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沉降观测方法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1、编制依据-1-2、工程概况-1-3、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4、监测方法及要求-6-5、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7-6、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8-7、路基工程沉降评估-11-8、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12-9、本施工段沉降观测范围-13-附表-14-路基沉降观测方案1、编制依据(1)《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4]8号);(4)《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5)《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6)娄底至邵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设计文件;(7)铁道部有关规定。
2、工程概况3、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1观测断面设置原则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一般情况下沿线路方向每间距50m设置一个路基面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软土及松软土和岩溶及采空区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30m左右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桥路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
3.2观测点设置原则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偏差不超过土5cm。
沉降监测桩:采用C15混凝土圆桩(直径80mm)。
其中埋设直径16mm钢筋一根,桩长0.8m~l.0m,埋入一定深度,确保稳固和测量的需要。
完成埋设后采用水平仪按二级测量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路基沉降监测方案一、编制范围XXXX铁路综合Ⅲ标XXXX段路基填筑、路堑开挖、岩溶注浆等施工项目。
二、编制依据1、施工图2、《新建铁路XXXX铁路路基工程设计总说明及详图集》3、《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4、《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1-2010三、工程概况XXXX铁路综合Ⅲ标XXXX段全线路基长度7km左右,客运专线设计,有砟轨道,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施工中应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
四、路基沉降监测布置正线路堤地段一般每50m设一个监测断面。
地势平坦、地基均匀良好的路堑与填高少于5.0m的路堤,监测断面可放宽至100m。
地形地层变化处,地质条件最差,必须设置监测断面。
过渡地段监测断面且应加密,一般过渡段在距台尾2m、15m、30m等处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其中涵洞等横向构筑物应在构筑物中心位置应设一个监测断面。
每个监测断面分为地基沉降监测和路基面监测;正线路堑地段每50m设置一个监测断面,一般土质或全风化岩质路堑监测断面仅在路基面设置监测点,膨胀土、红黏土等特殊岩土路堑应设置基底回弹变形观测点。
另外在软土、松软土地段在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个监测断面应在路堤坡脚外2m和8m处设置位移观测桩,观测桩采用φ20钢钎,埋深大于30cm。
1、基底沉降监测:一般监测断面为在线路中心埋置一个单点数码沉降计,但当压缩层厚度>25m时,应在线路中心埋设一个沉降板。
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原则上应将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至基岩强风化层面,当基岩强风化层面埋深很大,则单点沉降计的锚固端应埋设至附加应力等于0.1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路堤基底单点沉降计的顶面应至路基基底垫层地面。
膨胀土、红黏土等特殊岩土路堑基底回弹变形观测点采用单点沉降计,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基岩埋深距基床换填底面小于15m时,则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至基岩面,基岩埋深距基床换填底面大于15m时,则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深度为15m,沉降计的顶面至基床换填底面。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1.背景介绍路基沉降是指路基土层由于自身重量和外界荷载的作用下,发生的垂直沉降变形。
观测路基沉降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路基变形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确保路基的安全。
2.观测目的通过观测路基沉降,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了解路基的沉降速率和变形趋势,为维修和加固提供依据;(2)判断路基土层的稳定性,评估路基工程的安全性;(3)记录和监测路基沉降的历史数据,为后续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3.观测方法(1)传统方法:使用水准仪、水平仪等测量仪器,在已建立的基准点上进行直接测量,获取沉降点的高程变化。
(2)全站仪法:使用全站仪测量仪器,通过摄像测量和数据处理,获得沉降点的三维坐标变化。
4.观测点选择选择观测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重要的交通干线和重大工程,观测点应覆盖整个路段,均匀分布,反映整体情况;(2)对于特殊地质条件或已知存在沉降问题的路段,观测点应密集设置,以便更加准确地监测变形情况;(3)观测点应尽可能选择在路基上的固定建筑物或地物,以确保稳定的基准。
5.现场观测要点(1)观测前应进行周边环境的调查,了解可能影响沉降观测的因素;(2)观测时应照明良好,保证观测点的能见度;(3)观测时应避免触碰设备,以防影响观测结果的准确性;(4)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记录和标注观测时间、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以便后期数据处理和分析;(5)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观测数据,计算分析沉降变形情况,制作观测报告。
6.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计算路基的平均沉降速率和变形趋势;(2)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观测点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3)根据观测数据,生成沉降曲线和变形云图,直观地展示路基的变形情况;(4)将观测数据与设计参数进行比较,评估路基工程的稳定性。
7.观测报告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写观测报告(1)观测目的和方法的介绍;(2)观测点选择和布置方案的说明;(3)观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4)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5)对路基的沉降情况进行评价和建议;(6)如果需要,还可以提出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建议。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了我的笔记本上,又是一个忙碌的日子。
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一份详细的“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方案路基沉降观测激光位移测量法”。
