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教育思想研讨会”会议综述
竺可桢的通才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涵
墨
C ieeh t y T is d ve s h ehn s hu h n rc cs nG .n l e etogt ‘ eea hns io . hs t y ei uK ze ’ to gta dpat e E aa zsh u s gnr— sr u r w Z s i o y t h h
实 践 , 来 越 多 的高等 院校 开始 将 通 识 教 育作 为 培 越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重 要 途 径 。然 而 , 论 是 理 念 引 进 、 无 理 论 研 究 , 是 课 程 设 置 、 学 模 式 , 本 都 是 借 鉴 还 教 基 西 方 大 学 的 经 验 , 多 高 校 都 存 在 课 程 内容 缺 乏 本 许 土 特 色 、 程 体 系 缺 乏 科 学 论 证 、 学 局 限 于 基 本 课 教
办 理 大 学 教 育 影 响 深 远 、成 绩 卓 著 的 当 推 蔡 元
在 西方 通 识 教 育 理 论 不 断 引入 我 国 的 时 代 背
景 下 , 识 教 育 已从 思 想 探 讨 走 向 复 杂 多 样 的 教 育 通
培 先 生 和 .- 桢 先 生 ”。 竺 先 生 殚 精 竭 虑 的 一 : 可 W A 生 始 终 与 一 所 大 学 的 命 运 息 息 相 关 , 那 就 是 浙 江 大 学 。在 他 执 掌 浙 大 的 1 3年 中 , 逢 国 难 当 适 前 、 内 忧 #- 之 时 , 他 以 一 个 科 学 家 的 执 着 信 1 患 念 和 一 个 教 育 家 的 奉 献 精 神 将 浙 大 从 一 所 地 方
学 术 交流 主 : 彩 持赵 云
J U N L ¥C U N E GN E IG T C Nc LC LE E O RA OF 1H A N IE RN E H I^ O L G
竺可桢在浙江大学的教育思想实践述评
竺 可 桢 , 藕 舫 , 8 0年 出生 于 浙 江 省 绍 兴 县 , 13 字 19 从 9 6年 起 , 出 任浙江大学校长 。 提起竺可桢 , 人们更加熟悉 的是他科普方面尤其是 气 象 学 方 面 的 成 就 , 在 他 担 任 浙 江 大 学 1 年 的校 长 期 间 , 而 3 教育 指 导 思想和实践经验却在高等教育 发展迅速、 高校竞争激烈的今天更具有 现 实 指 导意 义 。 浙 江 大学 任 职 期 间 主要 的 实践 活 动 和 教 育 思 想 竺 可桢于 13 9 6年 4月 2 5日到浙江大学工作, 一直到 14 9 9年 四 月底 杭 州 解 放 为止 , 期 间 正 是 中华 民族 遭 受 外 敌凌 辱 , 起 抵抗 , 这 奋 获 取 最 终胜 利 的 困苦 年 代 。 这 样 的 背 景 下 , 可桢 领 导浙 江 大学 艰 难 在 竺 迁 校 , 沛 流 离长 达 九年 , 易 校 址 , 满 种种 困 难 , 颠 屡 充 磨砺 了 浙江 大 学 的全体师生。0 其主要 实践活 动有 :
一
朱福棠教过新生物理 , 蔡堡教过生物学, 谭其骧教过中国通史等。名 师授课 自然 很受欢迎 , 同时他们 的学 问造诣和人格魅力也对学生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
竺可桢非常重视大学开展学术研究, 为教学与科研两者并重, 认 共 同提高 从 13 9 9年起相继建立了十个研 究所, 培养了相当一批研 究 生 ,取 得 了相 当 的研 究 成 果 。当 时 在 数 学 会 杂 志 上 发 表 的 论 文 有 四、 篇, 五 寄往 德 国 、 国、 英 意大 利 等 国 的 杂 志发 表 的有 二 十 多篇 ; 物 生 系、 物理系等也有丰 富的发展成果 , 大大提高 了浙大 的声誉 。 ( ) 四 营造 民 主管 理 氛 围 , 导 教 授 治 校 倡 竺可桢认为 民主和科学是互为条件的 , 来浙大后 , 他亲 自制定了 ( ) 出 明 确 的人 才培 养 目标 一 提 诸 多民主制度 。他认 为: 大学应具有学术 自由精神 , 大学最大的 目标 培 养 什 么 样 的 大 学 生 , 高 等 教育 的 出 发 点 和 归 宿 。 可桢 到浙 是 在 追 求 真 理 、 炼 思想 、 别 真 伪 , 毅 力 以攘 利 不 先 , 义 恐 后 。 是 竺 锻 辨 有 赴 大 后 , 出 : 学 问努 力 , 为 民族 奋 斗 , 研 学 术 不 忘 致 用 , 国效 在 浙 大 , 政 最 高权 利 机 构 是 校务 会 议 , 提 为 要 精 为 行 以校 长 , 院 院长 、 务长 、 各 教 总 劳 。 把 办 大 学 和 培 养 人 才 的 目的 与 拯 救 中华 、 移 国运 结合 起 来 , 转 强 务 长 、 导 长 为 当然 委 员, 训 专任 教授 中选 代 表 二 十余 人 及 ~ 年 级 主任 、
竺可祯高等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竺可祯高等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作者:张丽娜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28期摘要:作为一名大学校长,竺可桢有着创办一流大学的决心,作为一名科学家,竺可桢在办学实践中处处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他秉承“求是’的精神,立足于本国的文化基础,努力学习和探索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把两者成功的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已独特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
