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通货膨胀的案例
通货膨胀的案例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也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下面将以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为例,探讨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
在此期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达到了10%以上,物价飞涨,人民的购买力急剧下降。
这导致了生活成本的急剧上升,人们的日常消费受到了严重影响。
同时,通货膨胀也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成本的不断上涨,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了挑战,导致了一些企业的倒闭和裁员。
此外,通货膨胀还对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社会秩序产生了不利影响,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面对通货膨胀,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美国央行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
其次,政府还采取了财政政策上的调整,控制了政府支出的增长,遏制了通货膨胀的蔓延。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价格的监管,防止价格的过度上涨。
这些措施最终有效地遏制了通货膨胀的蔓延,使经济逐渐恢复了稳定。
通过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危害以及应对措施的重要性。
通货膨胀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生活,也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政府和央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保持经济的稳定。
同时,个人也需要加强对通货膨胀的认识,做好个人财务规划,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的稳定。
美国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状况
美国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状况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面临的经济难题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
此时美国的经济和政治处于转折时期。
由于越南战争耗资巨大,加上长期赤字财政的后果开始显露,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不断加重,美元危机由此出现。
1971年,美国出现了自19世纪末以来的第一次外贸逆差,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上升,不少国家的政府将大量的美元资产兑换成黄金,西方金融市场的投机商们乘机兴风作浪,抛出美元,购进黄金和正在升值的西德马克。
1971年8月,为应付西方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所引起的美元危机,防止美国黄金储备的严重枯竭,挽救对外收支的困难局面,以及为对付国内的通货膨胀,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暂停按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以每盎司黄金换35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并且对工业产品的进口征收10%的附加税,这等于使作为外汇的美元贬值。
当年12月,通过华盛顿货币协定,美元正式贬值78%,美国官方维持的黄金比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每盎司38美元。
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机再度爆发。
2月2日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3月西欧各国对美国实行浮动汇率。
至此,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宣告瓦解。
1974~1975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形成所谓的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价格便宜的石油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一旦油价大幅度上涨,就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乃至引发经济危机。
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
接着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加拿大也先后被卷入。
从1973年开始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具有一系列明显的特征。
首先,与战后曾经出现过的危机或经济衰退相比,在这次危机中西方各国的生产下降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成因
考点: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时期发展特点原因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日益显露,美国经济地位下降。
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 ~1975 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
80 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
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例题1以下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B.美国经济地位下降C.美国失去超级大国地位D.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答案:B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期,石油价格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答案B。
例题2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缓慢发展的制约因素是()A.通货膨胀B.原材料短缺C.日本的竞争D.经济政策不正确答案:A解析: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
答案A。
1. 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对图示中第二阶段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描述最准确的是()A.发展速度放慢,出现严重经济危机B.开始复苏和繁荣C.经济实力膨胀,成为经济超级大国D.进入知识经济时代2.1975-1982年的美国经济状况,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经济危机的影响B.朝鲜战争的爆发C.日本的崛起D.冷战的开始3.下列有关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没有显露出来B.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C.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D.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逐渐好转4.美国经济缓慢回升,但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是在()A.20世纪五六十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D.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1.【答案】A【解析】图示中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
美国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上世纪7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困难时期,经济危机的成因包括石油危机、通货膨胀、贸易逆差等问题。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改变货币政策、推动能源开发、加强贸易调整等。
