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史共67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周代(西周)为奴隶制鼎盛时期,周易与周礼对中国 城市规划理论影响深远,是规划理论开创和实践总结的重要 阶段。
周易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1)创立了“象天法地”象征主义规划方法- -“模仿上天,效法大地”
(2)“形胜”环境规划观念的形成--得形势 之胜便也
(3)“象”、“数”关系重要性的建立 (4)城市规划追求崇高精神境界思想的创立
秦、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
(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 汉室灭亡后,全国出现三国鼎立、西晋、东晋、南北
朝对峙分裂的局面,前后约300年。 城市建设方面: 1)象天法地--山水形胜--堪舆(风水) 2)阴阳八卦--运术数 3)佛教带来大量寺庙,丰富了文化、空间 4)道教玄学,利用山岳环境特征,奇险幽深气势,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是构造周朝礼乐 文明的三大基石,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有机 联系的整体,全方位地维护周朝奴隶制社会的 等级秩序,最终构建了一个对中华文明有悠久 影响的“礼乐文明”。
夏、商、周时代
东周(春秋和战国)
周代天子一统天下的终止,礼乐制度瓦解,百家争鸣, 封建经济崛起。城市发展由于技术进步而迅速扩大规模。代 表人物:管仲、齐国临淄
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思想
黄建云
夏、商、周时代
夏代(BC2070—BC1600)
夏代产生了初期的“雏形城市” 夏代都城沿黄河岸十次迁移 夏禹相土,天文和授时--确立城市建设初始一些概念:禹
都阳城(嵩山南麓)、南面朝天下 形成古代城市特征:
(1)敞地-广场、大房子-宫殿 (2)台(坛)的形成--坛庙制度 (3)墓地与祭祀(神、祖)建筑的演变
庙建设遍及全国。
公元25年,王莽被推翻,长安城毁于战火。
汉代都城建设及规划特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统治者的“工具”
❖ 然而处在封建社会的古中国,城市规划的中 心思想就是一切以为统治者加强统治服务为 中心。
❖ 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 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 暗含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2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2.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特点 (以元大都为例)
2.2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细想
在。 ❖ 虽然每一座都城的城市布局都不相同,但我
们从其规划的模式和手法上仍然可以明显看 出《考工记》的潜在影响。
1.2 《管子》
❖ 《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 面内容:
❖ 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 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 沟防省”
❖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 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 中准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天一
交通0902班 第四组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 《周礼考工记》——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 思想
❖ 《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自然观的、 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1.1《考工记》
❖ 我国古代最权威、最全面的一部著作 ❖ 有关都城的城市规划方案对后世的影响尤为
深远 ❖ 完全按照《考工记》方案建设的都城并不存
❖ 唐朝的里坊制
❖ 其次,我们津津乐道的《周礼·考工记》并不 能完全解释东汉以前的城市布局,尤其无法 解释现在考古发现的一些秦和汉初时期的城 市的城郭关系的。
❖ 最后,从历史演替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 到,在国力较弱的时候,或者在弱化了政治 中心的约束之后,中国古代的城市才更具有 活力。
结语
❖ 现代城市问题:城市病、城市建设盲目……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建筑:按照风水理论进行建 筑设计,如对称、中轴线等
选址:选择风水宝地,如依 山傍水、坐北朝南等
环境:注重城市环境的和谐, 如绿化、水系等
城市防御与安全规划
城墙:中 国古代城 市的主要 防御设施, 用于抵御 外敌入侵
城门:城 市的主要 出入口, 设有门楼、 瓮城等防 御设施
护城河: 环绕城市 的河流, 用于防御 和排水
中国古代城市 的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夏朝:最早的城市,如二里头遗址 商朝:城市规模扩大,如安阳殷墟 周朝:城市规划更加完善,如洛阳、镐京 城市功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防御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城市规模:春秋 战国时期,城市 规模较小,多为 小城镇
城市布局:城市 布局较为简单, 以城墙、城门、 宫殿、市场等为 主要建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风 格独特,如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 园林等,对世界建筑风格产生了影 响。
城市管理:中国古代城市的管理方 式独特,如北京的胡同、苏州的河 道等,对世界城市管理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城市规划:体现 了中国古代城市 规划的智慧和理 念
中国古代城市 的公共设施与 文化景观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道路规划: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交通设施:马车、轿子、船只等交通工具 交通管理:设立交通标志,如“禁行”、“慢行”等 城市景观:亭台楼阁、园林、寺庙等文化景观
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特点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建筑材料:木材,砖瓦,石材等
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格,注重对称,讲究风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史PPT69页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史PPT69页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史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与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与规划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XX






