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df94c9f51e79b8968022690.png)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目录引言 (3)称呼 (3)饮食 (4)餐具 (4)交谈 (5)结论 (5)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
”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
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
“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
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
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
“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
“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
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
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
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54eda36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f.png)
中西方文化比较论文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方式、传统、价值观和习俗的总和。
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西方在价值观、社会结构、家庭观念和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念是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形成的。
中西方的价值观观念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竞争和合作、独立和依赖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方面,中西方也有明显的区别。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而中文化强调集体的利益和团结,注重人际关系和家族纽带。
在竞争和合作方面,西方文化强调竞争和个人的成功,追求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而中文化重视合作和共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相互支持。
在独立和依赖方面,西方文化注重独立和自主,鼓励个体自我发展。
而中文化则更强调家庭和社会的依赖,重视家族和社区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中西方社会结构存在差异。
中西方社会结构反映了不同文化中的权力和地位的分配方式。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注重个人的权利和机会。
西方社会一般采用民主制度,追求平等和普遍的参与。
而中文化则强调社会的等级和分工,注重权力和地位的差异。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皇帝为权威,强调父权制和封建等级制度。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差异已经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
另外,中西方家庭观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强调家族和亲情的纽带,强调长辈的权威,注重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个人的独立和选择,家庭成员之间更加平等。
西方家庭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发展,注重个体的需要和权利。
因此,在家庭的决策和组织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家庭中,通常由长辈来做决策,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明确。
而在西方家庭中,决策更多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家庭角色和责任更加灵活。
最后,中西方在教育理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道德修养,强调孝顺和孔孟之道。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往往是要成为有用的人和为家族争光。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9b4011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6.png)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篇1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 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
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
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
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
同时,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
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
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
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8d6c5ed7580216fc710afdde.png)
中西方文化差异篇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某中国人在国外开车违章,被警察拦住,要求处罚,于是,该人根据自己在国内的经验,开始求情说好话,希望警察能网开一面,并表示“下不为例”,警察也始终在微笑着听他说话,不置可否。
该人看警察没有表示反对,以为事情就这样过了,很开心的开车走了,几个月后,该人收到法院的传票,才知道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人家对他微笑,只是职业的要求,而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警察绝对不会给你“下不为例”的机会的。
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
中西方文化不同在哪里呢?又是为什么不同呢?这都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
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清朝时的闭关锁国正是其体现。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
以“爱”为社会核心。
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二、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异同①科学观在科学方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四大发明都是出自中国人之手,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但是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 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保守与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48cb03e195f312b3069a57d.png)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一、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诗经》,它是中国文学起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诗经》来源于民间题材,是广大劳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强烈地抨击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式是哲学散文,这一阶段为中国思想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变化。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大学生解放思想、争取自由的思潮运动为我国的现代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结合,为现代的文学创作风格开创了先河。
这些文学巨匠都受到了西方文学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当代,我国的文学作品创作数量非常多,但质量却不高。
究其原因是现代社会的物欲膨胀,拜金主义意识强烈,很多作家难以静下心来,脱离现实的名利诱惑去创作。
大多数的文学创作者趋于名利,写作内容商业化,将文学创作变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发自肺腑地去引领思想潮流的进步。
例如,80后作家郭敬明,备受90后的年轻人追捧,同时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
尤其是由郭敬明指导的电影《小时代》的上映和其高票房的收入,引得众人对当今的快餐文化进行了大肆的批评。
中国历史悠久,文学成就也是硕果累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历史的体现、文化的体现。