首先,石油危机是1973年至1974年间美国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由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限制了对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导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
这对于高度依赖石油的美国经济来说是一个重大冲击。
石油价格的暴涨导致了能源成本的急剧增加,许多公司遭受了巨大的压力,许多工人也失去了工作。
其次,通货膨胀也是经济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美国经历了高通胀的时期。
原因之一是越南战争,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大量增发货币导致货币供应过度扩张。
此外,石油价格上涨也增加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了物价的上涨。
高通胀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状况。
贸易逆差也对美国经济形成了压力。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贸易逆差急剧扩大,特别是与日本的贸易逆差大幅增加。
大量廉价日本进口商品对美国制造业造成冲击,导致大量工人失去工作。
贸易逆差加剧了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贸易政策成为经济调整的重要课题。
为了应对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改变了货币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来遏制通货膨胀。
这使得借贷成本增加,减少了消费和投资,但也成功地抑制了通胀。
其次,美国政府推动能源开发,鼓励国内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这包括扩大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增加核能量的利用,以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
此外,为了应对贸易逆差,美国政府加强了对进口商品的监管措施,并与日本等贸易伙伴进行了贸易谈判。
以上措施使得美国经济逐渐摆脱了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调整使得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经济逐渐稳定。
美国的能源开发也减少了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高了经济的韧性。
贸易政策的调整有效地降低了贸易逆差,保护了国内产业。
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内因的新探究
第34卷第1期许昌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Vol.34No.1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No.1,2015收稿日期:2014-09-28作者简介:张宏宇(198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经济史。
①参见张晓晶:《滞胀成因的重新审视与中国的滞胀风险》,《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7期。
②参见肖艳丽:《浅析滞胀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2期。
20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内因的新探究张宏宇(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摘要: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爆发的滞胀危机主要是由于长期执行扩张型财政政策导致的后果。
约翰逊政府时期减税、增加社会福利和对越战争同时进行,财政赤字迅速增加,导致经济发展停滞,通胀严重。
尼克松时代,为抑制通货膨胀,实行价格管制,暂时遏制了通货膨胀发展的趋势,但随着管制的放松,通胀率报复性回升。
而其滞胀内因也因此表现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上,由于美联储没有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屈从于政治压力,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货币发行量,使美国的通货膨胀愈加严重。
关键词:滞胀;价格管制;美联储中图分类号:K71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824(2015)01-0094-0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美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最主要的依据。
在经历了高度繁荣的黄金时代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由此形成的危机对美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研究滞胀危机的成因是研究美国历史的关键节点。
尽管学术圈对于滞胀原因的分析已有相关的论述,如中科院研究员张晓晶认为导致滞胀的因素主要有负向总供给冲击、总需求影响以及实际工资刚性;①西南财经大学的肖艳丽则从经济周期的角度分析滞胀成因,②但多数仅从政府财政政策方面论述滞胀形成的内因,缺少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分析。
70-80年代的美国滞涨历史
分类:经济70-80年代的美国滞涨历史美联储大规模的注资计划,失业率向双位数的进军,黄金,石油价格的上涨,人们开始怀疑是不是将进入滞涨的时代了?先不去讨论会不会,先看看我们的世界曾经经历过的滞涨的历史吧。
本文就 70 年代滞胀成因,滞胀对经济、股市的影响,如何走出滞胀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以史为镜,给读者以启发。
滞胀的成因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如“火上浇油”。
美元持续贬值、油价高企和粮食紧缺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
滞胀的影响滞胀对私人投资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
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经过了 6 轮调整,股市走熊先于经济衰退,而股市起稳也先于经济起稳。
在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的同时,美国信贷扩张反而促成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扩张。
走出滞胀经过里根政府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于1983 年迎来经济增长高峰,此轮滞胀历时13 年。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
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由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把停滞解释为:“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慢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
因此,滞胀时期的生产停滞并不是仅仅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它是一种跨越经济周期长期存在的现象。
因此,上世纪1970 年到1982 年美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及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基本上属于“滞胀”阶段。
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当时的滞胀以及此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致。
如今,石油价格又再度高企,“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美国是否又会重新回到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就滞胀起因、滞胀对股市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滞胀等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完整word版)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要点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的严重通货膨胀,且其伴随着高失业率与低经济增长率,这使得凯恩斯主义受到怀疑。
