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弹簧圈栓塞术: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疗 效好、创伤小等优点。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采用血管内介入治 疗几乎占所有颅内动脉瘤治疗的 80%以上[14]。 微弹簧圈栓塞术 主 要 是 指 电 解 脱 微 弹 簧 圈 (GDC)栓 塞 术 和 水 解 脱 微 弹 簧 圈 (DCS)栓塞术,特别是 GDC 栓塞术已经逐渐成为动脉瘤治疗 的 一 种 主 要 方 法 , 有 人 甚 至 认 为 其 将 取 代 手 术 夹 闭 术 。 [15,16] GDC 栓塞术:是 1991 年由 Guglielmi 等人研制成功的。 优点: 弹簧圈由惰性金属铂金制成,具有无毒、生物相容性好、化学 性能稳定和良好的释放后再回收特性。 缺点:对致密栓塞要 求非常高,否则会造成弹簧圈的移位和变形等;铂金诱发瘤 颈处新生内皮生成和覆盖作用很弱,所以术后一段时间内弹 簧圈很容易受挤压而塌陷,造成动脉瘤的再通复发,所以即 使致密栓塞也不能保证永久治愈[17]。DCS 栓塞术:区别于GDC 的主要特点是其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填塞特性,即使填塞不全 时空隙也仅留于瘤腔中央,从而降低了再通的风险。 Slob 等[18] 对 分 别 采 用 GDC 栓 塞 和 DCS 栓 塞 治 疗 的 194 名 患 者 进 行 随访,6 个月后 GDC 的再通率为 22.2%,DCS 为 15.8%。
3展 望
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颅内动脉瘤最有 效的手段,如何进一步改进手术设备和提高显微手术技术、积 极研究开发新型材料、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对颅内动脉瘤的 治疗及疗效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David CA, Vishteh G, Spetzler RF, et al. Late angiographic follow-up of surgically treated aneurysms[J].J Neurosurg,1999;91:396
作者简介:张 波(1984-),男,硕士生
3d 内 手 术 治 疗 ;而 对 于 Hunt-Hess 分 级Ⅲ级 以 上 、颅 内 巨 大 动脉瘤或存在明显血管痉挛、脑水肿、脑积水等提示病情较严 重者,早期手术风险大,应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
直接手术入路动脉瘤夹闭术:直接手术的基础是根据术 前影像学检查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在显微镜下充分显露载 瘤动脉及动脉瘤颈,准确辩认瘤周组织结构,将瘤颈两侧分离 到可安放动脉瘤夹的程度, 选择合适动脉瘤夹稳妥地夹闭瘤 蒂。手术入路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Yasagil 翼点入路是颅 内动脉瘤手术的经典入路途径,该入路不仅能够暴露颈内动 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全程,而且可通过侧裂经颈内动脉起始段 开始分离暴露,便于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近端以控制出 血,前循环动脉瘤及部分后循环动脉瘤均可采用此入路。 迄 今为止,颅底入路和锁孔入路的优点仍不能动摇翼点入路的 地 位[7]。
1 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
虽然现在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日益增多,但传统 手术夹闭仍是最成熟、可靠的方法,该方法长期以来已成为 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典方法, 对颅内动脉瘤一次性完全夹闭 率大于 90%[1]。 同时,开颅手术还具有血管内栓塞术无法取代 的 优 势 :①可 清 除 蛛 网 膜 下 腔 积 血 和 局 部 使 用 罂 粟 碱 ,防 治 脑 血 管 痉 挛 ;②可 清 除 颅 内 血 肿 降 低 颅 内 压 ;③必 要 时 还 可 以去骨瓣外减压等。 ④术后再通复发率低。 1.1 手术时机的选择
该方法是在载瘤动脉内放置一个越过动脉瘤颈的血管内 支 架(Neuroform 支 架 等),将 宽 颈 动 脉 瘤 变 为 窄 颈 动 脉 瘤 ,再 经支架网孔将微导管插入动脉瘤腔并置入微弹簧圈栓塞动脉 瘤。该方法适用于宽颈、梭性和夹层动脉瘤等。优点:支架可减 弱血流对动脉瘤腔的冲击而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机会;支 架为永久性置入,弹簧圈完全被限制在支架与动脉瘤囊之间, 有效地防止了弹簧圈经瘤颈突入载瘤动脉;支架的置入未阻 断载瘤动脉,降低了发生脑缺血的概率;支架跨过动脉瘤颈且 影响动脉瘤内的血流模式 ,可促进瘤腔内血栓形成[20]。 缺点: 支架为一种异物,永久性置入可诱发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而 引起脑缺血或脑血管栓塞发生。 2.2.3 双微导管技术