二、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的神话寓言以及罗马神话,这一时期是西方古典文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时期。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可见,希腊和罗马神话对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神合一”的思想意识,以及夸张的文学手法与现实描写的结合。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df256f8f8c75fbfc67db201.png)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摘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中国人学习英语产生了很大的干扰。
要想真正的掌握好英语,就必须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市场需要。
一.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国家不同,其文化也千姿百态。
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形成了各自带有民族鲜明特性的文化。
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中国人与西方人通常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理解,看法和说法不尽相同。
有文化差异就很容易导致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败。
了解学习这些文化差异有助于语言学习者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并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文化及语言中的种种表现,我们称之为思维文化。
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外界认知模式不同,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着差异。
西方文化中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
西方人思维活跃,做事态度认真,负责,讲究实效,时间观念很强。
东方文化偏重于直觉的整体性及和谐的辩证性。
如:西方人在做饭时,会根据食谱精确地把握食物、调料的量,和时间。
而中国的厨师则根据经验和直觉来做饭,只要觉得整体还不错就可以了。
2. 价值观念的不同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人的价值观相差也很大。
中国的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中庸”,突出“集体主义”,反对“自我”意识。
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牺牲个人利益,以大局为重。
这样的价值观念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
西方文化强调“自我”意识高于一切,彰显“个人主义”,主张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
在西方,人们考虑的问题不是:What’s the meaning of life?Rather,what’s the meaning of my life?(Grace Halsell)。
3. 词的含义不同文化不同,词的褒贬含义也不同。
在中国,龙是一种图腾,被视为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3eeb63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f.png)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中西方文化由于地域文化、习俗文化等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各种差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毕业论文范文篇一:《影片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西方的人文社科都呈现出交流融合的趋势。
在电影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元文化激荡出的美丽花朵,使电影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前,大量好莱坞电影被引进中国,国人通过电影增进了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认可,因此,我们说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
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多部电影来管窥中西方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差异体现。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交流融合;电影艺术一、电影中呈现的文化差异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文化差异会导致不同国别的人出现冲突,导致误解或者价值观的冲撞。
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制作人将人们的生活习性折合成为电影中的元素,将人们的现实生活通过艺术手段展现出来。
因此,电影的本质便是架构人生,经具体人物的生活状态与行为方式,显现历史和文化的精髓,表演出人生百态,世间变故,沧海桑田。
通过电影这种媒体形式,便可投射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和摩擦冲突的过程,增加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领悟。
从日常行为方式,生活习性,到人们的人生目标价值观、世界观,这些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电影元素。
一些导演通过长期斟酌,反复思虑,将这些元素加以糅合拍出一些十分经典的艺术作品,这些电影无不取一些文化冲突与价值观冲撞来吸引观众眼球。
将这种无法避免的、在文化交流中必然经历的矛盾冲突展现出来,使电影投射不同文化融合产生的艺术光芒。
众所周知的电影《刮痧》中,深刻地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冲突致使人们生活的变质,一家人妻离子散,闻着恸哭。
电影中的情景深深刻在人们脑海中,在美国生活的一家子遭受了国人觉得不可理喻的待遇,原因是美国人觉得不能理解的生活习惯。
爷爷看不懂西药的英文说明书而给生病的小孙子刮痧,美国护士觉得这是虐童事件,证据就是孙子背上的青紫刮痕,因此被告上法庭;中国有“人前教子,人后相夫”传统,儿子就在朋友同事面前教训孙子,这被同事不能理解,故事最后以儿子为让自己的老父亲见到孙子最后一面,将孙子从福利院偷出引起美国警方的更大误解。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c9570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6.png)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由“小”生活看“大”文化由于中西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中西文化。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文化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不同罢了。
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促进中西方更好的文化交流也发挥一定的作用,能更好的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衣:中西服装的形成,各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受各自的生活条件、方式和文化传统、地域环境和穿着观念等的影响。
其中尤以文化传统和穿着观念的影响更为重要和直接。
古今中外,人们的服装穿着状态、行为以及它的演变和发展都受服装穿着观念的支配。
服装的穿着观念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是由服装个体或群体的主客观多重因素的综合而形成的。
它包括自然和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文化传统观念、时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
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朱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纵观中、西服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表现在服装传召观念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一.对服装的穿着,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西方崇尚显露人体的美在中国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
孔子曾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因此必须\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装穿着是为了表现礼仪观念,中国人是用\观念\去穿服装的,所以是用一块\精神的布\把身体遮蔽起来。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美。
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形成这种穿着观念是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二.中国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调节,所以较保守,少变化;西方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较开放,多变革。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7385eb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a.png)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姓名作为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蕴含了一定的文化特征。