同时这场长轮十几年的通胀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石油危机更使得通货膨胀率一再走高。
最终美国政府改变政策,走出了这场危机。
关键词: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石油价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前言: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定义, 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尽管众多的说法有一定的差别, 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货币派”,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认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另一类是“物价派”,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 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
同理论一样,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实际操作的通货膨胀标准。
现实中, 对于价格总水平上升多少才算是通胀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尺度。
这种判断差异主要取决于经济行为者和社会公众对通胀的敏感度。
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通胀一般被定义为因货币过度发行从而使单位货币购买力下跌和物价水平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货币数量论此时在经济理论界影响很大, 通胀被视为一种货币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政府普遍超量发行货币以弥补赤字和筹措军费的措施导致了各国物价水平剧烈上涨, 这一现实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点。
此时判定通胀发生标准的主要是双因素论, 即从原因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来判定通胀是否存在,强调货币供给量相对于货币需求过多,以及由此带来的物价水平持续较大幅度的上升, 是衡量通胀是否发生的两个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盛行,传统货币数量论受到批判。
他认为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前, 货币数量增加至多只会引发半通胀。
只有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 货币数量论才是适用的。
在这个阶段, 大部分西方经济学都把通胀直接定义为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过程, 先后提出了需求拉上型的通胀、成本推进型的通胀、结构型的通胀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期之一。
通货膨胀是一种病态的货币现象,它会导致物价水平不断上升,购买力不断下降,从而使经济体系出现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1.1971年布瑞顿森林体系崩溃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放弃布瑞顿森林体系,并且取消了黄金兑换美元的政策。
这一举动导致美国的货币大量流入国际市场,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2.全球石油价格飙升1973年,阿拉伯国家联合组织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宣布石油禁运,导致全球原油价格飙升。
美国因为依赖进口石油,因此也受到了重创。
高昂的石油价格导致成本上升,物价水平也随之上涨。
3.政府财政政策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如扩大政府开支、削减税收等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
但这些政策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出现,加重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4.工会力量增强20世纪70年代,美国工会力量的增强使得劳资谈判中工会的要求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工人的工资也随之上涨。
这也起到了推动物价上涨的作用。
1.购买力下降由于物价上涨,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下降。
这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减弱,购买欲望降低,对经济发展不利。
2.生产成本上升成本上涨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同时,高昂的生产成本还会抑制企业的扩张和投资。
3.通货膨胀预期高通货膨胀使得市场上出现通货膨胀预期,这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现象。
因为人们预期物价还会上涨,就会进行消费存货,催生通货膨胀。
4.资源分配失衡通货膨胀会导致资源分配的失衡,因为价格过高的产品和服务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分配,这会导致其他的领域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持,妨碍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总之,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引起的,同时它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教训是,货币政策必须稳健,财政政策也必须谨慎,避免通货膨胀现象再次发生。
通货膨胀案例
通货膨胀案例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物价水平上升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下面我们来看几个通货膨胀的案例。
首先,我们来看上世纪二战后的德国。
在战争结束后,德国政府为了弥补战争损失,不断印钞票来支付债务。
这导致了通货膨胀的爆发,物价飞涨,最终演变成了著名的“百万倍日元”,人们用购物车装着纸币去购买一条面包的情景成为了德国通货膨胀的一个鲜明案例。
其次,我们来看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应对石油危机,采取了大量印钞票的措施。
这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加剧,物价上涨迅速,人们的购买力急剧下降。
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案例,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成为了国际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案例。
再次,我们来看近年来的委内瑞拉。
由于政治动荡和经济制裁,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问题十分严重。
印钞过度导致了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委内瑞拉通货膨胀案例的严重程度,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最后,我们来看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通货膨胀案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进行了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但也伴随着通货膨胀的问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通货膨胀,最终成功化解了通货膨胀危机,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以上几个通货膨胀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政府和各界人士都应该高度重视通货膨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维护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