城市起源:中国 古代城市的雏形 可追溯至夏商周 时期,以政治和 军事为中心。
城市发展:随着 封建社会的演进, 城市逐渐发展壮 大,形成了以长 安、洛阳为代表 的大都市。
城市规划:古代 城市规划注重风 水、礼制等因素, 如明清北京城体 现了严格的等级 制度。
城市规模扩张带来的环境压力
城市规划中缺乏对生态保护的 重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
城市规划中缺乏对自然灾害的 预防措施
数字化技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城市规划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绿色生态: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公共参与:加强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力度,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文化传承: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园林建设:城市中建有大量园林和公园,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同时也美化城市环境。
水系利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河流、湖泊等水资源,建设滨水景观,增加城市宜居 性。
环境保护: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保持城市生态 平衡。
城市建筑风格独特,注重建筑布局 和空间利用
城市道路规划有序,街道走向、宽 度等都有明确规定
城市规划是中国古代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 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 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保 护,对当今的城市规划 仍具有指导意义。
城市规划是实现社会经 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 步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蕴含 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艺 术价值,对于提升城市 的文化品质和形象具有 重要作用。
缺乏科学理论 指导:古代城 市规划主要依 靠经验和传统, 缺乏现代科学 理论的支持。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同样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民主思 想
受古罗马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的影响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一)有影响的论著
《周礼.考工记》:春秋,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不 同级别的城市,是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
《管子》:战国,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 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和以自然规律和谐 的准则。
《商君书》:战国,论述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 城市发展规模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 系研究的先例。
4、封建制度的影响
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制度表现在城市的规 划布局中,特别强调“辩正方位”,以界 定礼制的等级位序
“择中而立宫”号“王城居中”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文左武右”
5、社会经济形态
城市功能分区,“仕者近宫,耕者近门,工 商者近市”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周王城(P14 图2-1-1) 唐长安城(P16 图2-1-3) 宋东京(宋城) 清北京(北京)
(二)影响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几个方面
1、早期的耕作制度——以井田制为代表 2、传统的营建技法——院墙 3、特有的文化观念 4、封建制度的影响 5、社会经济形态
1、井田制的影响
百百百 亩亩亩
百公百 亩亩亩
百百百 亩亩亩
民居 市 民居 民居 王宫 民居 民居 朝 民居
3、特有的文化观念
A: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C:相土、形胜与风水说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对古代中国城规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 (1)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中极有
特色的“象天法地”的思想 (2)形成了古代中国城市布局讲求数的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总结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总结
整理ppt
宋元
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城市产生了深 刻影响,中国城市的发展进程出现的一些新现象:
宋元以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及
其在战争中的应用,攻守技术
也有变化。一些城市都加砌了
S
砖石的城墙,修建瓮城,马面
箭楼,开挖深广的壕沟。
随着农业及其副业的发展,在一些交
通要道常出现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
整理ppt
东汉都城洛阳
曹魏到隋唐城市规划

古 典 水 墨 风 格
整理ppt
城市干道与水系
东西干道通向迎春门和金明 门 南北向三条干道分别由雍阳 门通向宫门及宫殿建筑群, 以齐斗楼为终点;由铜雀苑 大门通向凤阳门,由司马门 通向广阳门。 东西干道与中轴线丁字相交 于宫门前,并建有三座止车 门,形成一个关闭形的广场。 城中水系则是在城西北引漳 河水
个地区中。延续千年的坊市制度全面崩溃,向街
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大。
巷制转变,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
大事件。
整理ppt
宋元
除元大都等少数城市外,许多 城市都扩建商业、手工业中心 等,所以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宋元时代,城市中的 宗教建筑十分发达, 佛教、伊斯兰教、喇 嘛教等寺院众多,在 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 上影响了传统,对城 市面貌也有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 划布局总结
市前左经九三方匠
朝 古朝 祖 涂 经 门 九 人

典水后






夫 墨市 社 轨 纬 国 , 国
。 风, , , , 中 旁 ,

整理ppt
01 殷商到秦朝城市规划
02 西汉到东汉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思想理论ppt课件