在夹闭动脉瘤的过程中应用内窥镜不仅可以放大视野, 而且还可以从不同位置、角度观察动脉瘤及其周围的解剖结 构,降低了夹闭时的盲目性和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近年 来,有学者采用内窥镜辅助技术显著提高了动脉瘤夹闭的准 确 率[10]。 1.2.3 荧光血管造影辅助夹闭动脉瘤术
在动脉瘤夹闭过程中采用特殊造影剂(如吲哚青绿)作为 血管示踪剂对脑血管进行造影, 因该方法能清楚地显示直径 小于 1mm 的微小血 管 , 所 以 可 以 观 察 术 中 颅 内 动 脉 瘤 夹 闭 是否完全,有助于术中及时纠正动脉瘤夹闭错误,减少动脉瘤 颈 的 残 留 ,从 而 提 高 了 颅 内 动 脉 瘤 夹 闭 术 的 治 疗 质 量 [11]。 1.2.4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
该方法是在宽瘤颈动脉瘤内同时置入两根相同的输送 管 、微 导 管 ,第 一 根 GDC 送 入 后 暂 不 解 脱 ,待 第 二 根 微 导 管 送入第二根传统 GDC 且与第一根在动脉瘤内稳定地编 织 在 一起后再解脱第一根 GDC,然后交替送 入 GDC 直 到 紧 密 填 塞动脉瘤。 相互交错的微弹簧圈在瘤腔内的稳定性较强,不 易突入载流动脉内,可用于宽瘤颈动脉瘤的栓塞。
第 3 期 张 波等: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采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重建脑侧支循环确保载瘤动脉 供血区血供,然后再行载瘤动脉阻断或动脉瘤孤立术[12]。 常用 的方法有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颈外动脉-大脑中动 脉搭桥术等。 该方法适用于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困难 的复杂动脉瘤,或因侧支循环代偿不良,无法耐受闭塞载瘤 动脉的动脉瘤。 毛颖等[13]对 33 例颅内复杂动脉瘤进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 搭桥后分别采用慢性阻断颈部颈内动脉、闭 塞载瘤动脉或孤立动脉瘤等, 术后 血 管 造 影 或 CTA 示 30 例 吻合血管通畅, 取得了良好效果。 29 例随访患者术后均未出 现动脉瘤破裂出血或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原有颅神经功能障 碍者,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故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复 杂颈内动脉瘤的一种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一些辅助技术的应用,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 脉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治愈率可高达 95%以上[8]。 1.2.1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icrovascular Doppler,MVD)辅助夹 闭动脉瘤术
动脉瘤夹闭术中运用 MVD 同步, 术中通过微小探头探 测并记录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其分支的血流速度和频谱,根据 所得结果可了解动脉瘤是否夹闭完全、血管有无痉挛以及调 整动脉瘤夹等,具有简单易行、无创、安全等特点。 惠品晶等[9] 建议将 MVD 作为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常规监测方法, 尤其对 瘤颈粗、甚至无明显瘤颈的巨大动脉瘤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1.2.2 内窥镜辅助夹闭动脉瘤术
2 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管内治疗技术是在脑血管造影的基础上,经血管内插 入一极细的导管进入动脉瘤腔,然后通过该导管送入栓塞材 料闭塞动脉瘤而得到治愈的目的。 随着栓塞技术和材料的不 断进步,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术已经成为科学、安全、可靠的 治疗方法。 2.1 适应症
①窄 颈 的 囊 状 动 脉 瘤 (瘤 颈:瘤 体<1:3,瘤 颈 宽 度<4mm) 是血管内栓塞的最佳适应证; ②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一 经 造 影 确 诊 即 可 行 栓 塞 治 疗 ;③解 剖 关 系 复 杂 、手 术 夹 闭 困 难 的 动 脉 瘤 ,如 颈 内 动 脉 颅 外 段 、岩 段 、海 绵 窦 段 动 脉 瘤 ;④ 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 此类动脉瘤行开颅手术的危险性 和并发症较多; ⑤手术夹闭失败或栓塞治疗后复发的动脉 瘤 ;⑥不 能 耐 受 开 颅 手 术 或 拒 绝 行 开 颅 手 术 夹 闭 动 脉 瘤 者 。 2.2 治疗方法
