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宋代观音造像数字化修复途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足宋代观音造像数字化修复研究现状综述
大足宋代观音造像数字化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还是空白状态,关于大足石刻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截至目前并无具体的完整作品。

据大足石刻研究院专家所提供的资料,近几年关于大足石刻的新技术应用还停留在探索阶段,作品大多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现。

2017年5月,《观音之路——汉传观音历代造像艺术》纪录片大足石刻部分已经摄制完成,此纪录片能很好地记录下大足观音的经典形象,但是动态的史料,不能作为艺术史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静态资料,日后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时要把控和窥探大足石刻真实面貌还是比较困难。

现存一套精美且可以用作各界学者进行研究的有力支撑材料,便是21世纪初运用新技术3D扫描整理的《大足石刻雕塑全集》。

在以上基础之上进行大足石刻数字化研究,有丰富的图像资料作为参考。

不过要想落实虚拟现实技术在大足石刻中的详细应用,研究者必须钻进田野,进行实地调研和反复研究,确认石窟艺术的每一处细节,实现石窟建模的标准性和真实性。

除此之外,虚拟现实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成果可以作为本次研究的借鉴和参考资料。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为例,主要体现在数字摄
影、多媒体与宽带网络技
术、虚拟现实、三维信息获
取、高保真全息存储技术等
方面。

但是国内的应用却
限于初级层面,后三种手段
还处于探索之中,需要深度
挖掘和技术延展。

”①现今,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范围逐渐变得广阔起来,涵盖了戏曲、音乐、舞蹈、建筑、皮影戏、传统游戏、木板年画、瓷器、中医、太极拳、博物馆展示等领域,探索积极且丰富多彩(表1)。

以上研究成果均是以一个具体对象为基础,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三维扫描、三位捕捉、3D建模、全景图片、虚拟交互等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虚拟还原和创新设计,由此达到仿真、交互的效果,形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和保护的新模式。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体的旅游景区中的运用,主要是以全景图片和三维建模为主。

就这两项技术来看,全景图片实现难度较低,所以现在国内大部分博物馆展示均采用了此项技术,如故宫博物院的网络展示。

通过三维成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自然风貌环境重现,历史人文、民俗风情,通过利用智能手机、i P a d等设备,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体影像瞬间“活现”于眼前,参与者能身临其境地进入古迹、遗址场景,产生瞬间穿越时空的震撼感。

将虚拟与现实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旨在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如,秦始皇陵地宫展示便是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再现和恢复地宫景象,增强了人们的探秘心理和体验愿望。

作品名称
保护蒙古马鞍制作工艺中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探索与研究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方面的研究
太极拳推手虚拟对练应用方面的研究
“太平泥叫叫”交互展示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方面的研究昂昂溪古文化遗址的数字化还原方面的研究
晋南木板年画和虚拟交互技术相结合方面的研究
虚拟戏曲博物馆设计的思考作者贺春光孙传明陈衍崔晋于永明张文君杨洋
大足宋代观音造像数字化修复途径研究
□黎娅
摘要:该文主要研究大足宋代观音造像的数字化修复途径,落脚点在于对修复过程的探索,修复途径主要依托于虚拟现实技术。

希望通过该研究实现石窟建模的标准性和真实性,为石刻造像的数字化修复提供参考。

此外,通过大足观音造像软件开发与应用,实现数字化修复的有效宣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和石窟艺术考古工作的深度开展。

关键词:大足宋代观音造像数字化修复
表1 42
人文研究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综上所述,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已经用到很多领域,且成果逐渐丰富。

学术界对于虚拟现实项目的探索和研究也逐渐深入,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和实践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但是虚拟现实技术在石窟艺术乃至大足石刻领域内的应用研究成果缺乏,希望此次研究能丰富大足石刻数字化建设成果,探索巴蜀残损石窟造像的数字化修复和传承保护文化遗产的新模式。

二、大足宋代观音造像数字化修复研究内容
1.收集与存档:大足宋代观音造像图像艺术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
首先,笔者将大足观音造像的图像艺术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先以宝顶山、北山、峰山寺、妙高山、石门山几个区域进行图像分类。

以《大足石刻雕塑全集》为图像文献依据,大足观音造像共39龛,其中唐代11龛,前、后蜀7龛,宋代21龛,而龛窟内观音造像多达80尊以上。

其次,将整理好的图像文献对应文字,梳理大足观音造像的历史背景,利用图像和文字资料建立专门的资源库,便于后期实践时查看和使用。

2.软件开发与应用: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和石窟艺术考古工作的深度开展
此处的软件开发与应用是基于在线应用软件而言的,目前,本项目团队已经初步设计出在线应用的模型,名称为大足石刻“盛世观音”A p p,该作品共分为六个板块,分别是鉴赏页面、历史背景、分布概况、朝代风格、数字修复、造像展示。

后期上线之后,可以融入大足石刻售票通道、精美造像投票点赞通道。

此软件开发与应用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石窟艺术考古工作的深度开展。

本次开发的应用A p p主要逻辑线如图1所示。

3.复原与修复:再现巴蜀石刻遗产的本来面貌
复原与修复主要依赖于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三维建模技术,目前虽然已经发展较为成熟,但由于巴蜀地区观音造像所体现的艺术特征、艺术风格等独具特色,并不同于建筑或其他可以用尺度进行度量的模型,所以保持建模效果与观音像的特点一致,是需要着重攻破的内容。

4.拓展与衍生:挖掘巴蜀石刻遗产厚重的文化内涵
若想挖掘出巴蜀石刻遗产厚重的文化内涵,可以从大足观音造像的研究为基础,拓展到文旅产业、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大足石刻在线应用开发等,将大足石刻研究拓展到各个领域,便能长久地保存大足石刻的历史记忆。

5.交流与传播:便于实现文化遗产自身的功能与价值
一般情况下,大足宋代观音造像的交流与传播可以衍生到文创产品方面,如以大足观音造像为元素的艺术品设计与制作,包括摆件、名片盒、书签、钥匙扣、冰箱贴、文件袋、纸胶带等,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

将大足观音造像元素融入其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便于实现文化遗产自身的功能与价值。

结语
大足宋代观音造像的数字化修复路径研究这一过程可以浓缩为“本体研究—数字化修复—实体研究”,既要从图像艺术文献专题数据库建设着手,又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和方法。

目前来看,软件开发和应用能够有助于图像艺术文献专题数据库的建设,还有利于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以大足观音造像为主题元素的相关设计,有助于传播大足石刻所蕴含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此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

注:该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巴蜀地区残损造像数字化修复研究——以大足、安岳宋代观音造像为例”(课题号:18S K G H186)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赖守亮.数字化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用的多维度思辨.设计艺术研究,2014(1).
参考文献:
[1]大足石刻艺术研究院.大足石刻雕塑全集.重庆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编辑王旭
图1
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