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既立足现实,又放眼世界,為目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对当代大学进行高等教育创新性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颇为重要。
关键词:竺可桢;高等教育;教育思想竺可桢和浙大师生谱写了浙大辉煌的历史篇章,浙大成就了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卓越。
这是一笔珍贵的教育财富和精神沃土,成为我们今天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一、竺可桢高等教育思想的评价(一)逆境中崛起的“东方剑桥”竺可桢自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到1949年4月,长达13年。
竺可桢任校长期间,正是抗战的特殊时期,学校经常搬迁,经费和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带领浙大师生百折不挠、苦心经营使浙大在战乱中不仅没有解散、削弱,反而得到长足的发展。
他凭着建设一流大学的决心,在颠沛流离的迁徙中,努力扩充院系,吸纳专家学者,使浙大发展成为多学科、高质量的综合性大学,在全国名列前茅。
抗战期间,从沿海迁往内地的大学很多,但是,像竺可桢那样率领浙大一迁、再迁、三迁、四迁,历经赣、湘、粤、桂、黔5省,在流亡中办学的却不多见。
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竺可桢当年创造了何等伟大的奇迹:上千的人,驮着一个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中,奔走万里长征,跨越近5个省的地域,很多人欣赏他们的勇气,加入长征的队伍,队伍的人数到2倍,3倍,4倍,经过10年漫长的时间,又凭着几千人的力量,驮回来,行程5000余里,谱写了一曲“文军长征”的壮丽凯歌。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在长达两年多的过程中,虽然历经磨难,但他始终不放弃,处处以身作则,与师生甘苦共尝;把战时当平时,保持正常的教学活动,保护图书仪器。
竺可桢校长两个问题的原文是这样的
竺可桢校长两个问题的原⽂是这样的1936年9⽉竺可桢校长在浙⼤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诸位同学,学校开课已⼀周,今天训育处召集这个会,能如家⼈似的在⼀起谈话,觉得⾮常愉快。
⼤学⽣,是⼈⽣最快活的时期,没有直接的经济负担,没有谋⽣的问题。
诸位在中学中,同学⼤都是同县或同省,可是,来⼤学后,有从全国各⽅⾯来的同学,可以知道全国的情形,时间长了,各⼈都认识。
这样,各⼈家庭的状况,故乡的风物,都能互相知道,这亦是⼀种教育。
⼤学⽐之中学,在经费和设备⽅⾯,都来的充实,教师的经验和学识,也远胜于中学,这供给诸位切磋学问的极好机会。
同时,国家花在诸位⾝上的钱,每年有⼀千五百元,⽽且,全中国⼤学⽣仅四万⼈,诸位都是这⼀万分之⼀的青年,这种机会,万万不能错过。
诸位到这⾥来,应该明了这⾥的校风。
⼀校有⼀校的精神,英⽂称为College Spirit。
⾄于浙⼤的精神,可以把“诚”、“勤”两字来表⽰。
浙⼤的前⾝是求是书院和⾼等学堂,⼀脉相传,都可以诚勤两字代表它的学风,学⽣不浮夸,做事很勤恳,在社会上的声誉亦很好。
有的学校校舍很好,可是毕业⽣做事,初出去就希望有物质的享受,待遇低⼀点便不愿做,房屋陋不愿住。
浙⼤的毕业⽣便⽆此习惯,校外的⼈,碰见了,总是称赞浙⼤的风⽓朴实。
这种风⽓,希望诸位把它保持。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问问,第⼀,到浙⼤来做什么?第⼆,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我想诸位中间,⼀定没有⼈说为⽂凭⽽到浙⼤来的,或者有的为到这⾥来是为了求⼀种技术,以做谋⽣的⼯具。
但是,谋⽣之道很多,不⼀定到⼤学来,就是讲技术,亦不⼀定在⼤学。
美国⼤⽂豪罗威尔⽒说:“⼤学的⽬的,不在使学⽣得到⾯包,⽽在使所得到的⾯包味道更好。
”教育不仅使学⽣谋得求⽣之道,单学⼀种技术,尚⾮教育最重要的⽬的。
这⾥我可以讲⼀个故事。
中国古时有⼀个⼈求神仙⼼切,遍⾛名⼭⼤川。
吕纯阳发慈悲,知道他诚⼼,想送给他⼀点⾦钱宝贝,向他说道,我的指头能指⽯为⾦,或任何物件,你要什么我便给你什么。
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述析
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述析摘要: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包括倡导求是精神、推行导师制、加强科研建设等,这些实践思想对我国当今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有着很大的启发性和示范性作用。
关键词: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述析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占领全中国之目的,一方面在军事上加大侵略的力度,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实行奴化政策,对我国教育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破坏。
全国很多高校内迁,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胸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报国理想,开始了漫长的西迁之路。
西迁是浙江大学一百多年办学历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浙江大学仍然坚持着其独特的办学体系,这是与竺可桢校长独特的办学实践思想密不可分的。
一、竺可桢办学实践思想的产生教育理念对于教育者是十分重要的,大学教育应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作为大学管理者首先思考的问题。
