父母离婚后子女姓氏的确定等。

2. 姓氏权纠纷的处理(1)协商解决当事人可以就姓氏权纠纷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孩子姓氏法律规定(3篇)

孩子姓氏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姓氏,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家族的荣誉和血脉的传承。

在我国,姓氏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更是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孩子姓氏的选择上,法律有着严格的规定。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中关于孩子姓氏的规定进行详细解读,旨在帮助家长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合理行使自己的权利。

二、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夫妻双方可以约定子女随父姓或随母姓。

如果双方对子女姓氏有约定,应当尊重双方的意愿,并按照约定执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

父母双方可以协商决定,并在子女出生后一个月内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婴儿出生后,应当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持出生证明、户口簿等材料,到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

婴儿的姓氏应当由父母双方协商确定。

三、法律解读1. 父母双方有选择权根据法律规定,父母双方在孩子姓氏的选择上享有平等的权力。

这意味着,无论父母是何种原因,都应当尊重对方的意见,共同商议确定孩子的姓氏。

2. 约定优先原则如果父母双方在子女姓氏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应当以双方的约定为准。

这种约定可以在子女出生前或出生后进行。

3. 父母协商原则在父母双方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应当通过协商解决。

协商过程中,双方应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子女的权益。

4. 法律保护子女权益法律明确规定,子女的姓氏应当由父母双方协商确定。

这是为了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避免因姓氏问题引发家庭矛盾。

四、案例分析案例一:夫妻双方均为单姓,婚后生育一子。

在子女姓氏问题上,双方意见不一,妻子坚持随母姓,丈夫认为随父姓更为合适。

经过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子女随母姓。

案例二:夫妻双方均为复姓,婚后生育一女。

取姓的法律规定(3篇)

取姓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姓名,作为个人身份的重要标志,具有标识、沟通、法律等多重功能。

在我国,姓氏作为姓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取姓的自由度逐渐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

为了规范个人取姓行为,保障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取姓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对取姓的相关规定进行梳理和分析。

二、取姓的基本原则1. 法律原则(1)尊重个人意愿原则:个人取姓应当尊重个人意愿,体现个人特色。

(2)合法原则:个人取姓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3)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原则:个人取姓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2. 文化原则(1)尊重民族传统文化原则:个人取姓应当尊重民族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特色。

(2)传承家族文化原则:个人取姓应当传承家族文化,弘扬家族精神。

三、取姓的法律规定1. 取姓主体(1)公民: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可以自由选择姓名。

(2)法人:法人取姓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取姓形式(1)单姓:个人取单姓,可以取本民族姓氏,也可以取其他民族姓氏。

(2)复姓:个人取复姓,可以取本民族姓氏,也可以取其他民族姓氏。

(3)组合姓:个人取组合姓,可以取本民族姓氏与其他民族姓氏的组合,也可以取本民族姓氏与其他字、词的组合。

3. 取姓限制(1)不得使用国家禁止的姓氏:如“皇帝”、“皇后”等。

(2)不得使用具有不良含义的姓氏:如“凶”、“邪”等。

(3)不得使用与国家、民族、宗教、民族英雄等相关的姓氏:如“蒙古”、“回族”、“佛教”等。

(4)不得使用与他人姓名相同的姓氏。

4. 取姓变更(1)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在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下,可以变更姓名。

(2)成年人:成年人可以自主变更姓名,但需向公安机关申报。

5. 取姓登记(1)户籍登记:个人取姓后,应当向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申报,办理户籍变更手续。

(2)身份证登记:个人取姓后,应当向公安机关申请办理身份证,变更身份证上的姓名。

取名姓氏法律规定(3篇)

取名姓氏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姓名,作为个人身份的重要标识,承载着家族传承、文化认同和个人情感等多重意义。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关于姓名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

本文将围绕取名姓氏的法律规定,从法律依据、取名原则、姓名权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二编人格权中规定,自然人的姓名权受法律保护。

