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电力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电力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电力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电力工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目前,互联网+电力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商业模式竞争阶段。无论是互联网巨头在互联网+电力领域的投资布局,上市电力企业的互联网转型,还是创业公司在互联网+电力领域的创业,无不着眼于投资项目的商业模式创新。而在商业模式创新上作出成就的企业,均得以迅速崛起,成为互联网+电力行业领域的翘楚。

本文中作者对互联网+电力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市场数据,采用科学的商业模式分析模型,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文章主要分析了互联网+电力行业发展环境及发展现状;国外电力行业互联网商业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互联网+电力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策略;互联网+电力行业商业模式优秀案例。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年来全面详实的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互联网+电力行业商业模式创新走向及发展趋势以及投资机会。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文章根据互联网+电力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互联网+电力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电力行业企业及投资企业准确了解互联网+电力行业商业模式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互联网+电力行业商业模式及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5 年3 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7 月初,在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包含“互联网+”智慧能源等11 项行动,该指导意见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行动纲领,也是引导未来10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蓝图[1]。互联网是利用基础设施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将众多节点连接起来,进而衍生出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应用[2]。随着IT技术和CT技术的融合,互联网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对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包括零售业、酒店、旅游业和餐饮业等第三产业中[3-4]。互联网在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同时,也产生了新业态、新模式。面对中国经济得到转型升级和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工业面临着巨大困难,传统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互联网+”的提出正是在对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趋势洞察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5]。

电力工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公用事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电力需求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电力弹性系数反映了用电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关系。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近两三年来,电力产业进入了一个相对缓慢的调整期,尽管如此,目前电力产业正在向摆脱颓势的方向发展。电力行业仍面临许多问题,但基本上都是由历史原因和体制问题造成的,虽然目前中国电力需求增速减缓,但是长期发展态势看好,未来中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潜力仍然巨大。

电力系统发展已历经百年,其功能是是电能的产生、输送、分配与应用,传统观念认为其方向是建造更大的电站、更强壮的电网,以及更高的发电效率和更低的输电损耗,目前这些技术的应用已经日渐成熟。随着新能源技术的深度发展,社会需求也在不断演变,由于规划不合理、输配电设施建设滞后等历史原因,并网难、设备利用率低、能源浪费、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频发,在新能源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电力系统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6-8]。

目前,中国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已经推出,这将给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带来新的挑战。从传统电网体系向基于“互联网+”的能源互联网体系转换的过程中,将涌现出一批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式的新一代能源系统是以电力为中心,以电网为主干,涵盖源端、受端和传输系统的智能能源网络[9-10]。推进“互联网+”与电力工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实现电力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乔小杰[11]提出“互联网+”与生产工艺、节能降耗、电力经济建设和电力废料等电力工业问题的关系,并以屯兰瓦斯发电厂的工业创新为实例,指出“互联网+”为电力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捷径,为企业的生存改造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互联网+”这个生产力,为企业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动力,降低了成本,有效的帮助企业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基于“互联网+”电力工业创新的理论基础是信息物理系统,主要支撑技术包括传感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储能技术。在“互联网+电力工业”的入口处,能源路由器、互联网交易平台、大数据平台、主动配电网技术等是首要的支撑技术。因此,未来需对以下方面进行重点研究[5]:

1)未来的“互联网+电力工业”将大量的微电网进行互联,实现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和互通的能量对等交换与共享网络。因此,须集中研发分布式发电和分布式储能技术,为各种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提供支撑。

2)以互联网思维的“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研究“互联网+电力工业”中电力市场交易

的体系架构,设计市场运营模式、交易类型及运作流程。

3)店里传输信息物理融合技术在“互联网+电力工业”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发能源路由器、智能电表、充电桩、智能逆变器,并研究相关的能源传输信息融合关键技术。

4)重点研究需求侧管理技术,电力消费者通过需求侧管理机制参与供需平衡,有效平缓负荷曲线,增加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

5)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为技术支撑,大力推动新能源微电网的建设,并形成多元化电力能源互补的非化石电力互联网络。

为实现中国的电力企业战略开发伟大愿景,随着电网的规模迅速的扩大,用户的用电行为也将发生变化。作为智能电网构筑的出发点,借助“互联网+”的机会,能满足智能电网的将来的需要,占领智能电网技术的最高点。电力企业也面临一些特殊问题,如国家电网尚未建成一个强大的骨干电网,电网抵御多重故障的能力薄弱;区域电网主干网架薄弱,电力系统稳定水平低,电网运行灵活性不强;高电压和低电流超高压输电线路能力较差,能源利用率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没有形成生产和综合管理系统的运行,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信息技术在重大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构建智能电网无疑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互联网+”在电力企业中早有应用,例如变电站无人值守、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电能信息采集、企业微信、外网门户等都可看做是“互联网+”的具体应用,只是此类应用仅是基于内部管理或应用的简单延伸,且多数仅局限于电力企业信息内网。目前,国内外“互联网+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于对智能电网研究和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及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要求各国对能源政策进行调整以满足更严格的监管,电网与电力市场、客户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为满足客户对逐步提高的电能质量的要求及可再生能源等分散式发电资源数量不断增加等情况,传统的电力网络已经难以满足这些发展要求。智能电网的提出,正是为实现传统电网的升级换代做准备。

智能电网就是把最新的信息化、通信、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结合,形成一个新型电网,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智能电网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输电网的电能损耗[11-12]。

电网未来发展的方向——智能电网,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以包括发电、输电、配电、储能和用电的电力系统作为工作对象,实现从发电到用电所有环节信息的双向交流,优化了电力系统的生产、输送和使用[13]。

能源替代和兼容利用是智能电网的本质,其基础是创建开放的系统和建立共享的信息模式,整合系统中的数据,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管理。智能电网将用户之间、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通过终端传感器形成即时连接的网络互动,从而使数据读取实现实时(real time)、高速(high speed)、双向(two way)的效果,电网的综合效率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另外,智能电网可以对发电、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利用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整合,在用电高峰期时,于不同区域间进行及时调度,平衡电力供应缺口,从而对整个电力系统运行进行优化管理;同时,以智能电表为互联网路由器,可以推动电力部门以其终端用户为基础,进行通信、运行宽带业务或传播电视信号,IT产业的深度革命和能源革命将成为孪生兄弟,智能电网改革将推动世界能源革命的深度裂变[14-15]。

1.2.1我国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力工业面临着更严峻的问题:在宏观政策层面,电力行业需要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适应气候变化;在市场化改革层面,交易手段与定价方式正在改变,市场供需双方的互动将会越来越频繁。从以上两点可以说明,智能电网的建设是我国电网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从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具备发展智能电网的条件,通过建设智能电网,与电力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将发生飞跃和提升,电网的发展也将随国家智能电网的推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是有所差别的。外国智能电网更多地关注配电领域。目前,我国需要更多地关注智能输电网领域,把特高压电网的发展融入其中,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和稳定,提升驾驭大电网安全运行的能力[16]。

另外,随着用户的用电行为发生变化,我国电网企业电网发展方式也正在转变。以建设智能电网为着手,建成满足未来需要的下一代电力网络,实现电网智能化的目标,还有许多技术需要进行研究。,在智能电网概念提出前,某些技术如输电网中基于相量测量单元的广域测量系统、柔性交流输电和配电网中分布式发电、自动抄表、需求侧管理等已经开始研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上述中的技术会提高到新的层次,并使以前的研发工作更有用武之地。此外,对于储能技术、先进的双向式自动计量表计设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技术、微电网等一系列新的技术,我国依然要加大研究力度。通过不断整合和集成企业资产管理和电网生产运行管理平台,可以实现电网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例如,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的SG186工程,就为构建智能电网打下了基础。智能电网从设想到成为现实,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诱人的挑战。

中国的智能电网基础设施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电力工业更先进,而美国一直使用40年的一些变压器。中国不仅已成为电气和新的高起点,电网智能化更容易,电力工业电力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制造能力比美国更先进或相当的实力。在智能材料的基础上,智能电网改造仅需3000亿元到5000亿元人民币的初始投资就可以在中国的实现,但变压器、智能终端、网络管理技术产业拉动大,至少到两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每年大约有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用在中国的电力信息化建设。如果从现在开始,专注于电力系统的相互作用,它的效率是非常巨大的,如果扩大投资规模,中国将可能成为全球领先的交互式网格变革领先国家[17]。

中国首个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线已建成并进行试运行,淮南-上海、西盟-上海、陕西-长沙等特高压输电线路已建成。毫无疑问,中国电网作为国家电网建设的主要驱动力,是以最快的速度建设成“特高压电网”。然而,我国对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缓慢,甚至是刚刚起步。2007年十月开始,中国电网公司推出的智能电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目前在进行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国北方电网公司计划今年开展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和实施研究。此外一批本土企业研究电网的安全与稳定、实时预警及协调防御系统。对于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与美国IBM公司和通用电器公司仍有很大差距。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智能电网的研究将会在输电部分遇到困难,但可以从配电系统开始做起,这样投资小、见效快。IBM公司建议,考虑到智能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必须首先解决对电网企业的业务流程完善,推进业务转型和管理创新,从比较熟悉的商业模式和地域入手。对于智能传输网络,应该有选择的选择试点,将新建和对传统电网的改造并举。智能电网不是一个固定的、紧密集成的、一成不变的方案,电网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将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自己的情况调整智能电网的发展方案。