大学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也是竺可桢校长办学思想的重要内涵。
他在就职浙江大学校长一职时,发表了《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一文,文中强调办学必须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结合起来。
即办中国的大学,需要知道中国的历史,洞察中国的现状。
然后凭借本国之文化基础,吸引世界文化之精华,方可培养有用的专门人才。
也就是我们所称道的“求是”精神。
竺可桢在其担任浙江大学十三年的校长生涯中,与浙江大学师生一直践行着“求是”精神,他们非常有效地把“求是”精神融入到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中,至今“求是”精神仍是浙大的重要精神。
浙江大学前身是“求是书院”,取自王阳明所说“君子之学,惟求其是”之意。
“求是”的涵义之一就是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和朴实严谨的作风。
1938年11月19日,浙大在广西宜山校务会议上决定以竺可桢校长倡导的“求是”作为校训。
1939年2月4日,竺可桢校长在对一年级新生作《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讲演时对“求是”做了全面而深刻的解释:“人生的目的在于服务,而不在于享受。
求是精神,就是服务意识,追求真理,忠于真理,不盲从,不附合,不武断,不专横,而大学最大的目标是追求真理。
《竺可桢:身正学高,求是立本的“儒雅”校长 竺可桢求是精神》
《竺可桢:身正学高,求是立本的“儒雅”校长竺可桢求是精神》竺可桢的一生是近乎完美的。
他为人谦逊平和,虚怀若谷;治学则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做官则刚正不阿,唯理是从。
可以说,他是中国儒家文化道德理想的一个卓越楷模。
而在竺可桢先生接任浙江大学校长的13个风雨春秋中,他更加倾尽心力,以身垂范,将科学研究的至高理念――“求是”精神,一点一滴地灌注到浙大师生的灵魂里。
应该说,他为浙江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剑桥”助了最大的一臂之力。
竺可桢字藉舫,浙江绍兴市人,1890年出生在当地一个普通家庭。
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每天勤奋苦学。
中学阶段,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转到唐山路矿学堂上学。
19xx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款留学的公费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学。
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曾给予他深刻影响。
19xx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竺可桢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竺可桢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该校在他的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他亲任系主任。
1936年,竺可桢先生在蒋介石的反复劝说下,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在此后的xx年里他一直苦心经营,并为浙江大学进入中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费尽心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断然拒绝随国民党政府去往台湾,坚持留在大陆继续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尽心竭力。
1949年,他出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竺可桢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堪称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他无愧于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伟大旗帜。
引“求是”之理念塑大学之精神一所高等学府如果没有内在精神价值的支撑,那将是不可想象的。
竺可桢地理学术思想总结
竺可桢地理学术思想总结竺可桢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竺可桢地理学术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竺可桢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地理环境的变化和特点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经济结构和文化形态等方面。
他主张要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其次,竺可桢强调了地理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整个地球的现象和规律,不限于某一个地区或者某一种现象。
他提出了“地球综合性观”的概念,认为地理学应该研究整个地球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某个地区或者某一种现象的独立研究。
再次,竺可桢注重实证研究和实地考察。