自然人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夫妻双方可以约定一方使用自己的姓名,也可以约定双方使用共同的姓名。

三、取名原则1. 尊重传统,传承文化取名时应尊重家族文化,传承家族优良传统。

取名时应考虑家族谱系、地名、历史人物等因素,体现家族特色和文化底蕴。

2. 简洁易记,易于传播姓名应简洁明了,便于他人记忆和称呼。

避免使用生僻字、繁体字等不易识别的字,以免给他人带来困扰。

3. 男女平等,避免性别歧视取名时应遵循男女平等的原则,避免使用带有性别歧视的字词。

如“男”、“女”、“哥”、“姐”等字词,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4. 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取名时应遵守公序良俗,不得使用低俗、污秽、恶俗的字词。

同时,避免使用可能引发误解、歧义的词汇。

5.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取名时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字词。

四、姓名权保护1. 干涉、盗用、假冒他人姓名他人干涉、盗用、假冒他人姓名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2. 使用他人姓名进行商业活动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姓名进行商业活动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3. 损害他人名誉、荣誉使用他人姓名损害他人名誉、荣誉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五、具体案例分析1. 案例一:张三因取名“张霸道”而引发争议张三在取名时,选择了“霸道”二字,认为具有个性。

未成年人该姓的法律规定(3篇)

未成年人该姓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姓名,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具有法律意义。

在我国,姓名权的保护受到法律的严格规定。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由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其姓名权的行使需要法定代理人的辅助。

因此,未成年人姓氏的确定及变更,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围绕未成年人该姓的法律规定展开论述。

二、未成年人姓氏的确定1. 未成年人姓氏的继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

未成年人姓氏的确定,原则上应尊重父母的意愿。

在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应当考虑子女的意愿。

2. 父母离异后的姓氏确定父母离异后,未成年人姓氏的确定较为复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离婚后,未成年子女由父或母直接抚养的,适用该子女原姓氏;由父母双方共同抚养的,可以由父母协商确定,也可以由人民法院判决。

3. 收养关系下的姓氏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第十四条规定,收养关系成立后,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具有法定权利义务。

被收养人可以随收养人姓氏,也可以保留原姓氏。

三、未成年人姓氏的变更1. 父母同意下的姓氏变更未成年人姓氏的变更,需经父母双方同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未成年子女的姓氏变更,应当由父母双方共同提出申请,并经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审核批准。

2. 父母不同意下的姓氏变更若父母一方不同意未成年人姓氏的变更,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未成年人姓氏变更的诉讼。

3. 未成年人的意愿在父母同意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具有选择姓氏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未成年人姓氏的法律效力1. 姓氏作为身份证明的效力未成年人姓氏是其身份证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律效力。

在办理户籍、入学、就业等手续时,需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等。

关于自然人姓氏的法律规定

关于自然人姓氏的法律规定

关于自然人姓氏的法律规定一、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千零一十五条自然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遵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二、婚姻法第二十二条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法发[1993]30号)19、父母不得因子女变更姓氏而拒付子女抚育费。

父或母一方擅自将子女姓氏改为继母或继父姓氏而引起纠纷的,应责令恢复原姓氏。

四、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享有名称权。

企业法人、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有权使用、依法转让自己的名称。

五、户口登记条例1958第十八条公民变更姓名,依照下列规定办理:(一)未满十八周岁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或者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二)十八周岁以上的人需要变更姓名的时候,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六、公安部关于对居民身份证姓名登记项目能否使用规范汉字以外文字和符号填写问题的批复(公复字[2008]6号)江西省公安厅:你厅《关于公安机关对居民身份证姓名登记项目能否使用规范汉字以外文字和符号填写的请示》(赣公文[2008]30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七条第一款、第八条和第十条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九条、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精神,居民身份证姓名登记项目应当使用规范汉字填写,并与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姓名登记项目保持一致。