最近,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编写了《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暂行)》、《关于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管理工作的意见(暂行)》和《关于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接

入配电网相关技术规定(暂行)》。10 月26 日,发布《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及光伏发电并网的有关意见》,并公布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相关标准。要点如下[18]:1)总装机容量300 千瓦以下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不要求项目业主开展接入系统设计,由地(市)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根据项目业主提交的项目资料,研究制定接入系统方案。总装机容量300 千瓦及以上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由地(市)公司展接入系统设计。

2)针对单个并网点装机容量在6 兆瓦以下(6兆瓦以上的按照常规电源对待),且接入电压在10千伏以下的光伏项目,将减免包括调试、检测等在内的服务费用。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光伏电站接入电网的投资将由国家电网负责,即免去接入费。分布式光伏发电不要求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

3)分布式光伏应具备防孤岛保护功能, 并网不上网的分布式光伏应装设防逆流保护装置。

4)分布式光伏应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要求,实时采集并网运行信息,主要包括并网点开关状态、并网点电压和电流、光伏发电系统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光伏发电量等,并上传至相关电网调度部门;配置远程遥控装置的分布式光伏,应能接收、执行调度端远方控制解并列、启停和发电功率的指令。

5)分布式光伏并网点应安装易操作、可闭锁、具有明显开断点、带接地功能、可开断故障电流的开断设备。

6)分布式光伏接入装置应具备失压跳闸及检有压闭锁合闸功能,失压跳闸定值宜整定为20%U N 、0.5 S,检有压定值宜整定为85% U N 。今后推广分布式发电与微网,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技术还不成熟,二是成本过高,三是电网协调控制能力有限。

自智能电网开始建设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战略发展框架,这个框架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阶段,四个体系,五个内容,六个环节,如图1所示,并且发布了一二批智能电网试点项目,全面启动试点建设工作,试点共两批包括21大类228个项目,覆盖26个省份的试点业务范围(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电力调度、联系和信息沟通平台。组织制定“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和“智能电网重点设备(系统)发展规划”,向社会公布后,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图1.1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战略框架图

1.2.2国外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

美国在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发展中,更注重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分析评估工具的开发[19]。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进一步加大储能技术投入力度。近几年,能源部高级研究项目署(ARPA-E)对电池和储能技术的投入不断加大,美国电池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2012 年初,美国加州Envia电池科技公司的研究人员研制出能量密度超过当前电池水平两倍以上,达到400 瓦时/千克的新型锂电池。

2)云计算技术成为美国标准制定的新重点2011 年11 月,NIST 发布了名为《云计算技术路线图(草案)》的报告。NIST 认为,美国政府应该制定统一的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标准,以便各机构在现有提供商不能满足其需要时,可以很容易地将其业务转向新的提供商。否则,一旦缺乏标准,多个机构投资的大型云计算项目可能会因为出现更强的竞争对手而很快遭到淘汰。美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应对云计算面临的特殊风险,如云存储的庞大规模以及联邦政府机构使用云存储可能带来数据风险。

3)智能用电技术应用规模迅速扩大以基于智能电表的需求响应系统为代表的智能用电技术应用规模迅速扩大。2009 年美国联邦政府对720 万只智能电表进行补贴,2011 年对970 万只智能电表进行补贴。根据美国用电效率研究所预测,到2015 年,美国部署的智能电表将达到6500万只。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PNNL)比较重视智能电网分析及评估工具的开发[20]。主要有以下5 个方面:

1)在软件平台建设方面,开发了GridOPTICS软件平台,为智能电网运行和规划提供数据网络和管理、建模和分析、可视化与决策方面的支持。

2)在大规模应急分析方面,PNNL 正利用实验室的高性能计算资源进行平行应急分析,应急计算速度已达9 600 次。随着速度的进一步加快,标准应急分析正从规划工具向操作工具转变。目前,大规模应急分析(N-x)作为一种实现可靠性和弹性的手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快速动态仿真方面,PNNL 的快速动态仿真系统也利用了高性能计算技术,预测未来电网动态,预测潜在问题,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智能电网的协调控制能力。此外,还可以模拟完整的拓扑结构,实时评估资产性能,进行可视化展示,从而提高资产利用率。

4)在监测工具开发方面,PNNL 与蒙大拿技术学院以及怀俄明大学联合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实时电网振荡检测工具,该工具可采用高级信号分析算法处理同步向量测量单元(PMU)的数据。在检测到振荡后,这种仪表会通过一种易读的可视化工具报告给操作员。美国的西部电力协调委员会控制中心将对其进行评估,评估活动已被纳入西部互联同步向量计划。

5)在安全评估工开发方面,PNNL 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自我评估工具——电力行业网络安全性能成熟度模型,或称ES-C2M2。这种工具除了允许公用事业公司对自身的网络安全情况进行基准测试以外,还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公共的语言以及匿名共享网络安全性能基准测试的方法。

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加大了对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的资助支持力度,目前的研发项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领域:

1)电力消费用户与输电网的双向连接技术,满足电力用户对输电网电力供需双向选择的需求,加强输电网对间接电力生产的管理技术的研究,对电能储存用户进行补偿和奖励技术的开发。

2)提高输电网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接入输电网技术,更大范围输电网联网技术(成

员国电网之间电价有差别),输电网优先可再生能源跨境交换技术等。

3)ICT 应用于输电网技术,新型电能储存技术,清洁煤炭技术和碳捕获及储存技术,智能城市、智能建筑和智能交通技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燃料电池技术等。

根据日本政府公布《以实现低碳社会为目的,构建新一代输配电网络》报告,日本提出了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的研究规划。短期研究计划(至2020 年),主要收集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数据信息,并针对太阳能发电系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主要涉及到:

1)阳能发电出力控制技术;

2)可再生能源接入容量扩大后系统最优运行策略的制定;

3)深入研究与系统中蓄电池相关的开发技术;

4)系统发生故障时稳定性控制对策的研究;

5)稳步实施示范项目。

1.3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文献综述

2.1“互联网+”概述

2.1.1“互联网+”基础理论

“互联网+”是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智慧融合,与金融结合成智慧金融,与医疗结合成智慧医疗,与旅游结合成智慧旅游,凡此等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式的重点也在商业背景下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注重获取关键用户资源和推进商业模式的创新,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注重商业模式创新,本文回顾总结了现有的文献,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互联网+”的理论基础就是互联网思维,而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互联网思维”这个词近年来在业界可谓是炙手可热,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他在2011百度的一场活动中,对传统行业老板和企业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互联网思维”的概念。他认为,互联网思维不是做事情一定要使用互联网,而是创业者应该利用互联网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沟通,2012,雷军对“互联网思维”表述了自己的观点。雷军总结了互联网思维在小米公司创业期间的应用,认为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小米的用户口碑”,良好的用户口碑是小米公司发展的动力,。赵大伟[9]和陈光峰[21]认为互联网思维的重点是简单的、极端的、迭代、流量、社会化、大数据平台和跨界等关键词的有机组合,涉及的领域包括商业模式、品牌建设、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陈雪频[22]认为,互联网思维不仅仅只是技术,市场营销,商业和其他方面的变革,而是一项制度创新,是对整个产品体系、价值链和生态系统的重新审视。互联网思维不仅适用于互联网企业,也适用

于所有类型的企业。

2.1.2互联网思维的特点

1969年互联网起源于美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将工业时代的特征归结为专业化、标准化、集中化、同步化、大型化和集权化共六个相互联系的特点,而将信息时代特征概括为多样化、综合化、异步化、分散化和最优化[24]。Lotus创始人,Mozilla基金会会长米奇·卡波尔认为“生活在电脑空间就像生活在个人自由、多元化、多样化和承担社会义务的环境中。”[25]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其著作《数字化生存》中提出,信息时代生存方式具有权力分散、全球化、追求和谐、赋予权力四个特点[26]。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互联网精神的内涵,他们将互联网精神归结为平等、分权、共享、民主、自由等。而有研究者发现,其中开放、自由、共享可以视为互联网精神的最基本内涵,而其他内涵是由这些内涵演化而来的[27]。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精神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大数据”的充分利用

对于企业来说,洞悉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消费者市场细分和精准化定位是长期以来未解决的问题。大数据因其它无限接近消费者真实数据的潜力,李文莲等[23]认为大数据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价值主张。正如某些学者所说,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行走的步行数据发生器。互联网技术几乎可以对所有正在进行的活动进行实时记录,通过对爆炸式增长的数据量收集、存储、处理和应用,生成巨大的数据网络。对大数据进行分析,企业可以准确地找到目标客户的市场细分,进一步了解每一个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制定准确的产品和服务发展方向,实现精准营销。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全新理念,根据市场需求了解消费者,大数据为互联网思维提供数据支持,是保证互联网思维应用于最终策略制定的基础。