他提出“实地实地实地”的科学观点,强调地理学研究必须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进行。
他自己曾多次组织和参与实地考察活动,通过亲自体验和观察,深入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变化。
他强调地理学研究必须依靠实证数据和实地调查,避免纸上谈兵和空泛理论。
最后,竺可桢提出地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地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念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地理素养和地理意识的基础。
他主张地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能力和实证研究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竺可桢的地理学术思想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地理学的整体性、实证研究和地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地理学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竺可桢通才教育思想
二、通才教育培养目标
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而主要是 培养“公忠坚毅、能担任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领导人
浅议竺可桢德育观
浅议竺可桢德育观作者:田慧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8期摘要:研究竺可桢德育思想,对于完善和发展现代德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阐述了竺可桢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重点分析了其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民主意识教育内涵,以期为现代大学德育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竺可桢;德育思想;导师制竺可桢是中国历史苍穹中一颗流光溢彩的璀璨明星:他是享誉寰宇、学贯中西的科学巨匠,在国家战乱、民族危亡的多事之秋,他苦心孤诣、高瞻远瞩,开创了我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等科学领域的新局面;他是虚怀若谷、桃李芬芳的教育先驱,在风雨如晦、万马齐喑的阴霾岁月,他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启了浙江大学革故鼎新、俊采星驰的新时代。
在竺可桢长校浙大的十三年中,他始终提倡德育、智育、体育并重,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济世通才,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竺氏教育思想。
在竺可桢的教育思想中,历来反对学校对学生“教而不育”,对德育给予高度重视。
他的德育思想与实践,为当时内忧外患、贫穷落后的中华民族培育了大批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栋梁之才。
在今天,研究竺可桢德育思想,对于完善和发展现代德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德育目标:培育领袖品德1936年4月,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之时,正值“倭寇猖獗、万方多难的时候”,为适应经济和军事方面的需求,教育部重视实用科学,限制社会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发展,把大学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经济、军事、工业等领域的专用人才,忽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竺可桢认为,当今中国的贫弱固然在于科技、经济等方面的落后,但根本原因在于国民道德的不觉悟,民众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得整个国家犹如一盘散沙,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他指出“试问我们以散沙一般的许多个人来和有组织、有纪律的现代国家来对敌,真似螳螂挡车,必无胜理。
近代中国外交、军事的着着失败,总因在此。
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评述
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评述
李琳;魏毅
【期刊名称】《继续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9
【摘要】竺可桢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开拓与传播,兢兢业业,与此同时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做过大学教师,并担任了浙江大学校长,为浙江大学获得了"东方的剑桥"的美誉.在长达13年的任职期间,他参加并主持了许多学术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大学教育思想,并留下了大量有关教育方面的论述.本文主要分析总结了竺可桢在浙大任职期间形成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思想.