通过比较中西方姓名的不同可以探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同时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今天,姓名这一语言现象本身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识和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中西文化;姓名;文化内涵;文化差异;文化融合姓名是个人区别他人独一无二性的体现同时又展现了人与人社会背景文化间的联系。
姓名与文化关系紧密,不同的文化特征及观念决定了姓名观念及特点的不同,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姓名的基本构成及其组成形式中西方(指英语国家)在姓名的组成部分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当代中国的姓名构成方式主要是:姓+(辈份名)+名。
其中辈份名在中国有些家庭中已不存在,只有姓+名。
当代西方的姓名构成方式为:名+(中名)+姓。
中名可以由一个名构成,同时也可以多个名组成中名。
二、中西方姓名存在的主要差异1.姓名构成顺序的差异中国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先姓后名,而西方国家的顺序则为先名后姓。
比如李小龙,姓是“李”,名是“小龙”;HarryPotter中Potter 是姓,放在名Harry之后。
2.姓名构成成分的差异在构成成分上,中国与西方存在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中名的命名要求上。
在古代中国,中名一般都是辈份名,族兄弟采用同一字或同一汉字偏旁,同族不同辈分用不同的字表示。
比如清代皇帝雍正这一辈皇子的名字,第一字皆用“胤”字,第二字皆用“示”旁,如胤祖、胤祺、胤提等。
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现在中名的这一要求已被渐渐淡化了。
在西方姓名中,中名多为母亲的姓,后来也渐渐发展到借用其他亲属或钦佩的人的名。
比如英国王妃凯特的女儿取名为CharlotteElizabethDiana中Elizabeth就是为了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https://img.taocdn.com/s3/m/701ca2d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1.png)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以下是四篇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每篇都是1200字以上。
这些论文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并探讨了这些差异的原因。
论文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及原因的分析首先,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中形成的。
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在道德观念、家庭观念、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在家庭观念上,中西方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家庭的核心是父母和孩子,而在西方,家庭的核心是夫妻。
这种差异在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中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其次,中西方在交际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在交际方式上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直接表达。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更加注重集体和谦虚等价值观念,在交际方式上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尊重。
这种差异也源于中西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人际交往的目的和方式。
第三,中西方在食物和饮食习惯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饮食的营养和药膳养生等方面,倾向于吃低脂肪、低糖分和低盐分的食物。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快餐和高热量食物,在食物味道和多样性上更加注重个人口味和选择。
这种差异在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中都有深远的原因。
最后,中西方在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很大,宗教信仰是其文化基础之一、相反,中国文化是多教派共存的,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为中国文化带来了不同的传统和习俗。
这种差异在宗教文化和社会秩序中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价值观念、交际方式、食物和饮食习惯等方面,也是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导致的。
这些差异为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提供了一种比较和对照的方式,并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论文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1.价值观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价值观念上。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尊重长辈,西方文化则更加重视个人主义和个性发展。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精选4篇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63590104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a.png)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精选4篇【摘要】:中西两家因为深受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从而导致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生,餐桌礼仪文化业因此应运而生,餐桌礼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族都在饮食中自觉不自觉的透露着自己深刻的文化背景。
本着重论述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上的差异,剖析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渊源。
【关键词】: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宴会礼仪(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
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
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
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
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
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
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
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
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
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
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法国餐桌礼仪七忌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
中西文化差异四级作文
![中西文化差异四级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416b36a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26.png)
中西文化差异四级作文英文回答,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and Chinese cultures. One of the most obvious differencesis the way people greet each other. In Western culture, a handshake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greeting, while in Chinese culture, people often nod or bow to show respect. Another difference is the concept of time. In Western culture, being on time is highly valued and considered asign of respect, while in Chinese culture, being a few minutes late is often acceptable. Additionally, the way people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lso varie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Westerners are often more direct and open about their feelings, while Chinese people tend to be more reserved and may use non-verbal cues to communicate their emotions.中文回答,中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