城市规划思想理论ppt课件

里,西南距二里头遗址六公里。有内城、外城,其平面大
致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100m,东西宽约740m.
可编辑课件PPT
4
郑州商城是商代早中期 的都城遗址,坐落在郑 州商代遗址中部,即今 河南省郑州市区偏东部 的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 。商城近似长方形,北 城墙长约1690m,西墙 长约1870m,南墙和东 墙长度均为1700m,周 长近7km。
帝王的铜像、凯旋门、纪功柱,城市各处散布公共浴池和斗兽场。如威尼斯广场
可编辑课件PPT
39
古罗马北非 城市提姆加 得城平面图, 公元一世纪
可编辑课件PPT
40
3.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社会和政治背景:中世纪的欧洲--众多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战争频仍 --城堡的出现。
城市典型特征:中世纪欧洲的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 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使中世纪的欧洲城 市景观具有独特独特的魅力。
可编辑课件PPT
5
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有宫殿宗 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 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 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 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
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安阳殷墟
可编辑课件PPT
6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
可编辑课件PPT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三、其他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可编辑课件PPT
1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商周时期)
商代: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墟等。
周朝: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 严格的规则。《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 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因此,周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如周王城。

第四节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ppt课件

第四节中国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与理论演变ppt课件

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特征是: (1)城市的整体性加强,组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2)受“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城市内部各功能
要 素在布局上呈现出尊卑严别的礼制秩序;
(3)具有严格的功能分区和严格的“坊里”制度。
中国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 唐长安:中轴线对称
规整的方格路网 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1267年—1274年,元朝在北京修 建新的都成,命名为元大都,经明清两代的继续发展,成 为至今保存的北京城。 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宫城 宫城居中 轴线对称
《周礼•考工记》中的文字记载成为影响我国几千年古代 城市营建的基本范式,对我国传统城市的礼制风格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
东周的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是从奴隶制向 封建制的过渡时代,群雄纷争和战乱频繁, 也是社会变革思想的“诸子百家”时代, 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等 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延续后世的。
从此,礼制思想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3000年左 右。
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 《周礼• 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越来越 完全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 于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 市格局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礼制思想,也表现出 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尽管如此,与儒家的礼制思 想相一致的《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及其在唐长安、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完全体现仍然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 代城市中最有影响的典型格局。
思考题: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因此,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 元化时代:既有与《周礼•考工记》一脉相 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 教法礼,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 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强调“因 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 不必中准绳”的自然至上理念。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市规划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智慧和造诣。

在中国古代的城市中,不仅有宏伟的城墙、宏大的城门,还有错落有致的街道、繁华的市场和各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划特点。

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夏朝时期。

从夏朝开始,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都市,如夏朝的夏京,商朝的豳城等。

而到了周朝,中国古代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周朝时期,首都成周被规划成正方形城市,并且在城市内设置了王宫、宫殿、府庙等各种建筑,形成了完整的都市风貌。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了不同朝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例如,秦朝时期的都城咸阳,采用了严格的坊制和直角街道规划,展现了秦朝集权统治的特点。

而到了隋唐时期,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宏伟和规整。

唐朝的都城长安城采取了“九宫格”布局,城市内的街道非常宽敞,市场繁荣,建筑宏伟,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规划也越来越注重功能的布置。

宋朝时期,以东京汴京为代表的古代城市规划相对复杂,城市内划分了不同的行政区域和商业区域,街道规划和水利设施也得到了较为细致的考量。

到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得古代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社会等级和宫廷文化的体现,城市内多出现了庙宇、宫殿和寺庙等宗教与政治文化建筑。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智慧和造诣。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坊制和规整布局。