想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回忆,那些年,我在工程一线奋斗的日子。
一、项目背景本项目位于我国某重要的高速公路上,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成为了一个关键环节。
为了保证道路的安全畅通,减少路基沉降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我们决定采用激光位移测量法进行观测。
二、观测目的1.实时掌握路基沉降位移变化情况,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2.确保路基沉降在可控范围内,保障道路安全。
三、观测方法1.激光位移测量法:利用激光测距仪,对路基表面进行非接触式测量,实时获取路基沉降位移数据。
2.观测点布置:在路基表面布设一定数量的观测点,形成观测网。
观测点应均匀分布,且避开障碍物。
3.观测周期:根据路基沉降发展趋势,确定观测周期。
初期可加密观测,待沉降稳定后,逐渐延长观测周期。
四、观测步骤1.准备工作:检查激光测距仪、三脚架等设备,确保设备性能良好。
2.设立观测点:在路基表面布设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立一根标尺,用于测量沉降位移。
3.测量沉降位移:将激光测距仪对准观测点,测量距离,记录数据。
4.数据处理:将测量数据导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绘制沉降位移曲线。
5.分析沉降趋势:根据沉降位移曲线,分析路基沉降发展趋势,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五、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过程中,要确保设备稳定,避免因设备晃动导致数据不准确。
2.观测时要避开阳光直射,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3.观测数据要及时记录,避免因遗漏导致观测结果失真。
4.观测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六、项目成果1.完成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分析等。
2.根据观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路基沉降在可控范围内。
3.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质量。
道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道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二、路基沉降观测断面设置原则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根据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并结合施工工期确定,同时还需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2)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三、路基沉降观测点设置原则1、各部位观测点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2、正线路堤地段,一般每100m设一个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中间50m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
过渡地段监测断面需加密。
一般桥路过渡段,在距台尾5m处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1m、20m、30m等处各设一个一般的沉降观测断面;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除按过渡段及距离确定外,还应选择路基较高,或加固较深的断面。
四、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按设计图进行,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1、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 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大于10cm。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打入设计深度,将预制边桩放入孔内,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位移观测桩在一般路基填筑前埋设。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路基沉降是指道路路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沉降现象。
路基沉降观测是为了及时发现路基沉降情况,采取相应的维护和修复措施,保障道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为了规范路基沉降观测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观测规范标准,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观测设备和工具的准备。
在进行路基沉降观测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观测设备和工具。
首先是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全站仪、测距仪等,这些设备要求精度高、稳定性好。
其次是观测工具,如标尺、铁锤、支架等,这些工具要求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在准备设备和工具的同时,还需要对观测现场进行勘察,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布设方式。
二、观测点的设置。
观测点的设置是路基沉降观测的关键环节。
观测点应该选择在路基沉降可能发生的位置,如路基边坡、桥梁下部等。
观测点的设置要均匀分布,以全面反映路基的沉降情况。
在设置观测点的同时,还需要确定好观测点的编号和坐标,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观测方法和步骤。
路基沉降的观测方法主要包括水准观测和全站仪观测两种。
水准观测是通过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全站仪观测是通过全站仪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测量。
在进行观测时,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包括设站、测量、记录等。
观测数据应该及时上传到数据库中,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路基沉降观测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和筛选,去除异常数据和误差数据。
在数据分析时,需要绘制沉降曲线和变形图,以直观反映路基的沉降情况。
同时,还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路基沉降的趋势和规律。
五、报告编制和归档。
路基沉降观测结束后,需要编制观测报告,并将观测数据进行归档保存。
观测报告应该包括观测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情况、观测点的设置情况、观测方法和步骤的执行情况、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等内容。
观测数据的归档保存要求完整、可靠、方便查阅。
路基沉降观测方法
目录目录1.编制依据............................................................. 错误!未指定书签。
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1任务范围:.........................................................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2工作内容:..................................................... 错误!未指定书签。
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错误!未指定书签。