《公安部关于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有关事项的通知》(公通字[1995]91号)已经明确要求姓名登记项目使用汉字填写。

国家对于改姓法律规定(3篇)

国家对于改姓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姓名,是一个人身份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的基础。

在我国,姓名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改姓。

为了规范公民改姓行为,保障公民姓名权的实现,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改姓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对国家关于改姓的法律规定进行梳理和解读。

二、国家关于改姓的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

公民的姓名,应当真实、合法、合理。

公民依法可以变更姓名,但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出于正当理由;(二)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三)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户口登记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公民因下列原因,可以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变更姓名:(一)因出生、收养、收留、收养关系终止、死亡、离婚、失踪、被宣告失踪、被宣告死亡、姓名不符合民族风俗习惯等原因;(二)因婚姻、收养、收留、收养关系终止、死亡、失踪、被宣告失踪、被宣告死亡、姓名不符合民族风俗习惯等原因,需要变更姓名的;(三)因姓名错误、姓名不符合民族风俗习惯等原因,需要变更姓名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法》第三十条规定:“夫妻双方均有姓名权。

夫妻双方可以协商决定各自使用本姓或者改姓。

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

”4.《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收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收养人可以决定被收养人的姓名,但应当尊重被收养人的意愿。

被收养人可以随收养人姓,也可以保留原姓。

”三、改姓的法律解读1.改姓的条件根据《民法典》和《户口登记条例》的规定,公民改姓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出于正当理由:如出生、收养、收留、收养关系终止、死亡、离婚、失踪、被宣告失踪、被宣告死亡、姓名不符合民族风俗习惯等原因。

(2)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改姓行为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3)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改姓行为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如姓名权、商标权等。

小孩姓氏的法律规定(3篇)

小孩姓氏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姓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家族的荣誉、历史的传承和民族的记忆。

在法律层面,姓氏的确定与变更涉及到个人身份的认定、婚姻家庭关系以及继承等问题。

本文将围绕小孩姓氏的法律规定,从法律依据、姓氏选择、变更程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规范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其中关于姓氏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条款:(1)第1014条:自然人应当依法使用自己的姓名。

自然人的姓名,由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代理人决定。

(2)第1015条:自然人的姓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

自然人不得使用下列姓名:(a)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b)带有侮辱性、歧视性或者具有不良影响的;(c)与其他自然人姓名重复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法》第22条规定:夫妻双方可以协商决定子女的姓氏。

子女的姓氏应当尊重父母的意愿,同时考虑到子女的利益。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继承法》第10条规定:子女的继承权,不分男女,不分婚生、非婚生、养子女、继子女。

子女的继承权,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

三、姓氏选择1.法定代理人决定根据《民法典》第1014条,小孩的姓氏由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代理人决定。

这意味着,父母或法定代理人在法律上有权选择子女的姓氏。

2.尊重父母意愿《婚姻法》第22条规定,子女的姓氏应当尊重父母的意愿。

这意味着,在确定小孩姓氏时,父母或法定代理人应当充分沟通,达成共识。

3.考虑子女利益在确定小孩姓氏时,除了尊重父母意愿外,还应当考虑子女的利益。

例如,避免使用可能导致歧视、侮辱的姓氏。

4.符合国家规定根据《民法典》第1015条,小孩的姓氏应当符合国家规定。

这意味着,在选择姓氏时,应当避免使用可能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姓氏。

四、姓氏变更程序1.法定代理人申请若法定代理人认为小孩的姓氏需要变更,应当向户籍登记机关提出申请。

关于子女姓的法律规定(3篇)

关于子女姓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承载着家族、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子女的姓氏由父母双方共同决定,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因姓氏选择而产生的纠纷并不少见。

为了规范子女姓氏的确定,保障家庭和谐,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子女姓氏的确定作出了一系列规定。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对子女姓氏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解读。

二、子女姓氏的确定原则1. 尊重父母意愿原则《婚姻法》第22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