(2)流量就是经济

对于企业来说,流量就是指其自身相应的服务平台和条件,以企业外部的商品、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为对象,吸引其向企业集聚来推动企业的发展。这里的流量包括物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等资源对象,不需要为企业发展而将这些资源对象留在企业中,而是尽可能使更多的资源对象由企业通过,为企业所用。虽然这些资源对象都聚集在企业的周围,非企业所拥有,但其流动的过程可以帮助企业通过高效、有序、规范的流程实现价值。如果企业能够保证流量周期规模性,流量将给企业带来持续的效益,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对企业来说,流量就是盈利点。

(3)遵循用户导向的原则

用户导向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对于传统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一直遵循“生产什么卖什么”的原则,与互联网思维要求公司遵循用户导向恰恰相反。用户导向包括“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两个方面。如果我们真的想为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长远发展考虑,就必须要用户为导向。必须从市场入手,深入市场调研,了解用户对于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来提高客户评价。以前,公司掌握所有产品或服务的信息,而用户只是从产品外观或销售人员的介绍了解产品。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用户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关于产品的信息客户都可以在网上查询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以“顾客是上帝”的标准进行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在与用户的交流中,用户体验性是很重要的。因此,遵循用户导向已成为互联网思维下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

2.1.3与互联网思维相关的几个理论

(1)长尾理论:长尾(The Long Tail)这一概念是由“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2004年十月的“长尾”一文中最早提出,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 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长尾研究始于美国学者克里斯·安德森,但至今尚无正式定义。安德森[28]认为最理想的长尾定义应解释长尾理论的三个关键组成部分:(1)热卖品向Niches 的转变;(2)富足经济(The Economics of Abundance);(3)许许多多小市场聚合成一个大市场。其他学者对长尾的定义进行了各种诠释。瑞克·弗格森(Rick Ferguson)和凯里·哈维卡(Kelly Hlavinka)发现通过特殊的市场法则(长尾原理),公司不仅能保留原有的顾客,而且能捕获新的顾客,特别是那部分不在头部的80%顾客将成为利润的主要来源。安德森认为, 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这就是长尾理论。如图2 所示, 需求较大的头部所占份额和需求较小但商品数量众多的尾部所占份额大体相当。

图2.1长尾理论示意图[29]

对于企业来说,98%的产品有机会被销售,不能忽视所谓的冷门产品,他们可能是企业利基[28]。许多冷门产品放在一起,可能形成一个高利润的利基市场。长尾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王海岳[30]认为,长尾理论的假设太过于武断,即使是网络产品,降低边际成本是有条件的,长尾的无限膨胀是不存在的,不能直接推广到所有领域。经济文化重心仍然是主流产品和主流市场,但企业和产品“短头”和“长尾”是动态表现的。今天的“短头”可能成为明天的“长尾”,今天的“长尾”也可能成为明天的“短头”。彭兰等[31]认为,长尾理论启发我们,大众消费正慢慢转变为小众消费,长尾理论弥补了二八定律的缺陷,但使企业的精力分散,“尾”和“头”不能兼顾,整体上的利润可以降低;长尾理论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将最畅销的产品和冷门产品划分;长尾理论没有成为可以供企业时间的基本战略理论。

经济多元化催生了许多新的经济思想,长尾理论也是一种独特的创新思维,是继蓝海战略之后是一种新的经济现象。长尾理论不是真正意义的新理论,而是我们经常忽略小的市场行为。长尾理论诞生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新阶段,并为这一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引导。消

费者应该按照有个性偏好的个体来对待,而并非大规模制造作为大众市场的替代品;因此对于互联网下的市场不应该按照工业时代生产标准化的“公共产品”,更多的应该是非标准化的定制产品,这是与传统完全不同,是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新的理论说明和指导模型[32]。李云杰[33]指出,惠普最近回到其主营的PC业务就是它构造并抓住“长尾”——把客户的重点从增长的“头部”地位的产业和城市中心转移到区域中小企业客户“尾部”位置的普通个人用户,在行业市场需求放缓时依然能保持高增长的业绩。惠普的直接竞争对手戴尔发展中心仍为企业客户,导致PC销量下降,输给惠普。

从长尾理论的应用可以看出,长尾理论的主要作用是在各个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使人们更加注重曲线上的“尾部”。长尾理论的应用主要是在指导思想上把曲线的“尾部”加长,把“尾巴”变成为“头部”。增加种类,提高关注度,成为最受欢迎的事物。要想在实践中运用长尾理论,根据指导思想,结合不同领域的特点,完善传统制度,体现对传统思维、理论与实践的保持一致。

(2)大数据管理:大数据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单从字面来看,它代表了数据规模。只有大的数据规模显然无法区别大数据和以前的“大数据”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差别并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大数据是什么概念,不同于对大数据的定义、基本特征出发,通过这些特征的描述和总结,最具代表性的是3V定义[34],即大数据应该具备3个特征:规模和多样性,和高速性。此外,也有提出4V定义,试图添加一个基于3V的新的特性。关于第四个V定义不统一,国际数据公司认为,大数据也应该具有价值性,大数据具有稀疏的特点,但IBM认为,大数据必须真实[35]。维基百科大数据定义很简单:大数据是指使用常用的软件工具捕捉、数据管理和处理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

大数据的商业界和学术界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但有了大数据的特性已经得到了共识:数据、数据的复杂程度、速度都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数据形式,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治疗,这样的大数据。大数据时代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几十年来,数据挖掘在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大数据应用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领域信息技术从管理的角度,如何利用大数据合理的业务分析和决策,已成为基于数据驱动策略研究的热点方向,市场营销、组织运营管理和业务实践等方面,企业也将重点放在上数据管理的课题研究中[36]。我们可以专注于大数据的特点,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从研究四个研究方向,大数据的环境,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的趋势,公众能够更多地参与企业的营销,生产,如崛起的“众包”模式OPE企业生态环境的特点是对企业的网络和动态理解和市场洞察力;消费者需求呈现实时、精确。基于此,大数据管理的研究趋向于四个方向[37]:社会网络环境中的行为机制和社会资本结构、企业网络生态系统和合作共生机制、客户洞察的大数据环境和营销策略,以及大数据在三个方向的基础上的商业模式创新。数据管理的相关理论具有鲜明的互联网时代特征,可以代表互联网的管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2.2商业模式文献回顾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互联网的流行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商业模式的概念,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迎来了“井喷式增长”[38]。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商业模式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研究转为从概念上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商业模式研究早期的构成要素、分类逐渐转向商业模式创新。

2.2.1商业模式概念

到目前为止,商业模式的定义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普遍接受,理论界和企业界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习语,不同的学者对商业模式有不同的理解[39]。

在参考Morris[40]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和分类,王雪东和董大海[41]对商业模式学科属性进行探索。商业模式的概念可以分为盈利累,价值类,操作类三类不同定义。盈利类商业模式是企业盈利模式的定义,收入为企业利润的逻辑,包括收入来源、定价方法、最优产量、成本结构等。Stewart等[4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获得和创造利润的逻辑。Afuah等[43]把企业获取和使用资源定义,为客户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从而赚取利润为企业的商业模式。Rappa[44]认为,商业模式的基本内涵是获利更多的价值,企业的生存和维持经营的定义是商业模式。

运营类商业模式定义为将业务模型描述为一个集结构、流程和基本结构设计为一体的企业,使企业能够通过向系统提供结构来创造价值[40]。提供方法、关键流程、关键资源、知识管理、物流等相关变量包括产品和服务[45]。Timmers[46]将运营类商业模式定义为一个系统,该系统处理产品流,业务流程结构和信息流的业务。Oscarterwalder[47]的理念是一种包含一系列的元素和概念的工具,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明确企业的业务逻辑,实现客户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创造、营销和交付)的价值要素并创造可持续的利润收入。

根据价值类商业模式的定义,其核心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并获取机制。从2005后,“价值”的概念被包括在商业模式的理论范畴,价值取向、价值创造、价值网络、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已逐步成为商业模式的核心。营销策略上的“价值”和“竞争优势”逐渐成为商业模式的关键要素[41]。Shafer等[48]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是价值网络中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潜在逻辑和战略选择。Chesbrough[49]认为商业模式包括价值主张,确定细分市场,创收机制,界定价值链结构、收入准入机制,并估算成本结构和盈利潜力,描述在价值网络中的企业(包括顾客和供应商)的定位和建设,创造性地保持竞争优势。Teece[50]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是确定传递价值给客户,获取客户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盈利的方式。

从商业模式的经验可以看出,以盈利概念作为商业模式是首先出现的,继而以结构化的研究,最终以价值为中心的结束。注重金融业务的问题,从最初的问题,对营销策略的问题,把重点放在利润的价值从根本上说,价值可以更好地阐述了商业模式的内涵,是早期研究综述因此更深的层次上。本文认为,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价值,商业模式的价值是围绕企业在顾客价值之间的转移过程。