在古代城市中,街道、坊区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单元。

古代城市中的街道宽阔,往往采用正方形或长方形布局。

而坊区则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居住区域,分隔开不同的功能区域。

这种坊制布局规划使城市行为有序,便于管理和居民生活。

中国古代的都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都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统治阶级通过城 市规划来强化其 政治和军事统治
城市规划体现统 治阶级的意志和 利益
城市规划在古代 都市建设中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规划是统治 阶级实现其意志 的重要手段
城市人口结构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
城市人口结构:不 同阶层、职业、年 龄的人口分布
城市规划:根据人 口结构进行城市布 局、功能分区、交 通规划等
城市规划:秦汉时期城市规划较为完善,如长安城的布局、洛阳城的 规划等
城市功能:秦汉时期城市功能较为齐全,如长安城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地位,洛阳城的商业、手工业中心地位等
城市建筑:秦汉时期城市建筑较为精美,如长安城的宫殿、洛阳城的 寺庙等
唐宋时期的都市建设
洛阳城:唐朝的陪都,商业 繁荣,文化昌盛
互动关系:人口结 构影响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又反过来 影响人口结构
案例:古代长安、 洛阳、开封等城市 的人口结构与城市 规划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园林艺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园林艺术在城市规划中的挑战:如何平衡园林艺术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实现可持续 发展
06
中国古代都市建设的经济与社会 背景 章节副标题
农业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农业文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农业文明的中心 城市为农业文明提供了市场和贸易场所 城市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与启示
古代都市建设的特色:注重城市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网络等
古代都市建设的影响:对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设 计手法等
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借鉴古代都市建设的经验,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等
现代城市规划的挑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之间的关系,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思想史-第一章1

城市规划思想史-第一章1
想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
秦以前,夏代由于生产能力很低,基本尚未形成较大的城市,但是夏代 的治水、观察天文、农业生产和初级建设活动,为殷商、西周的城市兴起和 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是我国最早形成城市雏形的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原因,这 一时期还未形成较规则的城市规划方法。 到了西周,受《周礼》的影响,周公建成了洛邑,产生了最初的规划理 论和方法。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2)管子
《管子》一书全面精辟地讲述了古代有关城市选址、城市发展与经 济发展关系、城市规模的确定、城市居民组织形式、城市用地功能划分、 城市道路网布局、城市水源、城市排水以及地图运用、地形勘察等几乎 所有古代城市规划重要领域 。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 《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 《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才,就 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廓不必中规 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 《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 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
——第一章 城市规划思想的早期探索——
3、阴阳五行学说及风水学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 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 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 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 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 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孳生、 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 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 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 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 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其城市发展也源远流长。

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城市智慧,深深地影响了今日中国城市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探讨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所体现的价值和影响。

一、夏商周时期的城市发展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先秦时期,也是中国最早的城市建设阶段之一。

这一时期的城市主要是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都城为中心发展起来。

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遵循了严谨的脉络,城市的布局以太一为中心,各种公共设施和住宅区划分清晰,有利于治理和社会秩序。

二、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许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安城。

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交通便捷和军事防御,城市布局严谨有序,以城墙为界分割了官民区。

三、宋代的都市规划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城市规划与建设水平达到了巅峰。

北宋的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和南宋的临安城(今浙江杭州)都是城市规划的典范。

宋代的都市规划注重市民生活的便利性,城市主要分为官衙、商业区和居民区,各个区域的功能布局合理,道路宽敞整洁。

四、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期,也是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清时期的城市以京城北京和南京为代表,城市的建筑风格独特而富有特色。

城市规划注重宫殿和寺庙的布局,同时也加强了市政设施的建设,例如修建了许多市场和有序的街道。

五、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始于19世纪,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城市规划与建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各大城市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双重推动,城市建设规模快速扩大,现代化设施也日新月异。

中国城市规划注重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源远流长,古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城市规划史唐

中国城市规划史唐
根據發掘,大明宮的宮墻用夯土築成,底寬10.5米,只有宮門和宮墻轉角等少 數地區在表面砌磚。這座宮城的東、北、西三面還有夾城也是用夯土築成。在 短短一百多米長的軸線上設置了三至四座門,防禦相當嚴密。
唐大明宮麟德 殿 復原圖
◎ 街道
長安城有南北並列的十四條大 街和東西平行的十一條大街。
一般通向城門的大街都很寬, 如中軸線上的朱雀大街寬150 米。這些街道為了排水,路面 都是中間較高,兩側有寬、深 各兩米多的水溝。
隋唐---長安、洛 陽城
「井」字形街兩側,房基稠密地排列,大小不一,大者面闊10多米,小者面闊3 米多,進深都是3米多,是各種店鋪的基址。 西市的發掘,證實了當時市內按「行」分列的佈局。在其房址內還發現有石臼、 石杵等物品,推測為飲食業的列肆所在,或即宋代所謂「食飯行」。 長安的東西兩市比較起來,西市要比東市繁榮。因西市人口多,商賈多,流寓的 人多和外商大多住在西市周圍,因而商業特別繁榮。
隋唐---長安、洛 陽城
唐代長安雖然沒有採用北魏洛陽的「市」和周圍的「里」相結合的「大 市」制度。但也允許東西兩市周圍的「里」中有經營某種手工業和商業的 人居住。
長安東西兩市由市署和平準署主管。市署設有市令,主管市肆,建立標記, 校正度量衡器。
但是到晚唐,由於宦官專權,皇室腐敗,在德宗貞元年間所設立的 “宮市”,由宦官出使,抑低價格,買取商品。或是白取其物,不還本價, 稱之為“宮市”。
(一)唐代都城的坊制
唐代都城長安,原為隋代起建的新都大興城,先制訂規劃,修築城牆,逐漸形成 坊里,採用嚴格而整齊的坊制。坊分正方形與長方形兩種,大小分為三等。
皇城以南,朱雀大街的四列坊(每側兩列)最小,南北長500-590米,東西寬 558-700米。
上述四列坊的兩側六列坊(每側三列)屬於中等,南北長500-590米,東西 寬1020-1125米。

