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穿井得一人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部编)七上语文《穿井得一人》参考课件
![最新人教版(部编)七上语文《穿井得一人》参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46c5db647d27284a7351bb.png)
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节) 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 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2节) 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3节) 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质疑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3.这则寓言故事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布,说话、念 词不要产生歧义等。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有,我们 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 慎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 从,不能以讹传讹。
穿井得人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概况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 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 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 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 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 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 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课件
![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ea105b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8.png)
《两小儿辩日》
4、求闻之若此
求剑若此
《刻舟求剑》
像这样找剑
质疑:
•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 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 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 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 意思。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 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 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亦惑乎?”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寓言寓意: 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断变化 的,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吕氏春秋》
•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 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 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 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 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 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 为《吕氏春秋》。
这里指“节省”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 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田,因此(他家)经常有 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井(成功)之后,(他)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井得一个人。”
初读展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听到
代词,指丁家人
传播 说的那句话。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讲述
使听见
• 将故事扩写成一篇白话文, 注意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
4、求闻之若此
求剑若此
《刻舟求剑》
像这样找剑
质疑:
• 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 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 念词不要产生歧义。
• 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 意思。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 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 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
亦惑乎?”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
寓言寓意: 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断变化 的,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吕氏春秋》
•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 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 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 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 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 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 为《吕氏春秋》。
这里指“节省”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 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田,因此(他家)经常有 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井(成功)之后,(他)告诉别人说: “我家打井得一个人。”
初读展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听到
代词,指丁家人
传播 说的那句话。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讲述
使听见
• 将故事扩写成一篇白话文, 注意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课件(1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2《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课件(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cd25710b14e852458fb57c1.png)
质疑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1.《穿井得一人》中的宋君有怎样的特 点?
对传闻会去审察,不会盲目相信。
2.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寓意)
a.对于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 不能以讹传讹。
的 劳力
在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
丁家的人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 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 得到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像这样,还不如不 知道。
1、解释下列句中红字的意思。 (1)家无井而出溉汲:打 水 浇 田 (2)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3)国人道之: 讲述
闻之于宋君 。代词 ,这件事
之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闻
有闻而传之者 。知道、听说 闻之于宋君 使知道
于 令人问之于丁氏。 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
1根据《穿井得一人》的内容补充故事情节 穿井得一人: __误__传_丁__氏__语__意__----传到国君 耳里----___宋_君__查__明__真__相_-----点明故事主旨。
传播 说的那句话。
得到,这里指 “发现”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讲述 这件事
向、对
使知道
这件事
译文: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 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翻译3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
派遣 这件事 向
应答,回答 得到
《穿井得一人》ppt课件 (15)(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穿井得一人》ppt课件 (15)(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https://img.taocdn.com/s3/m/87c8cfc5f121dd36a22d8263.png)
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
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短文《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 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只有一个段落,但可 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2句) 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用一个
人的劳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3-4句)
东郭先生和狼
蚂蚁和蝈蝈
不满足的鱼
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和讽刺的故事。 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 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 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在创作上常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穿井得一人
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 里。 第三层(第5-6句)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也不要盲目传 播未经证实的传言。
写作方法
《穿井得一人》幽默风趣。 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一
个人的劳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 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那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 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人们不 可轻信传言。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知道、听说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
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
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派
向
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
最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4张PPT)
![最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课件(共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da4997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04.png)
提示:小组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可以从故事 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等方面进行补 写。
分角色朗读
1、丁氏“告人曰”时,他的心理和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欣喜,急切 2、“闻而传之者”将此事传给他人时,他的心理和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 的? ——神秘兮兮 3、宋君问丁氏时的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存疑、好奇 4、当宋君问此事时,“丁氏对曰”时的神态、语气又是什么样的? -——骇然、惊讶,将真相大白天下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
劳动力 得到,这里 在
指“发现”
无闻也 。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 事。丁家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 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 劳力,不是说在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一词多义
宋之丁氏
之 国人道之
助词,的 代词 ,这件事
——《弟子规》
课后作业
▪ 1.结合课堂补写情境这一环节, 展开合理想象,续编这则寓言 故事。
▪ 2.背诵全文
全书有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余万 字。汇合先秦各派学说,所以《汉书·艺 文志》将其列入“杂家” 。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 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一读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因声求气)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二读
译读课文,疏通文意(因文解字)
同桌互译课文
翻译1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的
顺接连词
打水浇田 溉,灌溉。