2.2.2商业模式表达模型

模型能够反映事物的原型又与原型不同,常用于理解、分析、发展事物原型或改造事物原型。商业模式概念复杂,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采用不同的模型来描述商业模式,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表达商业模式的模型。从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简单的列表模型,详细的结构化模型和逻辑模型。

(1)Timmers[46]运用研究系统使用简单的商业模式列表,通过列举说明商业模式是一个由许多方面组成的复杂的概念。他认为商业模式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产品流、服务流和信息流构成的体系结构描述;二、商业活动参与者潜在利益描述;三、收入来源描述。

(2)诸多商业模式的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型有桥接模型、运营系统模型,BM2L 模型。

图2.2桥接模型

在战略管理领域,Hamel的商业模式将其设定成为一个桥梁模型,他认为,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和价值网络四大资源共同组成商业模式[51]。该模型依赖于效率、独特、匹配度和盈利四个要素驱动支撑,并通过客户价值、结构配置和企业边界等三个桥梁的连接发挥其功能。

图2.3 Zott&Amit的运营系统模型

Zott和Amit两位学者对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有着深刻的研究,他们认为商业模式主要包括“设计元素”和“设计主题”这两个参数[52]。设计元素是商业模式的要素:交易模型包括其中研究的业务内容;交易结构描述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及业务活动和管理的重要性;交易治理是指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设计主题是商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包括新颖性、锁定性、互补性和效率四个主题和如何设计主题或者设计元素,重构相关主题的“价值创造”是本模型的核心问题。

Osterwalder[47]提出了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包括四个部分:产品、财务方面,客户界面、

内部管理。其中包含10个子元素,即:价值主张、客户细分、分销渠道、客户关系、成本、利润、收入结构、能力、价值结构和合作伙伴。

图2.4 Osterwalder的BM2L模型

表2.1 Osterwalder的商业模式构成要素

Osterwalder商业模式的结构模型可以表达一个具有综合响应能力的商业模式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该模型只能停留在静态的描述方式,忽视内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动态相应能力不足,不能充分反映的性质和经营模式的复杂性。

中国对商业模式研究的刚刚兴起,仍处在跟踪国外理论,学习与探索阶段。但也有一些优秀的学者借鉴国外理论,立足国情,提出本国商业模式的结构。

翁君奕[53]在他的著作《商业模式创新》中提出了商业模式的结构模型。

图2.5翁君奕的商业模式模型

王雪东[41]提出了综合业务模型的表达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围绕价值问题构建议题。包括三层: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其中,客户定位于核心的模式,企业围绕客户价值创造过程进行业务模式进行设计。汇聚层包含企业价值、顾客价值、伙伴价值三个方面,接入层和企业实践业务相结合,围绕其发生不同的价值,包括四个要素:洞察价值创造价值的模式,运作模式的价值,营销模式转移价值,获得盈利模式的价值。

图2.6王雪东的商业模式模型

对于逻辑化商业模式表达模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Chesbrough的启发逻辑模型和Teece 的环状模型。

图2.7 Chesbrough的商业模式模型

Chesbrough[54]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将技术潜在价值转化为顾客价值的一系列流程,包括价值主张的,确定细分市场,创收机制,界定价值链结构、收入获取机制,并估算成本结构和企业创造价值的潜力,阐明企业在价值网络(包括顾客和供应商)中的定位和建设策略,维持竞争优势。

图2.8 Teece的商业模式模型

Teece[50]认为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顾客的价值,引导顾客消费,并将之转化为利润的方式,它强调顾客的核心作用,包括认同价值、创造价值和交换价值等。同时,商业模式应反映企业的性质、收益和成本对顾客行为、顾客需求变化和竞争对手可能的反应。

商业模式可以更好的反映出研究人员对商业模式的理解,从模型介入更倾向于商业模式进行创新。通过对商业模式要素的分析探讨,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模型中发现价值主张,盈利模式,顾客价值网络和内部结构。这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被“公认”为商业模式的重要元素。

2.2.3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尚未统一认识。很多学者从技术创新战略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

Chesbrough[55]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建立启发式逻辑,将潜在经济价值与技术结合的过程。它将重点放在“创新”上,认为商业模式是创新的一种形式,技术创新必须伴随着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释放出商业模式中包含经济价值。

Hamel[51]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战略创新,其目的是创造一个新的战略布局,该战略布局具有客户价值并且能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扰乱竞争对手的战略布局,重塑整个行业的商业模式。Markides[56]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通过引入新的盈利模式,颠覆现有规则并建立新规则的过程。他强调,商业模式创新必须是颠覆性的。上述学者对商业模式的创新都有一些共同的认识:第一,商业模式创新是改变企业战略层面的行为;其次,商业模式创新颠覆性较强。战略学者对商业模式创新都已经了解这两个特点,同时,竞争已经成为一个核心问题,他们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竞争者导向,而忽略了商业模式独特的“竞争”的特性[57]。Aspara 等[58]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是市场导向的主动权,市场导向和非反应性驱动把商业模式创新作为重塑现有的市场结构,它是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也是实现客户价值的跳跃,重新设计业务系统唯一的一个发展新渠道或彻底改变创新的竞争规则。Zott和Amit[59]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通过重组合作伙伴和现有资源来改进或重新设计运营系统的过程。他们说,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跨越产权边界,从根本上改变与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易的方式。Osterwalder[47]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一个基于价值命题的设计过程,涵盖了资源、流程管理和相关成本、收益和利润等设计过程模型。谢德称[60]则指出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两类,技术创新是对自然规律的新发现,被称为“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开端是业务创新,可以分为“创新”和“源创新”,其中,商业模式创新属于“源创新”。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解释上述学者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他们的商业模式创新概念的理解,关注外部客户和市场,关注企业从客户的角度和思维的设计业务活动。其实质就是要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并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价值,而不是基于其次的能力或资源,商业模式更系统整体特性的创新,这可以从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解释说,商业模式创新各要素的组合创新,不仅从创新的一个方面,存在的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颠覆协同创新商业模式通过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各个环节,往往伴随着产品创新,根据以上的论述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本文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在多价值链系统创新的企业,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重组,颠覆了商业规则,使企业获得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3中国互联网+电力行业发展综述

3.1“互联网+电力”行业概念界定

3.1.1“互联网+”的提出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的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计划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互联网+”概念的中心词是互联网,它是“互联网+”计划的出发点。“互联网+”计划具体可分为两个层次的内容来表述。一方面,可以将“互联网+”概念中的文字“互联网”与符号“+”分开理解。符号“+”意为加号,即代表着添加与联合。这表明了“互联网+”计划的应用范围为互联网与其他传统产业,它是针对不同产业间发展的一项新计划,应用手段则是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联合和深入融合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互联网+”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其深层意义是通过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完成产业升级。互联网通过将开放、平等、互动等网络特性在传统产业的运用,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整合,试图理清供求关系,通过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等内容,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效益,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61]。

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62]。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他认为,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找到若干这样的想法。而怎么找到你所在行业的“互联网+”,则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4年11月,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主题,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可见其重要作用。

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表达了对经济社会创新的建议和看法。他呼吁,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马化腾表示,“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他希望这种生态战略能够被国家采纳,成为国家战略。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

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62]。

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在举行“互联网+”的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联合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共同发起倡议,成立“中国互联网+联盟”。

3.1.2“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正因为此,“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有六大特征:

(1)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等,不一而足。

(2)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3)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

(4)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例如UGC,例如卷入式营销,例如分享经济。

(5)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

(6)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3.2中国互联网+电力行业发展背景

3.2.1中国互联网+电力行业政策背景分析

电力企业是在从事电力生产经营活动的工业企业,通过由发电、输电、配电、制造系统、

生产和电力销售组成的电力系统,进行电力的生产和销售。它具有独立的经济核算的能力,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电力企业管理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经济规律和特点,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的社会需要。我国电力企业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管理行政化明显。由于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影响,电力企业已经作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以适应政府管理计划,在组织结构上,电力企业部门设置、人员配备与相应的政府部门相对应;

(2)经营垄断性较强。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的自然垄断企业,其主要依据是电网不可分割,特定地区有特定公司管理一个网络,多个网络连接在一起由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管理;

(3)一元化领导。由于电力企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中国工业的基础,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也涉及到国家政治安全问题。因此,政府在电力企业的生产、销售、配送等各个环节把控都相当严格。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电力企业以国家大局为重,克服电价调整不到位、行业亏损的困难,积极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了电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每年新增装机均在1亿千瓦左右,建成了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为保障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

“十二五”电力工业发展规划研究中,按照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规划原则,统筹未来十年和长远发展战略以及各种电源结构的经济性,提出了优先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方针。