第一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史

三、秦汉时期
1.秦 在都城建设方面反映出炫耀武力,歌颂帝王 功绩,尽情享受的思想。 咸阳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秦曾尝试统一城市规划思想。 开辟了驰道和通往北部边区的直道。 “象天法地”思想与神鬼迷信结合在一起。
2.汉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周代的礼制与春秋时代孔孟提倡的儒家思想的 结合。 规划强调皇权,尊卑有序,周礼制得到全面体 现。 汉长安城
二、春秋战国时代
古代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规划思想发展的 多样化时代。 礼制和周易在城市规划中的进一步深透。
姜尚 鲁国国都 曲阜
出现了新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
《管子》、《商君书》、《孙子兵法》
《管于》认为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 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吴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 《管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 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和谐 的准则确立。
开封的影响 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 济的发展。 体现了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如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街巷制居住形式等。
六、元明清-北京城

(一)北京城的起源与发展 1.区位与地形 2.建城历史 3.元大都的规划布局 (二)明清北京城 1.发展过程 2.改建的地方 3.明清北京城规划布局特点
道路系统 完整的棋盘式(方格网状)道路; 宽度极大; 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 路(之路)。
里坊(居住区)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已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 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 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9 19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七)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 区位原则-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自然背景原则-大山之下,广川之上; 总体布局原则-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功能分区原则-仕者近工,工买近市; 道路布局原则-经途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29 29
三、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背景: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带来严重的人 口和生态环境问题 定义:在大城市的郊区或者以外的附近地区为了分散 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压力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 独立性的城镇。 要点:“卧城”——半独立城镇——卫星城镇 评价:从发展轨迹看,规模逐渐扩大,对母城的依 赖逐渐减小。
道路不必中准绳”
◆《商君书》:论述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
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 例。
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77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四)汉、三国、隋唐城市规划思想逐步完善
曹魏邺城: 功能分区
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88
唐长安城
宫城 皇城 坊里 道路 水系 园林 市场
北宋汴梁城
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17 17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元大都
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18 18
第一节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六)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 中轴线对称布局; 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仁坊 晋昌坊
西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初级发展期
周代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广为营都建邑,还制定了一套对中 国城市规划体系影响深远的营国制 度以指导城市的建设,从而掀起了
我国古代第一次城市建设的高潮。
这套营国制度包括了都邑建设
理论、建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
都邑规划制度和井田方格网系统规 划方法,这比古希腊希波丹姆开创 的方格网规划结构模式早了大约6 个世纪。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反映了“王者居中”和严 谨对称的规划
主最后发展为政治经济军事一
揽的综合性城市.
相关因素 贺业钜简介: (191412-)湖南长沙人。1937年毕业于湖南 大学建筑系。曾任湖南省立克强学院建筑系副教 授、长沙市工程公司总工程师、湖南大学兼职教 授、建筑工程部中南建筑设计院主任建筑师、中 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现为建设部中国 建筑技术发展中心高级建筑师。长期从事我国城
初级发展期
由于西周设有“匠人”和“量人”,加上营国思想的指 导,东都洛邑的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城邑建设程序,从此便
出现了整体性强的城市规划。洛邑的建设是城市规划中的大
进步,在继承商代以宫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基础上,城内还设 有庙社、官署、仓廪(lǐn)以及市、手工作坊等,中心区的 配置益臻完善,功能分区更合理,结构整体性更强。
50%
32%
唐长安的道路宽度空 前,由于干道过宽规 划成的坊里面积也是 空间绝后 我国历史上最巨大规整 对称的里坊制城市。
You text
You text
唐长安城复原想象图
革新发展期
城市中心为皇城,在其 外是里城,最外是外城, 有三套城墙,三条护城 河都是为军事防御服务 的
商业发达,出现了
夜市,实现了由里
突破发展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改变导 致营国思想的转变,加上当时诸侯争霸,战争的毁坏,旧城 的改造和新城的建设都为适应新的社会而进行着。此时便出 现的我国古代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与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与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1-1〕.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图2-1-1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挑战,向着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模式.除鲁国国都曲阜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吴国国都规划时,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建造的阖闾城,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越国的范蠡则按照《孙子兵法》为国都规划选址.临淄城的规划锐意革新、因地制宜,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即使在鲁国,济南城也打破了严格的对称格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的分布并不对称.赵国的国都建设则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益彰.