【总页数】2页(P119-120)
【作者】李琳;魏毅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45;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2
【相关文献】
1.竺可桢学——《竺可桢全集》催生的一轮朝阳
2.抗战期间竺可桢主持浙大的一个侧面——解读竺可桢与朱家骅的几封往来函件
3.阿特巴赫高等教育思想评述
4.
像竺可桢那样办大学--竺可桢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5.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典范——竺可桢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竺可桢导师制教育思想和实践研究
竺可桢导师制教育思想和实践研究竺可桢,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在中国教育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所倡导和推行的导师制教育思想与实践,为培养优秀人才、推动教育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竺可桢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实践能力。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导师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导师制强调师生之间的密切互动和个性化指导,使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竺可桢注重导师的选拔和培养。
他认为,导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只有这样的导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帮助他们在学术和人生道路上不断成长。
为了确保导师的质量,竺可桢还积极推动导师培训和交流活动,让导师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指导学生的能力。
竺可桢倡导的导师制注重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兴趣、天赋和需求,导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
对于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导师会鼓励他们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于在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导师则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帮助他们发挥优势。
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师生关系方面,竺可桢主张建立平等、尊重和信任的氛围。
导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
学生可以自由地与导师交流想法、探讨问题,甚至提出质疑。
这种开放的交流环境,促进了思想的碰撞和知识的传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竺可桢的导师制教育实践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学生不仅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更要关心社会、服务社会。
导师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力量。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增强了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感。
此外,竺可桢还强调导师制中的跨学科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频繁。
西学东渐的成功典范——竺可桢对中国科学与教育发展的贡献及其方法论意义
西学东渐的成功典范——竺可桢对中国科学与教育发展的贡献及其方法论意义西学东渐的成功典范——竺可桢对中国科学与教育发展的贡献及其方法论意义引言竺可桢教授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领域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作为学者和教育家,致力于将西方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为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旨在探讨竺可桢对中国科学与教育发展的贡献,并分析其方法论意义。
一、竺可桢的经历和贡献竺可桢(1910年-2008年)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科学教育家。
他的教育背景和学术经历均凸显着“西学东渐”的精神。
竺可桢在20世纪30年代前往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密歇根大学。
他接受了世界一流的教育,并深深受到美国科学教育的影响。