智能电网具备强大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良好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能有效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和生产力分布不平衡的矛盾,显著提高用户供电可靠率;能够实现大规模集中与分散开发模式并存的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能够实现高度智能化的电网调度和电网管理信息化、精益化,实现电力用户与电网之间的便捷互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用电管理服务,满足电动汽车等新型电力用户的电力服务要求;实现基于电力网、电力通信与信息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等的多网融合,拓展及提升电力系统基础设施增值服务的范围和能力;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民族装备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智能电网作为世界电网发展的基本方向,也将成为我国“十二五”及以后电网建设的重点。

智能电网内涵和发展目标:智能电网是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深度应用于电网,形成先进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的现代化电网,实现电力行业的大变革。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将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讯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智能调控为手段,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十二五”期间,重点加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和试点应用,在系统总结和评价智能电网试点工程的基础上,加快修订完善相关标准,各环节的协调有序快速推进。“十三五”期间,智能电网技术和设备性能进一步提升,力争主要技术指标位居世界前列,智能化水平国际领先。

智能电网发展重点:

发电智能化。研究先进的发电厂控制、监测、状态诊断和优化运行控制技术,强化厂网协调和机网协调,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水平,开展“数字化电厂”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快专家管理系统应用,全面提升发电厂的运行管理水平。加快清洁能源发电及其并网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开展风光储输联合示范工程,为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运行提供技术保障;推

动大容量储能技术研究,适应间歇性电源快速发展需要。

输电智能化。在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基础上,逐步实现输电环节勘测数字化、设计模块化、运行状态化、信息标准化和应用网络化,全面实施输电线路状态检修和全寿命周期管理,建设输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广泛采用柔性交流输电技术。

变电智能化。变电环节逐步实现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高级应用互动化,电网运行数据全面采集和实时共享,支撑电网实时控制、智能调节和各类高级应用,贯彻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加快对枢纽及中心变电站进行智能化改造。

配电智能化。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数字系统控制技术、灵活高效的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配电网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双向运作与高度整合,构建具备集成、互动、自愈、兼容、优化等特征的智能配电系统,提高配电网灵活重构、潮流优化和接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加快微网技术示范推广,满足分布式发电接入要求,提高配电网可靠性。

用电智能化。构建智能用电服务体系,实现营销管理的现代化运行和营销业务的智能化应用;开展基于分时电价等的双向互动用电服务,实现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提升用户服务质量,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推动智能家电、智能用电小区和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改善终端用户用能模式,提升用电效率,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到2015年,全国建成电动汽车充换电站1000座以上,充电桩50万个以上。

调度智能化。适应智能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灵活协调、优质高效、经济环保的要求,构建涵盖电网年月方式分析、日前计划校核、实时调度运行等三大环节的调度安全防线,实现数据传输网络化、运行监视全景化、安全评估动态化、调度决策精细化、运行控制自动化、网厂协调最优化,研发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自主创新的一体化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形成一体化的智能调度体系。

未来的智能电网电网本身能够思考,能够自主行动,能够自我判断,这是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信息化和自动化是智能化的基础,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互动化的一个必要条件。跟这样的智能电网相比,现有电网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一是电网自身的可观测性和可控性还需大大加强,未来智能电网将装有大量的各类传感器,电力设备本身具有自我感知能力;我们通过精准的测控分析手段,进行电网控制策略的优选,运行状态的自动监控,以及故障状态的自动恢复。现在更多的还是靠人工经验,人工维修,人工调度。二是智能电网的信息化是把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等信息和电网自身的信息紧密结合。智能电网能集合各类非电力信息,包括气象的、环境的,以及自然灾害的,甚至某个大型活动的用电趋势,来作整体电网的综合预测和数据挖掘,及时预测电网的运行状况,提升电网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可以说智能电网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能够自我修复,自我治愈,自我运行。三是智能电网将全面实现配用电方面的信息化。由于配用电量大面广,充分融合电网的电流和配用电的相关信息,就可以实现各类峰值电源的急插急用,来为互动用电提供技术支撑。

3.2.2中国互联网+电力行业经济背景分析

近年来,市场经济的竞争力越来越大,电力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提高电力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状态,有效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继续研究市场经济背景下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状况,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力系统效率,为人民生活和生产贡献更多的力量,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力工业运营结构的四大支柱:一是统一的收支、利润核算体系;二是行政命令和计划的国家基本调控手段;三是背离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价值关系;四是高度集中的组织和决策机制。传统意义上的四大支柱已经不能为电力工业提供基本保障了,

“互联网 ”与商业模式创新

“互联网+”与商业模式创新 要理解互联网,首先要理解它的含义。首先是“联”,连接是基础,得连接者得天下。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例子。连接创造商业模式也很多,包括微信,为什么这么牛?掏出手机90%的人都在玩微信。因为它优化了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效益。微信在发展过程当中,一直保持相当的特色,聚集了很多商业化理念。但是处理的核心、围绕的核心,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让你的连接保持广度和深度,很轻松,没有太多负担的情况下完成连接。而且通过连接,创造给你更多的价值。 人与物的连接。我们就说淘宝,我们把海量商品放在淘宝上,使得大家可以通过很方便的方式获取信息,并且通过很安全的方式跟他交流,这就是人跟物之间的连接。阿里巴巴一直努力做这个事情。 物跟物的连接。我们可以看到就是所谓物联网推动的物跟物之间的连接。 人与服务之间的连接,就是O2O,包括电子商务产业。O2O的核心是什么?其实在于用户的体验。为什么做互联网?其实没有其他,就是希望用互联网本质上的优势,来优化我们的业务,为我们的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这是O2O的核

心。所以他的核心是人与物的连接,处理好服务。 接下来就是互动。我们说有温度、柔性化,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连接是第一步,全球连接在网上的物和服务还不到10%,还有剩下90%需要连接到网上去。所以你看10%创造 了这么大的经济奇迹,剩下90%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阿里巴巴做了天猫这个品牌。现在京东出了一个天狗。看似阿里巴巴与京东斗得一塌糊涂,但是你可以看到老百姓很乐于猫、狗大战,这就是互联网精神,我们一起玩。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电商品牌都做了游戏,很多都一样。 我们还可以看到,现在模式上的创新,从原先羊毛出在羊身上,到现在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从营销来说就是交叉补贴。但是这在互联网看来很简单,互联网是没有边界的,这些资源可以整合起来。这可以使得我们资源极大地被激发出来,这也是互联网数据化带来的思考。我们的商业模式必须走向跨界融合。 再往下走,再举几个例子,比如服务跨界。你看中国建设银行打出“他行VIP就是我行VIP”口号。阿里巴巴也正在做银行,互联网的银行跟世界银行业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只有主动去融合、创新,而不要等着别人来抢你地盘。 再往上,产品设计跨界。我们举个例子,娱乐宝,很多同学买过。其实这就是理财产品跟娱乐、电影产品跨界融合的产品。为什么它是有价值的?就是因为它承接大量的数据,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开题报告.doc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1.目的:本文将通过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分析商业模式的定义、特点、类型、重要性、变迁的轨迹,并结合当前金融危机的经济大环境,探讨当前中国企业该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以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意义: 2.1现实意义: 商业模式已经成为挂在创业者、风险投资者、企业家、学者嘴边的一个名词,几乎每一个人都确信,有了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成功就有了一半的保证;寻找商业模式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何降低创新的不确定因素,走正确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这将是本文要回答的实际问题,也是本文的意义之所在,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将具有更大的现实价值; 2.2必要性:

好的商业模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但商业模式却不能保证企业永远盈利,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今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耳熟能详的国际大企业纷纷倒闭或濒临破产,中国作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很大影响,大量企业开始裁员收编,众多中小企业倒闭破产;面对危机,成熟的大型企业开始对原有的商业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当前的局势,稳固已由的市场份额和地位,中小企业或初创企业也跃跃欲试,企图找到一套新的商业模式,维持生存,并希望通过这次市场的洗礼和考验,占领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的飞跃。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成果将成为企业改革的必要理论依据。 2.3理论意义: 商业模式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尽管它第一次出现在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其理论分析框架尚未构建起来,有关模式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探索性初级阶段;同时对于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国内外学者也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和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商业模式的界定、商业模式的创新路径进行详细的理论研究,寻找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理论依,供广大学者研究考证。