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1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1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遵循以下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4.1.2沉降变形监测观测(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5.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1(一)一般规定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2(三)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 错误!未指定书签。
路基沉降观测钢球法
路基沉降观测钢球法路基沉降观测是对道路或铁路路基沉降情况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其中,钢球法是一种常用的观测方法之一。
钢球法通过在路基表面放置钢球,并测量钢球下沉的深度来判断路基的沉降情况。
下面是关于钢球法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原理及测量步骤:钢球法的原理是利用钢球在路基表面滚动的特性,通过测量钢球下沉的深度来推算路基的沉降情况。
具体的测量步骤包括:1)选择适当的测量点位,保证测量的代表性和可比性;2)在路基表面放置钢球,并记录钢球的初始位置;3)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一定时间的观测,记录钢球的最终位置;4)测量钢球的下沉深度,计算沉降量。
2. 测量仪器和设备:一般情况下,进行钢球法测量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包括:1)测距仪:用于测量钢球的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的距离;2)水平仪:用于保证钢球放置的水平度;3)刻度尺或卡尺:用于测量钢球下沉的深度;4)记录表格或软件:用于记录和处理测量数据。
3. 测量注意事项:在进行钢球法观测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选择代表性的测量点位,要涵盖路基的不同地质特征和工程条件;2)确保钢球放置的水平度,可以使用水平仪来校准;3)测量前需要将钢球位置和测量点位置标记清楚;4)测量时要避免外力的干扰,如人为压力、风力等;5)测量结束后要及时将测量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处理和分析。
4. 数据处理与分析:钢球法观测结束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路基的沉降情况。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1)计算单次观测的沉降量:根据测量的初始和最终位置,计算钢球的下沉深度;2)求取平均沉降量:根据多次观测的结果,计算平均沉降量,用于反映路基的整体沉降情况;3)分析沉降趋势:通过将观测时间与沉降量绘制成曲线图,可以分析沉降的趋势和变化情况;4)对比分析:将观测结果与设计要求或历史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路基的稳定性和工程质量。
5. 应用范围与意义:钢球法是一种简便、经济且有效的路基沉降观测方法,广泛应用于道路和铁路工程中。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是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过程中路基沉降、变形等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为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针对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沉降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要覆盖整个路基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观测点要均匀分布,覆盖各种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如地脚螺栓等,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沉降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水管、水准仪、全站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率要高,随着工程的进行,观测频率可以逐渐降低,但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1.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变形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观测点要能够反映工程变形的情况,覆盖整个工程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变形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距仪、全站仪、测角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实行方案一、总则根据玉铁施工图纸规定,需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
现结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玉铁施工图纸,制定如下方案。
二、精度及频次规定1、路基变形测量精度规定路基变形测量包括路堤、路堑变形测量、滑坡监测和裂缝监测,路基沉降观测控制网旳精度规定及观测点频次规定如下:(1)根据《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旳规定,变形观测等级及精度应符合表2.1旳规定。
表2.1 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规定(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可采用三角形网、导线网、GPS 网和视准轴线等形。
当采用视准轴线时,轴线上或轴线两端应设置校核点。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旳重要技术规定,应符合表2.2 旳规定(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旳建立应符合下列规定:a、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状或附合水准路线等形式。
b、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旳基岩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旳建筑物、构筑物设置墙上水准点。
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旳重要技术规定应符合表2.3旳规定:(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水准观测旳重要技术规定,应符合表2.4旳规定。
(5) 滑坡监测旳精度, 不应超过表2.5 旳规定(6)裂缝监测可采用游标卡尺进行量测,量测应精确至0.1mm。
(7) 沉降观测外业测量按四等水准规定进行测量,测量时读数至0.1毫米,计算高差取位至0.1毫米,沉降量精确到1毫米。
位移观测旳控制原则为边桩水平位移5毫米/天,竖向位移10毫米/天,路基中心沉降板沉降量10毫米/天。
其工后沉降量不能不小于50毫米。
在填筑过程中出现沉降速率不小于以上值时,则规定施工单位停止填筑,同步加大观测频次,观测其沉降量。
若沉降量急剧增长,则需同设计单位联络,对此处地质进行复核。
2、观测频次规定在路堤填筑期间,应每天观测一次(松土及松软土早晚一次),多种原因临时停工期间,前2天每天观测一次,后来每三天观测一次。
施工完毕后,前15天内每3天观测一次,第15-30天每星期观测一次,第30-90天每15天观测一次,后来每月观测一次。
路基沉降观测和控制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和控制方案一、路基沉降监测剖面的布置1、路基沉降监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
沉降监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需适当加密。