同时,个人也应该提高对通货膨胀的认识,合理规划自己的财务,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导致这一通货膨胀的原因,并分析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一、原因1. 石油危机: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中东地区石油供应中断、价格激增,导致全球石油市场剧烈动荡。
美国作为主要石油消费国,受到石油危机的严重冲击。
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进而推高了物价水平。
2. 政府开支增加: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加大了对社会福利项目和国防开支的支出,同时还推出一系列减税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这种增加的开支超过了实际税收收入,进一步加剧了通胀压力。
3. 劳动力成本上升:在这一时期,美国工会势力强大,经常组织罢工活动,要求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
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进而推高了产品价格。
4. 货币政策宽松: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在7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
尽管这些政策起初促进了经济活动,但也助长了通货膨胀。
二、影响1.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由于物价飞涨,人们购买生活必需品和可支配消费品的成本大幅上升,给普通家庭带来经济压力。
2. 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高通胀使企业难以预测和规划,降低了商业信心。
此外,通货膨胀还促使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抑制了投资和消费需求,因此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3. 资产价格波动:通货膨胀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了波动。
短期内,通胀预期增加,会推高实际利率和债券收益率,导致股票和债券价格下跌。
长期来看,通货膨胀还会推高房地产价格,给购房者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影响。
4. 社会不稳定:通货膨胀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物价的上涨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高通胀还引发了劳资矛盾,工会频繁举行罢工活动,导致社会动荡。
结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包括石油危机、政府开支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货币政策宽松。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场通货膨胀对于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为了理解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我们需要关注当时全球经济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经济正面临着多个挑战,包括石油危机、越南战争以及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这些因素对美国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
首先,石油危机是70年代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1973年,由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侵略行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西方国家实施了石油禁运。
这导致油价大幅上涨,美国作为一个高度依赖石油的国家,能源成本急剧上升,进而推高了物价。
其次,越南战争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负担。
越战持续了20年,期间美国政府为了战争开支不断增加国内支出和借贷,导致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
战争的消耗使得美元供给大幅增加,货币贬值,从而降低了美元的购买力。
此外,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也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导致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关系终止,国际汇率体系开始浮动。
这使得美元失去了稳定性,导致进口物价上涨,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给美国经济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这意味着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钱购买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对家庭和个人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负担。
其次,通货膨胀对投资者和企业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物价上涨,企业往往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这会削弱其竞争力。
投资者对于未来物价的不确定性也会抑制投资活动,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
此外,通货膨胀还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生了挑战。
政府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如提高利率以控制通胀、削减财政支出,这些措施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导致工资上涨,加大劳工成本,从而对企业和就业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总结起来,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危机、越南战争以及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第10讲 美国的经济滞胀和七十年代的政策调整
④维护美国历史、文化和自然等方面的重要国家遗产, 并尽可能保持一种能为个人提供丰富与多样化选择的环境;
⑤使人口和资源使用达到平衡, 以便人们享受高度生活水准和广泛的生活舒适;
⑥提高可更新资源的质量, 使易枯竭资源达到最高程度的再循环。 该法在第一篇第一节第一条宣布:鉴于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一切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人口增长、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工业发展、资源开发以及新技术日益飞跃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并鉴于恢复和保持环境质量对于人类的普遍幸福和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 国会兹宣布:“联邦政府将与各州和地方政府以及有关的公共和私人团体进行合作, 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措施——包括财政和技术上的援助, 发展和增进一般福利, 创造和保持人类与自然得以在一种建设性和谐中生存的各种条件, 实现当代美国人及其子孙后代对于社会、经济和其它方面的要求, 这乃是联邦政府一如既往的政策。”
在滞胀期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 1970、1971年为4.5%, 70年代为7.1%, 1980年初为18%, 1960年10月到1973年12月, 美国先后发生10次美元 危机, 1977年10月到1978 年11月, 又连续发生8次美元危机, 1980年1月21日, 每盎斯黄金兑换美元高达785,而1971年8月前只需1盎斯黄金兑换35美元。
第四,继续扩大了环保措施, 在这个基础上, 美国国会于1969年12月30日通过了经修改的《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 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大法。
它明确规定其目的是:①履行其每一代人都要做子孙后代的环境保管者的职责;
②保证为全体美国人民创造安全、健康、富有生产力并在美学和文化上优美多姿的环境;
美国经济三大危机及启示