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 Business Model) 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已经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从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商业模式研究已经从最初对商业模式定义、构成要素、分类的研究转向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本文从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商业模式创新途径、商业模式创新实施、商业模式创新阻力四个方面对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初步分析框架。 一、商业模式创新动力研究 商业模式创新是在一定的动力驱动下进行一种创新活动。在国外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或多或少的在新技术市场化推动力、市场环境压力、市场机会拉动力三个方面谈到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问题。笔者在此对已有文献在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1. 新技术市场化推动力 新技术要想转化为适应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就必须应用合适的商业模式。所以,新技术的市场化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之一。Christensen( 1997) 对突破性技术的市场化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与持久性技术相比,突破性技术是一种比较激进的技术创新,在原有的商业模式中将其市场化是不可行的,必须采用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来使应用突破性技术的产品能够实现市场化[1]。此时,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为了新技术的市场化而进行的。Gambardella 和McGahan ( 2009) 以生物制药企业为例对其技术授权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上游企业开发出特定应用性的技术,只能将其出售给为数有限的几个下游企业,使上游技术创新企业的利润受到限制,并在谈判中失去讨价还价的权力。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上游企业投资开发出具有普遍应用性( general application) 的技术。要使这种技术能够市场化,就必须对原有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2]。新技术的市场化固然要依托创新的商业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要以技术创新为前提。 2.商业环境压力 商业环境瞬息万变,极不稳定,为了适应商业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必须处于不断的创新之中。Malhotra ( 2000) 认为,传统组织的商业模式是被事先分类的计划和目的驱动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建立在一致性、集中性、依存性基础上的最优化和效率。为了适应动态的、不连续的、激进变革的商业环境,就必须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3]。Sosna 等( 2010) 也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力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特定商业模式的持续性是不确定的,市场的变化( 新的创新者、竞争者和规则出现时) 能够使现存的商业模式过时或者缺乏盈利性。所以,从长远来看,持续不断的商业模式创新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种重要能力[4]。此时的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是在商业环境变化的压力下进行的,虽然很多学者都认同这一点,但商业环境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机制仍未得到有效地解释。 3. 市场机会拉动力 商业模式创新有时是为了抓住特定的市场机会而进行的。Lindgardt 等( 2009) 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明确在经济倒退时特定的商业机会。他们通过以往的研究得出结论,那些在经济倒退时期表现出色的公司都是利用危机提供的机会重新焕发生机,而不仅仅是靠财务或者运作上的创新。他们进一步得出结论,在经济危机时期,公司内部更容易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大胆举动取得一致性的认知[5]。在这一特殊时期,挖掘市场机会更能解释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动机,但是否在经济危机时期公司内部更容易对商业模式创新行_______为达成一致性意见,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总的来看,学者们在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认识到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在一定的动力驱动下进行的,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仍然偏重于某一视角。由于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力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差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固然有很多个,但归根结底其核心动力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企业的盈利,其他动力只是核心动力的表现形式。 二、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研究 商业模式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商业模式创新途径会因创新者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早

论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论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商 业模式创新 学校:南昌创业大学 姓名:黄友金 班级:商业创新与管理二期

论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摘要 中小企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力量,是科技创新的焦点。随着对中小企业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者和企业家们在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上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即简单地复制国际知名公司的成功商业模式或经验,或者简单运用现代商业管理理论到中小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往往不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探索出一条与众不同,量身定做的商业模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

第一章互联网时代中的商业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价值链中以供给为导向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走向消亡,以需求为导向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正在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概念并对它的关键要素如社群、平台、跨界、资源聚合和产品设计进行了描述。讨论了商业模式的主要隔离机制已经由技术研发转为社群平台,并在此讨论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社群逻辑下的平台模式。基于互联网时代企业商业模式有着巨大的变化,我们先从一般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再进一步引申到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正如我们所知互联网改变了交易场所、拓展了交易时间、丰富了交易品类、加快了交易速度、减少了中间环节可以说,互联网颠覆了以往的商业模式,而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①社群平台替代技术研发作为企业的主要隔绝机制;②社群成为企业的异质性资源,并对产品设计起到决定性影响;③跨界协作成为商业新常态。大批工业经济时代大型厂商被淘汰,很多行业巨头轰然倒下,很多优质厂商的寿命嘎然而止。行业转型之快,口碑、消费者忠诚度下降之快,令人咂舌。例如当年不可一世的诺基亚公司,在互联网时代的滚滚潮流中固守陈旧,缺乏创新。最终沦落到被微软公司收购的地步。其实他们并没有什么错误,只是价值理念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吧了。这就告诉中小企业,在变化速度飞快的互联网时代想要立足于残酷的市场经济中,必须从思想上跟上时代的脚步,时刻保持商业模式的同步更新。 对于商业模式这个概念,有着许多流派的观点。有人认为商业模式是“关于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架构,其中包括描述各种商业的参与者和他们的角色;各种参与者潜在收益的描述,以及对于收入来源的描述。有人认为商业模式最基本的意思就是做生意。还有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组织抽象的表现,它包括在概念上、文本和/或图形、所有相关的核心构建、合作、从资本上考虑一个组织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以及所有组织所提供的或将提供的核心产品和或服务。但是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我们还是应该从时间的维度来对商业模式进行定义。 随着工业经济时代演进到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互联网的不确定性下,以往的商业模式被颠覆,传统意义上可依托的壁垒被打破,任何的经验主义都显得苍白无力。黑莓、诺基亚、东芝、摩托罗拉等多家国外著名传统电子厂商被兼并、倒闭的消息接踵而至。而苹果公司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

大数据分析驱动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4年第1期(总第20期)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No.1,2014Total No.20 大数据分析驱动 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 李艳玲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116025)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发展催化了大量的相关产业,也带来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机 遇。大数据问题迅速从技术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最高层面。商务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面临诸多的时代挑战,分析企业在应用与研究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研究大数据环境下所带来的商业机会的新变化与新思路,思考并探索如何让我国在商业模式创新中迅速适应大数据环境,并有效利用新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刻不容缓,文章探讨了大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并对大数据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大数据;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1-0055-05 [收稿日期]2013-11-10 [作者简介]李艳玲,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数据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决策研究。 由于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在最近及未来几年中,各种新的、强大的数据源会持续爆炸式地增长,过去曾经用的名词“信 息爆炸” 、“海量数据”已不足以描述数据的增长态势,2011年5月,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MGI )发表一篇名为“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大数据:未来创新、竞争、生产力的指向标) 的研究报告,“Big Data ”(大数据)这个关键词便开始流行起来。 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 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按EMC 的界定,其中的“大”是指大型数据集,一般在10TB 规模左右;多用户把多个数据集放在一起,形成PB 级的数据量,同时这些数据来自多种数据源,以实时、迭代的方式来实现。IBM 公司把大数据概括成三个V ,即大量化(Volume )、多样化(Variety )、快速化(Veloci-ty ),这三个特点反映了大数据所潜藏的巨大价值(Value ),总体概括为四个特征,即4V 。 面对与日俱增的大量复杂的数据,大数据将 会对高级分析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通过技术、 安全实践和IT 技能的正确组合来发现数字宇宙的潜在效益,帮助客户管理、保护和挖掘这些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数据价值,并把它们直接转化为竞争优势,真正驾驭数字宇宙,发挥大数据的巨大潜力,是每个企业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分析和利用大数据也可以催生无数新的服务和商机,也让一些传统行业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更为紧迫的是,大数据时代产生了对“数据科学家”这种新兴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对数据的洞察力进一步体现公司的战略和行动,将形成正向反馈,有助于企业积累竞争优势,这是大数据分析对产品创新活动的一个新的典型特征。传统创新活动主要局限在企业内部、数据有限、不能及时方便获取,而大数据时代开放性、网络化的数据无处不在,即时发生大量数据,为实时化、个性化创新方式提供了大量的在产品市场化之前进行互动设计的可能性。这方面的研究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并结合行业特点研究一些重点行业中的产品及服务创新,例如金融、保险、医疗、零售、物流、互联网、电信等具有突出代表 — 55—

商业模式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业模式;要素;结构;功能;演进 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 ?[1] (美)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等著,凌晓东等译.发现利润区[M]. 中信出版社, 2000 外文题录数据库 ?[1] RAPPA M.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 . 2004 ?[2] SAHLMAN W A,STEVENSON H H,ROBERTSM J,et al.The Enterpreneurial Venture. . 1999 ?[3] CHRISTENSEN C M.The Past and Future ofCompetitive Advantage. . 2001 ?[4] MEYER A D,,TSUI A S,HININGS C R.Configu-rational Approaches to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1993 ?[5] MAGRETTA J.Why the Business Model Matters. Harvard Business . 2002 ?[6] Ireland RD,Hitt MA,Camp SM,et al.Integrat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actions to create firm wealth. . 2001 ?[7] Lewin AY,Volberda HW.Prolegomena on coevolution: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strategy and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 Organization Science . 1999 ?[8] Amit R,Zott C.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2001 ?[9] Miles R E,Snow C https://www.360docs.net/doc/901578573.html,anizations: New Concepts for New Form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 1986 ?[10] Timmers,Paul.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 Electronic Markets . 1998 【引证文献】说明: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李杰. 中国钢铁流通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2011 ?[2] 王鑫鑫. 软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2011 【二级参考文献】说明:本文参考文献的参考文献。进一步反映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杨瑞龙,杨其静. 专用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J]. 经济研究. 2001(03) ?[2] 林润辉,李维安. 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J]. 南开管理评论. 2000(03) ?[3] 王丰,汪勇,陶宽. 网络组织:21世纪的新型组织结构模式[J]. 当代财经. 2000(05) ?[4] 罗仲伟. “粉碎层级金字塔”——谈网络组织的特性[J]. 经济管理. 2000(05) ?[5] 黄泰岩,牛飞亮. 西方企业网络理论述评[J]. 经济学动态. 1999(04) ?[6] 贾根良. 网络组织:超越市场与企业两分法[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8(04) ?[7] 李新春. 企业战略网络的生成发展与市场转型[J]. 经济研究. 1998(04) 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 ?[1] 翁君奕著.商务模式创新[M].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 罗珉著.组织管理学[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编.自然辩证法原理[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

