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研究的理论范式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批判研究理论范式的基础分析
杜伟伟,952
【摘要】得益于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以此为基础的大众传播的发展在全世界呈摧枯拉朽之势。同时国内外对大众传播的研究也百家争鸣,成果颇丰。这无疑丰富了大众传播研究的理论,又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指导。然而,技术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传播理论的方向,使之倾向于经验主义研究。如美国大众传播研究中的“说服”、“扩散”、“沉默的螺旋”以及“使用与满足”等重要研究。这些典型研究逐渐演变成了此类研究的固定模式,即经验主义研究范式。相较而言,批判性研究呈弱势。然而,什么是经验主义?什么是批判主义?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什么是范式?这些问题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主要内容。
【关键词】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批判性研究;范式;理论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形式。在此不再对大众传播的概念多加赘述。显而易见的是,大众传播与媒介密不可分。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传播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方向,即更注重媒介的效果、功能等研究,倾向于经验主义研究。以美国大众传播研究为例,从说服理论至扩散理论再到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及后来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经历了从宣传研究到效果研究再到大众传播的影响研究的过程。这些典型研究逐渐演变为大众传播研究的固定模式,即经验主义研究范式。相比较之下,
批判主义研究没有呈现如经验主义研究那般的如火如荼。然而,需要我们搞清楚的是几个问题:经验主义、批判主义是什么?范式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就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理论与范式
提起理论,我们总是肃然起敬,觉得那是一种凌驾于生活之上的存在。一般认为,理论指人类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有的实证知识、经验、事实、法则、认知以及经过验证的假说,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等的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只是不如专业研究者那么严格使用这些研究方式。因此简单来说,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一个理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理论要有解释的目标,而且是以解释的形式出现。第二,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1]但是,在社会学领域,迄今为止,对于什么是理论,并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包括定义、目标、体系以及证明方法上都存在分歧。而要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就必须要对学术研究的范式有所了解。
解释范式这一概念之前,我们先回顾下一个历史事件:在中世纪时期,“地心说”占据主导,人们按照“其它星体围绕地球运动”这
一假设进行观察。随着观测数据的不断增加,人们发现有些星体的运动不符合该假设,原来的前提假设便出现了危机,人们开始怀疑它的正确性与有效性。于是,有的研究者抛弃原来的前提假设,大胆提出
新的假设。也就有了后来的哥白尼“日心说”,人们发现一旦彻底改
变前提条件,问题迎刃而解了。而这个过程中研究的前提就是范式。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并不是渐进的,而是整体的、革命的。在一个时期内,大多数科学家会接受某种研究前提,即范式。随着研究的深入,与已知范式相矛盾的证据逐渐被发现,需要新的范式的指导,这就解释了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2]。而类似的彻底改变过去整个研究前提的过程被库恩称作范式的革命。范式的特点有以下三个表现:第一,它是指导一个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范例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拥护者多便成为主流范式。第三,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它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然而,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不同的研究范式同样存在着许多不可通约的差异,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方面,这些差异导致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不同方向,即经验主义、批判主义。
二、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传播学作为一个众多学科交汇的十字路口,不可避免地聚集了来自不同研究范式的特点,尤其是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提倡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使得对这些范式的归纳变得更加困难。然而,为了更好地学习传播学,学者们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大众传播研究的范式分经验主义研究分为客观经验主义范式、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
1、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主要来自于自然科学,也称为科学的研究或实证的研究。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促使社会研究者开始注意其研究方法。法国哲学家孔德在19世纪中期提出了实证主义,论证了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研究的合理性。他主张放弃神学和形而上学的那些无法认识的本源起因,而转向探求规律,即观察现象之间恒定的关系[3]。另一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提出,社会研究者应该把客观的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把人们的行为还原为因果关系,再经过理性的加工,就可以使这种因果关系成为未来行为的准则。”在这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理论的影响下,研究者们开始采用从自然科学中移植来的方法研究社会。其中对传播学研究影响较大的是控制论和社会心理学,比较著名的理论成果是香农的传播模式和米德的主客我理论[4]。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的前提假设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社会中存在客观的个人规律与社会规律。(2)人类行为的规律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3)观察和证明的获得不受个人信仰的影响。(4)可以用数学来描述人和社会现象。(5)可以通过个体行为的汇总统计推断总体,发现社会规律。(6)研究者在研究中可以完全地或部分地做到价值中立。对于其他范式的学者们而言,这些假设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客观经验主义范式也面临着批评,但总的来说,客观经验主义范式在目前的大众传播研究中占据着主流的位置。
2、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也试图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释世界,但是这里的“科学”并不是狭义的自然科学概念,而更多的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提倡的科学。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与自然界是又区别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经验而不是规律。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并参与到被研究对象的世界中去,对其作出同情的描述。诠释经验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现象学、诠释学、符号互动论以及符号学。它们都关注人的主观经验与解释、人与世界交往中获得的意义,并且不约而同地把传播作为研究人类经验的重要突破口。比如符号互动论主张世界不是客观的,而是由象征符组成的,象征符具有意义,这些意义是人们在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同样的,符号学关注的是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确立的,人们如何通过符号进行私人经验的交流,这种交流的规则是什么等问题。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大众传播研究也逐渐出现了定性的诠释取向研究,既有针对文本的研究,也有针对社会行为、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把它们的主要前提假设归纳为以下几点:(1)自然和社会不具有统一性,社会不存在规律,只存在人们约定的规则。(2)人类的行为基于对事物的诠释,这种诠释是主观的。(3)我们无法对人的经验进行量化测量,但是却可以对其中的意义进行诠释。(4)意义既有个体性,也具有共享性。(5)我们可以通过个案的积累,发现文化的模式或深层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6)在研究的过程中,价值的影响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尽量减少,或者必须承认并说明这种价值的存在。
3、批判理论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