美国经济三大危机及启示前言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经济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历史上也有许多次美国经济遭遇危机的经历。
本文将梳理美国经济历史上的三大危机,并探讨其带来的启示。
一、1929年经济大萧条1929年,美国经济遭遇了空前的经济大萧条。
它的挥之不去的阴影持续了约10年时间,除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停工潮、失业潮和萧条潮,对美国整个经济社会生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1.1 事件背景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美国的平稳发展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一些财富阶层逐渐兴起,无节制地投资于股票、新兴产业、房地产等领域。
为了满足这些阶层的投资热情,各大银行借出了大量的贷款,同时大量的生产家庭和中产阶层也借贷购买股票。
这一波道德放纵的狂潮最后在1929年10月24日崩溃,也就是著名的“黑色周四”。
1.2 危机带来的影响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是多重的、深远的:•巨大的财富转移: 大量的投资者破产,大型股东逐渐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许多中产阶层和生产家庭在短时间内失去了所有的储蓄。
•银行业的空前危机: 当投资者开始向银行清算账户时,大量银行宣布破产和关闭。
在1933年时,25%的美国银行被迫关闭。
•失业潮的到来: 投资、生产和消费的三大环节同时崩溃,所以大量的公司倒闭,导致大量的失业,美国的失业率在1933年达到了25%。
1.3 启示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启示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许多事情:•要管制股票: 股市是经济的一部分,股市的随意波动会给经济制造不良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监管控制,让股市稳步发展。
•要管理和控制银行: 银行贷款的过载是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银行将大量的资金投资于股票、新兴产业、房地产等领域,容易引起金融风险。
政府要有效管理和控制银行业的发展。
•应该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 1929年是美国货币政策的最严峻时期。
联邦储备银行决心把货币收紧,导致了更加严峻的通货紧缩,加剧了经济崩溃的速度。
应该实行适度的货币政策。
二、1970年代通货膨胀危机1970年代,美国经济遭遇了一次新的危机:通货膨胀。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滞涨原因及分析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滞涨原因及分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滞涨原因及分析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经济的强劲发展,日益冲击着二战后美国保持的霸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同时,这些资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先后出现了滞涨,严重地影响了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凯恩斯主义之后,西方主流的经济学派普遍认为,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是不可能并存的。
因为,通常下,通货膨胀可以使得就业率上升。
但是,上个世纪的一次经济危机中(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这个事实,而使得该理论观点被否认。
西方经济学中政府政策有几个目标即:经济高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
这个观点是凯恩斯提出来的,他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需求增加--经济增长--失业减少--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减少货币供给—需求减少—经济停滞—失业增加—物价下跌—通货紧缩。
即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但在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斯主义因此受到了质疑。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出现滞涨呢?学术界众说纷纭,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说法,对各个国家的具体原因也有不同的说法。
笔者综合了各方说法,得出了一下几点结论:1历史原因: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人们的一片胜利声中拉下了帷幕,这次空前的世界大战给人类的历史上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亚洲和欧洲作为二战的主要战场,本土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战争结束后,这些国家纷纷面临了百废待兴和经济萧条,而美国则远离战场,保护了国内的工业设施,从而保证了战争结束后美国得以持续繁荣和成为超级大国。
1946年,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冷战正式开始,这个时期,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行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采用了计划经济的经济模式,而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则实行市场经济。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
1973年——1975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刘守旭一、危机前的美国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美国经济经历了所谓的黄金时代。
凯恩斯主义管理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使得政府采购不断增加,加之二战期间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需求的扩大与投资的增长相互促进,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景气周期。
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经济历经波折,但总体趋势仍是不断向上发展的。
20 世纪30 年代的大萧条使得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黯然失色,而凯恩斯主义则受到青睐,罗斯福新政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凯恩斯主义反危机措施的有效性。
大萧条也催生了宏观经济学这一学科,转移支付、赤字经济、需求管理等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越来越成为普通大众耳熟能详的经济学术语。
然而,20 世纪70 年代的滞胀危机给信奉凯恩斯主义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乃至普通大众以沉重打击,美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以来最危险的境地,“当时‘发达市场经济’的工业生产在短短一年之内骤降一成,国际贸易则跌落13%。
”①单就美国而言,“到了1974年,通货膨胀达到了11%,……1975 年,在几个月之内失业率就达到了9%,这是自1930 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②通货膨胀与失业是大众最不能接受的两种经济变动,它们却在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同时出现,更有学者认为包含隐蔽失业的调整失业率将达到 25%。
③一切事物都不会凭空出现,差别只在于我们是否觉察到其发生前的征兆。
同样,探讨滞胀危机的成因,也不能不首先探究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滞胀局面的形成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剧,黄金时代一去不返。
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也逐渐丧失其世界经济霸权的优势。
滞胀一词是美国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1976 年首次提出的,用以解释经济停滞、失业加剧与通货膨胀率升高并存的经济现象。