而江南淹国国都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自然蜿蜒,利于防御.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规划布局创造,首先得益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另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管子》和《孙子兵法》等论著,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规划的创造.《管子·度地篇》中,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管子》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另一本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商君书》则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与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商君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与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中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即城市居民居住在称之为"郭"的大城,统治者居住在称之为"王城"的小城.列国都城基本上都采取了这种布局模式,反映了当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秦统一中国之后,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曾尝试过进行统一,并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秦国都城咸阳虽然宏大,缺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贪大求快引起国力衰竭.由于秦王朝信神,其城市规划中的神秘主义色彩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同事,秦代城市的建设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复道、甬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这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汉代国都长安的遗址发掘表面,其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与居民区互相穿插,说明周礼制布局在汉朝并没有在国都规划实践中得到体现.王莽代汉取得政权后,受儒教的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制建筑,在国都洛邑的规划建设中有充分的表现.洛邑城空间规划布局为长方形,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整个城市的南北中轴上分布了宫殿,强调了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公元213年营建的邺城规划布局中,已经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状况.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图2-1-2〕.邺城的规划布局对此后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以与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图2-1-2 曹魏邺城平面图三国期间,吴国国都原位于今天的镇江,后按诸葛亮军事战略建议迁都,选址于金陵.金陵城市用地依自然地势发展,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皇宫位于城市南北的中轴上,重要建筑以此对称布局."形胜"是对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结合理念思想综合的典范.南北朝时代,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和春秋时代创立的道教空前发展,开始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突破了儒教礼制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理念一统天下的格局.具体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布局中出现了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的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理念;另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隋初建造的大兴城〔长安〕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建于公元7世纪的隋唐长安城〔图2-1-3〕,是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的.长安城的建造按照规划利用了两个冬闲时间由长按地区的农民修筑完成.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有些方面如旁三门、左祖右社等也体现了周代王城的体制.里坊制在唐长安得到进一步发展,坊中巷的布局模式以与与城市道路的连接方式都相当成熟.而108个坊中都考虑了城市居民丰富的社会活动和寺庙用地.在长安城建成后不久,新建的另一都城东都洛阳,也由宇文恺定规划,其规划思想与长安相似,但汲取了长安城建设的经验,如东都洛阳的干道款到较长安城缩小.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关于改建、扩建东京〔汴梁〕而发布的诏书是中国古代关于城市建设的一份杰出文件.它分析了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论述了城市改建和扩建要解决的问题:城市人口与商旅不断增加,旅店货栈出现不足,居住拥挤,道路狭窄泥泞,城市环境不卫生,易发生火灾等.它提出了改建、扩建的规划措施,如扩建外城,将城市用地扩大4倍,规定道路宽度,设立消防设施,还提出了规划的实施步骤等等.此诏书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代表性文献.图2-1-3 唐长安复原图宋代开封城的扩建,按照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诏书,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扩建,为认识中国古代城市扩建问题研究提供了代表性案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宋代开始,中国城市建设中延绵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在北宋中页的开封城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这种街巷制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重要的新发展.图2-1-4 元大都复原图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图2-1-4〕.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同时,城市规划中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中国古代民居多以家庭聚居,并多采用木结构的低层院落式住宅,这对城市的布局形态影响极大.由于院落组群要分清主次尊卑,从而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这种南北向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法由住宅组合扩大到大型的公共建筑,再扩大到整个城市.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除了以上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受儒家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而产生的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外,中国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的是反映"天人合一"思想的规划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大量的城市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当地地质、地理、地貌的特点,城墙不一定是方的,轴线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自由的外在形式下面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建设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