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风俗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风俗习惯
1、金华斗牛,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清末民初尤其盛行。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斗牛时日,一般选定在春秋农闲之际,数十天便举行一次,多选周山环抱的水田为场地。斗牛当日,参斗之牛装以勇士之饰,由其主人护送进入斗牛场,此时鞭炮齐鸣,观者欢声雀跃。以号声为令,斗牛即始。届时,两牛四目怒视,夹尾低头,四角相接,奋力争斗,而场边观者则呐喊助威,呼声雷动。但见败者血肉模糊、仓皇溃逃,胜者则奋蹄而追,紧随其后,斗牛即结束。所谓成王败寇,在此更是深为体现。败退之牛将被主人贬为耕牛甚至宰杀,而胜者则身价百倍,威风一时。
金华斗牛黄沙狮子
2、黄沙狮子的历史相当久远。相传南宋年间,黄沙洋来了一个金华拳师,叫杨显枪,他精通棍棒刀枪,在白水洋村建了武馆,一时台州各县的拳坛好手都聚集到这里,来学的弟子络绎不绝,他们又组织了狮子会,专打抱不平,反对贪官污吏和横行乡里的富豪、霸头,深得老百姓的拥护。相传说,杨开设的武馆没有大门,只开窗户,师徒平日出入,都靠飞檐走壁,翻墙入室。又传,有一年杨显枪带着弟子们在苏州表演,当地有一富户十分霸道,既要他们演出,又不付给酬金,一怒之下,杨显枪就地一跺脚,把个平整光滑的石板大院震得石碎板翘,富家见状,吓得连声求饶,杨家师徒倾刻翻墙而去。从此,杨显枪的威望日高,尚武习武也成了黄沙洋的时尚,连黄沙狮子都打上了尚武的\"烙印\"。在杨显枪的调教下,黄沙狮子的演技日臻完美,他们把民间的武术和舞狮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3、奉化布龙
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浙江奉化的一种龙舞。奉化布龙的形成年代,没有确切的记载。据当地老艺人传说,至少已有二三百年的时间。奉化布龙分9节、12节、18节、24节不等,以九节龙为多。奉化布龙有一套独具一格的传统表现形式。舞龙者头裹毛巾,身着农民的直襟衣衫和裤子。围上绣花腰带,腿上扎着白色的“裹脚”,脚穿着自制的八钮草鞋,一身装饰紧束利落,轻装而又矫健。奉化布龙的表演形式和动作内容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整个舞蹈动作有盘、滚、游、翻、跳、戏等20余个套路。矫健的身姿再伴以传统的“三、五、七”奉化锣鼓,喜气洋洋催人奋进。有的地区的布龙,于龙身内插入燃烧着的红烛,在夜间起舞时,五彩斑斓,金光熠熠,活像一条蛟龙飞舞。奉化布龙是民间舞蹈中的男子群舞,龙头手为指挥者。除了三个过渡动作外,大部分动作龙头手转身与后面舞者的脸相对而舞。九节龙由于节数适中,表演起来最为矫健活泼。龙舞的老艺人常说,“龙身一节节,人心要齐一。”龙舞表演的动作随着龙头的变化而变化。12节以上的布龙,由于道具大而笨重,只能表演一些简单的动作,而九节龙能较多且较活泼地表现出龙在大自然中各种活动姿态。奉化布龙中的九节龙一般有27个舞蹈动作,即盘龙、龙抓身、挨背龙、搁脚龙、左右跳、套头龙、游龙抱身、龙脱壳、龙翻身、双节龙、背摇船、圆跳龙、满天龙、摇船龙、游龙跳、靠足快龙、弓背龙、龙戏尾、龙出首、快游龙、快跳龙、龙滚沙及大游、小游龙和龙钴尾等。许多动作和技巧,都是民间艺人根据自己
丰富的想象力,在舞蹈实践中创作出来的。
奉化布龙的表演人数,除音乐伴奏以外,一般按龙的节数而定。9节布龙的为9个演员,12节布龙的为12个演员。但为使龙头手可以从中休息,有的龙舞队配备两个龙头手,待表演到“龙出首”的动作时可以调换龙头手。奉化布龙的音乐伴奏以打击乐的“奉化锣鼓”为主,其基本节奏以“三、五、七”为基调。敲打乐器不管两面锣或6面锣,全部都固定于一个锣架上,把锣架扎牢在一个人的肩背上敲打。为增加舞蹈声势,还可以加上一只小鼓和一副铙钹,由三人演奏。有的舞龙队还用上“龙头号子”,沿海的舞龙队还有用海螺吹号的。
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青田鱼灯
4、青田鱼灯
金秋八月,家家“尝新饭”(风俗活动):一碗新饭,一盘田鱼,祭祀天地,庆贺丰收,祝愿年年有余(鱼)。劳动生产的现实随之形成的风俗习惯,是产生《鱼灯》舞的生活源泉。据传说,《鱼灯》的形成与发展和明代开国功臣刘基紧密关联。元末,群雄竞起,青田县南田人刘基,暗地招募义兵,并以鱼灯舞形式操习兵阵。经过刘基的整理和发展,增加了灯的数量,丰富了鱼的类型,同时把军事上的阵图大量渗透到《鱼灯》中,遂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具有独特操习风格的民间舞蹈。