国内外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的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01578573.html, 国内外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的研究综述 作者:李贞贞 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年第02期 摘要当代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主要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创新途径、创新实施、创新阻力等四个方面。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内容,所以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创新途径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随着科技和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学习、应用商业模式已成了一种风尚。 商业模式创新途径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内容。对于企业来说,用何种方法、何种途径、经过什么过程,进行哪些方面的创新以达到商业模式的创新,是重中之重。 一、商业模式创新途经的研究 商业模式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商业模式创新途径会因创新者视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研究者们从以下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了商业模式创新。 (一)过程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Osterwalder (2004)认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分三个步骤:一是对商业模式进行显化;二是对商业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三是对商业创意进行整合。 Shelton等(2005)把商业模式的创新阐述为一个从创意开始,以获取价值为结束的过程,包括:创新观点的产生、原型、试验、观点选择以及获取价值。这个过程是一个管理过程,需要与之对应的工具、系统化的管理、战略思考与企业高层的领导。 过程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从整体过程的角度来研究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对企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已有的研究要么是定性的、思辨性的或总结性的。 (二)系统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作为全球商业模式创新与设计研究的领先学者,Amit和Zott (2009)认为商业模式这个活动系统的设计者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设计组成因素;另一方面是设计主题,这部分描述了商业模式活动系统价值创造的源泉。

互联网思维与商业模式创新分析 资料

互联网思维与商业模式创新分析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对传统的商业业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传统企业市场和竞争环境前所未有的剧变。“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渗透到了商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顺势而生的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指导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理念。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章从用户思维、极致思维、平台思维三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剖析。用户思维体现了商业在人性上的回归,“客户至上”的用户思想不再仅仅体现在终端服务上,而是贯穿了设计、生产、销售等全部环节。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使得企业更注重产品质量,极致思维在激烈的竞争中应运而生。除此之外,以共建、共享、共赢、开放为特点的商业生态系统即平台正在大行其道,打破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作为传统企业驱动力的局面,给经济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时代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对商业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接下来本文以互联网思维为依据对传统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路径进行了探讨。互联网化的社交方式颠覆了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所以企业要基于“互联网化”进行改革。首先是打造新型的企业管理,不断进化的组织管理才能应对外界环境的接连变化。此外,还要紧跟互联网时代价值传播和实现方式的变化,打造新的价值链(或如下文讲的价值环)。同时还要树立数据意识,打造企业的数据资产,以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对互联网思维的发展和商业逻辑的创新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行了积极地展望。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商业模式,颠覆,传统企业

1引言 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次革命的过渡正在进行中,拥有近7亿网民的中国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并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未来将没有互联网企业,因为所有的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顺应时代的号召,我国一批批优秀的企业正在进行颠覆性创新,其中商业模式的创新最为活跃。 “商业模式”一词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出现,在90年代得到了广泛使用。如今,借力互联网,新模式不断侵入传统企业的底盘,先是蚕食、后是冲击、最后是颠覆,缔造了越来越多的商业神话、BAT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市场三雄不仅获利颇丰并且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涌入这场创新大潮的还有苏宁电器、小米手机、滴滴快车、土巴兔、聚美优品等等企业新星,上演了一场大变革、大转型时代的绝妙交响。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互联网时代是大势所趋,传统企业则要顺势而为! 对于传统企业转型,不仅仅是在淘宝开设网店、在微信上设立一个公众号那么简单,而是基于互联网影响下的产业发展、消费行为变迁,对整个企业商业模式的重新思考,对内部管理体系、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升级[1]。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背后贯穿的是一整套的新商业思想,即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是传统企业转型的制胜之道。 2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内涵 2.1互联网思维之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商业回归人性。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发生了剧变,极大程度地消除了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掌握了更多的产品、价格、品牌方面的信息。万物的直接、实时链接使得信息反馈与用户参与的成本持续降低,碎片化时代也带来了参与时长的增加,两者的累加效应,使得消费者赋权开始真正发挥威力。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原产地,并呈多点对多点的多向传播,信息网的中心不再是信息本身,而是人[2]。所以,用户思维成了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而其他互联网思维都是都是围绕用户思维在不同层面的展开。 “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思维不仅体现在做品牌的层面,还体现在市场地位、品牌规划、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组织设计等各个环节。虽然“顾客是上帝”的俗语一直流传着,但是在中国,顾客以前从来都没有做过上帝。过去的以商家和品牌为主的、以渠道为王的、带有工业时代显著的特征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思考,今天遭到了严峻的挑战。互联网时代,传统销售与传播环节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企业将直接面向消费者,消费者反客为主,拥有了消费主权,企业必须要以更廉价的方式、更快的速度以及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是上帝”也不再仅仅是一种终端服务概念,而且是整个设计、生产、销售链条的原则。 2.2互联网思维之极致思维 原来的消费品和零售行业的竞争,核心都在抢夺渠道资源。但是,随着开发、透明、共享的互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及原则

2011年12月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及原则探析 文/杨锴 摘 要:企业商业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运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解释,提出商业模式创新概念和构建商业模式的原则,希望通过本文,充实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概念;原则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176-01 财经视点 时代华纳前首席技术官迈克尔?邓恩在2001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商业模式比高科技更重要,因为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商业模式创新是现代企业在社会环境下必须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随着企业的同质化加强,如何能够在商场上胜出,往往归功于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但目前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商业模式基本概念、结构体系、理论范式等研究,其理论框架尚未建立起来,有关的商业模式研究都处于探索性阶段。 一、商业模式创新概念 在互联网尚未应用于商业领域之前,因为以往的理论认为利润=收入—成本,所以传统行业的发展主要关注如何降低成本,增加销售额,从而提高效益。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在商业领域的发展,企业商业模式趋于动态的发展阶段。Hamel认为,在变革时代,企业竞争更多的是经营模式的竞争和创新制度的竞争。[1]中科院乔卫国认为是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笔者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如何设计企业的运营模式,资源整合能力,发展潜力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盈利的目的。通过创新,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完善企业运营管理。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不仅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而且企业更要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创新,使商业模式设计合理而可行,体现顾客价值,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2)提高企业适应市场能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更多关注的是互联网条件对以往商业模式的变化。随着2000年互联网在商业模式中的应用,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企业的市场敏感度,加强企业的生存能力。(3)创造新的价值。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更多关注不同环节的价值创新,顾客价值创新,价值链创新,供应链创新,管理价值创新等,通过一种有机的组合,整合不同的企业资源和能力,创造出不同的价值。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本文是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商业模式创新。1990年,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标志着核心能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他们在该文中指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核心能力具有用户价值、独特性和延展性的特征。企业商业模式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地提升和发展,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合作、联盟等商业模式策略调整的方式,增补原有资源与能力缺陷,使核心能力与市场机会相适应并不断发展,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原则 1、关注战略,综合管理。企业战略从宏观的角度规定的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具体如何运作,还需要策略和商业模式的支撑。在确定企业商业模式的同时,一定要考虑企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具体的实施则依据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所谓公司治理,是指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其中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等。如何整合资源,通过商业模式转换才是关键。如硅谷的企业通过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等方式,将人力资本转换为人力资源,很好地将人力和物质资本的共同治理,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为硅谷的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2、以价值为核心。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创造价值,首先是顾客价值,然后是企业价值,最后是社会价值。顾客价值,强调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围绕顾客的需求,满足顾客的差异化需求。在满足顾客价值的基础上,自然也就实现了企业价值,企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企业相关利益者利益得到满足,主要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和企业利润价值最大化。 3、在产业中合理定位。商业模式创新,新在如何在市场产业中寻找定位,通过观察商业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占据市场的有利地位和资源,把握市场的核心标准,成为一个由生产产品到制造标准的企业。改变以往的销售模式,提出新的销售理念,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策略计划的实施,借助于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实施电子商务等模式,改变静态的销售模式,实现动态且更符合产业发展的新定位和销售方式。 4、能力与资源匹配。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中指出,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于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企业资源理论将资源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本,有形资源容易辨别,价值有限,而无形资源对企业来说意义更重大,但难以计量和评估,企业资源是企业能力的基础,企业能力是整合企业资源的必要条件,两者相辅相成。通过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合理安排企业资源,发掘企业内部独有的商业优势和资源能力优势,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质也是一个整合资源,培养能力的过程。 5、系统与局部最优组合。企业商业模式由不同的组成部分,商业模式创新有价值发现、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管理、价值配置和价值实现组成。[3]其实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站在顾客的角度,分析市场,调整企业的价值链和供应链环节,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不同环节的价值,设立一套具体的管理体系,协调资源和能力的关系,最终使企业创造的价值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实现企业的价值。商业模式创新必须在企业战略目标的统领下,对各个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适配。[4]通过与战略目标的匹配,达到局部和系统的有机整体统一。 结束语:通过本文的探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尚属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解释和设计的基本原则处于探索当中,缺乏一个科学的指导体系,本文通过设计创新原则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解释来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提供方法和理论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一点理论工具。 作者简介:杨锴,职务职称: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加里?哈默尔著.曲昭光,赖溟溟译.领导企业变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沈永言,吕廷杰.商业模式创新的五大基本理念[J].企业管理,2011,(03):93-95. [3]纪慧生,陆强,王红卫.商业模式设计方法、过程与分析工具[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87-92. [4]李曼.略论商业模式创新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之构建[J].现代财经,2007年第2期:55-59. 176 2011.12