最明显的区别之一是人们打招呼的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握手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点头或鞠躬以示尊重。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c5d64d2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e.png)
中西⽅⽂化差异论⽂中西⽅⽂明在哲学、⽂化基本精神、思维⽅式、语⾔修辞、宗教信仰、社会规范、⽂学艺术等⽅⾯有较⼤差异。
当代,论⽂常⽤来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简称之为论⽂。
中西⽅⽂化差异论⽂1 这天读报纸有两条消息相映成趣。
⼀条是《北京晚报》的报道,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北京市居民时间利⽤情况调查报告》显⽰,北京⼈每天⽤在吃饭上的时间是⼀⼩时四⼗⼆分钟,相当于⼆⼗年前的⼀点四倍。
说起吃饭时间增加的原因,北京市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处的⼀位官员表⽰,如今吃饭不光是为吃,“更多的是社交的需要,或商谈事宜”;另⼀条来⾃《竞报》,财政部表⽰将压缩中央部门今年的三项开⽀,其中之⼀就是公务招待费,⽽招待费很⼤⼀部分是⽤来吃的,这⼀点不⾔⾃明。
两个消息,⼀个已增加,⼀个要减少。
其实,⼈们社交吃吃饭是很正常的,需要的时间长⼀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前些时候,我去参加⼀个学⽣的聚会,前后⽤了四个⼩时,⽐北京⼈平均⼀天吃饭时间长得多。
三⼗年没见⾯了,很多⼈都认不出了,⼀边进餐⼀边回忆过去,那是⾮常⾃然的事情。
要知道,在我们这个国家,饮⾷是⼀种⽂化,⽽这种⽂化的表现形式之⼀,就是利⽤饭局建⽴、巩固吃饭者彼此之间的友谊。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常常管吃饭叫“聚会”“出来坐坐”或者“玩⼉⼀玩⼉”。
我也喜欢这种形式,许久不见,两个朋友见⾯吃点⼉东西聊聊天总⽐坐在那⾥“⼲说”⾃然⽽有⽣活⽓息。
不过话⼜说回来了,凡事要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就有可能产⽣⼀些不好的作⽤。
⼀个是,时间“拉”得太长。
现在的⽣活都是快节奏,如果吃饭仅仅是为了叙旧,依我看⼀个半⼩时以内⾜矣。
我参加过⼀些饭局,也注意观察过,⼀旦超过这个时间,有些⼈就坐不住了,嘴上不说,⼼⾥已经很不耐烦了。
另⼀个是,聚会范围太⼤,⽽且经常是认识不认识的都来,事先也不知道,吃起饭来不是朋友聚会,倒像是某个机关召开扩⼤会议。
再⼀个就是喝酒⽆度,不仅劝酒⽽且还⽃酒,结果请客的⼈喝醉了,⾛不了了,参加者⾯⾯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中西文化议论文800字
![中西文化议论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7657ac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3.png)
中西文化议论文800字一、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
第三家说法不- ,有说是意大利,也有说是琪尼斯或摩洛哥。
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了一半。
邻座的阿尔萨斯大区经社理事会的阿昂达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
她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10道以上。
阿昂达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
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你们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我们法国人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你们胖呢?我一时语塞仅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
我想了想向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好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
另外, 中国人有时候更加注重形式,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海-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
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功夫显然不如中国,但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
这是中法饮食的主要差异可能多少也能反映出一点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二、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
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科技总司的维也加斯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
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而西方领导人都选择了色。
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
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喜事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了红色。
我又问红色和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红色在西防人的观念里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革命和动乱,而蓝色则代表冷静和沉着。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e325a3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fb.png)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兴趣以及文化修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优秀毕业论文篇一一、文化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意义,属于物质生活活动范畴。
后被引申为人类改造自我的意义,包含技能的练习、性情和品德的陶冶、教养等方面,属于精神生活范畴。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与习惯”。
我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都对文化的定义进行不断的探讨,综合各个领域学者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创造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承载了历史,是一种历史现象。
总体来说,文化可以传承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是人与人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传承的一种意识形态。
文化可被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如服饰、用品、工具等。
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属于隐形文化,包括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
行为文化则是人类在制度文化和心态文化的作用下,借助物质文化所进行的日常行为。
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接触,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行为。
言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形式的交流,非言语行为交际则指以语言以外的形式如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都可传递一定的信息,目的是交流。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化,这就需要涉外部门的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此外,全球一体化促使世界文化共存的局面,近年来在我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外企,这首先要求在外企的工作人员了解该企业文化以便工作顺利进展;与外企有往来的人员也要懂得相关的文化知识,以避免文化不同导致的交际不畅。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963b673dd88d0d232d46a75.png)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篇一: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足迹社会历程,文化差异却很大。
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
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下一阶段工业部门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内涵,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做简单简单的的论述。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
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人会有深刻的思考。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愈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知性思维。