5、百叶龙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长兴的天平村里有一只三四百亩大小的荷花塘,非常美丽。池塘边的村里一个叫百叶的人生了个怪胎。村长把它丢到荷花塘里了。百叶常来看望自己孩子,被村长看到,砍掉了一条尾巴。正巧荷丛里停了一只蝴蝶,它用自己的身体接在了小龙的伤口上,变成了一只龙尾巴。小龙在荷花塘上转了三圈,飞走了。从此,浙北一带只要天旱,这条小龙就会飞来驾云播雨。当地人逢年过节,也要做百叶龙欢舞庆祝。
6、余杭滚灯
有关滚灯的起源,在余杭民间有着多种说法。
一、强身健体抗海盗
一种说法,说滚灯的产生是为了强身健体抗海盗。
在余杭的翁梅乡一带,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旧时翁梅地处钱塘江北岸,离杭州湾不远,大都是盐碱之地。八百多年前,这一带老百姓就利用钱塘江的滩涂来晒盐,并将晒盐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从而使得这里的制盐业十分兴旺。制盐业的兴旺发达,也带动了当地商贸的快速发展,使这一带很快便成了繁荣之地。经济的繁荣同时也给这一带埋下了危机。在古代,沿海一带海盗出没频繁,翁梅地处杭州湾畔、钱塘江边,正是海盗往来方便之处。于时,海盗将这块繁荣之地视作一块肥肉。
海盗们入侵这里,掠夺了不少财富,尝到了甜头之后,似乎看上了这块宝地,几乎每隔两年都要入侵一次。每逢海盗入侵,当地便鸡犬不宁,百姓财产被掠夺一空,遭受灭顶之灾。等
到海盗们走后,当地一片狼藉,百姓变得一无所有。换个地方吧,可又实在不愿离开这块赖以生存的热土,于是,百姓们只有在当地重新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一两年下来,当地的百姓刚刚恢复过来,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那些该死的海盗却又来光顾了,怎么办?如何对待海盗的入侵成了当地百姓特别关注的问题。
为了能与海盗抗争,当地的民众觉得应该强身健体,只要有了强壮的身体和高强的武艺,便有了与海盗抗争的本钱,等海盗来时就可以和他们抗争到底。
那么,如何来强身健体呢?有一年,当地有个老人萌生了一个主意,他准备搞一个竞技性的项目,让四邻八乡的乡亲们都参与进来,都来操练,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老人是个篾匠,长期与竹打交道,知道竹的柔性。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劈开的毛竹片编制成了一个空心的大圆球,在球的中心装一只竹编的球形小灯,内燃蜡烛,舞动起来,烛光飞舞,很是好看,于是取名叫“滚灯”,寓意“圆圆满满”、“滚滚向前”。老篾匠年轻时学过武术,编制好滚灯之后,还特地编排了几十种带有竞技和武术特点的舞动滚灯的套路,并把这些套路一一传授给乡亲们。由于滚灯舞动起来很好看,乡亲们不由得大感兴趣,纷纷跟着那位老篾匠学了起来,通过舞动滚灯,在娱乐中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那老人做的滚灯体积较大,分量也不轻,没有一定的力气舞不起来。于时老人又制作了一些体积略小的滚灯,使滚灯分为大、中、小三个型号,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力量去选择滚灯。
从此,舞滚灯的习俗就在百姓中流传开了,当地各个村坊的乡亲们都以舞动滚灯为乐,青壮年男性人人都喜欢去玩几下。村与村之间,还以滚灯来作为竞技比武的项目。
随着滚灯的流行,随着滚灯竞技比赛的开展,当地村民们的身体强壮了起来。那些海盗的探子远远发现村民舞动滚灯,晚间还会发出亮光,不知是什么新式武器,从此便再也不敢来犯了。
二、滚灯起源于傩舞
另一种说法,说是滚灯起源于傩舞。
傩舞是我国古代人民在祭神时跳的一种舞蹈,被称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傩舞在我国南方一带的省份中流行。在古代,每年特定的时候,或是神灵生日或是逢年过节,民间都流行跳傩舞。老百姓借助跳傩舞的方式来娱乐神灵,求得神灵的庇护。跳傩舞时,舞蹈者每人都戴有面具,装扮成神鬼模样,排列阵势,脚踏八卦方位,手舞足蹈,喜乐齐鸣,被称作“与神对话”。
旧时,钱塘江沿岸一直水患不断,受杭州湾大潮的影响,每逢台风或暴雨时节,总是发生溃堤事件。汀堤一塌,水溢四处,沿岸百姓纷纷遭殃。为了减少水灾,钱塘江沿岸的老百姓就求神祈福,以求司管水利的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百姓们在求神时,往往会跳起传统的傩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