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需设置沉降监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距桥头5m、15m、35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监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
2、路堤地段采用Ⅰ、Ⅱ、Ⅲ型监测断面,Ⅱ型断面仅在桥头布置,一般每间隔三个Ⅰ型监测断面设置一个Ⅲ型监测断面。
3、Ⅰ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5个,施工完基床底层后,距左、右线中心4.7m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埋设2个沉降监测桩,其余3个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
4、Ⅱ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5个,埋设方法同Ⅰ型监测断面;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
5、Ⅲ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沉降板和剖面管。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基床底层顶面上,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横剖面管埋设于路堤基底碎石垫层顶面处。
6、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
横向结构物两侧外边缘各2m处设置一个Ⅰ型监测断面。
7、路堑地段,分别于路基中心、距两侧路肩1m处各设1根沉降监测桩,路基中心设沉降板,底板置于基床底层顶面,观测路基面的沉降。
二、监测方法1、监测方法1.1横剖面沉降监测方法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
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
一、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其中路基、桥梁、建筑物等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备受关注。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对沉降和位移进行实时监测成为必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为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二、观测目的1. 了解工程结构的沉降和位移情况,为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 及时发现工程结构的变形异常,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3. 对比分析沉降和位移数据,为后续工程优化提供参考。
三、观测内容1. 路基沉降观测:- 观测路基中心线、两侧及拐角处的沉降情况。
- 观测路基基底沉降情况,包括填土厚度、压实度等。
2. 桥梁墩台沉降及位移观测:- 观测桥梁墩台顶面沉降和墩台底面沉降。
- 观测墩台水平位移,包括横轴线方向和纵轴线方向。
3. 建筑物沉降观测:- 观测建筑物基础沉降、主体结构沉降及附属结构沉降。
- 观测建筑物倾斜情况。
4. 裂缝观测:- 观测工程结构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及发展情况。
四、观测方法1. 水准测量法:- 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测量精度应达到毫米级。
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法:- 利用GPS接收机进行静态或动态观测,测量精度应达到厘米级。
3. 全站仪测量法:- 采用全站仪进行角度、距离测量,测量精度应达到毫米级。
4. 裂缝观测:- 采用裂缝测宽仪、裂缝测深仪等仪器进行观测。
五、观测频率1.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月观测一次,竣工后每季度观测一次。
2. 桥梁墩台沉降及位移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3. 建筑物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4. 裂缝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沉降、位移曲线图。
2. 分析沉降、位移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 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点的沉降、位移数据,评估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路基沉降观测方法
路基沉降观测方法路基沉降观测是为了监测道路或铁路等基础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沉降现象,以及进一步评估这些沉降对于结构的影响程度。
路基沉降观测方法主要分为传统测量方法和现代遥感技术两种。
传统测量方法主要包括水准测量、全站仪和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
水准测量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测量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水准点和基准点,利用水准仪进行高程的测量,从而得到路基沉降的数据。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性较高,结果可靠,但缺点是需要较多的测量人员和设备,并且测量周期较长。
全站仪是一种集合了测角、测距、测高等功能的现代测量仪器,通过设定测量站点,测量路基上待观测点的坐标,再结合多次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沉降分析。
全站仪测量方法准确性较高,而且可以进行实时测量,但仍然需要相对较长的测量周期。
GNSS测量是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测量,通过设置接收天线在待观测点上,可以实时获取到该点的三维坐标。
GNSS测量方法具有高度自动化和实时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减少人工测量的误差,但是受到卫星信号遮挡和多路径效应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城市密集地区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除了传统测量方法,现代遥感技术也可以用于路基沉降观测。
遥感技术主要包括激光扫描雷达(LiDAR)和卫星遥感。
激光扫描雷达是一种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光来获取物体表面信息的技术。
利用激光扫描雷达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形数据,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数据,可以检测出路基沉降的情况。
激光扫描雷达具有非接触、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特点,能够快速获取大量数据,但是该技术的设备和操作成本较高。
卫星遥感技术利用卫星上的遥感传感器对地表进行观测,通过对地表高程和形态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间接反映出路基沉降的情况。
卫星遥感具有遥测、遥感和遥操作的特点,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路基沉降观测,但由于其分辨率和测量周期较长的限制,对于较小尺度的路基沉降观测相对有限。
总体而言,不同的观测方法各有优劣。
传统测量方法准确可靠,但周期较长;现代遥感技术具有高效率和大范围观测的优点,但受设备和成本限制。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介绍公路路基的沉降观测是为了了解路基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及时掌握路基的稳定性,以便采取必要的维护和修复措施,确保公路的安全通行。