而西方人近似于判断能力逻辑思维或理性思维。
在西方人的眼里,自然也就从天然需要崇拜的第三类,转变为降服需要去征服和加以改造的对象,目的当然是以使其为人类更好的服务。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类就不得不去研究身周的事物,去研究自然。
因此,西方人一直秉持实用的原则去对待自然,去解决现有的结构性问题,习惯于从微观角度去认识具体的事物,而很少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整个世界。
二、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异同中国人很内敛,喜欢“每日三省吾身”,把修心养性看得非常重要,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而西方人当更热心梅恩县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注重精神的自由,看作古时人们更是把自由看做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国民总是在渴望能有好官出现为民官谋利。
而西方的民权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各族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权力的。
四、教育理念的异同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通过中西方文化比较课程的学习,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就对我最为感兴趣的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行一下对比。
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差异从根本上说是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
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
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不同的信仰对中西方饮食文化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凡饮食都离不开菜。
在中国“菜”为形声字,与植物有关。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国语‧楚语》:“庶人食菜,祀以鱼”,是说平民一般以菜食为主,鱼肉只有在祭祀时才可以吃到。
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缕万丝的联系。
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好像没有这么好的习惯,他们秉承著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
西方人以中西食物的差异来判定双方饮食营养的优劣是没有道理的。
孙中山先生对饮食文化有深刻的研究和精辟的论述。
他在《建国方略》中,详述了中西饮食现象的差异,并且得出结论:“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蔬菜、豆腐。
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益于养生者也。
故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
又中国人口之繁昌,与乎中国人拒疾疫之力常大者,亦未尝非饮食之暗合卫生有以致之也。
”他还说:“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
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
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故中国全国皆素食,也习惯为常,而无待学者之提倡矣。
欧美之人所饮者浊酒,所食者腥膻,亦相习成风,故虽在前有科学之提倡,在后有重法之厉禁,如俄美等国之厉行酒禁,而一时亦不能转移之也。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恰恰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着中国人和西方人性格的差异。
西方人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固本守己。
中国人的文化性格颇近似于古典世界的阿波罗式,而西方人的文化性格则类同于现代世界的浮士德式。
的确,西方人如美国人在开发西部时,他们把整个家产往车上一抛,就在隆隆的辎重声中走出去了。
而中国人则时时刻刻记挂著“家”和“根”,尽管提倡青年人要四海为家,但在海外数十年的华人,末了还是拄著拐杖来大陆寻根问宗。
这种叶落归根的观念,人文精神,不能不说是和中国人饮食积淀相通合,它使中华民族那么地富有凝聚力,让中国的民俗那么地富有人情味。
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五千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千百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多种多样.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今天,中国饮食文化总体与以前无太大区别.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有一些面包,蛋糕等进入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但其总体特点并无太大改变.反观西方,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随着技术的革新,人的生活速度加快,营养而简单的食品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而西方饮食文化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向着高热量,简单,便于携带的方向发展.以肯德基为例,其推出的食品多种多样,但原料不外乎面粉,肉类,蔬菜,土豆.在餐桌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我国传统作法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
当前,国内在举行会议及正式合影时,仍多沿用此法。
2.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
在涉外场合,它已被广泛采用。
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
“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所谓“礼节民心,让则不争”;“衣食既足,礼让以兴”,礼就是个人利欲心的节制和人群利益的调度。
讲礼,就是要谦恭退让,“礼”与“让”往往相连,这就是“礼让”一词的由来和义释。
中国最早的礼和最普泛、最重要的礼,可以说就是食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用食来敬神,表明“礼”是极隆重的事,并且是起源很早的。
礼是以个人的文化学识与心性修养为基础的。
检验一个人修养的最好场合,莫过于集群宴会了。
因此,“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礼记·内则》),家庭启蒙礼教的第一课便是食礼。
而中国宴会繁缛食礼的基础仪程和中心环节,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礼——“安席”。
史载,汉高祖刘邦的发迹就缘于他于沛县令的“重客”群豪宴会上旁若无人“坐上坐”。
当时还是“席地而坐”,“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
这种宴席上的“上坐”,因坐制的饮食基础器具、几案、餐桌椅形制的历史演变而有时代的不同。
两汉以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即以面朝东坐为上。
《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会的座次是一规范:“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此即顾炎武所谓:“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
”着是指的“室”内设宴的座礼。
而在位于宫室主要建筑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则是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
隋唐以后,开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转变,方型、矩型诸种形制餐桌均以齐备,座次利益也因之有新的改变。
方桌以边长92.5厘米、高87.5厘米的“八仙桌”为代表,贵客专桌,等而下之可2人、3人、4人、6人或8人一桌。
除专桌以外,两人以上者,一般为1:1主陪客制。
圆桌是应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之运而生的。
最初也让用惯了方桌的人们颇不顺应,正如袁枚《园几》诗所说:“让处不知谁首席,坐时只觉可添宾。
”圆桌成清中叶后饭店酒楼流行的餐台式样,今日家庭中亦普遍使用,尤为今日餐饮业及机关企业食堂的会宴用桌面。
其座次一般是依餐厅或室的方位与装饰设计风格而定,或取向门、朝阳,或依厅室设计装饰风格所体现出的重心与突出位置设首位。
通常服务员摆台时以口布折叠成花、鸟等造型,首位造型会非常醒目,使人一望而知。
而隆重的大型宴会则往往在各餐台座位前预先摆放座位卡(席签),所发请柬上则标明与宴者的台号。
这样或由司仪导入,或持柬按图索骥、对号入座,自然不易出错。
西餐礼仪1、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
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
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
点菜完毕后将餐巾打开。
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餐巾可用来擦嘴或迭手,不可用来擦餐具或擦脸。
弄脏嘴巴时,一定要用餐巾擦拭,避免用自己的手帕。
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用餐反摺的内侧来擦,而不是弄脏其正面,是应有的礼貌。
手指洗过后也是用餐巾擦的。
若餐巾脏得厉害,请侍者重新更换一条。
吃到坏的食物非吐出来不可时,也别吐在盘子里,最好在别人不注意时,吐在餐巾上包起来,并要求更换一块新的桌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