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行为与相关理论辅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

第三章健康行为与相关理论辅导

同学们:

在第一章里我们了解到,健康心理学是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强调除生物因素外,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健康与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人的生活型态、生活方式和性格、情绪等心理因素会对自身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疾病并非完全是人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造成的,自身的行为和心理也是健康和疾病的原因,这样人就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个人有责任和义务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活型态来促进自身的健康。

那么什么是健康行为?人为什么不能实行健康的行为?如何让大众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做促进健康的健康行为,而不做有害健康的行为?这就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本章旨在介绍什么是健康行为及其的重要性;分析影响人们实行健康行为的因素有哪些;介绍态度改变和行为改变的策略和相关理论。

一、重点、难点问题

1.掌握健康行为的重要性。

2.一般掌握重要死因的危险行为因子。

3.一般掌握教育诉求、恐惧诉求与行为改变的关系。

4.重点掌握健康信念模式的内容及应用。

5.重点掌握理性行动理论的内容及应用。

6.一般掌握古典制约与操作制约的差别。

7.重点掌握行为改变的策略。

8.一般掌握行为改变的跨理论模式之内容。

9.一般掌握复发过程的认知行为模式之内容。

二、重点、难点问题辅导

㈠健康促进与健康行为简介p61

⒈健康促进与健康行为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4年的《渥太华宪章》中,广义的将“健康促进”定义为:让人们能够强化其掌控并增进自身健康的过程。

所谓健康行为(health behavior),是指人们为增进或维持个人健康所采取的行为,可以分为健康促进行为以及健康危害行为,健康促进行为包括规律运动、预防注射、良好饮食与睡眠习惯等,而健康危

害行为指的是吸烟、酒瘾、嚼食槟榔等有害的健康行为。成功的建立健康行为可以降低与生活型态有关的疾病死亡人数、延长寿命、减少因慢性疾病导致的失能状况、甚至降低整体医疗费用的支出。

重要死因的危险因子

疾病别危险因子

心脏病吸烟、肥胖、高血压、胆固醇过高、静式的生活型态

癌症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酒精、槟榔、暴露在环境的致癌物质中

脑血管疾病(中风)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静式的生活型态

意外伤害使用安全带、喝酒、居家危害

7种重要的良好健康习惯,分别是:

第一,每晚有7∼8小时的睡眠。

第二,不抽烟。

第三,每天早上吃早餐。

第四,每天喝不超过1或2杯含酒精饮料。

第五,规律运动。

第六,正餐间不吃零食。

第七,体重过重不超过10%。

⒉影响民众实行或改变健康行为的因素

影响民众实行或改变健康行为的因素,既有外在的客观因素如:⑴人口因素、⑵年龄、⑶

价值(观)、⑷社会影响、⑸社会阶层与地区剥夺、⑹症状感受、⑺医疗照护体系的可近性等外,还有

重要的主观因素:即:⑻个人控制、⑼疾病归因、⑽自我效能。这里重点解释一下:

⑻个人控制

健康控制理论分析个人对于健康的自觉控制态度——属于可以“自行控制”或是“归咎于天”,

还是“仰赖有力人士的控制”的不同认知,会决定行为是否可以改变,以及个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

型态。一般而言,内控型的人相信健康是可以自行掌控的,因此较能遵从医嘱、寻求健康资讯或实

行戒烟等健康行为,而外控型的人则将疾病的发生归咎于天或是他人身上,因此会拒绝自我保健的

责任。

⑼疾病归因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相信社会所呈现的问题,皆有原因可加以解决或预测。一般而言,人们将健康视为个人内在因素,而将疾病的发生归因于外来因素对身体的影响,一旦个人将疾病归

咎于外在环境且认定无法控制时,便会认为医疗专业人员有责任将其疾病治愈。以酒精成瘾患者为例,如果病患认为外界诱惑多,自己缺乏意志是成瘾的原因,就倾向认定医护人员有责任照护他们

直到康复,这就是在为自己的酒瘾行为找出理由与结果的归因方式。

⑽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源自于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重要观念之一。Bandura将自我效能界定为“个人对于自己能够组织并执行一连串行动以产生某种成果的信念”,

此种信念是个人对于自己从事某项任务或行为所具备的能力,以及对于工作或行为可达到某种程度的主观评价。因此,Bandura的自我效能包括两部份:其一为个人能否成功地执行某种结果之行为能力判断,称之为“效能预期”(efficacy expectations),其二为特定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估计,称之为“结果预期”(outcome expectations),两者是有所区别的,因为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但如果他们质疑自己执行此种行为的能力,则他们的行为将不受到结果预期的影响,例如: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吸烟的习惯,那么不管他认为抽烟的健康危害是多么严重,或是戒烟有其必要性,都不容易影响其行为的改变。

㈡态度改变与健康行为p66

⒈教育诉求(教育呼吁理论)

教育诉求(教育呼吁理论)的假设是人们如果得到正确的资讯,就会改善其健康习惯。

人们从事有害健康的行为,是因为人们的无知,人们不了解这些行为对健康的危害。因此通过教育宣传,让人们了解健康的知识,这有助于人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这一理论提出,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要注意一下7点:

第一、沟通方式应该生动活泼,直接呈现统计数据会比口号好,必要时,使用个案说明更具说服力。

第二、沟通者必须专业、可信赖、易于亲近并且与听众的特质接近。

第三、主要诉求必须在讯息的一开始就点明,并在结尾时再强调一次。

第四、讯息要简短、清晰、直接。

第五、极端的讯息可能会改变态度,但不一定会改变行为,有时极端的讯息还会使效果打折。例如:建议民众一周至少运动3天,每天30分钟,会比建议民众每天运动数小时容易达到效果,也比较可行。

第六、对于一些疾病筛检行为(如乳房摄影或艾滋病筛检等),强调不施作可能产生的问题比较有效,对于健康促进的行为,强调执行后的健康效益会比较有用(Rothman & Salovey, 1997)。

第七、如果听众对于健康习惯已经有打算进行改变,沟通者应该多强调行为可以引起令人喜欢的效果,如果观众还不打算接受这些行为,沟通者可以讨论行为的正、反两面的效果。例如:吸烟者已倾向戒烟,那么应该多讨论戒烟之后可以减低的健康危害,如果吸烟者还没有决定要戒烟,那么沟通者应指出目前已知的健康危害以及吸烟虽令人愉悦但却有其负面效果。

从以上不难看出,教育诉求(呼吁)旨在通过信息的传递让人们改变态度,进而改变健康行为习惯。不过,提高信息不能确保人们准确的接受信息和采纳信息,人们的欲望和偏爱印象人们对新信息的有效性和有用性的判断(Kunda,1990),人们对负面信息会进行自我防御性的加工(Millar,1996),他们会接受可接受的信息,不理会不认可的信息。

⒉恐惧诉求

恐惧诉求的假设是人们如果知道某种特定习惯会伤害个人健康,就会感到害怕进而改变习惯。驱力理论指出恐惧与态度改变的关系是倒U字形,也就是说中等程度的恐惧诉求,通常会产生最多的态度改变,低恐惧诉求无法激发足够的驱力使民众接受讯息建议,过高的恐惧诉求则会使得民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