美国经济首次在危机期间显著出现物价上涨现象是在1957-1958 年,在 1969-1970 年的经济危机中,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大。
70年代滞涨
量过大,被认为是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银行信贷业务扩张也对通货膨胀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直接上升至两位数
世人常常把上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归因为石油价格上涨。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与其后的经济衰退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73-1974 年。十月战争爆发,欧佩克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国际油价从每桶3 美元涨到12 美元。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衰退。从1973 年到1975 年美国实际GDP 增长下降了0.7%。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79-1980 年。伊朗爆发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美国政府还发行了大量的国债。1970 年国债额为370 亿美元,1975 年国债额为5332 亿美元,1980 年国债发行额达到9077 亿
美元。人均负担的国债额从1960 年的1572 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3985 亿美元。联邦政府每年为国债付出的利息也从 1960 年的92 亿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749 亿美元;利息约占每年联邦支出的10%左右。
时达10.8%。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物价严重上涨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滞胀”阶段是美国“二战”结束后最为艰难的一个阶段。从 1969 年12 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 年12 月经济复苏为止,美国约有13 年的时间停留在滞胀的阴影下。平均每3 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实际GDP 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而其它时期的经济增幅平均为3.87%至5.69%。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前所未有地高涨,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而美国战后各经济阶段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33%至3.54%。
滞涨时期的美国经济(70年代)
本文就70 年代滞胀成因,滞胀对经济、股市的影响,如何走出滞胀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以史为镜,给读者以启发。
滞胀的成因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如“火上浇油”。
美元持续贬值、油价高企和粮食紧缺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
滞胀的影响滞胀对私人投资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
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经过了6 轮调整,股市走熊先于经济衰退,而股市起稳也先于经济起稳。
在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的同时,美国信贷扩张反而促成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扩张。
走出滞胀经过里根政府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于1983 年迎来经济增长高峰,此轮滞胀历时13 年。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
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由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把停滞解释为:“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慢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
因此,滞胀时期的生产停滞并不是仅仅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它是一种跨越经济周期长期存在的现象。
因此,上世纪1970 年到1982 年美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及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基本上属于“滞胀”阶段。
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当时的滞胀以及此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致。
如今,石油价格又再度高企,“次贷”危机愈演愈烈。
美国是否又会重新回到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就滞胀起因、滞胀对股市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滞胀等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1970-1982 年美国“滞胀”成因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4 次经济危机(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70 年11 月,197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
通货膨胀案例资料
通货膨胀案例资料通货膨胀是以物价上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现象,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着。
以下是一些通货膨胀案例。
1. 1970年代的美国通货膨胀(Inf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70s)20世纪70年代,美国遭受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导致退休金损失、失业率上升及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等问题。
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由于越南战争及1973年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
随着石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随之增加,很多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导致逐渐普遍的通货膨胀现象。
2. 委内瑞拉的通货膨胀问题(Inflation in Venezuela)委内瑞拉是一个石油出口国家,但由于政治乱局、不稳定的经济政策以及物价掌控不严,该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从2016年开始,委内瑞拉通货膨胀率逐渐升高,引起经济崩溃、贫困和政治混乱。
随着其经济日渐恶化,国内货币也逐渐贬值,导致人民普遍贫困。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中,通货膨胀问题一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在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中国经历了一次高通货膨胀的时期,1994年通货膨胀达到27%。
该问题的根源一是大幅扩张的货币供应,二是生产成本的上升。
由于经济的迅速扩张以及国际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中国的物价一度上涨过快。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
随着市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过剩的产能问题,中国的通货膨胀已减缓。
日本曾在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遭遇通货膨胀问题。
当时,日本的不动产和股票价值大幅度上涨,推高整个经济的物价水平。