”这一规定明确了子女姓氏的确定以尊重父母意愿为原则。

父母双方在确定子女姓氏时,应当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2. 维护家庭和谐原则《婚姻法》第24条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

”子女的姓氏关系到家庭和谐,父母在确定子女姓氏时,应当考虑到子女的成长环境,避免因姓氏问题引发家庭矛盾。

3. 遵循公序良俗原则《婚姻法》第26条规定:“子女的姓名应当符合公序良俗。

”这意味着父母在确定子女姓氏时,应当遵循社会公德,避免使用不雅、不庄重的姓氏。

三、子女姓氏的具体规定1. 随父姓或随母姓根据《婚姻法》第22条的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

父母双方在确定子女姓氏时,可以自行协商,选择其中一种姓氏。

2. 选择其他姓氏《婚姻法》第22条还规定:“子女也可以选择其他姓氏。

”这意味着,在尊重父母意愿、维护家庭和谐、遵循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子女可以不随父姓或母姓,选择其他姓氏。

3. 父母双方姓氏合并在某些情况下,父母双方可以协商将姓氏合并为一个新的姓氏,例如将父姓与母姓的首字母组合。

但这种做法需遵循上述三个原则,并得到子女的同意。

4. 父母离婚后的子女姓氏《婚姻法》第38条规定:“离婚后,子女由一方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

”在父母离婚后,子女的姓氏问题同样受到法律的约束。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2条的规定,离婚后,子女的姓氏由抚养方决定。

民法典子女姓氏法律规定(3篇)

民法典子女姓氏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姓氏,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我国,姓氏不仅仅是个人身份的标识,更是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子女姓氏的选择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规范子女姓氏的登记和使用,保障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秩序,我国《民法典》对子女姓氏的法律规定进行了明确。

本文将就《民法典》中关于子女姓氏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解读。

二、《民法典》关于子女姓氏的法律规定《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规定:“子女的姓氏,由父母双方协商确定;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由子女本人决定。

子女的姓氏,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不违反公序良俗;(二)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三)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四)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一)父母协商确定子女姓氏1. 协商原则《民法典》规定,子女的姓氏由父母双方协商确定。

这意味着,在子女姓氏的选择上,父母享有平等的协商权利。

双方应当本着平等、尊重、协商的原则,共同决定子女的姓氏。

2. 协商内容在协商过程中,父母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子女的意愿:尊重子女的意愿,是父母选择子女姓氏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

(2)家族传统:尊重家族传统,维护家族荣誉,是父母选择子女姓氏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3)文化背景:考虑子女所在地区的文化背景,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4)姓名寓意:选择寓意美好、吉祥的姓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二)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由子女本人决定《民法典》规定,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由子女本人决定姓氏。

这一规定体现了对成年人自主权的尊重,有利于子女自主选择姓氏,实现个人意愿。

(三)子女姓氏应当符合的条件1. 不违反公序良俗公序良俗是指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良好风尚。

子女姓氏的选择应当符合公序良俗,不得损害社会道德风尚。

2. 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子女姓氏的选择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如他人姓名权、名誉权等。

3. 不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子女姓氏的选择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如不得使用与国家、民族、地区相关的敏感词汇。

孩子随姓的法律规定(3篇)

孩子随姓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姓名,是一个人的标识,承载着家族的传承和个人的身份。

在我国,孩子的姓氏随父姓或母姓,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关于孩子随姓的规定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围绕孩子随姓的法律规定进行探讨,分析现行法律的相关条款,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读。

二、现行法律关于孩子随姓的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

子女的姓氏,由父母双方协商确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

子女的姓氏,由父母双方协商确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户口登记条例》第十条规定:“户口登记应当以本人出生时的姓氏为准。

子女的姓氏,由父母双方协商确定。

”三、孩子随姓的法律解读1. 父母双方协商确定孩子姓氏根据《婚姻法》和《民法典》的规定,孩子可以随父姓或母姓,也可以随双方姓氏。

这体现了我国法律尊重家庭内部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父母双方应当充分协商,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和孩子意愿,确定孩子的姓氏。

