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婺源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
背景
2011年5月19日,三江学院旅游学院对“中国最美的农村”——江西婺源进行学科专业考察学习。
婺源简介
婺源位于赣东北,徽州六县之一,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婺源历史悠久,唐朝开元二十八年建县,隶属皖南徽州有一千多年;故,不仅有“书乡”、“茶乡”之美誉,还应有“官乡”、“商乡”之美称。其民居宅院、小桥人家都是粉墙黛瓦、深院小窗、飞檐翘角,雕刻精美的徽派古建筑。从婺源图上看,十多处古村落、名胜景区散布全境,整个县就是一个大的旅游景区。婺源现有村庄173个,著名古村遍及县域。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婺源各乡村的差异性特色已呼之欲出,如伟人故里—江湾、理学名村—理坑、生态绿洲—晓起、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商埠名村—汪口、长寿古里—洪村、徽墨名村—虹关等等。这些人文旅游资源既显示了婺源徽文化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域的个性特点,又在展示徽文化的共同性上,突出了婺源古村的特殊性和相互间的差别,为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和摄影、美术专项旅游提供了多元性和丰富的层次感。
本次学科考察路线:
第一站:伟人故里—江湾;第二站:商埠名村—汪口;第三站:小桥流水人家—李坑;第四站:生态绿洲—晓起。
江湾,钟灵毓秀,文风炽盛。自宋至清,这里养育了状元、进士与仕宦38人;走出明代抗倭名将江一麟、宫廷太医江一道、清代朴学大师江永、民国教育家江谦等贤仕和一代伟人江泽民。江湾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之中。聚落北部后龙山逶迤东去,山上林木葱郁,其“仙人桥”是古人实践风水理论的杰出典范;南侧梨园河呈太极图“S”形,由东而西蜿蜒流过。这里既有保存尚好的御史府、中宪第等明清官邸,又有滕家老屋、培心堂等徽派商宅,还有江永讲学的受经堂,东和、南关、西安、北钥四座古门亭,岳武穆构筑的岳飞桥,明代剑泉井等。
汪口,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得山水之灵气,地灵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钟灵”之地,历史上这里风鼎盛,人文蔚起,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著书立说,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达27部,还走出了一大批商贾四方的徽商富贾和精杏林,工篆刻、善书画的名士贤达。明清时期,作为徽州与饶州重要水上商业交通的物资集散地。汪口商业十分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船运如梭,是当时徽州东南部与婺源东北乡的区域商业中心和重要的水运商埠。光阴荏苒,曾经的繁华已远去,留下的依然是秀美和古朴。古山林、
古埠头、古商业街、古巷、古祠堂和散落在十八条古巷中的众多官第、商宅、民居和书屋等各类古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深厚的徽文化渊源。
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县城12公里。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南宋年间出了一位武状元,名叫李知诚。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更有两涧清流、柳碣飞琼、双桥叠锁、焦泉浸月、道院钟鸣、仙桥毓秀等景点在其中,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是婺源精品线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晓起,有“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与“国家级生态示范村”之美誉。晓起分为上晓起、下晓起两个自然村,村屋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晓起村百年的古树很多,以樟树为主的400年以上的古树有200多棵,还有数十棵一级树种红豆杉和“木头之王”楠木。晓起山青水秀,郁郁葱葱,是江西唯一的国家级古文化生态示范村和江西唯一的中欧合作的“共同未来”示范村。
婺源旅游资源
所谓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婺源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旅游资源分类上,一般是以青山、古树、碧水为代表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再加以古村、古居、徽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在旅游资源的调查过程中,按旅游资源的自然性及人文性分列统计是很必要的。但婺源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表现在“天人合一”,在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高度结合上。抽掉了婺源山环水绕,林木葱茏的大环境和美丽的田园风光,将遍布境内各处的古村落一个个孤立出来,就会使婺源旅游产品的结构失衡;离开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那么再有价值的人文资源,只能算是“出土文物”。反过来,忽略了民村民居、民风民俗,仅以婺源山水洞穴,林木禽兽取胜,就会丢失婺源的文化底蕴,抹去了自然环境的灵气。
婺源具有独特的地方物产
良好的自然条件也蕴育了众多地方特产,其中红、绿、黑、白“四色”特产(荷包红鱼、婺源绿茶、龙尾歙砚、江湾雪梨)享誉古今。
婺源荷包红鲤鱼,头小尾短,背高腹圆,全身色泽橙红鲜艳,形似荷包,故称荷包红鲤鱼。
婺源盛产绿茶。婺源绿茶具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三大特点,曾长久享誉欧、美、日和东欧诸国。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成为著名茶区。俞仰清精制“珠兰龙井”,在1915年的美国“巴拿马万国和平博览会”上获金奖。
龙尾砚,因产于婺源县溪头乡龙尾山而得名。婺源古隶安徽歙州,当时产品习惯以名物,故古时称“歙砚”。是我国四大传统名砚之一。早在南唐、北宋时期,龙尾砚就已著称于世。南唐后主李煜称赞“龙尾砚为天下冠”。宋代龙尾砚被列为朝廷贡品。龙尾砚品质优良,具有“涩、细、润、坚”特色;品种繁多,有金星、眉子、罗纹等五类二十五种。
江湾雪梨因盛产于江湾这一带而得名。据记载,明代婺源人从歙县丁字桥引进梨苗,与当地野生棠梨嫁接,得优良梨种。此种雪梨体大肉厚,皮薄核小,汁纯味美,松脆香甜。
婺源享有悠久的人文古迹
婺源自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享有“书乡”美誉。自唐至清,全县共出进士552人,历代文人留下著作3100多部,代表人物有文学家朱弁、理学宗师朱熹、词人王炎、书法家詹希源、皖派篆刻创始人何震、画家汪徽、朴学大师江永、科学家齐彦槐、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现代医学家程门雪等。
婺源历史遗迹、明清古建遍布乡野,古祠堂、官邸、民居、书斋、戏台、廊桥、亭阁、宝塔等遍布全县。全县有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理坑、汪口、延村还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李坑、延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被建筑学家称为“古建筑博物馆”。2002年汪口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村”和“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05年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获得批准。理坑原名理源,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江湾,国家AAAA级旅游区,为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的一颗璀璨明珠。
婺源民间的民风民俗
婺源的婚庆嫁娶、殡葬祭祀、四时八节、衣食起居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每逢年节,民间闹灯热闹非凡。灯彩形式在东西南北各乡都有不同,有桥板灯、铜锤灯、龙灯、禾杆灯近20种。傩舞,原是一种古老的民间驱瘟避疫的祭祀仪式,其舞姿和面具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表现,具备与昆曲相同的价值。婺源是茶乡,其茶道茶品,功艺精湛,雅俗共赏。徽调又名徽剧,是大型古老剧种,婺源至今仍保留徽剧团,时常演出徽剧传统节目。地戏,是婺源民间敬神和自我娱乐的一种活动,每逢农历正月、三月三、四月八和迎秋打醮时举行。
旅游资源开发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