由于严格的国内物价管理政策等决策问题,日本当时面临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破裂以及经济萎缩的困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实施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措施,稳定了其经济并抑制了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是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多个国家和地区都遭受过通货膨胀。
为控制通货膨胀,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
宏观经济学 第十三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28
(二)二战后的理论
1.乘数—加速数模型
乘数原理:回忆投资乘数 Y ki K
(一)菲利普斯曲线三种表达方式
1.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1861-1957年间英国失业率与 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提出。 该曲线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交替关 系: 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 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
14
2.修改的菲利普斯曲线
9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惯性
——导致通货膨胀的初始原因消失了,通货膨胀也可以 自行持续下去。
原因:通货膨胀预期的存在 工人要求提高W
生产成本上升,P进一步上涨
W进一步提高
10
通货膨胀的持续性
AS2 P4 P3 P1 P0 AS1 AD2
工资增加导致更多消费 ,P进一步上升
AD0
工资上升使AS上移,P AD1 进一步上涨 总需求冲击使P上涨
真实性。
2.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降低固定收入阶层实际收入水平 对储蓄者不利:考虑实际利率 通胀使债权人受损而债务人受益 将居民财富转移到政府手中
3.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通货膨胀会 对产出带来影响。
13
三、菲利普斯曲线和预期理论
引言:回忆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P↑,且y↑ P↑,就业↑ P↑,u↓
补充1: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组合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摘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的严重通货膨胀,且其伴随着高失业率与低经济增长率,这使得凯恩斯主义受到怀疑。
同时这场长轮十几年的通胀也使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石油危机更使得通货膨胀率一再走高。
最终美国政府改变政策,走出了这场危机。
关键词: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石油价格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前言:关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定义, 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尽管众多的说法有一定的差别, 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胀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货币派”,强调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认为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时就发生了通货膨胀;另一类是“物价派”,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结果, 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性的普遍上升的过程。
同理论一样,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实际操作的通货膨胀标准。
现实中, 对于价格总水平上升多少才算是通胀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尺度。
这种判断差异主要取决于经济行为者和社会公众对通胀的敏感度。
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通胀一般被定义为因货币过度发行从而使单位货币购买力下跌和物价水平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货币数量论此时在经济理论界影响很大, 通胀被视为一种货币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政府普遍超量发行货币以弥补赤字和筹措军费的措施导致了各国物价水平剧烈上涨, 这一现实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观点。
此时判定通胀发生标准的主要是双因素论, 即从原因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来判定通胀是否存在,强调货币供给量相对于货币需求过多,以及由此带来的物价水平持续较大幅度的上升, 是衡量通胀是否发生的两个依据。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盛行,传统货币数量论受到批判。
他认为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之前, 货币数量增加至多只会引发半通胀。
只有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后, 货币数量论才是适用的。
在这个阶段, 大部分西方经济学都把通胀直接定义为物价水平的全面上涨过程, 先后提出了需求拉上型的通胀、成本推进型的通胀、结构型的通胀理论。
这时期主要的通胀判定理论是单一因素论, 即强调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是衡量通胀是否发生的依据。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陷入严重的“滞涨”之中,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收到激烈批判。
货币数量增加与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的直接关系被理论界部分接受, 现代货币数量论东山再起。
在通胀定义中, 货币过量发行、物价上涨和货币购买力下降作为三个同等的要素予以确定。
历史证明,经济发展阶段越高,可忍受的通胀率越低。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可容忍的物价上涨幅度会高一些。
一、通货膨胀类型(一)爬行通货膨胀当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物价总水平每年以2 .5 % 左右的速度上升, 对经济的增长可以起到刺激作用。
如果这样, 在15 年内货币购买力将降低一半。
这种缓慢而持续的通货膨胀, 谓之爬行通货膨胀。
(二)显性通货膨胀它是在自由的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
其主要特点是物价普遍上涨。
资本主义国家大都是这种形式的通货膨胀。
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里, 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种通货膨胀也时有出现。
(三)隐性通货膨胀它是在实行单一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最易出现的一种通货膨胀形式。
在单一计划经济条件下, 由于计划包罗万象, 往往出现计划与实际的脱节, 决策失误, 而又缺少灵活有力的调节手段, 这必然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市场商品物资供不应求。
但由于国家实行物价、工资、汇率的管制, 通货膨胀并不表现全面物价上涨, 而是适销对路的商品供应短缺, 市场供应紧张,货币流通量偏多, 人们持币待购,购买力不能实现, 这部分购买力就会暂时转化为银行的储蓄, 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银行的储蓄存款大量增加, 其增长幅度过度地超过消费的增长幅度, 便是潜伏着通货膨胀的危险信号。
(四)惯性通货膨胀。
它既由货币发行量过大引起, 又因为工资物价交替上涨从成本方面推动着产品价格上升, 惯性涨价就是这两面合力作用的结果。
(五)恶性通货膨胀。
它指的是使整个国民经济濒于破产的通货膨胀。
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财政需要的不断扩大, 通货发行数量愈来愈多, 币值愈来愈低, 而币值愈低, 又要求纸币发行数量愈多, 如此循环反复, 互相影响, 使通货膨胀逐渐加剧, 从而引起生产停滞, 投机盛行和国民经济混乱破产, 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崩溃。