代词,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
告诉
得到,这里指 “节省”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里没有
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
分角色朗读
1、丁氏“告人曰”时,他的心理和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欣喜,急切 2、“闻而传之者”将此事传给他人时,他的心理和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 的? ——神秘兮兮 3、宋君问丁氏时的神态、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存疑、好奇 4、当宋君问此事时,“丁氏对曰”时的神态、语气又是什么样的? -——骇然、惊讶,将真相大白天下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
劳动力 得到,这里 在
指“发现”
无闻也 。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 事。丁家回答说:“(家里打了井,不 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 劳力,不是说在井中发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一词多义
宋之丁氏
之 国人道之
助词,的 代词 ,这件事
——《弟子规》
课后作业
▪ 1.结合课堂补写情境这一环节, 展开合理想象,续编这则寓言 故事。
▪ 2.背诵全文
全书有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余万 字。汇合先秦各派学说,所以《汉书·艺 文志》将其列入“杂家” 。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 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一读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因声求气)
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二读
译读课文,疏通文意(因文解字)
同桌互译课文
翻译1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的
顺接连词
打水浇田 溉,灌溉。
代词,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
告诉
得到,这里指 “节省”
译文: 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里没有
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精品课件22.穿井得一人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精品课件22.穿井得一人](https://img.taocdn.com/s3/m/33d3447c10a6f524ccbf8598.png)
原文: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 “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
2.“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
【答案】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 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 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 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翻译课文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 注释: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中取水。 居:停留。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 浇田、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原文: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闻而 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注释: 及:待,等到。 译文: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挖水井 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丁氏挖水 井得到一个人。”
原文: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注释: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 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于:介词,当“向”讲。 译文: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 事。宋国的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丁氏回答说:“得到 一个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
穿 井
丁氏说话
得 一
别人传话
以讹传讹
人 国君问话
《穿井得一人》通过一个姓丁的人家打井节省了 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 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 察的道理。
构思精巧。 以生活中的趣闻为素材,以“得一人”这个具有歧义 的词语为展开情节的契机,以众人的盲从衬托宋君的 清醒,娓娓道来,既生动亲切,引人入胜,又启发人 掩卷沉思,悟出一番治国方略和生活哲理。这种以形 见理的论说技巧很是高明。
24.3 穿井得一人 教学课件(共29张PPT)-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24.3 穿井得一人 教学课件(共29张PPT)-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259a27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c.png)
走进作者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
,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 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 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走进作品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
著作。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他的门客共 同编写而成的。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 、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该书注重博 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 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因此后人称它 为杂家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 迁的《史记》创作有显著影响。
古今异义
(1)穿井得一人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破、透
(2)国人道之
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3)国人道之
古义:讲述; 今义:道理
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闻之于宋君( 使动用法,使听到 )
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 “于”表被动
)
译为:被宋君听到了
章节梳理
开端
第一层 (1、2句)
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 要到外面打水用,常要 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 家打了井,趣说为“穿 井得一人”。
不不 轻轻 易信 传传 播闻
当堂检测
1.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浇灌,灌溉 B.吾穿井得一人 吾:我 C.及其家穿井 及:等到, D.丁氏对曰 对:面对
解析:D.“丁氏对曰”的意思是:丁氏回答说。对:回答。不是“面对 ”。故选D。
当堂检测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
反应:“令人问”,调查研究,获 得真相。 特点:不盲目轻信传言,调查研究, 开明正直。
文本探知
结尾一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穿井得一人》ppt课件 (12)(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穿井得一人》ppt课件 (12)(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https://img.taocdn.com/s3/m/631a9d4b43323968001c9263.png)
讲授新课
短文《穿井得人》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 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共3节,分三层。 第一层(第1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 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第2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 国君那里。 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讲授新课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从井里打水浇地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
打井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 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 后,便对课
听到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谈论
向、对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使听见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这件事被宋君听见了。
讲授新课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派
向
回答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劳动力
在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 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 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讲授新课
穿井得一人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几则寓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学习改写及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培养健全人格。
讲授新课
预习课文 相关介绍
讲授新课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和讽刺的 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 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 喻近,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 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 常采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 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 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chà河流的分 岔)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 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 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疏通文意
代词,指“穿井
听说 得一人”的消息
得到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连词,表顺承
使听说、 讲述 使知道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词,指“丁氏穿 被 井得一人”一事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住在 国都的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 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吕氏春秋》
2020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 学习如何对待传闻; 2、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3、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4、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 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zhuàn)的一 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 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 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 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 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 深的智慧之光。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 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 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 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 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 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 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
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 /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 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 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 /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 此,不若/无闻也。
复述故事