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在国外发展自己的科学事业,而是决定回国为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回国后,竺可桢担任了清华大学物理学系的副教授,并于1947年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
他致力于改革中国的科学教育体制,并成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家。
竺可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改革、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
首先,他积极推进物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他的影响下,清华大学物理学系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尤其是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并实践所学的知识。
其次,竺可桢致力于科研发展。
他在自身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尤其是在核物理领域。
他的研究使中国在国际科学界有了更高的声誉,并促进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最后,竺可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
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并推动了中国科学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建立。
二、竺可桢的方法论意义竺可桢不仅在学术和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方法论思想也对中国科学与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竺可桢方法论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竺可桢主张将科学与文化相结合。
他认为,科学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交融才能促使科学教育事业发展得更好。
他通过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科学方法,为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注入了更多的智慧和创造力。
竺可桢的教育思想
竺可桢的教育思想竺可桢(1886-1960),由于他对中国教育史及社会革命运动有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学问教育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发展。
因此,了解竺可桢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竺可桢的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改革学问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以及推动实践教育。
首先,竺可桢倡导改革学问教育。
他认为,学问教育应遵循“以发明为本”和“以研究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把学问教育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应用型教育与理论型教育的结合。
其次,竺可桢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他强调“以智力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人的灵魂、精神、道德与知识相互依存,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形成一种和谐的、有序的品格。
最后,竺可桢推动实践教育。
他认为,学习要以实践为基础,强调实践教育对人的学习极其重要,把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等实践活动纳入教育范围中。
此外,竺可桢还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公正开放的社会,避免过分的社会主义强制性的介入。
他指出,学校的宗旨不仅仅是传授有用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学生们成为有价值的社会公民。
竺可桢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的教育观念,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一种可以在实践中检验的理论。
竺可桢在当代中国教育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教育史的发展与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他提出的“以发明为本”、“以研究为本”、“以智力为本”,这些具有重要指导性的教育理念,为追求新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竺可桢的教育思想充满时代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他的学问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以及实践教育理念对中国当代教育体系有着深远影响,是当今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柱。