(六)结构性通货膨胀。
它是指在整个经济中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况时, 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 使社会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而引起涨价。
这称之结构性通货膨胀。
(七)抑制性通货膨胀。
它是指政府实行物价管制, 对主要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实行限量与凭证供应, 物价受压抑不能大幅度捉高。
这称之抑制性通货膨胀。
(八)输入性通货膨胀。
它是指由于进口货物价格上升, 费用增加而使物价上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如由于国际石油涨价, 石油进口国的产品成本增加, 致使物价普遍上涨, 从而造成通货膨胀。
(九)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亦称“新通货膨胀论”、“工资冲击性通货膨胀”、或称“成本提高型通货膨胀”。
它因成本即各种生产费用增加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工资是整个成本主要的可变因素, 因而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在于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从而使成本提高, 导致物价上涨, 而物价上涨又会使工资再提高, 这样循环反复, 使通货膨胀不断加剧。
(十)需求拉上通货膨胀。
它是由于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收入增多, 需求增加, 他们会竞相购买供应紧张的商品所造成。
(十一)供求混合推进通货膨胀。
它是“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两种原因交织在一起, 共同起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一)货币数量说即通货膨胀的诱因是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于是就引起了物价的上升。
著名的18 世纪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就曾讨论过货币数量论。
而近年来倡导这种理论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这种理论可以解释温和的和超级的通货膨胀。
例如,在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初我国的通货膨胀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引起。
当时的中央银行独立性还很弱,地方政府对地方人民银行的影响较大。
所以一当地方财政吃紧,地方政府就会向当地人民银行"盘钱",日积月累,央行只能通过大量的印发货币来解决这一问题。
但这也引起了严重的通胀问题。
1992 年之后,央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地方银行的自主性大大加强,地方财政也不再依赖于制造通货膨胀来增收。
到1997 年至1998 年,通胀的势头已经缓解,这时中国的通胀率接近为零。
这在世界经济史上都堪称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就。
(二)需求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我们可以用ADAS模型来解释。
我们知道社会物品与劳务供给的公式为:y=C+I+G+NX(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
当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比如降低利率和扩大财政支出),也就是说I 与G这两个变量提升了,这同时推动了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这时我们看到GDP的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物价水平的上升。
GDP 上升会带来诸如就业上升等利好结果,但是同时在短期内的通货膨胀也是难以避免的。
政府有时习惯用凯恩斯主义的思维去解决经济不景气的问题,但是政府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就是说政府极有可能在不需要宏观调控时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我们将通过对总供给曲线的分析来解释:在凯恩斯区间中,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工厂大量设备闲置,所以只要价格在轻微的上升,y 就有可能大幅度的增长。
这种情况下经济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刺激了社会总产出。
在正常区间中,厂商的生产能力逐渐趋向饱和,所以积极货币政策对总产出的影响有所减弱,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通胀。
现在2009 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就与此极为符合,我们在看到"保8"无问题的前提下,与我们生活相关的许多物品也在涨价。
在古典区间中,厂商的生产能力已经饱和,如果再扩大生产将建更多的厂房和进入大量设备,巨大的成本使企业不再愿意扩大产出,所以总供给曲线在长期中将变成直线。
这个时候实施积极货币政策的话,那么效果可能就会大部分反映在通货膨胀上了。
(三)成本推进式的通货膨胀在70 年代,欧佩克突然提高了石油价格,这样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
这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这样就产生了我们比较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现象"滞涨"(经济停,通货膨胀),以至于后来里根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的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的发展。
同时"滞涨"现象的产生也促使了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修正,激发了"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一)财富的再分配以债务人和债权人为例,A在一年前欠B一万元,利息假定为5%,这一年的通胀率为8%,所以B 在一年后得到的10500 元非但没有获得利润,反而亏本了。
再者,在通货膨胀下,借贷者们会发现他们的还款压力变小了。
综上,通货膨胀使债权人的实际财富缩小了,而债务人的实际财富则变多了。
(二)对制度的运行效率产生了影响:1)对价格制度的影响:当由于收入增加等客观因素使需求曲线右移时,厂商们看到了有利可图,于是供给曲线也将右移。
供求达到了新的平衡点,这样在物价没有收到太多波动的情况下,社会总产出增加,社会福利也得到相应增加。
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政府滥发货币导致了物价上涨,而不是需求曲线的右移导致的。
但厂商们却得到了一个错误的信号:需求增加。
于是厂商在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劳动力、设备等后发现自己的产品大量的积压,而且价格大跌。
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无效率的分配。
2)对税收制度的影响:我们假设C 君在20 年前买了一套10万元的房子,20 年后以20 万元价格卖出并缴纳了2 万元的所得税。
但是这20 年的通胀率为100%,也就是说C 君虽然有名义上的8 万元的利润,但在实际上他反而亏本了。
通货膨胀在无形中增加了这种收入的税收负担。
3)增加了交易成本:第一种成本我们称之为" 鞋底成本(Shoe-leather Cost),在通货膨胀中,将有的现金越多,损失就会越大,所以我们会将货币大部分存在银行争取利息以减少损失。
由于银行去的较频繁,所以我们的鞋底磨损的较快。
但鞋底成本的真正含义在于:减少货币持有量所花费的资源。
如果仅仅是鞋底这样的成本的确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事实上的成本可能要高的多。
第二种成本是菜单成本。
物价不断变化,厂商们也不得不调整价格,改变菜单。
但是频繁的调整价格会让顾客感到厌恶和抵制。
这样对厂商无形中施加了成本。
也有厂商不会调整价格,但是产品的质量可能就会下降了,消费者可能因得到质量次等的产品而利益受损。
美国70年代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一、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直接推动了通货膨胀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曾对 50 到60 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失业率下降以及促使经济危机程度减弱和时间缩短,起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