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黄河
罗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②,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 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此诗借事寓意,首句以“阿胶”为喻,生动描绘了读书人蜂拥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景。
B.“银汉”,即银河,在这里被用来指代皇室和朝廷;“昆仑”同“银汉”一样,也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
C.“高祖誓功衣带小”,借用汉高祖封功的典故,意在表达功臣的爵位永远不会失去。
D.全诗句句紧扣黄河,又句句别有所指,言辞激切,表达了作者对科举的绝望与怀才不遇的激愤。
解析:选A A项,首句是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全部倒进去,也无法改变黄河的混浊,暗示官场亦如此。
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借“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的。(6分)
答:
解析: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借对黄河的描写有所揭示和抨击。回答该题,首先要明白何为“讽喻”手法,再逐一分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讽喻,既是一种修辞方法,带有讥讽风格的比喻;也是一种语言方式,用比喻进行讽刺。可结合诗下注释,诗中看似句句写黄河,实则句句别有所指,即讽喻科举制度,批判科举制度的黑暗。黄河弯弯曲曲,实际上是说科举制度是求取功名的一种“曲”的手段,即不公正的手段;黄河水浑浊不堪,讽喻科举考试制度的黑暗与虚伪;全诗流露出了诗人对科举的绝望(失落)与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回答该题时,要一联一联回答,除了回答诗句的表面意,还要结合题干中的“讽喻”,答出诗人借黄河揭露官场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混浊不堪。
参考答案:首联:借黄河的水无法澄清,来暗示当时科举考试的虚伪,揭露官场和黄河一样混浊。颔联:表面说黄河通天是因河道曲折,实际指想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须使用不正当的手段,科举之初就混浊不堪。颈联:用典,指出封建贵族世代霸占朝廷爵禄,求官之人一经援引很容易平步青云。尾联:借“黄河千年一清”,没人能等到,揶揄朝廷和科举的黑暗也是改变不了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9分)
望江南①
华清淑
燕塞雪,片片大如拳。蓟上酒楼喧鼓吹,帝城车马走骈阗②。羁馆独凄然。
燕塞月,缺了又还圆。万里妾心愁更苦,十春和泪看婵娟。何日是归年?
[注] ①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宫人华清淑和乐师汪元量等被挟持至元都大都。十多年后,汪元量获准南归,原宋人被羁留者多有送别之作。该词即是其中之一。②骈阗:连属,相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描绘了一幅燕塞雪景图,“片片大如拳”与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异曲同工。
B.“婵娟”比喻美好的明月,此句表明自己离开故国已久,每次都强忍泪水仰望天空明月。
C.“何日是归年?”词人以发自肺腑的问句结尾,点出了全词的主旨,卒章显志。
D.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分别以“雪”“月”两种意象写起,既富北国特色,又合词人心境。
解析:选B B项,“强忍泪水”错误,应是“总是含着眼泪,仰望那缺了又圆的明月”。
2.开头两句对情感的表达有何作用?全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概括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作用:开头两句营造了一种凄冷的环境氛围,为下文抒发情感奠定了基调。(意思对即可) 情感:①国破家亡之愁与自身凄苦之情。以大都一片欢腾的景象,衬托了自己离乡做囚,独自被羁留在馆舍的凄然处境。②深沉的思乡念亲之情。词人在亡国羁留中,由月亮想到自己久羁难归,思乡思亲之情溢于言表。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②!
[注] 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
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解析:选B 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
答:
解析:本诗尾联是通过写事来表情达意的,同时化用典故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参考答案: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得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的典故也可;答“引用”不给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归王官①次年作