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 实真相。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 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5、“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 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 途说。
6、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从丁氏的角度);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 考查的话(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
【3】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 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 的答案。
常识性错误集锦
1.王八蛋 “王八蛋”是“忘八端”的谐音,古时的
“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 耻”,这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 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是做 人的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记了做人的 根本,那忘记“八端”的人即被骂为“忘八 端”。
2、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
人。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 人能够“穿井得一人” 这件事。
【2】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 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4、分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也。”
小结内容
第一层:叙述宋国姓丁的人家 因为要到外面打水用,常要 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 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 人”。
小结内容 第二层: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
问பைடு நூலகம்相。
小结内容 第三层: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问题探究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 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说明,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 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疏通文意
连词,表顺接
住,停留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的姓
打水浇田
代词,指“丁氏”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 挖、凿
得到,这里
指“节省”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 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 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 得到了一个劳力。”
复述故事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 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 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 哩!”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 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 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 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 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 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 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疏通文意
得到,这里
派
向
指“节省”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
代词,指
“穿井得 一人” 的
应答、 回答
寻找
像这样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
使用,指 得到、 在 劳动力 获得
传闻
不如 听到
不若无闻也。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 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 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常识性错误集锦
2.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
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 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俗 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 去伪存真(从宋君的角度)。
【4】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弄 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人云 亦云。否则便会陷入误区,以讹传讹。
7.现实生活中出现类似情况时, 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1】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 真相;
【2】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 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chà河流的分 岔)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 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 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疏通文意
代词,指“穿井
听说 得一人”的消息
得到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连词,表顺承
使听说、 讲述 使知道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词,指“丁氏穿 被 井得一人”一事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住在 国都的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 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吕氏春秋》
2020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上册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 学习如何对待传闻; 2、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3、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4、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 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zhuàn)的一 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 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 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 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 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 深的智慧之光。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 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 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 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 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 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 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
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 /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 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 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 /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 此,不若/无闻也。
复述故事
此处是纠正不实传闻,告诉他人事 实真相。强调“不是挖出一个人而是 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5、“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 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 途说。
6、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从丁氏的角度);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 考查的话(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
【3】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 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 的答案。
常识性错误集锦
1.王八蛋 “王八蛋”是“忘八端”的谐音,古时的
“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 耻”,这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 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是做 人的根本,忘记了这“八端”即忘记了做人的 根本,那忘记“八端”的人即被骂为“忘八 端”。
2、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
人。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 人能够“穿井得一人” 这件事。
【2】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 轻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
4、分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也。”
小结内容
第一层:叙述宋国姓丁的人家 因为要到外面打水用,常要 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 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 人”。
小结内容 第二层:国人以讹传讹,国君询
问பைடு நூலகம்相。
小结内容 第三层:用议论点明文章主旨。
问题探究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 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说明,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 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疏通文意
连词,表顺接
住,停留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的姓
打水浇田
代词,指“丁氏”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 挖、凿
得到,这里
指“节省”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 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 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 得到了一个劳力。”
复述故事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 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 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 哩!”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 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 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 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 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 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 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疏通文意
得到,这里
派
向
指“节省”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
代词,指
“穿井得 一人” 的
应答、 回答
寻找
像这样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
使用,指 得到、 在 劳动力 获得
传闻
不如 听到
不若无闻也。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 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 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常识性错误集锦
2.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
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 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俗 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 去伪存真(从宋君的角度)。
【4】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弄 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人云 亦云。否则便会陷入误区,以讹传讹。
7.现实生活中出现类似情况时, 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1】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 真相;
【2】眼见为实,耳听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