2. 孩子姓氏的变更《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户口登记应当以本人出生时的姓氏为准。

这意味着,一旦孩子出生并登记户口,其姓氏一般不得随意变更。

但在特定情况下,如父母离婚、姓氏具有特殊含义等,可以申请变更孩子姓氏。

3. 孩子姓氏与民族、宗教信仰的关系在我国,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有其独特的姓氏习俗。

对于民族姓氏,法律予以尊重和保护。

对于宗教信仰,父母在确定孩子姓氏时,应当尊重宗教习俗。

4. 孩子姓氏与家庭关系孩子随父姓或母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庭关系。

随父姓意味着孩子与父亲在法律上的继承关系,随母姓则意味着孩子与母亲在法律上的继承关系。

因此,父母在确定孩子姓氏时,应考虑家庭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四、案例分析案例一:甲乙双方离婚,甲要求孩子随自己姓,乙不同意。

经法院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孩子随乙姓。

解读:此案中,甲乙双方在离婚后,对孩子的姓氏产生分歧。

未成年人该姓的法律规定(3篇)

未成年人该姓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姓名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具有法律意义。

在我国,未成年人姓氏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中。

本文旨在探讨未成年人姓氏的法律规定,以期为相关法律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未成年人姓氏的法律规定概述1.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规定:“未成年人的姓氏由父母共同决定。

父母双方对未成年人的姓氏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没有约定的,按照下列规定:父母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采用一方父母的姓氏;父母双方均为非独生子女的,可以采用父母双方的姓氏;父母一方为独生子女,另一方为非独生子女的,可以采用一方父母的姓氏或者父母双方的姓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未成年人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

父母双方对未成年人的姓氏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没有约定的,由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按照下列规定确定:父母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采用一方父母的姓氏;父母双方均为非独生子女的,可以采用父母双方的姓氏;父母一方为独生子女,另一方为非独生子女的,可以采用一方父母的姓氏或者父母双方的姓氏。

”2. 法律规定内容(1)未成年人姓氏的确定权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姓氏的确定权主要在父母双方。

父母双方有共同决定未成年人姓氏的权利,但也可以约定未成年人姓氏。

(2)未成年人姓氏的选择范围未成年人姓氏的选择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 父母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可以采用一方父母的姓氏。

② 父母双方均为非独生子女,可以采用父母双方的姓氏。

③ 父母一方为独生子女,另一方为非独生子女,可以采用一方父母的姓氏或者父母双方的姓氏。

(3)未成年人姓氏的变更未成年人姓氏的变更需要符合以下条件:① 父母双方同意变更。

② 变更后的姓氏不违反公序良俗。

③ 变更后的姓氏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三、未成年人姓氏的法律规定在实践中的应用1. 父母双方共同决定未成年人姓氏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双方共同决定未成年人姓氏的情况较为普遍。

法律规定跟爷爷奶奶姓(3篇)

法律规定跟爷爷奶奶姓(3篇)

第1篇一、引言姓氏,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家族的血脉和荣誉。

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跟爷爷奶奶姓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从法律规定、历史渊源、现实意义等方面,探讨跟爷爷奶奶姓的法律问题。

二、法律规定1. 《婚姻法》规定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

子女随父姓或者随母姓,由父母双方协商确定。

”这意味着,子女在出生后,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孩子随父姓或随母姓。

2. 《继承法》规定《继承法》第十四条规定:“继承人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按照法定继承顺序继承遗产。

”在继承过程中,如果继承人选择跟爷爷奶奶姓,应当遵循法律规定,尊重家族传统。

3. 《姓名法》规定《姓名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公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使用本名、别名、笔名、艺名等。