竺可桢体育思想探讨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of Modern
Educationist Zhu Ke-zheng
作者: 应菊英[1]
作者机构: [1]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浙江体育科学
页码: 125-12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竺可桢;体育教育;教育思想
摘要:竺可桢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体育教育思想是竺可桢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阐述了竺可桢体育教育思想的特色,诸如致力于培养健全体格的社会砥柱,注重体育师资队伍,体育教育制度,体育场馆设施及体育文化氛围建设等;分析了竺可桢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江南水乡孕育,胡适妄语警醒,中西文化交融等。
竺可桢体育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加强体育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略论竺可桢的求是思想与学校管理
略论竺可桢的求是思想与学校管理
谢小波
【期刊名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0()1
【摘要】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
1936年4月起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直到新中国成立,历时13年。
在此期间,战乱不断,学校频迁,经费短缺,但是在竺可桢校长殚精竭虑的主持下,浙大本着“求是”的校训,还是得到长足发展。
求是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
在长期?..
【总页数】3页(P83-85)
【关键词】求是思想;学校管理;竺可桢;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谢小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
【相关文献】
1.略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育教学管理系统 [J], 冯新宇;
2.略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育教学管理系统 [J], 冯新宇
3.略论民办学校管理中的人本思想 [J], 曹福春;
4.略论邓小平的学校后勤管理思想 [J], 勇振益
5.略论运动学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 [J], 时金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1]吴庆宝 : 保险 诉讼 原理 与判 例 》北 京 :人 民法 院 出版社 , 0 5年。[ ig a ,T er & C sso 《 , 20 Wu Qn bo hoy ae f
IsrneLw A nmet o iadC i , h ia a R ve N .(03 ,P 17 9. nuac a med ns f n n hn T e aw nL w ei Ma l a T w, o820 )P.7-10]
[ 9 臧彦 : 保 险 契 约 信息 不对 称 的法 律 规 制 》《 制 与 社 会 发 展 }0 2年 第 6 , 12—1 6页 。 ̄ agYa , 1] 《 ,法 20 期 第 0 0 Z n h
高 瞻 远 瞩 的办 学 理 念 , 言 并 终 生 践行 “ 是 ” 神 , 一 位 高 风 亮 节 、 泽 广 敷 、 怀 真 情 大 爱 的 师 表 楷 模 , 的 丰功 伟 绩 倡 求 精 是 教 满 他
与 道德 文 章 , 竺 可桢 学 的 形 成 成 为可 能 。 使 2 关 于 竺 可桢 倡 导 的 “ . 求是 ” 神 的讨 论 。王 勤 教 授 提 出 , 可桢 对 “ 是 ” 神 的 理 解 有 一 个 逐 步 深 化 的过 程 。 张 凯 精 竺 求 精 则 梳理 了竺 可 桢 提 出 以“ 是 ” 求 为校 训 的来 龙 去脉 , 析 了 竺 可 桢 倡 导 “ 西 兼 通 、 理 渗 透 ” 分 中 文 的教 学 实 践 , 出 “ 是 ” 神 指 求 精 是浙 江 大 学 实 现转 折 与 腾 飞 的精 神 支 柱 。 王 金瑶 详 细 介 绍 了 竺 可 桢 基 于 “ 是 ” 念 , 务 社 会 、 人 为 本 、 主 管 理 的 办 求 理 服 以 民 学实 践 , 出 了深 化 “ 是 ” 提 求 内涵 、 新 “ 是” 创 求 文化 的 主 张 。 3 竺 可桢 通 识 教 育 思想 研 究 成 为 亮点 。魏 戈 探 讨 了竺 可 桢 通 识 教 育 思 想 的 渊 源 、 涵 、 践 及 现 实 意 义 , 出竺 可 桢 . 内 实 指 培养 英 才 的“ 育 方 略 ” 是通 识 教 育 。论 者 们 从 竺 可 桢 的德 育 、 教 就 体育 、 格 、 育 等 方 面 展 开 论 述 。齐 铭 鑫 分 析 了竺 可 桢 人 智 的精 英 人 才教 育 观 , 述 了竺 可 桢 复 合 型人 才 的 培 养 目标 、 论 内容 与 策 略 , 出应 立 足 于 学 生 的综 合 素质 培 养 。 