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大洪水与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_兼论从_满天星斗_到黄河中游文明中心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y.,2005第34卷第3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4No.3■中国古代史研究
尧舜大洪水与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兼论从“满天星斗”到黄河中游文明中心的转变
王 晖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尧舜时代是一个社会转折的重要时代,由于史前大洪水,处于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氏族部落都集中到黄河中游的豫西、晋南及陕东一带。由于公共事务的繁多,各种官员的设立便越来越多。到禹的时代,兵
,刑法及管理刑法的官员便出现了;这样派往各方诸侯视察监督的使官也出现了,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赋税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于是早期国家的政治组织形态便形成了。同时也出现了由新石器晚期各区域文化“满天星斗”的格局向黄河中游文明中心转变的特点。
关键词:国家起源;上博楚竹书;史前大洪水;尧舜禹;夏代
中图分类号:K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5)03-0076-11
收稿日期:2004-10-2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2BZS017);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课题(01JA770040)
作者简介:王晖(1955—),男,陕西洋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中国早期国家是如何起源的?为什么夏商周时代会形成以黄河中游为文明中心的情况,而新石器时代各个文化区域群星灿烂而呈现出“满天星斗”式的文化特点?我们认为这是尧舜时代遇上了罕见的世界性大洪水造成的。这场大洪水造成了新石器晚期氏族部落的大迁徙,促成了在黄河中游中原地区出现了早期国家,形成了我国东南西北各区域文化“满天星斗”向黄河中游文明中心转变的特点。这种历史的转变是值得我们考察的。有幸的是上海博物馆整理并出版了《战国楚竹书(二)・容成氏》[1](图版p91—146,释文p249—293)给我们提供了尧舜禹时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许多新材料,结合古文献资料,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探讨由原始社会向早期国家过渡的历史转变情况。
一、早期儒家对人类历史阶段的认
识与战国末期以来的五帝传说 先秦秦汉时期的古文献中叙述先秦时代的历史
发展,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一,原始氏族社会与夏商周三代之间直接相连,其间没有五帝时代。如《礼记・礼运》篇及《庄子・月去箧》所言即是。其二,在原始氏族社会与夏商周之间加上了五帝时代,组成了原始氏族社会、五帝时代、夏商周三王时代、春秋五霸时代、当今战国历史时代的发展序列。如《大戴礼记・五帝德》及《史记・五帝本纪》历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及其功绩,《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中把黄帝、大 、炎帝、少 、颛顼与四时、五行相配;有的则仅仅提到了五帝的名称,如《礼记・乐记》提到了“五帝”、“三王”前后两个不同的时代,《周礼・天官・大宰》、
《掌次》、
《地官・大司徒》、
《充人》等提到了五帝之礼,《吕氏春秋・先己》则提到了五帝、三王、五霸、当今之世四个时代。其三,在原始氏族社会与夏商周三代之间加上了唐尧虞舜时代。这种现象在早期儒家的著述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论语》《孟子》中述孔子、孟子所言最早的历史人物不过到尧舜,故《孟子・滕文公上》谓“孟子道性善,言
67
77
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淮南子・主术训》也有大致相近的说法。《淮南子・精神训》还把尧的生活与汉代生活进行了比较,说:“今高台层榭,人之所丽也,而尧朴桷不 ,素题不木开。珍怪奇异,人之所美也,而尧粝粢之饭,藜藿之羹。文绣狐白,人之所好也,而尧布衣 形,鹿裘御寒。”这些古文献中均描述了尧时代物质生活十分低下、饮食穿戴特别简朴的情况。古文献中把这一切视为尧的节俭之行、仁义之心,而且这些可能都有所夸大。但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尧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状况:尧时期剩余物质产品的确不是很多,私有制刚刚萌芽,社会物质财富还不是十分丰富,尧的物质生活因此便比较简朴。《韩非子・十过》曾对尧舜禹时代社会进化情况作了对比性的描述:
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愿闻古之明主得国
失国何常以?”……由余对曰:“臣闻昔者尧有天
下,饭于土簋,刑,其地南至交趾,北至
幽都,东西至日月之所出入者,莫不宾服。尧禅
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
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
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
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漆①]其外,而朱画其
内,缦帛为茵,蒋席颇缘,觞酌有采,而樽俎有
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
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路,而建九旒,食器雕琢,
觞酌刻镂,四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
之不服者五十三。……”
这一段文字是韩非子借助由余之口,来观察从尧到舜到禹物质文明的发展变化。既是物质文明的发展变化,便有利于我们用今日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尧舜禹三个不同的社会阶段。在尧的时代,“饭于土簋,饮于土钅刑[鼎]”,饮食的簋、鼎全是用土制的,可见是陶器。在舜的时代,饮食是用刷了黑漆的木制食器。到禹的时代,便有了祭祀先祖而内黑外红的“祭器”,有了华美纹饰的“樽俎”,以丝织品作为车席,还有精美的草席,等等。如果说尧舜时代还处于比较低级的社会阶段,那么禹的时代便进化到比较高级的社会阶段,因为这时已经具备了比较高级的祭祀礼器。
《容成氏》简6“不刑杀而无盗贼”表示其时还没有刑法制度,这时社会上还没有盗贼。《尚书大传》也有相同的说法:“尧舜之王天下,一人不刑而四海治。”[3](《太平御览》卷80《皇王部五》)这时仍实行禅让制,尧选舜而让位于舜,舜选禹而让位于禹:“尧以天下让于贤者,天下之贤者莫之能受也。万邦之君皆以其邦让于贤,……贤者莫之能受也。”(简10—11)与其后禹的时代相比,这一时期无百官长吏,亦无兵戈战争。所以《礼记・礼运》等把尧舜排除在出现了私有家庭、具有城郭沟池的城市、刑法战争、阶级阶层、礼仪制度等国家形态的禹汤文武周公“小康”时代之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其时社会的基本特征仍与前述氏族部落时代相同。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唐尧虞舜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时正处于历史突变的前夜,因为尧舜时代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
三、从“满天星斗”到黄河中
游中心文明转变的原因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东南良渚文化、青甘的齐家文化,严文明先生称这一时期并为“龙山时代”,并把由仰韶文化向龙山时代过渡的大汶口文化的晚期、屈家岭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半山马厂期和内蒙古中南部的老虎山文化等,划归于龙山时代早期,认为这一时期当是公元前3000年到前2000年左右,持续时间达1000年。这个时代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中的夏代之前的唐虞时代,其社会发展阶段大约相当于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4](P107)苏秉琦先生便以现今人口密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以燕山南北地带为中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同时他还提出了“满天星斗”说[5](P35—37,P101—127)。但安志敏先生则提出黄河中游文明中心区的说法[6]。表面上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但仔细考察这两种不同说法,实际上是反映了两个不同时代的各自特征,二者之间并不矛盾。“满天星斗”说反映了龙山文化末期之前文化区系的特征,而黄河中游文明中心区则反映了二里头文化之后文化区系的特征。造成这两种不同时代特征的转折点就是尧舜时期的大洪水。
《容成氏》记述了这场洪水情形说:“舜听政三年,山陵不序,水潦不氵皆。”(简23)此说正可与古文
87
①依据王先谦《韩非子集解》卷三改。见《诸子集成》第5册,《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