”这意味着,成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使用任何一种姓名,包括跟爷爷奶奶姓。

三、历史渊源1. 姓氏起源我国姓氏起源于远古时期,当时的人们为了区分家族和部落,开始使用姓氏。

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逐渐成为家族的象征和荣誉。

2. 姓氏传承在古代,姓氏传承是家族的重要任务。

为了保证家族血脉的纯洁,子女在出生后,通常跟随父亲的姓氏。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

3. 姓氏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逐渐从家族的象征转变为个人的标识。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家庭开始尊重子女的意愿,允许他们选择跟爷爷奶奶姓。

四、现实意义1. 传承家族文化跟爷爷奶奶姓,有利于传承家族文化。

通过这种方式,子女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增强家族凝聚力。

2. 尊重个人意愿法律规定跟爷爷奶奶姓,体现了对个人意愿的尊重。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姓名。

3. 弘扬家庭美德跟爷爷奶奶姓,有助于弘扬家庭美德。

这种做法可以让子女牢记家族的荣誉,激发他们为家族争光的动力。

五、案例分析1. 案例一:小王出生后,父母决定让他跟爷爷姓。

更改孩子姓氏的法律规定(3篇)

更改孩子姓氏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姓氏,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我国,更改姓氏是一项严肃的法律行为,需要遵循相应的法律规定。

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更改姓氏更是关系到其合法权益的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关于更改孩子姓氏的法律规定进行梳理和解读,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更改孩子姓氏的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夫妻双方可以自愿决定孩子的姓氏,但应当尊重双方的意愿,并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根据《户口登记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公民可以申请更改姓名,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因婚姻、收养、监护、收养关系变化等原因需要更改姓名的;(2)因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原因需要更改姓名的;(3)因姓名与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码等证件号码不一致需要更改姓名的;(4)因其他原因需要更改姓名的。

对于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可以代为申请更改姓名。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十六条规定,离婚后,子女的姓氏由父母双方协商确定。

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三、更改孩子姓氏的法律程序1.父母双方协商在更改孩子姓氏之前,父母双方应当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协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是否更改孩子姓氏;(2)更改后的姓氏;(3)更改姓氏的原因;(4)更改姓氏的时间。

2.申请户口登记机关双方协商一致后,由一方或双方共同向户口登记机关提交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3.户口登记机关审核户口登记机关在收到申请后,将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审核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申请人的身份证明;(2)父母的婚姻证明;(3)子女的出生证明;(4)双方协商一致的意见。

4.户口登记机关登记审核通过后,户口登记机关将对申请进行登记,并出具相应的证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氏选择、公序良俗与法律解释
摘要:姓名权立法解释和最高法院第89号指导案例的颁布,虽然使公民的姓氏选择有了较为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其在实质内容和说理上都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在我国已经选取夫妻别姓主义的前提下,家庭同姓的传统已经消失,随着身份证号码与指纹采集制度的建立,姓名的社会管理属性也逐渐式微,法律要求子女随父姓或母姓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

对于没有实际功能的传统习俗,法律应该采取中立态度,为个人自由留下尽可能大的空间,也为道德习俗留下演變发展的空间。

公序良俗可以构成姓名权行使的界限,但却无法从中推导出“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母姓”的结论。

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公序良俗为理由,通过法律维护传统风俗伦理,显然是对公序良俗原则的误用。

通过对姓名权立法解释的审视与反思,也可以发现我国立法制度与法律解释制度的欠缺之处。

一方面,在法院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情况下,面对棘手问题,法院逐级请示并由最高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释法,就成了最为稳妥的选择;另一方面,立法行为和立法解释行为欠缺实质区分标准,导致全国人大常委会可能以解释之名行法律修改补充之实。

关键词:姓名权姓氏选择公序良俗立法解释指导案例
姓名是每个自然人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区别个体差
异的标志。

姓名不仅构成了自然人社会交往的前提,也是社会管理的手段,同时它还承载着传统文化价值,浸润着父辈对子女的亲情。

在个性解放和自由意志逐渐成为时代潮流的当下,姓名文字选择自由与社会管理、传统文化价值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张力。