顾 国 达 等 人 提 认 为 , 竺可 桢 看 来 , 学生 应 当充 分 运用 自己 的 思 想 , 思 考 、 盲 从 ; 物 致 知 , 用 实 验 , 实 践 以 求 是 ; 为公 忠 坚 在 大 善 不 格 利 多 成 毅、 报效 国家 、 计利 害 的既 专 且通 的 高素 质 人 才 。金 海 燕 、 慧指 出 , 可 桢 的德 育 思 想 主要 包 括 以 培 育 领 袖 品 德 为 德 育 不 田 竺 目标 , 以彰 显 “ 是 ” 求 精神 为 德 育 内 容 和 以实 施 导 师 制为 德 育 方 法 。姚 庭 华 对 竺 可桢 的 体 育 教 育 思 想 进 行 了 初 步 探 索 , 结 总 了竺 可 桢在 体 育 教 育方 面采 取 的 一 系列 措 施 。李高 阳则 分 析 了竺 可 桢 求 “ ”求 “ ” 求 “ ” 真 、 善 、 美 的人 格 教 育 思 想 。 4 对 当前 教 育改 革 与 发 展 的反 思 。浙 江 大学 党 委 副 书 记郑 强 认 为 , 前 中 国教 育 存 在诸 多 问题 , 判 当前 的 德育 教 育 . 当 批 未 曾触 及 灵 魂 , 张 回归 竺 可桢 , 新 树 立起 “ 养 人 ” 主 重 培 的旗 帜 , 弘扬 大学 敢 为 人 先 的风 范 。浙 江 大 学 副校 长来 茂 德 在 分 析 当前 中 国教 育 制 度教 丽 不 训 、 缺乏 师生 互 动 等 问题 之 后 , 调要 建 立 一 流 的教 学 文 化 , 要重 视 科 研 水 平 , 强 既 更要 高 度 重 视 大 学教 学 , 决 “ 解 教授 不 教 ” 一世 界 性 难 题 民 国史 专 家 陈 红 民教 授 通 过解 读 竺 可 桢 与 朱 家骅 的往 来 函件 , 示 了 竺 可 桢 为 这 揭 浙大 生 存 不得 不 以乡 谊 去 打 动浙 籍 高 官 , 突显 了大 学 校 长应 当具 备为 大 学 发 展 苦 心 孤 诣 的 奉 献 精 神 与 智 慧 。 叶 恭 银 教 授 认 为 , 当传 承竺 可 桢 “ 应 多学 科 、 学 院综 合 性 大 学 ” 大学 理 念 , 极探 索 竺 可 桢 教 育思 想 在 研 究 生教 育 中的 传 承 与发 展 多 的 积 本 次 “ 可桢 教 育 思 想研 讨 会 ” 在 国 家制 定 中 长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的 背 景 下 , 中 国创 建 世 界 一 流 大 学 的 竺 是 在
(0 2 ,P 1 2 0 . 20 )P .0 ~16 ]
.程 _ 姆 警 新 槎・
“ 可桢教 育思想研 讨会 ” 竺 会议综 述
张淑锵 金 灿 灿
( 浙江 大 学 档 案 馆 , 江 杭 州 3 0 2 ) 浙 1 0 8
今 年 是 我 国著 名 教 育 家 、 学 家 竺 可 桢诞 辰 1 o 年 为 缅 怀 竺 可 桢的 丰 功 伟 绩 , 究 和 弘 扬 其 杰 出 的科 教 办 学 教育 科 2周 研 思 想 , 江 大学 于 2 1 浙 OO年 3月 1 —2 9 2日举 办 了“ 可 桢 教 育思 想 研 讨 会 ” 竺 。有 关 党 政 领 导 、 院 院 士 、 家学 者 及 浙 江 大学 两 专 的师 生 代 表 近百 人 参 加 了会 议 , 展 开 了深 入 的研 讨 , 并 主要 观 点 综 述 如下 : 1 对竺 可桢 教 育 思想 的多 元 解 读 。竺 可 桢 教 育 思想 博 大 精深 , 会 专 家 学 者从 各 自的 研 究 领 域 出发 , 竺 可 桢 的 教 育 . 与 对 思 想 进 行 了别 具 一 格 的解 读 。 中国 科 学 院院 士 杨 卫 指 出 , 可 桢 在长 期 的办 学 实践 中凝 练 和 提 出 的 一 系 列 办 学 主 张 , 成 竺 构 了具 有 鲜 明特 色 的 教 育思 想 , 括 报 国 、 校 、 才 、 民的 教 育 理念 , 扬 “ 是” 风 的治 学 风 格 , 靠 教 授 的 大 学 治 理 模 包 强 通 为 彰 求 学 依 式, 综合 型 、 究 型 、 新 型 的大 学 架构 , 研 创 以及 创 建一 流大 学 的 办 学 目标 戟 锋 教 授 提 出 , 可 桢 教 育 思 想 具 有 三 个 方 面 的 竺 鲜 明特 色 : 是 将 人才 培 养 与 拯 救 中华 民族 联 系起 来 , 化 教 育 目标 ; 是将 我 国传 统 文 化 与 西 方 现 代 文 明 联 系 起 来 , 行 一 强 二 实 民 主 办学 ; 是 将 追求 真 理 与 大 学 精神 联 系起 来 , 导 “ 是 ” 三 倡 求 校训 。何 亚 平 教授 认 为 , 可 桢 在 长 期 的 办 学 实 践 中 , 出 了 竺 提
过 程 中 召 开 的 , 于 进一 步 反 思 和 深 化近 年 来 我 国 高等 教 育 改 革 与 发展 具 有 重要 意 义 , 志 着 全 国 范 围 内 的竺 可 桢 学 研 究 对 标
迈 出了 一 个全 新 的步 伐 , 时也 为 进 一 步深 化 浙 江 大学 校 史 研 究 开 创 了一 个 良好 的新 局 面 。 同
Isr ne i g t n e ig P o lSC ut rs,0 5 ] nua c t ai ,B in : epe o r P es2 0 . L i o i ’
[ 8 邹海林 : 评 中国17 9 。[o ai,C m ns n 11 《 ,月 20 年 期 第 7 —10页 ZuH i ”o met o l n
9 6
浙江 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版 ) 人
第 4 O卷
[ 6 徐 卫 东 : 商 法 基 本 问 题 研 究 》 北 京 : 律 出 版 社 ,0 2年 。 [ io g eerho ai Ise f 11 《 , 法 20 XuWedn ,R sac nB s s so c u
L g l g lto n I f r t n As mme re f I s r n e C n r c , a a d S c a v lpme t No 6 e aRe u a in o n o ma i y o t is o n u a c o t a t ”L w n o i lDe eo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