本文将介绍一种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二、观测目标本观测方案的目标是测量公路路基的沉降情况,包括实际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通过观测,可以了解路基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公路的安全通行。
三、观测方法1.观测点的选取为了全面了解公路路基的沉降情况,应该在路基不同位置选取观测点进行观测。
观测点的选取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路基不同部位的使用情况,如高速公路的匝道、桥梁附近等,这些地方的沉降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路基的地质条件,如土质、岩性等,地质条件不同会对路基的变形产生影响。
2.观测仪器的选择为了测量公路路基的沉降情况,应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全站仪、水准仪或GPS仪等仪器。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仪器,并确保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
3.观测方法的确定公路路基的沉降观测可以采用静态观测法或动态观测法。
静态观测法是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观测,通过测量地面标志点的位置变化来计算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动态观测法则是通过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振动信号来计算路基的变形情况。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四、观测程序1.建立基准点在观测前,应先建立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择在不会发生沉降的位置,如周围的岩石或土质较硬的地方。
建立基准点可以使用GPS仪器或全站仪等设备测量,确保基准点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定期观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观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为一年或半年进行一次观测。
在观测过程中,要确保选取的观测点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施工活动、地质灾害等。
3.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应及时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或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路基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等信息,并将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判断路基的稳定性。
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观测
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观测1.高速铁路是当前我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一,它不仅可以加快我国人口和物流的流动速度,同时也是推动新型城市化建设、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高速铁路建设中,路基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路基建设过程中,路基工会对原地面施加一定的载荷,这会使得路基产生沉降,影响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行。
在路基建设后,对路基沉降的观测很有必要。
2.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的原因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是复杂的地面作用问题,而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2.1 路基土质高速铁路通常建造于河谷或山地地形上,而前者,特别是处于平原,其地下高含水、强度差的沉积层多,而这些松弛地层很容易发生振动沉降。
2.2 工程质量路基施工质量问题也是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的原因之一。
如果施工时不做好各项工序,往往会导致姿态不稳或高差偏大、集中沉降等问题。
2.3 环境影响除建筑物的基础沉降外,城市化建设中还有各种其他地面作用问题,如地铁隧道开挖、排水系统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的开挖或施工对地面的振动等。
3.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的观测方法路基沉降的观测是争取追踪路基沉降的变化规律,及时判断路况,及时进行处理,通过及时掌握路基沉降情况来确保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
在高速铁路的建设过程中,通常采用的路基沉降观测方法主要有:3.1 相邻级水准测量法相邻级水准测量法是对已经建好的铁路路基或景观建筑进行观测的方法。
通常采用三台全站仪进行测量。
在观测过程中,常用的坐标系主要是大地坐标系。
3.2 测斜管法测斜管法是一种沉降测量方法,通过在地质地形发生变化的位置安装“测斜管”或“沉降管”,再利用高精度仪器对其进行测量,即可得到路基沉降的变化量。
3.3 拉线法拉线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路基沉降观测方法。
在拉线法中,测量点被掩盖在厚厚的铁板中,与该铁板同时埋入路基上,后期通过在该测量点上设置刷线的方法,通过测算刷线的长度,推算出路基的沉降情况。
4.高速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路基沉降的观测不仅是安全合规要求,也是政府、企业放心,人民满意的重要举措。
路基沉降观测钢球法
路基沉降观测钢球法
路基沉降观测钢球法是一种用于监测路基沉降情况的重要方法。
通过在路基表
面放置钢球,并利用测量仪器对钢球的位置进行定期观测,可以及时发现路基的沉降情况,为路基维护和修复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首先,钢球法观测路基沉降的原理是基于钢球的位置变化来反映路基的沉降情况。
在进行观测时,首先需要在路基表面选取一定数量的钢球,并固定在路基表面上。
然后,利用测量仪器(如测距仪、全站仪等)对钢球的位置进行定期测量,记录下钢球的坐标值。
其次,钢球法观测路基沉降的步骤包括钢球的选取和固定、测量仪器的设置和
测量、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等。
在选取和固定钢球时,需要注意钢球的大小、材质和固定方式,确保钢球在路基表面不易移动。
在测量时,需要将测量仪器准确放置在固定的测量点上,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最后,在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测量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路基的沉降情况。
钢球法观测路基沉降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数据准确可靠。
通过钢
球法观测路基沉降,可以及时监测路基的变形情况,为路基的维护和修复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同时,钢球法观测路基沉降也可以用于路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监测,帮助工程师和施工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路基沉降问题,确保路基的安全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钢球法观测路基沉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监测方法,可以为路基工程
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通过定期进行钢球法观测,可以及时监测路基的沉降情况,为路基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保障路基的安全和稳定性。