近年来引发热议的“北雁云依”案的焦点即为姓氏选择问题,并由此导致我国民事领域的第一个立法解释诞生,也成为了适用该立法解释的首个案例。

20xx年11月15日,“北雁云依”案被最高法院作为第89号指导案例发布。

立法解释和指导案例的颁布,虽然使姓氏选择有了明确的法律基础和裁判依据,但两者在价值立场、实质内容和说理上都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值得学术界检讨。

除此之外,姓名权立法解释作为我国私法领域的首个立法解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司法与立法分权、法律解释与立法关系的契机,同时,该立法解释背后所隐含的真实权力格局也同样值得深思。

一、事实概要、立法解释与判决要旨
(一)事实概要与两造理由
2009年1月,吕晓峰(原告法定代理人)的女儿(原告)诞生,吕晓峰为其起名“北雁云依”,既没有随其姓吕,也没有随母亲姓张。

2009年2月,吕晓峰在燕山派出所(被告)办理户口登记时遭到了拒绝。

燕山派出所认为,姓名“北雁云依”不符合办理户口登记的条件。

事后,吕晓峰以燕山派出所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女儿的合法权益为由,于2009年12月向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原告诉称,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合法,理由主要有三:首先,
《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了公民的姓名权,自我命名权属于自然人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干涉;《婚姻法》第22条所规定的“子女可随父姓,可以随母姓”只是对男女平等的表达,并不是必须随父姓或母姓。

第二,我国的姓氏是不断增加的,而不是固定的,法律未限制公民的姓氏选择,只要姓名不存在有损国家尊严、违背民族美德等情况,皆可自由选取。

“北雁云依”四字取自中国古典诗词,寓意美好。

第三,公安机关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内部通知意见属于下位法,与作为上位法的《民法通则》《婚姻法》不一致,不能适用。

被告辩称,其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理由主要有四点:首先,《婚姻法》第22条是我国法律对子女姓氏问题作出的专门规定,其与《民法通则》第99条是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应当优先适用。

第二,《婚姻法》第22条并没有规定可以随第三方姓,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行政机关就不能实施,也不能作扩大解释。

第三,山东省公安厅颁布的《关于规范常住户口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和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公安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的通知》均规定新生儿姓氏应当随父姓或随母姓。

根据《人民警察法》第32条,人民警察必须执行上级的决定或命令,因此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有效。

第四,随父母姓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这种习俗标志着血缘关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近亲结婚,但是姓第三方姓,则与传统习俗、与姓的本意相违背。

滥用姓名权,会模糊他人与自己的区别,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妨碍社会的管理秩序。

(二)姓名权立法解释的产生
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当事人主要是对《民法通则》第99条第1款和《婚姻法》第22条的理解与适用存在争议。

由于本案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送请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遂于2010年3月11日裁定中止审理,并将此法律适用问题,经济南市中院、山东省高院层报至最高院。

最高院接报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作出“批复”或“答复”,而是直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这两个法律条款进行立法解释,明确公民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如何适用法律。

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的解释》:
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权。

公民行使姓名权,还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公民原则上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在父姓和母姓之外选取姓氏:(一)选取其他直系长辈血亲的姓氏;(二)因由法定扶养人以外的人扶养而选取扶养人姓氏;(三)有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其他正当理由。

“少数民族公民的姓氏可以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对于上述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主要有三点理由:首先,公民行使姓名权,除依据《民法通则》第99条第1款和《婚姻法》第22条外,还应该遵守《民法通则》第7条的规定,尊重社会公德,
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二,姓氏选择问题,体现着血缘伦理秩序和文化传统,涉及公序良俗;公民原则上随父姓或随母姓,符合文化传统和伦理观念,符合绝大多数公民的意愿和实际做法。

第三,公民有正当理由的,也可以选取其他姓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