2. Ross YB,Beenen LF,Groen RJ,et al.Timing of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rebleeding is still the major cause of poor outcome in neurosurgical units that aim at early surgery[J].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97;63:490
近年来,随着一些辅助技术和新型材料在介入治疗中的 应用,不仅扩大了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而且使介入治 疗的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2.1 球囊辅助再塑形技术
305
该方法是先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再经引导管置入不 可脱球囊至动脉瘤开口处并予以充盈,再经预先放置在动脉 瘤内的微导管置入微弹簧圈填塞动脉瘤[19]。 该方法适用于治 疗宽颈动脉瘤。 优点:不仅可防止微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内, 而且球囊的压迫作用可增加弹簧圈填塞的致密性。 缺点:球 囊充盈时增加了动脉瘤破裂的可能性;球囊暂时阻断载瘤动 脉增加了血管痉挛、狭窄和血栓形成的可能;球囊去除后微弹 簧圈有突入载瘤动脉内的风险。 2.2.2 支架-微弹簧圈联合栓塞术
文章编号 1000-2669(2011)3-0304-03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是由颅内动脉内腔的局 限性异常扩张所致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血 管 性 疾 病 , 临 床 常 以 自 发 性 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为首发症状。 据 2009 年 Mayo Clinic 的最新 研究报 告 ,未 破 裂 动 脉 瘤 在 人 群 中 患 病 率 约 为 2%,而 动 脉 瘤 破 裂 造 成 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的 年 发 病 率 大 约 为 6~10 / 10 万 人 口。 SAH 导致脑血管痉挛、脑水肿、脑梗死和脑积水等多种病 理性改变,病死率高达 42%,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 目前对颅 内动脉瘤治疗的方法、技术及条件要求比较高,大多数患者不 能得到及时、有效、专业的治疗。 因此,颅内动脉瘤确诊后选 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提高临床疗效、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 死、残率有重要意义。 现将有关颅内动脉瘤治疗现状及进展 综述如下。
304
综述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1 年 第 34 卷
第3期
Journ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Vol.34 No.3 201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张 波 综述,蒋正方 审校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四川泸州 646000)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A
除首次出血外,动脉瘤的再次破裂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 另外两个主要的致残 、致 死 因 素[2]。 因 此 ,开 颅 手 术 治 疗 动 脉 瘤应避开脑血管痉挛高峰期,一般认为在 3 d 以内(早期)或 14d(延期)以后进行 为 宜 。 赵 继 宗 等[3]认 为 :一 旦 颅 内 动 脉 瘤 破裂出血,应尽早手术治疗,早期手术不仅能降低因等待手 术治疗期间再出血的风险,而且手术能清除部分蛛网膜下腔 积血,对减轻脑血管痉挛起到积极作用。 Akyuzm 等[4]认 为 只 要患者不是处于双瞳散大、呼吸异常或濒死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都应积极 进行早期或超早期手术。 但早期手术脑肿胀明显,术野暴露 困难,术中易导致动脉瘤破裂,此时手术致残率和病死率较 高。 也有学者[5,6]认为 14d 后瘤体及瘤壁反应性增厚,瘤囊内部 机化、血栓形成,延期手术有利于瘤颈的暴露。 对于手术时 机 ,多 数 学 者 认 为 ,已 确 诊 的 颅 内 动 脉 瘤 Hunt-Hess 分 级Ⅲ 级以下的患者,为防止再次出血,减轻脑血管痉挛,应在出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