希望相关部门和工程人员能够重视路基沉降观测,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路基的质量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目录1.编制依据 (1)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 (1)2.1.1任务范围: (1)2.1.2工作内容: (1)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4.1.1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4.1.1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遵循以下要求: (3)4.1.2沉降变形监测观测(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3)5.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5)5.1.1(一)一般规定 (5)5.1.2(三)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5)5.1.4.观测方法.精度及要求 (7)5.1.5.(五)沉降观测频度 (9)5.1.6.(六)沉降评估 (10)6.2.(二)过渡段的沉降评估 (13)6.2.1沉降评估所需资料 (13)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法1.编制依据根据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指挥部2008年5月《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结合本工班管段路基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2.1任务范围:商合杭一分部管段路基总长614.11米,分为三段如下表:第一段:DK674+162.92-DK674+433.98 路基全长271.08。
第二段: DK680+980.19-DK681+101.27路基全长121.08。
第三段: DK681+237.65-DK681+459.60路基全长221.95。
2.1工作内容: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路基工程设计图纸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根据《商杭合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规定,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
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每段路基均建立独立的监测网,设置1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与相邻桥梁共用。
(2)工作基点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观测点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形特征的位置,具体点位布设详见5. 2。
4.1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水准基点使用时首先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
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4.2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遵循以下要求:(1)严格按二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4.3沉降变形监测观测(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
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
(2)水准仪使用DNA03或DIN1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
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
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 m(光学),≤1.5 m(电子);前后视距累积差≤3.0m(光学),≤6.0 m (电子);视线高度≥0.3m(光学),≥0.5m(电子);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DS05 或DS1级仪器,读记至0.05mm或0.1mm;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A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B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
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6)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9)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4.沉降观测实施方案全管段共有五段路基,根据《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要求,本段路基工程变形监测包含路基底层及表层的沉降观测两项。
5.1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5. 2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同时还应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1)观测断面布置沉降观测断面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中要求的断面布设,采用全站仪放样,保证观测断面的准确性。
(2)观测点的布置①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 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路基面沉降监测桩路基面沉降监测桩沉降板左线中心右线中心②按设计图纸要求,本管段路基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
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 处,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原始地面处,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
③预压地段,预压期因基床表层尚未施工,路基顶面沉降观测应在预压土方底部(基床底层顶面)布置沉降元件进行,即在基床底层顶面临时布置沉降板,位移观测以及基底沉降观测布置与无预压段完全一致,预压土方卸除时临时沉降板随之拆除,基床表层施工后,于路基面上设置正式沉降观测桩。
④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
横向结构物两侧边缘外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位移观测桩和沉降板。
⑤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线以外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路基面的沉降。
5. 3观测元件埋设说明(1)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φ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49 PVC管)组成。
钢筋混凝土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
①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②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③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
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观测方法。
5. 4观测方法、精度及要求(1)沉降板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