大学生创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解析

大学生创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当下,大学生自主就业面临诸多困境,创业问题成为中外研究学者关注的对象,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兴起于西方的创新形式,近年来传入我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大学生如何借助商业创新模式进行自主创业,创业型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是创业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拟就大学生创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在其创业之初第一个重要选择就是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商业模式创新 一、大学生创业模式现状 (一)大学生的创业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年人仰慕的对象。这一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及创业意识的树立。在问卷调查中,79%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创立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做创业,64%的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28%不确定有无创业想法。这表明,当今大学生能较为清晰的认识到创业的价值与意义,并对创业抱有较强的热情和愿望。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起步相对较晚。绝大多数大学生都知道创业,对国家给予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也比较了解,大学生梦想创业的人多,甚至有部分学生在尝试创业已经收获很多,但是整体大学生创业信心不足,对创业有所畏惧,毕业之后真正选择创业的人较少。在创业的过程中,由于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资金、社会资源缺乏等问题,起初创业的成功率较低。近年来,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且需求的结构性差异较大。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一项重要的就业方式。高校学生涌现出的创业激情和不少毕业生毅然走上自主创业之路的现象成为我国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择业的新动向。 (二)大学生的创业模式 创业的目的取决于个人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可以给与创业者强大的动力。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51%的大学生把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创业的主要目的,26%的大学生选择“创业能自由掌握自己的时间,可做想做的事”,这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不无关系。当代大学生自主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张扬自我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在大学生心目中愈加强烈,这也为大学生实施创业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精神动力。 虽然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只是一部分群体,但是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现象折射出的意义十分巨大。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 在所有创新之中,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企业最本源的创新,它是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离开商业模式的创新,其他的创新将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和盈利的基础。好的商业模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但商业模式却不能保证企业永远盈利,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今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耳熟能详的国际大企业纷纷倒闭或濒临破产,中国作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很大影响,大量企业开始裁员收编,众多中小企业倒闭破产;面对危机,成熟的大型企业开始对原有的商业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当前的局势,稳固已由的市场份额和地位,中小企业或初创企业也跃跃欲试,企图找到一套新的商业模式,维持生存,并希望通过这次市场的洗礼和考验,占领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的飞跃。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成果将成为企业改革的必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 English Abstract: Innovation in all, the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s the origin of the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it is business management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basis of. To leave the business model of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will be lost to oth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ssible and profitable basis. 【Key words】: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开题报告【可编辑版】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题目: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学院:经管专业:工商0501 学生姓名:汪桂洋学号:05242019 文献综述: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本文将通过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分析商业模式的定义、特点、类型、重要性、变迁的轨迹,并结合当前金融危机的经济大环境,探讨当前中国企业该如何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以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需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意义: 2.1现实意义:商业模式已经成为挂在创业者、风险投资者、企业家、学者嘴边的一个名词,几乎每一个人都确信,有了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成功就有了一半的保证;寻找商业模式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何降低创新的不确定因素,走正确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这将是本文要回答的实际问题,也是本文的意义之所在,特别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将具有更大的现实价值; 2.2必要性:好的商业模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但商业模式却不能保证企业永远盈利,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今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耳熟能详的国际大企业纷纷倒闭或濒临破产,中国作为全球市场的一部分,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很大影响,大量企业开始裁员收编,众多中小企业倒闭破产;面对危机,成熟的大型企业开始对原有的商业模式进行改革创

新,以适应当前的局势,稳固已由的市场份额和地位,中小企业或初创企业也跃跃欲试,企图找到一套新的商业模式,维持生存,并希望通过这次市场的洗礼和考验,占领市场份额,实现企业的飞跃。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成果将成为企业改革的必要理论依据。 2.3理论意义:商业模式是一个比较新的名词,尽管它第一次出现在50年代,但直到90年代才开始被广泛使用和传播,其理论分析框架尚未构建起来,有关模式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探索性初级阶段;同时对于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国内外学者也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和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商业模式的界定、商业模式的创新路径进行详细的理论研究,寻找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理论依,供广大学者研究考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商业模式这个名词在90年代才开始为人所熟知,现有文献中,很多学者也对商业模式的含义、结构体系、理论解释和模式创新机制等方面虽有所研究,但由于研究者站的视角不同,因而对商业模式的基本概念、结构体系、理论范畴缺乏统一的认识,其理论分析框架尚未构建起来,有关模式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探索性初级阶段;很多学者和文章研究的重点在:什么是商业模式?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对于商业模式如何创新,老企业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自己的商业模式,新生企业如何创造出新的模式以避开激烈的竞争,还没有一套成型的理论体系,研究成果也很少;很多学者对特定领域、行业、典型企业的商业模式展开探讨,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为企业的商业模式构建和创新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但对于商业模式的共性以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体会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体会内容摘要:我国经济转型的基本背景是人口红利出现拐点,劳动力成 本显着上升;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出口企业竞争力受到压力;输入型通货 膨胀引来货币收紧,导致市场流动性显着减少等。基于此背景,企业应 从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收入模型等三维立体角度重塑其商业模式以求 得生存和发展空间。本文分析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架构体系,从商业模式 构成要素入手阐述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思维体系,并给出了构建有效商业 模式的创新框架。 关键词:商业模式经济转型创新框架 经济转型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趋势 (一)我国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中,一些因素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人口红利已经出现拐点,像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出现老龄 化现象,劳动力成本显着上升。第二,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大中城市 正成为居民的聚集地,乡村开始空心化。第三,工业化引发的环境问题 日益突出,环保成本日益提高。第四,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可再生资源 的稀缺开始制约经济的成长。第五,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开始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重头戏。第六,我国经历初步工业化发展后,开始 进入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安全性能等级升级的阶段,社会需要的商品 的档次升级。第七,随着我国产品大规模进入世界市场,我国多年出现 国际收支和贸易顺差,人民币持续升值压缩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盈利空间。

第八,由于近年来美元不断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国际通胀因素传导到我国,造成我国出现持续的通货膨胀现象。为治理通胀,国家适度紧缩货币投放,导致市场流动性显着减少等。 (二)经济转型期的求变思维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应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从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收入模型等三维立体角度重塑其商业模式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在社会经济转型期,我国经济结构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还是内外经济结构等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伴随经济结构调整所出现的重要现象是知识经济、低碳经济、新能源经济、服务经济、网络经济、物联网经济等新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以这些新经济元素为平台的商业模式创新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旋律。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冲击下,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和服务的形式迅速变化,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那些迅速崛起的企业往往是进行了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而忽略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则可能迅速沉沦。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每一个盈利的企业都有着其独具特色的盈利之道,而盈利有着它内在的逻辑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类的智慧反映在不断的商业模式创新上,那些脱颖而出的成功企业总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者,他们不仅统治着市场,而且引导着商业模式的创新。 经济转型期商业模式创新框架 (一)深入研究市场变化,重新进行战略定位 公司的存在基于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市场特定的需求。公司的价值体现在其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的内容、数量、质量和强度。

PC+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及创新研究

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PC 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及创新研究 姓名:樊立沙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企业管理 指导教师:于强 20100501

摘 要 随着九十年代末互联网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兴起,商业模式这个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今的企业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的多重复杂挑战,企业的运作环境和运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必须进行革新来适应这些变化。商业模式创新将是比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更重要的创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PC作为传统产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市场趋于饱和、利润缩水、市场规模萎缩的困境,PC厂商必须对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革新,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开拓市场,保持企业的生存和竞争优势。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但大都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在以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PC制造业的商业模式为切入点,做出了分析和探讨。首先论文介绍了商业模式的研究的背景,以及商业模式概念的兴起,说明了研究商业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而针对商业模式的研究现状,对商业模式的要素进行了界定,为全文的分析提供了思路。根据制造企业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对PC制造业的典型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如戴尔模式和IBM模式。其次,论文分析了PC制造业的现状,详细论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面临的问题和不足,提出PC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必要性。最后论文研究了PC 制造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提出了PC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方法和途径等,并从要素分析的方法入手,提出改变商业模式的关键要素组成,就可能改变商业模式,从而对整个产业进行彻底的改变,通过对一些PC行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证其观点。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方法对商业模式的创新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丰富了商业模式的内容。并用案例分析法对PC制造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进行了具体研究,提出通过改变PC制造业的关键要素组成来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希望对PC 企业有效地应对当前的竞争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PC 商业模式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